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史記經典故事

故事可以用來普及歷史知識,是歷史傳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歷史也是故事取材的重要來源,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史記經典故事。

史記經典故事

史記經典故事1:因為你需要,所以我存在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幾乎是歷朝歷代的潛規則。漢朝的開國功臣都被劉邦給“潛規則”過,下場的悲慘程度和其功勞成正比,功勞越大,下場越悲慘。譬如淮陰侯韓信,才能卓越,戰功累累,最後卻落了個被夷滅宗族的下場。

然而,漢朝的開國功臣中也有一個例外,此人就是張良。自始至終,張良都深得劉邦的信任,同時也贏得了呂后的尊敬,以至於張良死後還獲得了文成侯的諡號,兒子張不疑也襲封為侯。

所有這一切,也許和一個“莫須有”的黃石老人有關。

張良的先人是韓國人,其祖父和父親加在一起做過五代韓王之相。可是等張良長大的時候,卻已經沒有在韓國做官的可能了,因為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早把韓國給滅掉了。我們可以理解張良心中的憤懣。亡了國的張良決定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秦王,最後找到了一個大力士,製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埋伏在秦始皇巡遊必經之地。張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斷然出手,像擲鉛球一樣把鐵錘擲了出去,可惜僅僅命中了秦始皇的副車。

此後,時代風雲變幻,張良信念堅定,意志頑強,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遼闊的大地上,處處記載了他的政治遠見和高超謀略。他設計擊敗秦軍,勸諫劉邦撤出秦宮,爭取黥布、彭越,籠絡韓信,進而滅楚。劉邦稱帝后,他四兩撥千斤,建議封賞與劉邦有宿怨的雍齒,從而徹底安定了人心,將禍患消滅在了萌芽之中。他是劉邦智囊團中的核心人物,劉邦對他言聽計從,高度評價他“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

然而,這些都不足以說明張良的偉大,張良真正的偉大不在於輔佐劉邦,而在於自保。張良深知“敵國破,謀臣亡”,面對爭功的同僚,他“不敢當三萬戶”;劉邦對他的任何封賞,他都表現得極為滿足;在波詭雲譎的劉邦統治晚期,他經常稱病杜門不出,行“道引”、“辟穀”之術;他揚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處處表現得急流勇退。因此,在漢初“三傑”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張良卻始終毫髮無損。

至此,該讓黃石老人上場了。

張良和黃石老人的相遇如同一場事先策劃的傳奇故事:在張良籍籍無名的時候,他經常在下邳一座破敗的橋上孤獨漫步。有一天,應該是傍晚吧,張良無意之中意外地看見一個仙風道骨的老者。他徑直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鞋甩到橋下,挑釁似的對張良說:“小子,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最後還是強壓怒火,把鞋子撿了回來。誰知那老者得寸進尺,竟要張良替他把鞋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把鞋撿了上來,就替他穿上吧。老人把腳伸出來,看著張良乖乖地給自己穿鞋,滿足的表情在臉上流露出來,最後老人笑著離去了,把張口結舌的張良落在了橋上。

老人走了半天之後卻又突然返回,很突兀地說道:“你是個好孩子,看你還有些前途。這樣吧,五天以後天剛亮時,你來這裡見我。”

五天之後,曙色初現,急匆匆趕到的張良,發現那老者已先行來到,還沒站穩,他就聽到了那老人的不滿:“沒想到你和老人約會居然好意思遲到!”老人留下一句話之後憤而離去:“五天以後再來吧!”

又是五天之後,儘管起了個大早,但張良遲到依舊,老人依然是那句話:“五天之後再來吧!”

這次張良學乖了,他不到半夜披星戴月地趕到橋上,如同地下黨接頭。還好,這次總算早來了一次。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這次終於露出了笑容:“早就應該這樣啊!”

在暗淡的月光之下,那老人如同變戲法一樣拿出了一部書:“這是部奇書,掌握其要領,完全可以當帝王的老師。我料定你十年以後就會有大的發展。小夥子,好自為之吧!”最後,老人又補充道:“十三年後,別忘了到濟北見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

從此,張良精研兵法,果然在十年之後找到了用武之地。劉邦為他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他的文弱之軀可以抵得上千軍萬馬,在劉邦的心目中無人可以替代。

在和老人闊別十三年之後,機緣巧合,張良果然因公事來到濟北,那時他正跟隨劉邦外出視察,路過濟北的谷城山,意有所感,心內惆悵不已,十三年前的雲煙往事突然湧上心頭。他蒼茫四顧,果然見到谷城山下那塊醒目的黃石,他不管不顧地奔向黃石,畢恭畢敬地將黃石取回,從此奉若至寶,須臾不離。

後來他去世之時,還特意留下遺言,要求將黃石和自己一起安葬。

於是,黃石老人就成了一個永遠傳誦不已的神話。

史記經典故事2:兄妹同謀,篡了楚國的天下

楚國人黃歇陪伴楚國太子在秦國當人質好幾年了,太子的父親楚頃襄王病重,請求秦國放回太子繼位,秦國哪裡肯放?黃歇為太子獻計,趁楚國使者即將返國的時候,讓太子換上下人的衣服,冒充使者的馬伕,混出了關外。黃歇自己守在駐秦大使館裡,深居簡出,各國大使開會或者秦王召見的時候,黃歇稱病不出。估計太子已經晝夜兼程回到了楚國,黃歇才梳妝打扮,以正式的外交禮節參見秦王,請罪說:“我已經偷偷把楚太子送回國了,罪當死,請您殺了我吧。”親王大怒,立刻就想賜黃歇自殺。應侯范雎勸說道:“黃歇捨生忘死,掩護楚國太子撤退,一旦楚國太子繼位,定會重用黃歇,咱們不如赦免黃歇,放他回楚國去,以後楚國和秦國結好,對秦國的大業也有好處。”

黃歇回國三個月後,太子繼位,是為考烈王。考烈王拜黃歇為丞相,封為春申君,和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齊名於天下,號稱“戰國四公子”。

考烈王三宮六院,居然一直沒有子嗣,可見考烈王的生殖系統有毛病,不是陽痿就是早洩。黃歇給他找了許多生殖力旺盛的女人也無濟於事。這時趙國人李園出場了。

李園有個親妹妹,是個豔名遠播的美人,李園想把美女妹妹獻給考烈王,作為晉身之階。可是聽說考烈王陽痿,怕妹妹生不出兒子,時間長了失寵,自己的榮華富貴也就失去了保障。於是退而求其次,把火力對準了春申君黃歇。

李園極富心計,先通過關係做了春申君的隨從,過了一段兒時間請假回家,又故意延誤返回的日期。回來銷假時,春申君很生氣,要懲罰李園,李園辯解說:“齊王派媒人來向我妹妹求親,我陪他們喝酒商議親事的細節,所以誤了假,請您原諒。”

春申君一聽齊王都來向李園妹妹求親,不覺色心大動,抓耳撓腮地問:“下聘禮了嗎?”

李園眼見春申君一步一步進入圈套,肚裡暗暗發笑,一本正經地回答說:“還沒有呢。”

春申君趕緊問:“我能見見你妹妹嗎?”

李園回答:“當然可以了。”

李園帶著妹妹來到相府,春申君一見之下,果然是個傾城傾國的美人兒,當仁不讓地納了她為妾,而且不久就有了身孕。

曲線救國的第一步已經得逞,李園和妹妹密謀後,讓妹妹給春申君下說辭:“楚王對丞相您的寵信,連他的兄弟都比不上。您已經做了二十多年的丞相,可是楚王沒有兒子,百年後勢必會立他的兄弟為王。他的兄弟繼位後,肯定會重用他們自己的親信,則將置丞相您於何地況且您掌握了這麼多年的朝政大權,對楚王的兄弟多有失禮得罪之處,一旦楚王的兄弟繼位,丞相您就大禍臨頭了,還談什麼保住相位和江東的封地?剛好我已經有了身孕,又沒有人知道;我嫁給您時間不長,以楚王對您的寵信,如果您把我獻給楚王,楚王也一定會寵信我。假如我天幸生了一個男孩,那麼繼承楚國王位的就是您的兒子啊。”

這一番說辭果真打動了春申君,春申君於是祕密把李園妹妹送出府外,安置到一個不為人知的住處,然後隆重向楚王推薦李園的妹妹,說得

天花亂墜。楚王當然言聽計從,納李園妹妹為妃。不多時生下一個男孩,楚王大喜之下,立為太子,立李園妹妹為王后,同時重用李園。

李園多年的謀劃終於變成了現實。

李園是個心狠手辣的陰謀家,下一步要對付的毫無疑問就是春申君了,因為害怕太子繼位之後,春申君和盤托出其中的機密,那樣的話春申君就成了太上皇,他李園說不定還會因爭權奪利被春申君殺了呢。於是李園祕密豢養了一批死士,藉機要殺春申君滅口。

有一個叫朱英的人探知了李園的陰謀,剛好這一年考烈王病重,朱英覺得事不宜遲,立刻謁見春申君,進言道:“世上有飛來橫福,也有飛來橫禍。今天是一個生死無常的時代,您侍奉的又是一個喜怒無常的國君,因此也必會有飛來之人。”

春申君一聽此話費解,就問:“何謂飛來橫福?”

朱英說:“您雖然名為相國,可是大權在握,和國君又有什麼區別?楚王病重,駕崩後太子繼位,可是太子年齡還小,您輔佐太子,就像當年的周公一樣攝政。等太子長大之後,您再把朝政大權交給太子,這不就等於您南面稱孤,親自統治楚國嗎?此之謂飛來橫福。”

春申君又問:“那麼何謂飛來橫禍?”

朱英說:“李園是太子的舅舅,將來也一定是您的仇人。如今他不理兵事卻豢養大批死士,楚王一死,他必定搶先入宮奪權,殺您滅口。此之謂飛來橫禍。”

春申君又問:“那麼何謂飛來之人呢?”

朱英說:“您把我安置到宮中郎中的位置上,楚王一死,李園必定先入宮,那時我趁機替您殺掉李園。我就是飛來之人哪!”

沒想到春申君聽完這番話,來了一句:“你就算了吧!李園不過是一個軟弱之輩,我對他向來又很好,他怎麼會反目為仇呢!”

朱英看春申君不納諫,恐怕以後災禍上身,趕緊逃亡。

十七天後,考烈王駕崩,果然不出朱英所料,李園搶先入宮,在棘門之內埋伏下死士。春申君入宮弔唁,剛一走進棘門,李園的死士衝出來刺殺春申君,砍下他的頭扔到棘門外面。李園隨即滅了春申君全家,立李園妹妹的兒子為楚王。李園全面把持了楚國大權。

史記經典故事3:可以喝醉,但不能亂說

敢飲者,視酒如無物,大杯喝酒,一飲傾城,至於能否完身而返,則不在其思考範圍之內。該品純以意氣取勝,我將之列為下品。能飲者,酒量深不可測,舉杯氣吞八荒,飲則觀者失色。該品以量大取勝,為天賦使然,故我將之列為中品。善飲者則是敢飲與能飲的絕佳結合,亦“敢”亦“能”,攻防皆備,既有戰略又有戰術,能將飲酒之快樂推演到無以復加的境界,因之無往而不勝,故我將之列為上品。

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人習慣於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如果僅僅是澆澆塊壘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只是有些人習慣於使酒罵座,不喝酒時是謙謙君子,半斤酒後則成潑皮牛二,這完全是把酒當成可以用來打擊敵人的武器,致使每一次喝酒都成了一次有意無意的罵陣。這類將飲酒引向歧途的行為,堪稱下下品,當為飲者和飲品的恥辱,是飲者和飲品的雙重公敵。但這類全然不知飲酒樂趣為何物的“下下品”卻史不絕書,譬如灌夫就是一個無恥的例子

灌夫是潁陰人。灌夫的父親本姓張,曾經做過潁陰侯灌嬰的家臣,因為受到灌嬰的賞識,便被推薦做了二千石級的官。一不做二不休,灌夫的父親後來乾脆將自己的張姓改作了灌姓,搖身一變從張孟變成了灌孟。吳楚叛亂時,灌孟戰死,灌夫逞匹夫之勇率屬下十多個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馳入吳軍營中,一直到達吳軍的將旗之下,殺死殺傷了反叛的吳軍幾十人。最後,雖然他所帶去的部下悉數戰死,他本人也身受重創十多處,但仍保住了一條性命。灌夫從此揚名天下,後來被皇上任命為中郎將。漢景帝時,灌夫官至代國國相。漢武帝即位後,灌夫被委以重任,擔任了淮陽太守,後來又被內調為太僕。

至此,灌夫一直一帆風順。第一次小坎坷出現在建元二年(前139年)。當時,灌夫與長樂衛尉竇甫喝酒,酒醉的他開始痛打竇甫。這竇甫可是大有來頭,是漢朝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竇太后的兄弟。為了保護灌夫不被太后殺掉,皇上只好先行出手,讓灌夫去燕國任國相。幾年以後,灌夫故態復萌,犯法丟官,灰溜溜回到長安,從此退居二線,每天喝酒罵人,充大瓣蒜。

因為沒有了過多的政治追求,灌夫開始多管閒事,專門結交傑出人士或鉅奸大貪,他自己的私人存款很快就達到了幾千萬錢。他的宗族和賓客擴張權勢,壟斷利益,在潁川一帶作福作威,橫行霸道,氣焰熏天,炙手可熱。

然而,閒居在家的灌夫雖然富有,但卻沒有政治地位,在朝廷上的影響也就日漸式微。

和灌夫同樣有日暮西山之感的是魏其侯竇嬰。他的父親和漢文帝的竇皇后是堂兄妹,到武帝時期,曾做過相國的他自然不會受到任何重用。於是整天也是一副不滿一切的樣子。就這樣,他和灌夫走到了一起。他想依***灌夫去報復那些平日仰慕自己,失勢後又拋棄了自己的人,而灌夫想的是依***竇嬰尚在的影響力去結交列侯和皇族以抬高自己的名聲。兩人互相需要,很快一拍即合,深感相見恨晚。

有一天,灌夫拜訪當朝丞相武安侯田蚡,田信口開河,說自己有心去看望一下離休幹部竇嬰。這可是一件大事,因為竇嬰和田蚡向來分列兩個陣營,竇嬰屬於太皇太后竇氏一系,而田蚡則屬於皇太后王氏的心腹。田蚡政治上的成長伴隨的就是竇嬰的失敗,因此,田蚡要拜訪竇嬰無疑是件大事。

灌夫為了拉攏感情,使竇嬰與田蚡接近,竟然不顧喪服在身而毅然陪侍。竇嬰夫婦為了迎接灸手可熱的田蚡亦是全力以赴,通宵達旦地佈置家宴。誰知田蚡根本就沒把此事放在心上,第二天竟然忘得乾乾淨淨,約定的時間已到,田蚡尚高臥不起。灌夫只好屈尊親去求請,田蚡這才滿不在乎地過來赴宴。一路上慢騰騰,席間又傲慢無禮,使灌夫惱羞成怒。於是,不敢硬著對抗的灌夫只好借酒撒潑,多次用言語衝撞田蚡,把竇嬰弄得裡外不是人。

很快有一次機會來了。那年夏天,田蚡要娶燕王的女兒做夫人,太后下了詔令,叫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賀。本來灌夫既非列侯又非皇族完全可以不去,但經不住竇嬰的邀請還是前往。

眼見世態炎涼,灌夫怒火中燒,再次開始借酒發揮。他起身依次敬酒,敬到田蚡時,田拒絕喝滿杯,酒後的灌夫一點客氣都沒有,要求田必須全部喝下,然而田蚡堅持不喝,灌夫只好另找他人出氣。

敬酒敬到臨汝侯,臨汝侯正在跟程不識附耳說悄悄話,又不離開席位。灌夫沒有地方發洩怒氣,便罵臨汝侯說:“平時詆譭程不識不值一錢,今天長輩給你敬酒祝壽,你卻學女孩子一樣在那兒同程不識咬耳說話!”武安侯對灌夫說:“程將軍和李將軍都是東西兩官的衛尉,現在當眾侮辱程將軍,仲孺難道不給你所尊敬的李將軍留有餘地嗎?”灌夫此時大義凜然:“今天殺我的頭,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還顧什麼程將軍、李將軍!”客人們見狀不妙,紛紛起身,假裝去衛生間,漸漸離去。

田蚡惱羞成怒,便命令騎士扣留灌夫。灌夫想出去又出不去。籍福起身替灌夫道了歉,並按著灌夫的脖子讓他道歉。灌夫越發火了,不肯道歉。武安侯便指揮騎士們捆綁灌夫放在客房中,叫來長史說:“今天請宗室賓客來參加宴會,是有太后詔令的。請上書皇帝和太后彈劾灌夫,說他在宴席上辱罵賓客,侮辱詔令,犯了‘不敬’罪。”

於是,灌夫被囚禁在特別監獄裡,以前的許多醜聞也被揭出,田蚡派遣差吏分頭追捕所有灌氏的分支親屬,都判決為殺頭示眾的罪名。魏其侯感到非常慚愧,出錢讓賓客向田蚡求情,也不能使灌夫獲釋。

這一事件愈演愈烈,最後演化成了竇嬰和田蚡的鬥法。

竇嬰為了徹底擊敗田蚡,只好劍走偏鋒,在皇帝面前大肆攻擊丞相田蚡的短處,以求圍魏救趙。田蚡則反脣相譏:我的愛好無非是聲色犬馬,而你竇嬰和灌夫之流卻喜歡招集天下豪傑,不分晝夜地探討天下時局,我倒為你們擔心!

最後事情的發展也就完全出乎竇嬰的意料之外,整個事件成了漢武帝和太后鬥爭的一個引線。對竇嬰和灌夫心存好感的漢武帝選擇了讓步,於是灌夫定罪被滅族,竇嬰在渭城大街被斬首示眾。

標籤: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