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陋室銘讀後感

讀後感2.48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陋室銘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陋室銘讀後感

陋室銘讀後感1

《陋室銘》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一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陋室銘》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多麼優雅漂亮的文章,每次讀起來都彷彿置身優雅的環境、恬靜的生活,心情格外的'輕鬆。

人的物質慾望是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的,在人生路上,難道你就願意把這短暫的一生耗費在對榮華富貴的追求上,最終沾得滿身的銅臭味,以致身心疲憊嗎?只有不貪慕虛榮,不奢求,安貧樂道,才會有恬適的心情。儘管只有“陋室”,但是“談笑有鴻儒”,“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勞形”。

這種閒然和怡雅,正是金錢所難買的,因為那些在物質上萬分富貴的達官貴人,很難成為精神上的富有者,也很難有安心理得的快樂。這篇不足百字的室銘,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與世事沉浮的獨立人格,作者的樂觀心情是寶貴的財富。它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儘管居室簡陋、物質匱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實,那就會滿屋生香,處處可見雅趣逸志,自有一種超越物質的神奇精神力量。《陋室銘》最後點題說:“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是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讓我悟到,人的生活當然需要物質基礎,但人的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撐,當一個人精神生活充實時,物質生活的欠缺也就不會顯得那麼不堪忍受了。

讓我們帶著淡泊的心境,在今後人生中享受那份淳樸、心安理得的生活吧!

陋室銘讀後感2

讀了《陋室銘》誰不敬佩劉禹錫在那樣的背景下,金錢是唯一可以擺弄社會的武器但他呢卻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現在的人卻怎能相比。

在這個大千世界,人的慾望好象一頭咆哮的獅子。何時會滿足,難道他們就願把那短暫的一生浪費在這永無止境的深淵,你嗎?最終那滿身的銅臭味不會讓他們厭惡嗎?

時代的飛速發展,讓我們比與過去距隔千里,但那思想卻永遠超越不了前人。這個社會中有金錢買不到的,正像文中所說的: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種悠閒的感覺你能買到嗎?

金錢可以買得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金錢可以買得到地位但買不到敬重。金錢可以買到合作者但買不到知心者,金錢買到的'東西會隨時消失。而金錢買不到的是你的財富。在這個世界上,你不要盲目的去搶。是你的賴也賴不掉,不是你的搶也搶不來。

我們的思想中,應該有一片淨土一片純天然從來沒有被汙染過的那才是你生存的財富那是用金錢買不到的。用金錢買不到的快樂,它讓你沒有那些通俗的慾望,他讓你透過金錢看到這世外桃源。的確我們不應該被金錢矇蔽。我們該用那短暫的人生。享受世界讓心中的淨土越來越寬闊。他會生長出那天然而又燦爛的春天讓你的生活充滿陽光。

正像文中所說斯室陋室,惟吾德馨。那些高潔的品質就是在這艱苦的環境中產生的,我們何必為了一時的滿足,而付出一生呢?

看看周圍的一切,他們何嘗不比金錢更耀眼。他們所散發的香氣,不比那腥臭的銅臭味好聞。

讓我們遠離汙染拒絕煙霧飄渺的大氣。

用那心中最可貴的淨土成就自己燦爛的明天。把精神傳受給每個人,把淨土孕育給每個心靈,讓它成為一片境地,用那龐大的力量,用行動去拯救世界。

讓我們用心靈品味人生,用眼睛去看待生活。用耳朵傾聽世界,讓金錢成顧客。

陋室銘讀後感3

據說陋室銘是一篇流芳百世的佳文。果不其然,當今日我親自讀到它時,我立刻感受到它的獨特魅力。

如果走馬觀花的看一遍,是無法體會其中深意的,然而剖析一下文章,把它分為五小段,那麼就可以見其精妙之處。

前三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為一段。意思是:山峰不在於它的險峻,只要有仙靈隱居,就會聞名天下。而無論什麼水域,只要有龍的存在,就會靈通。雖然我的居所十分簡陋,但我的道德並不簡陋。這幾句告訴我們,事物的價值不應用外表去衡量,只要他的本質是崇高而值得尊敬的,它就有深遠的意義。

第二段是這兩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來往無白丁。“這是描繪作者生活的環境和周圍的人:門前的臺階上已綴上青色的'苔蘚,院後芳草的蒼翠已經映入我的簾中。平時我和一些雅士談論的都是有意義的人或事,而遠離愚昧和庸俗的人們。正是因為作者平時常和高雅人士來往,所以才會從他們的談吐中看到自己所缺少的,從而不斷修煉自身,提高層次。而並非在庸俗的事物上浪費時間。

講到這裡,作者開始向我們講述他平日的愛好。從【閱金經】可以看出作者博覽群書,從中汲取精華,從【調素琴】可以看出作者有很高的品味。【無絲竹之亂耳】則表明作者不願意被媚俗的曲子擾亂思緒,。作者是個自由的人,他也不會像那些為了維持生計而四處奔波,晚上伏案工作的官員一樣筋疲力盡。作者惜墨如金,簡簡單單幾個字,卻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心意。看似隨意,而卻又讓人覺得又有畫龍點睛之筆。

接下來是全文的總結,作者借南陽的諸葛草廬,西楚的楊雄古亭,這兩者在一次道出了作者那深遠的意境:居在陋室又有何妨?只要人正直高尚,居在陋室也不會改變他的品行。最後作者借孔子一言:何陋有之?再度強調了文章的中心:陋室銘,並不簡陋!

文章層次清晰,開篇點題,用詞準確,使得文章短小精悍,脈絡突出。實在是一篇曠世佳作。

陋室銘讀後感4

在有人的地方,往往建築是必不可少的,它使一個人不須居無定所的生活,亦會讓一個人在世事沉浮中能感受到溫馨,那不僅僅只是自己的房子,更是一個屬於自己的地盤,可以任由自己支配的地方,可以說是一個普通人最有存在感的地方,是人們的港灣。

像如此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是否要裝點得花枝招展一般,使自己更加享受,也更加體面呢?或許並沒有那些必要,因為房子它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讓你的生活更加舒適,並使你能有一種潛移默化中的溫馨與存在感,何必去過多強求。唐朝劉禹錫在其《陋室銘》中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也許是在他“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陋室裡隱居才對,他在自己的陋室裡建立起自己高潔的品格,也覺得自己閒靜的隱居生活是一種志趣。在這無限的志趣裡,也才能將管絃絲竹歸類到亂耳的雜音中去,把很多人追求的高官厚祿視作糞土。

也許正是過這種安貧樂道的人生追求,才造就了對一切榮華富貴的如此淡泊,這也造就了那不朽的詩篇與其樂觀、直爽的性格。

對於劉禹錫,以及同他一樣千千萬萬的文人墨客,他們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隱居在世間,而他們達到自我人生的`滿足了嗎?也許他們沒有機會去達到治國平天下,但他們退而求次的樂趣卻在不同的地方體現:李白遊走於世間的山石草木之間,才能描寫出或充滿豪氣或婉轉動聽的詩篇;陶淵明在隱居生活裡與世無爭,才有了閒靜、美好的田園詩歌……由此觀之,許多文人墨客都在不同的地方得到了他們精神上的滿足,而那些被世人所熟知的詩文字畫,都是他們在精神飽滿或對世事憤激之際的產物,它們亦是在表達作者心中那酸甜苦辣的情緒。

因此,精神的是否充足並不分貧賤與富貴,如果有的人有錢,就算是在揮霍時也應該去品味生活,如果沒有去品味與欣賞,沒有自身的愉悅與感受,那也就只能算是財富的充裕,並不是精神上的滿足。人如果沒有精神上的滿足,就算是他做出驚天動地、泣鬼神的大事,那麼他也是不幸福的,因為他不知道滿足或是慾望太大,都是不好的,甚至會走向極端。

陋室銘讀後感5

樂……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遙望歷史長河名人墨客甚多,但是能淡薄名利,恪守情操的人又有幾何?古人云:“趨名者醉於朝,趨利者醉於野,豪者醉於聲色車馬。而智者則淡薄名利,棲守道德。”我想又有誰不願做智者呢?

好一個“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縱使房屋再破陋,只要我有一身浩然之氣,就永遠不會被世俗的濁流所吞沒。這高尚的情操猶如大海中的燈塔,它照亮自己的同時也為後人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劉禹錫的“陋室”,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他們雖“陋”而不“窮”。窮的是心靈乾涸,唯利是圖,依阿權勢,道德低下之人,而那些追求精神充實的人是富有的。也許高尚的情操會被庸俗所鄙視,就像披金戴銀,衣冠楚楚者嘲笑你樸素、自然;整潔、得體的外套一樣。但高尚的情操決不會為廉價的讚美而努力,他永遠保持著冷靜與清醒;他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所以他不斷去吞食精神食糧,向智者學習。庸俗的人卻狂傲自大,使缺少精神之鈣的虛弱身體在這個世界猝然跌倒。劉禹錫的:“談笑有鴻儒,”告訴我們的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晉陶淵明任縣令時,上任不到八十餘天,即逢督郵來縣。下屬於是勸他衣衫穿戴整齊,備厚禮迎見。誰知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說罷便辭官回鄉,隱居田園,讀書種菊。這個世界有勇氣的人不少,但能夠擺脫世俗,為自己高尚情操挻直腰板的人卻不多。不依山勢而攀附,不畏權勢而低頭。挻起胸,向前走!即使在濁流裡也要揚帆前進。這難道不是我們當代青少年所應當追求的.嗎?

高尚的情操它似一杯美酒,具有一種醉人的芬芳,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愈發醇香;它又似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讓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學先賢,做智者,不斷勉勵自己,為社會地進步、國家的繁榮、人民的安康多做貢獻。就讓這不滅的燈塔永遠點亮在我們心裡吧!

陋室銘讀後感6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這首流傳千古的《陋室銘》,據說是他被貶至安徽和州當通判(從五品)時所作。根據當時規定:通判應住三間居房,而和州知縣媚上欺下,見他是被貶的官,故意在住房上橫加刁難,最初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心安理得的住了下來,並且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知縣見了這副對聯大為惱火,認為劉禹錫對貶官不服,就故意將劉的住所由城南遷到城北,並將原有的.三間居室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迎風,溪水流淌,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首詩:“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依然悠遊自在,吟詩作賦,便變本加厲地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這次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一次比一次狹小,一次比一次簡陋,最後只有這一小間斗室,他氣憤這七品芝麻小縣官欺人太甚,於是便憤然命筆寫下了《陋室銘》。

《陋室銘》堪稱佳作,整篇文字淋漓盡致,妙趣橫生;揚清激濁,諷刺權貴;讀後令人感到情景相融,描述細緻,礪世磨鈍,無與倫比。不知此室何陋?但覺風流儒雅,景物鮮明,“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彷彿一幅丹青盡收眼底。“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真是春風沂水,賓客盈門。“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更是瑤草奇葩,心曠神怡;這首不朽名篇終於流傳千古。

但這篇《陋室銘》,唐代時無論在劉禹錫自編的詩文集裡還是別人給他編輯的集子裡,都沒見到,最早則出自宋人所編的《古文整合》一書中。因此,一直以來關於《陋室銘》是否劉禹錫所作頗有爭議,質疑係浙江文人假劉禹錫之名而作。

不論《陋室銘》是否劉禹錫所寫,但此文確是一首名篇佳作。當今之世,阿諛奉承之輩,媚上欺下之徒,亦不罕見,感慨之餘特賦七律一首以志之。

陋室銘讀後感7

金錢,一個誘人的字眼。然而大千世界,擁有它的人並不多。那麼,當它不屬於你的時候,你應當用一種怎樣的心態去對待它呢、《陋室銘》很清楚地告訴了我們這一點。人對物質的慾望是很難得到滿足的。難道你就願意把這短暫的一生耗費在對榮華富貴的追求上,最終站得滿身銅臭味,以致身心疲憊嗎、只有不貪慕虛榮,不奢求,安貧樂道,生活中才會有恬適的心情。

儘管只有‘陋室’,但是‘談笑有鴻儒’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種閒雅和怡然,正是金錢所難買的。因為那些物質上十分富足的達官貴人,很難成為精神上的富有者,也很難有心安理得的快樂。記得曾經讀一段話: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可以買到‘娛樂’,但買不到‘快樂’;錢可以買到‘夥伴’,但買不到‘朋友’;錢可以買到‘服從’,但買不到‘忠誠’;只相信金錢的‘拜金者’,最終會成為‘拜金者’;相反,金錢所買不動的人,別人永遠無法爭服他,透過這些,我看到了一種境界,我看到一種我所崇拜的精神——在現代這個商品經濟的世界裡所需要的.精神——淡泊。淡泊,並非沒有慾望。屬於你的,當仁不讓,否則你會失去良好的機遇;不屬於你的不要刻意追求,否則你會付出太多的代價。千里馬若不珍惜與伯樂相遇的良機,那麼他永遠只會是一匹馱糧用的凡馬;《項鍊》一文的女主人公若不愛慕虛榮,就不會為了一條項鍊而白白辛苦多年。淡泊,能讓置身於紛擾中的你在心中開闢一方淨土,宛如一面明鏡,折射出人間永珍,令你保持清醒。

花花世界中有太多的誘惑,因此有太多的慾望,也就有了因滿足不了太多的慾望而產生太多不滿。一個人若想從容處世,就必須以淡泊為伴。淡泊,不是不思進取,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無所追求,而是以脫俗的心靈對待人生。有人說過:“唯有那些不注意物質缺憾的人,才可以集中力量去追求精神上更可貴的東西。”正所謂“斯是陋室,唯吾的德馨”。那麼,就讓我們帶著淡泊的心境,在大千世界中努力成就自己的那份事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