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精選大全

民間故事是民俗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以口述的形式世代相傳,並隨著民俗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經典的民間故事有很多,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民間故事精選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民間故事精選大全

民間故事精選篇1:藥王孫思邈救龍的故事

孫思邈,唐代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七歲上學,每天能背誦幾千字。長大後,善於談論老、莊及百家的學說。後周宣帝時,因為政治擾亂,隱居在太白山,學道煉氣,將養身體,尋求超脫凡俗的仙術。他洞曉天文歷及觀天占驗的術數,尤其精於醫病用藥,而且為人仁慈,做事處世,務求積累陰德,一方面專心培育自己本原,一方面以濟人救物為功德。一天,他偶然出門,在路上見到有人想打死一條小青蛇,蛇已經被打傷,流著血。孫思邈忙懇請行人住手,並立即脫衣服贖來小蛇,幫它敷上藥,放生在草叢間。

一月多時間過去了,孫思邈再度出門,碰見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帶著許多隨從和馬匹。少年下馬,迎上前來拜謝孫思邈,說道:“小弟承蒙道長相救,父母想見見您。”孫思邈救的人多,也不記在心上,聽到此話也不當什麼回事。那少年再次懇切拜謝邀請,思邈只好上了他準備好的馬,和他並駕齊行。那馬如飛,—會兒到了處莊園。那裡花木正透著春色,景色祥和明媚,門庭煥然如新,極有氣派,人物往來既多又有氣勢,望去儼然是王爺的府第。

少年請思邈入內,見一人端莊俊美,帶白袷帽,穿絳色的衣袍,身後跟著許多侍從。看到思邈,高高興興地上來迎接,嘴裡謝道:“十分想念道長,所以派孩子來迎接。前不久,小兒偶然外出,突然被愚人傷害,全靠您脫衣救贖,保全性命。這兒我們的同族不少,都感激先生再生之恩。今天能面見道長,真是榮幸啊!”一會兒,請思邈進入內堂。裡面好像是宮殿的內宅,見一位中年婦女,領著個穿青衣的小孩出來,再三拜謝說:“這小孩兒呆頭呆腦,被人打傷,全仗道長救護才免一死。”思邈這才想起曾經救活一條小青蛇,不由疑問重重:這是什麼地方?又見左右服侍的都是太監婢女,侍從呼戴白袷帽的為“君王”,稱乎中年婦女為“妃子”,心中十分詫異,便悄悄問身邊的人,“這是什麼地方?”回答說:“這是涇陽水府。”原來那“君王”,是涇陽的龍王呢。龍王請來賓客僚屬,排下酒席,奏起音樂,宴請孫思邈。思邈推辭,說自己正辟穀服氣,只能喝幾杯酒。

在水府流連了三天,龍王問孫思邈想要點什麼謝禮,孫思邈回答說:“本人居住山野,只喜好修道,冥想仙真鍛鍊形神,眼中雖看到各種物事,心中卻沒有什麼欲求。”龍王把美麗的輕綃和珍貴的珠子、黃金送給他,思邈堅決辭謝不肯接受,龍王說:“道長是不把它們當回事罷,可怎麼報答您呢?”於是命兒子取來祕藏在龍宮的藥方三十篇交給思邈,說:“您是真正的有道之士,拿著它們可以濟世救人。”於是備好僕馬,送思邈回到所居的山上。

思邈對自己遇到的事十分驚異,試著用那三十篇醫方治病,效果都很神妙。後來,他編寫《千金方》三十卷,將龍宮之方編入書中。

《千金方》是醫家的千古名著,造福世人不可勝數。孫思邈修道有成,醫業又精,救人無數,所以被百姓尊為藥王。在他家鄉耀縣,人們立廟紀念他,那廟所在的山就被稱為藥王山,周圍民眾至今仍流傳著藥王和龍王相交的故事。

民間故事精選篇2:戚繼光和姚北慈溪大豆的故事

陽春三月,餘姚和慈溪北部大片的農田裡,綠油油的蠶豆長得格外惹人喜愛,競相怒放的蠶豆花猶如展翅飛翔的黑蝴蝶,豆花的芳香飄蕩在廣闊的大地上,沁人心脾。到了五月初立夏時節,蠶豆已長出粗壯的果實,剝掉厚厚的豆莢兒,裡邊是綠澄澄又大又嫩的青蠶豆,多的三四顆,少的一二顆。慈溪人愛吃青蠶豆,或煮或炒,香噴噴甜滋滋,小孩子們則喜歡把煮熟的青蠶豆串成一圈,像條項鍊似的掛在脖子上,互相約了到田野裡嘻鬧,邊玩邊吃,非常開心。六月底,蠶豆成熟,農民們開始收摘蠶豆,豐收的喜悅洋溢在田野。農民們還喜歡把蠶豆晒在路上,讓行人從上面踩過,使蠶豆從豆莢中脫出。每當此時,滿地皆蠶豆,人踩在上面,一片嘩啦啦響,別有一番情趣。

餘姚北部和慈北所產大白蠶豆,為浙江省五大名豆之一,也是全國著名的蠶豆良種。大白蠶豆粒大質優,光滑結實,含有豐富的蠶白質和脂肪。大白蠶豆俗稱大豆、羅漢豆、當地人多稱其為“倭豆”。據說,當年戚繼光率兵在餘姚沿海抗擊倭寇,戚家軍奮勇殺敵,所向披靡.將士門每殺一倭寇,便摘一顆蠶豆代之,用線串了掛在胸前,到時以豆數多寡記功論賞,這樣,“倭豆”之名逐漸叫開了。

蠶豆渾身皆是寶。除食用外,工業和醫藥都少不了它。即使豆殼和豆杆,也是上好的飼料和燃料。夏秋之夜,燃上一堆豆殼,其散發出的煙具有強烈的驅蚊殺菌之效。

大豆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用蠶豆製作成粉絲,蠶豆粉絲白亮細長,柔軟但煮不爛,是粉絲中的極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民間對大白蠶豆的幾種加工方法:

一、油沸豆:又分為去殼的油沸豆瓣和不去殼的蘭花豆兩種,均色香味俱佳,是家常佐餐佳品,近年來,產油沸豆還出口海外。

二、茴香豆:魯迅小說《孔乙已》中曾寫到孔乙已吃茴香豆之情節,這茴香豆就是用蠶豆加工而成的。茴香豆加工方法簡便,味道卻好。

三、炒蠶豆:這是農村裡最常見的吃法。炒蠶豆有很多的花樣,味道各不相同。有直接把硬豆下鍋炒的,也有孵出豆芽後再炒的。觀城一帶所出的“鹽炒豆”鬆脆香美,老少都愛吃。還有一種炒豆堅硬但特香,稱“石板豆”,年輕人喜歡吃,大多藏在口袋裡,一顆一顆往嘴裡塞,“吱崩吱崩”咬著,有滋有味。

民間故事精選篇3:阿凡提的故事 妙醫

阿凡提行醫的時候,一位肥胖得走不了路的人來求醫:“阿凡提,我走幾步路就覺得胸口堵得慌,喘不過氣來。只要能醫好我的病,您要多少錢我都給您。”

阿凡提給他號了號脈,說道:“您的整個心臟被脂肪包往了,可以說是不治之症。您多則半個月,少則七天就會歸天。”

這位肥胖症患者嚇得要死,回到家後整日茶不思、水不飲、飯不吃、睡不寧。過了十五天,他整整瘦了一圈,但卻沒有死。

他來到阿凡提跟前埋怨道:“您是什麼醫生呀?胡說八道,害得我好苦,現在都過了二十多天,我怎麼沒死呀?”

“對呀,這就叫妙手回春,快付我行醫費吧!”阿凡提回答說。

請吃吧,我的狐皮大衣

一位富有的人家,請了一些有錢有勢的人到他家赴宴,其中也有阿凡提。阿凡提穿了身普通的衣服應邀赴宴來了,穿戴講究的那些體面人物,看見阿凡提那身極普通的穿戴,誰也不理睬他,既沒人讓座也沒人讓餐。見此情景阿凡提悄悄跑回家。頭上戴了一頂嶄新的帽子,身上穿了一件華麗的狐皮大衣,重新趕來赴宴。阿凡提剛一進門,眾人便點頭哈腰地簇擁過來,把他請到席中央,還把最好吃的佳餚擺到了他面前。

但是,阿凡提並沒有伸手品嚐那些美味,卻把狐皮大衣的袖子伸到宴席桌前,一本正經地自言自語道:“請吃吧,我的狐皮大衣!”

驢的叫喚比這個好聽

國王心血來潮寫了一首拙詩讓阿凡提看。阿凡提看過詩後對國王說:“陛下,詩還是讓那些詩人寫吧,您還是老老實實當您的國王吧。”

國王聽了發怒道:“來人,把他關進驢圈!讓這個不懂詩的蠢驢好好聽那些驢的叫喚去吧!”

阿凡提在驢圈裡被關了一個禮拜後,國王心想:這回他該老實了,肯定會稱讚我寫的詩。於是便把阿凡提叫來,把他新寫的一首詩大聲地念給了阿凡提聽,然後問道:“怎麼樣,阿凡提,我這首詩寫得還可以吧?”

阿凡提聽後一聲不吭轉身就往外走。國王叫住他問:“阿凡提,你上哪兒去?”

“陛下,我還是回驢圈去吧,驢的叫喚比這個好聽一點。”阿凡提回答說。

你自己猜吧

一位狂妄的巴依要到巴格達去,當他來到一個岔路口,不知道應該走哪一條路而為難的時候,阿凡提騎著驢走了過來。

“喂,阿凡提,我去巴格達應該走哪一條路?”

“喂,你怎麼知道我是阿凡提?”阿凡提問道。

這個狂妄的巴依想羞辱一下阿凡提,說道:“我不僅知道你叫阿凡提,還能猜出你在想什麼。”

“那你猜猜看我在想什麼?”阿凡提問。

“你現在飢腸轆轆,想吃一隻美味的烤雞。”巴依說道。

“太對了,”阿凡提說完轉身就走,並回過頭來對巴依說道,“那就請你自己猜一下哪條是去巴格達的路吧!”

民間故事精選篇4:洪拳大家黃飛鴻的故事

黃飛鴻原名叫黃錫祥,字達雲,原籍是南海西樵嶺西祿舟村,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初九生於廣東佛山。黃飛鴻的父親黃麒英是一位拳師,黃飛鴻6歲起就跟隨父親習武。當時有家境貧寒,幼小的他就經常跟著父親在廣州、佛山等地賣武售藥。13歲的時候,黃飛鴻在佛山賣武的時候遇到了鐵橋三的首徒林福成,林見他稟賦奇佳,自然非常喜愛,傳給他鐵線拳、飛鉈等絕技,這為黃飛鴻奠定了日後成為洪拳大家的基礎。

1863年,黃飛鴻和父親移居廣州。因為他父子武藝高強,好打抱不平,非常受擁戴。當地的銅鐵行的工人們自願集資,為他們在廣州西關第七甫水腳開設武館。因為黃飛鴻的名氣,前來報名學藝的人絡繹不絕。從此,他廣收弟子,結束了賣武流浪的生涯。第二年,因為信服他的人品和武藝,廣州果欄、菜欄、魚欄三欄行中人聯名聘黃飛鴻為行中的武術教練。

1866年,廣州西樵官山墟的一家當鋪在深夜被一夥歹徒打劫,誰知正逞凶之時,恰好遇到了黃師傅。黃飛鴻一人奮起搏殺,竟把這幾十人全部擊退,在當地傳為佳話。附近村鎮地方的人們聽說後仰慕不已,紛紛請他到自己那裡教拳授徒。接下來不久發生的另一件事更是讓他聲名遠播:有一次有人對黃飛鴻說在香港有一個洋人從國外帶來一條大狼狗,這隻狗非比尋常,個頭像小牛犢那麼大,而且凶猛異常。那洋人竟然在香港設下擂臺,向華人發出邀請函邀鬥。黃飛鴻一聽立刻拍案而起,:"他竟敢如此侮辱欺凌中國人!我一定要管!"於是收拾行囊出發,直奔香港。擂臺之上,黃飛鴻意氣風發,幾記"猴行拐腳"把惡犬擊斃在臺上。臺下歡呼雷動,洋人一見灰溜溜地逃走了。這可能就是日後影視劇中黃飛鴻的"佛山無影腳"的原型吧。

有記載的關於黃飛鴻行俠仗義的事還有很多:

1868年,在香港水坑口大篁地,小販鵬玉被一個當地的惡霸欺凌,攤子被踢,人也被打得遍體鱗傷。黃飛鴻正好路過,見到以後自是伸手相助。這傢伙隨即召來幾十個同夥,手拿刀棒等凶械圍攻黃飛鴻,黃飛鴻又怎麼會懼怕他們?他赤手空拳,閃展騰挪之間把這幫人打得丟盔卸甲、倉皇逃竄;1969年在佛山平政橋鬥蟀場,正在為盧九叔做現場保鏢的黃飛鴻被一夥歹人圍攻,他大施拳腳予以嚴懲;有拳師向他挑戰,黃飛鴻以一套"四象標龍棍"大勝對手的"左手釣魚棍法",此後又以禮相待,令對方心悅誠服……

不僅在民間,就是在當時的清廷,黃飛鴻也是聲名遠播。1873年,廣州水師聘他為水師武術教練。隨後提督吳全美聘他為軍中技擊教練。1888年,黑旗軍首領劉永福賞識黃飛鴻武藝高強、精通醫術,聘他為軍醫官和福字軍技擊總教練,還向他贈送"醫藝精通"的匾額。1894年,劉永福率領軍隊赴臺灣抗擊日本侵略軍,黃飛鴻就隨福字軍一起抵臺,駐守在臺南。劉永福護臺灣失利之後,黃飛鴻也自臺灣返回廣東。從此之後,在自己開設的醫館"寶芝林"門前,貼出了這樣的告示:"武藝功夫,難以傳授,千金不傳,求師莫問。"從此之後,他只行醫不授武。

黃飛鴻的晚年生活非常坎坷。1920xx年,在廣西梧州渡做護勇的精通武術的次子黃漢森被人暗算慘死。這種老來喪子的打擊,使得黃飛鴻再也不向其他兒子傳授武功,以防他們因此招致禍端。再後來因暴亂,"寶芝林"被毀於一場大火,黃飛鴻積累一生的資財也隨之付之一炬。更糟糕的是,他的大兒子黃漢林又因戰爭失業。內憂外患,因過分牽掛家國之事,黃飛鴻終於憂鬱成疾,於1920xx年3月25日病逝於廣州城西的方便醫院。

民間故事精選篇5:海瑞巧治胡公子的故事

海瑞(1514-1587),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人,回族。明嘉靖舉人,歷任淳安、興國知縣,戶部主事、吏部右侍郎、應天府巡撫、南京右僉都御史等職。

明朝嘉靖年間,社會風氣腐敗。達官貴人經州過縣,除了酒肉招待之外,還要送上厚禮。那禮帖上寫的是“白米多少石”、“黃米多少石”。但其實,這“白米”、“黃米”都是隱語,指的是白銀多少兩、黃金多少兩。這樣的風氣蔓延開來,連一些公子衙內路過,地方也要隆重接待。

一天,總督胡宗憲的兒子,帶著一隊人馬來到淳安。驛站官員不知道來者是誰,接待上稍有怠慢,惹得胡公子大怒,當場命令家丁,把驛吏五花大綁,吊在樹上,用皮鞭狠狠抽打。淳安知縣海瑞聽說後,馬上趕到驛站,見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如此無法無天之舉,頓時義憤填膺。他大喝一聲:“住手!”立即命令給驛吏鬆綁。胡公子的手下見“半路殺出了程咬金”,呼啦一下把海瑞團團圍了起來。胡公子趾高氣揚,揮著馬鞭,說:“你知道大爺是誰嗎?”

海瑞理直氣壯、義正辭嚴,指斥道:“不管你是誰,都不準在我管轄的地方胡作非為!”

胡公子手下的家丁威嚇說:“狗官,你瞎了眼!這是胡總督胡大人的公子!”

海瑞一聽,心中早已有譜。他冷冷一笑,說:“哼,以往胡大人來此巡查,命令所有地方一律不得鋪張。今天看你們如此行裝威盛,如此胡作非為,顯然不是什麼胡大人的公子,定是假冒的!”說時遲那時快,海瑞揮手喝令將胡公子捉下,驅逐出境,並把他沿途勒索的金銀財物統統充公。

事後,海瑞馬上給胡宗憲修書一封,一本正經地稟告說:“有人自稱胡家公子沿途仗勢欺民。海瑞想胡公必無此子,顯系假冒。為免其敗壞總督清名,我已沒收其金銀,並將之驅逐出境。”

胡宗憲是一代抗倭名將,他收到信後並不怪罪海瑞。就這樣,海瑞巧妙地制服了胡公子的巧取豪奪。

海瑞一生剛正不阿,在老百姓當中流傳著這樣一段稱頌他的歌謠:

“海剛峰,不怕死,不要錢,不吐剛茹柔,真是錚錚一漢子!”

“不吐剛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軟的。它高度評價了海瑞不吃軟怕硬的硬骨頭精神。

民間故事精選篇6:孟姜女的故事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戶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著牆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開啟一看,裡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於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八里的老鄉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做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兩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夫修長城。有一個叫範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裡跑了出來。他跑得口乾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一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來這裡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一堵院牆。原來這院牆裡是孟家的後花園。這工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著丫環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著一個人,她和丫環剛要喊,範喜良就趕忙鑽了出來,上前鞠躬施禮哀告說:“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範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後花園盤問範喜良的家鄉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牆入院。範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理,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範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兩口見他一表人才,舉止大方,就商量著招他為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範喜良一提,範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荒馬亂,三天兩頭抓民夫,要定的親事,誰家也不總撂著。老兩口一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一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說,“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小兩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一夥衙役,沒容分說,就生拉硬扯地把範公子給抓走了!

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孟姜女實在放心不下,就一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她爹媽看她那執拗的樣子,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過一道道的山,蹚過一道道的水。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有一天,她問一位打柴的白髮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長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颳著風也走,下著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廟去了。破廟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齜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個年輕女子,怕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顧不上這些了,找了個旮(gā)旯(lá)就睡了。夜裡她夢見了正在桌前跟著丈夫學書,忽聽一陣砸門聲,闖進來一幫抓人的衙役。她一下驚醒了,原來是風吹得破廟的門窗在響。她嘆了口氣,看看天色將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筋疲力盡,又覺得渾身發冷。她剛想歇歇腳,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甦醒過來,才發覺自己是躺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房東大娘給她擀湯下麵,沏紅糖姜水,她千恩萬謝,感激不盡。她出了點汗,覺得身子輕了一點,就掙扎著起來繼續趕路。房東大娘含著淚花拉著她說:“我知道你找丈夫心切,可你身上熱得像火炭一樣,我能忍心讓你走嗎!你再看看你那腳,都成了血疙瘩了,哪還是腳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腳,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兩天,病沒好利索就又動身了。老大娘一邊掉淚,一邊嘴裡唸叨:“這是多好的媳婦呀!老天爺呀,你行行好,讓天下的夫妻團聚吧!”孟姜女終於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打問修長城的民工:“您知道範喜良在哪裡嗎?”打問一個,人家說不知道。再打問一個,人家搖搖頭,她不知打問了多少人,才打聽到了鄰村修長城的民工。鄰村的民工熱情地領著她找和範喜良一塊修長城的民工。

孟姜女問:“各位大哥,你們是和範喜良一塊修長城的嗎?”

大夥說:“是!”

“範喜良呢?”大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著淚花誰也不吭聲。孟姜女一見這情景,嗡的一聲,頭髮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俺丈夫範喜良呢?”大夥見瞞不過,吞吞吐吐地說:“範喜良上個月就……就……累……累……累……餓而死了!”

“屍首呢?”

大夥說:“死的人太多,埋不過來,監工的都叫填到長城裡頭了!”

大夥話音未落,孟姜女手拍著長城,就失聲痛哭起來。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萬的民工,個個低頭掉淚,只見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見哭得秋風悲號,海水揚波。正哭著,忽然嘩啦啦一聲巨響,長城像天崩地裂似的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頭。那麼多的白骨,哪一個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記起了小時聽母親講過的故事: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屍。她又仔細辨認破爛的衣釦,認出了丈夫的屍骨。孟姜女守著丈夫的屍骨,哭得死去活來。

民間故事精選篇7:熬年的傳說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裡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凶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開啟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裡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裡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這種現象逐漸蔚成了綿綿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拜年"的風俗內容豐富,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朋友好,亦有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拜岳家、九年級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晚年"。

民間故事精選篇8:相思樹的傳說

金天輔七年5月的一天,金都城上京(哈爾濱市阿城區)東南上空突然雷聲滾滾,出現了一條几十米的黃龍。上京地區的所有人都跑出門來競相觀看,還沒緩過神來,便看見有紅雲自西北方向滾滾而來,雲中傳來鳳鳥嘹亮的長鳴。黃龍和紅雲交匯於空中,便向西方而去,在空中持續了半個時辰才消失得無影無蹤。所有人都驚呆了。正在監國的太宗吳乞買便派快馬將此事報與他的兄長,親征大遼的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阿骨打正與大臣們議事,聽此情景,大臣們便躁動起來,議論紛紛。便不約而同地轉頭把目光投向了阿骨打,即是皇帝也是個大薩滿的阿骨打(可以與神溝通的人)沉吟了片刻,便哈哈大笑,對大臣們說:不妨事,此乃祥瑞,將有帝后降世,說完眾大臣紛紛歡呼:祝我大金國祚永傳。

這一年,太祖第五個兒子完顏宗輔的妻子生了個胸口生有北斗形狀七個黑痣的男嬰,便取名烏祿(完顏雍即後來的金世宗)。一個月後女真烏林答部酋長石土黑將要生產的妻子突然身放奇香,不久便生了個的女兒,取名烏林答。對於這兩個孩子,大家都紛紛稱奇,稱這兩個孩子將來必將貴不可言。完顏宗輔見了石土黑,便對石土黑說我們一定結為親家。

金天會五年(1120xx年)五歲的烏林答就和五歲的完顏雍訂了婚。由於女真族是個漁獵民族,那時松花江巨源段是金國貢魚的地方,也是春水(皇帝春天用一種叫海東青的鷹捕獲天鵝的活動)、捺缽(皇帝捕魚活動)的聖地。女真人經常在這裡從事捺缽活動。那時的松花江邊開滿了荷花,很小的烏林答和完顏雍就經常到松花江邊玩耍。一天,他們在一個荷花池邊上做老鷂子叼小雞的遊戲的時候,完顏雍不小心把膝蓋卡破了,小烏林答一邊哭一邊從衣服上扯下一條布為完顏雍包紮傷口,完顏雍對著烏林答說:我一定一輩子保護你,不讓別人欺負你,我們在這裡建個房子,廝守一輩子。小烏林答含著眼淚笑著點點頭。

光陰荏苒,一晃兒,完顏雍和烏林答都已經18歲了,完顏雍長得體貌奇偉,美髯過腹,是個名副其實的美男子,他性格仁孝、沉靜、練達,又善於騎射。每次出獵,很多老年人都跟了去看,讚賞他的騎射技術,“國人推為第一”。烏林答也出落成一個美麗端莊的少女,她聰敏孝慈,容儀整肅,在父母家時,家族人都很敬重她。這一年他們結了婚,舉國為之轟動。不久,他們的兒子完顏允恭出世,更給生活增添了新的光彩。完顏雍為人寬厚,常隨叔伯們四處征戰,將士都很推崇愛戴他。金熙宗皇統年間完顏雍以宗室子弟授光祿大夫,封葛王,又因為完顏雍機智果敢,屢立戰功,被封為兵部尚書。烏林答也長隨其左右,她知書達禮,文采超群,侍夫教子,賢良無比。這一對恩愛夫妻本應就這樣相親相愛地生活下去,只恨生在帝王家。

到了金熙宗後期,熙宗疑心很重,經常肆酒發狂,無緣由的肆意殺人。悼平皇后裴滿氏趁機專權,許多朝臣無端遭貶遇害。

這使官居兵部尚書的完顏雍如履薄冰。對此,烏林答建議完顏雍把公公完顏宗輔當年攻宋時得的一件稀世之寶白玉帶獻給熙宗。因為完顏雍的父親宗輔在完顏13歲時就病逝了,是出家的母親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白玉帶是父親留下的傳家寶,看見了白玉帶完顏雍就好像看見了父親。完顏雍始終猶豫不決。烏林答就勸完顏雍說:“人若不在,寶傳誰家?”完顏雍沉思片刻,咬咬牙下定了決心將玉帶獻了出去,熙宗、悼後大喜,認為完顏雍非常可靠。這不僅使完顏雍保住了兵部尚書之職,而且在熙宗大肆殺戮皇親貴胄和開國功臣時,也沒有對猜忌完顏雍,對此完顏雍更愛烏林答了,他們度過了第一個災難。

民間故事精選篇9:冰糖葫蘆的傳奇故事

冰糖葫蘆,酸甜適口,老少皆宜,它不僅好吃,而且還十分好看,紅彤彤的山植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籤子上,外面裹著晶瑩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隻只糖葫蘆串插在特製的木棍上,像一顆結滿碩果的小樹,煞是誘人。

早些年在北京春節的廟會上,廠甸裡,還時常看到串得長長的糖葫蘆,最頂上貼著一面小彩旗,一串上足有百十來個山植果,被紅紅的果實壓彎了的竹籤子,拿在手中一顫一顫的,更增添了節日的熱鬧氣氛。提起冰糖葫蘆的來歷,還得說說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宋光宗,名趙停(公元1147——1220xx年),是宋孝宗趙慎的第三個兒子。公元11對年,孝宗立他為皇太子,任臨安府尹。公元1187年10月受孝宗內禪而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紹熙”。

趙伸長期生活於深宮,不達世務。即位時,他43歲,卻已滿頭白髮了。臣下獻上何首烏,說服後能使頭髮轉黑,但他不肯服用,說:“我頭髮已白,可叫天下人知道我是老成的。”即位後,他為李皇后所左右,罷免周必大、辛棄疾等主戰派大臣,起用留正為宰相,朝政為主和派所操縱。

趙倍和大上皇孝宗的關係長期不和,孝宗死後,他不去服喪,致使喪禮無法進行,滿朝大為騷動。知樞密院事趙汝愚和知閣門事韓化胄上奏,建議太皇太后下詔令趙停退位,傳位於其子趙擴,由趙擴主持孝宗喪禮。太皇太后同意趙停禪位,稱大上皇,閒居壽康宮。他每回憶在位時的事情,總要自言自語地咒罵,有時還會痛哭。

公元1220xx年春,皇帝趙擴從郊外祭禮回來,鼓樂之聲傳入深宮。趙停問是什麼事,左右回答說是街上百姓在奏樂遊戲。趙悼大怒道:“你們這些奴才也如此欺騙我!”一拳擊去,因收制不住而跌倒在地,從此不起,8月辛卯日,病死於;陽安壽康宮。葬於永崇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裡處寶山)。

那是紹熙年間,趙停最寵愛的黃貴妃有病了。她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御醫用了許多貴重藥品,皆不見什麼效果。皇帝見愛妃日見誰淬,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後無奈只好張榜求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為黃貴妃診脈後說:“只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植)煎熬,每頓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準見好。”開始大家還將信將疑,好在這種吃法還合貴妃口味,貴妃按此辦法服後,果然如期病癒了。皇帝自然大喜,展開了愁眉。

後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老百姓又把它串起來賣,就成了冰糖葫蘆。原來,山植的藥用功效很多,它能夠消食積、散淤血,驅絛蟲,止痢疾,特別是助消化,自古為消食積之要藥,尤長於消肉積。也許是黃貴妃所食山珍海味積住了食,做下的病,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也曾經說過:“煮老雞硬肉,入山植數顆即易爛,則其消向積之功,蓋可推矣。”

今人研究證明,山植還有降血脂、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因此而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山植食品也花樣翻新,品種繁多。但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蘆直至今日仍是受人們喜愛的吃食。

民間故事精選篇10:農民智鬥魔鬼的故事

在遠古時候,當時還是奴隸制時期,有個在老爺家做工的農人,做事勤勞吃苦,因此,老爺非常喜歡他。

有一次老爺對他說:“你若能給我兩把銀子,或是能把泥沼地裡的魔鬼攆走,我就給你自由。”

農人心裡尋思:“要銀子難辦,可是攆走魔鬼倒能行。”

他去找鐵匠,求鐵匠替他拿鐵絲擰根短馬鞭。鐵匠替他做好了。他拿著這根馬鞭到湖邊去。到了那裡,用爛泥捏成小柱子。忽然魔鬼從水裡鑽出來問他:“人哪,你在這兒做什麼?”

農人回答:“哦,我打算在這兒造一座神廟,你瞧,柱子都做好了。”指指爛泥粘的柱子。

魔鬼對他說:“你決不會在這兒把神廟蓋成功的,我們要掐死你!”

話一說完,馬上鑽到湖底,報告魔王。

魔王對長鬼說:“去對那個打算在此地蓋神廟的農人說:要是他打得過你,我們就離開這個湖,如果你戰勝他,他就該離開此地。”

長鬼鑽出湖心,對農人說:“我們大王說了,咱倆較量較量,誰贏,這湖就屬於誰。”

可是農人說:“我有把握,你比不過我,你還不如和我爺爺去比武呢,他已經老得全身長滿青苔了,他正在林子裡躺著呢。”湖邊是一片樹林。長鬼居然相信他的話。他倆走進樹林,瞧見一隻熊在灌木下面躺著。農人對長鬼說:“我的爺爺躺在那兒呢,你去跟他較量一下,你要是能比過他的話,再來和我比武好了。”

魔鬼走到熊身旁,用爪子碰碰他:“喂,起來,咱倆來較量較量!”

大熊跳起來,抓住長鬼又抓又咬,魔鬼好不容易才掙脫。他跳進湖心,對魔王說:“糟啦!怎麼也打不過他呀——!我和他爺爺打了一架,他爺爺老得一身長滿青苔,可是我還打不過呢,——要是我跟他比武的話,他決不會饒我活命!”

這時,魔王就派另一個駝背鬼,去找那個農人比武。駝背鬼走出湖來,對他說:“這麼著吧,誰吹哨吹得響,湖就屬於誰。”“好吧!”農人說,“不過你先吹,你吹了我再來。”魔鬼一吹口哨,吹得樹葉籟籟落地。這時農人說:“喂,我要吹啦,不過你先用手絹把眼睛蒙上,要不然,我只要一吹,你的眼珠就怕要彈出來。”

駝背鬼用手絹把眼蒙上。農人舉起馬鞭對準他脖子一抽,抽得小鬼三滾兩滾滾進湖心,然後對魔王說:“簡直拿他沒法辦,我吹口哨的時候,他滿不在乎;可是他一吹,我的眼珠差點沒掉出來。”

魔王又派第三個鬼去,這是個胖得像只肥野豬的胖鬼,魔王還把自己五百斤重的鐵錘給他,對他說:“跟他比比:誰丟錘丟得高。”

胖鬼舉著鐵錘走到農人跟前,說:“我們大王說啦:看誰把鐵錘丟得高,誰就得到這座湖。”魔王把鐵錘交給胖鬼的時候,叮囑過他:“當心!別把鐵錘掉了,鐵錘一毀,咱們大家全完嘍。”

胖鬼把鐵錘朝天上丟去的時候正是清晨,可是直到傍晚它才落地。農人拿不動這個鐵錘,拿著柄舉不起來。他拿著鐵錘柄,兩眼直望天,胖鬼問他:“你朝天上看什麼呀?”農人說:“我等著雲彩飛來呢,我要把鐵錘丟上雲霄,讓你永生永世再也看不見它。”胖鬼一聽這話,趕快抱住鐵錘,一頭鑽入湖心,對魔王說:“他要把鐵錘丟上天去,我沒讓他丟。”

大王另外派了一個鬼去見農人,問他收不收租費,什麼都成,只要別攆走他們。小鬼走到農人身旁,對他說:“給你什麼東西,你才不攆走我們呢?這座湖呀,我們祖祖輩輩都在這裡安家落戶的。”農人對他說:“我不多要你們的,給我滿滿一帽子白銀就成。”他指指自己的氈帽說。

魔鬼對他說:“現在就給你嗎?”“不,晚上替我送到烘谷房去。”

小鬼說:“哦,哦,好吧,我送去,只要你別來打攪我們就成啦!”

農人到家以後,在烘谷房裡挖了一個坑,坑口卻只有氈帽大,然後在帽子上開個洞,把帽子放在上面,遮住坑口。夜晚小鬼搬來一袋銀子。搬來之後,倒在帽子裡,一瞧,帽子裡還是空空的;後來又搬來三袋,可是帽子還裝不滿。小鬼不知道帽子底下還有個大坑,一直不斷地搬銀子,搬到帽子裡堆滿銀錢為止。老爺看到農人給他送來兩把白花花的銀子,高興得手舞足蹈。

機智的農人獲得自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民間故事是民俗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以口述的形式世代相傳,並隨著民俗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經典的民間故事有很多,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民間故事精選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民間故事精選篇1:藥王孫思邈救龍的故事

孫思邈,唐代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七歲上學,每天能背誦幾千字。長大後,善於談論老、莊及百家的學說。後周宣帝時,因為政治擾亂,隱居在太白山,學道煉氣,將養身體,尋求超脫凡俗的仙術。他洞曉天文歷及觀天占驗的術數,尤其精於醫病用藥,而且為人仁慈,做事處世,務求積累陰德,一方面專心培育自己本原,一方面以濟人救物為功德。一天,他偶然出門,在路上見到有人想打死一條小青蛇,蛇已經被打傷,流著血。孫思邈忙懇請行人住手,並立即脫衣服贖來小蛇,幫它敷上藥,放生在草叢間。

一月多時間過去了,孫思邈再度出門,碰見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帶著許多隨從和馬匹。少年下馬,迎上前來拜謝孫思邈,說道:“小弟承蒙道長相救,父母想見見您。”孫思邈救的人多,也不記在心上,聽到此話也不當什麼回事。那少年再次懇切拜謝邀請,思邈只好上了他準備好的馬,和他並駕齊行。那馬如飛,—會兒到了處莊園。那裡花木正透著春色,景色祥和明媚,門庭煥然如新,極有氣派,人物往來既多又有氣勢,望去儼然是王爺的府第。

少年請思邈入內,見一人端莊俊美,帶白袷帽,穿絳色的衣袍,身後跟著許多侍從。看到思邈,高高興興地上來迎接,嘴裡謝道:“十分想念道長,所以派孩子來迎接。前不久,小兒偶然外出,突然被愚人傷害,全靠您脫衣救贖,保全性命。這兒我們的同族不少,都感激先生再生之恩。今天能面見道長,真是榮幸啊!”一會兒,請思邈進入內堂。裡面好像是宮殿的內宅,見一位中年婦女,領著個穿青衣的小孩出來,再三拜謝說:“這小孩兒呆頭呆腦,被人打傷,全仗道長救護才免一死。”思邈這才想起曾經救活一條小青蛇,不由疑問重重:這是什麼地方?又見左右服侍的都是太監婢女,侍從呼戴白袷帽的為“君王”,稱乎中年婦女為“妃子”,心中十分詫異,便悄悄問身邊的人,“這是什麼地方?”回答說:“這是涇陽水府。”原來那“君王”,是涇陽的龍王呢。龍王請來賓客僚屬,排下酒席,奏起音樂,宴請孫思邈。思邈推辭,說自己正辟穀服氣,只能喝幾杯酒。

在水府流連了三天,龍王問孫思邈想要點什麼謝禮,孫思邈回答說:“本人居住山野,只喜好修道,冥想仙真鍛鍊形神,眼中雖看到各種物事,心中卻沒有什麼欲求。”龍王把美麗的輕綃和珍貴的珠子、黃金送給他,思邈堅決辭謝不肯接受,龍王說:“道長是不把它們當回事罷,可怎麼報答您呢?”於是命兒子取來祕藏在龍宮的藥方三十篇交給思邈,說:“您是真正的有道之士,拿著它們可以濟世救人。”於是備好僕馬,送思邈回到所居的山上。

思邈對自己遇到的事十分驚異,試著用那三十篇醫方治病,效果都很神妙。後來,他編寫《千金方》三十卷,將龍宮之方編入書中。

《千金方》是醫家的千古名著,造福世人不可勝數。孫思邈修道有成,醫業又精,救人無數,所以被百姓尊為藥王。在他家鄉耀縣,人們立廟紀念他,那廟所在的山就被稱為藥王山,周圍民眾至今仍流傳著藥王和龍王相交的故事。

民間故事精選篇2:戚繼光和姚北慈溪大豆的故事

陽春三月,餘姚和慈溪北部大片的農田裡,綠油油的蠶豆長得格外惹人喜愛,競相怒放的蠶豆花猶如展翅飛翔的黑蝴蝶,豆花的芳香飄蕩在廣闊的大地上,沁人心脾。到了五月初立夏時節,蠶豆已長出粗壯的果實,剝掉厚厚的豆莢兒,裡邊是綠澄澄又大又嫩的青蠶豆,多的三四顆,少的一二顆。慈溪人愛吃青蠶豆,或煮或炒,香噴噴甜滋滋,小孩子們則喜歡把煮熟的青蠶豆串成一圈,像條項鍊似的掛在脖子上,互相約了到田野裡嘻鬧,邊玩邊吃,非常開心。六月底,蠶豆成熟,農民們開始收摘蠶豆,豐收的喜悅洋溢在田野。農民們還喜歡把蠶豆晒在路上,讓行人從上面踩過,使蠶豆從豆莢中脫出。每當此時,滿地皆蠶豆,人踩在上面,一片嘩啦啦響,別有一番情趣。

餘姚北部和慈北所產大白蠶豆,為浙江省五大名豆之一,也是全國著名的蠶豆良種。大白蠶豆粒大質優,光滑結實,含有豐富的蠶白質和脂肪。大白蠶豆俗稱大豆、羅漢豆、當地人多稱其為“倭豆”。據說,當年戚繼光率兵在餘姚沿海抗擊倭寇,戚家軍奮勇殺敵,所向披靡.將士門每殺一倭寇,便摘一顆蠶豆代之,用線串了掛在胸前,到時以豆數多寡記功論賞,這樣,“倭豆”之名逐漸叫開了。

蠶豆渾身皆是寶。除食用外,工業和醫藥都少不了它。即使豆殼和豆杆,也是上好的飼料和燃料。夏秋之夜,燃上一堆豆殼,其散發出的煙具有強烈的驅蚊殺菌之效。

大豆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用蠶豆製作成粉絲,蠶豆粉絲白亮細長,柔軟但煮不爛,是粉絲中的極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民間對大白蠶豆的幾種加工方法:

一、油沸豆:又分為去殼的油沸豆瓣和不去殼的蘭花豆兩種,均色香味俱佳,是家常佐餐佳品,近年來,產油沸豆還出口海外。

二、茴香豆:魯迅小說《孔乙已》中曾寫到孔乙已吃茴香豆之情節,這茴香豆就是用蠶豆加工而成的。茴香豆加工方法簡便,味道卻好。

三、炒蠶豆:這是農村裡最常見的吃法。炒蠶豆有很多的花樣,味道各不相同。有直接把硬豆下鍋炒的,也有孵出豆芽後再炒的。觀城一帶所出的“鹽炒豆”鬆脆香美,老少都愛吃。還有一種炒豆堅硬但特香,稱“石板豆”,年輕人喜歡吃,大多藏在口袋裡,一顆一顆往嘴裡塞,“吱崩吱崩”咬著,有滋有味。

民間故事精選篇3:阿凡提的故事 妙醫

阿凡提行醫的時候,一位肥胖得走不了路的人來求醫:“阿凡提,我走幾步路就覺得胸口堵得慌,喘不過氣來。只要能醫好我的病,您要多少錢我都給您。”

阿凡提給他號了號脈,說道:“您的整個心臟被脂肪包往了,可以說是不治之症。您多則半個月,少則七天就會歸天。”

這位肥胖症患者嚇得要死,回到家後整日茶不思、水不飲、飯不吃、睡不寧。過了十五天,他整整瘦了一圈,但卻沒有死。

他來到阿凡提跟前埋怨道:“您是什麼醫生呀?胡說八道,害得我好苦,現在都過了二十多天,我怎麼沒死呀?”

“對呀,這就叫妙手回春,快付我行醫費吧!”阿凡提回答說。

請吃吧,我的狐皮大衣

一位富有的人家,請了一些有錢有勢的人到他家赴宴,其中也有阿凡提。阿凡提穿了身普通的衣服應邀赴宴來了,穿戴講究的那些體面人物,看見阿凡提那身極普通的穿戴,誰也不理睬他,既沒人讓座也沒人讓餐。見此情景阿凡提悄悄跑回家。頭上戴了一頂嶄新的帽子,身上穿了一件華麗的狐皮大衣,重新趕來赴宴。阿凡提剛一進門,眾人便點頭哈腰地簇擁過來,把他請到席中央,還把最好吃的佳餚擺到了他面前。

但是,阿凡提並沒有伸手品嚐那些美味,卻把狐皮大衣的袖子伸到宴席桌前,一本正經地自言自語道:“請吃吧,我的狐皮大衣!”

驢的叫喚比這個好聽

國王心血來潮寫了一首拙詩讓阿凡提看。阿凡提看過詩後對國王說:“陛下,詩還是讓那些詩人寫吧,您還是老老實實當您的國王吧。”

國王聽了發怒道:“來人,把他關進驢圈!讓這個不懂詩的蠢驢好好聽那些驢的叫喚去吧!”

阿凡提在驢圈裡被關了一個禮拜後,國王心想:這回他該老實了,肯定會稱讚我寫的詩。於是便把阿凡提叫來,把他新寫的一首詩大聲地念給了阿凡提聽,然後問道:“怎麼樣,阿凡提,我這首詩寫得還可以吧?”

阿凡提聽後一聲不吭轉身就往外走。國王叫住他問:“阿凡提,你上哪兒去?”

“陛下,我還是回驢圈去吧,驢的叫喚比這個好聽一點。”阿凡提回答說。

你自己猜吧

一位狂妄的巴依要到巴格達去,當他來到一個岔路口,不知道應該走哪一條路而為難的時候,阿凡提騎著驢走了過來。

“喂,阿凡提,我去巴格達應該走哪一條路?”

“喂,你怎麼知道我是阿凡提?”阿凡提問道。

這個狂妄的巴依想羞辱一下阿凡提,說道:“我不僅知道你叫阿凡提,還能猜出你在想什麼。”

“那你猜猜看我在想什麼?”阿凡提問。

“你現在飢腸轆轆,想吃一隻美味的烤雞。”巴依說道。

“太對了,”阿凡提說完轉身就走,並回過頭來對巴依說道,“那就請你自己猜一下哪條是去巴格達的路吧!”

民間故事精選篇4:洪拳大家黃飛鴻的故事

黃飛鴻原名叫黃錫祥,字達雲,原籍是南海西樵嶺西祿舟村,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初九生於廣東佛山。黃飛鴻的父親黃麒英是一位拳師,黃飛鴻6歲起就跟隨父親習武。當時有家境貧寒,幼小的他就經常跟著父親在廣州、佛山等地賣武售藥。13歲的時候,黃飛鴻在佛山賣武的時候遇到了鐵橋三的首徒林福成,林見他稟賦奇佳,自然非常喜愛,傳給他鐵線拳、飛鉈等絕技,這為黃飛鴻奠定了日後成為洪拳大家的基礎。

1863年,黃飛鴻和父親移居廣州。因為他父子武藝高強,好打抱不平,非常受擁戴。當地的銅鐵行的工人們自願集資,為他們在廣州西關第七甫水腳開設武館。因為黃飛鴻的名氣,前來報名學藝的人絡繹不絕。從此,他廣收弟子,結束了賣武流浪的生涯。第二年,因為信服他的人品和武藝,廣州果欄、菜欄、魚欄三欄行中人聯名聘黃飛鴻為行中的武術教練。

1866年,廣州西樵官山墟的一家當鋪在深夜被一夥歹徒打劫,誰知正逞凶之時,恰好遇到了黃師傅。黃飛鴻一人奮起搏殺,竟把這幾十人全部擊退,在當地傳為佳話。附近村鎮地方的人們聽說後仰慕不已,紛紛請他到自己那裡教拳授徒。接下來不久發生的另一件事更是讓他聲名遠播:有一次有人對黃飛鴻說在香港有一個洋人從國外帶來一條大狼狗,這隻狗非比尋常,個頭像小牛犢那麼大,而且凶猛異常。那洋人竟然在香港設下擂臺,向華人發出邀請函邀鬥。黃飛鴻一聽立刻拍案而起,:"他竟敢如此侮辱欺凌中國人!我一定要管!"於是收拾行囊出發,直奔香港。擂臺之上,黃飛鴻意氣風發,幾記"猴行拐腳"把惡犬擊斃在臺上。臺下歡呼雷動,洋人一見灰溜溜地逃走了。這可能就是日後影視劇中黃飛鴻的"佛山無影腳"的原型吧。

有記載的關於黃飛鴻行俠仗義的事還有很多:

1868年,在香港水坑口大篁地,小販鵬玉被一個當地的惡霸欺凌,攤子被踢,人也被打得遍體鱗傷。黃飛鴻正好路過,見到以後自是伸手相助。這傢伙隨即召來幾十個同夥,手拿刀棒等凶械圍攻黃飛鴻,黃飛鴻又怎麼會懼怕他們?他赤手空拳,閃展騰挪之間把這幫人打得丟盔卸甲、倉皇逃竄;1969年在佛山平政橋鬥蟀場,正在為盧九叔做現場保鏢的黃飛鴻被一夥歹人圍攻,他大施拳腳予以嚴懲;有拳師向他挑戰,黃飛鴻以一套"四象標龍棍"大勝對手的"左手釣魚棍法",此後又以禮相待,令對方心悅誠服……

不僅在民間,就是在當時的清廷,黃飛鴻也是聲名遠播。1873年,廣州水師聘他為水師武術教練。隨後提督吳全美聘他為軍中技擊教練。1888年,黑旗軍首領劉永福賞識黃飛鴻武藝高強、精通醫術,聘他為軍醫官和福字軍技擊總教練,還向他贈送"醫藝精通"的匾額。1894年,劉永福率領軍隊赴臺灣抗擊日本侵略軍,黃飛鴻就隨福字軍一起抵臺,駐守在臺南。劉永福護臺灣失利之後,黃飛鴻也自臺灣返回廣東。從此之後,在自己開設的醫館"寶芝林"門前,貼出了這樣的告示:"武藝功夫,難以傳授,千金不傳,求師莫問。"從此之後,他只行醫不授武。

黃飛鴻的晚年生活非常坎坷。1920xx年,在廣西梧州渡做護勇的精通武術的次子黃漢森被人暗算慘死。這種老來喪子的打擊,使得黃飛鴻再也不向其他兒子傳授武功,以防他們因此招致禍端。再後來因暴亂,"寶芝林"被毀於一場大火,黃飛鴻積累一生的資財也隨之付之一炬。更糟糕的是,他的大兒子黃漢林又因戰爭失業。內憂外患,因過分牽掛家國之事,黃飛鴻終於憂鬱成疾,於1920xx年3月25日病逝於廣州城西的方便醫院。

民間故事精選篇5:海瑞巧治胡公子的故事

海瑞(1514-1587),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人,回族。明嘉靖舉人,歷任淳安、興國知縣,戶部主事、吏部右侍郎、應天府巡撫、南京右僉都御史等職。

明朝嘉靖年間,社會風氣腐敗。達官貴人經州過縣,除了酒肉招待之外,還要送上厚禮。那禮帖上寫的是“白米多少石”、“黃米多少石”。但其實,這“白米”、“黃米”都是隱語,指的是白銀多少兩、黃金多少兩。這樣的風氣蔓延開來,連一些公子衙內路過,地方也要隆重接待。

一天,總督胡宗憲的兒子,帶著一隊人馬來到淳安。驛站官員不知道來者是誰,接待上稍有怠慢,惹得胡公子大怒,當場命令家丁,把驛吏五花大綁,吊在樹上,用皮鞭狠狠抽打。淳安知縣海瑞聽說後,馬上趕到驛站,見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如此無法無天之舉,頓時義憤填膺。他大喝一聲:“住手!”立即命令給驛吏鬆綁。胡公子的手下見“半路殺出了程咬金”,呼啦一下把海瑞團團圍了起來。胡公子趾高氣揚,揮著馬鞭,說:“你知道大爺是誰嗎?”

海瑞理直氣壯、義正辭嚴,指斥道:“不管你是誰,都不準在我管轄的地方胡作非為!”

胡公子手下的家丁威嚇說:“狗官,你瞎了眼!這是胡總督胡大人的公子!”

標籤:民間故事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