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篇)

讀後感2.38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篇)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

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我感觸頗深,啟發受益匪淺。我來說說對“教師要養成寫教育日記的習慣”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我建議每一個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寫作四十多部專著,六百多篇科學論文,而且一生都堅持寫教育日記。而我每個月完成兩篇教育隨筆、一個教學案例,有時候都覺得無從下手,沒什麼好寫呀,寫什麼呢?不就是每天上課、下課、處理些雞毛蒜皮的事嗎?同樣是教師,我為什麼總覺得無話可寫、無事可說呢?

現在看完這兩條建議後再想想:其實我們身邊並不缺乏可寫的東西。有時候同學間的一次爭吵、一句話語和家長的一次交流,都可以點燃我們靈感的火花,只是我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等到再想寫時已不留痕跡了。再有我覺得善於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同事們在一起互相討論的問題:哪些課堂效果如何,哪個學生喜歡插嘴,哪個學生能回答比較有創意的問題。我時常看了別人寫了以後才發覺,我也有這樣的事呀,為什麼自己就不知道寫下來呢?原來自己太粗心,不善於觀察,教育隨筆就無從寫起,所以我們要寫好教育隨筆必須做個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眼睛裡留下痕跡,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這樣就會擁有很多的寶貴的財富。

所以,我也建議每一位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面向教育事實本身”來記錄自己的閱讀日記、觀察日記和行動研究日記,通過這些日記和反思來改進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

教師們可以考慮寫上面提到的三種教育日記或教育隨筆。一是讀後感;讀完一篇文章,一本書後,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甚至可以借題發揮,講述自己的閱讀感受。二是觀後感,觀看或訪問一所學校、一節課、一個學生、一個教師、一個校長,記錄自己觀察或訪問的感受。三是做後感;既有學習,又有觀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變,在改變中不斷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和改變生活的過程敘述出來,就成為做後感。

記得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導師朱永新說過:“中國小老師,我是不大主張去進行對他們而言比較遙遠的理論探討,絕大部分的老師的科研可以是日記的形式,隨筆的形式。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他們的主要作品就是教育隨筆。日記教育就是有它神奇的魅力,我們就是要通過新教育實驗,讓更多的學生、老師來領略這神奇,來展示這魅力。”他在發表的《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中這樣說:“每日三省自身,寫教育日記千字。一天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後持3650篇千字文(計360萬字)來本公司。”理賠辦法也寫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後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願以一賠百,即現投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或富婆。”這段話幽默含蓄地說明了寫教育隨筆的深遠意義。

讓我們堅持每天寫教育隨筆吧,因為那是蘇霍姆林斯基、陶行之等教育家走過的幸福之路、成功之路。

讓我們抓住每一個瞬間吧,記錄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記錄自己的酸、甜、苦、辣,把工作中的點點滴滴都留在美好的記憶中。

讓我們與教育隨筆共同成長!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2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我受益匪淺!以前在大學的時候都是學了一些教育理論,其中大多數是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不能很好的理解,自從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就覺得讀一本好書就像品一壺好茶、交一個好友,會讓你受益匪淺。可以說這本書是教育屆的聖典,他的通俗易懂不會讓你覺得讀書乏味,更讓你覺得是一種享受,他的一些經典話語直到現在還在被很多教師引用。這本書中的一條條建議,讓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我很受啟發。讓我學到了前輩們的經驗和建議,也讓我在教育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彎路。

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教師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慧語連連,充分體現此書的精神底色,它像一聲斷喝,喚醒了教師對自身精神性方面的關注與追求:“教師作為一名稱職的員工”,重在闡釋教師發展與學校建設方面的話題;“教師作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從人性關懷的角度論述教師應如何進行藝術性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師作為一種自由職業者”,是從職業化的嶄新視角深入剖析教師當如何對待自己的職業,做一名成功的教師。四大部分一百條建議,融匯在一起,讓我感受頗深。

有的人一身匠氣,只知機械地幹同樣的事,幹得毫無生氣。他們眼中的工作,僅僅是要完成的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只習慣於從過去的`經驗中去搜取營養,在這種消極態度下,人們形成了一種定勢:凡事都可應付,只需照老規矩辦就是了。有的人沾滿俗氣,或者叫市儈氣,他們遇事總先考慮自己的得與失,不斤斤計較一番,他絕不罷休。有的人躁氣幹起事來冒冒失失,想急於求成,沒有多少事情能幹到徹底,卻急於表功。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乾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點點滴滴,任何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薰陶,一句句話語。所以,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上好每一節課;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樂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義也在其中。

那麼,在重壓之下,我們教師該如何正確“偷懶”?首先,減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勞動。教育目的是什麼?這是做教師的首先應理清的。教師的目的在於促進孩子發展,這是教師目的的全部。一旦將其他目的摻雜其中,尤其將個人目的混入其間,則會帶來無盡的苦痛。其二,減掉那些無效用的勞動。教師的勞動嚴格地說是腦力勞動,教育的智慧首先在於運用智慧減輕體力的勞作。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們會恍然發現我們有許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來卻起了反作用,我們為無效勞動付出了青春與心力的代價。

寬容很不易,才成為一種美德。如果我們在教書時,只認了教科書和大綱,卻容不得半點質疑;如果我們只守著自己習慣的教法,藉助於習慣的手段和方式,拒絕一切新的想法和創意;當面對每一個有個體差異的孩子們時,如果我們只以個人的眼光去取捨,唯獨偏愛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髒孩子、調皮的孩子、被父母遺棄的孩子,那麼我們尚不具備寬容精神。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具備寬容精神。寬容不易,才使寬容成為美德。寬容不僅在面對異己時有用,對自己的衝突著的人性而言,寬容意味著造福於自己。寬容會使我們掙脫身心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

陶行知先生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讓我們教師學會寬容,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寬容,是讓學生感受到愛和友誼的先決條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同時寬容也會使我們教師處事變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變智育中心為以人為中心,造就一種民主的教育、生動活潑的教育,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嗎?

一百條建議,一百個法寶,似陽光,如雨露,滋潤著我乾涸的心田。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作為一名新教師,此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3

在閱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閱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它真是一本好書!

其中一篇文章《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間,忙啊。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著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同。

一位優秀的高階教師曾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說‘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言,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歡讀書的精神。”

讀書吧,讀蘇霍姆林斯基,你會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老師們,你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你不讀書,怎能讓你的學生與書為友?讀書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4

通過學習這本教育名著,我懂得了很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更在努力地把他們用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用在班裡的每一位學生身上。在學校裡,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僅僅是為了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應該被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欣賞,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站在被服務者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瞭解他們的所訴所求,所期所盼,為他們消除成長的煩惱,為他們做好服務,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獲得實實在在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才會在這門學科上下功夫,他們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我們經常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很大的聯絡。作為老師,自然希望學生喜歡上自己所教的學科,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參與,才能主動地思考,學習,從而學好這門課。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你任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我們學校有位校長曾經說過,學生回家先做哪一門的作業,就說明他們最喜歡的是哪門功課。我調查瞭解下來,學生們確實是把自己最喜歡科目的作業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我特別注意激起學生的興趣,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改善作業的形式,適當減少了作業量,一段時間下來發現越來越多同學開始把英語作業放在第一個做,英語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5

說起寫日記,真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國小里老師逼著寫也就寫了,在中學和大學,也能堅持著寫一寫。工作後,總感覺自己在學校太忙太累,上課、批作業,回家後只想好好放鬆一下自己,哪還會想到記日記。有時上課時或課後發生了一兩件覺得有意思或值得重視的事,當時想記,但卻沒有付諸行動,等到想寫下來時,早已忘得精光。寫案例反思、論文時,苦苦回憶課堂的情形,但有的時間相隔太長,根本想不起來了,所以只能就近取材,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總是想,要是當初記下來該多好啊。

今天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一文,頗有感想。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那種連續記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師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我想,這些話對我們年輕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應該是鼓勵和鞭策。我們年輕,富有旺盛的精力和激情;我們年輕,有著充足的時間。我們如果每天少聊一次天,少打一次牌,少上一次網,少看一集電視劇……我們就能擠出一些時間用來寫教育日記,我們就會感覺生活的充實。長期堅持下來,當我們回首的時候,一種成就感會油然而生。我們又何嘗找不到教育生活中的快樂呢?

文中還說: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確實,在寫日記的時候,此時的我們往往能靜下心來,對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有思考,我們的教育生活才會變得豐富多彩;有思考,我們的思想才能逐漸走向成熟;有思考,我們的大腦才能變得更加智慧。如果沒有思考,我們與機器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是創造者,我們的工作是富有創造性的,我們工作的物件也是富有創造性的活生生的人。離開思考,我們的'工作將像一潭死水;離開思考,我們將不能被稱為人民教師。

“日記能教給我們思考。”的確,如果我們真的去做了,堅持了,那我們將是既懂理論又能實踐的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如果我們都有教育理想的話,如果我們想成功的話,如果我們想不枉被稱作人民教師的話,那就讓我們行動起來,每天都寫一篇教育日記。每天想一點,每天記一點,到將來那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

城市的喧囂、娛樂的浮華、旅遊的休閒、電話的紛擾,我們如何能建造一座屬於我們自己的心靈牧場,讀書吧!靜下心來讀經典著作吧!隨著“營造書香校園”讀書熱的掀起,捧起蘇霍姆林斯基的《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它深深地吸引著我,一種心靈的靜寂,一種久違的感動充盈著我的心靈。我急切地把我的些許感悟記下來,與同仁們共勉!

感悟一:讀學術著作,走出死摳教科書的浮躁現象

是啊!一個人的成長多麼需要有一個“專業引領”的氛圍,讀書便引領你進入書中與大師對話,領教大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而我平時只關注數學學科雜誌的教學論文,品味名師的精彩案例,往往斷章取義、人云亦云。因此教學實踐和理論之間存在一個很大的斷裂層,看問題不尖銳,都停留在表面上做文章,所寫教學論文在邏輯上缺少嚴密性和深刻性,從來沒有靜下心來真正地研究教學。我們每天捧著一本教科書,找些相關參考資料,每天重複著往日的教學行經,跳不出現有的教學方法。讀了蘇文以後,我找到了答案:要善於琢磨一些學術著作,不斷地補充教學技巧。

感悟二:讀心理學教育學等書,擺脫情感教育的浮躁現象

我們每天忙碌著備課、上課、批改等事情,似乎這就是所謂的教學。在兒童心理特點、情感方面研究甚少。當學生犯錯誤了,我們很少蹲下身來聽聽學生真實的聲音,往往不分青紅皁白,來個氣勢洶洶的批評。當學生的作業做得一塌糊塗時,我們畫上一個大大的叉,再來個重做,方能解決心頭之氣。不管好學生、差學生,我們都一樣的教法,雖然有人提出分層教學,可實際上又有多少人在實施著呢?而蘇教育家卻編制了一套專門供學習困難學生做的`習題集。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子,他說:“只關心種子而忘了耕地,等於撒下種子喂麻雀。”“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地進行心靈的接觸。”這說明了老師和學生之間在心靈、情感上的交流是極其重要的,每一次心靈的碰撞都有利於建立和諧、輕鬆、愉快的師生關係;有助於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有助於創設情意融融的情感氛圍;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那麼,如何深刻了解學生的心靈、促進師生之間情感上的交流呢?那還是多讀書、多思考。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7

以往都是自己為學生布置暑假作業,今年暑假我也被佈置了一份特別的暑假作業,就是細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說句實話,剛聽到這個作業心中還真有點小疑問:這是本“老”書了,它還能跟上日新月異的現代教育的步伐嗎?這本書的背景是計劃經濟下的蘇聯,它能解決多少市場經濟下的中國教育的問題。帶著疑問我開始擠時間完成作業。

剛開始真的是艱難的,漸漸地書中一些事例和體會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蘇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思想反映的正是永恆不變的教育規律,這些思想是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的。一些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的體現,很多都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

最困擾我們的問題莫過於:到底怎樣教育好孩子?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目的既是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和標準,同時也當然是衡量教育質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據。

蘇霍姆林斯基就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觀點就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現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關於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面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

“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由此我想到師德這個問題,我想教師的精神世界的空虛應該也是導致一些教師師德出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精神世界是一個看不見的龐雜體系,其表現形式只能通過對行為觀察窺測其內在的東西。然而他卻可以左右人的行為,。教師作為這個世界中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其精神世界更值得人們關注。原因是他的周圍是一群同樣值得關注的精神世界,教師的精神世界是孩子們除了知識以外的另一種食糧。教師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實際上就是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在陳曉冰老師的文章中我讀到過讓我深有感觸的一段話:這種精神世界的營造應該是以多彩的世俗生活為基座的,是以讀書與專業修為作材料建築起來的一座精神大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對教師的認識出現了大相徑庭的兩種定位:一方面教師作為社會道德的孵化器,被當作標杆推至“人類靈魂丁程師”的寶座。至高的社會要求被道德的光環包裹得完美燦爛.另一方面人們又在不自覺地固守著一種近似於頑固的“傳統認識”,教師似乎總是與長衫、瘦弱、深夜窗的燈光捆綁在一起,與迂腐、清貧聯絡在一塊。雖然我們處於一個生活日漸改善的良性發展時代,但不可否認.長期存在的社會道德要求與物質待遇並不匹配的生活狀態,使得教師在精神與物質的兩端均處於“亞健康”的狀態。

我想正是這種“亞健康”讓一些老師在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爭鬥中選擇了妥協,甚至是淪落。選擇了服從於權威和偽善,選擇了追逐於名利和虛榮,選擇了對師德的漠然。

那麼如何充盈教師的精神世界呢?蘇霍姆林斯基又給出了答案,他認為:“不研究事實,就沒有預見性,就沒有創造性,就沒有豐富而豐滿的精神生活,也就沒有對教育工作的興趣。”他還闡明,創造性研究的意義“不僅在於教師發現並研究了教育過程中尚未被人注意的某個方面,而且在於這種研究能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對自己勞動的.看法,創造性研究能使教師不再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同一些事情的單調乏味的重複,看作每天在各個年級裡千篇一律地講課和複習,而是看作永遠常新的、獨一無二的創造活動”,它還能夠“驅散教師當中對工作的冷漠態度和惰性,點燃起創造精神的火花”。而且,當教師感到自己是教育現象的創造者,“這種情感是他渴求知識、熱愛讀書、不斷更新和充實自己的知識的內心需要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可以說,創造性勞動是強化教師的敬業精神、預防教師職業倦怠、豐富教師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徑。

教師的精神世界可以說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品質,是一種做人的原則。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襟懷到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到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精神境界。以古鑑今,更何況我們今天的教者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有自由時間,以供讀書和研究。自由支配時間是根,它滋潤著教育藝術的枝和葉。”

要想在師德問題上不走彎路,教師就要努力提高教育素養,既要精通自己所教學科的內容;懂得心理學、教育學和教學法等教育科學知識,又要有較高的工作激情。教育的追求和教育的智慧是從教師的內心滋長出來,這要取決於這片土壤的肥沃程度:教師的文化底蘊,教師的學識修養。讓我們都來關注自己的心性修養和精神世界吧。為自己更為了身邊那些純潔的心靈!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8

今天,又一次捧起李老師的《給教師的36條建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倍感親切,也有些愛不釋手。

在這本書裡,李老師針對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36個問題給予一一解答,並列舉了自己經歷的一樁樁事例,給老師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我得到的收穫也不少,我知道了什麼叫“完美教室”。所謂“完美教室”,就是師生共同度過的一段快樂時光,一起走過的有詩意的日子。它的核心理念是“幸福”。完美,是一種朝向;幸福,才是目的。因此,“完美教室”也可以叫做“幸福班級”。而李老師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說明“完美教室”的內涵:

一、完美教室,要讓學生感到快樂;

二、完美教室要讓學生有收穫,包括知識的收穫,能力的收穫,人格的`收穫,閱歷的收穫等;

三、完美教室要有精彩動人的故事;

四、完美教室要有成長,這裡的成長不但是師生共同的,而且是互相促進的。

李老師說:陪伴著孩子們成長,同時自己也在成長,才是真正的教育幸福,才是完美教室的最高境界。“完美教室”對於我來說是個嶄新的名詞,也帶給我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教室不是傳授知識的訓練場,我們和學生相處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除了完成教學目標外,更多的是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樣才能帶給學生一種生活的熱情,讓他們有更多的體驗。每一天的時光大致是相同的,我們怎樣在相同中求不同,讓孩子們長大後,回憶起和老師共度的時光,都會感到溫馨和難忘,這才是孩子人生中最寶貴的人生經歷,這也是我需要思考的問題。

這本書非常適合一線老師認真閱讀思考,這個假期,會繼續認真讀完,下學期做出改變。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9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雖然時常翻閱,卻很少悉心思考。寒假裡,再次走進它,放慢閱讀的節奏,細細品味每個建議,感悟頗多。第一條建議《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讀完我就陷入沉思。當教師30餘年,我算是合格的教師嗎?

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中我瞭解到,一個合格的教師至少具備以下才能:

第一,要擁有足夠的智慧。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是和生活中最複雜、最珍貴的無價之寶、也就是人在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現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決定於我們,決定於我們的能力、水平、工作藝術和智慧。

第二,要有遠見卓識。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最後結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見分曉的。我們所做的、所說的和使兒童接受的一切,有時要過五年、十年才能顯示出來。所以,我們所做的一切,是為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

第三,要堪為楷模。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影響兒童成長的因素很多,有母親、父親、同學、讀過的書和看過的電影等,但對兒童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而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們克服消極的影響,使積極的影響發揮作用。為此,必須做到使我們的個性對學生的個性施加最鮮明、有效和有益的影響。這時,只有當兒童有一個聰明、能幹、有智慧的教育者,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顯示。

第四,要有創新精神。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師工作的物件——兒童,是經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樣。我們的工作是培養人,這就使我們擔負著一種無可比擬的特殊責任——創造性。

第五,對孩子有信心。偉大的思想家阿拜·庫南巴耶夫說過:“如果我手中有權,誰要說人是改不了的,我就割下他的舌頭。”這句話深深印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心裡。我覺得我們也應該深深印在心裡。如果我們想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崇高的教師工作,那麼,我們心中就應該對發育成長著的兒童充滿信心。教育才能的基礎在於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面前的這個人才剛剛開始生活在世界上,我們可以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制、傷害和扼殺。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用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重要的,不應當對它們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不要對他提出那些對成人提的要求。

第六,善於把熱忱和智慧結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每當我們有必要和學生談反映他複雜矛盾的內心活動的行為時,我們可以把這種談話推遲幾天。這樣做就會使你語言的情感、你對待學生的理智的心靈的情感更加充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感情似乎由於你的英明見解而高尚起來。而你的見解、你的話也就進入了學生的.心靈深處,因為它們熱情洋溢,似乎是充滿了你內心的焦急不安。善於激起自己和學生、特別是和少年進行知心交談的情緒,這是每個教師都應當為自己建立的教育方法寶庫中特別重要的一種能力。要在自己身上培養、形成這種能力,使它完善、“精煉”,變得更加敏銳、有效。要培養這種能力,必須深入兒童的心靈,仔細研究他的心思集中在什麼上,他是怎樣看世界的,他周圍的人對他有什麼影響。

讀著作為一個教師應該具備的才能,我在思考:我距離一個合格的教師還有多遠?

有時,自己處理問題還不夠智慧與藝術,總是憑一時情緒,而往往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有時,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只顧眼前利益,而孩子的“百年大計”考慮甚少;有時我們面對暫時的落後生缺乏足夠的耐心,甚至缺乏信心;有時我們總是固守已有經驗,缺乏創新意識……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20xx告訴自己,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永遠走在學習、創新的路上……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0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說“第一印象”很重要,而且第一印象形成後,很難改變。其實,孩子們的學習也是如此,第一次學習新教材的效果,直接決定著學生日後的成績,這是我們教學多年不難發現的一個事實。第一次學習新韭菜,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瞭解事實現象到理解事物特徵本質而邁出的重要的一步。

怎樣才能讓學生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時保證質量呢?做教師的我們得考慮到學習新教材的特點。首先,要有明確性。我們要在第一次教授時,看到學生獨立的腦力勞動的效果,特別是“學習困難的學生”,要給以較多的事實思考和較長的時間消化。其次就是注意針對性。

第一次學習新教材,不同的學生差異很大,要針對“慢熱”型的學生進行鍼對及時的輔導,可通過個性化的`練習和作業輔助進行。決不能讓他們抄現成答案,死記硬背。再次,就是要及時反饋查漏補缺,通過練習、檢測、作業發現的問題,教師反饋必須及時,儘量不讓學生犯錯,這樣才能保證他讀寫無誤。當堂學會了,課後作業鞏固了,檢測及時反饋了。那麼第一次學習新教材就算是保質保量了。

希望我們對自身和對學生的要求一樣,一定要使課堂上沒有錯誤,養成準確無誤的習慣,做一個嚴謹治學的人。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1

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二)。”怎樣從“三人”中學習他們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條建議裡為新教師提出了幾點經驗,這些經驗同樣值得我這個工作二十多年的“老”教師借鑑。怎麼確定該向哪位老教師學習?蘇氏的方法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學生的練習本”。原來學習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幸好平時我改作業還算認真,但以後還得得加倍認真了。明確了學習物件後,就要走進他們的課堂去聽課。因為一個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定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有關。從課堂上可以瞭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學生的表現思考教師是如何引導的,再和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對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決於哪些因素,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二)》。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把名師的經驗當作“放之四海”的標準,我們要學的應該是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這樣你就不會為自己明明按照名師課堂實錄上課卻達不到人家的課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同時,我們就會越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種認識必將推動我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時,你也許就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實不光是老教師的經驗值得學習,年輕教師一樣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2

記得在我小時候,人們把叫幼兒教師為孩子王、擦屁股老師,幼兒教師在教師這個群體中的地位是很低的。而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騰飛,在獨生子女成為家庭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的時代裡,幼兒教師開始慢慢的被人關注,慢慢的被人重視。“人生百年立於幼學”,年青一代的家長對幼兒教育的價值、幼教與人生髮展的關係、幼教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開始有清醒的認識,形成如此廣泛的重視。也因此,幼兒教師的隊伍競爭日益激烈,幼兒教師面臨著生活、工作上的壓力,如何給自己減壓,做個幸福的幼兒教師呢?讀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中的做個美麗的幼兒教師一文,我深感一個美麗的幼兒教師應該既有語言、行為、儀表等外在美,更應該具備有涵養的內在美。

1.幼兒教師的外在美

語言美,幼兒教師的語言要童趣,迎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教師的行為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給幼兒樹立榜樣; 幼兒教師的儀表,主要指一個人的容貌、姿態和衣著服飾。幼兒教師的服飾端正、健康而不嬌豔,樸素大方而不奢侈小氣,整潔高雅而不拖拉。教師不是服裝模特兒切忌過分時髦;教師不是舞臺演員切忌化濃妝……總之,幼兒教師外在美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自我形象,時時處處都要考慮自己給孩子們的影響。自覺的以自己的言行使孩子們具體感受到美的存在。

2.幼兒教師的內在美

羅丹說:“我們在人體中敬仰的不僅僅是美麗的外表形象,更是那種能使人透明發亮的內在的光芒。”作為一個幼兒園的教師,作為一個黨員老師我覺得內在美就是應該熱愛幼教事業,一顆愛孩子的心,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技能,提高文化水平,為人師表,終於職責。幼兒教師的工作不同於其他教師,它繁瑣而細小,不僅需要保證教育還要關注幼兒的保育;不僅需要搞好班級常規工作還要進行環境的創設……如何從這些瑣碎的事情中解脫出來,帶著輕鬆心情去開始每天的工作。正因為幼兒教師的工作不同於其他教師,她才可以在聆聽孩子的童言無忌中開懷大笑,在欣賞孩子的稚嫩舞蹈中放鬆釋懷……這就是幼兒教師特有的優待,是其他教師群體所享受不到的`。真因為有了這樣的優待所以我們更應該愛每一個孩子,愛他們成長過程中每一個微小的閃光點。就像有人說:愛是江河,澆灌著今天,滋潤著未來!每一個孩子都是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關愛的。在平時的工作中用平等的眼光去對待每一給孩子,使孩子們能夠真心的喜歡我。願意和我玩。或許有時,他們需要我們適時的提醒或批評,讓他們浮躁的心沉澱下來;而有時侯他們也需要我們的表揚肯定,讓他們失落的心變得自信起來。孩子們都是天真無邪的,只要我們用心關愛他們,他們一定可以感受得到,也一定會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回報你。

不記得哪位詩人曾這樣評價過女人,他說:“女人如花,美麗嬌豔;女人似水,悠遠綿長;女人如鋼,堅韌挺拔;女人如針,縫進去的是點點細心,縫出來的是悄無聲息……”是啊,美麗的女人,堅毅的女人,體貼的女人,寬厚的女人,該是怎樣的讓人欣賞至極,嚮往至極的美麗風景啊?我喜歡這樣的女人,並努力做這樣的女人。這並不代表我只關注漂亮的外表,我更期望自己在大家心目中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孩子工作認真負責的好老師!雖然,我已經三十多歲了。不再年輕不在貌美,但歲月的沉澱又給了我另一種美:走過十年幼教生涯的我對工作充滿自信,這個時期的我也更加成熟穩重了。不是嗎,今天我還能站在幼教這條戰壕裡,和許多比我年輕許多的同事們共同競爭,你能說我不美嗎?哈哈!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3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推薦中提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因此,我覺得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古人有一種說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說,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一樣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雖然,我們達不到如此境界,但是我們就應朝著這個方向發奮。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為三年級的體育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應是我們發奮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教育方法在這時就顯得尤其重要。說到這個問題,就又回到了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我想這就應是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我覺得要想成為真正的教學能工巧匠,只有自己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此刻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斥耳目,別人好的東西就應吸收借鑑,但決不能生搬硬套。只有在教學時想方設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會為孩子的求學之旅鋪一條大道。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4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的作者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是一本教育經典之作。在十幾年前作為新教師的我就認真研讀過,當時雖然感覺自己從中學到了很多教育教學知識,但是沒有相應的教學經驗,所以沒有真正懂得其中的含義。近來在學校組織的“悅讀閱美”雙語閱讀活動中,我再次拿起了這本教育經典,認認真真地又學習了一遍。做了十幾年的英語教師,我帶著一些教學中遇到的困惑與體會再次讀書,對書中寫到的100條建議中的幾點建議感受頗深。

第65條.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

“讓學引思”是鹽城市教育局在20xx年對全市中國小課堂教學改革提出的總體要求,這一指導思想與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思想不謀而合。

“讓學”:儘可能地把學生的權利讓位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創造地學習,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做學習的主人。“引思”的方法在於點撥、引導、啟發、喚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將課堂教學始終置於積極而和諧、歡愉的氣氛之中。

雖然《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距今已有很多年,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依然是千千萬萬教育者的追求。教師要運用巧妙、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習得能力。

第76條.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

在這麼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每一屆、每個班都有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於這些學生,教師一定不要輕易放棄。教師要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運用多種方法使學習困難的學生髮揮出他們的能量小宇宙,相信他們可以克服困難。在實際的教學中,我會運用“學生教學生”的教學方法,經實測,效果比較顯著。

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大多數都是沒有養成很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上,習慣被動,沒有主動性。在課堂上被動地聽課,老師講的東西沒有真正成為自己的,所以學習效果是很差的。“聽過看過,不算學過;思過講過,才算學過”,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把課堂上聽到的知識講一遍給其他學生聽,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第98條.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

對於學生來說,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一節課45分鐘裡,教師把最精華的知識以最簡練的語言教授給學生。但是由於課程容量、課程時間的限制,在課堂教學中展開的閱讀難以完全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還需要有大量的課外閱讀。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的關係一定是相輔相成的。

課外閱讀是指在課堂之外進行的閱讀,是在課堂學習時間之外,對教材之外的閱讀材料展開的閱讀活動。隨著閱讀考核在大學聯考中的比值越來越大,從老師到學生、家長都極其重視閱讀。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進行繪本閱讀,學校也開展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閱讀比賽。

“進德敬業,精益求精”這是我們學校的校訓,是學校對每位教師提出的要求。再次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經典之作,讓我重新對教師這一職業充滿喜愛之情,對自己說:“加油!徐老師!”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

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我覺得找到學生和老師發生的現象的根源,使我大開眼界,收穫匪淺。

例如:他在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早在—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說起這裡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

但有幾個又能做到。

蘇霍姆林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善於利用一切小事鼓勵孩子們善良的念頭,幫助孩子們體驗正義的思想取得勝利的心情,耐心地培養著孩子們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和道德信念,始終堅持在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中,德育居於首位。他的教育是為“人”服務的,是為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服務的。從他的文字中,我隨時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與情感培養、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諧地統一起來的。這種教育理念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是非常可取的。

感悟:

通讀全書,感悟很多,我也深信“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仍然是當代教師學習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感覺自己彷彿和偉大的教育大師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警醒自己一定要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更用心、鑽研。用心回顧從教十三年來的得失,用心和學生在課內外交流,用心觀察和引導學生,用心設計課堂上的各個環節,用心在課堂上進行教學;鑽研和學習新的教學理念,鑽研數學學科的專業知識,鑽研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鑽研當下的各類熱點知識……我想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學習仍然是我生活的主旋律。

一、做幸福的教師,培養幸福的學生

在《給教師的建議》全書中,無不自然的流淌著一種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就是一種教育幸福。它包括教師的幸福感和作為一名學生的幸福感。作為一名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是幸福的。作為一名學生,能成為他的學生也是幸福的。可見做為一名教師,或者說能否做好一名教師一個首要的前提就是教師的心理和生理上健康,這將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健康。只有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心理和生理上都能產生愉悅的感覺,他就是一名幸福的教師,也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

讀書中受到的啟迪和震撼讓我總是會心潮澎湃,讓我崇拜。現實中也有這樣的一群教師,也有這樣的一群學生,他們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讓我欽佩。崇拜與欽佩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我也在躍躍欲試。反思自己的工作,覺得自己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名負責的教師,但是相比之下,覺得自己距離幸福的教師,還有差距。

從讀書中感悟到要“做幸福的教師,培養幸福的學生”,就要把教師的幸福當做教育幸福來做:

1、追求精神的幸福。師生之間在知識授受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其他的職業所難以得到的享受。充分認識這一精神性質最終包裝自己的詩意人生。

2、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標。在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標的過程中,必然會帶給自己很多成功的體驗,這種成功的體驗必然會給自己帶來一種“累並快樂著”的幸福感。而因為自己工作目標的追求卓越,必然讓學生的各個方面有明顯的進步,學生也是幸福的。

3、追求合作的幸福。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至少直接存在這樣四種合作關係,即: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之間、教師個體與教師集體之間、教師個體與學生集體、教師集體與學生集體之間的合作關係。一個優秀的學生,我們可以說是某某老師的學生,也可以說是某某學校、某某班級的學生。合作中幸福,共享中幸福,超越中幸福。一個集體中的成員都可以享用同一個幸福。

二、做公正的教師,培養公正的學生

做公正的教師一直是社會、家庭、學生關注最多的一個師德問題。教師的公正決定著教育的公正。教師公正既表現為教師對自己的公正,也表現在公正對待同事、領導及學生家長等方面,更表現在正確對待學生身上。

“做公正的教師,培養公正的學生”當成是塑造教師光輝形象,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和學生的道德成長,而最終實現教育的公正。

首先,教師要對自己要公正。它包括對教師自尊、榮譽以及合理的經濟利益等等合法權益的要求和維護。教師對自己的公正不僅是“我與我”關係,也涉及到教師與社會的關係。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對教師的職業期望較高,一方面社會在輿論上普遍贊同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但另一方面人們包括教師本身往往又認為教師應當羞於言利,只做蠟燭,只問耕耘。要求教師做苦行僧無論是社會還是教師本身,都是一種不公正。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個體要公正。從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感覺樸實而真切,字裡行間充滿著對學生的愛,因為這種愛真摯而深沉且負有社會使命感,成為推動作者不斷自覺反思教學各個環節的不竭動力,成為作者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的源泉,這種愛和社會使命感時刻感染著我,同

時我深信也感染著每一位拜讀這本書籍的我的同行們。

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持民主與尊重的態度;對不同性別、年齡、出身、智力、個性、相貌以及關係密切程度不同的學生能夠作到一視同仁、同等對待,不以個人的私利和好惡作標準,尤其不以家長的社會地位為標準。承諾作到:

A、平等地對待學生;

B、愛無差等,一視同仁;

C、實事求是,賞罰分明;

D、長善救失、因材施教;

E、面向全體,點面結合。

最後,教師要對學生學習評價要公正。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善於思考和善於說話。”他帶著孩子們到自然界“旅行”,上思維課,做“環球旅行”,建議我們逐步養成兒童從事緊張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告誡我們“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係失調”。他認為,只評價學習的'最終成果,而忽視學生的勤奮、努力程度,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評價變成威脅人的東西,任何時候評價都不可變為貶低個性的手段。“學習、上課、完成作業、經常得到分數——這一切絕不應當成為用來衡量、評價一個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師看來,他只是一種頭腦裡被填塞知識的生物,他就不會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如果一個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類心靈的某一領域成為主宰者……那麼,所謂的人就是不可思議的。”這一段話可以說是振聾發聵的,對照素質教育,這不就是素質教育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嗎?可我們在這方面到底做了多少呢?恐怕還是說得多,認識的多,但實際上孩子們還是掙扎在學海題海中難以自拔,或是在老師設計的學習程式中機械地完成著記憶的訓練。

三、做美麗的教師,培養美麗的學生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足以說明了美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人都希望自己是美麗的,而這種美麗不僅表現在一個人的外表上,更重要的人格上。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美麗的代言人和傳播著。只有在外表和人格上雙重美麗的教師,才有可能培養出同樣美麗的學生。

教師的人格修養只有高於一般人的時候,才具有教育的資格,只有高於一般人,才能為別人提高可效仿的模型。也只有具有較高人格品位的教師才可能獲得教育物件的尊重,為學生所景仰,從而獲得應有的教育效果。反思自己差距猶在。

古語有“師者,人之模範也”。而“模範不端,則不模不範矣。不惟立言制行,隨時指點,即衣冠瞻視,亦須道貌岸然。”既要為人模範,為人作樣子,教師自己總要有一個外在形象供人觀摩與效法。教師自身注重自己的衣著打扮得體,有一定的品位,舉手投足中始終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美的薰陶,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種潛移默化。教師的人格美就是教師的精神之美。教師做一個人格高尚的人,學生才有可能成為人格高尚的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著重闡述了讀書對於一個人人格修養的重要作用。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於是我開始用審視的目光看我和周圍的人,但一個令人遺憾的現象就是——大多數老師整天都忙著批改作業、教育孩子、上課、聽課,幾乎可以說從沒有看見誰煞有其事的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閱讀難怪許多專家、學者都在大聲呼籲:要構建一個書香社會。冷靜下來一想,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老本"夠用嗎?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嗎?我們教育的根本意義是什麼?我們培養的是什麼樣的人?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我們要用閱讀來啟迪自己和學生的智慧,用閱讀提升自己和學生的修養。作為一名教師,對於教學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這樣一個見解:“對於有一個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個月內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只要你真正花時間在學習上,而且是持之以恆,那你就會成為專家。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花了足夠多的時間在教學上,那我們也會成為專家。”時間就象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以後,我們要把時間一點一點地擠出來,用到讀書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

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那位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段答話啟開了一個視窗,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四、結束語:

總之,教育,應當深入到教師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要善於用敏銳的教育目光,去捕捉每個具有教育意義的生活細節,與學生一起,淋浴教育的春雨,清洗心靈的塵垢,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樣的教育,才是公正的教育,才是美麗動人的教育,才是令人幸福無比的教育。

一個優秀的教師,教育應該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中處處皆有教育。惟其如此,他才能真正領悟教育的精髓,才能深愛教育,為之享受快樂。

我讀到了迷人的教育風景,體驗了動人的教育情感,徹悟了一個教師所應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藝術;教育需要經驗更需要技巧,還需要為人師者付出愛心與真心進行“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