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春聯民間故事精選

春聯在中國的楹聯中,可以單獨劃分一類,因為春聯是應時而寫,春節專用。過了春節,就不是春聯了,是普通的對聯了。古往今來,從官員到百姓,都十分重視春聯圖個喜慶,還為來年討個吉利。因此在民間,百姓們把撰寫和張貼春聯當作迎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聯民間故事精選

至今,在民間裡還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二十三供灶仙,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磨粘谷,二十六割肥肉,二十七殺小雞,二十八白麵發,二十九上香斗兒。”

二十四寫大字,就是說這一天要開始寫春聯了,家家戶戶買大紅紙,自己能寫的自己寫,自己不能寫的求別人代筆。

為什麼非要用紅紙來寫春聯呢?原來傳說“年”是一頭怪獸,經常危害民間。所以“年”一來的時候,百姓就燒起火來,用紅色三火焰嚇退怪獸,掉頭就跑。以後,老百姓每到“年”來了,就掛上紅色的春聯,寫上消災接福的話。

還有一個原因涉及到春聯的起源。古代把春聯稱作桃符,據《皇朝歲時雜記》中記載:“桃符之之以桃木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下書祝詞及禱語,歲且則更之。”就是說桃符使用一塊二三尺長的紅色桃木板,在上面畫上神像,寫上祝詞。但是,我們現在掛的紅紙做的春聯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五代時期,後蜀主孟昶過年的時候,寫了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是我國在楹聯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副春聯。

傳統春聯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還展示出一種極為特殊的書法藝術。春聯本身的文化,加上書法,更使得春聯成為一種十分獨特的綜合藝術品。

春聯自從產生之後,發展到明代就出現了空前的盛況。因為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非常喜歡春聯,也非常善於撰寫楹聯。在朱元璋的親自倡導下,明朝的楹聯發展很快,楹聯史上的許多楹聯大家都產生在明代。

欣賞名聯,創作楹聯,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陶冶情操,還可以使我們在欣賞和創作中更加熱愛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熱愛我們祖國悠遠豐富的傳統文化,從而提高我們的現實生活品味,豐富我們的文化修養,可以一代又一代地,永遠不間斷地去弘揚我們的文化修養,可以不間斷地去弘揚我們祖國的傳統文化。正是“家家和美享福壽,事事吉祥傳子孫。”

王羲之的春聯屢屢被盜

我國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書法藝術精湛,被稱為“書聖”。有一年,他為自家撰寫了一副春聯:上聯是“春風、春雨、春色”;下聯是:“新年、新月、新景”,寫完就讓人把這副春聯貼到外去了。可是春聯貼出去之後,糨糊還沒幹就被別人揭走了,為的是珍藏他的書法作品。

王羲之知道後,只好再寫一副:“鶯啼百里,燕語南鄰”,沒等糨糊幹了,又被人揭走了。於是王羲之就又寫一副春聯,又讓人把春聯貼到門外,這次沒有人再去揭了。

原來,王羲之這次寫得春聯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眾人一看,這春聯不吉利、晦氣,誰還要啊?第二天,也就是大年七年級,王羲之就讓他兒子把這副春聯的下半聯再貼出去。下半聯寫得是:“今朝至”和“昨夜行”。連起來就是“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這麼一來,這副晦氣的春聯就變得大吉大利了。

朱元璋帶出楹聯盛況

據說,有一年,朱元璋下了一道聖旨,要求全國上下,從官員到百姓,家家戶戶都要張貼春聯,而且還要微服私訪,親自調查。

一天,他看到一條街上貼上了喜氣洋洋的春聯,只有一家沒貼。朱元璋經過了解,知道了原來這一家祖祖輩輩以殺豬、閹豬為業,不會寫春聯,別人也幫不了這個忙。朱元璋略加思索,揮筆寫下:“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非常貼近這家人從事的職業,又有驅邪納福的意思。

還有一次,朱元璋微服來到了市場上,看到一個農夫在賣藕,白白淨淨,細皮嫰肉的,他一下就聯想到古代美女西施的胳膊,朱元璋寫對聯的癮又發作了,上前拿起一節藕,笑著對菜農說:“我給你出個上聯吧,你能對上嗎?”農夫點了點頭,朱元璋便說:“一彎西子臂”,菜農看了看朱元璋也拿起了一節藕來,指著藕橫斷面上的小孔,笑道:“七竅比干心”。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心機頗多,因為屢勸商紂王而被處死剖心,把比干的心挖出來之後,一看有七孔,果然比常人心眼多,所以比干的心又稱作“七竅玲瓏心”。這副對聯十分巧妙而貼切地根據一件東西聯絡了歷史上的人物,寫得十分精妙,朱元璋很高興,下令封菜農為祭酒。祭酒是古代的一種學官的名稱,到了明清,祭酒的官職不是很重要了,朱元璋封菜農做祭酒,其實是一種榮譽。

神童解縉

明代大學士解縉從小就是寫對聯的高手,一年春節,父親讓解縉寫春聯。恰巧解縉家的對門有一片郁郁青青的竹子,於是小解縉就擬了一副春聯:“門對千枝竹,家藏萬卷書。”可是春聯貼出去以後,竹林的主人生氣了,心想,你這不是成心拿我做比較嗎?我們家是外尖中空的竹子,你們家飽藏的都是詩書,這算什麼事啊?一生氣他就帶著家人把這片竹子砍了――看你還怎麼門對千枝竹。

解縉一看,馬上回家拿了兩小塊紅紙,各寫一個字,“短”和“長“,於是對聯變成“門對千枝竹短,家藏萬卷書長”。竹林的主人更來氣了,這不沒完嗎?又帶著家人把這片竹林連根刨掉――這回看你還怎麼拿竹子說事?小解縉拍了拍腦瓜,又拿了兩小塊紅紙,分別寫了“無”和“有”字,這樣一來,就成了:“門對千枝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弄巧成拙洪承疇

明朝崇禎年間的重臣洪承疇喜歡書法,也喜歡楹聯。他認為自己對皇上非常忠誠,可以做世人的楷模,於是為自己撰了一副對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上聯表現出他十分感謝皇恩浩蕩,下聯又表現了自己對皇帝的忠誠,是一副好聯。可是,洪承疇最後還是降清了。

有人為了諷刺洪承疇,就在上聯和下聯的結尾各加了一個字,上聯加一個“矣”,下聯加一個“乎”字,這兩個字都是文言文的助詞,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君恩深似海了,臣節重如山嗎?”是極大的諷刺。

巧對對聯顯才華

據說,清朝有一位科舉考生,從鄉試到京試連坐榜首。等到了殿試,由於皇帝早已瞭解了這位考生的情況,知道此人很有學問,很有才華,早有‘愛才之心,所以在殿試中,皇帝並沒有向這個考生提出什麼經國策論之類的問題,只是問:“你的祖父、祖母,你的父親、母親,都是做什麼的呀?”考生一聽,心裡一驚:自己祖父是釀酒的,祖母是彈棉花的,父親是賣豆腐的,母親是做豆腐的,這可怎麼說呀?要實話實說,又恐怕被視為門第寒微、出身卑賤,弄不好得被皇上罷黜了。忽然心裡一動,有了,就用兩幅對聯來回答皇上,於是便說:“回稟皇上,草民的祖父和祖母的職業是‘玉甑蒸開天地眼,金錘敲動帝王心’;我父親和母親的職業是:‘父在外,肩挑日月;母在家,扭轉乾坤’。”極其巧妙地回答了皇帝的問題。

“甑”,是古代一種瓦制的蒸器,釀酒的時候用來蒸酒糟的;“金錘”是祖母彈棉花時用來敲棉花的一種工具;父親賣豆腐,早出晚歸地“肩挑日月”;母親做豆腐,就要用石磨磨豆子,石磨的上下蓋被他比喻成乾和坤,恰如其分。皇上一聽,龍顏大悅,立刻欽點他為狀元。

中國的楹聯不僅為帝王將相喜歡,普通老百姓也非常喜歡欣賞楹聯,喜歡撰寫楹聯。

李仕彬拜師

據說,清代末年湖北有個民士叫李仕彬,從小聰穎好學,因為寫對聯寫的非常快,被人稱為神童。有一年,李仕彬的父親揹著他去給老師拜年。李仕彬的老師從屋裡迎出來,一看是自己非常喜歡的國小生趴在他父親的背上,身上還穿著天藍色的緞子棉襖。老師一笑,出了一個對聯的上句:“三尺天藍緞”。小仕彬一聽,這不是老師在考我嗎?連忙從他父親的背上爬下來,站好,一邊給老師作揖拜年,一邊口中答道:“五味地黃丸”。老師沒吭聲,未至可否,就引領著李仕彬父子進了書房。老師指著書案上的一盞燭燈,又出了一個上句,“火燭沖天亮”,文光射鬥”。小仕彬一聽,立刻從懷裡掏出他隨身攜帶的一個爆竹說:“驚爆落地響,怒氣迎霄”。

老師點點頭,略加思索,又出了一個上聯:“除夕月無光,點數盞燈,為乾坤增色”。這是個長聯,難度大,小仕彬一邊琢磨一邊四處觀望,一下子看到佛龕上面有一面鼓,便跑上前去,抓起鼓錘,“咚”地敲了一下,回答道:“新春雷未動,擊一聲鼓,替天地揚威”。老師喜極,馬上把小仕彬抱在懷裡,連連稱讚:“神童,真是神童。”

小郭沫若巧對避責

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郭沫若先生小時候才思敏捷,也是對對聯的高手,他和一群孩子從師於一個私塾先生的門下,有一天,趁老師外出喝喜酒的工夫,孩子們跑到附近一家寺院偷桃吃去了。後來,老師發現了這件事,很生氣地拿著竹板問:“昨天都有誰去偷桃了?”孩子們誰也沒吭聲。

老師沒轍,便說:“這樣吧,我給你們出一個上聯,你們當中如果有誰把這個上聯對上,昨天的事就算作罷,下不為例。可要是對不上這個下聯,誰也跑不了‘挨一頓板子。”老師的上聯是:“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孩子們又緊張又害怕,面面相覷,誰也回答不了。這時,少年的郭沫若站立起來說:“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不僅對的好,還頗有氣勢。老師大喜,孩子們也因此免遭一頓竹板。

黃山谷巧對蘇東坡

有一次,北寧大詩人、文學家蘇東坡和他的朋友黃山谷在松樹下面下圍棋,一邊下棋一邊飲酒。

忽然,從松樹上掉下一顆松子,落到了棋盤上。蘇東坡拿起松子,笑著對黃山谷說:“我有一聯,你若不能在三招之內對上,就罰你三杯酒。”

蘇東坡的上聯是:“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黃山谷正欲落子,一聽這話抬頭看了看四周,旁邊有一棵大柳樹,柳樹旁有一個老翁正在那裡釣魚。黃山谷立刻道出下聯:“柳旁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對得不僅十分工整,還可以看出他思維十分敏捷。其次,楹聯這種文學形式上要是字詞的文學,它不僅僅上下聯應該對得巧,從整體上說,還要使創作的楹聯富有深邃的意境,從而耐人尋味。

一副對聯救了一條命

據說,古時侯有一個能夠掌握生殺大權的官員,押著一隊死囚在河邊的雪地上行走,官員面對著行將就死的囚犯,馬上吟出了一個上聯:“水上凍冰,冰積雪,雪上加霜”,上聯基本上是把眼前景觀照實描寫了,也說出了囚犯們的實際狀態,於是自己也很滿意。

但是,苦吟良久,卻怎麼也找不出合適的下聯,這時,一個囚犯拱手道:“大人,囚願冒死對。”官員說:“好,你要能對上,免你一死。”那囚犯應聲答道:“空中騰霧,霧成雲,雲開見日。”這下聯寫得更好,先寫自然景觀,而且在此情此景,囚犯身臨即將被處死的絕境之中,意外地能夠被赦免一死,豈不是雲開見日嗎?官員撫手稱快,果然免他一死。

春聯在中國的楹聯中,可以單獨劃分一類,因為春聯是應時而寫,春節專用。過了春節,就不是春聯了,是普通的對聯了。古往今來,從官員到百姓,都十分重視春聯圖個喜慶,還為來年討個吉利。因此在民間,百姓們把撰寫和張貼春聯當作迎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至今,在民間裡還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二十三供灶仙,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磨粘谷,二十六割肥肉,二十七殺小雞,二十八白麵發,二十九上香斗兒。”

二十四寫大字,就是說這一天要開始寫春聯了,家家戶戶買大紅紙,自己能寫的自己寫,自己不能寫的求別人代筆。

為什麼非要用紅紙來寫春聯呢?原來傳說“年”是一頭怪獸,經常危害民間。所以“年”一來的時候,百姓就燒起火來,用紅色三火焰嚇退怪獸,掉頭就跑。以後,老百姓每到“年”來了,就掛上紅色的春聯,寫上消災接福的話。

還有一個原因涉及到春聯的起源。古代把春聯稱作桃符,據《皇朝歲時雜記》中記載:“桃符之之以桃木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下書祝詞及禱語,歲且則更之。”就是說桃符使用一塊二三尺長的紅色桃木板,在上面畫上神像,寫上祝詞。但是,我們現在掛的紅紙做的春聯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五代時期,後蜀主孟昶過年的時候,寫了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是我國在楹聯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副春聯。

傳統春聯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還展示出一種極為特殊的書法藝術。春聯本身的文化,加上書法,更使得春聯成為一種十分獨特的綜合藝術品。

春聯自從產生之後,發展到明代就出現了空前的盛況。因為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非常喜歡春聯,也非常善於撰寫楹聯。在朱元璋的親自倡導下,明朝的楹聯發展很快,楹聯史上的許多楹聯大家都產生在明代。

欣賞名聯,創作楹聯,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陶冶情操,還可以使我們在欣賞和創作中更加熱愛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熱愛我們祖國悠遠豐富的傳統文化,從而提高我們的現實生活品味,豐富我們的文化修養,可以一代又一代地,永遠不間斷地去弘揚我們的文化修養,可以不間斷地去弘揚我們祖國的傳統文化。正是“家家和美享福壽,事事吉祥傳子孫。”

王羲之的春聯屢屢被盜

我國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書法藝術精湛,被稱為“書聖”。有一年,他為自家撰寫了一副春聯:上聯是“春風、春雨、春色”;下聯是:“新年、新月、新景”,寫完就讓人把這副春聯貼到外去了。可是春聯貼出去之後,糨糊還沒幹就被別人揭走了,為的是珍藏他的書法作品。

王羲之知道後,只好再寫一副:“鶯啼百里,燕語南鄰”,沒等糨糊幹了,又被人揭走了。於是王羲之就又寫一副春聯,又讓人把春聯貼到門外,這次沒有人再去揭了。

原來,王羲之這次寫得春聯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眾人一看,這春聯不吉利、晦氣,誰還要啊?第二天,也就是大年七年級,王羲之就讓他兒子把這副春聯的下半聯再貼出去。下半聯寫得是:“今朝至”和“昨夜行”。連起來就是“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這麼一來,這副晦氣的春聯就變得大吉大利了。

朱元璋帶出楹聯盛況

據說,有一年,朱元璋下了一道聖旨,要求全國上下,從官員到百姓,家家戶戶都要張貼春聯,而且還要微服私訪,親自調查。

一天,他看到一條街上貼上了喜氣洋洋的春聯,只有一家沒貼。朱元璋經過了解,知道了原來這一家祖祖輩輩以殺豬、閹豬為業,不會寫春聯,別人也幫不了這個忙。朱元璋略加思索,揮筆寫下:“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非常貼近這家人從事的職業,又有驅邪納福的意思。

還有一次,朱元璋微服來到了市場上,看到一個農夫在賣藕,白白淨淨,細皮嫰肉的,他一下就聯想到古代美女西施的胳膊,朱元璋寫對聯的癮又發作了,上前拿起一節藕,笑著對菜農說:“我給你出個上聯吧,你能對上嗎?”農夫點了點頭,朱元璋便說:“一彎西子臂”,菜農看了看朱元璋也拿起了一節藕來,指著藕橫斷面上的小孔,笑道:“七竅比干心”。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心機頗多,因為屢勸商紂王而被處死剖心,把比干的心挖出來之後,一看有七孔,果然比常人心眼多,所以比干的心又稱作“七竅玲瓏心”。這副對聯十分巧妙而貼切地根據一件東西聯絡了歷史上的人物,寫得十分精妙,朱元璋很高興,下令封菜農為祭酒。祭酒是古代的一種學官的名稱,到了明清,祭酒的官職不是很重要了,朱元璋封菜農做祭酒,其實是一種榮譽。

神童解縉

明代大學士解縉從小就是寫對聯的高手,一年春節,父親讓解縉寫春聯。恰巧解縉家的對門有一片郁郁青青的竹子,於是小解縉就擬了一副春聯:“門對千枝竹,家藏萬卷書。”可是春聯貼出去以後,竹林的主人生氣了,心想,你這不是成心拿我做比較嗎?我們家是外尖中空的竹子,你們家飽藏的都是詩書,這算什麼事啊?一生氣他就帶著家人把這片竹子砍了――看你還怎麼門對千枝竹。

解縉一看,馬上回家拿了兩小塊紅紙,各寫一個字,“短”和“長“,於是對聯變成“門對千枝竹短,家藏萬卷書長”。竹林的主人更來氣了,這不沒完嗎?又帶著家人把這片竹林連根刨掉――這回看你還怎麼拿竹子說事?小解縉拍了拍腦瓜,又拿了兩小塊紅紙,分別寫了“無”和“有”字,這樣一來,就成了:“門對千枝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弄巧成拙洪承疇

明朝崇禎年間的重臣洪承疇喜歡書法,也喜歡楹聯。他認為自己對皇上非常忠誠,可以做世人的楷模,於是為自己撰了一副對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上聯表現出他十分感謝皇恩浩蕩,下聯又表現了自己對皇帝的忠誠,是一副好聯。可是,洪承疇最後還是降清了。

有人為了諷刺洪承疇,就在上聯和下聯的結尾各加了一個字,上聯加一個“矣”,下聯加一個“乎”字,這兩個字都是文言文的助詞,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君恩深似海了,臣節重如山嗎?”是極大的諷刺。

巧對對聯顯才華

據說,清朝有一位科舉考生,從鄉試到京試連坐榜首。等到了殿試,由於皇帝早已瞭解了這位考生的情況,知道此人很有學問,很有才華,早有‘愛才之心,所以在殿試中,皇帝並沒有向這個考生提出什麼經國策論之類的問題,只是問:“你的祖父、祖母,你的父親、母親,都是做什麼的呀?”考生一聽,心裡一驚:自己祖父是釀酒的,祖母是彈棉花的,父親是賣豆腐的,母親是做豆腐的,這可怎麼說呀?要實話實說,又恐怕被視為門第寒微、出身卑賤,弄不好得被皇上罷黜了。忽然心裡一動,有了,就用兩幅對聯來回答皇上,於是便說:“回稟皇上,草民的祖父和祖母的職業是‘玉甑蒸開天地眼,金錘敲動帝王心’;我父親和母親的職業是:‘父在外,肩挑日月;母在家,扭轉乾坤’。”極其巧妙地回答了皇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