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集合)

讀後感1.96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集合)

文化苦旅讀後感1

讀完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有如一支從一千年前射過來的利箭,射中了自己的心,感覺好痛好痛。

莫高窟是以佛教文化為主,卻讓一個不懂佛教的、無知的王圓籙來當家?他就象一個老農看護自己的院落一樣,到是“勤快”。自己扎一把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畫刷去,大片精妙絕倫的壁畫瞬間灰飛煙滅。再掄起鐵錘把塑像打毀,把一個個洞窟開啟。這樣在他晃動著的鐵錘下,藏經洞裡封存著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和藝術輝煌沒有了。

當時在無能的晚清政府下,藏經洞開啟的`訊息很快傳到了英,法,德,俄等列強國家。他們的所謂考古探險人員紛至踏來。其中有一個叫斯坦因的英國籍的匈牙利人帶著一個叫蔣孝琬的翻譯以考古學家的身份“取”走了敦煌藏經洞的大批經卷和繪畫,打包了整整七天時間,最後打成了29個木箱,在一個黃昏下午,大車,馬車的拉走了,而王圓籙站在悽豔的晚霞中,數著那歷歷可數的一點點錢!

如今在遊人如潮的道士塔前,人們看著王圓籙這個小人物,不免要發出長長的嘆息,心中有的只是綿綿的恨!

文化苦旅讀後感2

讀完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有如一支從一千年前射過來的利箭,射中了自己的心,感覺好痛好痛。

莫高窟是以佛教文化為主,卻讓一個不懂佛教的、無知的王圓?來當家?他就象一個老農看護自己的院落一樣,到是“勤快”。自己扎一把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畫刷去,大片精妙絕倫的壁畫瞬間灰飛煙滅。再掄起鐵錘把塑像打毀,把一個個洞窟開啟。這樣在他晃動著的`鐵錘下,藏經洞裡封存著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和藝術輝煌沒有了。

當時在無能的晚清政府下,藏經洞開啟的訊息很快傳到了英,法,德,俄等列強國家。他們的所謂考古探險人員紛至踏來。其中有一個叫斯坦因的英國籍的匈牙利人帶著一個叫蔣孝琬的翻譯以考古學家的身份“取”走了敦煌藏經洞的大批經卷和繪畫,打包了整整七天時間,最後打成了29個木箱,在一個黃昏下午,大車,馬車的拉走了,而王圓?站在悽豔的晚霞中,數著那歷歷可數的一點點錢!

如今在遊人如潮的道士塔前,人們看著王圓?這個小人物,不免要發出長長的嘆息,心中有的只是綿綿的恨!

文化苦旅讀後感3

首先想到道士的無知。你看,那麼多珍貴的文物的遺失,不就是因為道士的無知嗎?設想,如果道士知道這文物的價值和對國家的意義,他一定會捨命保護它們。可他什麼也不知道啊精美的壁畫在他手下變為白牆,優雅的雕塑在他錘下化為烏有。恨,恨他的無知。

無知的不止道士一人,政府官員們也很無知。由此聯想到中國的文盲。中國的成人識字率和初、中、高等教育入學率低於許多發達國家。試想,一個文化無法得到普及、到處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的國家,怎麼能強大得起來?怎麼能與外界競爭?當然留不住價值連城的經文和畫卷!

又多讀了幾遍,就開始恨起政府了。的確,王道士的疏忽導致了直接的損失,但清政府有更大的責任!

在道士不得不因為落魄不已而無奈用文物換來少得可憐的銀子時,政府哪兒去了?來看看清政府都在幹什麼好事

慈禧依舊每天一百道菜,依舊年年揮金如土地祝壽;頤和園依舊在熱火朝天地修建,這個老女人依舊在愜意地腐敗!

真是天子萬年,百姓掏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呵!

有這麼多閒錢享盛宴,祝大壽,修園林,區區一點運費都出不起?笑話!

清政府腐敗得無藥可救!恨,恨清政府的墮落!

恨,又有什麼用呢?

只能把這次文物的流失當作慘痛的教訓,化作今天研究敦煌文明的動力!

那王道士的圓寂塔,刺痛了愛國人的心。

文化苦旅讀後感4

《文化苦旅》是一部講述了許許多多在中國部位人們所重視的地方的書。

道士塔—建於莫高窟。它的所屬者王圓簏即使道士也是歷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是他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物,然後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也是由於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之得一次次確如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嘆息一聲後走到放大機前……

敦煌莫高窟的悲劇,只是由於一個道士流浪至此並駐足引起的.,由於他的私慾,從而導致外國“冒險者”以少數的銀元換走我們住過大量的文化遺產,我好恨,恨當時政府官員的腐敗與王圓簏的無知與私慾,從而導致如今我們的遺憾。

昔日的輝煌早就我們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輝煌被竊取了,那後果將怎麼樣……

因老一代創造的奇蹟,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才是我們擺脫令人屈辱髮指的歷史。

但如今的我們仍以過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裡。歷史會倒轉輪迴至當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不要問別人,而要問你自己,你是否要為自己的出現創造一份價值或是為他人的路上做點點星光……假如你仍為自己的私慾而奮鬥,我要問你,這些東西你有什麼用你死後能帶走嗎?有一句形容人的價值及意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文化苦旅讀後感5

此文的文筆流暢,餘秋雨的文字工夫確是很強很吸引人的,其敘事往往帶有鮮明的戲劇性,這是他行文的優點。有論者因此批評他在散文裡“編故事”,走金庸小說的套路,已經偏離了散文“真我”“寫實”的文體要求等等,我以為這種侷限性很大的批評並沒有多高的價值,文學藝術上的打破文體自身或先前的定義要求與侷限而進行創新、開拓、嘗試是一件更應該注目和鼓勵的事情,在形式上我對余文沒有多少批評,儘管他自己後來把自己的拓展寫作給模式化了,為人所詬病。但是藝術上你可以做不到或者不去做“事實上”的'真實(其實我們傳統所謂“真實”也並不真的真實,也只是心理認識的結果),但我一直認為寫作的主觀“態度”必須是真誠的,失卻了真誠則一切休論。

努力攀爬著才剛剛自比“高加索山頭上的普羅米修斯”,旋即“啞然失笑”,竟以所謂“康德所說的滑稽”作評價,康德講了那麼多精深的哲學,他偏要選用這個“滑稽”。我的感覺是,餘秋雨不具備真正的悲劇精神和意識,雖然他最會煽情掉淚。

述老尼處簡直是文人式的矯情造作,一個老人幾十年的生存經過和精神情感歷程竟被“眼光又轉向這脈靜池。答案應該都在這裡。”一句輕輕作結帶過,那這是怎樣“神奇”的一脈泉啊,竟然超過涵蓋了一個衰老生命的豐富與厚度!

“老尼的孤守不無道理”,但不知餘秋雨本人願不願意也這樣“很有道理”的活著,尊重不應只是一種淺薄的認同,更需要一種穿透人生苦難的願力與慧力。

文化苦旅讀後感6

《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先生的足跡遍佈全球。然而,立中國越遠,思它、念它就越多,看得也越明白。走遍天下,所謂祖國,無怪乎《文化苦旅》是如此直擊人心,如此驚心動魄。

長歌當哭,獻予中國。

以歌呼喚,獻予國人。

其實我喜歡《文化苦旅》的原因並非僅僅是我欽佩那位作者與知道那是一本好書,更多的是它帶給我的還有高中的回憶——一個傻乎乎又很愛較勁的小女孩。

它對我的`意義就像是人生的一個“逗號”,看完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明白,這是一個過程的暫停和轉向另一個過程的開始。

蘇東坡終於從泥沼中爬出來了,儘管骯髒,精神卻是乾淨的。他在黃州這個小地方真誠地自省,“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這樣的蘇東坡才是真正的蘇東坡,他“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之後他的詩文,也宛如那被打磨了無數次的美玉,溫潤、厚重、大氣、古樸,成就了一代經典。我想,這樣的蘇東坡,才是我們後世所敬仰的。他並不完全乾淨,他身上還帶著沼澤中的汙濁,但他在苦難中脫胎換骨,拋卻了銳氣與輕浮,不理會周遭的喧鬧,不在意他人的指點,真誠而灑脫,淡漠而從容。

文化苦旅讀後感7

沙源既是沙鳴山,隱泉既是月牙泉,因形如新月,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文中講述的是作者一路攀登沙山而上,尋找月牙泉的旅途經歷和感受。

“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這句話是餘秋雨攀上山頂時發出的感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美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不美嗎?為什麼一顆平凡的野草在攝影師的手下變得如此唯美?為什麼一朵枯萎的花朵在美術家的筆下變得如此輝煌?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得眼睛“。高淑珍的坑頭課堂,最美女老師張麗莉,託舉生命的最美媽媽,你說她們不美嗎?

美,不是偉大,其實就在身邊。

”連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懶得細加調配,讓世間大受其累“而月牙泉不就是這樣的產物嗎?黃河以她澎湃的氣勢流傳千古,長江以她的.綿延萬里而聞名於世。這讓我不禁的想,那月牙泉呢?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時,給粗狂以明麗。”餘秋雨在書裡的這段話實在是再貼切也不過了。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古人以他們的方式讚美著四季的美麗,平靜,實在。或許又會是這樣,當你回到家時飯桌上已經擺好了熱騰騰的飯菜,當你生病時有人在照顧你……

文化苦旅讀後感8

道士塔,看管敦煌文化古蹟的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是那個王圓籙。他將那些先輩們留下的文化遺產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我真是想不通:一個聖地,怎麼會讓一個那麼無知愚昧的人來看管!

跟隨著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麗與輝煌。但是這個王圓籙卻將這些經文等便宜賣給外國人。那都是精華啊!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跟火燒圓明園又有何異?不也是一樣,咱們中國的國寶被外國人搶去。所以:咱們中國歷史上一共是有2起重大搶劫案。而現在咱們的專家考古學家卻要拜訪外國去看咱們中國的古物去研究。帶著膠捲,用著放大器來研究。這是一種多麼大的羞辱啊!要怪也不能只怪他,當時的中國,很多的人沒文化,愚昧。換做別人,有可能還不如王圓籙呢!

看了他的簡介,我更是納悶,當時也並不是沒有有志向的`人,為什麼清廷就那麼輕視一個文化寶庫呢?他曾經給清廷寫過信,為什麼那些當官的文人就不能保護一下呢?治不好國就算了,連這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也不能做麼?真是自私!

讀了道士塔,我的心裡有憤怒也有悲傷。為王圓籙的行為而憤怒,為我們的文化被盜取而悲傷。唉!但是事情已發生,今天我們只能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使它真正的富強起來,把我們曾失去的都全部奪回來!

文化苦旅讀後感9

跟隨餘秋雨踏上游歷中國文化古蹟的旅途,感受歷史名跡歷經千年的風風雨雨所沉澱出的歷史文化底蘊。

具有”天 府 之國“美稱的都江堰是一個巨大的水利工程,也是能夠與長城並肩的文化遺產之一。文章在開頭先描述了長城,在大多數人心中,長城是我們民族的象徵,文化的精髓。接著筆鋒一轉寫到,長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兒,被風沙吹塌了。而都江堰不是,它驕傲地在風浪中矗立了兩千多年,堅固得如同中國的歷史。與長城進行了一系列對比,都江堰充滿靈性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能夠說,都江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確實如此,民族之所以延續,是因為有了標誌的象徵,都江堰已很好地代表了一個強悍的民族。

民族應該感謝都江堰,更應該感謝給了它生命的.建築師李冰。”為官一任。造就一方“是李冰建築都江堰的本意。 我驚歎於李冰在千年前建瞭如此利國利民,惠及子孫後代的工程。都江堰的背後不是死物,它的背後是如李冰一般為民,為後世蒼生,為自然和諧獻出自己一份綿力的偉大祖先。有了他們,才有 天 府 之國 給中華兒女提供的庇護和濡養。民族的延續也正是有了這樣的高尚的起點才變得更強大。李冰留給人們的思考就如都江堰留給我們的深思那樣豐富而美麗。

都江堰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不只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師,更應該是一個民族所在的精華與衰敗的緣由。面對文化的精髓,我們所能做的是保護它,讓悲劇不再重演,將民族的華麗再次呈現。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文化苦旅》寫的是作者餘秋雨到全國各地的旅行後,結合歷史寫的一篇散文著作。其中大多數都是自然景觀加上一些純樸的當地特色。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就是《白髮蘇州》。

之所以稱之為“白髮”蘇州,是由於,就在前些年,蘇州悄然過去了自己2500年生日。雖然它如此的.古老,但卻沒有什麼名氣。只因它沒有一份金陵王氣。它不願換件衣裳,領受那份王氣。但當政府腐敗之至時,卻是反抗的最為激烈。一向柔婉的蘇州人,變得凶狠起來,提著腦袋,踏著血泊衝擊著皇帝最信任的九千歲魏忠賢。的這次浩蕩突發,使整個中國史都對另眼相看。可再看他們,只笑一笑,又變回原來那個柔婉的蘇州。

“做了……同義”只是由於這裡缺少一份金陵王氣,就如此的不公平,可見中國古代會由於這封建主義思想害死多少人那。為什麼就去注意一點點美中不足,而不放眼全部,那麼多優秀的地方,為中國做出了多少寶貴的貢獻,卻不能得到了一個公平的對待。

蘇州,與世無爭,一直默默地矗立在那塊地上。同時它還培育出無數才華橫溢的戲曲家,增添一抹亮的光彩。

《文化苦旅》一書,不僅展示了餘秋雨那優美的語句,還有著相當多的歷史知識可見一斑。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全書主要是憑藉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作者的散文形式的確與眾不同,但你看了本書的篇目後,想在正文中尋找天一閣、莫高窟、天柱山,乃至江南小鎮的周莊、同裡是什麼樣子,那你肯定會大失所望。因為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其過人之處是在點明某地後,即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麗而沉鬱的人生圖景,緊跟著進入直抒式詠歎。

這種詠歎以熾烈的情感和誇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我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餘秋雨那獨有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於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初次讀餘秋雨的文章,就被他作品的沉穩、大氣所吸引,更加另人折服的是他學識的淵博以及他對學術嚴謹的態度。要深刻地讀懂餘秋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就不能不讀。在公司舉行的女職工讀書活動過程中,我匆匆地讀了其中大部分作品,並且收益頗豐。感受,自然是有的,可一提起筆,就感到思緒紛雜,不知道如何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許這就是餘秋雨散文的魅力吧,品讀時給人以美的享受,回過頭來卻又感到縹緲,神祕了。

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你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曾經有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所敬畏的除了天上的星辰,就只有人類的內心意識。一個漂泊孤旅的行者走遍中國,用良知書寫了一篇篇發人深省的感悟。人生百態,心之所在,處處是花開。

文章的開篇《道士塔》,它以一個“小人物”出賣自己的良知,反映這個古老民族的傷口。敦煌,本該是中華最值得驕傲的文明,比之長城它多了絢爛,比之皇宮它多了內涵,可它最後卻是中華之傷。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而這個國家的.主人,放縱文化的流失才是萬惡之根源。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我曾聽人說起,國外的書十分昂貴,課本的價格也不低。許多留學生都會提前在網上買好二手課本,即便如此,用完之後還會在網上尋找下一個買主。國外對於書籍的重視,可見一斑。

也許人的良知會被浮華所擾,但有這樣一座千年古城,忠於自己的良知,靜看世俗紛擾。它就是《白髮蘇州》。作者以悽美柔麗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將清閒婉約的江南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幼時背誦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彷彿真的向我們鋪了一道歷史的畫卷。蘇州是嫻靜的。它像一位婷婷嫋嫋的豆蔻少女,有的只是吳儂軟語,做不了大文章,卻可以與你小憩在鬱鬱蔥蔥的園林。然而歷史待它不公,成王敗寇,一夜之間,它彷彿老去。如今的蘇州可不正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但在無數的小巷中,無數的門庭裡,藏匿著無數千百年厚實的靈魂。正是這些靈魂,使蘇州儲存了風韻的核心。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或許,這是這個步伐太快的年代,快到兩個城市的穿梭只需短短數小時,快到親友之間的聯絡藉著電話視訊一觸即到,我們忘記了長途跋涉的旅途只為見一個人的滿心期盼,忘記收到書信看見熟悉的字跡那種滿足的'心情,只剩下浮躁,浮躁,和那句或真或假或敷衍的一句:我想你了!

看到顧貞觀為了儘快救贖自己被放逐寧古塔的朋友,一面四處求人奔波,一面給遠在天邊的朋友寫信勸慰,這篇《金縷曲》真真是賺足了我的眼淚!

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彀?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

為這樣的友情致敬!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木窗、石板路、烏篷船和縱橫交錯的水道的一座座石橋,組成一座平和安靜的江南小鎮。

行走在中華民族多彩的文化形式中,關於“江南”這個話題的有很多,唐詩宋詞讚美它,古代仁人志士政治上失意時歸隱選它,現代影視拍個古裝片的拍攝是它,它似乎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一塊聖地,一塊遠離喧囂的城市,洗滌浮躁心靈的“世外桃源”。

當你乘船遊覽在小鎮時,你會看到的`不是摩天大樓,而是一排排粉牆黛瓦的矮屋,你會看到的不是一輛輛疾馳的汽車,而是一條條冒著炊煙的烏篷船,你會看到的不是喧鬧的城市,而是漁民划著船,妻子在做飯,女兒在看書的淡泊安定。這是一種脫離了急促和浮躁的美,在漾著碧波的水面和清朗的江南小曲中,這種美顯得格外生機盎然。

正如書中所說,江南小鎮沒有河邊吊腳小樓的渾樸奇險,沒有前險灘,後荒漠的氣勢磅礴,沒有朱雀橋、烏衣巷的滄桑,只是他們行走在歷史的長河中,顯得格外平穩、內斂,不張揚,那悠悠的景色令人陶醉、令人流連忘返。

“淺諸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我願悠悠江南永葆那一份清靜舒適,傳承中華民族的安然祥和。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文化苦旅》剛讀來十分深奧,對其中許多優美的句子覺得晦澀難懂。通過年齡的增長,社會的積累,越讀到後來我越敬佩餘秋雨,他的歷史散文別具一格,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每游到一處地方總會仔細思索,然後在其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讀者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帶給我們無盡的沉思。

如今人們有哪個能做到像餘秋雨一樣去思索,去探尋。往往遊客到景點後拍照留念就去吃喝玩樂了。沒有多少人會深入瞭解其中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景觀。更沒有多少人會去了解其宗教哲學和歷史淵源,並寫下如此有哲理性的文字。

當我讀到《江南小鎮》這一章節的時候,眼前似乎浮現出我當初去周莊,同裡這些古鎮時的場景,就如書中描繪的一般,一座座雕刻精緻的石橋,潺潺流動的河水,悠閒划著小船,並唱著歌的'漁民們。當然還有色彩繽紛,味道可口的各類糕點和特色小吃。一條條木製的竹筏飄過貫穿古鎮的小河,一股竹子中清香的味道,十分安逸,舒適。就如“淺諸波光雲彩,小橋流水匯村”這幅楹聯一樣,盡情闡述了江南古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