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吶喊的讀後感(集合15篇)

讀後感2.31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吶喊的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吶喊的讀後感(集合15篇)

吶喊的讀後感1

在寒假之際,我們讀了魯迅先生的《吶喊》給我的感觸異常深刻。

如果問我在《吶喊》中最喜歡哪一篇,我肯定毫不猶豫的選擇《藥》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老栓的兒子得了癆病,為了救兒子,老栓決定花高價錢買“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為了這個“仙丹饅頭”老栓在茶館中賣力工作,可是最後,老栓迷信的想法卻害死了兒子。而這種舊社會的迷信想法處處體會著中國社會、人民的愚昧、無知和迂腐!讓人們深深地對自身的無知而感到可悲。

不僅如此,在《故鄉》中為我們呈現出的那個機智勇敢的小閏土,曾是該作者魯迅先生多麼要好的'朋友!長大以後,還不是分出了地位階級,閏土還不是生生叫了魯迅一聲“老爺”!這不正表現出了當時人民在受到封建勢力的壓迫的情形嗎?

而那個以偷為職業孔乙己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竟被打斷了腿最後死去,這篇《孔乙己》不是象我們展示了中國教育的墮落嗎?我們看到了一個雖然沒有錢,但是渴望學習,甚至不惜去偷的人的死,難道不覺得悲哀嗎?

看完了這本書,我才明白舊社會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墮落。同時也讓我越發的敬佩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的一生。

吶喊的讀後感2

《吶喊》是魯迅先寫的短篇小說集,是中國文學吏上的一部經典,是幫助當時中國人清醒的認識到自已的無知,麻木,愚昧的重要精神良藥。

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裡的狂人是一個迫害症患者,他向我們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出生於封建士大夫家族的狂人深受封建制度和封禮教的壓迫,造成了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為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他永遠處在擔心和焦慮之中,是那樣的孤獨與無助。而以“哥哥”“趙貴翁”等為代表的食肉寢皮的封建禮教正是“吃人”的根源所在。所以魯迅先生對狂人充滿了同情,對“吃人”禮教充滿了憤怒和仇恨。而最讓魯迅先生擔憂和痛心的是那些沒有吃人和被吃的孩子,所以傿助狂人之口,魯迅先生髮出“救救孩子”的吶喊。

《吶喊》中的故事沒有華麗的語言,情節也並不引人入勝,有的是魯迅先生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銳有力的抨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

吶喊的讀後感3

汨羅江畔的長堤上,人群還沒有散去,望著滾滾滔滔的江水。望著來來回回的漁船,望著那隨水時沉時浮的腰帶,望著那赫赫然血淋淋的八個大字。眾人憤怒地仰天狂嘯,一聲吶喊,驚天動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汨羅江畔的沉沙港口,一株古老的銀杏樹,黯然地投下一片綠蔭樹下有塊赭黃色的岩石,周圍長著綠茵茵的'芳草,踩在腳下毛茸茸的,甚是舒服!

屈原神志恍惚,如痴如醉地走過來,嘴裡一會兒漫罵,一會兒詛咒,一會兒控訴,一會兒抽泣聽不清他在說些什麼他頭髮蓬亂,面容瘦削,額骨高高隆起,眼圈深深地凹進去,只有一雙佈滿血絲的眼睛依舊睜得圓圓的,要把世間的人全都看透!

屈原咆哮著,怒吼著,情緒爆發得近乎發狂他胸中彷彿有團怒火在燃燒,不吐出來回把他少燒死他要想火山爆發那樣把那團怒火宣洩出來,把汙穢齷齪的東西燒個罄盡,把老百姓心中的明燈點燃他張開雙臂,甩動長髮,滿腔憤怒如激流傾瀉,他像一頭髮怒的獅子,撕心裂肺地扯開嗓子,對蒼天狂嘯!

吶喊的讀後感4

在七月的月底,我讀完了《吶喊》,《吶喊》這部小說集讓我感觸頗深。《吶喊》這部小說集的作者是魯迅,整部小說集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魯迅先生以筆桿子為武器,充分發揮了“炮筒子”的巨大威力。

其中有幾篇小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篇要數《狂人日記》了。《狂人日記》以一個瘋子口吻來批判吃人的社會,揭露了隱藏在封建社會表層下面的“吃人”本質,小說中人人都想吃人,這個瘋子的親戚、大街上的人都想吃他。《狂人日記》寫的讓人讀著就生起對吃人的人的憎恨之心,使人翻身醒悟。

其次就要數《孔乙己》了。在魯鎮,有一個叫孔乙己的封建社會沒落知識分子,好吃懶做,穿著已經破舊的不行了的長衫,以前他有一個習慣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到咸亨酒店要一壺酒、一盤小菜。現在他已經破落了,但他還保持著以前的習慣。後來,他的小菜只能是最便宜的茴香豆了。再後來,他連茴香豆都吃不起了,並且只能站在櫃檯邊喝酒了。我們不能像是孔乙己一樣,好吃懶做。

吶喊的讀後感5

在寒假之際,我們讀了魯迅先生的《吶喊》給我的感觸異常深刻。

如果問我在《吶喊》中最喜歡哪一篇,我肯定毫不猶豫的選擇《藥》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老栓的兒子得了癆病,為了救兒子,老栓決定花高價錢買“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為了這個“仙丹饅頭”老栓在茶館中賣力工作,可是最後,老栓迷信的想法卻害死了兒子。而這種舊社會的迷信想法處處體會著中國社會、人民的愚昧、無知與迂腐!讓人們深深地對自身的無知而感到可悲。

不僅如此,在《故鄉》中為我們呈現出的那個機智勇敢的小閏土,曾是該作者魯迅先生多麼要好的朋友!長大以後,還不是分出了地位階級,閏土還不是生生叫了魯迅一聲“老爺”!這不正表現出了當時人民在受到封建勢力的壓迫的`情形嗎?

而那個以偷為職業孔乙己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竟被打斷了腿最後死去,這篇《孔乙己》不是象我們展示了中國教育的墮落嗎?我們看到了一個雖然沒有錢,但是渴望學習,甚至不惜去偷的人的死,難道不覺得悲哀嗎?

看完了這本書,我才明白舊社會的封建迷信思想與墮落。同時也讓我越發的敬佩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的一生。

吶喊的讀後感6

即便用這首詞來說明魯迅先生一生的宗旨是再好不過了,他本人最重視的當是“治文藝改變精神”吶喊正是一部改變國民精神的偉大小說鉅作。

除了自己主觀上的原因,客觀上國民的'麻木,群眾的不覺悟,在當時產生對於“吶喊”的不贊成也不反對。在他看來,國民以沒有希望了,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勇士們奮鬥到底不麻木,反應中帶著無限熱情在寂寞中賓士前驅著。因此他們需要有人吶喊助威。

吶喊的意義可以說是絕對存在的。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窗戶且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要不了多久就要悶死了,由於是昏睡入死的,就感覺不到死的悲哀。現在其中一個人大聲嚷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著少數的不幸受到了無可挽救的臨死苦楚,然而這幾個人既然已經醒來,你就不能說沒有逃生的希望。

可以說上述的國民精神麻木不是暫時或短期造成的,而是經過奮鬥,努力後得不到逃生而產生的沮喪,悲觀的惰性。就如科學界的一個著名實驗——“鱷魚攻食”。

吶喊的讀後感7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終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終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齊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期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的讀後感8

《吶喊》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創作的小說,這本小說會讓你有深深的感悟!

《狂人日記》是其中一篇文章。那一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舊社會的真實寫照。寫出了恐怖的`封建壓迫,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最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反對的吶喊!文章中只有狂人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教育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才可以擁有一顆顆純淨的心靈,不被封事的教育而來縛,他很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

《藥》則體現出了一個民主的愚昧和無知,其中的環境描寫介紹似乎就是當時世道的黑暗程度與動盪不安,讓人們深深對自身無知而感到可悲!

中國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社會,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和偉大的領袖共同努力才走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學習,讓中國更加強大!

吶喊的讀後感9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吶喊》一書,我終於明白了魯迅先生怎樣以筆為武器和敵人作鬥爭的。

在目錄中,我看到了期望已久的《阿Q正傳》和《狂人日記》,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去讀,但結果不太理想。《狂人日記》中雖然讀起來十分通順,但是其中的含義我卻不明白。作者總是寫:社會上人吃人,甚至吃自己的.親人也不在話下。最後一句:“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這句話的意思我一點也不懂。

但我喜歡《藥》這篇,它反映了舊社會時人的愚昧無知,以為吃人血饅頭就能治癆病,人就不會死。讀到這兒,我深深感到當時的舊社會是多麼的落後啊!我也知道了:因為魯迅把舊社會的情況反映給人民,他讓人們醒悟,認清黑暗現實,喚醒自己的覺悟。所以他與敵人成了對手。就這樣,魯迅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偉大的革命事業。他是多麼令人欽佩啊!我崇拜他!

我也知道了魯迅先生的聰明之處:他沒有直接寫:“中國人民愚昧無知。人血饅頭哪能治病啊”而是以鐵錚錚的事實告訴人們,讓人們自己去覺悟。

我敬佩魯迅!我也要做一個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的人!

吶喊的讀後感10

達拉斯和佛羅里達是柏斯屯孤兒院最令人頭疼的孩子。調皮搗蛋的天性使他們在收養家庭中無立足之地,受人虐打,把他們當作不需支付酬勞的僱工一樣看待。長此以往,雙胞胎失去了對大人的信賴,直到諦樂和賽蕊的出現,才讓他們重拾天真與不曾擁有過的溫馨。

正是諦樂和賽蕊濃濃的愛改變了達拉斯與佛羅里達,沒有拘束,只有在吶喊山谷裡追逐嬉戲。憤世嫉俗的佛羅里達學會了愛別人,達拉斯學會了面對現實。沒錯,有了愛,一切皆有可能。

對待佛羅里達言語上的'冒犯,諦樂選擇了禮讓與寬容,慢慢地溝通,漸漸地融入了對方的生活。在生死一線間,佛羅里達冒著危險去救諦樂,證明了她善良的本質。

如果你想改變一個人,試著去愛他、寬容他、理解他,就算再大的隔閡也會煙消雲散,僅剩下一座溝通的橋樑,就像封面上寫的那樣:“在愛的港灣中體味人生,這或許就是成長的契機。”能做到這些,你不是就已長大了嗎?

吶喊的讀後感11

臺灣作家林清玄當年做記者時,曾經報道了一個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細膩,犯案上千起,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章的最後,情不自禁地感嘆:“像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那麼靈巧、風格這樣一來獨特的小偷,又是那麼斯文有氣質,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的吧!”

沒想到,他20年前無心寫下的這句話,卻影響了一個青年的一生。如今,當年的小偷已經是臺灣幾家羊肉爐店的大老闆了!在一次懈逅中,這位老闆誠摯地對林清玄說:“林先生寫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點,使我想,為什麼除了做小偷,我沒有想過做正當事呢?”從此,他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回頭想想,如果沒有林清玄當年對小偷的“欣賞”和企盼,恐怕也就不會有他今天的事業和成就。不難看出,欣賞對人生是多麼重要啊!

欣賞,是一種理解和溝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欣賞,也是一種激勵和引導,可以使人揚長避短,更健康地成長和進步。其實,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別人的欣賞,同樣,每一個人也應該學會去欣賞別人。學會欣賞,是一種愛。人與人之間,在相互欣賞之中,世界才能充滿愛!

……

吶喊的讀後感12

近期,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吶喊》,裡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我。

書中寫了魯迅先生小時候與年輕時的所見所聞。我喜歡的其中兩篇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故鄉》。兩篇都寫了魯迅先生對童年時的回憶,有喜有憂,令人回味無窮。

這本書很好,讓我們見到原來世界:阿Q的愚昧,童年的回憶,祥林嫂的可憐。

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他原本是在日本做醫生的,他想為人們治療疾病,但有一天他從電影上看到中國人被俄國兵抓去做探路人,被日本人抓去並刺殺,而一旁的中國人卻袖手旁觀時,他才明白過來學醫雖然能治病,但改變不了人的思想。於是他放棄學醫,開始寫作。他敢罵,罵那黑暗的舊社會是多麼的讓我們看到魯迅先生的愛憎分明。

這讓我想起了中國以往的恥辱:被敵寇逼著在條約上簽字;讓他們燒殺掠搶,還留下了慘不忍睹的`大屠殺!"康梁"的反抗被可恥的清政府攔住,一個個像綁在樹上的人一樣無法回擊。這就是我們的恥辱啊!

魯迅先生以筆做劍,刺穿了黑暗的舊社會讓人們感受到光明。如今我們的生活如

吶喊的讀後感13

“《吶喊》是魯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間所創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我看著《吶喊》這本書的簡介,心中的`興趣一下子的湧了上來。

《吶喊》裡我最熟悉的是《故鄉》;最著名的是《阿Q正傳》;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件小事》,《一件小事》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我”僱了一輛人力車去了s門,路上撞倒了一個老人。“我”著急的叫車伕離開,而車伕卻把老人扶到了巡警分駐所。後來“我”懂了,便託巡警給了車伕給了一把銅圓。

其實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人的外表和內心是不同的,高貴的人不一定心靈美,低下的人不一定心靈醜。相反,貧苦的人對那些同樣受欺負的人都擁有一顆同情關愛的心。因為他們能體會到受人之下的感覺。

我認為,在生活中,我們要將心比心,關心他人。學習小的“車伕精神”弘揚大的美好品質。

吶喊的讀後感14

這本書講的是:雙胞胎達拉斯和佛羅里達是孤兒院中最令人頭疼的孩子,因此經常在收養家庭和孤兒院之間進進出出。有的人領養他們是覺得自己充滿愛心,但卻在3天之後就不耐煩的“退貨”了,也有的人純粹就是為了省下僱工的酬勞,狠心的壓榨這兩個孩子。長此以往,雙胞胎失去了對大人的'信賴,夢想著逃出這猶如監牢的地方。蒂樂和賽蕊的出現,讓憤世嫉俗的佛羅里達在經歷了一場生死之後,學會了如何去愛別人,更讓那個整天做白日夢的達拉斯學會了面對現實!真的很喜歡這本書!

14個好詞:胡思亂想、怪里怪氣、恢復正常、嘀嘀咕咕、筋疲力盡、脾氣暴躁、寬巨集大量、翠綠而茂盛、無精打采、陰陽怪氣、煩躁不安、愁眉苦臉、百依百順、自言自語

4個好句:

1、佛羅里達和蒂樂輕快的讓水流帶著船走。

2、達拉斯在描繪一幅美麗的遠景,讓他的心飛入夢中。

3、達拉斯住在一個乾淨的地方,旁邊是美麗的樹和清澈的水流。

4、早晨起航時,河流也許像片閃閃發光的天鵝絨,到中午時分河面上到處佈滿漣漪,小浪和小水花。

吶喊的讀後感15

不得不承認國小時看的魯迅的一些文章,沒什麼印象,但這次影視狠下心借了本中英版的《吶喊》,儘管裡面有很多文章以前我們語文課上學過。

更多時候我是在看中文,只是看完幾篇文章後這次感覺卻印象深刻,人血饅頭,麻木愚昧的國民,虛偽的'留學生等等留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心裡頗憤怒,震驚,民國初那時的人們怎麼這麼冷漠,這麼無恥,欺軟怕硬,只一味地被壓榨著,卻不知道反抗;還好我們現在解放了,我們自己是主人,但有些劣根性卻還是沒消除殆盡,只希望國家強大,抓緊文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這樣幸福指數應該會更高些,社會更太平些。

還有好些片如《風波》,《一件小事》等還是沒能讀透,我想以後有機會再研讀下,理解會更深吧!這不是第一遍也不會是第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