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爬天都峯》是一篇哲理意味較強的文章。要體會老爺爺與“我”對話的深義,體會勝利需互相鼓勵對於還未經歷多少人生的三年級小朋友來説是比較籠統的。這時此課的一大難點。也將是我下面反思的重點。

首先説説本課的教學佈置。本課我佈置三個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是初讀文章,讀寫生字。第二課時主要用於精讀課文,第三課時主要是作練習的完成與講評。

總的來説,課堂上出現出的總體情況是:發言的點較少,課堂氣氛略顯生硬,恬靜,同學對問題主旨的領悟較慢。

對以上幾個問題我將藉由幾個教學環節具體地説説。

首先談談課堂氣氛這一點,其實它的背後隱藏着許多問題。我個人的感覺是:撇開這個班的同學聽課狀態比較差這些客觀原因。單就我個人的教學來説;首先,我的鋪墊工作做得不夠足。在第二課時的第二環節上,同學的模擬扮演與考慮已經很好地調動了大家的思維結合圖片,同學也談到天都峯的險了。但在談判“面對這麼險峻的天都峯,作者的情況如何時,”同學只能談到害怕,沒有再深入下去。而我進一步啟發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怎麼想時,同學的回答依然比較單一。我看“沒希望”了,就自身説了出來,同學似乎也沒有真正領會。

最明顯的要體現對“老爺爺您也爬天都峯?”這兩句話的理解上。同學開始“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峯?”

還會錯了意,後來,我自身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氣,同學才幹體會到二人心裏的懷疑。但懷疑背後的敬佩同學卻未能領會。當時我在同學説出懷疑後,問同學“再想想,還有什麼?”又模仿了一次,並且加進了一點敬佩的口氣。但同學不得要領,後來我啟發同學換位考慮,假如你是小妹妹,看到這樣一個老爺爺都來爬山,山這麼高,這麼陡,你心裏會怎麼想?同學還是把思想停留在懷疑上,我沒有方法,只好又一次太心急地將答案以“是不是”的形式直接説了出來。

後來我想,這是因為我在上課伊始對人物心理的鋪墊就不夠。所以導致同學光注意山陡了,山陡理所應當會害怕。但生就沒想到作者自身站在天都峯腳下就是要來戰勝自我的。還有我光自身模仿對話的口氣,先“啟發”了,沒有留給同學自身品味的空間,所以同學就根據前面的教學做了推斷,所以我想總的問題在於我生硬地進行一個接一個的教學環節,都沒有充沛注意到環節之間的`過渡與鋪墊。

其他幾個問題與我上課時時不時要嚴肅起來整頓紀律有關。破壞了原有的較為輕鬆的上課氣氛,當然,我剛接收這個班級,沒有考慮這個班的接受情況,只是用於千人一面的教學設計沒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也是導致如上問題出現的原因。

另外,本文的主旨談判戰勝困難,我忽略了同學實際生活,沒有讓同學結合自身生活經歷來談,因此主題的揭示就顯得單薄、慘白。

我也有做得不錯的幾個環節:包括生字的小組自學和攀峯情景的再現和朗讀指導。我以自身的朗讀帶動起全班的氣氛。在理解的基礎上賽讀、鞏固得還不錯。

所以我想,假如我前面的鋪墊能深入下去的話,在此基礎上的理解和朗讀會更好。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雪兒》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敍述了一個受傷的小女孩和一隻受傷的信鴿(雪兒)之間的愛心故事。通過“我”對雪兒療傷,並細心照料它,直到完全康復後,“我”滿懷深情地將它送上藍天,表現了“我”的真誠、善良。本文教學關鍵是使學生融入、體驗。文章的亮點是“我”的所做、所説、所想,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孩子心靈的純潔、無私、美好,全在“我”的行動中。“雪兒”雖是信鴿的名字,更是孩子純潔美好心靈的寫照。在教學時我以“讀”為中心,以“我”的情感變化及對白鴿的感情為線索,滲透聽、説、寫各種技能的訓練平台,提高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中我借鑑薛法根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用“一句話一顆心,一件事一片情”來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課文。教學時,選擇了課文中重點詞如“雪白雪白”、“飄飄悠悠”、“喃喃”,重點句如“雪兒,這兒就是你的家,你安心養傷吧!”、“從此,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台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雲……”。將課文的閲讀理解與朗讀指導有機結合,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我”説的每一句話,為雪兒做的.每一件事都包含着“我”對雪兒的一片深情。讓學生這樣去讀課文,就能從平實的字裏行間讀出課文中豐富的情感,發現別人讀不到的東西。在反覆地誦讀中,體會到人應該關愛動物,關愛生命,與動物和睦相處,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本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比如,如何將所提的問題進行整合;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朗讀;如何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發揮想象、聯想能力探索與課文內容有關聯的知識點;如何引導學生有興趣地主動學習,讓學生敢説、樂説。這都是今後教學中需要着重努力的方向。在今後教學中,我會針對學生的不足,加強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在品讀課文時我力求創設平等、民主的“對話”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了一點收穫。

一、 認真備課,提高教學效果

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覺得孩子總不認真的聽課,不專心,常開小差,常常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反省後覺得是自己紀律沒抓好。後來看了一位老師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才有所感悟。這位老師在裏面寫到“在我們班上課,孩子想開小差都難!”這是因為她有足夠的自信讓孩子一定願意聽自己的課。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備課。你的課有激情,同學們就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樂於學習。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變化最大,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必須要讓學生先學會預習。語文預習簡單而實用,編首打油詩,只有二十字:讀思存疑問,課前十分鐘。用心能堅持,等同半天功。具體分析有:

(一)、細讀。課前認真閲讀每一篇文章,讀準字音,讀清字形,讀明字義,讀對節奏,讀懂情感,讀出詩文的音樂美。“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學習語文的基礎。

(二)、深思。預習中邊讀邊思,讀後深思,由表及裏,理清文章的層次,總結文章的內容,鑑賞文章的技法,思考文章的哲理和藴含的情感。

(三)、疑問。學生在預習中發現了課文裏的問題,提前在心中存留疑問,然後在課堂上有心聽講,有的.放矢,就能解決預習時發現的問題。如此這般,容易和老師互動交流,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也是如此。預習的好處很多:能夠強化聽課的針對性,以便抓住重點和難點,提高聽課效率;能夠提高課堂筆記水平。當學生學會如何預習時,那麼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將有所提高。

三、鼓勵學生多閲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閲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學生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學生寫讀書筆記。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趕海》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去趕海的趣事,生動展示了趕海的無窮樂趣,表露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無比熱愛的情懷。本課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領悟課文內容,感受“我”童年時趕海的樂趣。難點在於憑藉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理解課文,抒發自我情感。在教學中,我採用重點詞語突破,圖文結合,以讀促思,以演促讀再促思,反覆誦讀等教學方法,具體設置如下程序教學:

一、感知文本引出“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説過:“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思想感情,其餘的工作都應當是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後果。”本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了有關大海的優美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讓學生用詞句來表達對大海的印象,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詞句積累,為學習課文作了鋪墊;還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打開了學生想象的.“閘門”,使學生對趕海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體驗,完全陶醉在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特別是和“海洋寶寶交朋友”的環節,既讓學生複習了詞語,訓練了學生的書寫習慣,又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起了學生強烈地閲讀課文的願望,可謂“一舉三得”。

二、與文本對話緊扣“趣”,輻射全篇。

1、《語文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師生、生生和文本對話的過程。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仔細讀第2—4自然段,找出趕海的有趣場景,分別加上小標題,理清脈絡。

2、讀中交流:從那些地方看出這個場景的有趣?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培養他們自瀆感悟能力。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看,聽,説,讀,演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閲讀實踐;在興致盎然的閲讀實踐中,感受成功帶來的閲讀樂趣;在具體形象的閲讀實踐中,初步瞭解和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素養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3、導讀重點場景。捉海星部分先讓學生試讀,通句子比較。從“摸呀摸呀”,“嘿…!中體會到抓海星給我帶來的樂趣。導讀捉螃蟹的場景,使學生體會到小夥伴“只努努嘴兒不作聲”的專注神情與“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東逃西竄”的鮮明對照,通過“原來”使學生體會到螃蟹作最後掙扎令人忽俊不禁的情形。導讀“捏大蝦”時,讓學生品味比喻句的精當,通過朗讀想象大蝦大搖大擺神氣十足的樣子,讓學生邊讀邊體會我“只一捏”便俘虜了“武將”的那種得勝時的喜悦心情。語文教學只有落實到具體的字詞上,才體現出它和工具性。 4、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

課堂即生活。教師在課堂上努力營造寬鬆,愉悦,融洽的學習語文的氛圍,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生命體,尊重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的言行讓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可親近的大姐姐。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學習的主人。同時,通過反覆的閲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澱,並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通過激情朗讀表達出來。

三、再品“趣”,整體迴歸。

師娓娓講述,把學生帶入情境:“我”滿載而歸,迎着柔和的海風,沐浴着夕陽的餘揮,踩着軟綿綿的沙灘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極了,不由得哼起了最愛唱的歌。

四、圍繞“趣”,課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語氣:“戰利品、武將”借代詞,“束手就擒、東逃西竄、滿載而歸”成語。這些詞語的恰當運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儘管全文場景描寫沒出現一個“趣”字。但我們讀後卻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樂趣”,讓我們學習這種寫法,説一説自己參加的最開心的有趣的一次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看,聽,説,讀,演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閲讀實踐;在興致盎然的閲讀實踐中,感受成功帶來的閲讀樂趣;在具體形象的閲讀實踐中,初步瞭解和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素養得到了有效的培養。“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盧梭),在這裏得到了印證。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和時間賽跑》講“我”因為外祖母去世而悲傷不已,聽了爸爸的話尋求什麼是“永遠不會回來了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產生了和時間賽跑的念頭,並由此體會到了應該怎麼樣珍惜時間。

教學時,我抓住“他們知道與其欺騙我説外祖母睡着了,還不如對我説實話:外祖母永遠不會回來了。”引導學生討論“父母對我説的是哪一句話,是“外祖母睡着了”還是“外祖母永遠不會回來了。”

學生在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中馬上產生了新的問題“什麼是永遠不會回來了呢?”,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思考中討論中明白了“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可人年老了,不可能再少年。”產生了人生難再的恐懼,在教師適當地引導“我們是不是要一直在主要唯恐老去、死去的恐慌中度過一聲,直至死亡真正來臨呢?”留待下堂課你們來回答。

在這個小片斷中也許有了那麼一點點“先學後教”的痕跡。學生有了問題並不可怕,這正是引導學生閲讀文本,調動學生思維的良好時機。教師要善於把握,把球傳給學生,讓他們在獨立運球、相互協作中投球射門,真正解決問題。

想起自己也曾因為看到到初夏深深淺淺、變幻無窮的的綠意,產生了花謝春逝的悲憫,從而開始珍視時間,唯恐人生虛度。不知道我今天的教學是不是也讓學生產生這麼的念頭呢?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愛什麼顏色》是一首小詩。詩歌很是簡練,結構比較簡單,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課前,我讓孩子們蒐集有關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的資料,讓學生在預習詩歌時交流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原因。教學詩歌時,我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閲讀、思考,鼓勵孩子在朗讀中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孩子在自由選擇詩歌的小節來賞析,懂得作者所喜愛的顏色,理解作者所喜歡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區別多音的不同用法,讀準每個字的讀音,並能根據讀音組詞。

2詞語接龍,擴大學生的詞彙量,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

3把詞語連接成句,積累語言。

4認識3種修改符合,學習用這3種修改符號修改自己的造句、習作。

5閲讀短文,學習狀物文章的寫作方法。

6通過説話練習,培養學生的聽説能力。

7學習怎樣寫自己喜歡的一個小物件,把它的樣子寫清楚。

教學重點:

短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把自己喜歡的一個小物件的樣子寫清楚。

板書設計:

鼻子長長的翹着

牙齒匕首似的伸出來

小瓷象耳朵像扇子微微掀起

腿有的有的彷彿

尾巴又小又細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區別多音字的.不同用法,讀準每個字的不同讀音,會根據讀音組詞。

2詞語接龍,擴大學生的詞彙量,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

3把詞語連接成句,積累語言。

教學過程:

一用下面的多音字分別組成詞語。

gān()fā()dǎo()shǎ()

幹發倒數

gàn()fà()dào()shà()

二詞語接龍

看懂例子,有什麼規律?

所組的詞是常用且規範的,越多越好。

兩人一組完成,看哪組最快組的詞最多,並寫出來。

三把詞語連接成句。

看明白例子,讀一讀。

自己試着做,讀一讀,覺得合適嗎?

指名彙報。

把句子抄寫在練習本上,並背下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3種修改符號,學習使用這3種修改符號修改病句。

2閲讀短文,使學生初步學習狀物的一些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認識修改符合,自己試着用一用。

(一)讀一讀句子,找一找句子的毛病。

(二)結合句子,看一看説明,弄明白3種修改符號分別表示的意思和作用。

(三)學生説一説什麼情況下用哪種符號。

(四)練習:用不同的修改符號修改病句。

1.上課鈴聲響了,我立刻馬上跑進教室。(刪去)

2.我們必須遵守紀律的習慣。(增加)

3.五龍亭建在靠進湖岸的水中。(更換)

二閲讀短文

(一)讀短文,藉助字典學習不認識的字。

(二)帶着問題默讀思考:短文介紹了小瓷象哪幾部分?用畫出,每一部分什麼樣?用~~畫出。

(三)討論短文是怎樣介紹小瓷象的

鼻子長長的翹着

牙齒匕首似的伸出來

小瓷象耳朵像扇子微微掀起

腿有的有的彷彿

尾巴又小又細

(四)再讀短文,體會寫法。

教學反思:

學生對短文的學習較好,能夠體會寫法。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能把自己的歡樂或煩惱講清楚。培養學生聽説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每個人都有過歡樂,也都遇到過煩惱。總是裝在心理挺不好受的。那麼今天老師就給你們提供一個説的機會。對於歡樂,我們大家共同分享,對於煩惱,同學們要給予熱情的幫助與鼓勵。

二指導準備

(一)讀懂題目,明確要求。

(二)學生自己選擇説的內容,是説歡樂的事,還是講煩惱的事。

(三)想一想,怎樣説給同學聽更清楚更明白。

(四)4四個人一組,進行聽説練習。同學之間互相評議,選代表向全班彙報。

(五)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評議。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朱德的扁擔》講的是為了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碎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戰士們一起到山高路陡、距離遙遠的茅坪挑糧食的故事,表現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也表現了戰士們對領袖的關心和敬愛。

這篇課文敍述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學生只有在瞭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學生對於不常見的扁擔一定充滿了好奇,因此我着眼於扁擔的特別之處,引導學生層層剝筍,進而瞭解紅軍戰士不畏困難、朱德同志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再者,由於孩子對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我補充了朱德是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的有關知識,還告訴學生十大元帥是:*、朱德、陳毅、彭德懷、劉伯承、賀龍、徐向前、聶榮臻、羅榮桓、葉劍英。我一邊介紹一邊在心裏感觸“書到用時方恨少”呀!如果平時能多引導學生多讀一些歷史、革命題材的書籍,現在上起課來就輕鬆多了,這是我今後應該加強引導的方面之一。

在品讀課文,理解課文時,我主要引導他們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繫來感悟文章內容。課文第一自然段學生對“井岡山”等詞語感到陌生,我又稍加介紹了一些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並通過“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中的“不遠處”來體會當時環境的危險。由此引導學生理解什麼叫“會師”,學生在自己的“半知”和教師的講解中理解了。第二自然段介紹去挑糧的原因是我訓練學生説話的重點。讓學生用“因為……所以……”來了解儲備糧食的原因和挑糧的原因,並通過反問“去挑糧容易嗎?”讓學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詞語的意思,聯繫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糧的艱辛,為後面學生感悟朱德和戰士們同甘共苦埋下伏筆。第三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我先提問“朱德是怎樣挑糧的?”讓學生邊讀邊劃出相關的.句子,再邊看圖邊用自己的話説説,先説穿着,再説動作由此產生對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時也抓住“一道”、“一塊兒”這兩個詞語,體會朱德吃苦耐勞的優良革命品質。接着,我讓學生想想:戰士們會怎樣勸朱德?戰士們為什麼要藏扁擔?藏好了心裏會怎麼想?朱德發現扁擔沒有了會想些什麼?他為什麼不去找而是“連夜又趕做一根扁擔?”以此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他們在這裏説得很合理到位,通過想象中他們對朱德與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了更好的體會。

由於時間關係,現在回想起來如果在最後我再讓學生想象一下“如果朱德爺爺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對他説些什麼?”這樣可以使讓學生對朱德的瞭解進一步深化,讓孩子將自己的感動通過明確的語言進一步鞏固。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燕子》這篇課文選自鄭振鐸先生的散文《海燕》,描繪了春天裏活潑機靈的小燕子的外形體態,特別是在春光中飛掠和休息的畫面。是燕子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機”,把早春的山光水色點綴的更加美麗。在文中,作者描繪了充滿生機的如詩如畫的春天景色,讚美了活潑可愛的小燕子,表達了對光彩奪目的春天的讚美之情。 本單元的一個教學重點是通過這幾篇文章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做個熱愛學習的人。所以在學習《燕子》過程中,我説鄭老先生之所以能寫出這麼美的文章,讀破萬卷書,行萬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寫神了,那些詞來自於平時的閲讀積累,來自於不斷地觀察,來自於多層面的感受,二三月微風,千萬條柔柳,陽光下斜身掠過,稻田中,湖面上,電線上,這一個個場景,構成了伶俐可愛的小燕子。而少了這些,怎麼可能有這篇美文?因此,同學們也要仔細觀察、認真聆聽,積累更多有沒的詞句。

課文中有很多寫得很精彩的句子。例如“青的草,綠的葉,各種色彩鮮豔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一句,作者把春天花開草長,萬木齊發的景象比喻為“趕集似的聚攏來”,充滿熱鬧歡快的氣氛。教學中,我問學生:你們趕過集嗎?你能説説趕集的盛況嗎?學生説: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有串親戚的,有賣商品的,有通過這一説學生明白了比喻的恰到好處。

“還有幾隻橫掠過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圓暈就一圈一圈地盪漾開去”,這句話中:一個“掠”字,寫出了燕子飛過水麪時,飛得很低,距離水面很近,簡直就是從水面上拂了過去;一個“沾”字,寫出了燕子身體並沒有觸着水面,只是剪尾或翼尖偶爾捱了一下水面,足見燕子的輕捷靈巧了。教學中,我讓學生觀察燕子飛行的動畫,一目瞭然,學生明白了燕子飛行的速度快,而且動作非常美。

我讓學生反覆閲讀這幾句優美的語句,通過閲讀來感悟語言的魅力,讓閲讀真正成為一種美的享受。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就應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十分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應對這些問題,應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透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潛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課文,六個閲讀鏈接和六個綜合學習,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明白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狀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構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透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化。如在教學《詩的材料》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資料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着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個性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此刻,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齊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狀況。30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立刻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透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以前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潛力,期望能衝破瓶頸,開拓教學的新天地。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太陽》這篇文章是一篇説明文,對於學生來説,是第一次接觸此種文體,學生比較陌生,因此,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將重點放在了引導學生學習説明文的寫作方法上來。如本篇課文共分了兩大部分來寫,第一部分為1——3自然段,重點寫了太陽遠、大、熱的特點,第二部分為4——8自然段,寫了太陽與人類密切的關係。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瞭解用數字、比較等方法來説明事物的寫法,並能運用到寫作中。我在教學本課時根據學生的學情以及教材的編排目的,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習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對太陽、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時,我能基本做到教學條理清楚、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盡力突破教學難點。我比較注意讓學生深入文本,來感受作者是如何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來表現太陽的'特點的。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生自學、教師導學等多種形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和文本接觸。同時我也注意在朗讀中體會、感悟。

教學設計時,讓學生深入接觸文本瞭解各種説明方法,以及它們的重要性。在講授説明方法時,從最簡單的“列數字”入手,引入其他的幾種常見的説明方法,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找出來。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由於事先對説明方法的説明力度不夠,所以學生出現了“打比方”和“作比較”混淆的情況。所以怎樣讓國小生比較清楚地區分這些説明方法是一個難點,可能還需要老師用比較直觀的方法跟孩子們滲透。所以我覺得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將接受式學習和自主探究式學習有機結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生接受新的知識時,要給孩子適當的點撥或示範,讓他們有較明確學習方向,從而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愉悦。在教學課文第二部分內容時,我旨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並未進行拓展。其實在後續的學習或課外的作業時,可以讓學生聯繫生活,瞭解太陽與人類還有哪些聯繫、人類將如何合理利用太陽等等,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在教學環節上,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即寫一寫“我想對太陽公公説”再一步讓同學們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提高同學們的寫作能力,但在課程實施及課後檢查中發現,效果不太好。

多年的語文教學,我的感悟是每一篇課文從設計上來説可以是多元的。不同的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情,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的設計。課堂的最終立腳點應該是“實”。課堂應該是真實的:變化的、生成的。課堂應該是有實效的:學生有所得。

從備課到講課,我深深的體會到要講好一節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講好一節課需要教師除了有嫻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外,還要有深鑽教材,深鑽教法,體現新的理念,敢於做新的嘗試的精神。我想自己在這些方面還存在差距,課前已經想了很多次的語言沒有及時的表達,合作學習中還沒有很好的教給學習的方法,對學生提出的實際問題沒有很好的思考等等,這些都將是我努力的方向。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説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

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説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幹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幹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幹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隻看到點,看不到面。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屬於半放半扶。

下次的略讀課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起學習。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一、課文分析:

《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敍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這篇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談的敍述後面飽含着一個充沛的情感主題:文章中“掌聲”代表着鼓勵、尊重,代表着“愛”。全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多次寫到英子的神態與動作。因此,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怎樣通過英子的外在動作、語言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優點:

整堂課通過師生共學、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英子,你為什麼低頭呀?你能説説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猜想英子是怎樣想的“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老師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鼓勵學生説:“難道我們不該為英子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三、教學缺點:

英子心裏活動的3個句子,雖然找出來了,但是我沒有即時好好地讓學生通過朗讀去品味。特別是“低下頭”“猶豫”“眼圈紅了”“慢吞吞站起來”還沒有好好突出,沒能深刻體會英子此時的心態在慢慢發生變化。這一部分處理太匆忙了,還需多指導學生朗讀,為下面學生為何自發地送給英子的掌聲做好鋪墊。

課結束了,我感動了,孩子們也感動了……學生在這堂課中不僅學習了語文,也從中感受到了鼓勵,關愛的力量。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劉胡蘭》這篇課文記敍了劉胡蘭為了同黨的安危,在敵人面前英勇不屈、鋼鐵般的堅強,最後終歸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蹟。她犧牲時年僅十五歲,花一樣的年華,卻在殘暴的敵人面前勇敢堅定、視死如歸。回想起自己上國小時,老師講這篇課文時,那時候對敵人的殘暴我們心裏就非常的氣憤,對劉胡蘭的勇敢堅強非常的佩服,對她的犧牲感...

《劉胡蘭》這篇課文記敍了劉胡蘭為了同黨的安危,在敵人面前英勇不屈、鋼鐵般的堅強,最後終歸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蹟。她犧牲時年僅十五歲,花一樣的年華,卻在殘暴的敵人面前勇敢堅定、視死如歸。回想起自己上國小時,老師講這篇課文時,那時候對敵人的殘暴我們心裏就非常的氣憤,對劉胡蘭的勇敢堅強非常的佩服,對她的犧牲感到非常的同情、惋惜。學習的過程中,有股默名的情感,彷彿那情感一直延續到今天。現在,輪到我教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了,我也真的很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同我一樣能感受到這些。

上課開始,我想想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敵人的兇殘、劉胡蘭的英勇。課前也讓學生預習了一下,沒想到學生對課文缺少了解,在讀與敵人的對話時臉上充滿了笑容,覺得很好笑。根本無法體會到當時的情境。雖然當時有股無名之火湧上心頭,但仔細想想想想也不能怪學生,他們這些年齡的孩子喜歡的是動漫、科幻、武俠,試問了一下學生哪些人看過《地雷戰》、《地道戰》等這些革命戰爭年代的電影呀,寥寥無幾,難怪孩子們對這段歷史的漠不關心,又怎麼會對過去的歷史有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呢?

我想作為老師有責任讓學生知道這段歷史,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滲透這些歷史知識,介紹有關的書籍讓學生閲覽,播放有關的電影、錄像讓學生欣賞,同時,還可以利用朗讀課外資料、比賽等形式向學生介紹革命烈士們的英雄事蹟,讓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相互進行交流。我想這種滲透應該是持之以恆的,不是因為教了這篇課文而形式一下就心滿意足。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石榴》是蘇教版第五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作者以季節變化為線索,描寫了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結果。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在教學時,我努力運用直觀效應,引導學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詞語,感悟課文內容,從而更好地進行朗讀與説寫訓練。

1、多種形式理解詞語

在精讀感悟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來體會,在理解詞語時我儘量用多各形式讓學生自主感悟。如“扒開”“張望”等詞語,我讓學生做動作來理解,而“瑪瑙般”、“一顆顆緊偎”、“紅白相間”、“晶瑩透亮”這些詞我則通過出示實物,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石榴子兒,觀後交流感受。接着,我將石榴子兒掰開,讓學生們一起分享。吃完後,問他們味道怎麼樣?學生們紛紛舉手,有説酸酸的,有説酸中帶點甜,我又相機讓學生理解“酸溜溜”“甜津津”,學生感受到了,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誦讀是比較成功的。

2、不斷滲透寫作方法

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習作範例,因此我在讓學生朗讀、感悟的同時注重寫作方法的滲透,比如:擬人的修辭手法。在教學第三節時當學生感受到石榴的可愛之後,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把石榴娃娃寫得如此可愛的?學生自然而然的體會到,作者是把石榴當作人來寫。這時我又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補充句子。讓學生把小動物也當作人來寫,活學活用,對學生的訓練的實效性較高。再如:在教學第四節時,在引導學生朗讀、感悟石榴果實的特點之後,讓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寫石榴果實的?學生總結出作者的寫作方法,先寫看到的,再寫品嚐到的。在作業設計時我讓學生仿照第四節的寫法寫一種自己喜歡的水果,收到了較理想的效果。

但是,這堂課也留下了一些遺憾,比如:課文的2、3、4自然段都有重點內容,我因為捨不得放棄任何一個重點而導致第4自然段沒能處理特別到位,並且還出現了超時的現象。在一篇課文重點較多的`情況下,明明做不到面面俱到,何不加以篩選呢?與其因為時間的限制,在任何一個重點處都沒能深入學習,只是一帶而過,不如學會放棄一些,抓住重中之重,加以深入學習。

另外,在本節課中學生的表現也不盡人意,除了學生緊張之外,主要是由於我對本節情感投入不夠。並且,我對學生朗讀以及回答問題的評語還比較單一,這一點我決心在今後的每一節課中都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爭取在每一節平常課中積澱語言,彰顯語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