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經濟學書籍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讀後感2.29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經濟學書籍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濟學書籍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經濟學書籍讀後感1

這幾天,到圖書館查詢有關經濟類的書籍,發現了張五常先生的《經濟解釋》。讀完之後頓覺受益匪淺,同時也發現原來經濟學的文章還可以這樣寫,這的確是本很有意思的書。

張五常是一位天賦極高的華裔經濟學家,他在產權理論方面造詣很深。拜讀完《經濟解釋》後,卻發現張五常竟把經濟學的文章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一下子讓原本枯燥無味的經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這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讓我深深地敬佩起張先生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了。

在幽默詼諧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一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推薦給更多的同學,所謂"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為《經濟解釋》這本書就如同張五常先生本人一樣充滿了爭議。正如張先生自己在文中寫到的一樣:"《經濟解釋》這本書不是課本,選修經濟的學生可以讀,也應該讀,但因為我往往不依常規,學生考試時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許,張先生在這裡是高估了他的讀者,認為他們應該已掌握了傳統的經濟理論,現在已不需要他像經濟學課堂上一樣灌輸所謂的經典理論,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從一個全新角度去闡釋最為簡單的經濟學道理。

《經濟解釋》這本書確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課本。它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徵與經濟學的靈魂主線,即所謂的"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經濟學的脈絡上,是不散經濟學的靈魂思想上,即我們所謂的"理性經濟人"假定、稀缺、競爭、效用(在《經濟解釋》中張先生使用了"功用"這一翻譯)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論等。實際上張先生也正是按照這樣的脈絡來為讀者講授他所理解的經濟學。當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觀點,也許這也正合乎張先生的處事原則,因為在他的《經濟解釋》之中也同樣充滿了對權威觀點的懷疑。這正如他在"經濟解釋之三"中所明確指出那樣,"世上沒有不可替代的理論"。但我對張先生的學識之淵博,行文之流暢,觀點之新穎確是十分欽佩的。

張先生把《經濟解釋》的第一章便定為了"科學的方法"。在這一章中張先生則更像一位哲學家,向讀者傳授著他的經濟哲學。而這種經濟哲學正體現了張先生科學的精神,這種科學的精神與態度則正是我們在學習和研究經濟學問題時所必不可少的。這一章一開始,便介紹了兩種極端理論,一為特殊理論;一為套套邏輯。所謂特殊理論,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釋一個現象的理論,這種理論是不具一般解釋力。所謂套套邏輯,是指一些言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是錯的,例如說"四足動物有四隻腳"便是一個套套邏輯。這兩種理論實際是無用的,我們應儘量避免走入這兩種極端。但有時對特殊理論而言總要比完全沒有理論好。

張先生對待學問是十分嚴謹,極具科學精神。但書中的有些觀點我不能完全認同。張先生在對馬克思的評價時帶有極強的個人偏見,特別在談到意識形態方面的作用時,我覺得偏離了他一貫所堅持的科學的立場。例如張先生認為"最有名的模糊不清的理論,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因為"馬克思的理論從來沒有人試用事實加以驗證。"對此我並不認同。另外,在談到剩餘價值時,書中說道:"剩餘價值究竟是什麼?一些學者說是租值,一些說是利息,一些說是利潤,另有一些說是完全沒有這樣的一回事。""說來說去都不清楚。"在我看來,這就好比在冬天我們穿棉襖,夏天穿汗衫,無論穿什麼都不會改變我們是同一個人的本質。

不過,如果我們避開書中所謂的"個人偏見","科學的方法"這一章對指導我們的學習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正如張先生在文中指出的一樣,"本書是為中國人而寫的,我認為,科學方法論對中國人比對其他好些民族更為重要。"因為中國人始終是一個感性重於理性的民族,他們似乎更容易成為藝術家而不是科學家。科學的精神對我們這樣一個更注重感性的民族而言又是何等的重要。

張五常先生雖名為"五常",但他似乎從不會被傳統的東西所束縛。《經濟解釋》成功地避開了枯燥無味的教科書模式,它舉例甚多且始終圍繞著生活,因為張先生更強調的是經濟理論的解釋作用。張五常無所畏懼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拋下了一連串的爭議給他的讀者。

我想《經濟解釋》這本書至少向我們說明了兩個問題,即經濟理論的解釋性問題和爭議性問題。也許張五常正是想藉此激發我們對經濟學的興趣,也正因爭議,才讓我們有了對權威指手劃腳的勇氣。讀完此書並體會到這兩點,我更加認為這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經濟學書籍讀後感2

《牛奶可樂經濟學》介紹了微觀經濟學中兩個最核心的概念,機會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則。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機會成本,本書給出一個解釋,從事一項活動的機會成本,是指你為了從事這件事而放棄的其他事情的價值。有一個故事,講地上的1000塊錢,比爾·蓋茨撿不撿的段子。如果他去撿的價值少於做其他事情的獲得的收益。就不值得撿。所以簡單的就是當機會成本>放棄的價值,那就應該做;要不然,就沒有必要去做。對動物界的搏鬥也是如此,當一方獲得勝利,就可以享受雌性的權力的機會成本大於其它的一切。所以至死方休。

其次,成本效益原則指出唯有當行動所帶來的額外效益大於額外成本時,你才應該這麼做。簡單來說就是在學校小超市的東西的價值大於外面超市的價值時,你會把時間成本,交通成本都當成效益。有時會選擇價高的東西。

1、從產品設計中影響成本效益原則及運用

一般而言,生產商並沒有什麼動力給產品增加新功能,除非這種功能所帶來的產品價值(收益)大於其成本。產品設計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費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便於競爭的需求。也就是說,產品設計必須在兩者之間實現平衡。比如隨著油價上漲,福特汽車就減產了最大的SUV車型Excursion,而加產了節能的混動力車。

簡而言之,就是產品設計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只有收益不低於成本時,才應當採取行動。如家裡都有的冰箱,大部分都只有冷藏櫃才有燈,而冷凍室很少有燈。這是由於大多數人開啟冷藏櫃的次數,比開啟冷凍櫃的次數要多的多,顯然,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在冷藏櫃安裝燈的好處更大。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去給汽車加油時,發現油箱位置在車身的另一側,油槍夠不著。那為何製作商沒有把加油孔統一設在汽車的一側呢。那我們假設油箱總設在汽車司機的一側,會發現,在交通高峰期時,所有車都只能排隊等著加油,這種好處(收益),顯然比偶然停錯了方向帶來的成本大的多。

有時,我們還必須深入考慮歷史源流,才能對產品設計功能做出解釋。如為何我們會發現女裝釦子在左邊?這是因為釦子最初問世的時候,只有有錢人的外套上才釘釦子。按當時的風俗,男士自己穿衣服,女士則由僕人幫著穿。女士的扣子在左邊,極大地方便了伺候女主人的僕人們。而男士釦子在右邊,一方面是自己穿衣服,還因為用右手拔出掛在左腰上的劍,不容易被襯衫給兜住。那麼如今沒有僕人伺候穿衣了,為何女裝釦子依然留在左邊呢?這是因為規範一經確立,就很難改變。並且,部分女士恐怕還覺得,當眾穿釦子在右邊的襯衣會讓人以為她穿的是男士襯衣。

2、微觀經濟中最核心的供求定理

“沒有免費的午餐”原則提醒我們,要小心的提防那些太過美好的機遇。如果你的投資顧問聲稱某公司的股票價格過低,那麼,他所說的實際上就等於桌子上擺著免費的午餐。可是,如果真是這樣,總不會一直沒有去吃吧。如同我們在路上看到有一百元錢,而沒有人去撿,那是假的機率是很高的。錢不會躺在地上專等著你去撿。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賺取真正財富的唯一方式,仍然是天賦、勤儉、幸運、再加上艱苦的勞動。

一般來說,我們認為一向新技術的出現,會極大的提高生產率,並且率先採納新技術的公司,會由此獲取大量的利潤。可是,一旦競爭者也採用了同樣的技術,那從長遠來看,新技術所節省下來的成本,並不會給生產者帶來更高的利潤,而是降低了產品的價格,使消費者受惠。

“一價定律”原則指出,任何試圖利用富人願意多花些錢想法的供應商,都會給競爭對手創造出直接的獲利機會。即便賣家們聯手向富人們賣高價,窮人也會從中作梗。他們會按窮人的低價買進食鹽,再把價格調得比鹽商賣給富人的鹽價稍微低些,轉手賣給富人,從中獲利。隨著這種人越來越多,差價也越來越趨近於零。

3、收入與貢獻之間的關係

近年來,開發工程師的工資水漲船高,這是由於他們的需求量提高了。這是受制於供求關係原理。當開發工程師供應量增加,那他們的工資水平往往就會下降。

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的基本原則:僱員的工資與他們為僱主在盈虧平衡點之上所創造的價值大致成正比關係。此解釋了為何收入最高者的薪水比普通人漲的快的多。這是由於技術的高速發展,提高了最有能力的人的個人優勢。當然優勢更強大,競爭更激勵,高層管理者薪資的增長,主要因為管理者的決策對提高公司業績越來越重要。當我們可以影響別人越大時,我們所獲得的回報越大。

在產品市場,商品的價格取決於其特性。比如,高分辨電視機就比傳統電視機要貴。在勞動力市場,情況是一樣的,特定工作的薪資取決於其特性。“補償性工資差別”理論提出,倘若其他相關因素一樣,為什麼風險更大、需費更多工夫、工作地點骯髒或氣味難聞的工作,工資一般會更高。如同在高檔餐廳中,一名侍者的工資要比助理廚師高的多。對餐廳的成功而言,兩份工作都很重要,成為一名優秀助理廚師所需要的經驗、天賦和訓練,比做一名好侍者要多的多。為什麼收入反而低了。這是因為不少需要熟練技能的工作,工資相對較低,是因為它們是邁入心儀工作的墊腳石。因為從事助理廚師的工作為晉身主廚提供了必要的訓練和經驗。而主廚,是一個受人尊敬且收入優厚的職業,而待者卻是一個終極崗位。如果你正在考慮換工作,或孩子在考慮自己未來要追求什麼事業,可以認真考慮下自己的職業選擇。起初,好些人唯一的目標就是要找份薪水儘量高的工作。但誠如我們所見,高工資意味著要在職業滿足感等其他重要方面作出讓步。要是碰到薪水太優厚的工作機會,可得小心核查。要是條件好得叫人沒法相信,那你最好別信。

專業人士所得的服務報酬,可能會影響他們提供的建議。醫生為患者提供的每項服務,都會獲得相應報酬。醫生會建議我們立刻進行一系列常規檢查。而如果是不管患者接受多少服務,醫生都獲得同樣報酬時,他們必然偏愛觀望策略。

4、商品生產、定價與競爭

上面說的一價定律不適合電影放映市場,如電影票價高價不同,或給特殊群體(學生、老人等)打折,這些人的需求對價格敏感,但與黃金和食鹽不一樣,電影票無法隨意轉售。但在實際的產品市場中,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壟斷者向特殊買家索取高價的能力。但為了突破這一侷限,賣家允許顧客以折扣價購買,但前提條件是顧家必須首先躍過某種門檻。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適時賤賣。願意付出努力的買家,必須躍過這兩道門檻:其一,熱衷於買折扣商品的購物者,必須提醒自己,商品什麼時間開始打折;其二,必須耐心等待,把要買的東西推遲到打折的時候再買。只有時間機會成本低的人,一般沒有折扣就不會買的。

記得我去青島玩的時候,預訂了一家賓館,房價大概是200元。登記的時候,我注意到有個小牌子上說:“300元升為金卡,並可住兩夜”,我很好奇,問過之後,對方告訴我,300元可以直升金卡會員,並可以拿到150元的房價。這裡我為了獲得折扣所要躍過的門檻是,問一個簡單的問題,由於這個門檻太容易清除,我禁不住想,怎麼會有人不問問看呢?結果,前臺職員告訴我,大多數人都沒有注意過。從賣方的觀點來看,設定折扣門檻的做法管用是因為,對價格極度敏感的潛在買家會發現,門檻很容易跨過,而其他對價格不那麼敏感的顧客則會覺得困難,甚至乾脆覺得不值得費功夫。一些客人恐怕會覺得詢問特價不體面,對價格也並不敏感。還有一些客人,比如能報銷房價的商務人士,根本就不在乎。

凡是具有規模經濟生產流程的賣家,都必然會用到設定折扣門檻這一工具。對價格敏感的買家打折,同時無需對其他顧客降價,能推動生產者擴大規模,降低平均生產成本。為何家用電器零售商會在爐具和冰箱上敲出凹痕?這是因為本來有一部分電器,在運送過程中會出現細小的碰撞損傷。零售商並不將這些電器送回工廠修理,而是直接降價賣掉。而這種打折安排的目標,都是向那些不會以標價購買產品的潛在顧客提供一個價格突破口,同時儘量少讓其他買家利用折扣。要參加瑕疵品特賣會,顧客必須邁過三道坎。首先,他必須不怕麻煩,找出特賣會何時舉行;其次,他必須記住日子,在那天專程趕到特賣會;最後,他必須容忍冰箱有瑕疵的事實。大多數高收入者連邁過一個門檻都懶的做。

強迫買家跳過門檻,獲得享受折扣價的資格,必定需要買家付出能夠跳過該門檻的努力。但在某些情形下,折扣門檻只不過是需要掌握一定的資訊。一旦你掌握了這種資訊,就能享受到較低的價格,又無需付出額外的努力。如星巴克出售的咖啡分為3種規格:高杯(12盎司)、大杯(15盎司)和超大杯(20盎司)。但從技術上來說,普通的一杯咖啡,應該為8盎司,6盎司即可。為何星巴克不賣標準杯咖啡呢?實際上,他是買的。需要找服務生要“小杯”,但售賣單上並未列出“小杯”,而知道這點的顧客也很少。

5、公共資源

市場中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舉例來說,生產者採用節省成本的創新,是希望獲取更高利潤,但由於競爭公司的群起效仿,產品的價格下降了,最終得益的是消費者。但認為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存在深刻矛盾的人,乃是進化論之父達爾文,他的中心論點是,自然選擇偏愛有利於個體成功繁殖的特性與行為。至於這些特性與行為對整個物種是否有利,則不在考慮當中。一些特性,如智力,不僅有利於個體的成功,對整個物種的利益也有好處。而另一些符合個體利益的特性,只會對整個物種造成損害。如雄麋鹿的碩大犄角,有助於贏取雌性,可要在繁茂的樹林裡碰到狼和其他食肉天敵,想要逃跑可就難了。而犄角較小的能相對安全逃生,但它接觸不到雌麋鹿,所以它的基因的副本不會出現在下一代身上。

超大的犄角,屬於一種可以稱之為“對個體來說是好事,對群體來說卻沒有用”的特性。成本效益原則認為,當個人效益超過個人成本時,個體會採取行動。比如漁夫出海打魚,結果必然導致過度捕撈,形成“公用品悲劇”。我們去醫院看病,不少醫生都會開發抗生素類藥品。可病人每一交吞服抗生素,細菌產生抗體的風險也隨之增加。但為何還有這麼多醫生開呢?跟海洋過度捕魚一樣,個別漁夫的捕魚量,本身不足以對魚群數量造成重大影響;同理也是,然而,每當醫生開出抗生素,引起患者感染的細菌很可能會有一些得以倖存。隨著時間的推移,變異也逐漸積累,最終,倖存細菌的抗藥性越來越強。最終肯定會催生也更多帶抗藥性的有毒變異細菌。

為何公園裡的櫻桃,要不就是酸的,要不就沒有了。這是因為在公園裡,人人都有自由採摘櫻桃,所以動機也就不同,人人都知道再等久點櫻桃的味道會更好,可要真等太久的話,樹上早就沒有櫻桃可摘了。

所以倘若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不一致,人們會採取多種措施加以協調。如最近喜歡的冰球比賽,選手不帶頭盔滑冰,能增加球隊獲勝的機率,可不戴的不利方面是容易受傷。如果個人認為提高獲勝機率比個人安全更重要,就會放棄頭盔。所以規定都需要戴頭盔。

6、產權明晰的重要性

強制執行產權的艱鉅性,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何以某種方式管理資源比其他方式更有效。我們可以注意到幾乎每年環保主義者都會上街遊行,譴責國際捕魚業對許多大型海洋哺乳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脅。而從來沒有人上街抗議,號召大家拯救小雞。這是為什麼?簡單來說,雞從來沒當過瀕危物種。但這就引出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物種瀕臨滅絕,有的卻沒有?鯨魚的數量銳減,是因為沒人擁有鯨魚。它們在公海里大巡遊,而好幾個國家拒絕遵守保護鯨魚的國際條約。雞和鯨魚都有經濟價值。人們對雞能享有可靠的所有權,但對鯨魚卻不能。這一事實解釋了前者繁衍不息,後者瀕於滅絕的原因。

個人動機與集體動機不符,當然不是國家對行為加以管制的唯一原因。比方說,在安全領域,不少人認為,個人大多缺少必要的資訊和遠見來做出明智的抉擇。這種家長做派的管理方式,常常引得一片爭議。但有關兒童的此類決定,卻更有可能受到民眾的支援。因為大多數成人都同意,兒童無法自己做出明智的安全決定。但考慮這類規則具體採取何種形式的過程中,成本效益原則仍然扮演著中心角色。比如在汽車上必須安裝兒童安全座椅,飛機上卻不用。

這是因為在汽車上後座總是有足夠的空間允許你做這件事。既然邊際成本為零,而邊際收益則是提高了孩子坐車的安全性,那麼在開車時把孩子系在安全座椅裡極為合理。而飛機上,你必須多買一張機票才能把孩子用安全帶固定在座位上,而在搭乘飛機是為孩子提供額外的安全保護太昂貴,這麼說恐怕會讓許多人覺得不舒服,但確實如此。所以他們緊緊地抱著孩子,希望一切順利,而不是多花錢再買個空座。校車上也同樣如此,校車本身就很安全。在校車上增設安全帶的成長,不如改善校車站臺旁行人過街通道的安全性。

7、行為經濟學,即把心理學引入經濟學來分析問題

在做決定時,人們有時會依賴錯誤的資訊,還有的時候,他們會從正確的資訊中推匯出錯誤的結論。比如,我們在買二手房時,買房人常帶客戶看兩棟差不多完全一樣的房子,可其中一棟比另一棟既便宜、環境又好。這是因為人們往往會在兩個選項中做對比。當發現一棟比另一個好太多的時候,就像撿到便宜一樣。這種手法經常奏效。

8、經濟學對非正式的社交關係市場的影響(如愛情、婚姻等)

非正式的社交關係市場,也要受支配其他市場行為的供求邏輯所影響。在我們的周圍會發現男女初婚年齡延後了。原因之一是,隨著收入的提高,人們接受到更多的教育,一個人找到工作所需的教育量也因此提高。對男女雙方來說,早結婚的機會成本提高了。比如,結婚早的人很難拿到大學文憑,生了孩子的年輕家長就更難了。此外,從人們希望跟成功者結婚的角度而言,預測對方是否能獲得成功所需的資訊,不如以前那麼容易獲得了。

以前,早結婚的一大好處是,趁著好人全被別人搶走之前,找個有魅力的伴侶先下手為強。但現在的人憑藉較高的收入,較高的教育水平,遷居的靈活性也比從前大,人們總能碰到潛在的結婚伴侶。所以,年輕時錯失有魅力伴侶的機會成長,不如以前那麼高了。以前早結婚,是希望在自己身體健康強壯,有能力滿足撫養下一代的需求時,及時生下孩子。但隨著健康水平和壽命的普遍提高,這個好處也漸失意義。由此可見,早結婚成本提高了,收益卻減少了。這有助於說明人們初婚年齡提高的原因。早婚的現象,也可以看做是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衝突的又一個例子,從所有人的角度來看,等得久更好,但對個人來說,最有利的策略是好機會一出現就牢牢抓住。

通過用經濟學的眼光看待問題,除了能幫助你在市場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之外,還有其他許多豐厚的回報。基本上,既定環境的方方面面以及人類和動物行為的所有特點,都是成本與效益相互消長所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結果。憑著敏銳的目光,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可以把找出這些有趣的現象當做一種美妙的智力冒險。

經濟學書籍讀後感3

上大學以來,在一些如微觀經濟等跟經濟有關的課堂上,總聽到老師們推薦一本經濟類的書,說是必讀的——它就是《魔鬼經濟學》。這本書實在搶手啊,在圖書館是要預約才能借到的,我把它從圖書館拿回來的時候,心情那叫一個激動啊,於是我利用一個星期中午午睡前的空隙把它讀完了。

說實話,當初我想要借這本書來看的目的是比較功利的,想著它既是暢銷書,又是與我們專業有關的,裡面一定會教我們很多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可是一整本書讀下來,感覺作者史蒂芬·列維特直接告訴我們的關於經濟學方面的東西不多,但他在書中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我發現作者善於推翻人們一貫的想法,然後用一系列的調查資料來向讀者闡明自己的觀點。雖然我感覺書中的一些大多數關於美國背景與我們日常接觸的很不一樣,導致我會對一些章節不太理解,但是我還是比較認同作者的做法,那就是用事實說話。

然而,我對書中作者關於孩子教育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的看法持保留態度,可能是因為國情不同吧,我始終認為孩子教育與父母之間有極大的相關關係。書中史蒂芬·列維特有這樣一個觀點:毫無疑問,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大多數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後開始學習如何教育孩子的,這時已經為時過晚了。對此我不太認同,因為放到中國來說,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

具體拿我最近在《讀者》看到的一篇文章來說吧。文章題目是什麼已經忘了,但裡面的內容讓我下定了一個決心,以後教育孩子也要像文章所說的那樣去教。那篇文章主要說的是一個13歲男孩到國外生活一段時間的故事,因為他爸爸有事,所以要把他託給外國一個朋友看管,在機場,爸爸友人這樣對小男孩說:“聽著,你爸爸不沒有欠我人情,我也沒有欠他人情,這樣我們之間不存在什麼人情利益關係,所以你在我那兒住的時候要自己照顧自己,不要指望我照顧你的起居飲食。早上要自己做早餐,自己想到哪兒玩可以按照旅遊手冊上寫的路線去遊玩,若是我有空我可以陪你去……”就這樣,過了幾個月國外生活回來,小男孩的變化讓全家人吃驚,他成了具有極高自理能力的13歲小男孩。就我自己而言,父母給我的影響也是最大的,在他們身上我學到了要承擔責任、努力前進,因為在家裡,我們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舉止,他們就是我們的榜樣。當然,青春期的我們就很難說了。

由此我認為,家長給予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對他的身心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如果父母不放手去讓孩子自理,他就遲遲不能獨立生活。當然,小夥伴跟環境也是重要因素,但我覺得父母的教育才是關鍵。而前一段日子有位老師在網上釋出的帖子也跟這個話題有點關聯,他認為如今“寒門難出貴子”,就是說富人家的子弟由於他們的父母肯花錢給他們最好的教學資源,這樣他們的孩子在日後的各種競爭中可以脫穎而出。當然,這涉及的有教學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仍是父母。

讀完這本書後,儘管我腦海中仍有許多問題,但也學會了分析問題要結合背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才能得出你想要的答案。

經濟學書籍讀後感4

之前在追《奇葩說》時,有個問題讓我沉思許久——雨天外賣小哥晚點,要差評嗎?開始,我的秒回答案就是“不要”,和我年紀相仿的人冒著大雨為我服務,遲到也情有可原,或許在我遇到此類事情時,我希望被溫情以待;在我聽完辯手們的論點後,有一條戳中我的痛點“如果不差評,對其他在雨天送外賣的小哥不公平”。做個理性人需要冷血嗎?還是說做個溫情的理性人太難了!

恰好此時,我有幸翻開了《奇葩說》導師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本書通過118個經濟學案例,貫通中西古今,來解釋這光怪陸離的複雜世界。結合理論與現實,從簡單的成本、價格、交易等到員工與老闆的議價能力、產權興起的動力。深入書本,使得我換了一種思路看世界,站在經濟學的角度辯證地評判事物,從而做一個溫情的理性人。

本書的金句非常多,以下我摘抄的幾條,曾令我茅塞頓開。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有交易就有價格,有價格就有波動,有了貨幣就有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公平背後是效率考量,不是單人的效率考量,而是整體社會長遠發展的效率考量;小圈子靠愛心,講同情;而世界靠講市場講規則。權利來自人類的經驗,尤其是那些慘痛的經驗、那些巨大的錯誤。

所有的傷害都是相互的,不是一方在傷害另一方,而是雙方為了不同的用途,在爭奪相同的稀缺的資源。

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戶、釀酒商或者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

從大一第一門課《西方經濟學》到大四的最後一門課《財務報表分析》,無論是經濟學角度還是會計角度,從來沒有離開過“成本”。而這一簡單的概念在應用於生活:買菜、買車等。當我在閱讀第二章《成本,不要只盯著錢》才感到慚愧,自己的見解很膚淺。

“成本就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我覺得其實用“機會成本”考量成本不是應該更好嗎?比如在畢業季,有人選擇繼續深造,有人選擇進入職場,假如我選擇讀研,兩年產生的是費用,那麼我讀研的成本假設為10萬,而與我情況相仿的同學可能進入了券商,順便趕上了經濟繁榮,他兩年賺取了20萬。那我在算自己學習成本時,20萬應該更合理。儘管學習是為以後的價值增值,但用20萬定義不是更能時刻警醒著目前自己失去的20萬嗎?才更有爭朝夕,不負韶華的動力嗎?其次,置身於相對的世界,而不是孤零零地計算絕對數,更符合市場化。最後,身為會計記賬時確實需要用10萬,這叫財務記賬,會計不光是監督和核算,我的時代會計更應該是決策,所以在決策時,20萬是與整體大環境貼近,便於提供決策有用的資訊。此外,沉沒成本、邊際成本也需要特別關注。

第114講《阿羅不可能定律》,我發現視角及其重要,這能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人,怎樣的管理者,管理出什麼成果。書上說: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經驗:雖然開會是民主的,雖然大家都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雖然最後都是投票表決,但是那個會議召集人、主持會議的人實際上才是最重要的角色,因為投票的結果在他選擇投票方案時就已經被決定了。”

有時候統治我們的往往是最意想不到人或事,這讓我不得不反思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從小就被告知,我們要有危患意識,我們要走出舒適區。現在我發現,無論做怎樣的青蛙,永遠都是別人盤中的棋子,在進行商業行為時,在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的鏈條中增強話語權,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做溫水煮青蛙的.人,才更能夠統籌大局。

通過閱讀,這本書不但拓寬了我的思維,更是讓我重新審視,我該怎樣定位自己。作為會計系的學生,隨著規模經濟即財務軟體的邊際成本降低,單純的做賬很快會交給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工智慧取代,財務、會計是微觀的,經濟更加巨集觀。

經濟學書籍讀後感5

多數情況下,人是感性動物,在生活中的種種選擇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其心理上的需求;多數時候,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只有在具體的環境下,才能做出選擇;免費的誘惑,無人能抵擋,所以,免費也是商家最常用的營銷手段。這一點我直接聯想到了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他們簡直把免費套路玩兒到了極致。現在我們獲取的各種資訊都是免費的,但是我們付出的,確實最珍貴的注意力。免費的才是最貴的,這是真話!

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就算不能實現,也能也能讓自己進步一點;如果任由自己隨心所欲,恐怕會墮落的很深。雖然多數人覺得生活是有底線的,人們常說,最壞還能壞到哪裡?事實上,生活是沒有底線的,它能讓人一天比一天慘。

虛擬的所有權:當你看中一件商品,幻想著擁有這件商品,你會如何如何快樂,享受,獲得怎樣新奇的體驗,那麼恭喜你,你已經獲得了這件商品的虛擬所有權。雖然你還沒有買下來,但是,你會高估這件商品的價格,當付款結賬的時候,人們才會發現,自己買貴了。

人的感覺會誇大損失,縮小收益。

同樣的100元,同樣的一個人,丟掉100元,它會感覺自己丟掉了一個億(誇張手法);如果他撿到100元,他會覺得自己撿了一瓶買可樂的錢。

當兩個選擇相差不多時,行動比選擇最重要。

當人在糾結於吃豬肉還是吃雞肉,苦於取捨選擇時,豬和雞都已經跑遠了。所以,幹,就完了。

經濟學書籍讀後感6

在讀完21世紀經濟報後,不僅增長自己的見識,而且使自己受益頗深,現在讓我談一談讀完報紙的感受。2001年,隨著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發,一場由教育部主導的“自上而下”的課程改革拉開帷幕。這場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把課堂還給學生,重燃孩子們對於知識的要求。

2010年,新課程改革十週年。在總結反思過往十年的改革歷程時,我們發現結果有成功也有失敗,為什莫在那些比較偏僻地區能成功,而那些比較發達教學裝置比較好的地方不能做好呢,?總結其原因,那是因為他們的教育成本不同,他們的成本不僅僅是升學率,而且還有學校的聲譽等等。所以他們要選擇課改的成本是不同的,由於在不知道課改的成果的好壞,所以風險的大小未知的情況下,他們的選擇是不同的,從這個事例裡我們可以知道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不僅要考慮成本,還要考慮做一件事的風險。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在不停的提升,節能減排成為我國的一項發展戰略,在照明行業,我國是世界上白熾燈最大生產國,也是使用量的最大的國家,隨著時代的發展LED照明燈正在取代白熾燈,而且政府正在採取措施禁止銷售白熾燈,逐步使白熾燈推出市場。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子孫後代就不會自導白熾燈是什麼。

政府的這一措施並不是不對,為了我們國家的發展,是必經之路,在這件事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白熾燈和LED照明燈是互為替代產品,當人們增加對對LED照明燈的使用時,就會減少對白熾燈的使用,對於兩家廠商來說他們之間的競爭是完全競爭,所以對於他們來說不管是進入一個市場還是退出一個市場是很方便的,當他們的商品銷售量減少的時候,在長期處於虧本的情況下,他們就會退出市場。

所以,政府要減少對白熾燈的應用,僅僅是出臺政策是不行的,在出臺政策的同時,要把環保的理念深入民心,提高人民的環保意識,從而引導人們減少對白熾燈的使用,從而去大量使用LED照明燈,同時還要對生產廠商給出一定的建議,讓他們減少對白熾燈的生產,轉向其他代替品的生產,綜各方面的措施,這就達到啦預期的目的。達到政府幹預經濟的最終的結果。

我們在去我國的鋼鐵行業去看看,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這句”企業如果不能做強、做精就暫時不要做大”和他帶領沙鋼走過的風雨歲月以及他對選舉下一位CEO的看法,我們可以瞭解,一個民營企業做到如此的強大,不僅要有優秀的技術骨幹,還要有自己的優勢,在競爭市場裡,才能獨佔鰲頭,對於一個企業它不僅有短期的利益最大化,還有長期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一個企業要有自己的發展目標,在不同的時期,對自己的企業要有不同的規劃,以達到自己企業的收益最大化或者損失最小化。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我們要努力學習,關注國家的經濟發展,瞭解國家的發展趨勢,為國家的強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位熱愛國家的好公民。

經濟學書籍讀後感7

對這本書感興趣,完全是因為奇葩說。

薛老師的氣質與眾不同,很多觀點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而且他又是北大教授,真想知道北大的教學質量跟普通二本學校有什麼不同。想當初,我大學聯考第一志願填的是經濟學,其次是管理學,最後是廣告學和歷史學。結果分數不爭氣,只能調劑到歷史學。所以,自始至終,我對經濟學很感興趣。而且那個時候,對《青年文摘》很痴迷,每期必讀,對成功人士很是嚮往。

而自己對經濟學知識的儲備完全來自高中的《政治》課本,以及工作後瞭解的那一點點的經濟學概念。對我而言,經濟學彷彿是玄學,一切經濟規律好像沒有規律,一切的經濟概念又高深莫測。剛好市面上有一本通俗易懂,而且評價很高的書,恩,我一定要讀一讀。

讀完以後,覺得薛老師寫的真好,他是真的熱愛經濟學,真的把經濟學的理念跟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讓普通人也能深刻的理解經濟學在生活中的作用。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經濟學書籍讀後感8

讀了這本《牛奶可樂經濟學》以後,發現了很多淺顯易懂的生活中的經濟學示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打折經濟學的這一章。大家都愛打折,打折可以購買到自己心儀的東西,有的時候甚至會購買一些平時用不到的東西,這一點在我母親身上尤其明顯。

理性的分析來說,打折對商家和消費者都是是一件好的事情。巴菲特就說不管是買襪子還是買股票,我都喜歡在打折的時候買高檔貨。

而對商家來說,客戶分為對價格敏感性和對價格不敏感的型別。價格敏感型的人,當他看到打折資訊,就會對他有促進消費的作用。

好多商家對打折採用了一個門檻式運營。比如淘寶裡面的優惠券,如果價格敏感型的人,比如說我自己,當我買一個東西,我會先進首頁去看一看,有沒有這個店鋪的優惠券可以領取,或是將連結發給專做返利的查詢下,有沒有隱藏優惠券。但是有的人買東西,是對價格不敏感的,他可能覺得做這些事情很浪費時間,他可能就不會做到這一步,就會直接直接購買。對於商家來說,兩種顧客他都可以掙到錢,所以都需要。

通過打折,商家可以一方面是可以消耗掉自己的庫存,如果沒有庫存,也可以採用打折來作為一種營銷的方式,賣出更多的產品。

打折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伊藤,晚上八點鐘以後他的食材區:熟食、麵包、蔬菜等,好多東西都是打五折的。比如我們買衣服,換季的時候都是要打折的。比如好多服裝或者是品牌店鋪的VIP是有VIP折扣的,有很多人甚至會為了這個折扣,越過一些門檻成為商家的VIP的會員。

那麼我們以伊藤的這個打折的策略,來分析一下里面蘊含的經濟學。伊藤對打折設定了門檻,就是晚上八點鐘以後。如果價格不敏感的顧客,他可能就不願意等到八點鐘以後再來逛商場,他可能在白天的時候就來了,而價格敏感的人呢,他有可能會特意等到八點以後才,或者是他本來沒有這樣一個購物的需求,那麼他也會在八點以後,逛上一逛,說不定就會購買一些的東西。伊藤採用這個打折的策略,如果他能夠獲得的總的利潤額比不採取打折策略獲得的利潤總額有所增加,那麼他這個策略就是成功的。很顯然他各個門店都在使用這個策略,說明這個策略的確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策略。

打折和股票有什麼關係呢,巴菲特在好股票打折的時候買入,那麼股票為什麼會打折,股票打折其實有可能是因為市場環境導致整個基本面不好,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家公司犯了什麼錯誤導致市場對它不看好,比如之前的茅臺塑化劑超標的事件,茅臺不可能主動往酒裡面加塑化劑,但是事實客觀存在,導致市場對它有消極的反應,股價跌到了一個相對低點,其實這個時候就是買入的好時機。總之,好的公司都是需要等機會的,有可能是幾年時間等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