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飢餓藝術家讀後感

讀後感2.59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飢餓藝術家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飢餓藝術家讀後感

飢餓藝術家讀後感1

靜靜的小河,溫暖的三角地,會說話的鈴鐺……這個寒假,曹文軒伯伯用優美的文字,把我帶進了小說集《飢餓的冬季》。

這本書是由六個獨立的故事組成的,故事不長,但卻催人淚下,我幾乎是噙著眼淚讀完的。沿著清水灣村前安靜的河水,我和鴨寶一起走上回家的路,明白了不能欺騙,要做個品行高尚的人;在飢餓的冬季,我和小夥伴們保護著那些藏匿在山坳中晶瑩閃亮的柿子,感受到希望就在我們心中;在三角地,我又與兄妹五人一同品味著成長的滋味,懂得了不拋棄、不放棄,有家就有期待;還有那會尖叫的皮卡、傻得可愛的丁丁當當,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都讓我難以忘懷。每讀完一個故事,我都會感到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善良、尊嚴、頑強、誠信……這一切都散發著人性之美的光輝,不斷地衝擊著我的心靈,告誡我不忘初始,要做個純真的.人。

書中最讓我佩服的是《三角地》中的大哥。他生活在一貧如洗的家庭裡,爸爸是酒鬼,媽媽是賭徒。作為大哥的他,不僅要上學,還要照顧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但他沒有怨天尤人,反而分外勇敢堅強,挑起了家庭的重擔,想盡辦法把家裡管理得井井有條。當二弟的成績嚴重下滑時,他絞盡腦汁賺錢請家教,甚至身受重傷也在所不惜;當三弟偷東西時,他代替父母嚴厲地管教了他,並帶著他向別人道歉;當媽媽重病時,他寧願退學,也要在床邊伺候媽媽……一幕幕感人的畫面躍然紙上。曹文軒通過時而詼諧幽默,時而優美感人的文字,讓我看到了一個無私的大哥的形象。正是在他的影響下,爸爸媽媽戒酒戒賭了,弟妹們的成績越來越好了,全家人過得其樂融融。人性的善良美好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是什麼讓這個瀕臨破碎的家重新振作起來?是濃濃的愛呀!這流淌的愛溫暖了主人公全家,也感染了手捧書本的我。它讓我明白了:我們只要心中有愛,滿懷希望,即使再大的困難也能堅強面對。

在成長的歲月長河中,我們也會經受種種挫折與困難,比如說:考試成績下降了;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評;學新本領學不會……這些都讓我們痛苦,止步不前。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難,我們都要去勇敢地面對,不放棄,不退縮,不改變純真的內心。陽光總在風雨後,相信美好的生活總會在不遠處向我們招手。

《飢餓的冬季》這本書魔力般地吸引著我,它讓我懂得了真、善、美,體會到了生命的力量,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芒。它就像一瓶陳年老酒,酒味甘甜如歲月一樣綿綿流長,越品越香。

《飢餓的冬季》是一本永遠值得珍藏的好書!

飢餓藝術家讀後感2

《飢餓的冬季》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它包含了許許多多感動人心的故事,這些故事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不同的道理:“尖叫”告訴我們做事不可魯莽,並且要有一顆孝心;“丁丁和噹噹”向我們講述了兩個傻兄弟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學會對別人友好,即使是傻孩子也會有屬於自己的幸福,最喜歡的還是:“三角地”的故事。

在兩個路口相交的地方,有一個三角地,那裡住著一家人,爸爸是一位酒鬼,而媽媽卻好賭博,家裡一共有五個孩子,分別是大哥、大弟、二弟、三弟、和小妹。大哥是一位經常打罵弟弟們的人,也彈得一手好琴;而大弟是一位學習成績非常好的.人,足球踢得也非常棒;但二弟卻與大弟的性格完全相反,他喜歡裝模作樣,討好大家,學習成績也差得無法比喻;而三弟的年齡才10歲,別看他年紀不大,但他偷偷摸摸的歷史已經有很多年了;到了最後的小妹,她長得美極了,人人見了都會情不自禁地誇獎她,而她的哥哥們唯獨對她最好。

一開始,三角地的名聲很臭,酒鬼爸爸爸爸經常喝酒,喝醉後就癱倒在大街上,因此,大哥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好朋友。大哥看到這一切後,下定決心一定要把三角地的名聲變好。因此在她的領導下,大家湊錢為這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讓三角地煥然一新:小妹穿上大家為她湊錢買的新衣服後,變得越發精神了;三弟改正了自己的缺點,再也不做那些偷偷摸摸的事情了,而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屬於自己光明正大的財富;而二弟呢,大家通過自己的勞動,大哥也冒著被打的危險,為二弟湊集錢財請來家庭教師,二弟也通過自己和家庭教師的努力,把成績提高了上去;大弟也成為了一名在城市裡小有名氣的足球運動員;而大哥呢?也和自己唯一的好朋友和好了。變化最大的還有數他們的爸爸媽媽了:爸爸回到家後看到自己的孩子們這麼懂事,把自己的酒罐全砸了;媽媽也發誓再也不去賭博了,和爸爸一起開了一家咖啡店,過上了平穩、安靜而又幸福的生活。

看完了文章的最後一句話,我早已淚流滿面。一個搖搖欲墜的家,卻因為的大哥不懈努力與堅持把它挽救了回來,讓爸爸媽媽醒悟;讓家裡的人都改掉自己的毛病;讓三角地有了名聲。這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呀!他也曾被打過、罵過,但他為了這個家,用自己瘦小的肩膀扛住了這個家,努力改變自己,努力改變大家,使這個大家庭更加完美、幸福。

我佩服他,他是一個值得讓我們佩服的人!

飢餓藝術家讀後感3

靜靜的小河,溫暖的三角地,會說話的鈴鐺……這個寒假,曹文軒伯伯用優美的文字,把我帶進了小說集《飢餓的冬季》。

這本書是由六個獨立的故事組成的,故事不長,但卻催人淚下,我幾乎是噙著眼淚讀完的。沿著清水灣村前安靜的河水,我和鴨寶一起走上回家的路,明白了不能欺騙,要做個品行高尚的人;在飢餓的冬季,我和小夥伴們保護著那些藏匿在山坳中晶瑩閃亮的柿子,感受到希望就在我們心中;在三角地,我又與兄妹五人一同品味著成長的滋味,懂得了不拋棄、不放棄,有家就有期待;還有那會尖叫的皮卡、傻得可愛的丁丁當當,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都讓我難以忘懷。每讀完一個故事,我都會感到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善良、尊嚴、頑強、誠信。這一切都散發著人性之美的光輝,不斷地衝擊著我的心靈,告誡我不忘初始,要做個純真的人。

書中最讓我佩服的是《三角地》中的大哥。他生活在一貧如洗的家庭裡,爸爸是酒鬼,媽媽是賭徒。作為大哥的他,不僅要上學,還要照顧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但他沒有怨天尤人,反而分外勇敢和堅強,挑起了家庭的重擔,想盡辦法把家裡管理得井井有條。當二弟的.成績嚴重下滑時,他絞盡腦汁賺錢請家教,甚至身受重傷也在所不惜;當三弟偷東西時,他代替父母嚴厲地管教了他,並帶著他向別人道歉;當媽媽重病時,他寧願退學,也要在床邊伺候媽媽,一幕幕感人的畫面躍然紙上。曹文軒通過時而詼諧幽默,時而優美感人的文字,讓我看到了一個無私的大哥的形象。正是在他的影響下,爸爸媽媽戒酒戒賭了,弟妹們的成績越來越好了,全家人過得其樂融融。人性的善良美好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是什麼讓這個瀕臨破碎的家重新振作起來?是濃濃的愛呀!這流淌的愛溫暖了主人公全家,也感染了手捧書本的我。它讓我明白了:我們只要心中有愛,滿懷希望,即使再大的困難也能堅強面對。

在成長的歲月長河中,我們也會經受種種挫折與困難,比如說:考試成績下降了;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評;學新本領學不會……這些都讓我們痛苦,止步不前。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難,我們都要去勇敢地面對,不放棄,不退縮,不改變純真的內心。陽光總在風雨後,相信美好的生活總會在不遠處向我們招手。

《飢餓的冬季》這本書魔力般地吸引著我,它讓我懂得了真、善、美,體會到了生命的力量,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芒。它就像一瓶陳年老酒,酒味甘甜如歲月一樣綿綿流長,越品越香。

飢餓藝術家讀後感4

在讀小說文字的時候,我的大腦幾乎始終處於混沌的狀態,因為我無法理清頭緒。藝術家通過在籠子裡進行飢餓表演,全城人都絡繹不絕地進行觀看,作者描寫這麼個荒誕的行為想要表達什麼?

直到最後奄奄一息的藝術家貼近看管人的耳根說出最後的幾句話:因為我找不到適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這樣的食物,請相信我,我不會招人蔘觀,惹人顯眼,並像你,像大夥一樣,吃得飽飽的。突然明白了:藝術家選擇死亡,是緣於無法尋求到一種認同,一種被世人被世界甚至是一種被自己的認同;也是一種絕望,一種在荒誕的現實中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找不到自我存在的絕望。

他在籠子裡表演的時候,負責值夜班的看守故意離得遠遠的,躲在某個角落裡玩牌,給藝術家提供一個進食的機會。可是每當遇到這類的.看守,藝術家情緒便是最低落,最痛不堪言的。因為他所追求的是飢餓的藝術,是藝術本身,所以他不覺得飢餓是痛苦的,是難以忍受的,可以說,他要的就是這種飢餓,因為恰恰是飢餓才能展現他的藝術,才能夠成就他。

可是沒有人會真正理解,真正相信,所以看守故意給他創造機會進食的時候,他認為是對他的一種玷汙。而觀眾,也只是把他當作籠子裡動物一樣,只是當作生活的調料博取一笑而已,懷著同情或許是譏笑的心態。他想向人們證實,飢餓表演其實很簡單,但是人們死活不相信。直到表演期限的四十天終止時,他的表演藝術依然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同,而他也無法再找到一種能證明自己表演藝術的方法。

數年之後,沒有人再對這種飢餓表演感興趣了,好像人們私下達成了某種默契,到處都籠罩著厭惡飢餓表演的氣氛。儘管肯定有一天,飢餓表演定會再次紅火起來,但這對於活著的人毫無慰藉。可是眼下,藝術家能做些什麼呢?

最終他不得不受聘於馬戲團,在馬戲團,他依然燃起希望:向世人證明,他的飢餓藝術不減當年,他要真正地撼動世界,達到前所未有的轟動。可是激動的藝術家,忘了當今的形勢,所以他的話只能引起懂行人的付之一笑。在世人眼裡,他遠遠不如那馬戲團的獸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調起人的胃口,激起人的興奮。

最後,他連同腐草一起被埋掉了,然而,從他那瞳孔已經放大的眼睛裡還流露出一種不再是自豪而是堅定的信念:他還要繼續餓下去。卡夫卡自己說過:倘若心中沒有對某種不可摧毀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對藝術家而言,飢餓是一種象徵,一種精神追求的象徵,即卡夫卡所言一種不可摧毀之物的信念,可是在芸芸眾生的物質世界裡,鮮有他靈魂依託的歸宿。作者用藝術家至死不渝的這種執念這種追求,表達了人的現實生存的困境,表達了人與社會,精神與物質,靈魂與肉體的無法達到和諧統一的矛盾。

飢餓藝術家讀後感5

人性,古往今來一直石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有人說人性本惡,有人說人性本善。縱觀歷史上下幾千年,大奸大惡、泯滅人性者有之;危難關頭昭顯人性光輝的也不乏人在。人之善惡,與其歸結為人的本能,還不如將其歸為社會的導向。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著自我意識的個體,又同時是這個大千世界的一員。社會的價值取向,社會的流行時尚,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意識、我們的行為。應該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追求“光明”的,我們宣傳“拾金不昧”的精神,讚賞“助人為樂”的行為,希望營造一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和諧社會。但,人心又是自私的,我們都希望能過的比現在更好,期待得到而吝嗇付出——這是人最大的“原罪”。在社會上充斥著金錢至上的風氣時,我們不得不屈從於物質利益之下,追逐那飛舞於空中的“票子、房子、車子”,因為,我們不僅僅是單獨的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有著太多太多的不捨和牽絆。真正的視名利如糞土,在名利前保持自我,堅守信念,寧可餓死也不願苟且偷生的人,又有幾個?!

飢餓藝術家死了,死於他所信仰的飢餓藝術,他的屍體也被草草的埋葬,取代他的,是一頭生機勃勃的黑豹。令人感到諷刺的是,這頭黑豹周圍卻觀者眾多,和飢餓藝術家表演時的冷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飢餓藝術家表演的是藝術,純粹的藝術,但可悲的是,這藝術始終只有飢餓藝術家本人理解和堅持——“只有他自己才是對他能夠如此忍耐飢餓感感到百分之百滿意的.觀眾。”但他自己也知道,他的觀眾,並不是真正的在欣賞他的純粹藝術,而是在欣賞他的才藝表演。在觀眾眼中,一個人不吃不喝能忍耐四十天簡直是天方夜譚,所謂的飢餓藝術表演和馬戲團的表演無異。在“世人皆醉我獨醒”的痛苦中,飢餓藝術家如同殉道者般用他所追求的飢餓藝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可悲的是,就連同他的這一行為,最後都未能被任何人所理解。在這裡,我不禁有一個疑問:“不被任何人所理解的藝術,它還能被稱為藝術嗎?”

卡夫卡自己說過:“倘若心中沒有對某種不可摧毀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但以唯物主義理論而言,精神源於物質,我們唯有滿足了我們的生理需求,才能進一步的去考慮精神需求。藝術是崇高的、可貴的,但離開了藝術我們仍能生存,但相反離開了物質支援,我們卻只能像飢餓藝術家一般餓死。

現在的社會是可悲的,物質戰勝精神,許許多多高貴的品質如同飢餓藝術家一般,沒有了生存的空間,消逝於世間。我們是悲哀的,因為我們沒有了所能堅持的信念,除了金錢,我們已經不知道還能去信仰什麼。我們歌頌愛情,因為現實中我們缺乏愛情;我們讚賞友情,因為我們每天忙碌於水泥叢林之中,心與心的距離卻是好遠好遠……

飢餓藝術家讀後感6

卡夫卡的這篇《飢餓藝術家》,在短短五千餘字的文字裡,用奇異的筆調講述了一個荒誕不羈但又充滿現實意味的故事:飢餓藝術家以表演飢餓為生,並以這樣的表演招徠大批觀眾。漸漸他對自己的表演產生了榮譽感,從沒有自覺自願離開過獸籠,還為別人不給他機會成為"空前偉大的飢餓藝術家"而深感苦惱。

他在籠子裡表演的時候,負責值夜班的看守故意離得遠遠的,躲在某個角落裡玩牌,給藝術家提供一個進食的機會。可是每當遇到這類的看守,藝術家情緒便是最低落,最痛不堪言的。因為他所追求的是飢餓的藝術,是藝術本身,所以他不覺得飢餓是痛苦的,是難以忍受的,可以說,他要的就是這種飢餓,因為恰恰是飢餓才能展現他的藝術,才能夠成就他。

飢餓藝術家的一生是可悲的,對於自己的藝術他一直都在尋求觀眾的肯定與讚賞,而卻到死都沒有得到。飢餓藝術家的職業榮譽感讓他即使餓死也不會吃東西,但是觀眾並不能理解這種所謂的藝術,觀眾們認為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類是做不到這樣的事的。因此,即使飢餓藝術家想方設法的讓人們監視自己,向他們展示自己的超能力,但無論如何也得不到人們的肯定。人們跟著時下的潮流之風每天都要去看一次飢餓藝術家的表演,沒有任何理由,只是趕個時髦罷了。人們對飢餓藝術家的讚賞也是對飢餓藝術家行為的一種曲解,或許在觀眾看來,飢餓藝術家之所以應該被讚賞並不是因為他能在不進食的情況下依然能延續生命,而是驚歎於藝術家居然可以在眾目睽睽之下偷偷進食,並沒有人真正理解飢餓的'藝術,因此,即使藝術家曾經名聲大振,他也是可悲的,因為他的藝術實際上是被觀眾褻瀆了。而後期飢餓藝術家來到了雜技團以後,更是得到了慘不忍睹的待遇,他已經完全不能勾起人們的興趣了,即使他自稱自己的技藝完全不減當年。

直到最後奄奄一息的藝術家貼近看管人的耳根說出最後的幾句話:"因為我找不到適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這樣的食物,請相信我,我不會招人蔘觀,惹人顯眼,並像你,像大夥一樣,吃得飽飽的。"突然明白了:藝術家選擇死亡,是緣於無法尋求到一種認同,一種被世人被世界甚至是一種被自己的認同;也是一種絕望,一種在荒誕的現實中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找不到自我存在的絕望,也許,每個人都一樣,缺的並不是食物,每個人,也並不一定會走上固定的哪一條路,而是一旦選擇了某種理想和信念,就會無畏的堅守下去,並且,不願輕易地放棄自己的堅持,就算這種堅持是錯誤而讓人絕望的。

飢餓藝術家讀後感7

卡夫卡的這篇《飢餓藝術家》,在短短五千餘字的文字裡,用奇異的筆調講述了一個荒誕不羈但又充滿現實意味的故事:飢餓藝術家以表演飢餓為生,並以這樣的表演招徠大批觀眾。漸漸他對自己的表演產生了榮譽感,從沒有自覺自願離開過獸籠,還為別人不給他機會成為"空前偉大的飢餓藝術家"而深感苦惱。

他在籠子裡表演的時候,負責值夜班的看守故意離得遠遠的,躲在某個角落裡玩牌,給藝術家提供一個進食的機會。可是每當遇到這類的看守,藝術家情緒便是最低落,最痛不堪言的。因為他所追求的是飢餓的藝術,是藝術本身,所以他不覺得飢餓是痛苦的,是難以忍受的,可以說,他要的就是這種飢餓,因為恰恰是飢餓才能展現他的藝術,才能夠成就他。

飢餓藝術家的一生是可悲的,對於自己的藝術他一直都在尋求觀眾的肯定與讚賞,而卻到死都沒有得到。飢餓藝術家的職業榮譽感讓他即使餓死也不會吃東西,但是觀眾並不能理解這種所謂的藝術,觀眾們認為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類是做不到這樣的事的。因此,即使飢餓藝術家想方設法的讓人們監視自己,向他們展示自己的超能力,但無論如何也得不到人們的肯定。人們跟著時下的潮流之風每天都要去看一次飢餓藝術家的表演,沒有任何理由,只是趕個時髦罷了。人們對飢餓藝術家的讚賞也是對飢餓藝術家行為的一種曲解,或許在觀眾看來,飢餓藝術家之所以應該被讚賞並不是因為他能在不進食的情況下依然能延續生命,而是驚歎於藝術家居然可以在眾目睽睽之下偷偷進食,並沒有人真正理解飢餓的藝術,因此,即使藝術家曾經名聲大振,他也是可悲的,因為他的藝術實際上是被觀眾褻瀆了。而後期飢餓藝術家來到了雜技團以後,更是得到了慘不忍睹的'待遇,他已經完全不能勾起人們的興趣了,即使他自稱自己的技藝完全不減當年。

直到最後奄奄一息的藝術家貼近看管人的耳根說出最後的幾句話:"因為我找不到適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這樣的食物,請相信我,我不會招人蔘觀,惹人顯眼,並像你,像大夥一樣,吃得飽飽的。"突然明白了:藝術家選擇死亡,是緣於無法尋求到一種認同,一種被世人被世界甚至是一種被自己的認同;也是一種絕望,一種在荒誕的現實中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找不到自我存在的絕望,也許,每個人都一樣,缺的並不是食物,每個人,也並不一定會走上固定的哪一條路,而是一旦選擇了某種理想和信念,就會無畏的堅守下去,並且,不願輕易地放棄自己的堅持,就算這種堅持是錯誤而讓人絕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