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優)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

讀後感6.33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著名作家茅盾曾評價這本書:“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說到這,你應該會知道這本書就是二十世紀女作家蕭紅所寫的“現當代長篇小說經典”《呼蘭河傳》。它是二十世紀中國最清涼的人情小說,也是女作家蕭紅一曲哀而不傷的輓歌。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東北呼蘭河畔一個小縣城裡,住著女作家蕭紅,她從寒冷的冬天開始記錄。也許,這段童年回憶對她的印象太深刻,至她長大了,還記得這段又傷心,又快樂的童年。

《呼蘭河傳》所描寫的場景,事情都十分仔細。不說作者蕭紅的童年記憶全在上面,但我肯說,只要是記得的,只要是書上蕭紅寫了的,都是十分詳細的。

“西二道街上,不但沒有火磨,學堂也只有一個。”“有一次一個老紳士在泥坑漲水時掉裡面了。”“來了風,廟子上的鈴子格稜格稜地響。王寡婦的破框子雖不會響,但也會東搖西擺地作著態。”這幾句話看似沒什麼特別的,但是這幾句話和文章裡的其它話都有一個重要的手法,也是許多人丟了的手法,那就是貴在寫實。很多人看見文章要求是“寫一篇親身經歷的事”,就拿生活中的一件事,把它改改改。原本的事就被改成另一件事了。這樣一來,就成了編,這樣是可以,但是寫文章還是講究原汁原味的好。當然,加點輔料,也就是好詞好句來畫龍點睛,會讓文章變得更有趣。

讀著讀著,我發現了文章的另一個特點兼優點。

很多人和我一樣,看見悲慘的`電視劇、文章都會傷心。有時候這個“環節”過了,還沉浸在眼淚海洋裡。這時,我們可能需要一些充滿正能量的事物來“治療”一下我們。而作者蕭紅,每次在寫完比較悽慘的段落或篇章以後,作者蕭紅就會寫上一些充滿正能量的植物,寫得栩栩如生,讓人身臨其境。《呼蘭河傳》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著名的長篇小說,也是蕭紅的自傳。獨特的寫法讓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閱……

呼蘭河傳讀後感2

“晚飯一過,火燒雲就上來了。照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紅公雞就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餵豬的老頭兒,往牆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匹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

這樣一幅絢爛溫暖的晚霞圖是蕭紅的《呼蘭河傳》最初打動我的地方。蕭紅的確是一位善於描寫的高手,她總是會用最簡單樸素的語言來為自己的童年“繪畫”,繪出一幅幅雖並不生動甚至有些單調但純淨、真實、自然而富有回憶的畫面。寒冷的被凍結的東北大地,蕭條的並不算熱鬧的呼蘭城,帶給居民福利帶給孩子們樂趣的.泥坑子,小吃攤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動著的車馬牛羊;爛漫多姿的火燒雲,天空中飄著的燕子、蝴蝶,菜園裡結著的大黃瓜大倭瓜;祖父教的唐詩,“我”家荒涼的大院子,忠誠的大黃狗,噴香的苞米;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娘娘廟大會……

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蘭河城的一街一道還是大自然的親切饋贈還是延續百年的傳統習俗,都把讀者帶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滿滿的都是對兒時的回憶。我們在感受作者筆下呼蘭河城帶給她童年回憶的同時,也不由自主的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但都是大同小異的。不管是如作者一樣的單調平淡,還是如你我一樣的充滿趣味和歡樂,都是讓人難以忘卻的。那時的我們不富有,但我們真的很快樂。無論將來我們身處何境,年華幾何,童年都會是我們第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

童年固然是美好的,回憶起來也多是甜蜜的。但《呼蘭河傳》帶給讀者的遠不止這多彩的風土畫,還有它所吟唱的悽婉的歌謠。它所講述的故事稱不上曲折離奇,也更談不上優美動人,它只是娓娓道出了生活在這座小城裡的幾家幾個人的生活和遭遇。但正是這些平淡無奇的小城市裡人的經歷和他們的命運卻讓人沉思,發人深省。最讓我有感觸的是兩個人:老胡家的團圓媳婦和馮歪嘴子。

呼蘭河傳讀後感3

前幾天,我有幸閱讀了蕭紅的著作《呼蘭河傳》。這是一本充滿無奈的“回憶式”長篇小說。

整本書分為七大章和尾聲。七大章主要寫了呼蘭河這個小鎮幾個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風俗。蕭紅用不平凡的文字,描述出一個平凡又普通的小鎮。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以往這樣評價《呼蘭河傳》。“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圖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無聊的交替,沒什麼好驚訝,就像發生在這個小鎮上的那些蕭條的事一樣平凡。這個小鎮裡,蕭紅將它描述得到處都好似暗灰色的淒涼的暗灰色如同一張紗布,不知不覺的籠罩著這個小鎮,籠罩著那群愚昧的人們。遮住瞭如陽光般燦爛的人的笑臉。只是偶爾有“陽光”稀稀拉拉的的灑下來,但也是一逝而過。轉眼即來的,還是暗灰色的“烏雲”……

灰色的色彩,平淡的敘述,將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呼蘭河城。在那裡,人們和迷信,隨處可見因愚昧、無知而發生的一個個杯具……裡面的'人讓我感覺可悲,他們愚昧無知,使一場場杯具在那裡發生。他們寧肯順從天意,也不願相信事實。他們每一天做著相同的事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杯具,讓我不明白哪個迷茫的人值得我去憐惜或是痛恨……

呼蘭河不僅僅只是呼蘭河,它能夠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有些扎彩鋪是為死人而準備的。人死了,靈魂就要到地獄裡去,地獄裡邊怕是沒有房子住,沒有衣服穿,沒有馬騎。活著的人就要為他做這麼一套。用火燒了,據說是到陰間就樣樣都有了。怪不得城裡人窮人都說“活著還沒死了好”之類的話。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蘭河都成當時全中國的寫照。

當我翻到最終一頁時,《呼蘭河傳》就讀完了。而我的心境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又想起那段話了: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

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要怎樣樣,就怎樣樣。

都是自由的……

呼蘭河傳讀後感4

《呼蘭河傳》這本書的作者是蕭紅,“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這部小說是她的代表作。著名文學家茅盾曾這樣評價“它是一篇敘事詩,是一副多彩的風景畫,是一串悽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全書共七章,是一部充滿童心、詩趣的“回憶式”小說,裡面的人物描寫非常鮮活、靈動。雖然每一章都獨立成篇,並無太多聯絡,但讓人感覺渾然一體,用孩子的視角把這座小城的故事娓娓道來,讓我讀的津津有味,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妙處所在吧。

小說中我最喜歡的是描寫作者在祖父身邊生活的場景,尤其是祖父那美妙的菜園子。這裡用了許多擬人手法,把動物、植物描寫的栩栩如生,一切都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長。看著“祖父種菜,我就種菜……”“玉米想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到天上去,也沒人管……”等句子,就彷彿“看”到了一個美妙的童話世界,我不禁羨慕起蕭紅來了。童年永遠是最純真、最美好的歲月,即使是蕭紅後來有不幸的人生,但這些美好的回憶依然溫暖著她、支撐著她!

相比之下,而那團圓媳婦的命運就沒有蕭紅那麼好了,他十二歲就送到在呼蘭河這座城市裡名聲很好的老胡家,可誰知才十二歲的小姑娘,剛一送過來就天天拉車,晚上還得遭受婆婆的嚴刑打罵,不知身上有多少傷痕,最終年紀輕輕便去世了。我看後覺得好可怕,畢竟一個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麼的可伶、可悲!封建社會真是害死人啊!

我們現在的'生活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著,爸爸媽媽呵護著,老師教導著,同學幫助著,和《呼蘭河傳》裡的孩子們比較,我們的生活真是幸福無比、豐富多彩。即便是疫情期間在家中隔離,我們也是有吃有喝,可我們並不知道如何去珍惜這一美好的時光,反而,動不動就抱怨學習壓力大、家長管的緊,殊不知在舊社會的孩子們過的都是怎樣悲慘的生活,我想讀完這本書大家應該會有所感悟。

讓我們好好珍惜自己正擁有的東西,快樂幸福的生活。

呼蘭河傳讀後感5

一座普普通通的城,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

在這座再普通不過的小城裡,有兩條從南到北五六里長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衚衕,街上為人而做的設施不多——幾家碾磨房,幾家豆腐店,一兩家機房、染缸房,東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設施是兩座國小校,西二道街還有一個設在城隍廟裡的清真學校。東二道街還有一個赫赫有名的、全城引為光榮與驕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這裡上演了一幕幕讓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劇。

在這群普普通通的人中,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別緻之處,但他們都是有一個共性——他們對生活都抱著麻木不仁的態度,生老病死皆聽天由命,卻對於鬼神有著極大的依賴。在他們之中,又有幾個再普通不過的人生。團圓媳婦的悲慘故事,馮歪嘴子的輿論人生,有二伯的“絕後”傳言,這些在這座小城裡都是大家習以為常卻又愛作為飯後談資的東西,是這群“混日子”的普通人裡典型的例子。

在這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中,主人公總是愛和她的祖父享受這座小城裡的閒暇時光,後院總是“我”的快樂源泉。除此之外,大泥坑、豆腐店、染缸房、漏粉店也都是充滿著故事,日復一日,每日似乎都沒有什麼新奇的地方。

但是,這樣普通的三者在蕭紅筆下,相互碰撞,又生出了令人難忘的新穎。整篇小說樸素流暢,宛如你與作者在一個美麗的繁星當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著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儘管悽婉,儘管優鬱,卻仍然美麗得動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說更為誘人。

除了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故事,令人難忘的還有蕭紅不一樣的筆觸——呼蘭河這座普通的小城擁有著不普通的美景。呼蘭河的火燒雲特別的奪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了。紅公雞變成金色的了,黑母雞變得紫植色的了。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紅堂堂、金洞桐、半紫半黃,半灰半白合色、藺萄灰、大黃梨、紫茄子……真是色彩繽紛,絢爛至極。不僅那晨景圖,火燒雲,不僅那園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我歷歷在目。

就這樣,我記住了這座有著不同的人情風俗的小城——呼蘭河城。

呼蘭河傳讀後感6

《呼蘭河傳》是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寫的,於1940年12月20日在香港完稿。

蕭紅從小就經受家庭的暴力,唯有祖父憐愛她,從不打她,因此讓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也是她作品寫得好的因素之一。

文學巨匠茅盾評價這本書:“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作品中的“呼蘭河”是作者的家鄉,也是她童年最深刻最美好的記憶所在。其中蘊含了作者全部的生活與歲月的延伸。在1940年孤單寂寞的她轉去香港,進入她最懷念自己故鄉和童年的時候。於是,她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造就了她“回憶式”的巔峰之作。《呼蘭河傳》不僅包含著蕭紅真摯的情感,而且具有獨特的藝術韻味,是一部純粹的鄉土小說。

《呼蘭河傳》這部小說是散文的作品結構,打破了對人物、情節、結構的處理方式。描寫“大泥坑”時,完全沒有按照“講故事”的形式,更沒有明顯的情節發展,而是通過各種人物作對比,體現了小城人們的麻木不仁。小說從第三章起,採用了兒童(作者兒時)的視角對後花園進行了一系列的描寫。那裡是作者小時的樂園,印記著作者兒時的回憶。在作者的眼中,一切植物、動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不禁讓我感受到:沒有嚴格的管控,沒有父母的催促,孩子們也能變成仙境裡的`鳥兒,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飛翔於自己地藍天中。小城的人們一個個都有著迷信,土神用奇怪的方法給人治病,小團圓婆婆將媳婦折磨至死,有二伯遭受欺辱去跳井上吊,反而成了眾人眼中的笑料。

蕭紅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成就了這篇佳作。正如著名文學評論家楊義說得一樣:“整部小說可以說是扔棄了傳統小說的框架,寫出了一幅幅惟妙惟肖、有聲有色的世俗畫和風俗志。

呼蘭河傳讀後感7

《呼蘭河傳》是一本蕭紅寫她過去故鄉的書。茅盾曾說過:“《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作者講述的那個呼蘭河時代,好像離我們有一些遙遠,但作者卻用自己的文字把我們帶回了那個好似黑暗又有一些美好的故鄉。

在故鄉中,小蕭紅最親的就是他的祖父了,在這個“吃人”的世界裡,小蕭紅寧願依偎在祖父身邊聽那些講了很多遍的故事,也不願去觸碰父母和祖母冰冷的心。這不僅襯托出了祖父的溫暖,也拉出了一個大的無情的背景。

文中講到:“我總是能不分晝夜地聽到團圓媳婦的哭聲”。團圓媳婦也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人,她年紀很小,做事大大咧咧,卻總是被婆婆打罵,被折磨的生了病。婆婆又是請來大神,又是用各種奇怪的方子只管往她身子裡塞。這不但沒把病治好,還把團圓媳婦嚇得天天做噩夢,也招來了街坊鄰居來看笑話。他們把這當成是好看的大戲,你一言我一語地評價著。在我們看來這近乎扭曲的人性,在那個時代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那些麻木不堪的人卻從未感覺到他們正在慢慢地毀了一個人。

這個地方的深處,好似住著一個“吃人”的怪獸,但可悲的是,人們都喜歡它。

村中有一個大坑,卻沒有一個人願意把坑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點錢。可卻有多少小孩,包括雞鴨羊這些牲畜,用這種方式無意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是填平就不會發生的'意外,這多麼令人惋惜和無奈。

如今,我們再遠觀那個時代,那個遠去的呼蘭河,很遙遠、很陌生,又很無奈。

這本書有一個神奇的魔力,儘管有時間的差距,但那種黑暗時代給人帶來的來自心底的衝擊,卻是那麼真切又深刻。蕭紅揭露了麻木的人性,這種感覺印在心中,久久不能忘記。

在我們如今的時代,沒有迷信的團圓媳婦的婆婆,沒有圍觀人的無情,沒有路上沒人填平的坑。可是那隻“吃人”的怪獸還在,只是以不同形式適應了當下的社會。

所以,我們面對曾經遠去的呼蘭河,站在這個新的時代裡,一定要堅定心中所想,做那些自己心中認定是對的事。

去奮鬥吧,奔跑在這個可以實現夢想的時代中!

呼蘭河傳讀後感8

冰心說:“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落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桂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也認為,書就像調味劑,讓枯燥的生活變得活力四射。在今年寒假中,當我關上這本書時,心中早已有了這種感慨。它就是—《呼蘭河傳》。

書如其名,作者蕭紅以回憶自己與家人的趣事和自己故鄉呼蘭河城所發生的事來寫的。整本書一共有七個章節,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還是第三章的一段對話:

等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滿留著尾巴草的一片地,他就問我:“這是什麼?”

我說:“穀子”。

祖父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

我說:“是的”。

我看祖父還在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裡拿來你看。”

我跑到屋裡拿了鳥籠上的一束穀穗,遠遠地拋給祖父了,說:“這不是一樣的嗎?”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說:“穀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則沒有,只是毛嘟嘟的',就像狗尾巴。”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不禁笑話作者連狗尾草和穀子分不清。過了一會,笑夠了,又想起自己小時候何嘗不是這樣呢?不知不覺,從發呆變成回憶,從回憶變成身臨其境,這種感覺似乎像極了作者回憶時的樣子。

書中有濃濃的親情,有美麗的“火燒雲”,有作者的家鄉——呼蘭河城,城裡有荒涼的小院,有性格古怪的二伯。而這些,看似沒有關聯,實際上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合起來卻是作者對鄉親鄰居、親朋好友的思念,對家鄉的想念,更是對年少時的一份回憶。

作者最後一句話說的很對——“書中並沒有什麼優美的故事,但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卻都充滿了回憶”。

是呀!難怪作家葉文玲《我的“長生果”》中的一句話:“作文要寫真情實感;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鑑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還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

呼蘭河傳讀後感9

今天,我讀完了女作家蕭紅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民國是一個非常棒的時代:大步前進,人才濟濟。但是讀了《呼蘭河傳》我才發現,民國時期的人們原來如此愚昧,不思進取。

首先,書中用了很大筆墨來寫了民國時期的人們。我總結了幾個關鍵詞:不思進取,愛佔小便宜,愛管閒事。

那時的呼蘭河人是不思進取的。每天傍晚,小城呼蘭河都會有賣豆腐的人在街上叫賣。因為豆腐在當時有點貴,所以窮人吃不起。但是吃不起就更想吃,饞了很久。但是等賣豆腐的`人走了後又忘記了,不想著怎麼努力掙錢買豆腐。

那時的呼蘭河人是愚昧的。在娘娘廟前有很多賣“帶”的人。婦女們都爭著買“帶”。因為據說“帶”可以“帶”出一個兒子。這些婦女不想著調養身體,而是去買“帶”,非常無知,迷信。而且每當有人病了,人們就請“跳大神”的。但其實“大神”也是一個普通人。為了吃雞,大口破罵請神人家的病人,把請跳神人家的雞拿回家吃。這些人是多麼無知啊。

那時的呼蘭河人是愛佔便宜的。冬天路很滑,一個賣饅頭的老人打翻了幾個饅頭,人也摔在地上。有路人在他還沒站起來之前就把饅頭吃了。

那時的呼蘭河人是愛管閒事的。一個普通下等人馮歪嘴子,他每天在磨坊裡打梆子、磨面。在他的妻子王大姑娘生下第二個孩子去世後,很多人開始傳言小孩會夭折,他會上吊,自刎~~~~~~~

《呼蘭河傳》寫出了民國時代人們的無知、麻木,但這就是那個時代真正的模樣。

在這個黑暗的社會中,有一個人給了幼年的蕭紅很大的歡樂,這個人就是祖父。祖父給了“我”很多歡樂:在後園裡我和祖父搗亂;我把小白菜種子踢飛、鏟地留下一片狗尾草、澆菜時往天空潑水、和祖父學詩把玫瑰花插在祖父帽子上~~~~~~這些事情成了“我”童年最重要的暖色與愛。

《呼蘭河傳》揭示了當年真正的呼蘭河,一個讓作者愛的深沉、愛的熱烈的呼蘭河;一個讓作者恨的無奈的呼蘭河。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蕭紅,民國時期女作家,有許多感人肺腑的經歷。這位女作家筆下的《呼蘭河傳》,使我感觸很深。這是一本書,一本不普通的書,它的韻律似一首歌,跌宕起伏,連綿不絕。開始時,它給人以愉快的感受,但,越來越久,你就會發現它是一串悽婉的歌謠。

我們先從蕭紅的生平說起吧。

她出生在一個地主制的家中,她的父親是位官吏,具有濃厚的封建化思想,他對蕭紅冷漠無情,只有祖父疼愛她。她的母親在她年幼時病故。祖父張維禎是一個很好的老人,她經常和祖父去小園玩。

所以蕭紅的後期作品《呼蘭河傳》是以她和祖父的回憶為題材。我記得有這麼一段:

我家有個大園子,這園子裡蜂子、蝴蝶、蜻蜓樣樣都有。蝴蝶有黃蝴蝶、白蝴蝶。這些蝴蝶太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嗡嗡地飛,胖圓圓的'和一個小球似的,落到一朵花兒上不動了。

瞧,祖父的園子多熱鬧啊!

祖父的園子也是自由的。

太陽在園子裡特別大。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怎麼樣就怎麼樣,要做什麼就做什麼。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願意結一黃瓜就結一黃瓜。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願意長上天去也沒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從牆頭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牆頭飛走一隻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

蕭紅的這兩段話,描寫了祖父的園子又大又自由,既有動物,又有植物,是很好的兩個章節。

作家,蕭紅,原名張乃瑩。她用自己簡短的一生謳歌了現實的殘酷與生活的無情與有情。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茅盾說,蕭紅是以含淚的微笑回憶呼蘭河這座寂寞的小城。他並不像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對於茅盾的這一評價,“並不像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這一點,讀過以後深有體會。但我並不認為蕭紅的《呼蘭河傳》是敘事詩風土畫或者歌謠,或者說,這些並不夠。

隨季節消長的大泥坑及因此而有的便宜豬肉,夜一來就有的蛤蟆叫和蟲叫,八月的`女人漿衣服、拆被子、錘幫錘,早晚街巷叮叮噹噹的亂響……日子不溫不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迴圈地走,在這樣的小城裡,生活理應如此,卑瑣而平凡。

呼蘭河城裡的人信大神二神,拜娘娘廟,有為纏綿病榻的親人請來的大神,就有呼朋引伴翻牆頭看跳大神的鄰里。鼓聲敲得有腔有調,趕上雨夜就格外淒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要起來彷徨。”請神為了治病,卻使街坊感慨興嘆,終夜不能已的也常有。不知是天上的神太忙,來不及庇佑這卑微的生命,還是這大神功力尚淺,不能通靈?“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淒涼的夜。”第一次看到此處,覺得這樣的感慨實在突兀莫名。蕭紅一生與貧困苦難為伴,悲劇緊貼她的肉身,對一個女人,她經歷的實在太多,用她自己的話說,一生走的都是敗路。蕭紅最後淪落於香港,病魔纏身,寫回憶錄,寫呼蘭河傳。“老,老了也沒有關係,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著。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經歷了這一世的風雨,生於她,也未免沉重。遲子建的北極村是純澈的明麗油畫,大朵的葵花和夢裡的家;蕭紅的呼蘭河城是輕描淡寫的水墨,生命走到如此,她已調不出許多色彩,只得用簡單的灰白墨色塗出一片黯淡與寂寞。

《呼蘭河傳》是一部很單純的作品,沒有太多複雜的人物性格與情節,像是在講故事,而不是演劇本。生者如蕭紅,想必很難再用控訴與疾呼來一發胸中苦悶,所以呼蘭河傳儘管“好看”的很,卻同樣“難言”的很。就像一個虛弱的病人,回憶著有過生活,儘管想要努力微笑,卻難掩哀傷。因為過去越是單純,就襯得現實越發傷痕累累。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如何,為什麼那麼悲涼?”

這又何嘗不是她的人生一嘆?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太陽在園子裡是特別大的,天空是特別高的,太陽的光芒四射,亮的人睜不開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鑽出地面來,蝙蝠不敢從什麼黑暗的地方飛出來。”我想這是《呼蘭河傳》中,我最喜歡的一句了吧。因為它的美好、充滿希望的、朝氣蓬勃的。

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在我看來本應該是更多的美麗世界,但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人們都是麻木、自欺、黑暗的。她的童年是不幸的,所有被矇蔽的人都是不幸的。

人人口中所謂的“看熱鬧”,僅僅是看母親動手打孩子、跌進泥坑,對此還拍手叫好;“參觀”他人的自殺竟也成為人們的娛樂方式?看女孩洗澡,不能前來的人甚至就得是一生的不幸。自己的歡笑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確,人們的麻木已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也許,這才是他們最大的不幸吧,“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已被自身的無知和封建陋習會的面目全非。

“人活著是為吃飯穿衣”這是人們不假思索的最佳答案。他們自以為十分清楚人生意義,但值得諷刺與不幸的是,他們口中的生存意義只是吃、穿。聽天由命的態度、沒有理想與追求,這樣的`人生甚是麻木不仁。更可笑的是,人們對現實自欺、漠然,對鬼神這些子虛烏有的事物卻格外重視。各種禮儀、節日、活動,不惜花重金來跳大神、請神仙治病。風俗傳統被人們得戲謔,變為迷信陋習,是人們為了尋找安慰、安與現狀的最佳方式。這樣的鬧劇,也只是人們為了博人眼球、譁眾取寵罷了。

而在種種卑瑣的人生中,總會有美麗的出現。在“後花園”的生活,無疑是作者最為歡樂的時光,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如人性相比,這裡的天地是天真爛漫、活力四射的。祖父對作者的愛與呵護更是無與倫比的。我想著也是作者不行童年中的萬幸了吧。

故事的尾聲,只是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回憶。那些愛憎分明,揮去吧。保留的美好,對故鄉、童年的美好留念。作者以成年的口吻來結尾,她釋然了那些愚昧的人情世故,只希望靜靜的、緩緩的來緬懷。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讀完《呼蘭河傳》,讓我不禁心生感慨。

西二道街、東二道街的比較,及東二道街的大泥坑,讓人感覺那個泥坑裡是有魔力的,吸走了那麼多的人,牲畜及馬車,但無任何人修補他,是諷刺還是人性的固然冷漠而這種現象在現代禮貌的都市依舊存在,只要不危及自家人的性命,便無任何關心的立場,只是作為莫名的、陌生的、堆滿笑臉的`無情看客,他們從中感受到的是陌生、冷漠麻木自我精神的偶爾笑料和刺激。

“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生來就任其自然生長,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看似如同感受到老子般的瀟灑,痛苦,但其隱含其中的淡然、不關心,像個活死人,更讓人心痛,沒有靈魂的活著,似乎從出生只是為了完成生老病死的過程一樣。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跳大神的利用人們對神鬼的敬畏,騙取人們的血汗錢和食物,裝大仙的人樂此不疲,進入其中被騙的也是從未懷疑過,任憑哀傷的鼓聲勾起內心深處最為難過悲痛的回憶。

“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淒涼的夜”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娘娘廟與老爺廟的區別和差異對待,顯現出的是男尊女卑。自古相傳下來的老規矩,對娘娘廟的不尊,對老爺廟的心悅誠服不都是這般體現的嗎?很多節日都是為鬼準備的。例如,唱大戲是唱給龍王爺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燈,四月十八也是燒香磕頭的祭鬼。鬼神成了第一位,那麼人性應當放在何處呢?這個問題引人深思,也必須要重視起來。

呼蘭河城裡住著“我”的祖父,一段歡樂的時光,只屬於我,“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僅有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和祖父共同擁有的後園及玩樂的日子,是祖父慈祥的愛溫暖著我,很令人羨慕和感動,祖孫之間純樸的友誼和愛的傳遞。除了後園的樂土之外,還有兩個小黑屋子的寶貝,任我隨意翻看。

“家裡邊多少年前放的東西,沒有動過,他們過得是既不向前,也不回頭的生活。是凡過去的就算忘記了,未來的他們也不怎樣進取地期望著,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無怨無尤地在他們祖先給他們準備好的口糧之中生活著。”他們對他們之外的人麻木,連同自我也忘了,也麻木,冷漠的對待自我的過去和未來。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一到冬天大雪便封了路,而最繁華的地方是東西和南北走向交匯的十字街,呼蘭河就是這樣一個略顯荒涼的小城。蕭紅的童年在這裡度過。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激昂的評判,我們只是隨她用六七歲孩子的眼光看著這世界。

“我”最愛的地方是後園。後園裡有果實,有雜草,玉米如果願意,能長到天那麼高。一顆櫻桃樹,一顆李子樹,雖然不開花,不結果,卻寄予了“我”美好的期望。祖父是“我”最好的朋友,他總是掛著慈愛的笑容,帶“我”去地裡掰苞米吃。下午在後園裡除草,任“我”給他戴了滿頭鮮花,還以為是今年雨水好,自家玫瑰香飄十里。

“我”在祖父的庇護下一天天長大,卻也看到周圍的悲歡離合。“我”看到扎花店的夥計把給死人燒的房子丫鬟粘的漂漂亮亮,自己卻終日待在昏暗的店裡,活得沒有人樣;“我”看到賣粉絲的人住在風雨飄搖的家,能享受到的美味是雨天房頂上長起的蘑菇,一年到頭為溫飽而忙碌,卻在陽光下流著眼淚唱起歌;“我”看到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初來時健康開朗,黝黑的面容上連一雙大眼睛都在笑,卻最終受害於封建禮教和思想,在眾多“善人”的“關懷”下悽慘死去;“我”亦看到磨坊裡的馮歪嘴子冷靜堅強,獨自撫養兩個年幼的'孩子微笑面對生活。

“我”的生活裡有封建,有善良,有無奈,有樂觀。蕭紅的筆觸簡單卻也真實,一點一滴,是那個年代的人間百態。

這使我想到了我的童年,同樣是與祖父祖母生活在一個小鎮。仍記得,那時放學後,爺爺騎車載我穿梭在大街小巷,經過慣常買豆腐的一家,那阿姨便裝了豆腐出來,順便給我切了一小塊兒吃。白豆腐吃在嘴裡並沒有什麼滋味,但坐在自行車上啃著豆腐,看西山一點點吞了那火紅的太陽,卻是無比的快活。更不能忘了的是朗朗上口的古詩和一個人的意識流。你一定不會想到我在傍晚的堂屋裡看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茫茫敕勒川,亦想不到我在大院的臺階上感受那“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浩瀚與清涼;更不會想到我經過鄰居家的籬笆,看到流連在黃四孃家的蝶子棲息在碗大的黃花上。

童年的事,現在想來,時常感動,偶爾神奇。總想著要把那些浪漫的事一一寫下,害怕時間一久,竟忘了那時簡單的快樂。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時代,單純的人們,落後的生活現狀,愚昧的精神狀態……這一個個慘淡的景象就是整個呼蘭河小鎮,呼蘭河傳讀後感800字左右。

寒假裡,一本《呼蘭河傳》給我的感受頗多!

作品中描寫了單純的“我”經過幾次大變故後,回想起了童年時代的一樁樁往事:伴“我”成長的大泥坑子,有著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後園,留下了快樂的童年印記;迷信鬼神的人們,給生了重病的小團圓媳婦舉辦各種驅鬼活動,最終白忙一場;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實勤懇,對主子從不懷二心;馮歪嘴子疼愛妻子、疼愛孩子,雖遭人嘲笑奚落,卻樂觀積極……

書中的故事情節生動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個性分明!在眾多鮮活的人物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小團圓媳婦。

小團圓媳婦是她後來的婆婆花了好多錢買回來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罵她、打她、掐她??之後,她就生了一場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憐的。可是,做婆婆的畢竟不能袖手旁觀,請來鎮上的人們幫忙。呼蘭河鎮的人們太純樸善良,這個出了個偏方,那個請了個“神仙”;但鎮裡的人們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藥、熱水湯驅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個人,被她們折磨來,折磨去,最後無人問津直到死去。

多麼令人痛心,多麼令人悲憤呀!那時的人們真的是太愚昧迂腐!生活的平凡並不可怕,但知識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僅僅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呀!我慶幸自己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遠離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個擺脫落後愚昧的知識時代!

故事的結局是悽慘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廚子也去世了,父親母親也不知去哪裡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時代,單純的人們,落後的生活現狀,愚昧的精神狀態……這一個個慘淡的景象就是整個呼蘭河小鎮。

雖然童年記憶有著淒涼的往事,但“我”依然願意去追憶那樣的童年,正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我明白童年就是美好的,它像一塊玉,就算有點瑕疵,也掩飾不了光澤與質感。我正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我會好好珍惜它。

寒假裡,這樣一本《呼蘭河傳》給我的感受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