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

讀後感5.01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1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一個多麼令孩童神往的所在。

興許這在大人們看來,只是一個無比荒涼的園子,可是,孩童可以用那鮮活的心,去找到這園子裡的美妙!

碧綠的菜畦,油亮油亮的;光滑的石井欄,充滿趣味;高大的皂莢樹,不知藏著些什麼;紫紅的桑葚,彷彿只一眼,便已經嚐到甜……

雪,也是會飄的,輕盈地,便來了。我想——在百草園,興許雪是這樣的——一片片雪的精靈落在光滑的石井欄上,悠悠的;落在皂莢樹上,輕輕的;落在泥牆上,融融的;落在那幹了的,脆了的,枯黃的長草上,潤潤的……

這聽啊,不僅僅是蟋蟀的彈唱,不僅僅是叫天子的啼鳴,還是那赤練蛇與美女蛇的故事。想必,孩子的眼裡,一定是有這蛇的。草裡的黑影,樹葉的顫動,泥牆邊的聲響,都是這蛇!

一定有的。孩子總是這麼想。

百草園裡野趣頗多。味,更是佔了一大部分。

比如,“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讓人簡直想立刻捧下一串來嚐嚐,可又怕弄壞了這些美麗可愛的`小寶石。

再說吧,還有那何首烏的根,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傳說,也吸引著天真的孩子。

這味,還有精神上的味,給了一個孩子多麼美好的童年!

相比之下,那三味書屋後面的園子顯得多麼促狹!野趣少得多了。雖也有吸引孩子之處,但與百草園相比,也就不足一提了。

當年的魯迅,甚是無憂無慮,想必這份野趣,正是他日後心靈力量的源泉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優美散文傑作。散文記述了令魯迅難以忘懷的百草園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和三味書屋中貌似枯燥其實卻意義深遠的讀書生活。

文章回憶的是魯迅自己的童年生活,通篇描寫的都是兒童的生活,表現的是兒童的內心世界。前半部分寫了作者在百草園中的快樂時光,後半部分則寫了在書塾中的`上學生活。百草園之所以是“我的樂園”,是因為它是一個極好的遊戲場所。而長媽媽講的神奇的故事,更是個百草園增添了神祕色彩。如果說百草園是個樂園,讓人留戀,三味書屋則是個樂屋,讓魯迅的好奇心進入一個新的天地。總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出了魯迅從玩耍到學習的成長過程,貫穿始終的是歡樂和自由。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這些景色,不僅讓魯迅回味,更讓我心動。我想魯迅的童年,是多麼快樂,多麼幸福,甚至有點懷疑魯迅童心未泯。而魯迅上學後,也並非不快樂而讓人覺得是令一這是種趣味。“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這是魯迅的話,讓人看了,先是一笑。並不是魯迅的無知而是對他求知的肯定和讚賞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對‘怪哉’的思慮了。能讓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這篇文章,我覺得是最大的成功。

撲蝴蝶、捉鳴蟬、採荷蓮……這是誰沒有的童年?課堂開小差、收藏愛書、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又是誰的童年沒經歷過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遺忘?童年,留不住,最後只灑落在記憶的長河上。

童年固然是美好的,但是誰能夠珍惜這美好的童年呢?我有翻開了這本書,陷入了深思……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3

每讀完這篇文章,心中總要憧憬好一會兒,時間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時光

這是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寫的是魯迅童年的生活和學習,回憶中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並不是簡單的勾勒,卻也沒有濃濃的筆墨,而是流露著童年的快樂,甚是打動人心。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這些景色,不僅讓魯迅回味,更讓我心動。我想魯迅的童年,是多麼快樂,多麼幸福,甚至有點懷疑魯迅童心未泯。而當魯迅上學後,也並非不快樂,而讓人覺得是另一種趣味。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這是魯迅的話,讓人看了,先是一笑。並不是笑魯迅的無知,而是對他求知的肯定和讚賞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對怪哉的.思慮了。能讓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這篇文章,我覺得是最大的成功。

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年過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麼真摯,彷彿就在眼前,看在眼裡,刻在心裡。我想,這不只是因為實有其事,更重的是魯迅對童年的懷戀和憧憬。

撲蝴蝶、捉鳴蟬、採荷蓮這是誰沒有的童年?課堂開小差、收藏愛書、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又有誰的童年沒經歷過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遺忘?童年,留不住,最後只灑落在記憶的長河上。

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樣去感受,怎麼去理解這些美好呢?文章雖然沒有提到任何的觀念,可是卻不禁讓人深思,對童年的深思,對人生的深思。或是記憶,或是懷戀,總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經瑕疵。悠悠童年,承載著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們真應當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書讀起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像是走進了百草園,走進了三味書屋,走進了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4

在寒假中,我讀了:《朝花夕拾》、《柳林風聲水孩子》、《邊城雪晴》、《湯姆叔叔的小屋》和《朱自清的散文》幾本書。

其中《朝花夕拾》是我最喜歡的書,因為這本書收錄的文章,全是魯迅寫自己小時候經歷的事,充滿了童趣,和我有共同的“語言”。其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尤其讓我印象深刻。

百草園一直是小魯迅的樂園,裡面有菜畦、皁角樹、桑椹,還有烏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等。那裡就是小小魯迅的整個世界,即便百草園已經荒廢了,但是在小魯迅的眼中依然充滿了生機、神祕和無窮的樂趣。

百草園再有趣,小魯迅還是要告別他的樂園。因為他要去三味書屋唸書了。小魯迅猜想著:是不是自己犯了什麼錯,大家才會把他送到學堂裡讀書?這種想法只有小孩子才會有,十分有趣。

在三味書屋裡,小魯迅面對的是另一個世界。這裡有方正、質樸、博學的老先生;有淘氣、有趣的同學;有上課挨板子的擔心;也有趁著老師分心,偷偷用“荊川紙”蒙著畫畫的樂趣。

百草園、三味書屋是童年魯迅的`兩個重要世界。百草園是自由、充滿樂趣的“天堂”。那裡有有趣的植物、千奇百怪的昆蟲。讀了後,我自己覺得,自己都可以在那裡一直玩下去,而不會生厭。在百草園裡,充滿了童年快樂的氛圍。我非常羨慕小魯迅有這樣一塊自由自在的樂土。對於從小生長在城市裡的我們而言,百草園裡近距離接觸自然的日子,真讓人嚮往啊!

去三味書屋上學了,意味著無憂無慮日子的結束。雖然如此,看到這裡,我還是很開心。因為看到小魯迅的同學,就像看到我的同學一樣。我們也會此起彼伏的大聲朗讀課文;互相淘氣,在老師眼皮下悄悄做自己認為有趣的事。看來古往今來的同學都差不多啊!

整個文章讀完,我簡直不敢相信,嚴肅的魯迅先生會寫出如此有趣的地方、如此好玩的事。那肯定是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充滿童趣、童心的美好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一篇魯迅先生寫的文章,名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篇文章是一篇描寫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主要描寫了兩個地方發生的事情:百草園“我”的樂園;三味書屋“我”的學堂。

作者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百草園。“其中有一些野草”讓我覺得它十分普通,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園,在那時,卻是作者的樂園。接著,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的句子,寫出了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這些景物給人的安寧,鳴蟬、黃蜂、叫天子給人的動感,動靜結合,再加上有本身就有無限趣味的泥牆根作“底板”,作“背景”,想必是令所有知道的人都會嚮往。

這樣的一個園,若許多小夥伴兒一起玩耍、追打、嬉戲、捉迷藏,一定是十分有趣的,但若是自己一個人,也並不會覺得寂寞。因為百草園的樂子能找出許多呢!像何首烏、覆盆子,都能帶給“我”無限樂趣,就連冬天都有遊戲:捕鳥兒在竹篩將鳥兒罩住後的那份喜悅,想必是令作者著迷的。

“我不知道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我”要去三味書屋唸書了,不能常到百草園了。這句話寫出了少年魯迅對百草園的惋惜之情。

雖說這學堂很嚴厲,但先生還是十分慈祥的:“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有懲跪的規矩,但也不常用。”“我們上午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聽起來有些無聊,但並非如此。師生一起唸書,孩子們就在一起偷偷做戲、描繡像。作者把一幅活靈活現的生活場景的圖畫展現在了我們眼前,真讓我們體會到了他對童年的嚮往。

這篇文章的文筆十分優美,描寫的都是真實的事情,給人以親切感。而我也在文章的有些地方看見了我的影子。尤其是百草園,我的總體印象就是一個“樂”字:動物、植物、泥牆根、捕鳥兒、描繡像,無數沒有“樂”字。

這可真是一篇好文章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6

我非常喜歡去看書,由於書不但要我的到專業知識,提升寫作能力,還能讓我還在焦慮不安的學習培訓日常生活獲得很多快樂。尤其是《魯迅散文讀後感》,讀起來難懂,但文章內容不論是景或是物,在魯迅書中寫的惟妙惟肖。《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百草園要我難以忘懷。

百草園是魯迅家後邊的一個非常大非常大的園子,院子裡樹木茂盛,百花爭豔。蟬在樹技上長吟,黃蜂飛進來花芯中,麻雀鳥直上雲霄,也有長滿牆根的爬牆虎和讓人“唾液流下來三千尺”的野果子。園子裡有趣味性無盡的傳說故事:能工作制服妖精的飛天蜈蚣,也有夜裡出去喊人的美女蛇……魯迅便是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園子裡玩耍、玩樂,渡過了無拘無束的同一年歲月。

本文我已經讀過很多遍了,園裡美麗的風景和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總是能要我心潮澎湃。上一個暑期,我趕到舅母家,舅母家院子也是一個大院子,裡邊種滿很多奇花異卉,我一見到這園子就想起了百草園。我立刻跑到樓頂叫愛搗亂的堂弟來幫我一起找尋爬牆虎,大家仔細觀查,細心找尋,總算把它抓住了。大家又逐漸找飛天蜈蚣了,但翻邊了全部院子或是一無所獲,僅有等夜裡看“美女蛇”了。

到夜裡,10點鐘還沒有睡,一直躺在大床邊,看見院子裡是否有發現什麼聲響。過去了好長時間,總算聽到了有些人在叫“我”,我以為是“美女蛇”,就立刻醒過來,原來是舅母。啊,魯迅的`百草園簡直回味無窮!

從魯迅的百草園要我想起了姑姑家的園子,從這當中,我又感受到讀書帶來我開心,讀書給與我無盡的聰慧;讀書促使我們的生活提升了無盡的快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7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蟄,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的.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游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我家在農村,附近有一大片田野,星期天,我總去那裡享受著春天的陽光,秋天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麼多感動。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8

魯迅,在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寫過很多文章,許多成了經典之作,魯迅幼年時家景更不錯。在常人看來,他不會有什麼苦惱,小時候有人侍候,長大了又成為了名人。但是在他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展現出來的卻是封建制度對他的束縛,他其實也生活在一種無奈之中。

百草園是少年魯迅的樂園。百草原長著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有鳴蟬在樹葉里長吟,有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有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雲霄裡去了。魯迅搬來凳子,爬上大樹,在樹叉上坐下,尋找著鳥蛋,大人來了,他又到草叢裡去趴著,在青草的掩護下與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還會照著閏土爹的方法,玩雪地捕鳥。魯迅的童年就是在這個園子裡度過的,可是,十來歲時,大人們莫名其妙的將年少的魯迅送入了書塾——三味書屋。那兒還是城中最嚴厲的書塾。魯迅在三味書屋唸書,他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隨著時間的流逝,先生給他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去了,從三言加到五言,終於到七言。魯迅覺得讀書乏味透頂,本來現在還坐在樹陰下,吃著可口的西瓜,可如今卻一遍又一遍地讀書。他認為不公平,於是抓緊一切時間玩。於是他們爬上花壇去折臘梅,尋蟬蛻,玩甲套,描繡像。.先生讓他們讀書,他們又只得讀一些枯燥乏味的書。

魯迅到三味書屋,還是玩的年齡,卻很少有機會,他生活在封建社會,制度一項比一項殘酷,童年絲毫沒有空閒,他像一隻井底之蛙,成天只能看見高牆上四角的天空,成天只有讀書聲的陪伴,成天被關在深宅大院裡。對於他來說,這種生活是乏味的,這個童年是遺憾的。

要使自己的童年沒有遺憾,讀完此文的我會把讀書當成一種樂趣,這樣不斷地充實自己,童年將不再有遺憾。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9

魯迅先生在文中說到“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在我看來,那裡也是我心馳神往的樂土。單單是他“不必說”,“也不必說”的景色,就已經讓我眼花繚亂了。在細緻描寫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更是使我目不暇接,似乎身在其中。

我彷彿聽到了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看到了蜈蚣、何首烏;嚐到了又酸又甜的桑葚。而後,我又和小魯迅一起聽長媽媽講了美女蛇的傳說,儘管以我現在的年齡已經知道這是大人教小孩子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而編出的故事,但仍然為書生捏了一把汗,也慨嘆飛蜈蚣的魔力。“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但正是捕鳥的好時候。這段描寫給我的啟發很大,作者連用了掃、支、撒、系、牽、拉、罩等準確的動詞把捕鳥的全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

豐富多彩的百草園讓童年魯迅流連忘返,但到了上學的年齡,他便被送到了全城中被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當中。老師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這裡的顏色灰暗、陳設簡單,每天的生活便是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比起百草園來,這裡的.生活顯得單調枯燥,但是我想,正是在這裡魯迅先生打下了很好的文學基礎,他的人生有了新的啟航。儘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在八十多年前,但少年魯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和我們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在成長的道路上,美麗的風景,快樂的遊戲會使我們感到愉快和輕鬆。但克服困難、持之以恆同樣會讓我們得到成功的喜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10

百草園是紹興魯迅故居後面的園子,三味書屋是魯迅曾經讀書的地方,題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明了魯迅在這兩個地方的生活。這篇文章選自魯迅的《朝花夕拾》中的12篇中的一篇。

三味書屋的“三味”指的是“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百草園是魯迅童年時的樂園。他喜愛蟋蟀和諧而美妙的叫聲,喜愛大自然和充滿好奇並積極探索大自然的心理,百草園在魯迅筆下變得神祕了。

從描寫覆盆子的'形、色、味三個方面來寫,透露出魯迅對它的喜愛。而“美女蛇”的故事更給百草園增添了一絲神祕色彩,豐富了魯迅兒時樂園的情趣。“掃”“支”“撒”“系”等一連串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捕鳥的過程,表現了兒童的活潑以及捕鳥時的興奮與驚喜。

兩個“Ade”和兩個“我的”真切地表現了魯迅對百草園戀戀不捨的稚態和依依惜別的深情。.“給我讀的書漸漸增多”寫出了魯迅因為勤奮好學而博得了先生的好感。“爬”“折”“尋”“捉”“喂”這一系列動詞具體寫出了園子裡的樂趣,反襯了三味書屋讀書生活的單調和枯燥。用戒尺打、罰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學生的常用方式。有規則而不常用,說明先生對這種落後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態度,也反映了他對待學生的開明思想。他對學生嚴而不厲,甚至是嚴而可親。大家放開喉嚨讀的內容沒有加標點符號,說明他們並不理解所讀的內容,只好亂讀一氣,表現了封建教育內容的陳腐。從“微笑”“仰”“搖”“拗”

可看出先生讀書時自我陶醉的態度,既表現了他的迂腐可笑,又表現了可愛可敬。先生讀書入神時,學生“做戲”“畫畫從側面說明兒童對封的封建教學的內容不感興趣。

文章的結尾不僅從時間上照應了開頭,而且表現了三味書屋教育的失敗,與開頭寫的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暗中”暗中呼應,含蓄地稱讚了兒童的天性,諷刺了封建教育制度,突出文章中心。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懂得了許多。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11

我非常喜歡看書,因為書不僅讓我獲得知識,提高寫作水平,還能讓我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得到許多樂趣。尤其是《魯迅散文集》,讀起來深奧,但文章無論是景還是物,在魯迅筆下寫得活靈活現。《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百草園讓我記憶猶新。

百草園是魯迅家後面的一個很大很大的園子,院子裡樹木茂盛,百花齊放。蟬在樹枝上長吟,黃蜂飛進花蕊中,麻雀直衝雲霄,還有爬滿牆頭的爬山虎和令人“口水流下三千尺”的野果子。園子裡有趣味無限的傳說:能制服妖怪的飛天蜈蚣,還有晚上出來喊人的美女蛇……魯迅就是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園子裡嬉戲、玩耍,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同年時光。

這篇文章我已經讀了好幾遍了,園中美麗的景色和迷人的傳說總能讓我浮想聯翩。上個暑假,我來到舅媽家,舅媽家後院也是一個大院子,裡面種滿許多奇花異草,我一看到這園子就想到了百草園。我馬上跑到樓上叫愛搗蛋的表弟來幫我一起尋找爬山虎,我們細心觀察,仔細尋找,終於把它捉住了。我們又開始找飛天蜈蚣了,但翻遍了整個院子還是一無所獲,只有等晚上看“美女蛇”了。

到了晚上,10點鐘還沒睡,一直躺在大床上,看著院子裡有沒有發現什麼動靜。過了好久,終於聽到了有人在叫“我”,我以為是“美女蛇”,就馬上醒了,原來是舅媽。啊,魯迅的百草園真是耐人尋味!

從魯迅的百草園讓我想到了姑媽家的園子,從中,我又體會到了讀書帶給我快樂,讀書給予我無限的智慧;讀書使得我的生活增加了無限的樂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12

讀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發現魯迅先生的童年和美好,都是每個人憧憬的世界,想:“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這些都是我們沒有的,而這就是魯迅先生童年時快樂地時光。

魯迅先生的童年時光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童年。我們的學習條件比魯迅先生的好多了。每當讀到魯迅先生問老師“怪哉”什麼意思的時候,老師的回答是那樣的冷漠、臉上甚至還有些怒氣。我還是剛不清魯迅先生的老師為什麼會生氣呢?

我不能忘了,長媽媽給“我”說過的那個故事:先前有個書生在古廟裡用功讀書,晚上,在院子裡休息時,突然聽見有人叫他。他答應了,看見有一個美女的臉露在牆頭上,向他一笑,便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換人名,若一答應,夜間便來吃這人的肉的。書生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當然睡不著的。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像風雨聲。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一個聲音,一旦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沒有什麼聲音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了,斂在盒子裡。後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後來魯迅先生因為聽了這個故事,不敢往牆上去看。

魯迅先生的年代是一個混亂的年代,但是魯迅先生依然以筆作為武器,懷著一顆愛國心去打擊黑暗。

讓我們鼓勵自己,向魯迅先生學習,才不愧於自己的一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13

魯迅的著述浩如煙海,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繪出百草園充滿著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這裡無疑是一個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機,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百草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年齡時,家裡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老師家的書房。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習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內容。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的園裡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裡自由、快活。

通過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比較,讓我感覺到童年是那麼美好,令人留戀。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玩耍,這束縛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而我們現在上的學校,每節課下課都會有時間玩,也還算得上自由。跟三味書屋比起來,我們像在天堂。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裡,揭示了兒童廣泛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成長的合理要求。

我覺得,在讓兒童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應該讓他們玩好。

魯迅的名字家喻戶曉,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了魯迅的《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與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親切地交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14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每讀完這篇文章,心中總要憧憬好一會兒,時間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時光……這是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寫的是魯迅童年的生活和學習,回憶中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並不是簡單的.勾勒,卻也沒有濃濃的筆墨,而是流露著童年的快樂,甚是打動人心。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這些景色,不僅讓魯迅回味,更讓我心動。我想魯迅的童年,是多麼快樂,多麼幸福,甚至有點懷疑魯迅童心未泯。而當魯迅上學後,也並非不快樂,而讓人覺得是另一種趣味。“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這是魯迅的話,讓人看了,先是一笑。並不是笑魯迅的無知,而是對他求知的肯定和讚賞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對“怪哉”的思慮了。能讓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這篇文章,我覺得是的成功。

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年過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麼真摯,彷彿就在眼前,看在眼裡,刻在心裡。我想,這不只是因為實有其事,更重的是魯迅對童年的懷戀和憧憬。撲蝴蝶、捉鳴蟬、採荷蓮……這是誰沒有的童年?課堂開小差、收藏愛書、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又有誰的童年沒經歷過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遺忘?童年,留不住,最後只灑落在記憶的長河上。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樣去感受,怎麼去理解這些美好呢?文章雖然沒有提到任何的觀念,可是卻不禁讓人深思,對童年的深思,對人生的深思。

或是記憶,或是懷戀,總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經瑕疵。悠悠童年,承載著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們真應當去好好感受。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讀起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像是走進了百草園,走進了三味書屋,假期讀了這本書讓自己學會了很多!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15

都說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束縛”。依筆者看來,這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

成年的魯迅是戰士──“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而成長為這樣一個戰士,首先是需要人性的底蘊的。雖然這“人性的底蘊”難以說明,是孃胎裡帶來的?是環境培養的?但,這底蘊是確實存在的;對於魯迅之所以是魯迅,也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熱愛自然的天性。換句時髦的話說,是浪漫的天性。

現今,城市裡的孩子已經幾乎不可能體會到魯迅幼時的歡樂了;而說起童年樂事,哪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沒有一籮筐呢?百草園中的蟋蟀、何首烏,美女蛇的傳說,又何曾異於我們穿著露屁股的.短褲(那一定是在樹枝上刮破的)下河摸蝦、上樹捉鳥呢?那別了“野孩子生活”的入學,那聽老先生抑揚頓挫地朗誦,“我便疑心那是極好的文章”,又和我們既因留戀“捉蝌蚪”的生活而逃學,卻又要享受讀書識字在父母面前“顯擺”的快樂心理有何不同呢?

只是,城市裡已經消失了這夢境一般的兒童樂園。

三味書屋裡老師是嚴厲他不希望學生做與學習無關緊要事;他還是好心腸人就算學生在他講課時候偷偷跑出去玩他依然不會懲罰他們只會催促他們趕緊讀書;他是痴迷於讀書人在讀到最好文章時他總會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從這裡看來三味書屋也充滿了童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僅語言優美還能時不時地勾起讀者對童年回憶真是一篇令人叫絕好文章

成年的魯迅是一個戰士,一個不偏不倚的、浪漫的戰士。戰士不總在衝鋒陷陣,戰士更懂得享受生活,享受美好的回憶。

所以,把這美好的回憶童年的文字和“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聯絡起來,真是有些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