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對聯的特徵

對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學形式,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待它的文化藝術特徵。一方面,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對聯藝術具有民族性、民俗性(也即群眾性、傳統性)、實用性、啟蒙性等文化特徵與功能;另一方面,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對聯藝術具有顯著的嚴謹性(集中體現為對稱性)和精煉性等文藝創作特徵與要求。

對聯的特徵
所謂民族性,是指對聯是我國漢文學所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如前所述,它比較集中地體現和表達了漢字的特色與優點,是漢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基本上只存在於中華民族尤其是漢民族文化圈內,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雖然在個別少數民族文字或外國文字中,偶爾也存在對聯現象,但影響遠不及漢字對聯這樣廣泛而深遠。

所謂實用性,是指對聯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文學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還是雅俗共賞的對聯,若結合漢字的書法藝術,將其張貼、懸掛、雕刻在門柱廳堂,都能營造出一種祥和、喜慶,或者高雅、莊嚴的氣氛與格調。它既能登大雅之堂,又能入百姓之家,在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都能發揮作用。

所謂民俗性,是指對聯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聯自產生時起,就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並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融入了中國人的民間習俗之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認為,最早出現的對聯是春聯,而春聯起源於桃符(當然,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對聯起源於律詩中的對偶句)。從晉代至唐代,對聯這一文學形式便已經萌芽並逐漸發展。不過,人們通常將五代時蜀後主孟昶於公元964年歲除日題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聯: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作為春聯之發軔。直至明清,對聯逐漸盛行,並延續至今。總之,在民族性與實用性基礎上形成的濃厚的民俗性(或者說群眾性和傳統性的結合),是對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所謂啟蒙性,是指對聯是一種具有較強的啟蒙作用的文學形式。學習寫對聯,對於我們學習漢語言文學,特別是有關字音、聲律、詞性、語法結構與修辭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都有很大的幫助。欣賞與寫作對聯,是學習漢語的好形式。對聯應當成為語文教育的基本內容。

所謂嚴謹性,是指對聯屬於格律文學範疇。它不僅實用性很強,藝術要求也很高。它在格律上要求比較嚴謹,不是隨便兩組字數相等的話就能湊成的。如果沒有一定的格律加以規範,那麼,作為一種獨特文學形式的對聯,其獨特性、藝術性將蕩然無存,其藝術生命力也難以持久。對聯,顧名思義,對稱性和關聯性是其形式和內容的旨趣所在。上下聯形式對稱、內容關聯,就形成了一個協調的整體。尤其是對稱性,是對聯最本質的藝術特徵,而只有比較嚴謹的形式(格律),才能體現和保證它的對稱性。

所謂精煉性,是指對聯的藝術風格總的來說可概括為“短小精悍”。對聯的篇幅往往不長,單邊字數多為幾個字到十幾個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長聯,並不多見。正因如此,作為一種形式小巧而嚴謹的文學體裁,其內容應當是精悍的,應當包含儘可能豐富的思想涵義。在這個意義上,一副對聯如果僅有形式而缺乏內涵,那麼,就難免淪為一種“文字遊戲”、“雕蟲小技”。反過來,好的對聯則有“詩中之詩”的美譽。總之,形式(篇幅)與內容的精煉性是對聯又一個重要的藝術特徵。

標籤: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