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變形記的讀後感15篇

讀後感1.12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變形記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變形記的讀後感15篇

變形記的讀後感1

格雷戈爾,一個擔任著重要職位的公司職員,在家裡也有著維持家庭生活的作用,沒了他,家裡就沒有一個能掙錢的人——格雷戈爾的妹妹,才十七歲,不需要指望她幹活掙錢維持家庭生活、格雷戈爾的爸爸,幾年之前就破產了,五年沒工作了,估計自信心也沒了、格雷戈爾的.媽媽,更不用說,繞著房子坐一圈都喘氣。

而可憐的格雷戈爾,在一天剛剛醒來時卻意外的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令人噁心的蟲子(⊙o⊙)!。他百般嘗試的從床上下來,可剛一下來就撞傷在了床腿上。這隻可憐的蟲子的慘遇估計誰也無法料到……

從此以來,沒人願意再看見他,除了好心的妹妹,給他送來吃的,天天關心著他。格雷戈爾的爸爸媽媽從此一見到他這隻噁心人的蟲子就會昏過去,而家裡的生活一天一天的不富裕了,只剩下五年前格雷戈爾父親的公司倒閉時“營救”出來的財產了,廚工和女傭也先後被辭退了,格雷戈爾漸漸成為了被人驅趕的物件,而他感到別人就想要踩扁了他似的。

而行動也始終控制著他,他不能走得太遠。一系列的不好的心情困擾他,終於,可憐的格雷戈爾在凌晨三點撥出了最後一口氣。

唉,可憐的格雷戈爾,一個相當受別人歡迎的人,變成了一隻可憐的蟲子,誰都不能想象他自己該是多麼無奈,漸漸地被人疏遠,被大家所驅逐,所厭惡。許多人所討厭的格雷戈爾是多麼可憐啊!

變形記的讀後感2

讀《變形記》,很大程度是受到課文中節選那一節影響,沒想到居然有這樣的作品,雖然以前也聽過,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但真正讀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許多許多。

閱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動彈不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甲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溫暖,溫順的配合著,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著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變形記的讀後感3

今天,我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個很有趣的節目——變形計。《變形計》是一項城鄉少年身份互換的綜藝節目。

而我看到的這期節目是將三個家裡很富有但卻不懂得孝順和父母唱反調,不好好學習的城市少年跟一個和我一樣不但家裡很貧窮的山村小姑娘身份互換。這三個城市少年整就是吊兒郎當花錢如流水一般,其中一個頭發短短的,而且風格像男孩的女孩,一個是有著演藝天賦的“花樣美男”而他的朋友說他頗像韓國明星——張根碩,還有一位少年和他的爸爸有著十年不觸的結他動不動就和他的爸爸打架所以他的脾氣很暴躁。而另一位山村小姑娘小小年紀就當起了一位“小媽媽”工作,因為他還有一個弟弟,所以每當她上學時總要帶上弟弟。三個少年通過山村父母的教育都重新拿起了筆,而城市裡的父母正因為這個山村小姑娘——小友的到來才體驗到了一次真真切切的“愛”。

看完這期《變形計》我明白了人間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通過時間來改變。美麗的人生是我們自己的,如果你努力學習就可以創造出輝煌的業績如果你不珍惜,把珍貴的時間都一分一秒的'浪費在娛樂和遊戲之久。那麼,你將會被人唾棄,會被社會拋棄。而那些抓住機會的人會成為一人之下,萬人自上的領導者,而浪費時間的人卻成了一事無成的小混混。

《變形計》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許多道理,許多時候我們真應該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航向。

變形記的讀後感4

《變形記》是古羅馬著名作家奧維德的經典之作。該書用六音步詩行寫成,全詩共15卷,包括約250個神話故事。全書以編年體的形式,從創世寫到凱撒之死,奧古斯都繼位。故事人物有神話中的神,男女英雄和歷史人物。第一部分(第一卷)講述宇宙的創立及黃金、白銀、青銅、黑鐵四個時代。第二部分(第二至十一卷)是神話英雄故事。第三部分(第十二至十五卷)為歷史故事。作品集希臘羅馬神話之大成,每一個故事都生動搞笑,穿插巧妙,而所有故事都始終圍繞“變形”的主題,以闡明“世界一切事物都在變幻中構成”的哲理。作者把神、人一視同仁,對他們採取了不恭不敬的`態度,旨在借神的變形表達事物不斷變化的道理,表達世界從混亂走向禮貌、羅馬從建城到帝國強盛、人類在不斷進步的深刻內涵,從而證明凱撒的統治不能永久,奧古斯都的登位才是順應時代的需要。

《變形記》的對文學的主要貢獻在於把古代世界的神話傳說總集在一齊。作者把這樣豐富的材料變成了一部有機的,一氣呵成的詩作。把故事按照時代安排出場次序是奧維德的一大創舉,並且作者想盡一切辦法使故事串聯的自然而不顯得牽強,故事線索沒有正因種種原因二中斷。

在《變形記》中,所有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變形。這些傳說中的人物不是變成獸類,便是變成鳥形,或樹木,或花草頑石。透過變形,作者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這也貼合古羅馬著名哲學家盧克萊提烏斯的樸素唯物思想,即一切萬物都在變異。

雖然由於歷史久遠造成語言閱讀上的些許障礙,但是《變形記》仍不失為在思想上,文學上都有建樹的時代鉅作!

變形記的讀後感5

奧維德所處的時代是古羅馬最強盛的時代,但也是共和國宣告終結羅馬帝國開始的時代。古羅馬帝國社會生活奢靡,維持這種奢靡的是對外擴張掠奪的戰爭。而對於天神,奧維德一直是持著批判的態度。在《變形記》中,奧維德把天神一個個從他們天堂的寶座上搬下來,融入了古羅馬的社會生化,按照羅馬統治階級——皇帝和貴族,的原型賦予天神以性格。

《變形記》的整篇詩作以“變形”為主題,將各個男女天神的故事串聯在一起。無論氣勢磅礴的天地風雲,還是寧靜悠遠的林間水泉,每個故事發生的景緻都充滿著無限的.想象空間。然而,自然描寫中多麼細膩柔媚的筆觸都無法掩蓋男女天神那豐富多變的人性光芒。在跌宕起伏的情節敘述中,人類所有的善惡天性都被詩人展露無遺。

奧維德用敘述的技巧使整部作品,成為一部有機體,還使所有的故事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變形。傳說中的人物最後不是變成獸類,就是鳥類或者樹木、花木頑石。但這些都“得益於”天神的任所欲為,荒淫殘酷。天神那無盡的情慾與佔有慾,嫉妒與復仇,全部展現在讀者眼前。天神被詩人剝掉一切莊嚴與尊貴的偽裝,人類至善與至惡的本性暴露到極致。詩人達到了批判當時社會的目的,個人認為,奧維德的作品也諷刺了我們當今的社會,這個充滿貪婪與私慾的世界。

變形記的讀後感6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學校看了一部真實紀錄片——法蘭琳卡《變形記》,我看完之後深有感觸。

這個紀錄片主要講的是一個城市公子哥易虎臣和一個在貧窮地區生活的勤勞簡樸的吳宗巨集互換七天,讓他們體驗另一種生活。易虎臣經常不學習,逃課去網咖,為了iphone4s才肯參加節目。到了山區,孩子們熱烈歡迎他,他第一次流下了眼淚,在這裡什麼髒活累活都得幹,餵豬啊之類的,七天之中,他和每個孩子都成了朋友。其中他特別關注一個叫“小黑”的男孩子,易虎臣幫他見到了因犯錯而入獄的爸爸。監獄裡,小黑和爸爸抱頭痛哭,站在一旁的易虎臣又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七天的生活很快就過去了,大家都捨不得易虎臣,唱著歌歡送著易虎臣,回到家後,易虎臣第一次來到廚房,為家人做了一頓晚餐,也不再提iphone4s,父母看在眼裡,高興在心裡。

再看看吳宗巨集,第一次坐飛機,非常興奮,一到了新家,看到了許多新奇的東西:有沙發,有電視等等好多東西,晚飯時,易爸爸一下子給了吳宗巨集一千元,這在他的世界裡可是個天文數字。易爸爸和易媽媽都對他很好,但他還是做一些能夠做的事。為易媽媽買生日禮物;和妹妹易蓉拍了照片;在易媽媽生病的日子照顧她,給她熬粥,大家都很喜歡他,七天過去了,他回到山裡依舊和父母過著省吃儉用的生活,他相信總有一天會真正走出大山。

自從看了這節目,我覺得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家庭,吃好的`,用好的,卻還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時,我們就像以前的那個易虎臣,有時還跟父母頂幾句嘴,像這類的節目我們要多看,明白的才會越多。

變形記的讀後感7

今天,我徹底把卡布夫寫的《變形記》讀完了。書裡有好幾篇短篇小說,我記憶最深的是其中一篇名叫《流放島見聞》的文章。

《流放島見聞》主要講了一名軍官對來訪者介紹了一臺老而殘酷的處死人的機器。最後因來訪者拒絕軍官所提出的強烈要求,軍官自己上了處死人的機器的故事。

讀完這個故事,我終於知道了傳統力量。軍官一直沿用老司令官的方法,但新司令官不同意,來訪者也不答應他的條件。於是,他最後一次使用了那臺機器——把自己當成犯人,處死!

軍官的確讓我佩服,尊敬。他走投無路也不向新司令官屈服,這種不服輸的.精神讓我感到震驚。不管有多少挫折,軍官照樣使用著那臺老機器。這種精神雖然不能讓老司令官的墓碑上的那句話——若干年後,老司令將從這裡復活帶領他的追隨者收復這塊殖民地。成為真的。但是不管如何,這位同樣令人敬佩的老司令官和他的追隨者們,同樣會記在我的心中。

除了《流放島見聞》,還有一篇《變形記》也讓我很喜歡。《變形記》寫的並不是真實世界所發生的事。主人公格雷高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殼蟲。最後,他遭到遺棄,不幸地離開了人世。格雷高爾的遭遇佷悲慘,讓我不禁為他同情。

總之,卡布夫寫的小說讓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變形記的讀後感8

晚上,看完《變形記》我問兜兜有什麼想法。兜兜居然說:“媽媽,你再生個小弟弟,然後你和爸爸上班去,我在家當艾瑪,小弟弟是利奧。”兜兜一直都渴望當哥哥,雖然平時我們下班後陪他的時間也挺多的,每天晚上吃晚飯一家人一起出去散步,晚上睡覺前陪他聊天,講故事,週末也經常陪他出去運動、旅遊,給他體驗各種新鮮事物……有時候我們會問兜兜:“你感覺幸福嗎?”兜兜總是點點頭。可隨著他的長大,我們發現他也很渴望和同齡大小的小朋友一起玩。晚上散步到市民廣場的'時候,他總會去尋找其他的小朋友,平時的言語中會很羨慕班裡的大寶和小寶,也常會和媽媽說再生個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哪怕最好玩的玩具給小弟弟或小妹妹玩也沒問題。

看完《變形記》後,我也反思了很久。平時我們也花了時間陪兜兜,為什麼他還是想要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呢?也許,是我們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平時總是把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和孩子交流,或者按自己的想法去引導孩子,卻忽略了孩子需要什麼。記得曾經看過一則故事:一個爸爸帶著5歲的孩子去看一個非常有趣的展覽,參觀的人很多,然而在爸爸看的津津有味的時候,孩子卻哭了起來。當爸爸蹲下來正準備問孩子怎麼了的時候,突然發現以孩子的高度看到的全是人腿在周圍走來走去。看來,我們做的還是不夠,沒有真正考慮孩子的想法,習慣於高高在上,看著孩子說話和做事。為人父母不容易,把一個孩子培養得自信、獨立、開朗活潑更不輕鬆。以後我們一定注意“蹲下去和孩子說話”,多考慮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真正開心健康的成長。

變形記的讀後感9

變形記永遠是一場可怕的噩夢,不幸地降臨在了主人公格雷高爾的身上。

變形記講述了格雷高爾在結束了一夜好夢之後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的樣子嚇跑了經理,嚇昏了母親,於是被父親毫不留情地趕回房間裡。家人對格雷高爾的態度發生了180度轉彎,這還不絕望?從此以後,格雷高爾孤獨地呆在冷清的房間裡。他要學的只有一件事——接受家人對自己的態度。因為畢竟是格雷高爾長著一副嚇人的外皮。可是誰有知道格雷高爾嚇人的外皮下面有一顆善良的人心。這時,格雷高爾在絕望的大山中看到了一塊希望之石,在妹妹的細心照顧下,格雷高爾看到了一絲淡淡的愛意。這讓格雷高爾不僅有了自己還會變回自己原來的樣子,生活還會恢復原狀的信心。但家裡的經濟狀況破碎了格雷高爾好轉的信心,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格雷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最終,他的妹妹實在不能忍受格雷高爾,家人對待格雷高爾的態度也越來越惡劣。而格雷高爾因為長時間不吃東西悄然死去。

格雷高爾的死讓這個疲憊不堪的家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格雷高爾好像從來都沒有過這個人,一場噩夢終於結束了。

變形記的讀後感10

我讀過不少書,其中非最喜歡的是一篇看似荒唐的文章——卡夫卡的《變形記》。這篇小說我前前後後看過許多遍,對它的認識也在不停地改變之中:起初,我認為這是一個荒唐的故事。故事中,小小的推銷員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小小的我嚇得不敢入睡,怕自己變成一隻大甲蟲。

慢慢的,它變成了一個沉重的故事。可憐的格里高爾,由於職業的重壓,變成了一直大甲蟲,終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小房間裡,父母和妹妹先後對他失去了耐心,他痛苦無助、迷惑、孤獨……他被世界所拋棄。於是,他也拋棄了世界。在一個燦爛的早晨,當一縷陽光透過他的房間,照在他乾瘦的外殼上時,他死了。

在這樣沉重的故事下面,藏著多少現代人因為生活的巨大壓力而發出的痛苦的叫喊聲啊!每次看完,我都會呆望著陽光,看著塵土飛揚沉思:這是怎樣沉重的一個故事呀!是怎樣被卡夫卡嵌在白紙裡的.呀!

我無聲地呼喊:是的,生活的壓力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而這,正是一個關於不堪忍受生活壓力的故事。落幕了,格里高爾在那樣燦爛的一個死去,或許他已經死了,很久,只是沒有人發現。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才知道善良有多麼重要、信心有多麼重要。你就算是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可你還有家人、朋友。你不應該拋棄世界,拋棄一切。雖然父母和妹妹只給了你一點點,雖然她們先後對你失去耐心,把你拋棄,可世界沒有拋棄你呀,所以,你不能放棄,要堅強地活下去;要自己去努力,自己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明天。

變形記的讀後感11

昨天,晚飯前,在房間,我看完卡夫卡的《變形記》。看完後,翻開日記本,打算寫點讀後感,但卻感覺不知要寫些什麼。我不想去理解卡夫卡為什麼要把格雷高爾異化為甲蟲,也不想去理解卡夫卡為什麼最後要讓甲蟲死去,變為甲蟲就變為甲蟲,死去就死去,我不想研究太多,世界很簡單,因為,我發現,我的頭腦越來越複雜。可笑的是,我的行為越來越幼稚,正是因為如此,我在我的幼稚和混亂中常能感受到一種變幻不定的`、奇妙的快樂。

《變形記》這本書,我每個字都很詳細閱讀,讀到最後,說真的,內心有點失望,或者說,卡夫卡沒有如我預期的那樣強烈地吸引住我。僅憑《變形記》,我感受不到卡夫卡的偉大。但我相信卡夫卡身後所得到的的盛大美譽絕非浪得虛名,相信歸相信,我不想盲從世人的評論,所以我要親自考察和發現他的成就。發現偉大或感受偉大,都是一種很大的快樂,這種快樂的感覺難以言傳,這種快樂能夠讓一個人的精神得到震撼性的昇華,對於某些特殊人物來說,或許還可以從中變得偉大起來。當一個人突然間發現了自己的偉大,那麼,他的成長或變化速度便會快得連自己都會感到難以置信。天才總是為自己的腳印感到驚訝。驚訝自己,這也是一種能力,或者說,是一種藝術。

如果可以的話,不,不論可以不可以,我都要走下去,不停地走下去,走到無路可走……我不是非常明白前一句話我的內心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就讓一切的結局成為一道謎或一個疑問吧……

變形記的讀後感12

格里高爾的拼命工作並不是只為了錢,更重要是為了讓家裡人忘掉父親事業崩潰使全家淪於絕望的災難而承擔起的責任。突如其來的“變身”,催毀了格里高爾那被工作磨礪出的堅韌外殼,露出了內心深處久違的`溫暖。那並不是什麼“蟲性”,而是他渴望親情的表現。

反觀葛雷特的行為。她原本一直都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面對格里高爾的變故。她先是承擔起了照顧格里高爾的重任,但面對日益孤僻怪異的格里高爾。她最後還是沒辦法強裝鎮定地提供給幫助,最後還是竭力迴避格里高爾,甚至驅逐他。但這從人性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

若說格里高爾的表現讓人同情,葛雷特的行為可以理解的話,那麼薩姆沙夫婦的行為……唉,不提也罷。

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是家中惟一經濟來源,每天過著繁忙,壓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愛他。然而在一天早上,大概是由於受生活重擔和職業的習慣勢力的壓迫,他竟然從人變成了一隻顧大的甲蟲。自己和家人的一翻驚慌後,家人開始明顯地對他冷淡,幾乎不予理睬,不予關照。他們甚至以“這隻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為由,根本不願費力養這個不能掙錢還給家裡帶來不少麻煩的“怪物”。後來這個“甲蟲”終於在虛弱和絕望中死去了。死後,家人竟“奇蹟般”地很快就恢復過來——或者說他們乾脆就沒有一絲傷心之情,反之,他們都感到了卸去重擔般的解脫,儘管他們心裡十分清楚這隻曾經開口叫過他們的甲蟲就是格里高爾,這個不幸的家庭中終於又再次充滿了陽光,老兩口看著格里高爾那心情愈發愉快的美麗的妹妹,心滿意足地想該給女兒找個好女婿啦……

變形記的讀後感13

這天下午,我們看了《變形記》。看完之後,我深有感觸,對自己產生了一些想法,有了新目標,這次觀看,也是對心靈的一種洗滌。

這次的變形記的主角是城市公子哥易虎臣和山裡娃吳宗巨集。

在互換主角之前,城市公子哥易虎臣,每一天都和老師作對,嘲笑同學,不愛上學,鍾愛手機,在他的心裡語文老師是他的天敵,生活老師是他的剋星;而在雲南大山的吳宗巨集,每一天幫忙小同學煮飯,被他們趟過河流,幫家裡採松脂掙錢。

在變形的七天中,當易虎臣應對著這綠色的森林,心裡難免有些好奇。在羊腸小道、坎坎坷坷的大山裡穿梭著,經歷了幾小時的跋涉,迎接他的是藝術野山花。穿的破爛,面黃肌瘦的同學,凹凸不平的泥土操場,破爛的籃球架,竹子做的五星紅旗旗杆,四壁禿廢的教室,那一刻,易虎臣心裡不知道是什麼味道,也許是後悔與無奈,也許是可憐與同情,心裡酸酸的',莫名的淚水不禁往下流。

七天的主角互換後,易虎臣明白了對他人的態度及做人的.道理,吳宗巨集的學校得到了捐助,孩子們不用住在破爛的宿舍裡,能夠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安心上課。

此刻,我也給自己定了新的目標,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珍惜此刻的一切,去幫忙那些需要幫忙的孩子,還要懂得關心孝敬父母正因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吳宗巨集為了賺錢而打工,我們更就應學習他的勞動潛質。

變形記的讀後感14

我這次重讀,也有不一樣的'感觸。後來發現,小說故事基本發生在一棟房子裡,是封閉空間裡的戲,我個人對這種封閉空間裡的戲更喜歡,因為這更考驗講故事的技巧,也讓故事更有張力。

《變形記》把所有人都聚集到一幢房子裡來講故事,很獨特,就是一隻甲蟲在屋子裡,整個故事就講下來了,也不覺得枯燥,確實很有創意。最打動我的是小說第一章,讀了特別心酸。作者把主人公的落魄感都寫了出來。最後,格里高爾死的那段,讀起來也非常感人。

我有一個問題,那幾個房客是否多餘?因為故事發展到後面,增加了人物,出現了三個房客。我一直覺得,故事講不下去的時候才會加人物。那麼,這三個人物加得是不是有點笨拙,如果不加這三個人物,故事是不是也可以結束?

我回應一下一勤關於三個房客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讓我有進一步的思考。事實上,我從來沒懷疑過三個房客的'出現是否有必要。有了這個問題,我就有了思考。

我覺得,他們的出現很在必要,因為出租房子,說明他們的經濟情況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這樣的設定非常有道理。如果沒有這些房客,當然也能寫下去,但可能故事沒這麼好看吧。

就此,我進一步反思的是,為什麼卡夫卡安排了三個成年人作為房客,而不是安排一家三口呢?我挺好奇的。三個大男人租了一個大房間,可能是員工宿舍或者別的,跟原來的家庭形成了滑稽的對比。好像這三個房客面目挺相似的,都很滑稽,最後因為嘲弄房東,被攆了出去。這是一部悲傷小說的一個喜劇點。也許,這也是卡夫卡的一個特色,在悲苦當中有看似不和諧的笑聲。

變形記的讀後感15

人長大後,大部分發生的事情大都帶著童年的影子,或者說是童年的縮影。也不曉得這樣是否足夠準確。但是,一個人的後天的性格大都和童年有關吧,後期的成長可能佔的僅僅是一小部分而已。

卡夫卡,為什麼沒有結婚。書中提到說是,孤獨是他創作的源泉,有點害怕婚後的生活會打亂他的節奏。我覺得,可能不是足夠喜歡未婚妻吧,沒有喜歡到為她放棄一切的地步,也沒有喜歡到僅僅是憧憬與未婚妻未來生活場景,就會感到幸福的地步吧。所以,才會不想讓現在的生活節奏被打亂。

當然,最有可能的是,童年時,父親的專制,父子關係的不好。從小看著母親或著說是整個家庭在父親的暴虐下生活。那種對婚姻生活的害怕,對父親的恐懼如影隨形。想要走出來總是很難的吧。

這篇讀後感並非在讀完就寫的。具體什麼時候讀完已不記得了。可能是一個月前,兩個月前。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卡夫卡的小說裡透露出的那種壓抑,抑鬱,黑暗以及孤獨。讀後感·好像尋尋匿匿總是找不到光芒的感覺,如同在漆黑中尋找光明,一片靜寂。

最近,也在想,究竟忙忙碌碌的一天天的過活是為了什麼。怎樣才有意義,人生才有痕跡。很抱歉,暫時還未想明白。猶如處於一個大盒子裡,好似差了點什麼就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了。人生大約就是如此,一個個的問題,爬過一座又一座的山,最終才能明瞭事理,收穫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