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我在未來等你》讀後感3篇

讀後感2.82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在未來等你》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在未來等你》讀後感3篇

《我在未來等你》讀後感1

讀這本書花的時間很少,感覺是最不像讀書的一本,像是在看電視。每個人的人物個性很鮮明,一個人物到另一個人物的描寫,就像是在電視裡活生生的畫面。我敢肯定這部小說會拍成電影。

本文作者赫迴歸在大學裡當政治老師,他很不喜歡這份工作,但卻是很多人羨慕的工作。他媽媽以他是大學老師為自豪,他朋友見他也很尊敬。但是他覺得這份工作很無聊,一直講政治沒什麼前途,也不是自己想要的。

於是他做了一個夢,夢裡他回到了1998年,那一年他正好是高三。他成了1998年自己的班主任。他就想如果改變一下1998年的自己,那就應該能改變以後得人生軌跡,讀後感.不至於未來還幹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所以他努力幫助自己實現他覺得1998年應該做的事情,如果不好的事情會發生那就讓20xx年的自己去頂著,以前自己沒做成的'事情讓1998年的自己去完成。

在當他們班主任這段時間了,1998年的自己確實進步了,也做了好多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他發現了該發生的事情還是會發生,自己無法去制止。看著那麼努力的以前的自己,他才發現不是自己以前不好,而是現在的自己配不上以前的自己。

夢醒了,故事還是一樣的發生著,我覺得作者從夢中學到了好多東西,他會努力回想以前自己的優點,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書本的故事已經結束,他還是20xx年的自己。他也許還是當大學老師,因為不想讓親朋好友失望,但是他一定會在工作之餘做自己喜歡的事。他也許會辭去這份工作,然後重新尋找自己,過自己想要的人生。雖然不知道他如何選擇,但我祝福他,他的選擇必定有其意義,因為他知道人生不再需要麻木。

想要改變自己,不是從過去和未來開始,而是從現在開始,加油!

《我在未來等你》讀後感2

“我會在未來等你,在每一個路口擁抱你”。36歲的郝迴歸對自己有三個不滿意的回答,他回到了青春時代,遇見了那個17歲的自己,那時候的他還叫劉大志,那時候的他從沒想過他會變成如今的樣子,那時候的他以為自己沒有未來,那時候的他也以為自己不會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後來,他改變了17歲的劉大志,也改變了後來36歲的自己。

406頁的《我在未來等你》,附加上的一封“密信”,一年的修改,半年的劇情描寫,最後是一瞬的告白。歌頌青春,沒錯,那個完成了誰的青春不迷茫系列散文的,快四十的大叔還在用他的人生經歷向我們歌頌青春。而我,正在青春期裡的小小少年還真的被他戳中了淚點。看完書後我常常想,這本書表達的是那個快奔四的老男人對自己生活的不滿,他穿越回去改變了什麼嗎,他只是改變了自己。而我又如此著迷於這本書了,或許正是書裡的那句話吧:“要讓現在的自己對未來負責”。

或許吧,我們可以不滿足於現在,可以不開心,可以任意的放縱,任意的揮霍,可以對現在的自己不負責。可是,未來,我們是不是也想找一個對自己提問的日記本,寫上自己的不滿,回到十七八歲的年代。我們變成了十七八歲自己的老師、長輩,我們決定要改變他,原來並不是我們要改變青春時無知,只是,我們變成了自己原來最不喜歡的樣子!

“擁有一個人,可以用一輩子去陪伴,也可以記住他一輩子。但最好的方式,就是變成他”。36歲的他覺得17歲的'他那麼糟糕,變想方設法的去改變17歲的他,可漸漸的,36歲的他開始一點一點的醒悟,並不是年輕的他有多糟糕,而是長大了的他太過麻木。我們是不是常常抱怨?我們是不是害怕醒來?我們是不是有莫名的失落?但我們還是我們,自己還是自己。

“我問未來的自己,我想我自己,寫了很多問題,會在哪裡,我知道了我的目的地。未來你會在哪裡,我會用盡全力狂奔到那裡,我會在未來等你,在每一個路口擁抱你”

《我在未來等你》讀後感3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我愛稱之為“小市民的喜怒哀樂”。因為她太真實單純,也太懂長大後的小心翼翼又自在獨行。

從前,車走的很慢,水流的很緩,心動的很快,沒有人記得市井還是高階。只當是日子一天一天的在指尖過去,默默安撫自己那顆受傷的心。

現在,人腳步很急,說話很果敢,就像資訊已經在你眼前飛速運轉,沒有人記得優秀還是出彩。只當是日子一天天甜苦回甘,直面坦誠自己那顆平常心。

翻山越嶺了那麼多人的人生,平淡還是波瀾,仍舊說不清道不明白。你喜歡在經歷信賴後才知真實傷害,還是從開始便自知事無優勝劣汰?

陸地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她們不停地四處遊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入夏的.地方。我,並不羨慕。

很喜歡的一段話。

每當你妄想窗外世界,是不是也會在一瞬間突然想下車駐足。“世界那麼美”類似的話聽倦了會不會也想聽,“其實你只是想漂泊無依,有一個人能學會擔心你。”

自己與自己之間,“哪裡還辨得甚麼真共假”。當我們陷入無止境的自我安慰中,也就不計較得與失了吧大概。也而非是害怕擁有或者失去,也不是非得執著於他有我也得有的死迴圈,不前進不後退,不是有所畏懼。而是歸於我不愛原地踏步,我也沒有執念於得失的目的,因為前一步後一步我都找不到一個舒適的落腳點,可能才會看起來步履蹣跚。

那人之鮮活到底是忙碌熱鬧,還是一茶一酒安閒平靜。我們常說每個人活法不同,三觀不同,生而為人,不過就為了相識相遇相知。與自己相識,與他人相遇,與生活相知。不抱怨,不自哀,不強求於人,不遮蔽於自己,如此甚好。

其實放下對一切事物的執念,日子就從不會忘記你,你也就不再丟棄了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