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優選)呼蘭河傳讀後感13篇

讀後感1.1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選)呼蘭河傳讀後感13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

記不得是什麼時候了,我頭一次聽說了《呼蘭河傳》這本小說的名字,就覺得這本書的名字十分奇怪,因為按理來說,所謂“傳”,應該是給一個人寫的,可這本書卻要給一條河寫傳記?在這個學期,藉著名著閱讀的機會,我終於有機會去接觸這本書,解開我心中的疑惑。

所謂“呼蘭河”,其實是作者蕭紅故鄉那座小城的名字。這本書,則記錄了發生在這座小城裡面的零星小事,而這也造就了它與其它傳記或者小說最大的不同:沒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個的有機體。因此,有人會覺得它不是一部小說。

在我看來,這本書不僅是小說,更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它是有主人公的,但這個主人公並不是一些具體的人物,而是以書中所提到的.人物為代表的在那個時代絕大部分的中國人!

呼蘭河這座小城是寂寞的,是悽清的,是荒涼的。在這裡,每個人都過著平淡而枯燥重複的生活,但他們是悠然自得的。在這裡,你看不到一絲外來侵略的痕跡,沒有封建的剝削與壓迫,行文平淡,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生動的描寫,但你從字裡行間,自然而然的就會感受到從作者內心流露出來的一份悲哀。

小城的要道上,有一個巨大的泥坑。大家習慣於繞行,可曾有誰想過修一下路而一勞永逸?

在小團圓媳婦被開水燙死之後,小城裡面,可曾有誰對她產生過一點同情?大家的口中,誰不是說著妖魔鬼怪之類的話?大清已經滅亡許久了,但封建迷信的思維方式,仍為這座邊陲小城的人們所廣為接受並傳播。人與人之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一絲溫情……人與人之間,是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這座沒有什麼新聞的小城裡,偶爾也是會有一些活動的:跳大神、唱大戲、放河燈……但這些活動,也如白開水一般,平淡重複,沒有花樣。充斥在其中的,仍是19世紀流傳下來的迷信習俗。連在這部小說中習慣於記敘的作者也忍不住在章末議論了一句“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的,並非為人而做的。”。

好在這本書並非從頭到尾都是如此的壓抑,在書的開頭,你尚能感受到一點溫馨與快樂。年幼的蕭紅和她的祖父在一起,於自家的後院玩耍,一起唸詩……然而越往下讀,你越能感受到一份沉重,而在這沉重之中,也有美,卻是美得悽婉,美得病態,使人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之感。

蕭紅寫呼蘭河,確實只是在寫呼蘭河嗎?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物質缺乏的年代,人們逐漸變得麻木,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以致於精神也匱乏了。

蕭紅是以筆代刀,用含淚的微笑寫下了一座小城。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2

呼蘭河是個小城,它佇立在寒冷的東北大地上。那裡有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還有小衚衕,那裡有碾磨房、豆腐店、燒餅鋪、糧棧還有赫赫有名的大泥坑,大家在大泥坑這看熱鬧、聽訊息、心安理得的吃著不衛生但便宜的瘟豬肉。

呼蘭河城有老爺廟、娘娘廟、跳大神、野臺子戲等各種信仰風俗,十分熱鬧。呼蘭河人在此生活,掙扎著、享受著、他們平凡、普通,他們麻木、不仁,他們冷漠、無知,他們對鬼神熱情,對現實無奈。

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冬天一片冬雪,夏天滿院蒿草。那裡有作者的後花園,有蝴蝶、蜻蜓、黃瓜、倭瓜她可以在後花園自己玩兒,也可以在那睡覺,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那裡有一位和藹慈祥的老者,是祖父,個子很高,身體健康,眼睛是笑盈盈的,手裡喜歡拿著個手杖,嘴上抽著旱菸管,教她背詩,不許她吃過多的年糕,喜歡和這裡的孩子們開玩笑。

小說都是生活碎片化的描寫,散文化的敘述,沒有跌宕起伏,但依舊觸動人心。

最令我感到悲涼的'是老胡家小團圓媳婦的死亡。十幾歲的姑娘,活潑開朗,卻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下,被毒打,跳大神,洗熱水澡燙全身,她的婆婆如此愚昧無知,自以為是的善良令人既痛心又無力。

同樣的人間悲劇還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他的臉焦黑焦黑,他的頭頂雪白雪白。他無知、他無奈、他滑稽、他悲涼。他在呼蘭河一無所有,他在呼蘭河卑微的生活。

馮歪嘴子是令我欣慰的,他打著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貧窮,他的家很冷,就像露天一樣,但是他一直向上,勤勞,堅韌,可是命運卻不好生待他。妻子離世,留下兩個幼兒,他依舊沒有消極厭世,他堅持著,掙扎著,他的孩子最後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但是生命向上的姿態一直都在。正如結尾: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

生命無常,生命綿長。比如呼蘭河的歲月,呼蘭河的大地,每一位生者,每一位死者,無知落後的東鄰四舍,冷漠封建的圍觀者,看熱鬧的姨婆,聽訊息的老廚子,後花園的蝴蝶,拉磨的小驢,掉到泥坑裡的雞鴨

我們都會死去,我們都有漫長歲月,我們懷念,我們追憶。

我記得,我家的院子下雨天時沒有紅磚的地方就會泥濘,大鵝會在水坑裡胡亂撲騰;公雞在我沒睡醒時就開始打鳴,小鳥嘰嘰喳喳、吵吵鬧鬧;午後的陽光透過樹葉散出幾束光照在臉上暖洋洋的。

東家的小子因為偷吃了五塊奶油冰棍被拿著雞毛撣子的奶奶追著滿院跑;西家的姑娘十歲就開始在家裡洗洗涮涮、洗衣做飯;北邊的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招呼我去大河邊摸魚。

南邊的我那時從來沒有想過人世間的悲涼和生命的無常。我在路邊發發呆,看看花,想想明天要去姥姥家吃餃子,姥爺一定會給我吃從山東帶回來的香油,金黃金黃的,可香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3

我喜歡寫上世紀真實鄉村生活的作家,我總認為通過他們的眼睛,我能窺探到最純真、最自由的生活。蕭紅的《呼蘭河傳》就完美地展現了呼蘭小城的風土人情。

書中以兩個部分為主——蕭紅的童年與小城故事。蕭紅以細膩卻又質樸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栩栩如真的小城市井生活,不但屬實,還有著獨屬於百姓的生活經歷與幽默,稱得上是反映百姓生活的一面鏡子。

書中作者對自己生活的描寫堪稱一絕。小時候作者是個調皮的孩子,熱衷於看各種熱鬧,東跑西跑。如果不說,我絕對想不到作者是地主家庭出來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早上作者請祖父給她講詩,祖父唸了一首又一首,作者卻總是聽不夠。這一場景可謂溫暖至極,像是熱牛奶與熱巧克力的搭配,溫暖到了人的心裡。

還有作者小時候,去雜物間玩,找東西的片段。作者像個好奇寶寶,東翻翻西翻翻,找到好玩的就據為己有。這讓我想到陽光下、草地上的小女孩,穿著蓬蓬裙,手裡握著心愛的玩具,一會兒跑,一會兒跳,一會兒又在草地上坐著玩玩具的場景。這生活就像一幀幀復古而華美的影像,令人豔羨,又令人神往。

作者對自己童年生活的描寫是美好的,但呼蘭小城的生活不全是美好的。

首先可以看全書開頭。作者描寫了一個賣饅頭的老頭,在冬天上街兜售饅頭。他一不小心滑了一跤,把饅頭撒了,就有人撿起就吃,也沒有給錢。老人無可奈何,只能說幾句,又離開了。

然後還有對團圓媳婦的描寫。那位團圓媳婦只有12歲,但因為婆家的'盲目迷信與吝嗇,活活葬送了年輕的生命。那團圓媳婦性格活潑陽光,不怕生,也吃苦耐勞,但只是因為她的無畏與熱情,與大多數的團圓媳婦不一樣,就被婆家不認可,以至於認為她是病了,請毫不講科學的江湖道士來看病,不但賠了錢,還葬送了一條年輕的生命,這讓我感受到了當時對女性生命的不看重,與人們的麻木愚昧。這樣病急亂投醫的舉動難道不可笑嗎?

我知,這一切都是因為當時社會的黑暗,造成了人們無法科學的解決問題,只能靠迷信自欺欺人。另外,蕭紅的語言文字也讓我欣賞。她在文中運用了大量方言,極具地域風味,讀起來質樸又妙趣橫生。但這語言的質樸,併為影響描寫的細膩。文中有許多細節描寫,比如雪、茅草屋等。所以,蕭紅才會成為女性作家中獨樹一幟的那一位。

讀《呼蘭河傳》,讓我感受到呼蘭河城的人情,也讓我感受到了蕭紅既細膩、又質樸,還具有野性的文字,實在是佩服啊!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4

開始讀《呼蘭河傳》,我心裡很不是滋味。為什麼裡面的人物都好像一點兒情感都沒有為什麼除祖父外,人們都是那麼地自私自利為什麼他們不但不認為損人利己的行為很可恥,不同情收到傷害的人,反而會像看戲一樣叫好,或是哈哈大笑這些場面像一把把尖刀刺進我的心,又彷彿將我置於冰天雪地,被冷漠的人心凍得陣陣顫抖。

我一向相信,人都是有請的,不論環境多麼惡劣,不論生存多麼艱難。若不是那一份情,奧茨怎會為了減輕大家的負擔而選取走向暴風雪中的死神若不是那一份情,餘秋雨筆下的信客怎會數十年如一日地頂著重重壓力奔走於城鄉間,只為不辜負老信客的'囑託於是,我不敢相信,呼蘭河的人們,怎樣這般自私無情。是的,極端的自私無情——對和自己親近的人更好,這是人之常情,可書中的人,連父母去世都不會很悲傷,連自己的女兒要嫁給窮人家受罪,親孃也只撇一句:“這都是你的命!”

看到後面,我漸漸明白,自私和無情,原先都是一個表象。自私源於資源匱乏,而無情則是由於精神的空虛。

我們都是凡人,在資源不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時,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呼蘭河的資源有多匱乏“人們對待叫花子們是很平凡的”。為什麼很“平凡”,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樣不幸的人太多啦!再有,人們連每頓飯都要精打細算,又如何去顧及他人呢

再來看他們的生活狀態。“人活著是為吃飯穿衣”,“人死了就完了”——這將是多麼無聊、空虛的一生啊!呼蘭河的人們只有一個目標:活著。縱使遭遇了再大的不幸,又能怎樣樣呢還不是隻有一個繼續平靜地活著!心中就是再悲痛,大哭上幾場,到頭來還是要應對白天黑夜,春夏秋冬這樣活著。看起來他們活得有好處(“為了吃飯穿衣”),可事實就應是,吃飯穿衣是為了活著啊!於是,我們從這“不假思索”的回答中聽出了深深的無奈。他們必須是想過“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的!表面的“不假思索”也許是被他們思索過無數遍的結果!但是,得到了答案又能怎樣樣呢況且也沒有人能夠回答。於是他們發現,與其糾纏於這個問題,還不如想想有什麼辦法賺錢!這樣活著,當然會極度空虛——這和等死有什麼區別則這種極度的空虛下,人們的“娛樂”就顯得殘酷而又苦澀。一是拿別人的不幸取樂,小說中的說法就是“說長道短”;二是迷信。每一天生活在說長道短和迷信中的人怎樣去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也許,在稀缺的物質和空虛的精神下,自私和無情會是唯一的選取。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5

談到解放,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類思想水平的提高,人們本該已經摒棄了愚昧,摒棄了毒害國人千年的迷信思想。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人性的解放的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人們的愚昧與迷信仍然存在而且同樣讓人思考。發生在我身邊的經歷就足以說明問題。

我所生長的農村,人民無疑都是質樸的善良的,但他們仍然有擺脫不了的'愚昧,遇到問題還是會找這種途徑尋得解決。比如哪一家出了事遇到了災難,這家人就會去請所謂的“陰陽仙”來家裡吃飯,然後讓他瞧瞧家裡到底哪裡出了問題。這時這位“仙人”就會在這家宅基地和祖墳地轉上一轉。結果還真發現了問題:無非就是你家宅基地有些窪,需要用土墊一墊;或者你家門前這個樹位置不對,需要挪一挪;再或者你家祖墳地邊上少一根樁子,需要嵌入一根。

再比如哪家遇到了麻煩事總是解決不了,愁眉苦臉的時候,有人就會建議這家主人去哪哪找人看一看。主人心裡一想,興許去瞧瞧高人找找辦法就真的解決了。於是帶上禮物不辭辛苦趕去討問,說明問題之後這位高人就會指點該怎麼怎麼做:無非也是你家誰誰誰什麼時候不要出門要背星;或者你家閨女出嫁不要嫁到哪個方向;再或者你要在哪個方向燒幾天紙等等。求“神”的人都照做了。

這之後,有災難的那家好幾年都沒了災難,有麻煩事的那家麻煩事也解決了,都風調雨順了。這時鄉親之間都會相互傳來傳去,說哪個地方的“仙人”或高人就是厲害,對他讚不絕口,以後誰家要有什麼事還去請。就算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人們就會再建議主人要不換一個“仙人”再去看看,興許你家問題很多,需要不同的人指點。這時主人還是會照辦,繼續“求仙問道”。

如果這些還都是我聽來的,那我親眼所見的就更真實了。我所見的這種我到現在都找不到一個可以打出來的名字來命名它。也是哪家有了麻煩,就會找年長的長輩給看一看,是不是碰到哪個孤魂野鬼了。我所親歷的是奶奶做的,有人找她給瞧一瞧是不是遇到誰誰誰了。奶奶清楚了來由,就開始去廚房忙起來。只見她找來一個碗,倒上半碗涼水,用兩根筷子在碗上擺一個十字,然後再用一根筷子挑著用麻線繫上的小土塊,放在十心正上方。

然後開始用手邊晃土塊邊問話。一問:“他家出現了怎樣的問題是不是碰到了你誰誰誰?是的話土塊轉大圈一直轉,不是的話土塊在碗邊轉幾圈就停下。”如果找到了是哪個小鬼搞的鬼,就會先罵上幾句,然後二問:“你是不是缺錢花了?是的話土塊就轉大圈一直轉,不是的話土塊就在碗邊轉幾圈就停下。”不一會兒就找到了問題所在,然後夜晚幾點在哪個方向給這個小鬼送點紙錢就行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6

讀完這本書之後,在我腦子裡浮現出了一幅極為簡單的畫面: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兩道極為鮮豔的色彩,一道是溫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滿希望的綠色;一個是慈祥的祖父,一個是樂觀向上的馮歪嘴子。他們的出現、陪伴,使作者蕭紅懂得了許多許多,也使她在這麻木、沉悶、憂鬱的氣氛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祖父”在蕭紅的童年生活中佔據了一多半。幼年時,她經常與祖父一起在他們的後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發覺後,並沒有因惡作劇而不高興,反而與“我”一起哈哈大笑。這時,另一個形象與祖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就是祖母。

書中描繪出了一箇舊社會時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為蕭紅的淘氣,婆婆用針往蕭紅的指甲裡扎。她有潔癖,不許蕭紅摸自己屋裡的任何東西。如果蕭紅一碰什麼東西,婆婆可能就會擦個不停。因此蕭紅一直懷恨在心,她十分討厭祖母。

而祖父卻恰好是一個老頑童、老小孩,能與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襯托出了祖父與其它大人的不同。

童年時,祖父教蕭紅唸詩,她對詩很有興趣,因為覺得詩寫得很美,但當時只注重讀音,並不知道意思。大了一點後,祖父才慢慢教導她,讓她知道了每一首詩表達的情感和意義。這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導十分有方法。這最初的啟蒙教育,在蕭紅以後的生活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祖父,就是這樣一個“老頑童”,他用一顆溫暖、善良的心呵護著蕭紅,用淳淳教導啟迪著她。他正是蕭紅生命中那一抹最溫暖、最重要的橙色。

“馮歪嘴子”在本書中最後一個出現。作者把他描寫得看似是一個被時代折磨得悲涼、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備受爭議,且在剛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個哺乳期的嬰兒和一個一歲多的小孩。他們出生在草窩裡,生下來也沒有好飯吃,一年瘦似一年,還不太會說話,但在馮歪嘴子的眼裡,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他得病的小驢可以去拉水了;大兒子可以牽著毛驢了;小兒子可以拍手、接東西……正是他這種樂觀的精神,使長大後的蕭紅回想起來,仍為之感動、敬佩。

“馮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盞盞明亮的燈,在蕭紅的內心晝夜長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麗、最充滿活力的綠。

除這兩條主色彩之外,還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來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覺得他的行為很古怪:偷東西,自言自語,夜裡哭著……作者當時只是覺得奇怪,並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她終於懂了,有二伯其實是她身邊最悲涼不幸的人之一,一個被時代扭曲的人,帶著一點複雜的紫。

在《呼蘭河傳》的畫作中,雖然背景是一片片白茫茫的灰色,但每個人都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顏色。這豐富的五顏六色構成了蕭紅如夢一般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7

《呼蘭河傳》描寫了作者蕭紅自己小時候發生在呼蘭河的趣事。

這本書寫作方法很獨特。雖然總是在寫人物,但是沒有主角;雖然寫事情,但沒有主軸。今天這裡發生了什麼,明天那裡發生了什麼,寫的很輕鬆、隨意,一件事一件事下來,甚至像流水賬。這本書一共有七章,完全可以看做獨立的七篇作品,也是不可分割的一整體。

從蕭紅的描述我能感覺到,呼蘭河是一個迷信、自由、有時熱鬧有時沉寂的小城。什麼都是自由的',願意幹什麼就幹什麼,所以呼蘭河給我的感覺是荒涼的。在這種荒涼中,人們枯燥無味,甚至有點無情。誰家死了一個人,過幾天都淡忘了,無人再談了,搞完什麼演出也就不再想了。他們沒有報紙,什麼事情過去就算過去了,不值得去回憶。書的最後大體意思是這樣的:一年一年過去,房子的老主人去世了,小主人逃荒去了,有二伯老了,廚子年紀也不小了,東鄰西舍怎麼樣也不曉得。這似乎是很正常的事,並不能引起憂傷,因為城裡人的冷漠、迷信構成了荒涼的感覺,一切似乎都很平常。呼蘭河就是這樣一個小城。

在蕭紅的童年裡,祖父給她的印象最深刻,是怎麼也忘不了的一段回憶。祖父有一個園子,是蕭紅唯一的遊樂場所,所以才會記得那麼詳細。祖父的園子很自由,植物想長多高就長多高,想不結果就不結果,作者在自由的環境中更加自由,使園子充滿生機,園子的生機和呼蘭河城的荒涼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所以園子給我的印象是光明的,充滿活力,是正本書中的閃光點。如果我去呼蘭河城的話,寧願去園子裡也不願去呼蘭河城的其它地方。

因為呼蘭河城很迷信。經常有坑人錢的人擺個攤子,說抽籤來看看命運怎麼樣。當然,有些看熱鬧也挺有意思。比如跳大神,有一個大神和幾個二神,不停地跳著,說著,雖然我不知道跳大神是什麼東西,不過我感覺身臨其境,能想象到那是什麼樣的場面。還有團圓媳婦。團圓媳婦嫁到呼蘭河城就開始生病,人們都認為她中邪了,以為她已經精神不正常了。不過團圓媳婦挺正常的,就是重病在身,吃什麼藥也不好。有一天人們把她放在大盆裡用滾燙的水洗澡,結果被燙死了。迷信真害人啊,這就顯示了當時一種不良的社會狀況。

《呼蘭河傳》雖然沒有故事情節,但是也很吸引人,我不由得對蕭紅的自由生活羨慕不已。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8

之所以買這本書,完全是看了兩部關於蕭紅的電影,一個是湯唯主演的《黃金時代》,一個是宋佳主演的《蕭紅》。因為是為了紀念蕭紅誕辰百年而拍攝,所以這兩個影片時間很近。兩部電影雖然很像,但是沒什麼可比性,對於個人而言總之都不錯。講的都是蕭紅同一時期的故事。所以我才對蕭紅產生了一點點的興趣,百度了一下,便買了這本書。不是為了書而買,而是為了一個人,一個談不上喜歡又有一點點好奇的一個人。

這本書分兩個部分,前部分是《生死場》看得很仔細,裡面有幾處描寫挺有趣,一會我會把原句寫在下面。那個年代對我來說只能去想像了。主要講了一些農村裡的人民平庸的一些生活,一面受地主壓迫,一面為了生存而奔波。沒什麼人生意義,但沒有意義的人生正好是那個時候人們生活的真實體現。後來日本人來到了這片土地,便像惡魔一樣破壞這片土地,破害這片土地上窮苦的人們。。。。。。

“菜田裡一個小孩慢慢的踱走,在草帽的蓋伏下,像是一棵大形菌類。”

“菜田的'邊道,小小的地盤,繡著野菜。”

還有胡風對《生死場》讀後感裡的一句:

“蟻子似地生活著,糊糊塗塗地生殖,亂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種出糧食,養出畜類,勤勤勞勞的蠕動在自然的暴君和兩隻腳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生死場》讀後有一種沉重感,不是因為那些人的痛苦而沉重,而是因為這些都是事實,是中國歷史不可掩蓋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呼蘭河傳》。很遺憾,我看得不夠認真,一點也不誇張,我幾乎是囫圇吞棗的把後半部分看完了。原因是我不喜歡!對不起,我不是不禮貌,就像菜品眾口難調一樣,小說也是這樣。我沒說它不好,只是我不喜歡,只是我想說真話。我想蕭紅寫《呼蘭河傳》的時候心情也許不好,或者是那時她的身體就已經不好了。就像是一個老婦人在生病或老了的時候講述一些過去的事情一樣,有點繁瑣,有點羅嗦。一章可以用一個段落就行了,可她卻用了好幾頁紙面;一個段落用一句就可以代替了,可是她又前前後後用不同的字組成句子,來表達同一個意思。好像前三章都在講的是一個事,哦不,前三章根本沒有講事,只是描寫了小小的一個村子。後來就是講述一個女孩的少年時代,很多人說這是蕭紅的自傳,可是我無所謂了。最後我再說一下,我必須承認我就是目光短淺,讀小說時只顧一時的痛快。我一點也不否認這是一本好書,只是不和我這個小斯的胃口而已。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9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這個暑假,因為《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執行著,在灰色的迴圈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裡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為的他們,我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團圓媳婦就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童養媳,但卻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幹活,也要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於,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買賣,賠本的'買賣而已——只有而已。悲劇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這也許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面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年代。動盪時期人們再善良,也總拋不開老封建的思想。因為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生。可笑的是,他們寧可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願相信事實。

呼可以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為人死後,會到陰間裡去。親人們就得做這麼一套:陰間裡怕是會餓著,會凍著,會累著。就得為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人們供香,人們燒紙,人們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人們也是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劃出了一個喧鬧而寂寞的世界。

不得不說,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用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老事。但在她的筆下,她的童年是快樂的,和快樂如影隨形的,卻是寂寞。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裡有她和她的祖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都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爭,煩惱的純淨花園。每個人的花園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十二點,準時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後的迷惘。

······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一寫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不由得想到茅盾先生對它的評論“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0

我讀了蕭紅寫的《呼蘭河傳》後,便沉醉在這本書中了。 這本書寫作方法很獨特。雖然總是在寫人物,但是沒有主角; 雖然寫事情,但沒有主軸。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迴圈地走。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裡,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裡,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裡邊。人們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的一個鏡頭,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 在他們的腦海裡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難道不是他們的悲哀嗎?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裡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

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裡,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因為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度造成的。一個對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勁的生活,對別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們對生活的麻木,使他們已經失去了區別於動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極!是愚昧!怎麼連改變的念頭都不會有?我為之震驚!

《呼蘭河傳》這本書中讓我唯一感受到溫馨快樂的,就是蕭紅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時候,園子裡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的,動物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蕭紅在園子裡很快樂,這可能是她一生中為數不多的溫暖的記憶吧。蕭紅在這裡可以忘記一切不高興的事,和祖父在一起。

讀這本書時,愉悅陪著沉痛,隨著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腐敗一角。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我們瞭解過去,瞭解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1

前段時間,我們學了《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它節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課後我給孩子們佈置了閱讀《呼蘭河傳》整本書的任務,既是為了擴大孩子們閱讀量,也是為了第二單元的習作“寫讀後感”做準備。為了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致,我也特意找來這本書和孩子們共讀,並且率先寫了一篇讀後感,就當是下水文,與孩子們共享。

《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蕭紅客居香港時寫的一本自傳體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她童年時的故鄉——呼蘭河城的風土人情。在這本書中,蕭紅沒有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只是將小城的種種,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這本書的語言並不華麗,但樸素的語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樣扣人心絃。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時,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為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感到悲痛,也為舊社會人們的愚昧無知感到憤懣。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卻很不幸地被賣到老胡家做童養媳。原本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卻因為不懂得害羞、怕人,遭到了她婆婆各種殘酷的教訓,只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被吊在大梁上打,用燒紅的鐵烙腳心,眾目睽睽之下用滾燙的水給她洗澡……就這樣,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花,就此夭折了。造成這一悲劇的罪魁禍首,難道僅僅是她婆婆的殘忍無情嗎?害死她的是當時人們封建、迷信的思想,是人們的無知與落後。可見,蕭紅生活的那個年代多麼的不幸,小團圓媳婦只是眾多不幸的人當中的一個,呼蘭河城就是舊社會的一個縮影。

與小團圓媳婦相比,蕭紅的童年要幸福得多,因為她出身在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還有一個非常疼愛她的祖父。祖父的眼總是笑盈盈的,帶著她在園子裡澆水、種菜、摘黃瓜,教她讀詩,給她做燒鴨,給了她無限的溫暖與快樂。然而,她的童年也是寂寞的,母親對她很凶,父親冷漠無情,祖母對她沒有感情,祖父是童年時唯一讓她知道這世間還有愛的人。可當童年逝去,祖父拋下她離開人世,她的世界裡只有烏雲,她拼命逃出那沒有陽光的家,獨自漂泊於世,嚐盡人間冷冷暖。儘管書中沒有“傷感”這個字眼,但看似歡快的語調裡卻夾雜著一種淡淡的憂傷,讓人不禁為她心疼。

讀這本書時,愉悅伴隨著沉痛,隨著蕭紅的腳步,我看到了舊社會的一角,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也很慶幸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進步的年代。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我們的,瞭解過去,珍惜當下!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2

國中的時候就知道《呼蘭河傳》這本集子的存在,語文課本里曾經有一段節選的課文《我與祖父》。看了那篇節選,又看了後一篇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便片面地以為《呼蘭河傳》講的大概也就自己與祖父的快樂時光,似乎也沒什麼有意思的。

如今從頭到尾看完了這本《呼蘭河傳》,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節選的我與祖父也是如此的荒涼。

蕭紅在這本書中不下五次地提到過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我想她小的時候也不懂這麼多,長大後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瑣碎的東西才明白荒涼這種複雜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壓在心上,因而願意忘卻,但又不忍輕易忘卻的,莫過於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時候的蕭紅也許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經埋下了寂寞的種子,祖父與祖母對待她的天壤之別,母親對她似乎也無太多關心,父親更是在整本書中不見蹤影。小的時候不明白,等到長大回想起來,那該是怎樣的一種童年的痛啊……她曾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孤寂的心情:“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蕭紅童年的不幸是無奈的,正如呼蘭河的人們在黑暗、落後、愚昧的社會生活下的不幸。那種把別人尋死當做茶餘飯後的新鮮事、把對團圓媳婦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別人救命的東西偷偷留藏一些下來討好長輩的媳婦,這一切一切的變態心理和愚昧無知,真是令人髮指,當時的人們卻以此為生活的樂趣,饒有興趣地聊著談著在現代科學下顯得極其可笑的東西和觀點,他們的這種生活狀態讓我覺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當時的閉塞農村裡,那些可悲的人們還有什麼辦法呢?而‘有意識地反抗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則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著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鬥爭的大時代。

當時的社會面臨的是愚昧迷信,現今的社會面臨的是現代的升級過的.愚昧迷信。打著高科技的幌子,靠著化學新增劑的掩護,為了高額的利潤不擇手段,貪官奸商互相勾結,狼狽為奸,美國歐盟藉著保護人民的旗幟,一次次地要把非洲的國家俘虜成自己的奴隸。這個世界已經缺少正義,連把摔倒的老太太扶起來都要背上推倒她的莫須有的罪名。

如果說過去是因為落後使得人心愚笨,那麼現在是因為發達使得人心因慾望而複雜險惡,處處都是別人為你挖好的現成的陷阱,等待你為他當做替罪羊,這樣的社會景象若是給蕭紅看到怎會不更感悲涼?她的孤獨、她的寂寞,又會更深吧……

面對這個社會曾經的和現在的無奈,我們有時候除了扼腕嘆息,別無所能。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3

蕭紅先生,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一生充滿傳奇,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不斷抗爭。最近,我有幸拜讀了先生的《呼蘭河傳》,這本書寫於戰火紛飛的1940年。1942年,日軍攻陷香港,因病住於香港醫院的先生也寂寞地離開了人世,這本書成為了先生最後的著作。

這本書,是一篇優美的敘事詩、更是一串悽婉的歌謠!作者以細膩的手筆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真實、無奈的故事。通過一個不諳世事的兒童眼中的世界,向我們展示了作者童年的難忘經歷。其中,有快樂的、有悲傷的,更多的是對那個醜陋封建社會的批判、揭露。

在這個封建社會的大舞臺上,生活著一個個悠然自樂、自怨自艾的可憐蟲,有二伯、老廚子、老胡一家子、周圍的閒人們…

書中最慈祥的人非祖父莫屬了,祖父是作者唯一的伴侶。無憂無慮的後花園中,與祖父盡情玩耍,纏著祖父講唐詩、故事…祖父是和藹的,他的眼睛笑盈盈的,充滿童趣,像個孩子;祖父是通情達理的,在大家紛紛議論小團圓媳婦的不是時,他說小媳婦是個好孩子…祖父雖默默無聞,卻不斷激勵著作者積極的一生。

小團圓媳婦太悽慘了!她是一個“笑呵呵”、健康活潑的小女孩。可她太小了,才12歲的孩子,就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婆婆的兒媳婦。天真、大方、率性的她,無意識地違背了封建傳統習慣而思索而生活。在周圍人們的閒言碎語下,愚昧的婆婆為了“規矩出一個好人來”,從她一進家門就開始,打了她一個月。婆婆親口對別人講,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有時,吊樑上,皮帶抽,打昏後用涼水澆醒;用燒紅的烙鐵烙腳心…把一個好好的`人折磨病後,不給她看大夫,卻聽信周圍的人,到處找偏方、請大仙、跳大神…就是這麼一群人,一次次的從精神上、從身體上瘋狂地折磨著團圓媳婦,卻口口聲聲的說是為了她好。最終,活活的把她害死了,周圍留下了一群“熱心”的、冷漠的看客…

這一切,該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能乾的出來啊?這是一件多麼悽慘的事啊!這是一群多麼冷酷、愚昧的“好人”啊!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殊不知,這些婆婆們,同樣也是“照著幾千年封建傳統習慣而生活”的犧牲品!可以想象,這些屈服於封建迷信思想的人,都會為自己的愚蠢、頑固而付出代價!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說過:翻開封建歷史書,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卻是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透過這本書,我分明看到了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猙獰面目,正張著血盆大口,吞噬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想想蕭紅先生生活的年代,看看現在,我為自己生活在這個繁榮文明的新社會感到光榮與榮幸!我們要倍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積極樂觀地建設新時代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