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我不是最弱小的説課稿

説課稿3.69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不是最弱小的説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不是最弱小的説課稿

我不是最弱小的説課稿1

一、説教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14課的內容,本文敍述了四年級的學生薩沙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把爸爸、媽媽讓給他的雨衣蓋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上的故事,讚揚了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雖然這只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字裏行間,卻藴含了深刻的道理,既滲透了“不甘於做弱小者”的文本價值觀念,又飽含着“保護弱小者”這樣的信念情感,更體現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義,發人深省,是一篇極具生命教育意義的經典文章。

圍繞訓練重點,依據教材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技能目標:聯繫上下文,藉助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意思。

3、情感目標: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懂得“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並引導學生不甘於做弱小的人,自覺保護弱小者。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定為:理解課文內容,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薩沙和媽媽的對話,從而懂得“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要自覺保護弱小者。

二、説教法:

1、朗讀感悟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薰陶”,通過指導學生朗讀文中的重點句段,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入情的誦讀中,學生不僅深入領悟了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強了語感,豐富了語言積累,在情感體驗中受到美的薰陶,把三維目標落實到每一個孩子身上。

2、啟發引導法:教學時,我主要引導學生關注“我”的行為、言語、心理和情感,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藉助讀、議、説、寫等方式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從而使學生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體驗,受到一定的情感薰陶,享受到美的樂趣。

3、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藉助教學課件,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體驗文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雨前薔薇花的美麗和雨中花兒的嬌嫩脆弱,從而理解薩沙保護弱小的的行為是可貴的,並真正獲得思想啟迪。

三、説學法:讓學生充分自讀,是有效開展語文學習的基礎,而邊讀邊思、邊讀邊畫則有利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自主閲讀,合作探究,把讀,議、説,寫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四、説教具:多媒體課件。

五、説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揭示課題

教學這篇文章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弱小”的含義,因為“我不是最弱小的”這句話是文章的題眼,課文所敍述的故事最後就落腳在這句話上,因此,我採取設疑導入的方法,讓學生讀了課題後質疑:“我”是誰?“弱小”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説“我”不是最弱小的?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質疑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提高學習自覺性。

(二)、初讀課文,感知故事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説説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有哪些人物?他們當中誰是最弱小的?課文的標題告訴我們薩沙不是最弱小的,他是怎樣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説説你的理由。

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學生通過自主朗讀課文,尋找問題答案,不僅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能理清課文脈絡。

(三)、品詞析句,體會思想

1、出示課件,顯示大森林中野薔薇美麗的畫面,同時,教師用聲情並茂的語言描述:“假日裏,天氣悶熱,一個名叫薩沙的四年級學生和他父親、母親、託利亞一起到大森林中去遊玩,森林裏的曠地上開滿了一叢叢美麗的薔薇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讓學生看完畫面後説説自己的感受

2、再播放大雨傾盆時薔薇花在風雨中搖擺的畫面,説感想。

3、在文中找出寫野薔薇的句子並畫一畫、讀一讀。

【充分、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詞句內容的深切感悟和體驗,整個教學過程既切實有效,又情趣生動,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4、交流自己所畫的句子,談談體會。

(1)林中曠地附近長着一叢叢野薔薇,一朵花剛剛開放。(重點引導學生抓住“一叢叢、粉紅粉紅、芳香撲鼻”這幾個詞語來理解句子意思,通過朗讀感受花兒嬌嫩美麗,顏色鮮豔,惹人喜愛。)

(2)滂沱大雨已經沖掉了幾片花瓣,花兒低垂着頭,因為它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這一句抓住“滂沱大雨、低垂”等詞體會花兒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無生氣,完全沒有抵抗能力的無助,在這種對比中,激起學生對薔薇花的憐愛之情。)

4、指導朗讀句子,邊讀邊想象兩個不同的畫面。(個人讀,比賽讀)

5、假如你就在這朵弱小的野薔微的旁邊,你想説點做點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薩沙是怎樣説怎麼做的吧!找出有關語句。

6、出示句子:薩沙朝着薔薇叢走去。他掀起雨衣,蓋在粉紅的薔薇花上。指導學生看圖,觀察薩沙在大雨中把自己身上的雨衣蓋在薔薇花上的動人情景。再讀句子,找出描寫薩沙動作的'詞語,談談體會。

7、想象被薩沙保護過的薔薇花怎麼樣了?它們在風中搖晃着小腦袋,彷彿在説些什麼?薩沙看着這一切,會怎麼想?

過渡:一個孩子,他為什麼能這樣做呢?他哪來的雨衣呢?

課堂上學生找出了描寫野薔薇的句子,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的意思,並引導學生抓住相關詞句,通過各種形式,入情入境地朗讀着,與作者與文本展開對話,讓大家體會到雨前野薔薇的美麗,雨中花兒的嬌弱,通過比較自然勾起了學生的惻隱之心,使閲讀教學走進了兒童的精神世界。

(四)、抓重點句,深悟情思

1、在文中找出薩沙和媽媽的對話,畫出來讀讀。

2、交流,教師相機出示重點句,小組討論:你從這兩句話中讀出了什麼?

理解媽媽的話:

△“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在朗讀中體驗到父母對薩沙的影響是多麼深刻,父母親言傳身教,用自己保護弱小者的的實際行動教育了薩沙,這裏要聯繫上文他們的做法來談。

在學生理解了媽媽的話後,教師問:大家發現了沒有,在雨衣的傳遞過程中跳過了一個人,那就是:託利亞,猜想假如媽媽把雨衣披在了託利亞身上,她會怎麼做?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插圖説説託利亞的微笑説明了什麼?這個問題有助於學生更深地理解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的品質。

理解薩沙的話:

△“現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

重點引導學生體驗薩沙內心不甘於做弱小者,不願意只享受別人給予的保護。這裏要抓住薩沙的答話,引導學生通過讀,通過想象,感受到薩沙在媽媽眼中是弱小的;此外要抓住薩沙反問的話語,體會薩沙內心不願意做一個最弱小的人,因此他要去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薔薇花。

5、指導分角色朗讀對話,引導學生體會薩沙的自豪、自強與自信。

6、薩沙不願做一個弱小者,並用他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他“不是弱小的”,你們也是一個四年級的國小生,你們願意做一個弱小者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保護弱小者的經歷或自己知道的有關事例。

學生是閲讀的主體,整個閲讀過程需要他們自己去經歷,去體驗。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抓住關鍵的詞語聯繫前文細細欣賞,主要藉助讀讀、議議的閲讀策略,將教學的重點圈定於薩沙與媽媽的對話之中,通過反覆閲讀,通過精細討論,體悟出薩沙三次説話的不同心境。從句子中讀出了一個要強、心地善良、懂得保護弱小者的好孩子。

(五)、總結全文,感悟昇華

1、在滂沱大雨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場面:爸爸把雨衣給了媽媽,媽媽把雨衣給了薩沙,薩沙又把雨衣蓋在了纖弱的野薔薇上,他們一家保護弱小的品質真令人感動,更值得讚賞的是薩沙小小年齡就具有自強、自信的可貴品質,你想對薩沙説什麼?對他們一家人説什麼?先説説,再用筆寫下來。

2、有一首歌是這麼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願同學們像文中的薩沙一樣,自覺保護弱小者,那時,我們不僅給予他人快樂和幸福,還可以使自己更加懂得愛的真諦,我們的世界也將因為關愛而更加美好!讓我們帶着自信、堅強,挺起腰板自豪地説出的一句話—(引讀“我不是最弱小的”)

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中應注意融審美教育與語言文字的感知於理解之中,在學生心理上形成薰陶性,浸染性。學完課文後,讓學生通過説感受,寫體會等形式,使寫成為讀的延續和發展,讓感悟昇華,這樣做一方面加強了對文章思想的理解,一方面使情感目標落實到位,使學生受到了情感薰陶

六、説板書:

好的板書,應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能突出文章中心,我的板書力求達到這樣的效果:語言簡潔,條理清晰,把握重點,表明中心,便於學生理解。

14 我不是最弱小的

讓雨衣:爸爸→ 媽媽 → 薩沙

↘ ↓ ↙

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薔薇花

我不是最弱小的説課稿2

教材簡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蘇教版第八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講讀課文。文章情節簡單,文字鮮活,是一篇極具生命教育意義的經典文章。課文講述的是小薩沙與一家人外出度假,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讓一家人手無足措。課文講了薩沙與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風雨,因為出門時只帶了一件雨衣,所以父母親自然地把雨衣讓給了最需要保護的薩沙。而薩沙在父母親的影響下,也不甘於做弱小者,把雨衣蓋在了薔薇花上。儘管文章説的是一件簡單的生活小事,卻闡明瞭深刻的做人道理,這既滲透了“不甘於做弱小者”的文本價值觀念,又飽含着“保護弱小者”這樣的信念情感,更體現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義。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薩沙和媽媽之間的對話。

依據學生實際及教材特點,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會用“芳香撲鼻”“悶熱”造句;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並引導學生不甘於做弱小的人。

設計策略:

1、以讀為主,讀寫結合

“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語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教師配樂範讀及學生自由讀、默讀、對比着讀、邊讀邊做記號等形式,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在由讀至寫的傾吐中發展語言、陶冶情操。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生的知識習得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學習的基礎。在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情況下,組織開展小組學習、同桌交流等活動,就能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並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創造性。

3、想象體驗,發展個性

想象是創造的翅膀,學生在讀書時的聯想、對生活的回想、轉換角色時的暢想及創編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深了對人物內心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將課堂與生活“鏈接”,感受到了今後怎樣做人,從而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活思維

1、關於我(教師)

①同學們認識我嗎?(認識)

②都知道我什麼?(交流)

2、關於“我”(薩沙)

①大家認識這個“我”(薩沙)嗎?

②想知道些什麼?(討論)

3、學生分組交流

二、揭題導讀,體現個性

1、揭題:今天來學習一篇寫薩沙的文章,題目是《我不是最弱小的》。老師相機板書課題,指名學生讀課題,教師通過評價鼓勵學生讀出個性。

教師小結:即使是同一個題目,我們用不同的讀法就能表達出不同的意思,這就是我們中國語言的的魅力。

[閲讀應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引導學生讀出不同的感受,對學生以後的朗讀能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

2、想想問問

初讀課題,有哪些疑問?(如:還有比我更弱小的嗎?誰以為我是最弱小的?什麼是最弱小的?)那你們想聽聽這個故事嗎?

3、教師配樂講故事,學生聽後把自己的感受和老師、同學交流交流。

[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給學生強烈的情感薰陶,而讀後交流又能瞭解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情況。]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學伊始,巧妙結合課題,以“我”入手,由表及裏。這樣既拉近師生之間的課堂距離,又自然引入語文教學的主題;既注重課堂説話的訓練,又有利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既是師生之間情感的紐帶與通道,又是實現文本與學生對話的構建。在揭示教學課題後,學生緊緊圍繞課題質疑、討論,這同樣也是語文課堂自主性的很好體現。如此,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變得積極探究、勤于思考、勇於表現。

三、讀中感悟,真情體驗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因為這一篇課文中有許多生字和新詞,小朋友要多讀幾遍,把它們讀正確。

2、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中哪些句子是寫薔薇花的?找到後,用自己喜歡的記號標一標。

[學生充分自讀,是有效開展語文學習的基礎,而邊讀邊思、邊讀邊畫則有利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3、交流自己所畫的句子,老師相機出示:

(1)林中曠地附近長着一叢叢野薔薇,一朵花剛剛開放,粉紅粉紅,芳香撲鼻。

(2)滂沱大雨已經沖掉了幾片花瓣,花兒低垂着頭,因為他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這兩個句子儘管都是描寫薔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過朗讀感受花兒嬌嫩美麗,惹人喜愛;而第二句則重在體會花兒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無生氣,完全沒有抵抗能力了。在這種對比中,激起學生對薔薇花的關愛之情。)

4、你看到了這一株野薔薇,會怎麼想?

[親身的朗讀實踐,奠定了學生關愛野薔薇的情感基調,適時想象,啟發學生和薔薇花對話,則引導他們走進教材,走近薩沙。]

5、薩沙是怎麼做的呢?(依據學生回答,揭示描寫薩沙做法的句子:“他掀起雨衣,蓋在粉紅的薔薇花上。”並出示課文插圖,指導學生讀好句子。)

[這是教學的一個切入口,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

6、靜靜地讀讀課文,想想薩沙為什麼這樣做,邊讀邊把你的體會在書上空白的地方寫一寫。

[語文課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這也是一個自主探究、知識自我建構的過程,同時也是與人合作、開展交流的基礎。]

7、小組交流各自的體會,要求結合課文內容來談。

8、大堂交流,相機出示重點句,指導感情朗讀。交流時重點引導學生體驗這樣兩點:

(1)父母親言傳身教,用自己保護弱小者的的實際行動教育了薩沙。這裏要聯繫上文他們的做法來談。

(2)薩沙內心不甘於做弱小者,不願意只享受別人給予的保護。這裏要抓住薩沙的答話,引導學生通過讀,通過想象,感受到薩沙在媽媽眼中是弱小的;此外要抓住薩沙反問的話語,體會薩沙內心不願意做一個最弱小的人,因此他要去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薔薇花。

[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合作交流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師則要做個好舵手,圍繞目標,指導學生開展有效學習,讓學生真正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能力。]

[設計意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課堂應該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藉助讀讀、議議的閲讀策略,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無聲的對話與有聲的交流。一方面凸顯“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樣的閲讀新理念,一方面主張通過閲讀使學生學會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

四、想象傾訴,“鏈接”生活

1、聯繫自己的生活談體會。

其實薩沙和你們一樣,只是一個上國小四年級的孩子,可他卻不甘心做弱小者,不願只享受別人給予的關愛,那你們是否也曾伸出過援助之手,保護過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東西呢?

(同桌交流後,再指名説説自己生活中保護弱小的事。教師適時點評,並引導學生聯繫課文中薩沙的做法,將**的話拓展為“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植物、動物或其他的東西。”)

[語文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憑藉教材中的薩沙這個同齡人的形象,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來感受、體驗薩沙的話,就能讓學生和薩沙產生心靈的共鳴,滿懷和薩沙同樣的感情走出教材。]

2、遐想三四十年後的景象。

人們常説“時光如梭”“歲月如流”,假如時光已經過了三十年、四十年,還是這麼一家子,還是在這樣的日子裏,還是在這樣的森林裏,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3、評點小結:時光往往會令許多事物發生變化,也許原來的強者若干年後會變成弱者,而原來的被關愛者又變成了主動關愛別人的人,但不管怎樣,唯一不變的是要有這樣的意識——“我不是最弱小的”,並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護比自己弱小的”……

4、齊讀課題,並把創編的故事寫下來。

[學生通過想象練説、練寫,將所有的積澱在此傾吐,將所有的體會予以表達,將課本知識與自身發展緊密結合。]

[設計意圖:教學設計中不但要重視文章中薩沙的情感世界、精神風貌,還要着重學習者(學生)通過學習內化的情感、精神。這裏主要藉助於説話、寫作的方法實現讀者與作者心靈的對話。説話是為了積澱文本中流淌的情感因素,而習作則是傾吐學生心中積蓄的情感。]

我不是最弱小的説課稿3

一、我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

愛,是人類文明永恆的主題,在家愛父母,在校愛老師、同學,在社會關愛別人。因為有愛,才會甘於奉獻、樂於助人。本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愛為主題這組課文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5歲的薩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遊,在大雨突然來臨時互相傳遞雨衣的感人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雨衣成了傳遞愛的一個有效載體,使處處洋溢着融融的愛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薰陶中獲得思想啟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以“弱小”一詞為文眼,抓住的明線──“誰是最弱小的”;以“保護”一詞為情眼,抓住的情感暗線——“保護比自己弱小的”。通過“對話”的形式,深化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在師生、生生與文本多向交叉的對話狀態中,讓學生產生領悟,激起語言思維指揮的火花,讓學生獲得生命的體驗。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對二年級兒童認知水平的瞭解,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為:

1、認知目標:會認14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問號、感歎號表達的不同語氣。

3、情感目標:有不甘為弱者,保護弱小者的意識。

二、我在教學設計中的理念

中語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內含的,在教學中,我本着讓學生領悟文本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史學史受到情感的薰陶和力求凸顯學生閲讀的獨特體驗,體現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閲讀這樣的教學理念進行設計。

三、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國小各年級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讀”是語文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精神和課文的特點,遵循學生的閲讀規律,本課教學採用圖文結合、以讀生情、以情促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體驗。

四、我準備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1、激情導入,揭題質疑:

成功的導入,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為整節課奠定基調。在設計中,首先出示課題,“誰來度課題?”,“你重讀了‘我’這個字,讀出了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和滋味,誰再來讀?”有了這樣的引導,學生有的突出“不是”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有的突出“最”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通過不同的語氣,讀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意在尊重學生初讀課文的獨特體驗。其次,在文:“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麼?”引導學生質疑:“我為什麼不是最弱小的?”、 “誰是最弱小的?”,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生髮探究問題的興趣,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2、初讀釋疑,整體感知:

本環節通過自讀,感知課文大意;通過檢查字、詞掃清閲讀障礙;通過釋疑“我為什麼不是最弱小的?”、“誰是最弱小的?”把握的脈絡,瞭解故事內容。

3、咬文嚼字,品味感悟:

本篇課文通俗易懂,但學生雖然很容易讀懂課文內容,卻不能讓自己感動,不能有所體驗。在教學詩,變一種當時,讓學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體驗感動,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⑴ 圖文結合,學習二、八段,感受野薔薇的“美”與“弱”:

“簇擁”一詞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不易理解,在教學詩,讓學生從圖入手,“你能從圖中找到野薔薇和鈴蘭花嗎?”學生雖然從未見過野薔薇和鈴蘭花,但卻能根據文中的描寫感覺出大片盛開的是鈴蘭花,而被這大片鈴蘭花所包圍的正是野薔薇,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了“簇”一詞表達的“聚集與包圍”的含義。 第八段中,當學生通過“無力、垂頭”等詞體會到野薔薇的美麗與弱小後,讓學生回過頭來再讀第二段,問:“再讀,你有沒有讀出和剛才不同的感覺?”學生回順其自然地把自己當成文中的薩沙,生髮出“這麼美的花,多麼可憐。”、“多麼需要幫助呀!”的'情懷,這種設計,學生在反覆的朗讀與體驗中還原文字所描繪的情景、意向、畫面,為學生體會文字意象背後的“意旨”打開一扇走向無限的窗口,是閲讀具有參差性。

⑵ 分角色朗讀,學習3~7段,體驗情感移植:

通過二、八段的學習,學生了解到薩沙保護野薔薇是因為他的美麗與弱小後,引導學生自度3~7段,問:“薩沙這麼做,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學生通過讀,不難得出“他這麼做,是受了家人的影響。”這一結論。此時,出示薩沙的三個問句,直到朗讀,感悟薩沙的情感變化。 第一句:“媽媽,您和託利亞都需要雨衣呀,為什麼要給我呢?”抓住“不解”一詞,引導學生讀好兩個語氣詞“呀”、“呢”感悟薩沙不理解媽媽和哥哥作風的心理。第二句:“這就是説,我是最弱小的了?”通過與上句的對比“如果剛才是因為不理解媽媽的做法而提問,現在又問,表達了薩沙的什麼想法呢?”引導學生體會薩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在處理上個問句是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去讀,讀出不同語氣,使薩沙與家人的情感在學生的讀中發生共振,然後移植於薩沙心中,使薩沙對野薔薇的保護成為自然中的和諧。

⑶ 變換句式,迴歸主題:

首先,出示薩沙的第三個問句:“媽媽,現在我還是最弱小的嗎?”先指名讀,問:“這時薩沙還認為自己是最弱小的嗎?”學生答“他認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然後師生分別扮演媽媽和薩沙,讓薩沙用肯定的語氣告訴媽媽:“媽媽,現在我不是最弱小的。”通過句式的變換,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驗薩沙在保護弱小者後的自豪與喜悦。最後,江本環節迴歸本課的課題中,“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當你再讀課題時,能不能讀出剛才沒讀過的滋味?”這一次的讀課題,已不是原來意義的讀,而是滲入了學生情感想象、關愛等心智活動,表達了自豪之情。哪個詞最有滋味,學生的理解和上課之初是不同的。使讀課題與讀書結合在一起,完成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攀升。

4、拓展思維,昇華情感:

“薩沙帶着驕傲的語氣告訴媽媽,他不是最弱小的,因為他保護了比他弱小的野薔薇,那麼,野薔薇有了薩沙的保護,將來還是最弱小的嗎?”課文最後,以這一話題對學生展開思維拓展。相信學生能從野薔薇的第二個花苞中堅信,它會開得更美,活得更頑強。使學生懂得在野薔薇的美麗中,包含着別人的關愛,意旨“愛給別人,別人也得到力量,從而凸顯勇敢、保護的價值和意義,提升文本的價值取向。

五、説突破難點的途徑

文中二、把兩段對野薔薇進行了具體、細緻的描寫。第二段描寫了野薔薇的美;第八段寫出了雨中野薔薇的嬌嫩與弱小。課文通過前後描寫的對比,讓學生來理解薩沙那顆對美好而弱小事物關愛保護的童心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在突破這一難點的設計中,我引導學生先抓住重點詞“簇擁”“隨風舞動”“芬芳撲鼻”感受野薔薇的美,在抓住野薔薇“無理的垂着頭,顯得更加嬌嫩。”感受野薔薇的弱小。再重新回到第二段。在對比讀中問:“你若是薩沙,看到這麼美的花漸漸凋零,你會怎麼做?”讓學生有一種發乎內心的“捨不得”、“可惜”、“不忍心”之情,長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強化學生悲天憫人的情懷,實現生命體驗。我這樣處理教學的難點,為有助於學生更好、更準確地把握文本的內涵,但決不是那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以篇蓋全,而是從整體把握入手,由整體到部分,將整體看作局部意義的整合,將部分看作整體把握下的結構,做到整體與部分相得益彰、相輔相成、你中有我、互為所用,這便是整體與部分的平衡。

我不是最弱小的説課稿4

一、説教材

本課的情節簡單,文字生動鮮活,是一篇極具生命教育意義的文章。課文講述薩沙一家外出郊遊,突然遭遇暴風雨,因為只帶了一件雨衣,所以父母親,哥哥自然的把雨衣讓給了最小的,最需要保護的薩沙。而薩沙在家人的影響下,也不甘於做弱小者,把雨衣蓋在了被風雨打掉花瓣的薔薇花上。儘管文章説的是一件簡單的生活小事,卻闡明瞭深刻的做人道理,即滲透了“不甘於做弱小者”的價值觀念,又包含着“保護弱者”的人文情感信念,更體現了生命的高度意義。

圍繞訓練重點,依據教材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懂得“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並引導學生不甘於做弱小的人,自覺保護弱小者。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定為:理解課文內容,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薩沙和媽媽的對話,從而懂得“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要自覺保護弱小者。

二、説教法:

1、對於本課的生字,主要以檢查學生自學為主。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進行指導。學會本課要求會認的14個生字以及組成的新詞語。要求認識的生字放在課文中,讓學生反覆讀,課文讀熟了,那認識生字也就不成問題了。

2、對於解決本課教學重點,我將在教學中注意兼顧各類學生,以讀為主,讀中感悟。通過對比朗讀體會雨前和雨後的野薔薇花,激起學生對薔薇花的關愛之情。並適時創設情境,如果你是薩沙,看到這樣的薔薇花,你會怎麼做?這樣親身讓學生體驗着朗讀,奠定學生關愛野薔薇的情感基調。

3、想象是創造的翅膀,學生在讀書時的聯想,對生活的回想,轉換角色的暢想中,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深了對人物內心思想情感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將課堂與生活聯繫起來,感受到了今後怎樣做人,從而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三、説學法:

讓學生充分自讀,是有效開展語文學習的基礎,而邊讀邊思、邊讀邊畫則有利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自主閲讀,合作探究,把讀,議、説,寫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四、説教具:

多媒體課件。

五、説教學流程:

主要分為四個環節來進行。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你認為生活中什麼樣的人強大,什麼樣的人弱小?你願意做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教學這篇文章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弱小”的含義,因為“我不是最弱小的”這句話是文章的題眼,課文所敍述的故事最後就落腳在這句話上,因此,我採取設疑導入的方法,讓學生讀了課題後質疑:“我”是誰?為什麼説“我”不是最弱小的?

二、整體感知,自主學字。

1、範讀課文。思考:這個故事有哪些人和物?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2、初讀課文,檢查生字新詞自學情況。

生彙報自讀情況。

3、課件出示生字詞,生各種方式讀。

4、生用自己的話歸納課文內容,講了一件什麼事?。

隨機板書:

讓雨衣:爸爸→媽媽→託利亞→薩沙→薔薇花

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聽課文朗讀,聲情並茂的朗讀,給學生強烈的情感薰陶,而讀後交流又能瞭解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情況。然後通過自瀆,感知課文大意,通過檢查生字詞掃清閲讀障礙。

三、讀中感悟,真情體驗

1、邊讀課文邊思考,找出文中描寫薔薇花的句子。

學生充分自讀,是有效開展語文學習的基礎,而邊讀邊思考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2、通過讀句子,對比描寫雨前雨後的.薔薇花,體會“弱小”。

這兩個句子儘管都是描寫薔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過朗讀感受花兒嬌嫩美麗,惹人喜愛;而第二句則重在體會花兒已經被滂沱大雨折磨的毫無生氣,完全沒有抵抗能力了。在這種對比中,激起學生對薔薇花的關愛之情。

3、讀課文3-9自然段,用心揣摩薩沙和媽媽的三次對話。

媽媽和薩沙的三次對話是本課的難點,讓學生反覆讀薩沙的話,理解體會薩沙從帶有疑問到不服氣,最後到自豪地反問這一心路歷程。並分角色朗讀來加深理解人物情感的變化。

四、聯繫生活,昇華感情

學了課文,我想每個孩子對弱小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再讓他們説自己的理解。在最後一環節中,學生討論通過課文學習有什麼感想,並分組交流自己生活中保護弱小的事情。讓學生心裏“我不是最弱小的”和“應該保護比自己弱小的”感想進一步昇華。

五、板書:我不是最弱小的

讓雨衣:爸爸→媽媽→薩沙

↘↓↙

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薔薇花

我不是最弱小的説課稿5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情節簡單,文字鮮活,是一篇極具生命教育意義的經典文章。記敍了薩沙與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風雨,因為出門時只帶了一件雨衣,所以父母親自然地把雨衣讓給了最需要保護的薩沙。而薩沙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把爸爸、媽媽讓給他的雨衣蓋在了“比自己弱小的”的薔薇花上的事。儘管文章説的是一件簡單的生活小事,卻闡明瞭深刻的做人道理,這既滲透了“不甘於做弱小者”的文本價值觀念,又飽含着“保護弱小者”這樣的信念情感,更體現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薰陶中獲得思想啟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以“弱小”一詞為文眼,抓住文章的.明線——“誰是最弱小的”;以“保護”一詞為情眼,抓住文章的情感暗線——“保護比自己弱小的”,通過“對話”的形式,深化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對話狀態中,讓學生產生領悟,激起語言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獲得生命的體驗。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向薩沙一家人學習,有不甘為弱者,自覺保護弱小的意識。

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真正含義。

文章中語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內含的,在教學中,我本着讓學生領悟課文精煉的語言、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力求凸顯學生閲讀的獨特體驗,體現學生對課文的個性化閲讀這樣的教學理念進行設計。

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以讀為主,讀寫結合

“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語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在由讀至寫的傾吐中發展語言、陶冶情操。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生的知識習得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學習的基礎。在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情況下,組織開展小組學習、同桌交流等活動,就能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並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創造性。

3、想象體驗,發展個性

想象是創造的翅膀,學生在讀書時的聯想、對生活的回想、轉換角色時的暢想及創編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深了對人物內心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將課堂與生活“鏈接”,感受到了今後怎樣做人,從而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學案教學對於我來説是個新生的事物,從學案的設計到課堂的實際運用,都有種盲人探路的感覺,只能是跟着自己浮淺的感覺走。課堂教學中操作不得力的地方,肯請在坐的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

我不是最弱小的説課稿6

一、説教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蘇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課的內容。本文敍述了夏日裏,薩沙一家到郊外去度假。恰逢暴雨,年僅四歲的小薩沙在家人的影響 下,把媽媽讓給他的雨衣蓋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上的故事,讚揚了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雖然這只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字裏行間,卻藴 含了深刻的道理。既滲透了“不甘當弱小者,要爭當生活強者”的文本價值觀,又飽含着“保護弱小者”這樣的信念情感,更體現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義,發人深 省,是一篇極具生命教育意義的經典文章。

圍繞國小中段教學的訓練重點,並結合本課教材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技能目標:能聯繫上下文,藉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句子的意思。同時以句型轉換、比較、標點符號的使用為訓練手段,進一步理解句子所飽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不甘當弱小者,要爭當生活的強者”,並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保護弱小者”。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定為:理解課文內容,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薩沙和媽媽的對話,從而懂得“不甘當弱小者,要爭當生活的強者”,並引導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保護弱小者”。

二、説教法:

在這一課的教學上,我主要採用以下三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由於本文是極具生命教育意義的篇章,在教學中,我主要藉助多媒體創設情境,營造近乎文本的真實情景,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引導學 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體驗文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第一,我通過創設情景對話,讓他們設身處地地在暴雨來臨危急之時,自己是甘當弱小者,欣欣然去接 受雨衣,還是勇當強者,把雨衣讓給別人?從而懂得“不甘當弱小者,要爭當生活強者”的人生價值觀。第二,我通過創設實際生活畫面,把學生由文本引入生活, 引導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覺保護弱小者”,使學生真正受到思想的啟迪。

2、朗讀感悟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薰陶”。通過指導學生朗讀文中的重點句段,加 深對文本的理解。在入情的誦讀中,學生不僅深入領悟了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強了語感,豐富了語言積累,在情感體驗中受到美的薰陶,把三維目標落實到每一 個孩子身上。

3、基礎技能訓練法:教學時,我主要抓住薩沙和媽媽的對話,特別是薩沙的三句話。在學生自讀理解的基礎上,以句型的判斷、轉換、比較和標點符號的運用為訓練重點,使學生體會到薩沙的不解、不甘與自豪;同時受到思想的薰陶,引發心靈的碰撞。

三、説學法:

讓學生充分自讀,是有效開展語文學習的基礎,而邊讀邊思、邊讀邊畫則有利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是讓學生自主閲讀,着重進行基礎技能訓練,交流思想,把讀、練、説、寫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四、説教具:

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功能主要在於:形象生動逼真、聲色直觀感強,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情景教學更加逼真,更能煽動學生的情感,有助於學生對文章思 想、人物情感的體悟。同時也為教師節約時間,留下更多的教學空間。當然,多媒體並不是利用得越多越好,而是適時、恰到好處地運用,才能真正發揮其功效,達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於事無補。】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由“弱小”引入新課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緊扣文眼“弱小”,首先通過展示街頭乞丐的畫面,來激發學生的同情心,為學習課文設下感情基調。接着過渡,引出課題。然後點燃學生的學習望:“我”是誰?“弱小”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説“我”不是最弱小的?

【課堂創設的感情基調與文本基調一致時,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體驗。其次,以質疑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二)、初讀課文,感知故事

1、速讀課文,理清脈絡

自由朗讀課文,説説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2、自讀雨前部分,瞭解事情的開端。

雨前部分向我們介紹了什麼?由於雨前部分比較淺顯,在教學時我充分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學與合作來完成。

【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由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到了解事情開端的自我體驗感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同時有利於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三)、品析雨中部分,體悟感情,滲透思想教育。

1、多媒體播放電閃雷鳴,大雨如注的場面。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此時此刻,如果只有一件雨衣,你會怎麼想?怎麼做?”

【由於當代孩子受庇護太多,依賴性強,自我為中心較重,不懂得感恩,更別説是關愛他人。所以我從學生思想實際出發,讓學生身臨其境,再現自己的思想,為與下文薩沙的對比埋下伏筆,引發思想碰撞,震撼心靈。】

2、過渡,多媒體展示薩沙與媽媽的對話。(去掉標點的,並要求學生合上課本)

①自由朗讀,試着給它加上標點。

【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對句意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做出判斷的。憑着學生的自讀自悟,放手讓學生完成,有利於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是落實“雙基”的訓練。】

②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加深感受。

主要是從語感上幫助學生對句型的判斷,促進學生對句子的'理解。

③着重抓住薩沙的三句話,判斷其句型,訓練句型的轉換,並通過句型的對比,體會句子飽含的思想感情。

④練習鞏固。

⑤反覆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訓練。

【從句型的分辨、句型轉換對比,標點符號的運用,從而真正落實“雙基”訓練。憑藉讀中感悟,引導學生交流與判別,從中體會句子飽含的思想感情,有利於促進學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3、聯繫生活,拓展思維,昇華感情

①討論:在雨衣傳遞的過程中,跳過了託利亞。你猜猜,託利亞是怎麼想的?

藉助文本插圖,引導學生從人物表情上揣摩人物的心理。進而從側面滲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②交流:薩沙的身上有着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③拓展:多媒體展示真乞丐和偽乞丐的畫面,你有什麼話想要對他們説嗎?

【馬丁曾説:“沒有引發任何行動的思想都不是思想而是夢想。”所以説思想教育如果只停留在認識與觸動層面上的話,那只是瞬間的、沒有效應的;只有引導學生由思想觸動到指導行動這個層面上的教育才真正是思想教育。】

(四)、複述鞏固,結束課堂

【複述是對學生概括能力培養的一種形式,同時又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印象。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培養他們一定的概括能力是為他們升上高段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六、説板書:

板書是文章思想內容的高度濃縮,應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我的板書力求達到這樣的效果:語言簡潔,條理清晰,把握重點,表明中心,便於學生理解。

我不是最弱小的

讓雨衣:爸爸

媽媽 → 薩沙 → 野薔薇

爭當強者,保護弱小者

我不是最弱小的説課稿7

一、 我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

愛,是人類文明永恆的主題。在家愛父母,在校愛老師、同學,在社會愛別人。因為愛,才甘於奉獻、樂於助人。《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蘇教版第八冊第四單元以愛為主題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文章情節簡單,文字鮮活,是一篇極具生命教育意義的經典文章。課文講述的是小薩沙與一家人外出度假,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讓一家人手無足措。課文講了薩沙與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風雨,因為出門時只帶了一件雨衣,所以父母親自然地把雨衣讓給了最需要保護的薩沙。而薩沙在父母親的影響下,也不甘於做弱小者,把雨衣蓋在了薔薇花上。儘管文章説的是一件簡單的生活小事,卻闡明瞭深刻的做人道理,這既滲透了不甘於做弱小者的文本價值觀念,又飽含着保護弱小者這樣的信念情感,更體現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義。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薩沙和媽媽之間的對話。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對本班學生認知水平的瞭解,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等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並引導學生不甘於做弱小的人。

二、 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1、 以讀為主,讀寫結合

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語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生自由讀、默讀、對比着讀、邊讀邊做記號、分角色讀等形式,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感知文本,在與文本的對話中,體驗文章淺顯文字中藴涵的濃濃的親情和深刻的道理。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在由讀至寫的傾吐中發展語言、陶冶情操。

2、想象體驗,發展個性。

想象是創造的翅膀,學生在讀書時的聯想、對生活的回想、轉換角色時的暢想中,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深了對人物內心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將課堂與生活鏈接,感受到了今後怎樣做人,從而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三、 教學程序設計 。

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

1、我注重突出重點,層次分明。

在學生充分閲讀的基礎上,抓住寫景和人物對話的重點句子,重點解讀這兩個部分。

2、 注重體驗,自讀自悟。

例如:感受野薔薇的弱小。

1、 讓學生瀏覽課文,找出描寫薔薇花的句子。

交流自己所畫的句子,相機出示描寫薔薇話的句子。(這兩個句子儘管都是描寫薔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過朗讀感受花兒嬌嫩美麗,惹人喜愛;而第二句則重在體會花兒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無生氣,完全沒有抵抗能力了。讓學生對比着讀,讀出雨前、雨後野薔薇不同的景象,自然生髮對滂沱大雨衝擊後的野薔薇的同情心和關愛之情。)在交流句子二時,通過指導學生用近義詞的.方法理解滂沱大雨學生一下子説出了很多,如:大雨如注、傾盆大雨、暴風驟雨、狂風暴雨這樣的交流,使學生積累了更多的詞彙。為緊接着的看到這樣的雨中薔薇,你會怎麼做?薩沙是怎麼做的?做了很好的鋪墊。

接着提出問題:假如此刻你就在薔薇花的旁邊,你看到了這一株野薔薇,會怎麼做呢?

[適時想象,啟發學生和薔薇花對話,引導他們走進教材,走近薩沙。]

理解母子的對話時,我注重學生的自讀感悟,學生在讀讀、説説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媽媽、薩沙的話所包含的意思,體會到薩沙聰明、可愛,能自覺保護弱小的高貴品質。同時既注意學生注意文本內容,還注意引導學生對姐姐對於爸爸媽媽做法有何反映,體會在這一家人身上都存在這種高貴品質。同時通過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薩沙的內心情緒變化。引起共鳴。

3、 聯繫生活,促進遷移。

1、聯繫自己的生活談體會。

例如:讓學生知道薩沙和他們一樣,只是一個上國小四年級的孩子,可薩沙卻不甘心做弱小者,不願只享受別人給予的關愛,那你們是否也曾伸出過援助之手,保護過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東西呢?讓學生聯繫生活的實際寫一寫。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憑藉教材中的薩沙這個同齡人的形象,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來感受、體驗薩沙的話,就能讓學生和薩沙產生心靈的共鳴,滿懷和薩沙同樣的感情走出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