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讀後感

讀後感1.02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讀後感

在翻到這本書之前,我對芬蘭最大的印象是NOKIA,曾經的手機行業巨頭,但這本書,從教育的角度讓我重新認識了芬蘭。

它的國土面積與德國一樣大,許多國土處在北極圈內,因此它實踐的是真正的小班化教育;它被瑞典多年殖民,因此國民十分珍惜獨立,也特別重視教育。一個低調的北歐小國,卻有著許多令我們驚訝的事實:

1、芬蘭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

2、芬蘭學生多次在全球PISA測試中名列前茅,被評價為整體表現第一;

3、芬蘭的高等教育,幾乎被每一屆世界經濟論壇評為最佳;

4、與上述三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第四條,芬蘭是全球課時最少,課後複習時間最短,假期最長的國家。

如此輕負高效的學習,讓我忍不住一口氣讀完此書,並且深深為之打動,書中的內容平實但精彩紛呈,到處可以碰撞出教育思維的火花。

作者陳之華女士,旅居芬蘭六年,兩個女兒都得益於芬蘭的教育。她本人的眾多頭銜,使她有機會全面地瞭解芬蘭的.教育。本書從“初到芬蘭的新生活”,“芬蘭教育的特點”,“芬蘭的基礎教育”,“走訪各地的感動”,以及“教育的未來”這五個章節展開。那麼,芬蘭教育究竟是怎樣做到“全球第一”的呢?我想說說令我印象最深的四點。

一、見樹又見林的教育全域性觀。

通常,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點接著一個點,一個動作學會再學另一個動作,就連我們的教材也大多這樣設計。但是學生學完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將學習的內容聯絡起來。因此,很多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芬蘭人則站在全域性的角度,先啟動孩子的學習興趣,以及對整個學科即“森林”的瞭解,這樣做的效果遠勝於對著一棵棵樹木的細節雕琢,將精力消耗在題海中。

對於這一點,我自己很有感觸。記得我讀國小的時候,很喜歡音樂課,每次要學一首新的歌曲,我總是非常期待,但當時要先一遍一遍地學唱簡譜,即使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歌曲,終於到了唱歌詞的時候了,可我們已經沒什麼興趣了。

又比如學游泳,常見的模式是這樣的,第一堂課可能就是讓大家在泳池邊雙腿打直使勁地踢,或是雙臂滑啊滑的練習,重複演練某段基本動作。在接下來的課上,也是反覆操練動作,甚至逐個過關,最後才開始下水。可是孩子們真的能在課程結束時自主遊上幾十米嗎?會不害怕地在水中沉浮自如,輕鬆換氣嗎?芬蘭式的教法,是讓大家快樂地先“見林”。基礎游泳班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下,先“玩水”,在水波中浮沉自如,快樂逐浪,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自行換氣、輕鬆游泳的樂趣。不是一直強調要學什麼自由式、蛙式的標準動作,這種看似既不嚴謹,又不要求動作標準,而用體驗、鼓舞的“玩樂”教學,卻能讓孩子們真心不怕水,以最自然的方式,如魚得水般地暢遊!

另外,芬蘭舉國上下,英語都講得非常好。他們本國語言有三四種,此外再學英語的難度其實很大。有一種做法似乎起到了無心插柳的效果。各大電視臺起先為了節約開支,引進的外國電視影片,都不會配上芬蘭發音,而是原音播出,同時打上芬蘭文字幕。我想,這對於我們學英語也有所啟發,從英文動畫片、英文遊戲等入門,有了興趣,一切都能水到渠成。

二、老師一樣好,不用評比

最近這段時間,應該是我們老師最辛苦的階段了,各種比賽蜂擁而來,但是在芬蘭,老師們不用評比,他們得到了教育制度的最大信任。芬蘭教育歷經多次轉型,以前也是嚴格管控的,漸漸就轉為自由開放了,對老師,對學生也從百般規定轉變為充分信任了。據調查,教師在當地是最受敬重的職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中學生今後的夢想是當老師。基礎教育的老師,大多擁有碩士學歷,他們在教學上有很大的空間,但是每隔一段時間,他們會收到來自校方、家長、學生等的不同意見和滿意度資料,以便自我調整。

三、教育因材施教,量身訂做。

對於智力不足、身體殘障、新移民的孩子,政府都會保障公平的受教育權。由於部分國土地處北極圈,有的學校只有30人,甚至15人,學校雖小,可政府提供的圖書館、營養午餐等也是齊備的,只是規模小一些,人均享用機會反而更高。有的學校每位學生都有助教來指導學習。

放學後,有的學生會去上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如音樂、舞蹈等,這些課程大多不是由學校提供,而是交由當地政府或私人機構長期配合的。

芬蘭沒有“後進生”,只有“引導班”。比如對坐不住的學生,老師會用另一種方式教學,如不在教室上課而是去附近的商家實踐。一人落後,老師和全班同學會一起幫助他,沒有家長投訴“進度慢了”,“耽誤我家聰明孩子了”。

四、人生是場馬拉松。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中國,這是一句再正常不過的口號,而芬蘭的教育觀認為,人生真的不是一場需要贏在起點的百米衝刺,而是與自己競賽的馬拉松。學習不是爭一朝的冠軍,而是培養終生學習的能力。他們不刻意培養精英,卻個個都是精英,這源自他們的教育理想,不是為了獲得第一,而是為了把事情做好。如果一再強調孩子要贏在起跑點,卻沒有適當地去發掘每個孩子的差異、天分與資質,那就是鼓吹每個人用衝刺的方法去長跑,贏了起點,卻會在中途把氣力和耐力用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