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青春之歌》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後感2.16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青春之歌》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青春之歌》讀後感(精選15篇)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

今天,我懷著好奇的心,一口氣將青春之歌這一書全部讀完了。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記。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心由之路。

主要是通過對小知識分子林靜道不屈服於命運的對家庭和社會的個人反抗到最後投入的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的苦難歷程的生動敘述,形象地展現九一八—一二·九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我國學生革命運動的歷史風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從而提煉出一個革命的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能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青春。

我希望和林道靜一起,並肩走在大街上,去面對刺骨的寒風,但我卻不再像她那樣,可以看見中國共產黨幾個字就像嬰兒見了母親一樣感到無比的親切和偉大,我們聽貫了什麼黨性、原則性之類的話,對黨,也是另一種感受。在《青春之歌》中我領略到了林靜道對黨真摯的依賴,像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了他的像火山一樣噴發的熱血愛國之情,領略到了那個轟轟烈烈的時代風雲。

作者以充滿激情的筆墨,真實地展示了林靜道充滿坎坷,充滿荊棘,但卻是豐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成功地塑造了不同型別的知識分子藝術形象。真實感人,文筆流暢優美,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暢銷不衰的優秀青年讀物。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2

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享受著安逸的生活,在黨的陽光下茁壯地成長,讓我們好好珍惜這段時光。

近來,我讀了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青春之歌》,這本書敘述了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併成為無產階級戰士的曲折過程。林道靜為了尋找個人出路,踏上流亡之路。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餘敬唐卻陰謀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著她的北大學生餘永澤搭救。的餘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林道靜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餘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與真誠,以及那一份為了祖國願意捐獻自己一切的赤忱之心。

迴歸到我們現在這群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少年們身上,有不少人喜歡抨擊我們,說我們一代不如一代啊,浪費黨的栽培啊,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都在努力著,努力學習,努力成為人才,努力報效祖國。

我們把握得住青春,不需要過分坎坷,只需要平平淡淡,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把握得住現在,不需要過分輝煌,只需要平平凡凡,儘自己所有的心血灌溉每一株花朵,把握得住未來,不需要過分耀眼,只需要讓周圍人看見,儘自己所有的思考力選擇每一條道路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只要用行動就可以證明我們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很好!

從小聽著這樣的故事長大,即使迷茫也能再次找到方向,即使害怕也能再次鼓起勇氣,即使跌倒也能再次爬起黨永遠會在前方指引著我們的道路。

請讓我們珍惜這段時光,在黨的陽光下努力前行。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3

《青春之歌》是我國著名作家楊沫的成功之作之一,他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年輕人的革命精神。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他們的信念是那麼的堅貞。

《青春之歌》,這些歷史時期的愛國學生為背景,描寫了以此大學生為中心的一批愛國進步青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塑造了各種型別的知識分子形象,反蚋了在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激烈動盪的年代,知識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現中國的一代青年在黨的領導教育下,不斷更新自己,擺脫舊思想來束縛的曲折成長過程,說明了廣大青年知識分子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於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確出路,才能擁抱起美好青春。

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一找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苦的磨練和改造過程。她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異母的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來。最後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鬥爭,並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為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欣賞完了這部作品後,我感觸頗多,在當時這種社會環境下,進步青年敢於投身革命鬥爭之中的熱情應該值得現代這社會中的青年人學習,學習他們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4

《青春之歌》中我領略到了林道靜對於黨的真摯的依賴的象孩子見到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他們那一群象火山一樣噴發的熱血的愛國之情;領略著那個動盪的、轟轟烈烈的時代的風雲。一星期以來,每個晚上,我都沉浸在那個時代中。但是,畢竟,我還是從那個時代中走出來了。書看完了,我看了楊沫的再版後記。這一本書,它經過了另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文革的時代。它聽取了眾多的意見而改變了一點,增加了林道靜在鄉村農民—運動中鍛鍊的七章,這表明了歌明者要與工農商相結合的歌明思想,也給整部小說展示了更廣闊的天地。

同時,林道靜的思想發展、成熟之路也就更加合情合理。我雖反感增寫的理由,但卻還比較喜歡這幾章。最喜歡的是開頭道靜和餘永澤生活,和盧嘉川接觸的一段,在獄中和林紅接觸的一段,寫得很成功。可是後來,卻很難理解一個成功的歌明者的真正的鬥爭和歌明的情節。這種內部的左和右的鬥爭,也許是因為某些人的批評,也許揉進了文革的一些影子,更也許,我自己天真地沒有預料到當時鬥爭的複雜性。

總而言之,楊沫是一個成功的作家,但同時又是一個有太多責任的作家。作品不應該為歷史去背上沉重的包袱。我欣賞的是那種自由的作家,他沒有任何責任和工作的目的需要而去寫作,他的作品就應該是他自己最強烈的感情,是他心底最強最高亢的呼聲。楊沫的作品,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是她畢竟寫出了,成功地寫出了一代人最壯美的青春!

這本書也讓我感到,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也應該像文中的林道靜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強的意志,這種奉獻要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現在家家戶戶多數是獨生子女,所以個個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經歷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獻精神,而堅強的意志更需要我們的鍛鍊,需要我們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長,需要我們意氣風發的走向未來!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5

讀著《青春之歌》或許我沒有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蹟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身影,我依舊能夠感受到這場歷時的大風暴。也依舊能夠領略到她對黨的真誠,對祖國的熱愛。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的中國時,她那種無私奉獻青春、頑強與不屈的鬥爭精神,令我深深地感動。

林道靜雖是大地主家庭出身,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她不僅為個人主義命運做掙扎,也為著拯救危難的祖國奮鬥,卻又一度遭到打擊—自殺未遂、教書被逐、愛情不如意、尋找職業四處碰壁、對黨的理解尚且幼稚…面對重重打擊,她沒有選擇放棄。儘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儘管她知道她選擇的這條路異常艱辛,可她只擋這些打擊、坎坷。從沒有放棄自己的理念與命運,沒有放棄對黨的嚮往。這種不服輸的大無畏精神,令人起敬佩。特別讓我觸動心絃的是她在獄中與林紅接觸的那一段,一個女孩,本著柔弱的身軀,面對烤打,她沒有屈服:面對愛情的誘惑,她沒有動搖。而是帶著憤怒與之抗爭。她的心中只有黨和國,她身上的一道道疤痕,就是最好的鑑證。

在感動與敬佩之餘,不由得想到了我們正值青春的朋友們。

“青春”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太短暫了,也正是因為她的短暫,讓我們覺得彌足珍貴。但現實生活中,許多正值青春年華的朋友們,卻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的人選擇讓青春隨風逝去,面對挫折,或是些生活的小挫折,就不堪一擊;或是學習的一點小坎兒,就匍匐在地;或是寫感情的小插曲,就選擇輕生…有的人選擇讓青春沉淪,或是習慣了像花一樣的生活,經不起風吹雨打,很多事情都靠著父母,缺乏奉獻精神,脫離了父母,就選擇沉淪、擱淺。當選擇讓青春逝去的人醒來的時候,發現青春以不在。當選擇沉淪、擱淺的人準備起航時,卻發現青春已成傷感。每每想到這些我的心都在隱隱作痛,這種痛愈發嚴重。

我記得且很喜歡奧斯特洛夫斯基筆下保爾說的那段話:“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以獻給了人類最壯麗的事業。”是的!有人說的好,擁有健康是可喜的,能用健康的身軀去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的人是可敬的,年輕就應該奉獻。

正在少年的朋友們,即將步入青年的朋友們,青春不設回頭客。不要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命運”,而是要像林道靜那樣,努力改寫命運,一個人的本質,不僅僅是簡單的存在,應該是一種超越價值的存在。是的!也許這條路很艱難,可我們有青春,那就應有衝勁,有幹勁。那還有什麼可怕的呢?跌倒了可以再爬起來,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來再哭。即使是100次跌倒依然有101次爬起來,繼續著自己堅定的腳步,相信青春,相信未來。

《青春之歌》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聲……我們應該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向林道靜學習,獻出我們最壯美、最靚麗的青春,與祖國共進!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6

看到隨風飄揚的國旗,我總會覺得自己血液裡激流澎湃,自從閱讀了《青春之歌》之後,我才知道這是一種無法抑制的愛國情懷。

開始,只是覺得“青春之歌”這個名字充滿了朝氣,就像現在的我們一樣,於是就因好奇而迷戀上了這本書。這是一部少有描寫知識分子的小說,主人公林道靜是愛國青年,一個複雜卻又簡單的角色,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可是她所表現出對國家的熱愛和真誠令人驚歎。

不知不覺中,我漸漸喜歡上這個角色!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堅強、認真、熱情以及純潔向上已不止於文字的木訥、呆板,而是真正融入了我的讀書生活中、我的腦海裡。唯有林則靜給我的欣賞崇敬……在她悲慘黑暗的家庭背景下,她就像一朵新生的清蓮,純潔美麗,不斷的在印證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她沒有崇高的理想,只是憑著那份對自己喜歡職業的嚮往而奮鬥著,儘管故事的結尾,她身受重傷,生死未卜,但是卻留下了永遠的美麗和勇敢

從那時起,每每看到國旗隨風飄揚,腦海中便浮現出她的身影,我相信現實生活中是存在林則靜的,也許是你、也許是我,也許就是我們的縮影,懷著那份嚮往、激情向未來衝去!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林則靜,每個人的血液都懷著一份愛國情懷……建黨100週年,中國經歷了多少變遷,一座座的小農屋已被一幢幢高樓大廈所代替,貧瘠的土地上已種滿了花草樹木。

唯一沒變的是那面火紅的旗幟,還有我們血液裡被賦予的愛國情懷。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7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民眾們,組織起來!武裝起來!中國人起來救中國啊……”無窮盡的滾滾人流,鮮明奪目的旗幟,嘶啞又悲壯的口號,繼續沸騰在古老的故都街頭和上空,雄健的步伐也繼續在不停地前進,不停地前進……這是1935年12月9日發生的事情,也是一群愛國的青少年迸發出的赤子吶喊。

記載這個事件的書是一本叫《青春之歌》的小說。這本書給我印象很深的是主人公林道靜的母親——秀妮。在熱河省的一個山村中,有一家只有祖父和孫女兩個人,孫女叫秀妮。秀妮是一位漂亮、結實、能幹的姑娘。秀妮在11歲的時候給一戶人家當“童養媳”,後來到了15歲時,她所謂的丈夫已經死去,所以她一直在孃家侍養她病在炕上的老祖父。到了21歲那年冬天,地主林伯唐下鄉收租的時候,豔羨秀妮的美麗,強迫討她做姨太太。秀妮無奈之下跟著林伯唐去了北平,她從一個聰明伶俐的姑娘變成了痴痴呆呆的傻子,後來生下林道靜卻被趕出林家,最後跳河自盡了……

1931年,林道靜長大了,她被迫離開了家去了北戴河,1931年的9月24日,日本佔了東三省。林道靜在抗日革命戰爭中迅速成長起來,成為了一名地下革命者。

這可以看出封建社會多麼殘酷無情,日本侵略時期的中國人奮起抗爭,出生入死。

讀完《青春之歌》這本書後,我很有感觸,慶幸自己出生在和平年代,可這個安寧美麗的世界正是因為有林道靜一樣的革命者不怕犧牲、不退縮的勇氣,才一步步成為了現實,才使得今天的女性不再有秀妮那樣的悲慘命運,所以我真的很崇拜革命者們,對他們充滿了由衷的敬仰。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8

事實上,那個年代離我們並不遙遠,依稀地,身上似乎還留有那個時代的傷痛。可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卻離我們遠去了。我們是健忘的。

可是,正如別人說,有些事情是我們不能選擇的。比如:我們是怎樣一個人,相貌如何,生活在什麼年代,父母親是誰等等。我們可以說我們有權選擇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又是不能選擇的,我們不可能都變成唐吉珂德去。更悲觀一點,若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壞的星球上。

我們依稀記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那段名言,可是我們對著那段名言卻無言,卻又痛。

我是個易衝動的人,儘管在表面上看著很平靜;我又是一個極易冷卻的人,我的希望能和林道靜一起,並肩走在北平的大街上,去面對凜冽的寒風和閃寒光的刺刀。但是我沒有信仰,我不會再像她一樣,看見中國共產黨的幾個字,就會像嬰兒見了母親一樣的親切和偉大,我們聽慣了什麼黨性、原則性之類的話。對黨,也是另一種感受。在《青春之歌》中我領略到林道靜對黨的真摯的依賴的像孩子見到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他們那一群像火山一樣噴發的熱血的愛國之情;領略到那個動盪的、轟轟烈烈的時代的風雲。一星期以來,每個晚上,我都沉浸在那個時代中。但是畢竟我還是從那個時代中走出來了。書看完了,我看了楊沫的再版後記。這一本書,它經過另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它聽見了眾多的意見改變了一點,增加了林道靜在鄉村農民-運動中鍛鍊的七章,這表明:革命者要與工農商相結合的革命思想,也給整部小說展示更廣闊的天地。同時,林道靜的思想發展、成熟之路也就更加合情合理。我雖然反感增寫的理由,但卻還比較喜歡這幾章。最喜歡的是開頭道靜和餘永澤生活,和盧嘉接觸的一段,寫得很成功。可是後來,卻是理解一個成功的革命者的真正的鬥爭和革命的情書。這種內部的左和右的鬥爭,也許是因為某些人的批評,也許是揉進了文革的一些影子,更也許,我自己天真的沒有預料到當時鬥爭的複雜性。

總而言之,楊沫是一個成功的作家,但同時又是一個有太多責任感的作家。作品不應該為歷史去揹負沉重的包袱。我欣賞的是那種自由的作家,他沒有任何的責任和工作的目的去寫作,他的作品就應該是他自己最強烈的感情,是他心底最強烈最高亢的呼聲。楊沫的作品,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是畢竟寫出了,成功的寫出了一代人最壯美的青春!

楊沫用他的經歷影響著人們,他的偉大將永遠留存。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9

為進一步強化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充分調動廣大職工讀書的積極性,優化全員知識結構,使廣大職工在閱讀中體味人生、感悟生命,在閱讀中潛心思考、提升品味,培養志存高遠、淡泊名利、務實鑽研的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思路。近日公司根據張掖供電公司《關於開展“黨旗飄揚?雙百經典閱讀”活動的通知》要求,開展了此次活動,藉著此次“讀百本文學名著、讀百篇優秀文章”雙百經典閱讀活動東風,我再次有幸品讀了《青春之歌》,合上已經讀完的《青春之歌》,夜色已濃,我卻依然了無睡意,那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那轟轟烈烈風雲變幻的革命鬥爭、那為了民眾幸福而不斷披荊斬棘奮勇向前的熱血青年、那‘“挺住,咬牙挺住!共產黨都是這樣的!”如野草般強勁地堅持、那一面讓有志青年有著堅定信仰的永遠飄揚的黨旗??一個個場景、一句句話語、一幅幅畫面,如窗外佈滿繁星的夜空在我的腦海中熱烈而清晰地不斷地延展,讓我回味,引我感慨,促我反思。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苦心創作多年、歷經坎坷才得以問世的一部長篇小說,1958年初由作家出版社出書,《北京日報》同時開始連載。小說別開生面以女性知識分子林道靜為主人公,從生活的實際出發,描寫了她青春之歌中的三段旋律:一是苦悶彷徨階段,為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出走,幻想到社會上尋找個人出路,然而“水遠山長處處同”,殘酷的現實使她的希望破滅,只能以死抗爭。這是當時知識分子走投無路的真實寫照。二是追求探索階段,在共產黨員盧嘉川等的啟發教育下,學習馬列主義先進思想並在實際鬥爭中鍛鍊,克服了軟弱思想,和餘永澤決裂,跳出了個人的天地,融入集體,走上了革命征程。三是鍛鍊成長階段:在嚴酷的革命風雨中,經歷了戰友被殺、叛徒出賣、兩次入獄、嚴刑逼供等以後終於成熟起來,確立了無產階級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成為一名堅強的共產黨員。

透過小說的描述,我看到了在複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中林道靜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的發展,看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令人振奮的青年革命運動,感覺到了在“九?一八”到“一二?九”——舊中國最黑暗的年代裡,中國共產黨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團結和引導,感覺到了革命力量如何以不可抗拒的威勢逐漸成長。這是我閱讀《青春之歌》的所得。這些所得令我激昂,但似乎也還不能滿足我已經被激發起來的強烈的情感,我不禁問自己:林道靜為什麼最終能夠完成自己青春的涅槃?在這場涅槃的烈焰中到底是什麼深深的吸引了我? 循著林道靜的足跡,在對小說文字的回憶中,漸漸地,我彷彿看到了林道靜堅毅的臉龐,看到了她在她的青春之旅中所實現的三次偉大的決裂。第一次是為求得個人解放,與封建家庭決裂;第二次是為爭取民族解放,與小家庭決裂;第三次是為整個無產階級的解放,與“舊我”決裂。三次決裂之後,林道靜完成了靈魂的昇華,由一個走投無路的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成長為優秀的共產黨員。然而,這使她靈魂昇華的“決裂”,說起來簡單兩個字,但對於一個活生生的現實的人來說,這又包孕著多少艱難?我不禁想到自己常常為不能改變一個不好的習慣而找很多很多不成理由的理由,我也不禁想到自己在面臨一個不能兼得的選擇時的彷徨、矛盾與掙扎,我還不禁想到“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俗語??但是,林道靜做到了,而且她所決裂的不是什麼可有可無的人物或地點,而是在偌大的世界中她可以棲身可以依靠的“家”,是隻有她自己才能夠真切觸控到的精神世界。這不正是她自己所說的:“我常想起高爾基的一句話‘最光榮最偉大的職務就是在世界上做一個人。’為了保持人的尊嚴,我不願意馬馬虎虎地活在世上。”這是怎樣的追求!這又需要怎樣的勇氣和信念!我想,這對於我,對於常常會在某個時刻,以某些所謂世俗的理由讓自己混混日子,得過且過的我來說,是一次激盪,一次洗禮。

林道靜在時代風雲的激盪下,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分子,不容置疑,與她自身的追求與自覺密不可分,但也離不開那些影響了她的人——盧嘉川、林紅、江華、羅大方、徐輝、侯瑞等等。他們都是堅強不屈的共產黨員、是富於革命理想的共產主義戰士。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機之際,他們放棄了屬於個人的一切,將一切痛苦和血淚深埋心底,用頑強和堅毅與敵人對峙,他們是“黨的使者”。正因為盧嘉川,林道靜才瞭解了時局戰況,才如飢似渴的閱讀了許多革命書籍,為痛苦中的自己打開了一扇光明的大門;正因為林紅,林道靜才在煉獄的日子裡完成了痛並快樂著的蛻變,挺住了敵人的嚴刑拷打,威逼利誘,才有了那令我們近乎難以想象的語言“反動派把我們抓來不是讓我們蹲監獄,而是讓我們上了馬克思主義大學”。 他們,使我真切地感覺到他們對於一個迷惘的青年的爭取與幫助;他們,成了林道靜的最關愛、最敬佩的引路人。不僅如此,他們還以自己剛毅、頑強的性格和對黨的忠誠,教育和影響著其他的更多的進步青年,也鼓舞著自己的戰友。作為一個後時代的閱讀者,同樣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由衷的認為他們才是知識分子的精粹,是無產階級的先鋒,是中華民族的真正的希望。因為他們身上有一種不屈不撓的頑強的革命精神,有一種難能可貴的東西——無私的信仰,他們一直以奉獻者、殉道者的形象堅守著他們始終不渝的信念。他們可以為信仰失去所有,他們可以為信仰去死,他們不僅把自己的身體交給了信仰,而且把自己的情感和靈魂也交給了信仰。所以,當林道靜入黨的時候,她飽含淚水,情真意切地說:“從今天起,我將把整個的生命無條件地交給黨,交給世界上最偉大崇高的事業。”

今天,作為一名黨員,當我在閱讀的時候感覺到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而不顧一切奮勇向前的時候,我感到了自己胸中澎湃著的那種驕傲和自豪,但同時也感到了深深的愧疚。同為黨員,我們在寬敞的辦公室裡高談闊論,坐而論道,甚至偶爾怨聲載道;我們也常常為了一時一事的得失而唏噓,我們甚至學習著八股,卻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們也似乎在物慾橫流的現實裡沾染了些許的銅臭味??我想,我該在《青春之歌》鼓舞下呼喚並找回那份屬於一個共產黨員的信仰了。

不僅如此,作為一名教師黨員,我既要從《青春之歌》中汲取自身覺醒和追求的力量,還要學習那些優秀的成熟的共產黨員,在做好自己的同時,還要盡一切力量去影響周圍的人,尤其是我的青年學生們。

記得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同志就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召開學生工作討論會上說過:“中學教員是黨的青年運動的骨幹” “一個教員每個學期教五十個學生,兩年之後就有二百多。假使我黨有五百個教師在大後方工作,就可以團結十萬青年,這個數目是何等的驚人啊!”“今天我們不要求中學教員是最進步的,我們只要求教員是重正義,講義氣,講廉恥,有本事,有學術的。”是啊,在影響青年學生方面,作為年輕的黨員教師,我們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當代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是民族的未來,承載著祖國的希望,若形成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其自身發展、對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也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伴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少數學生精神卻相對匱乏,甚至存在信仰危機、精神危機等問題,出現了價值多元化,精神追求虛無化,隨波逐流不思進取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顯得尤為重要。而閱讀紅色經典讀物,無疑會是一條很好的途徑。紅色經典中包含著厚重的民族氣派、民族風格、民族感情、民族氣節、民族氣韻,它們可以讓青年學生自覺的感受到誠實、公正、熱情、頑強、樂觀、開朗、勇敢、堅強、堅定、正義感、責任心等。我想,這是我可以馬上實踐並做到的。

感謝《青春之歌》,感謝它喚起了我似乎隱藏的青春熱情與激情;感謝《青春之歌》,感謝它喚起了一個黨員沉睡的責任與信仰。我希望,我自己能和我更多的同事一起在黨旗下唱響屬於我們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0

青春是美妙的樂章,用它跳躍的音符譜寫人生的旋律;青春是翱翔的雄鷹,用它矯健的翅膀搏擊廣闊的天宇;青春是奔騰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氣勢沖垮陳舊的木橋。這幾天,我看了一本流動著青春熱血的書——《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為讀者展現了“九·一八”事變後,一批愛國主義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道路情景,細緻的雕琢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知識分子形象。而主人公林道靜是一個從小寄人籬下的的青年,為了反抗命運,她憑著旺盛的革命熱情在革命者的幫忙下,從一個受盡凌ru的青年成長為一名有堅強內心,不畏強權的共產主義革命者。

回首此刻,我們物質生活豐富,有著社會、家庭和朋友的照顧,不必為生存而擔心;可我們的精神生活與林道靜相比,卻顯得多麼微不足道。林靜道找到並堅定了自己的思想與信仰,實現了青春的價值。而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卻很少有人把握住青春的價值:有些人把青春浪費在了網遊的虛幻中,有些人把青春浪費在了頹廢的酒吧,還有的人把青春獻給懶惰與放下。

每個人的青春都有著其特殊的價值,並佔據著特殊的地位。正值青春的我們就應無愧且無悔於青春,在這個人生的關鍵時期我們就應為收穫一個完美的未來而播種下理想,併發奮讓它實現。但是我們又有幾人真正做到了無愧青春呢,其實每個人的青春都有著自己的挫折與不順,有的人在挫折中站了起來,而有的人卻如脆弱的玻璃瓶經不起挫折的磨礪。青春期的我們有著鴻圖之志,但我們的理想卻不堪一擊,在幾次失敗和教訓之後就變得軟弱與膽怯。玫瑰在破土前,只有在黑暗的土地裡經受寒冷與寂寞的挑戰,才能衝破大地,綻放自己的美。我們的理想也只有在挫折的不斷錘鍊下才能由普通的石頭變成河蚌裡發光的珍珠。完美的未來需要我們為之而艱苦奮鬥,而理想是我們奮鬥的動力。黃金時代就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應學習林道靜,珍惜青春,把握時光,把握每一天的完美。只有不斷奮鬥,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才能有真正值得歌頌的完美青春。不論暴風雨來的多麼猛烈,請做一隻海燕,做一隻高傲的海燕,在挫折與困難中前行,風吹的猛烈了就展開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抬起自己不屈的頭顱,面向暴風雨。

要堅信——雨後就會有彩虹!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1

青春,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太短促了。也許,正是因為它的短促,方顯彌足珍貴。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青春,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回憶和遐想;而對於我們這些風華正茂的人,青春則給予我們無盡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如果說林道靜、盧嘉川、羅大方等人留下的是他們為拯救危難中的祖國所表現出的不屈不饒的革命精神,那新時代的我們就應該更好地傳承他們的精神,從自身做起,努力工作、積極生活。唯有如此,才對得起那些英雄前輩用血肉拼出來的美好今天,才對得起黨和國家對青年一代無微不至的關懷。

再次閱讀這部《青春之歌》是在寒假期間,因為在家中無所事事,以至於產生了無聊的情緒。因此。我又再次拿起這部小說來看,這一次卻從中品出不同的韻味來。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們似乎很難體會到當年的革命先烈們戰鬥的艱辛,更何況我們這些90後的孩子們。我們或許知道周杰倫,很熟悉王菲,但是卻對秋瑾這些烈士一無所知。事實上,那個時代離我們並不遙遠。依稀地,身上還留著那個時代的傷痛。可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卻離我們遠去了。

有些人說,我們有些事情是不能選擇的。比如說我們的父母是誰,我們生活在什麼時代等等。我們可以說我們有權選擇我們的生活,但事實上有時候我們身不由己。林道靜他們那個時代的人想要和平,想要過上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生活。但現實是殘酷的,他們必須要過那種居無定所、膽戰心驚的生活。

再一次的細細品味,我領悟到了林道靜對黨的真摯的依賴像孩子依賴母親一樣的感情;領悟到他們那一群像火山一樣噴發熱血的愛國熱情;領悟到了那個時代動盪的轟轟烈烈的時代風雲。在那個動亂不安的時代,林道靜的革命精神讓人讚歎不已。當然,林道靜不是一天就能成為一個革命戰士的。最初的林道靜是朵冰清玉潔的連花,是一個小知識分之而已經過了艱苦磨練和改造的過程,她身上逐漸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在經歷了兩次鐵窗中血與火的洗禮後在革命實踐中變得堅強,政治上也逐漸成熟起來。

能堅持著自己的堅持,是林溢靜的感人之處每當我讀到她入獄時受到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折磨後依然堅持著自己的人生理念,堅持革命道路時我深感到自己以前知識的膚淺因為小說裡一個個鮮明的革命人物一個個地犧牲讓心硬如石的人也為之哀泣。當然,我很鄙視那些反面人物,那些卑鄙的手段和背叛令人咬牙切齒,即使他只是虛構的故事情節也能讓人為之震撼。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戰勝了孤獨寂寞,他就可以戰勝一切其實,在哪個戰爭的年代,革命戰士們面臨的最大的敵人是孤獨,當時,由於革命是事業被很多人仇視,因此阻礙也重重。所以革命事業往往是在祕密進行著。剛開始從事革命的人們大多是沒有戰友的。因為這種舉動不變世人所理解,把他們當成造反的人看待不是孤立就是打壓。例如巴金《激流三步曲》中是覺慧,無法忍受封建家族的禁錮而離家出走,投奔革命,這些投奔革命的人不被人們承認,因此他們覺得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是孤立著的。

這種孤獨其實在他們看起來並沒有什麼,至少他們還有懷著同樣的革命夢想的戰友們。有戰友們的支援和鼓勵就足矣。但是當僅有的同伴也不相信你。不理解你時,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孤獨正如《霧~魚~電》中的吳仁民一樣,他們不被同志們所理解,覺得自己被這個世界拋棄了因而痛苦萬分。《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也一樣在她還沒有入黨之前她雖然忠於革命,但是內心切很迷茫不知道人性的方向在哪裡,遇到盧嘉川林紅等人後,在他們的幫助下逐漸融入革命中但是黨在當時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對入黨人員的考驗是非常嚴厲的,最苛刻的一項是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獨,林道靜在入黨前遇到過很多困難,身邊的同志不斷地犧牲,自己也一次地從死裡逃生。那時候沒有人能幫助她,沒有人告訴她下一步該如何走,她只能靠自己一點點地摸索前進的道路。她堅持著,堅持孤獨地走下去,她相信未來她不會是孤單一個人。

青春激情正是燃燒著我的心,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有種恨自己生的感慨,我想,如果我在那個黑暗的時代,生在像林道靜那樣的家庭,我肯定會對那個黑暗的舊社會深惡痛絕,課倘若群毆生在羅大方那樣的家庭,我的答案就不敢那麼肯定。但時勢造英雄,此一時彼一時也,歷史終究不容假設,我也就不在這方面深入下去。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聲。我們所要做的是走向青春的沒一個音符,讓秦春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的60多歲的生日了。翻開五千年的歷史,我發現相同的生命,記載了多少滄桑,卻表現的如此頑強,那是一種表示,更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一種想嚮往!回收往西,在我們遭受外國人的欺凌是,祖國一次又一次的從危險困境中走出來。因為祖國心有我們,有人民!祖國永偉岸身軀來保護我們,我們也要回報於祖國!祖國,永遠愛你,保衛你!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2

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回憶和遐想;而對於我們這些年輕氣盛的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憧憬。這幾天,我看了一本流動著青春熱血的好書——《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為讀者展現了“九·一八”事變後,一大批愛國主義有志青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道路,參加舉行請願、示威等活動的場景,細緻的.雕刻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知識分子形象,將各種知識分子走向不同道路的過程清晰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而主人公林道靜,為了反抗“花瓶”、“沒有靈魂的傀儡”和依靠別人的供養過日的命運,走向了共產主義道路,在革命者的幫助下成為了有堅強內心,不畏強權的共產主義革命者。

作品中的林道靜是一個從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的成長是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在曲折艱難的道路行走中,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的代表。她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由於她深受異母的凌辱和虐待,因此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來。最後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並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的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回首看看現在,和林靜道相比,我們有著社會、家庭、朋友的照顧,不必為生存而擔心,物質生活豐富;反觀我們的精神生活和林靜道相比,顯得多麼微不足道。雖然林靜道在一段時間中出現過內心的彷徨與不安,但是她在共產主義革命者的引導下找到並堅定了自己的思想與信仰。而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卻很少有人把握住了青春的價值。

林靜道在那一段中華民族的特殊時期沒有選擇沉淪,反而選擇了奮鬥,選擇了與命運抗爭。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貝多芬的不屈、看到了肖邦的倔強、看到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勇敢、看到了小仲馬的堅持。在相同的年齡段,我們的青春卻和她的有著極大的差別,她的青春在精神與困苦的洗禮下變得富有價值和意義。

青春是人生必須經過的一段時期,每個人的青春都有著其一生中特殊的價值,並佔據著特殊的地位。

正值青春的我們正應該無愧於青春的名詞,在這個人生的關鍵時期正是我們應該建立健全個人價值觀、世界觀的時期。可是我們又有幾個人能做到無愧青春呢,有些人把青春浪費在了網遊的虛幻中,難以自拔;有些人把青春浪費在了頹廢的酒吧,醉生夢死;有的人把青春獻給了懶惰與放棄,忘記理想。

其實每個人的青春都有著自己的挫折與不順,只是有的人在挫折中站了起來,有的人就如脆弱的玻璃瓶經不起挫折的磨礪。但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如此脆弱,又有什麼理由沉淪與頹廢。青春期的我們有著鴻圖之志,但我們的理想卻不堪一擊,理想的心在幾次失敗和教訓之後就變得軟弱與膽怯。玫瑰在破土而生前,只有在黑暗的土地裡經受寒冷與寂寞的挑戰,才能衝破厚厚的大地,在陽關的照射下茁壯生長,綻放自己的美;雄鷹只有在雛鷹的時候經過無數次的飛翔的嘗試,在懸崖上經歷無數次的生死考驗之後,才能歷練成為展翅遨遊在天空的主宰;而上帝也不過是在痛苦而可怕的煉獄中走的最遠,歷練的時間最長的人。美好的東西只有在經歷無數次的錘鍊之後才能展現美的一面,我們的理想也只有在挫折的不斷錘鍊下才能由普通的石頭變成河蚌嘴裡發光的珍珠。

國家的昌盛需要我們正值青春的一代人的艱苦奮鬥,而理想是我們奮鬥的目標與動力。林靜道的信仰是共產主義,她的理想則是完成共產主義革命事業,而她在革命道路上意識到只有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

珍惜青春,黃金的時代在我們的面前而不是在我們的後面。把握每一天的早晨,看旭日從地平線下緩緩升起;把握每一天的午後,品薰衣茶的馥香在開水中慢慢綻放;把我每天的午夜,聆聽來自遙遠星空的召喚。把握每一天的美好,相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論暴風雨來的多麼猛烈,請做一隻海燕,做一隻高傲的海燕,在挫折與困難中前行,風吹的猛烈了就展開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抬起自己不屈的頭顱,面向暴風雨,相信——雨後就會有彩虹!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飢寒的年代裡,理想是溫飽;溫飽的年代裡,理想是文明。”用理想之火點亮奮鬥之燈,用奮鬥之燈照亮前進之路,讓我們在理想之火與奮鬥之燈的指引下走在前進的道路上,成為時代的主人,將祖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3

餘永澤是小說《青春之歌》中的一個人物,這個人物的開場給我們一個很善良正義的形象,可是隨著小說的進展,我們看到了他阻礙革命的一面。他自己不支援革命,進而想讓林道靜也順從他去過平靜的生活。我們總是說,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每個人都不應該沉默。可是餘永澤卻不是這樣,他死讀書,讀死書,只為自己畢業後將去哪工作著急,於是便央求羅大方讓羅大方的父親引薦自己給胡適,好為自己的將來做準備。再後來,我們又看到大部分的同學都南下請願,抗擊軍警的暴力,而他卻在圖書館研究著古文。對於餘永澤我們的批評家從來都是毫不客氣,認為這樣的人雖於革命無大的危害,但中國人如果都像他那樣,那亡國只是遲早的事。

《青春之歌》是楊沫50年代的經典作品,小說的格調就是革命,抗擊侵略,抵制暴政。書中給我們塑造了許許多多的英雄形象,像林道靜,盧嘉川,許寧,羅大方,還有許許多多平凡的革命者,他們為了革命的勝利,為了民族的生存,將自己個人的生命置之度外,不懼怕把牢底坐穿,堅強地面對強悍的敵人。同時小說中也有許多反派的人物,像那個胡局長,還有那些特務,當然還有那個黨的叛徒戴渝。除去這兩種人,就是那些既不支援革命,也不對反動者低頭的人。這類人也許經過革命的宣傳會加入革命的陣營,也許至死也就是平凡的在世上生活著。我們現在所說的餘永澤就是這第三類人。

餘永澤出生在地主家庭,這並不能夠說明什麼,畢竟有那麼多的地主家庭的青年最後成為了革命的先驅。餘永澤生性懦弱這卻至關重要,他順從父母的安排,娶了一個有缺陷的女人做妻子,可沒過多長時間就死了。他看到林道靜在小村無依無靠,就主動去幫助她,進而兩人產生了感情,結為夫妻。可是生性懦弱的他,不敢參加革命,認為這只是少數人的事情,不需要自己關心。他也害怕自己的妻子因參加革命而遭遇什麼不測,因此堅決反對。餘永澤的懦弱使他不敢向反動的統治者說不,不敢加入革命的隊伍,而只能順著傳統的和平的路那樣走著。他是中文系的學生,從他待人接物,和林道靜討論文學,我們應該知道他也是有很強能力的人,可是他將他的未來定在了只為個人而生活的那一個狹小的信念中,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為自己而工作。我們是否需要激烈的批評呢,我想大可不必,因為有人說,性格決定人生,餘永澤生活在一個沒有鬥志的地主家庭,形成了他懦弱的性格,在戰火紛飛,時局動盪的革命年代,他的性格決定他只能沉默。

但我們始終沒有看到餘永澤背叛林道靜,這一點我們應該看到,他沒有告密,沒有出賣道靜的朋友,他只是冷眼旁觀著一切,但是一個原則卻是不倒向反動派。餘永澤的錯誤在於沒有看到對付黑暗的統治只能用革命的手段,想苟活於世,只能碌碌無為。在那個時代,其實像他這樣沒有革命的人其實是許多的,看過《圍城》的人都知道那上面發生的事也差不多就是抗日的時候,可是我們卻並沒有批評方鴻漸他們不革命,因為那只是一本描寫普通生活的書。我們的社會什麼樣的人都有,人的性格決定著他的行為,我們不能苛求每個人都是革命者,畢竟人各有志,也許是他的思想有侷限性,也許是他生活的環境不允許他如此。我們所要批評的人是那些反動派,那些背叛革命的人,他們阻礙社會的發展,殘害我們的革命志士,是非正義之流。

對於餘永澤我們還能看到他受封建思想毒害至深,封建宗法觀念根深蒂固。從他聽從父母的安排娶一個自己都不認識的女人,到他對待農民的冷酷,再到他對待林道靜是否應該出去工作的問題,我們能夠看出。國民黨是代表大地主在資產階級利益的集團,當然對中小地主也不會太差,作為地主家庭出生的餘永澤不反抗這個不公平世界也就有了另外的理由,他並沒有受到生計上的威脅,他不需要通過革命的手段去獲得生存的權利。因此我們黨之所以團結農民階級來進行革命就是因為他們的生存受到威脅,他們具有革命性。有人批評《青春之歌》說它描寫的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的小姐林道靜,也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資產階級不具備革命性,林道靜從資產階級變成工農階級的黨的一員,有點不切實際。

一部《青春之歌》讓我們看到了堅強不屈的革命志士,一個餘永澤卻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複雜,人性的複雜。任何一個人物都是值得我們去深究,去了解,我們不能因為片面的主觀性認識或別人的評論就去妄加批判。李魁是反叛的,可是卻殺人不眨眼,嚴嵩是有名的奸臣,可是他年輕的時候卻是一個博學好問,勤奮刻苦的青年。人性是複雜的,我們無法猜透一個人的所想,正如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有的人已經位高權重,什麼都有了,可卻還要以權謀私,打壓下屬。《青春之歌》描述的餘永澤永遠只能作為教科書的材料,在那裡,我們可以將他作為反面材料加以證明革命年代不應沉默,而應該去面對不公平的世界。但在我們真正要去了解認識一個人物形象的時候,我們要加一些理解,不要苛求。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4

“青春”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為他的短促方才顯得他彌足珍貴。

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的回憶和遐想;而對於我們這些年輕氣盛的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憧憬嚮往。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值得人們用最美好的語言去謳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最近,我看了一本流動著青春熱血的好書——《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記。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心由之路。

楊沫在《青春之歌》中用洋洋灑灑的文字,扣人心絃的情節塑造了大量生動活潑、有血有肉的靈動的文學形象。有在鬥爭中茁壯成長的女主人公林道靜;爽朗熱情、堅貞不屈的盧嘉川;穩健沉著、機智勇敢的江華;關懷戰友、視死如歸的林紅;積極向上的徐輝、羅大方、許寧;庸俗自私的餘永澤;貪圖富貴享樂而淪為娼妓的白莉蘋……還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種型別的人物形象。但是小說中塑造的這些眾多的文學形象中,最典型的還是女主人公林道靜的形象。作家在小說中刻意安排了各種各樣的人物來襯托林道靜這一人物形象的成長和蛻變,小說中的人物雖然龐雜,但卻安排得非常得當,把要表現和突出的都做得很到位。沒有給讀者眼花繚亂,雜亂無章的感覺,反而讓讀者覺得這樣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是必不可少。

它塑造了林道靜這麼一位由知識分子鍛造成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形象。楊沫以其女性的視角,敏感、細膩地描寫了小資產階級林道靜成長為革命者的全過程,對於五十年代的年輕人具有人生啟示性和方向性作用。然而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林形象塑造規則化、樣板化、格式化的弊病很大程度上扼殺了作品的藝術性,使小說更趨向於主流意識針對知識分子的一個思想教育讀本。

《青春之歌》塑造了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共產黨員林道靜形象,曾經激勵一代有抱負的中國青年主動靠攏黨組織,接受黨的領導和教育,自覺改造世界觀,抵制形形色色的非無產階級思想,樹立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他們熱烈響應黨的號召,到工廠農村去,到邊疆礦山去,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火熱生活,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鍛鍊成長。

林道靜在成長過程中曾有過沉湎於個人瑣屑生活的纏繞,對理想感到渺茫的經歷,她“像一隻孤獨的駱駝,揹著沉重的負擔,跋涉在無窮無盡的苦難的沙漠中”,在共產黨員的帶領下她終於看見綠洲。林道靜形象的真實可信在於其有一個逐漸完美的過程。她從一箇舊知識分子成長為一個共產黨員新人,這在中國文學史的長廊中是過去沒有的新形象。

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與我們相同的年紀,可他們卻有著不一樣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靜出身於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在她不斷為個人的命運掙扎時,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面對重重的挫折打擊,林道靜並沒有放棄,儘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儘管她知道這條路艱辛異常,可她只當這些打擊、坎坷是豐富人生的元素來對待,從沒放棄自己的命運,這種不服輸的、大無畏的精神,在現在當真是一筆無價的財寶了。

小說在女主人公林道靜形象的塑造上,真是地展示了作品主人公的成長曆程,細膩地記錄了人物的前進軌跡,預示了作品人物在與工農相結合的大道上,將會邁出更堅定的步伐。在作品人物成長前後思想言行的對照中,啟示人們,必須勇於否定和摒棄舊我,永不停歇地追求進步,樹立崇高革命理想,才會生活得更有意義,才會對國家、對社會做出切實的貢獻!這樣的一種暗喻,正是小說塑造典型的知識分子成長的形象的巨大意義。小說還較好地處理了作品主要人物與周圍人物的關係,將加入黨組織之後的林道靜置身於群眾運動之中,凸顯了黨和群眾的魚水關係。這些都充分證明了小說對林道靜這一形象的塑造是空前絕後的成功。

欣賞完了這部作品後,我感觸頗多,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也應該像文中的林道靜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強的意志,這種奉獻要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現在家家戶戶多數是獨生子女,所以個個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經歷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獻精神,而堅強的意志更需要我們的鍛鍊,需要我們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長,需要我們意氣風發的走向未來!

不要把自己的命運的交給“命運”,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寫命運,儘管這條路很艱難,可你有青春,有衝勁,有幹勁,還有什麼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來,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來再哭,繼續著自己堅定的腳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聲。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讓青春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5

《青春之歌》是我國著名作家楊沫成功作之一。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 要人物的一批近代青年在那個時代,在那個背景下年輕人的革命精神。當我看完這部作品之後,我深深的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熱愛和真誠的信念那麼堅貞。

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她由一個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廣大知識分子走過了一段曲折的艱難道路。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難磨練和改造過程的辛苦路。她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繼母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

《青春之歌》通過青年知識分子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來反映這場歷史大風暴的。林道靜出生於大地主家庭,她不甘於大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她不斷為個人的命運掙扎,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作家以充滿激情的筆墨,真實的展示了林道靜的成長道路充滿荊棘,充滿坎坷。正是這些坎坷讓她勇敢,讓她堅強。

這部書情節感人,文筆流暢優美,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不可不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