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3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3篇)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

近日,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的教育實踐給我的教育生涯注入了鮮活的思想。

當我讀到“讓孩子們心理的詩的琴絃響起來”一段時,更是感慨萬千。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寫道:“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心裡的詩的琴絃響起來,要開啟他的創作的源泉,就必須教給他觀察和發覺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眾多的關係。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開的樹。兒童看到閃耀著的陽光的光點、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顫動的樹枝和悠閒的小蝴蝶。我給孩子們指點出這些事物之間的幾十種的相互聯絡,於是激發起他們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來,孩子們就編起各種故事來了。只有在兒童親眼看見的那些事物之間,才能找到成千上萬種的聯絡,——也就是說,關於開花的蘋果樹和春天的太陽、關於蜜蜂和樹枝、關於小蝴蝶,就可以編出成千上萬個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獨特的情節。”

是啊,要想使學生的意識裡帶有深刻個性的東西,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的意識裡跟鮮明的`、難忘的、激動人心的畫面結合起來。這不由讓我回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來:那天,我和班裡的學生來到池塘邊,我看到水面上漾起一道道波紋,問學生:“你們看看這池塘裡的水,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學生皺起眉頭,苦思冥想,經過我的再次啟發,終於有一個學生小聲說:“波光粼粼。”這一簡單的事例引起我的思考:作為教師,不能讓學生把知識成為“僵死的,不能活動的重物”,要使知識活起來。於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活學活用,當我學完一組成語後,我適時啟發學生說說這組成語描寫的是哪些景物,並充分發揮想象說一段連貫的話。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使成語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真是一舉多得。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2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盪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具體.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一,讀書,讀好書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二,關心學生

其一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建立師生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認為,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兒童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們一起分享歡樂就行了,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其二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耐心,細緻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相信我們付出的努力總會有回報,灑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三,賞識學生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詹姆斯還發現:一個沒有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後,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賞識.被賞識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會產生一種被鼓舞,被期待的積極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可見,賞識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我也試著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著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為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為語言,化為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著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能夠延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糜謔碌."

"知識就是力量",確實,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未來理想風帆.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3

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其中“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一文,讓我感觸頗深。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叫巴甫裡可的差生。用老師的話來說:“看來,這孩子沒有能力掌握知識”。教他識字的女教師給他的鑑定是:思維遲鈍的兒童。在一節植物課上,學生們在學習用各種方法把果樹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去。巴甫裡克成功地完成了這項實驗,並且在試驗中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這訊息很快就傳遍了全校。許多孩子都想用同樣的方法培育樹苗,而搞成功的只有3人,其中2人是女孩子。而生物教師自己,據他本人承認,連一根樹枝都沒有種活。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學科教師的話來說,是“表現在手指尖上”。一位教師在校務委員會的會議上說:“這個五年級生會做的事,是有經驗的園藝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

從這件事情上開始了巴甫裡克的“轉變”。巴甫裡克身上那種害怕、拘束、猶豫的表現消失了。現在,當他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時候,他已經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書裡的什麼地方是怎麼說的,而是在出神地思考著,從他所看到和觀察過的東西里引出結論來。巴甫裡克現在帶著那麼強烈的求知慾聽著教師們講課,使一些教師感到有些意外。

巴甫裡克他是不幸的,在“分數第一”的教育思想下,記憶能力差、不會解答數學題的孩子,就算你不斷的補習也是個“反應遲鈍、無可救藥”的落後生。巴甫裡克他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們五年級開設了他特感興趣的“植物學”這門課程,因為“那位植物學教師善於安排課堂教學,他不僅要求學生像平常所說的那樣“掌握教材”,而且讓學生去自己獲取知識。”在這裡他的思維覺醒了,他的才能有了展現的舞臺。經過努力,他最終成了農藝師並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巴甫裡克的故事感動著我,正是這樣刺眼的字眼兒映入我的眼簾,讓我再次開啟電腦,搜尋到《少年中國強》其中一期節目,專心致志地又看了一遍“何不凡”的故事。何不凡——他的`出生給媽媽帶來了喜悅,他的出生讓媽媽真正認識到自己長大了,他的出生讓媽媽看到了他是一個“不平凡”的孩子,所以取名——不凡!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何不凡的世界。

巴甫裡克、何不凡,乍一看都是所謂的差生,但就像節目當中說的那樣,他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只是極度的喜歡和極度的不喜歡,喜歡的全身心投入、專心致志地學,絞盡腦汁、煞費苦心地想,付諸實施、精益求精地做;不喜歡的則反之,一切都不在乎。例如:學校六年級6班的何鈺傑同學特別喜歡古文,他的風采我們已在校園晨會上一睹為快,他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背完了《國學》教材的上下冊32篇文言文和32首詩,已經讀完郭校長送他的《後漢書》,而且他已經能寫小古文了,最近他又在給老師及同學寫傳記了,其中已經寫了28個同學和3位老師,在傳記中,他把每個人物的外貌、性格、愛好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沒有雷同,沒有編造,沒有抄襲,完全原汁原味兒。自從喜歡上《國學》這本書開始,一個有點木納、從不善於主動表達的他,讓所有的老師同學對他刮目相看-——何鈺傑,他有著自己美麗的夢想,長大後當一名作家。喜歡上《國學》的那一刻,就是何鈺傑思維覺醒的成長曆程,而郭校長就是幫助何鈺傑思維覺醒的那個關鍵人。在我們的教學生涯當中,也許還會碰到像何不凡、巴甫裡克這樣的若干個孩子,但此時的我已學會不再生氣憤怒,因為我有了學習目標,我要像何不凡媽媽一樣堅定自己的信念,像郭校長一樣擁有一雙慧眼努力地呼喚孩子思維的覺醒。

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善於發現、開掘學生的閃光點,根據孩子的個性及興趣對其進行引導,使學生形成陽光般的心態和健康的人格。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成為我們祖國的建設者,只是領域不同,所以我們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要對任何孩子放棄希望!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4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曾這樣說到:“當你跨進學校的大門,決心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教育人的事業。請記住,你不僅僅是活的知識庫,不僅僅是一名專家,善於把人類的智力財富傳授給年輕一代,並在他們的心靈中點燃求知慾望和熱愛知識的火花;你更是創造未來人的雕塑家,是不同於他人的雕塑家。請謹記,你手中還緊握著雕刻的刀子和利劍。”在以前大眾的眼光裡,教師這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沒有人會去想那些學生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很多人都認為一個人之所有會有今天的成就,那都是他個人辛辛苦苦努力得來的,但其實這樣說並不嚴謹,教師雖然在負責傳遞知識,但是教育更加講究的是教育人,教育的不僅僅有人的知識,還有許多在心智中,在成長中那些書本里不會有的知識。

我作為一個國小教師,我覺得我身上承擔著莫大的責任。記得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這樣說過:“其實應該讓大學教授去教育國小生,讓國小老師去教育大學生,國小才是一生啟蒙的關鍵時期,樹立三觀的關鍵時期。”我覺得他說的這句話很有深思的`價值和意義。國小時期,是兒童首次正式接觸具有傳遞知識教師的時期,所以如果將一個知識水平低並且不瞭解兒童和人生身心發展的人作為國小教育者,那這就很容易葬送了兒童的一生。所以這就證明了教育者的能力與水平對於受教育者來說是多麼重要。這也是使我閱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一個主要原因。

有人曾說:“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如何把我腦袋裡想的事情灌輸到你的腦袋裡。”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就有這樣的一篇——怎樣使教育者的話進入教育者的內心。現在的孩子都十分的有主見,有時候覺得學與不學都是他自己的事情,教師不應該更沒有權利去幹涉。所以就很容易出現學生不聽老師話的現象。我們作為教育者面對這樣的情況就應該有合適的解決辦法。書中的方法論就很值得借鑑。

首先就應該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瞭解這個階段他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先從瞭解他的生活環境入手,比如說了解他的家庭,有些時候一些壞學生並不是真的壞到骨子裡,他的囂張霸道,飛揚跋扈也可能是他的保護色,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讓他對你放下防備,慢慢的孩子就會對你產生安全感,也就是打情感牌,這樣更有利於我們傳授知識。我覺得我也是從一個學生一路成長來的,所以學生更喜歡那種願意放下教育者的身份來與學生親近的老師,我們以後不妨放下老師的身份,真正融入孩子們的世界,雖然這看起來可能與我們教育的目的截然相反,但是可以使孩子們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進行教育並不是在進行威脅他們快樂的活動,並不是要求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是為了更好的認識世界,遇到更好的世界,從而最終遇到更好的自己。

在《給教師建議》一書中,我學到的不僅僅有在面對教育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情的解決問題辦法,更多的還有怎麼樣成為一個真正的自己和一個真正的教育者。隨著現在素質教育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重視教育和知識,所以,成為一名合格並且優秀的教育者是不容易的,需要不斷地去學習,去提升自己,說句實話,可能我們永遠都無法成為一個好老師,但是我們永遠在為成為一個好老師而努力,那有些人就要問

了,那我庸庸碌碌一輩子都不能成功,我做的這些事情不就沒有意義嗎?但是我覺得我們應該格局大一點,我們在不斷地為後來的人們重新整理著優秀教育者的標準,不斷地發現著新的東西去成就自己,去成就他人,這樣就算是我們沒有達到那個所謂的頂峰,也不要覺得沒有意義,其實我們就在一直在構建頂峰,我們一直就是頂峰。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5

利用假期時間,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不少的教學建議,每一條建議都是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實際遇到的問題,其中有的是用實際事例,有的是一些的理論分析,最多的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親身遇到的問題和真實教學案例,閱讀這本書,對教師教學大有益處,也是我開闊眼界,啟發非淺。本次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後,有幾個孩子的成績不是很理想,家長們很著急,紛紛詢問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其中談到最多的方法就是利用假期為孩子補課。這是家長為孩子尋找的解決方案,那麼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呢?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的第一條建議就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其中主要就是討論如何看待班上學習有困難學生的問題,並給出了建議。

一、正確看待兒童成績

“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100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80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觀點,每個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對於自己來說的,教師應該充分地瞭解自己的學生各個方面,知曉學生的各種特點與個性,任何時候不拔高,不低估,這樣才能中肯地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才能較好地把握學生的生長髮展方向。

二、瞭解兒童的個性需要

“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解決問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這段話,給我的啟發很大,無論是對待優等生還是學困生,要幫助他們學習,首先就要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將會遇到何種困難,這樣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的學習。

1、瞭解學生的學習需要;

2、明確學生在學習可能遇到的困難與障礙;

3、積極採用個性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三、教師充分備課

設計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數學老師的教學方法為例,建議我們分層設計教學方法。教學中,將學生進行分類,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給予不同的教學指導。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必須對學生有深入的瞭解。借鑑以上的建議,如何對班上學生進行輔導,有了一點想法。

1、現階段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設定符合他能力的學習任務;

2、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與家長聯絡制定家校學習習慣培養計劃,家校聯合努力糾正不良學習習慣;

3、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通過鼓勵機制,引發興趣;

4、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6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了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讓我受益匪淺.這本《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不僅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還有生動的實際事例,而且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這些基本上也是我們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因此讀著他的這本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難,指點迷津.

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我也常常有這樣那樣的困惑,總感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每天從早忙到晚還是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備課,上課,批改,加上大大小小的活動……我也深知讀書有多麼重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可說是我們一生的收益,可是我們該怎麼做呢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時間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我記得上學期我在所執教的班級中就明確的提出"每天讀書半小時",我這樣要求著學生,可是我自己呢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那麼什麼時候讀書呢我曾經提議學生讀書可以利用晚上放學完成作業後或者早上起床後.其實這兩個時間段也是我們老師讀書的好時機.當然每天讀書半小時也需要下決心.只要你有了決心,不管多忙,你就一定能找到這半小時.桌子上放一本,沙發上放一本,床頭上也放一本,在你有意無意能讀書的地方都可以提前放上一本書.

由此我更想到了學生讀書,若是能利用教室的黑板報,牆報等,在其中設"採蜜集","知識角"等欄目,發動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精妙詞句,逸聞趣事,百科知識等摘抄上去,讓學生互相交流學習.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面就大大地提高了.

當然,平時還可以讓學生上臺講故事,其他學生聽故事,.這樣一方面調動了部分學生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對於少讀書或不願讀書的孩子來說,就能通過聽故事,瞭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個性,知道事物善惡,從而產生愛聽的慾望和閱讀的興趣.

不過,說說容易做做難,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反正我覺得我還沒有很好地做到.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也想改變,但最終總是不了了之.我想今後我一定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多讀書,爭取和學生一起愛上讀書.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7

今年暑假又從書架上去除了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給教師的100建議》這本書,雖然是第二次拜讀,依然是耳目一新。它言辭犀利,站在一線教師的立場上,敘說著我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讓我不斷反思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反思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扮演的角色

“對於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於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教育活動的起點永遠都是備課,只有做好這個環節我們才能談得上以後。時代變了,教材變了,考察的內容和方式變了,學生也變了。我們教師的工作好像是年復一年的重複,本質上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不間斷的學習,跟書籍結下終身之緣,才能夠,跟得上時代的節拍。在河大培訓的座談會上,我曾以“教師工作也要與時俱進”作為主題發言,發自內心的談到教師的學習、終身學習對於教學工作的重要性,用網路的一句話來說——你要是沒微信,那就真的'沒威信了。

“在後進生所讀的書籍裡,他從周圍的世界裡所遇到的事務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作為教師,始終繞不過後進生這個特殊群體。我們一直為他們的愚鈍而困擾,一直為他們的頑劣而苦惱,一直為他們的屢教不改而筋疲力竭。可是我們關注過他們的內心嗎?考慮過把他們拉入到我們正常的軌道嗎?是的,我們努力過,我們堅持過,我們甚至比他的父母更加用心過。然而效果呢?錯誤的不是你,不是我,更不是學生自己,錯誤的是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們一直強調的是分數,正正關注學生應當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怎麼可以培養這樣的一個人。為人父之後,我對管理學生的認識有了一個翻天覆地變化——只要孩子健健康康、正正常常的長大,我們就撈回來成本,剩下的全部是利潤。有沒有覺得,當我們放下分數時,那些後進生其實還蠻可愛的?

“一個孩子能提5桶已筋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擔20桶,學生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有差別的,我們往往卻要求他們每個人都做的一樣完美,不可避免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不論是我們還是學生自己。因材施教、有教無類,20xx年的教育經驗,我們往往會選擇性的忽視。什麼是好學生,只要自己盡心努力,只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只要能有成己達人的思維,就是一個完美的學生。我們不妨做一個安靜的旁觀者,善待學生,善待他們的不完美,靜等花開,反而會花開滿園。

臺灣作家張曉風在送兒子上學的第一天,向學校發出追問:“我,一個母親,向你交出我可愛的小男孩,而你們將還我一個怎樣的人呢?”作為老師的我們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8

說實話,我一直有看書的習慣,但與教學有關的書,看的確實很少,然而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卻讓我愛不釋手。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這本書裡所傳達的真知灼見,到今天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也使我感受頗深。

首先,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師需要終身學習,堅持閱讀。

“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現代教育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前總是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可現在看來,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用的,學生需要自來水。一個教師如果不繼續學習,他將不能勝任教師這個工作。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以前很少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近來常有緊迫感,總覺得知識欠缺,“書到用時方恨少”。近一年來,在學習這一塊有了大進步,便覺得自己充實了許多,自信也增強了許多。教育改革的發展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學校的發展也體現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隨家庭擇校就讀也同樣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所以教師必須要養成繼續學習,終身學習,堅持閱讀的好習慣,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其次,我覺得要做一個幸福的老師,就要學會傾聽。

“傾聽”與“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聽是入耳,一種生理遊戲,但不一定入心,別人說話你聽到了,僅僅是一種聲波和訊號,是人的一種本能而已。而傾聽呢,是一種身心兩方面的活動,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學會傾聽是非常重要的,傾聽不僅是一種交往藝術,更是一種美德。教師當然需要傾聽,烏申斯基說:“如果教育者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麼就必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從心與心的對話開始的,而心與心的對話又是從真誠的傾聽開始的。教師善於傾聽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從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餘,善於傾聽又會讓你交到知心朋友,擁有和諧融洽的家庭關係。因此,學會傾聽真的很重要,通過它會讓你學到更多的東西,也會讓你得到許多東西。

第三,永不放棄是信念。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只有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只有本著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我們才能收穫為人師的感動,才能獲得從教的幸福感。

以上只是我讀了本書後的點滴想法,讀著著作中的每個建議,就像正在一步步登上新的臺階,也使感受到了教師職業的幸福,同時對自己的職業也有了更新的認識。我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書是必不可少的。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讀書吧!成長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9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說“第一印象”很重要,而且第一印象形成後,很難改變。其實,孩子們的學習也是如此,第一次學習新教材的效果,直接決定著學生日後的成績,這是我們教學多年不難發現的一個事實。第一次學習新韭菜,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瞭解事實現象到理解事物特徵本質而邁出的重要的一步。

怎樣才能讓學生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時保證質量呢?做教師的我們得考慮到學習新教材的特點。首先,要有明確性。我們要在第一次教授時,看到學生獨立的腦力勞動的效果,特別是“學習困難的學生”,要給以較多的事實思考和較長的時間消化。其次就是注意針對性。

第一次學習新教材,不同的學生差異很大,要針對“慢熱”型的學生進行鍼對及時的'輔導,可通過個性化的練習和作業輔助進行。決不能讓他們抄現成答案,死記硬背。再次,就是要及時反饋查漏補缺,通過練習、檢測、作業發現的問題,教師反饋必須及時,儘量不讓學生犯錯,這樣才能保證他讀寫無誤。當堂學會了,課後作業鞏固了,檢測及時反饋了。那麼第一次學習新教材就算是保質保量了。

希望我們對自身和對學生的要求一樣,一定要使課堂上沒有錯誤,養成準確無誤的習慣,做一個嚴謹治學的人。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0

以往都是自己為學生布置暑假作業,今年暑假我也被佈置了一份特別的暑假作業,就是細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說句實話,剛聽到這個作業心中還真有點小疑問:這是本“老”書了,它還能跟上日新月異的現代教育的步伐嗎?這本書的背景是計劃經濟下的蘇聯,它能解決多少市場經濟下的中國教育的問題。帶著疑問我開始擠時間完成作業。

剛開始真的是艱難的,漸漸地書中一些事例和體會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蘇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思想反映的正是永恆不變的教育規律,這些思想是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的。一些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的體現 ,很多都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

最困擾我們的問題莫過於:到底怎樣教育好孩子?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目的既是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和標準,同時也當然是衡量教育質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據。

蘇霍姆林斯基就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觀點就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現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關於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面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

“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由此我想到師德這個問題,我想教師的精神世界的空虛應該也是導致一些教師師德出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精神世界是一個看不見的龐雜體系,其表現形式只能通過對行為觀察窺測其內在的東西。然而他卻可以左右人的行為,。 教師作為這個世界中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其精神世界更值得人們關注。原因是他的周圍是一群同樣值得關注的精神世界,教師的精神世界是孩子們除了知識以外的另一種食糧。教師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實際上就是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在陳曉冰老師的文章中我讀到過讓我深有感觸的一段話:這種精神世界的營造應該是以多彩的世俗生活為基座的,是以讀書與專業修為作材料建築起來的一座精神大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對教師的認識出現了大相徑庭的兩種定位:一方面教師作為社會道德的孵化器,被當作標杆推至“人類靈魂丁程師”的寶座。至高的社會要求被道德的光環包裹得完美燦爛.另一方面人們又在不自覺地固守著一種近似於頑固的“傳統認識”,教師似乎總是與長衫、瘦弱、深夜窗的燈光捆綁在一起,與迂腐、清貧聯絡在一塊。雖然我們處於一個生活日漸改善的良性發展時代,但不可否認.長期存在的社會道德要求與物質待遇並不匹配的生活狀態,使得教師在精神與物質的兩端均處於“亞健康”的`狀態。

我想正是這種“亞健康”讓一些老師在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爭鬥中選擇了妥協,甚至是淪落。選擇了服從於權威和偽善,選擇了追逐於名利和虛榮,選擇了對師德的漠然。

那麼如何充盈教師的精神世界呢?蘇霍姆林斯基又給出了答案,他認為:“不研究事實,就沒有預見性,就沒有創造性,就沒有豐富而豐滿的精神生活,也就沒有對教育工作的興趣。”他還闡明,創造性研究的意義“不僅在於教師發現並研究了教育過程中尚未被人注意的某個方面,而且在於這種研究能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對自己勞動的看法,創造性研究能使教師不再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同一些事情的單調乏味的重複,看作每天在各個年級裡千篇一律地講課和複習,而是看作永遠常新的、獨一無二的創造活動”,它還能夠“驅散教師當中對工作的冷漠態度和惰性,點燃起創造精神的火花”。而且,當教師感到自己是教育現象的創造者,“這種情感是他渴求知識、熱愛讀書、不斷更新和充實自己的知識的內心需要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可以說,創造性勞動是強化教師的敬業精神、預防教師職業倦怠、豐富教師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徑。

教師的精神世界可以說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品質,是一種做人的原則。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襟懷到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到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精神境界。以古鑑今,更何況我們今天的教者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有自由時間,以供讀書和研究。自由支配時間是根,它滋潤著教育藝術的枝和葉。”

要想在師德問題上不走彎路,教師就要努力提高教育素養,既要精通自己所教學科的內容;懂得心理學、教育學和教學法等教育科學知識,又要有較高的工作激情。教育的追求和教育的智慧是從教師的內心滋長出來,這要取決於這片土壤的肥沃程度:教師的文化底蘊,教師的學識修養。讓我們都來關注自己的心性修養和精神世界吧。為自己更為了身邊那些純潔的心靈!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1

人類進入21世紀,書籍——這一古老的傳媒似乎已離我們越來越遠。人們越來越不喜歡讀書,我們讀書的目的性、功利性也越來越強,為考試而讀,為作文而讀,為娛樂而讀,我們已越來越欣賞“快餐式”的文化,而我們的文化底蘊也變得越來越淺薄。

我利用近兩年的時間,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該書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門為中國小教師寫的。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即使在今天,對於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他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很多都是他在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真實生動。讀完之後,我由衷地說:“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是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能吸引我的地方很多,如《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談淡教師的教育素養》等,因為這些是我在工作中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看了後,對我幫助很大。在這裡我談一談自己讀後的感受與啟發。

一、教師要理解學生的苦衷

體諒學生的苦衷,是一個講不講人道的問題,是一個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同時也是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問題。你只有去體諒學生,以他的苦為苦,你才能真正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將他作為提高你教育業績的工具。是一個教育方法問題,是說你體諒他的苦衷,你就會盡力去除那些能導致他苦衷的方法。這些方法因為讓學生極不舒服,所以一定是不科學或不藝術的。你體諒學生的苦衷,你被學生從心底裡接受了,你就握著一把鑰匙,一把讓學生學業成功,也同時讓你事業成功的鑰匙。其中這句話最值得我們深思一—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二、教師要有寬容精神

寬容不僅是一種方法或手段,寬容是精神,是一種美德。如果我們凡事只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如果我們甚至不能同有不同見解、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如果我們與任何獨立獨行或標新立異的人無法溝通,那麼我們沒有學會寬容。我們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要具有寬容精神。寬容會使我們掙脫身心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

三、教師要學會敬畏

我們教師敬畏什麼?要敬畏真理。學校是傳達真理的地方。敬畏真理,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師生間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才可能變為現實。教師要敬畏權威。一所學校裡有多個權威代表一所學校的實力。敬畏權威很重要,敬畏權威就意味不妒能忌賢,意味著對權威的某些缺陷保持寬容。學校應有權威的氛圍,才能催生出眾多權威。教師要敬畏生命,生命是自然的精華。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生命體,即使你看到的學生再厭惡,你也應把他視為生命。敬畏生命才能真正地愛每個孩子。學會敬畏的人,格外謙遜,格外自足。

四、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我們往往通過外部手段讓學生讀書,這些外部手段合起來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逼”!用批評、教育、幫助、指導、訓練、懲罰的辦法來逼,或用表揚、獎勵、哄騙、引誘的方法來逼。外部手段往往有效,卻沒有長效。最持久的辦法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力量。對知識的渴望是人的本能,沒有比本能更大的力量。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孩子。

五、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學習

我認為學校要形成師生共同學習的特色。師生共同學習,首先是一種姿態,一種教師將自身與學生置於平等地位的姿態。在許多方面,師生之間不可能完全平等,平等是有條件的,如果教師和學生都作為學習者的身份出現,則師生同時面對知識,才可能平等起來。師生共同學習,是一種氛圍。教師和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就會激發起很大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教師在學生主動學習的狀態下,教學才會更有效。師生共同學習,更是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對教師的課堂組織的技巧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師生的共同學習對教師課堂控制方式是個挑戰。

六、教師應當與書籍結下“終生之緣”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天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些問題。我尋找答案。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而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創造、自我提高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應該首先考慮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2

最近,我認真拜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針對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寫成的作品《給教師的建議》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師的喜愛。書中每一條談一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全面反映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有益於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品讀本書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

書中一開始就個提出了一個令幾乎所有老師都頭疼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因材施教”。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要想“個別對待”“因材施教”,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其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稱說:“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沒有那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但是,他善於從心理學和哲學的高度對一般認為的“差生”進行分析,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差生”觀。他認為,一般認定的“差生”,有三種類型:一類屬於思維尚未“覺醒”的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它的覺醒”。第二類屬於“天賦”面紗尚未揭開時的差生。第三類屬於“理解力差和頭腦遲鈍”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學生在課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會顯得越聰明”的觀點,對“差生”是絕對行不通的。要通過對“差生”進行“有足夠耐心”的教育來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而這種針對性的教育,有一個曲折的過程。況且並不是每一個“差生”都有閃光點。也並不是每一個有閃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師發現。在轉變“差生”的過程中尋找“差生”的閃光點,從激發“差生”興趣入手進而轉變“差生”,是蘇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觀的重要理念之一。費佳是他教過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對學習缺乏興趣,思維遲鈍。在同一班級裡,類似於費佳的學生還有不少。蘇霍姆林斯基特地為這些學生編了有200道應用題的習題集。其中不少題是從民間蒐集的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差生”做這類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只要求他們感興趣,願意動腦筋。他們從這本妙趣橫生的習題中找到了興趣和自尊。“費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習題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題,他都感到是一個巨大的勝利。”蘇霍姆林斯基還專門為費佳他們蒐集大約100本書和小冊子,他說:“有些書和小冊子是跟課堂上所教的內容有直接聯絡的,另一些書並沒有直接聯絡,不過我認為讀這些書是一種智力訓練。”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習成績終於趕上一般學生。在六年級,老師終於發現了費佳的“閃光點”——對物理的極大興趣。費佳很快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優秀的成員。讓差生在學習中有成功感並找回自尊是差生髮現自己“智慧閃光點”的基礎,也是教師轉變差生的關鍵。從哲學的角度看,啟發“差生”尋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規律。

為什麼許多教師終其一生,只是個名副其實的“教書匠”,而蘇霍姆林斯基卻能成為著名的教育家?僅從下面幾個從該書中列出來的目錄來看,就很能給人以啟示:教師的時間從那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提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學研究、我怎樣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學生、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原來,蘇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簡單地重複“教書匠”的工作,而是在創造性地工作,他對工作有滿腔的熱情,求真務實,有不斷努力進取的精神,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能自覺地將教研科研一體化等等,教育家與“教書匠”的區別由此可見一斑。而我們很多做教師的,往往自以為是地認為,只要教好書,育好人就可以了,至於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門專家的事,與己無關,以至於越幹思想越落後,越幹越沒有工作熱情,越幹職業倦怠感越強烈……一個不研究學生心理和行為,不善於總結教學經驗和教訓,不探索教育規律的教師,怎麼會是一個好教師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書中給教師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有理可依,有據可尋,同時也知道碰到相應的問題該如何去解決。“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3

“答題的學生需要尊嚴”、“學會心理戰術”、“點燃學生心中的火花”……這是美國作家安耐特﹒L﹒布魯肖《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一書,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句子。這一條條一句句,如警鐘在敲響,似一位長者在叮囑,那麼貼心,那麼溫暖。書中收錄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文中沒有枯燥的說教,有的只是樸素而幽默的表達,這101條建議注重了實用性和可行性。

讀著書中一個個故事,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我會怎樣做?會像故事中的老師一樣,有耐心,有愛心,有恆心嗎?會像故事中的老師一樣,運用教學藝術,教育機智,靈活、恰當地施教,合理解決問題嗎?我不得而知。在讀書中,我不斷反省自我,不斷放下身姿,融入學生之中,與他們交朋友談心,真正做到了與學生亦師亦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節中的“善於捕捉學生的積極舉動”。

我所帶的班級是四年級,孩子們的兩極分化情況比較嚴重,有些孩子來自山區、嶺區,學習習慣差,學習基礎薄弱,上課易走神,不能按時完成作業……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被同學們厭棄的學生,被老師們忽視的學生,甚至成了老師眼中的“困難戶”,真是恨鐵不成鋼吶。

每每遇到他們,不完成作業,我就會大聲訓斥,現在想想很慚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比如說我們班的A同學,不愛寫作業,但特愛勞動,不管誰值日他總會幫著幹,髒活、累活搶著幹,多次被評為班級的勞動之星,被評為校級的環保小衛士。只因他的成績差,我去忽視了他,在學習上總是批評他,竟沒誇過他一次。

在我的班裡,還有這樣一位學生,B同學。父親幾年前因車禍不幸離世,母親也改嫁,遠嫁他鄉,奶奶因得病不幸逝世,她與年邁的爺爺相依為命,孩子勤奮刻苦,內向,不善言談,成績平平,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也常被我忽視,前不久,我卻發現他下課時總愛坐在教室的`角落裡看書,翻看著各種各樣的課外書,《》十萬個為什麼》、《地球未解之謎》、《植物標本》……經常主動整理書架上的書,擦拭窗臺上的塵土。這時,她總會嘴角上揚,滿臉微笑。

回想起這些,我覺得真慚愧,我竟忘記了捕捉學生積極的舉動,孩子們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他們都是一朵芬芳迷人的小花,都有自己獨特迷人的香氣,而我卻忘記了遠嗅花香,欣賞它們的美。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中那一個個教育故事,真實而鮮活,如灑落在星空中那熠熠生輝的星辰,照亮著我們每一位教育者前進的路;如流淌在漫漫長河中的細流,滋潤著我們每一位教育者乾涸的心。記錄生活,捕捉瞬間,讓教育充滿愛,撒滿陽光。學會記錄,學會分享,警醒自己,提升自我,幫助他人。

感謝安耐特﹒L﹒布魯肖給我啟發,助我成長,我將整裝待發,在教育的路上,闊步向前,不斷進步。教育者們,讓我們攜手向前,在教育的路上收穫一路芬芳!作者: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