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中國歷史勵志故事

讓我們一起學習那些歷史名人刻苦精神吧,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中國歷史勵志故事

中國歷史勵志故事

中國歷史勵志故事:1

林紓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他是福州人,清末舉人。

林紓小時候家裡很窮,卻愛書如命,買不起書,就只好向別人借來自己抄,按約定的時間歸還。他曾在牆上畫了一具棺材,旁邊寫著“讀書則生,不則入棺”,把這八個字作為座右銘來鼓勵、鞭策自己。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著就要讀書,如果不讀書,還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讀。他每天晚上坐在母親做針線的清油燈前捧著書孜孜不倦地苦讀,一定要讀完一卷書才肯睡。由於家窮,加上讀書的勞累,他18歲時,患了肺病,連續十年經常咳血,但他臥在病床上還堅持刻苦攻讀。到22歲時,他已讀了古書XX多卷,30歲時,他讀的書已達1萬多捲了。

他曾經說:“用功學習雖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著黑夜向前走,會越走越光明;好遊玩雖是樂事,卻如同傍晚出門,趁黃昏走,會越走越黑暗。”

他不懂外文,但由於他的文學功底深厚,竟採用世人很少見的翻譯書的方式:先後由十多個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筆譯,將英、美、法、俄、日等十幾個國家的1700餘部名著翻譯成中文,開創了中國翻譯外國文學著作的先例,影響很大。法國小仲馬的《茶花女》,就是他與別人合作翻譯的第一部外國長篇小說。康有為把林紓與嚴復並列為當時最傑出的翻譯家,稱讚說“譯才並世數嚴林”。毛主席的讀書的故事: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臥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几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臥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佔領了。

中國歷史勵志故事:2

李四光是農村中一位窮教書先生的兒子。

他的祖父母更窮。他們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於什麼原因,在清朝光緒年間,沿途乞討,流落到湖北黃岡的回龍山旁。

回龍山,蜿蜒起伏,氣象不凡。人們傳說回龍山原有九條龍蟄伏在這裡,後來都乘著雲雨回到龍宮去了,獨有那第九條小龍,捨不得這個地方,又返了回來,後來變成回龍山。它確實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這個去處靠山有水,不願再四處流浪,就帶著妻兒在一座破廟裡住了下來。

白天,他帶著兒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換點糧食、零錢養家活口。晚上,他帶著兒子在燈光下讀四書五經。

清朝的時候設有科舉考試。李卓候在父親的教誨下進府應考,倒也考上了一個秀才,只可借家中無錢無勢,因此也並沒有得到什麼出路,只得在離家比較遠的另一座破廟裡,設了一個館,靠著教幾個農村的學生餬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這回龍山下的下張灣裡誕生,因為他是父親李卓侯的第二個兒子,父親給他起名叫仲揆。

六歲,小仲揆跟著一位名叫陳二爹的老先生髮蒙了,他學習很用功,經常受到陳二爹的誇獎。

爸爸讓他這麼早就讀書,也是抱著“早發矇、早出息”的希望。家裡雖然貧寒,但是,他交代給小仲揆的媽媽,家裡寧可少吃點油,每天晚上也要給孩子們一盞燈油,讓他們可以在晚上讀點書。

那個時候農村裡已經有煤油燈了,不過不是帶燈罩的,只有一根燈論兒,插在一根鐵皮管蓋上,就著瓶裡的煤油燃燒著。這種燈,冒出來的火焰紅紅的,還帶著一股又黑又難聞的煤煙;它的火花,是一閃一閃的,飄忽不定。時間稍微長一點兒,就會薰得人的鼻孔裡和牙齒上都留下一層黑,腦袋也疼,眼睛也累。父親怕把兒子薰壞了,所以特地關照要給孩子點清油燈。

清油燈的優點比煤油槍子燈要強多了,它燈光清亮,輕煙不起,也沒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對面坐在一張桌子跟前,他不忙開啟自己的書包,卻先看了看油盞裡的燈芯。媽媽在裡面放了兩根燈芯,小仲揆用撥燈很輕輕撥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點兩根燈芯吧,孩子。”媽媽疼愛地說,“這是你爸爸關照過的,別省這點兒油了。”

“不是這個意思,媽媽。點一根燈芯,我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哥哥,是吧?” 小仲揆說著,抬起頭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實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媽媽也就不再勉強。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這樣默默地讀呀,寫呀,誰也不打擾誰,一直堅持到燈盞裡的油點完。

媽媽坐在他們的桌子旁邊,就著這一根燈芯所發出來的亮光,搖著她的紡車。晚上紡點紗線,還能換得幾個零錢,好買點火柴、油鹽,也給孩子們買點讀書用的筆墨紙張。

中國歷史勵志故事:3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車胤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標籤:勵志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