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時間簡史讀後感共15篇

讀後感3.03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時間簡史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時間簡史讀後感共15篇

時間簡史讀後感1

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一個成熟的人需要建立的三觀,人生觀是讓人知道這輩子怎麼活,價值觀是認為什麼才是珍貴的,世界觀是知道這個世界是怎樣的。宇宙觀就是這個宇宙是怎麼樣的,是世界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身處瑣碎繁雜的日常,不斷奔赴生活目標,我們中有的人也許建立的世界觀是“我們的人類社會是什麼樣的”、“我們的星球和可看見的天空是怎麼樣的”……但是我們目力可見範圍之外的宇宙是怎麼樣的、我們感知不到的時間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身處的宇宙的來龍去脈是什麼等等問題,是我們日常很少去思考的,因為不可觸及,然而這些是真實的存在。

最近我讀了斯蒂芬·霍金的著作《時間簡史》,作者是一個在科學和醫學上的奇蹟人物,是宇宙創生理論的創立者和集大成者。而這是一本讓包括青少年在內的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宇宙學著作,其主題是人類時空觀和宇宙觀的變革。本書按照科學理論中有關宇宙的認識從古到今的發展順序,對主要的宇宙認識論變革理論進行重點闡述,如牛頓的力學理論、空間相對性、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時間和空間的彎曲性質、宇宙大爆炸的發生、黑洞的性質、時間旅行的可能性、量子力學、弦理論、宇宙統一理論等。全書沒有純物理理論公式和數學上的技術性強的論證細節,但是其所帶來的人類對時空和宇宙觀念的變革卻讓我對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有了嶄新的認識。

《時間簡史》是一部論述當代物理學一些最艱深問題的成功著作,而普及版汲取其精髓,焦點論述了《時間簡史》中的重大基本問題:關於宇宙我們究竟知道了什麼?我們如何知道這一切?宇宙從何處來、向何處去?宇宙執行的規則是什麼?這些看起來像是哲學所研究的問題。誠然,包括霍金在內的整個人類還沒有找到終極答案,但通過梳理幾千年來的科學理論,講述了人類在這些終極問題上不倦追求答案的歷史,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讀了一本物理科學和哲學不斷融合、發展、相互促成、走向統一的著作。

很久以前的人,因交通和通訊的不發達,對於外部世界的問題是“山那邊是什麼?”,夢想翻過阻礙眼前的大山去探索山那邊未知的世界。今天我們這個時代已經可以翻過地球上所有的山,每個人的故鄉和這個地球上最遠的地方皆能朝發夕至,全人類新的問題是“我看不見的星空之外是什麼、有沒有與我們一樣或者不一樣的生命存在?我如何能夠去到那遙遠的星球?”這個時代的“山”就是我們看不見、去不到的外太空,瞭解今時今日所處宇宙的前沿發展理論所帶來的宇宙觀變革有利於我們知道“山那邊是什麼”,發現未知是我們人類孜孜不倦追逐的'永恆話題。

讀《時間簡史》,填補了我原來空白的宇宙觀,把我的視野從可見可觸及的現實世界抽象到了遙遠的外太空,讓我對身處的時空有了新的理解——空間是相對的,時間也不是絕對的,每個個體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測度,我們的宇宙來源於一個無限小的時空奇點,產生於一個大爆炸時刻,還不斷在膨脹中並將有一個終點,宇宙中存在著為數眾多能量巨大的黑洞,允許時間旅行的蟲洞也許真的存在,因為不確定性原理人類理解和預言宇宙的能力仍然有限,宇宙統一理論有待人類進一步探索,等等。霍金曾說他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全的理解周圍的世界和我們的存在。說起來很簡單,卻是一件舉全人類之力仍然沒能完全解答的一個問題。

有人說“科學對於公眾來說,確實犯下了過於深奧的罪孽。”為此,很多人因為對物理學和宇宙學的晦澀艱深、並於生活日常毫無用處而不肯落力去讀這類書,更因其是學界大“著作”而敬而遠之,聽到誰讀《時間簡史》就視其為難以企及的物理怪咖學霸,讀不懂這本書的物理學博士也大有人在。

但是科學技術的真正意義在於幫助我們理解世界、改造世界,而《時間簡史(普及版)》這本書讀起來如此易於理解,它使得“幾乎所有識字的人都可以談論黑洞、大爆炸、平行宇宙和暴漲。”這本書全書只有一個公式,沒有複雜的推理演算,沒有聽不懂的假設證明,用貼近生活的事物舉例講解遙遠抽象的宇宙執行哲學。作為一個文科生、中學上物理課聽不懂的人來說,今天能讀懂這本書,皆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普及讓我們更能理解今時今日的世界,同時感嘆霍金先生深入淺出的理論講述水平。

如今,霍金先生已逝,社會各界都痛惜這位偉大科學家的離去,肯定霍金對科學對人類的貢獻。很多人知道他如何與身體疾病戰鬥一生,如何身殘志堅、性格幽默,但我想我們更應該知道霍金先生的理論是什麼、對人類的貢獻如何,當我們談論霍金,應該明確的知道我們在談論什麼。因為,愛科學的唯一途徑就是真正地理解並學習它。學習、傳播和探索他為之奮鬥終生的科學理論,才是新時代青年談論和崇拜科學家、熱愛科學的正確開啟方式。

時間簡史讀後感2

這個春節花了半天時間看《時間簡史》,實話說雖然這本書已然經過編撰,評述已經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從小物理成績就差的我讀起來依然稀裡糊塗,貿貿然寫下一點讀後感表示一下對自我的嘲諷。

看過《時》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整個物理學是人類在歸納對宇宙和時間的一個漸進認識的過程,從哥白尼到伽利略,再到馬赫,牛頓,以及之後的愛因斯坦再到當代的霍金。都是後人在歸納前人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然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牛頓說他不是個偉人,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這個道理。伽利略透過研究哥白尼的地心說而提出日心說和地動說,牛頓在此基礎上研究出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再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再到此刻霍金的時間簡史,他們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加上自我的思考,歸納提出了新的理論。可見沒有事物的發展是一觸而就的,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來源於人類對未知事物不斷地孜孜以求的思考,辯證和歸納。

雖然從小物理很差,但是我一向以來對天文和地理很感興趣,會考時候地理甚至還拿過滿分,只是對理論物理這樣的抽象的純理論基礎學科明白起來很困難,肯能是抽象思維潛質不足吧。因此看了《時間簡史》後對其中所闡述的理論還是有一些自我的看法。

《時間簡史》在我膚淺的認識看來是向讀者描述這樣一個世界:整個宇宙是一個伺服器,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小行星,彗星,行星,恆星甚至星系都是跟這個伺服器連線的一個節點,他們獨自執行又透過伺服器相互關聯,依靠各種基本物理法則相互作用。伺服器的執行是單向的不可逆的,不可存檔當然也不可能回檔。各個節點之間透過各種光波等來通訊,正因相互之間的距離以及各種光波在傳播路徑上受到的各種影響等原因產生網路延遲,導致節點之間的通訊並不一樣步。節點由於自身執行速度的質量等等原因導致相對於其他節點的執行時間是不確定的,但是每個節點相對於整個伺服器的執行時間確是固定的。因此在A節點觀察B節點和C節點的狀態和在D節點觀察B節點和C節點的狀態可能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而在伺服器觀察A,B,C,D節點狀態的結果是確定和一致的。這又讓我聯想到人類社會,人類社會也是一個伺服器,每個人都是這個伺服器的一個節點,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特點,各自生活的圈子。很多人看似遙不可及,卻在這個大的伺服器下方相互影響,哪怕是十分細微的。有一個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認為哪怕完全不可能認識的兩個人之間只要透過6箇中間人就能夠建立聯絡,這是透過超多統計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反過來看這個宇宙,我認為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節點能夠讓宇宙中遙不可及的兩個互不關聯的節點建立最短的'聯絡路徑。這就像一些物理學家正在研究的蟲洞理論。

我堅信按照目前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用不了多少代人就能夠讓咱們人類走出太陽系,甚至走出銀河系,在宇宙這個伺服器肆意漫遊。

篇5:時間簡史的讀後感

由於暑假裡韓老師讓咱們再看一本數學故事書,因此上個星期天,我就硬拉著父親到上海書城給我買書。我想:一向都十分鐘愛數學,而且又很鍾愛看書的父親,必須能為我挑出一本適宜我看的書。果然,父親立刻為我挑出了一本他中意的書——《時間簡史》。

這本《時間簡史》是由著名的史蒂芬·霍金所寫的。當父親告訴我,他被尊崇為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時,我著實被嚇了一大跳。我掂了掂手裡的書,雖然很輕(只有100多頁),但我想,裡面包含的知識肯定遠遠超過了這個分量。

既然書名叫做《時間簡史》,那麼書中所寫的一切自然是和時間有關的了。為了講明時間,作者從宇宙開始寫起,而後說到空間,而後又說到黑洞,而後再說到蟲洞,最後才得到了結論。書中的語言都充滿了知識性與專業性,讓我感到懵懵懂懂的。雖然如此,但我似乎也瞭解到了時間。如果讓我結合書中的話來談談時間,那我會說:時間確實能夠是一種物質,正因萬物皆是物質,如果時間不是物質,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好處,但很明顯,它對於咱們無比重要,咱們也無法離開時間。用書中的一句深奧經典的話來概括時間:時間也許是不朽的,至少在咱們這些性命短暫的物質看來,那確實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產生一個點,就這樣無數個點連線在一齊,變成線,變成面,就無限制地編織下去,直到宇宙的結束,如果那宇宙沒有結束,也就繼續不朽地編織下去,做那宇宙創造者的壽衣。

我覺得這本書不太適合我看,畢竟我還沒有學過物理,對書中所說的一切都還不明白,但我知道,這是一本對咱們人類來講相當重要的書。我想:等我長大一點了之後,再讀一遍這本書,到時候必須能掌握書中所說的知識。

時間簡史讀後感3

一個地地道道的唯物論者,對於那些神怪之類的說法從不相信,而對於能用科學理論解釋奇異事物的書刊雜誌很感興趣。暑假期間,閒來無事,認真閱讀了霍金先生的《時間簡史》一書。國中物理中提到的“大爆炸理論”在書中有詳細的論述。帶著對浩瀚的宇宙、生命起源的好奇心,帶著對科學大師崇敬之心,細細閱讀。儘管書中有許多抽象的理論、奇特的概念我還難以理解,身為物理教師的我,有責任也更有義務去學習、瞭解這些知識,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讀完之後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是我對宇宙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刻。

斯蒂芬·霍金教授寫的《時間簡史》出版於1988年,回答了“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何而來?又向哪裡去?”的問題。

書中認為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佔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溫度極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髮生複雜的反應,逐漸形成星系,空間繼續擴大,膨脹,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脹之中。

大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形成。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

宇宙繼續膨脹,將來也會膨脹,也許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佔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結束。到底會不會這樣,現在還說不定。

大爆炸之前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永遠也無法知道。這就是大爆炸宇宙的理論基礎。

對於霍金先生寫的這本《時間簡史》本想一口氣看完,但是由於自己認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還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霍金先生在某一場合也曾說過,能夠讀懂全書的每一句話的人,就已經夠格攻讀引力物理博士學位了。雖說只學到了點皮毛,但對自己的知識面還是個很大的擴充並對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這讓我不覺得對霍金先生深厚的學術造詣敬佩不已。

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歪理邪說。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比如人人討厭的蒼蠅,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同意神創造蒼蠅這種昆蟲,但是它又的確是我們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為人類的愛憎而剝奪另一種生物存在的權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於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複習、預習,這些對於剛進入科學之門的國中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使學生能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於他們將來的人生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提出自己的理論,這樣的事例不勝列舉。如伽利略、哥白尼、愛因斯坦。對於現今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義務教育被賦予的歷史使命將不同於往,它肩負著培養出下一代有著創新能力的人才,可以說今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將更多的是人才之間的競爭,創新將是今後發展的又一個新的歷史潮流,我們國家只有抓住歷史發展的機遇期,抓緊培養創新型人才,才能永久的屹立在東方。這樣的歷史使命對於從事義務教育的老師來說的不能推脫,我們趕上了這樣一個重視基礎教育的好時代,有大量時間來進一步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在教學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相信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大膽進行教學研究、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研究道路闊步前進,通過教改實現自身發展的需求。在課堂教學中要向學生宣揚,年少的你們要成為未來的建設者,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多多讀一些課外雜誌,多學一些知識。鼓勵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讓他們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體會書本知識在實踐活動中的應用價值,培養他們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活動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於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史蒂芬·威廉·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是真正的空前絕後。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所以說,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他有身體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空,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4

20xx年5月23日07:35,美國,佛羅里達州梅里特島,肯尼迪航天中心。

寬闊的大廳現在處於一片混亂中,技術人員們雙眼死死盯著電腦螢幕,手指在鍵盤上敲得噼裡啪啦,緊張的做著發射前的最後除錯。三名宇航員即將乘坐這艘名叫進擊號的飛船前往火星。這是人類第一次嘗試登陸火星!

在這個時候,坐在控制中心首位的愛德華上校卻與周圍嘈雜的環境顯得格格不入,他目光平靜,心緒就像窗外的天空般波瀾不驚,即使他的兒子現在就坐在進擊號上。窗外陽光明媚,連續三天的雨把天沖刷的格外澄澈。半個小時後,一切除錯全部順利完成,飛船進入倒計時發射階段。大廳裡安靜下來,只有倒計時的單調數字有規律的響著,“...3,2,1,發射!”遠在發射場地的那個龐然大物噴吐出巨大的火舌,白色濃煙滾動著四散開,3600噸的推力將進擊號推離地面,拉著長長的白煙直入雲霄,邁出了人類踏向火星的第一步。自從前蘇聯在1960年發射了火星一號開始,人類探索火星的熱度從來只增不減,大量探測器和火星車被送往那顆荒涼的星球,去研究火星的地質演變和可能的生命存在。在時隔75年的今天,人類終於要正式踏上那片土地!

進擊號內的空間對於三個人來說並不算寬敞,此刻他們幾個人都被5g的加速超重緊緊壓在座椅裡,由於飛船與大氣層的摩擦,艙內有些震動,耳邊是轟隆隆的聲響。距離起飛已有三十分鐘,進擊號已越過對流層,從推進火箭的監視尾鏡畫面上看,已找不到肯尼迪島的位置,在這巨集偉的藍圖面前,那座小島簡直就像一粒沙子。威廉是老愛德華的兒子,如果這個時候可以說話,他一定會發出長長的讚歎:你瞧,這顆藍色的星球多美啊!金色的陽光勾勒出東方藍寶石色的弧線,雲層疊在蔚藍色的大海上打著旋。東半球現在還是黑夜,但可以看見那巨大的板塊發出片片金光。可以看見許多閃著光的金屬塊圍繞在地球周圍,那是近地空間站,對於這個時代,空間站已經擴大到前所未有的規模。

現在距地面已超過1000公里,整個地球的輪廓漸漸清晰起來,大氣層在這裡已經極度稀薄,飛船趨於平穩,一切漸漸安靜下來,只有面前的監視器還發出滴滴的狀態指示聲。“她很美不是嗎?”儘管超重仍作用在三人身上,瑪森?威爾遜還是想說幾句話讓氣氛緩和一下,他不喜歡緊張的味道。瑪森之前參與過三次登月計劃,所以他覺得自己非常有義務擔當旁邊兩位太空新人的心理醫生。“那當然了,位置,溫度,物質構成等等這些元素精確的配比,才能造就這樣的宇宙奇蹟!”坐在威廉旁邊這位突然激動起來,他忘掉了超重的不適感,兩隻手在空中舞動起來,臉上是滿滿的得意,好像是在談論他的一件什麼珍寶。這位堅持要跟隨前來的是劍橋大學研究行星地質學的Water教授,他在類地行星探索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在20xx年前後發表的多篇有關係外類地行星尋找新方法的文章受到航天界的廣泛重視,現在就算說他是行星地質學方面的元老也一點都不過分。他認為宜居的類地行星需要嚴格的構成條件,可以說要分毫不差,因此它們在偌大的宇宙中是極其稀少的,而能被人類發現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越向外探索,他越是珍視現在的地球。

教授已經52歲,NASA曾一再要求他慎重考慮身體問題,但教授一直堅持,更何況他還通過了宇航員近乎苛刻的測試!“教授,你現在覺得怎麼樣?沒有什麼不適吧?”瑪森一笑,他總是覺得教授誇張的動作都特別好笑。“不能再好啦!”教授回道,還特意扭動了一下身體。現在已經可以透過窗子直接看到那顆赤紅的星球了,只不過還很小,看不清星球表面細節。“自轉週期24.6時,公轉週期687天,豐富的礦藏,還有水!這麼好的條件絕對可以孕育生命!可惜啊,被一顆該死的小行星毀了。”說到這兒,教授頓了頓,沒管旁邊兩人的反應,繼續說,語氣漸漸沉重起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在星球表面,留下的隕石坑都可以放下整座珠穆朗瑪峰!然後地磁場消失了,大氣層被太陽風剝離,海洋蒸發,如果有生命的話也一塊蒸發了。”威廉聽罷不禁感嘆道,“火星已經死了。”教授不以為然,那樣子好像是說這算什麼,“你們想過沒有,火星的現在其實就是地球的.未來。”教授說完這話,三人都沉默了。其實這種事不僅僅發生在火星,曾經的金星也有過海洋的,但看看現在,一樣光禿禿的,這難道不是一種趨勢嘛?在一邊的瑪森抬起頭來,望著遙遠的火星意味深長得說:“曾經的恐龍因為沒有發展出能夠逃離的科技水平,所以走向了滅亡。”火箭逃離地球引力束縛,加速度減為1G,繼續向著目標行星前進。三人立刻輕鬆了不少,解開安全帶,從座椅上站了起身來,四周是繁雜的儀器裝置,空間相對擁擠,但來到B區空間就寬敞多了。

進擊號整體分為三部分,A區即控制室,B區是生活區,內部包含宇航員生活需要的一切裝置,可以保證長期的生活質量,C區相當於倉庫,塞滿了登陸後用於科研的裝置和三臺睡眠膠囊,值得注意的是還搭載了一輛目前最先進的火星偵查車。

威廉三人順著通道來到C區,準備進入睡眠膠囊進行為期半年的休眠,這個機器可將他們生理代謝降到最低,減少能量消耗,就像動物冬眠一樣。而當他們再次醒來時,“進擊號”預計將被火星引力場捕獲。整個飛行過程交由飛船A.I.控制。現在,他們已身處地外100萬公里,而地球已經縮小成一個點,就像宇宙背景上的一粒沙。

有趣的是,就在進擊號發射後的第二天清晨,一件怪事傳遍了美國的大街小巷,人們的視線很快從火星拉回到眼前的這個事實,那就是,世界已無安全之處。

時間簡史讀後感5

自古以來,我們頭頂的天空究竟有什麼奧祕這一難題一直困擾著人們。關於世界起源有我國的盤古開天闢地之說等,西方世界則認為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於是乎,在歐美可以看到遍佈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數人都虔誠地信仰著上帝。不過非常可惜呀,哈勃望遠鏡把地球周圍200億光年範圍內的空間都檢查了一遍,卻絲毫沒有上帝的影子。儘管這兩種看法非常明顯都是錯誤的,但它也反映出人類愛思考的一面,實在想不出來時,就編一個盤古,上帝之類的出來,自圓其說。

霍金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達到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儘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你沒有一定的物理基礎的話,那就更加難以理解了。其實阻礙我們理解的最大原因還是我們平時生活在巨集觀低速的環境中,無法理解在宇觀或微觀下的物質及其運動狀態。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它在物質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才有意義,但我們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觸到這類情況,所以除非有超強的想象能力與抽象分析能力,想要明白其實非常難。所以我將從一個業餘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僅僅是出於愛好與好奇關於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堅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觀點。即宇宙原來是一個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因而它的密度無限大。它突然就爆發了,四散開來,同時爆炸產生的溫度極高,從此宇宙就一直持續膨脹,直到現在,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時間的開始。在膨脹的過程中,有些氣體,灰塵漸漸冷卻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種各樣的'星球,宇宙的樣貌漸漸清晰了起來。這裡有個麻煩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時間的開始,那麼在大爆炸“之前”,那個奇點算什麼,沒有時間跨度麼?或許用“之前”有些不合適,畢竟在開始之前能有什麼呢?!可是開始又是從哪來的呢,這彷彿陷入了一個死迴圈,無論你說什麼是源頭,你都可以懷疑這個源頭的來源,結束這種無休止的懷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個最早的,沒有“在那之前”。所以非常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個“奇點”,可我呢,我不知道,上帝那麼多人信,估計沒什麼可信度,大爆炸理論也只是猜想,沒有被證實。事實證明,沒有信仰的確是件非常痛苦的事,腦中一片混沌,無法被拯救。

上面那個問題的確非常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說的含含糊糊,一筆帶過了,我也略過吧。下面講的是時間與空間、物質的關係。在大一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中,馬克思簡單的說了下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時間與空間則是物質運動的表現,時間具有一維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學家卻有不同的觀點。首先,物質與空間的關係就非常微妙——物質是扭曲的空間。可空間是什麼呢?難道是真空?真空可是意味著什麼都沒有——虛無。這一點目前科學界仍在作努力,他們試圖發現一種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東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這兒遇到了點障礙,因為夸克已經是一種猜想了,幾十年來一直都還未被證實。由於實驗器材條件的限制,以及理論上的一些缺陷,對微觀粒子的觀測一直都有障礙,無法精確測得其運動狀態。這樣一來,科學家們就只能非常鬱悶地整天苦思冥想,試圖發現一種全新的理論,但在這幾十年裡,一直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這本書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還是它的時空觀。在相對論中,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都不存在。現在大部分人都已能接受絕對運動的觀點,也就是說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靜止。因為缺乏絕對的靜止的標準,我們無法確定在不同時刻發生的事情是否處於同一空間位置上,非常多人也許會認為這非常簡單——同一地點非常好確定。但平常人所說的同一地點是指在目前這個星球上的相對地點,把我們置身於宇宙之中,我們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永遠沒有重疊的兩點。因為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著運動,這一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時間也變成相對的,就讓人非常難懂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間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變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規律行走,不受我們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我們總是用時間來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把時間當做一個固定的標尺,我們在這樣一個統一的標尺下進行交流才不會有困難。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無情的指出不存在什麼絕對時間,時間只不過是物質運動的附屬品。我們通常所說的時間似乎沒有方向,虛無縹緲,看不見抓不到。在相對論中,時間是一維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脹的方向,我們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脹運動。

時間簡史讀後感6

我們生存在一個奇妙無比的宇宙中,這浩瀚的宇宙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祕密。抬頭仰望夜空,那些形似光點的恆星究竟離我們多遠?無人知曉,關於宇宙我們又知道什麼?這答案或許有朝一日會變得像地球圍著太陽公轉那麼顯而易見,我抱著這個問題翻開《時間簡史》,一股閱讀的渴望頓時湧上心頭。在這本書中,從前無法追求到答案的問題現在一道道都迎刃而解了。

《時間簡史》的作者是史蒂芬.霍金,他的代表作還有《霍金演講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果殼中的宇宙》等。他的一生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醫學上都堪稱奇蹟。《時間簡史》這本書為我們講述了宇宙中的科學問題,它的主題是人類時空觀和宇宙觀的變革,以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還是無法去理解宇宙的真正含義。只是一味的去猜測宇宙,還自認為自己瞭解宇宙。其實,宇宙在任何人心中都是十分神祕的,沒人能準確無誤的說出宇宙中的一切原理的原因。相反,宇宙中的事物也許有一天會為我們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答案。時間在策劃這些。

首先,這本書告訴我們看待世間各物事,要用科學去解決,不要去迷信歪理邪說,任何事物在這個世間上,就有一定的價值,不要以“高貴”的眼神去看一切東西。就如蒼蠅在食物會傳播病毒一樣,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同意上帝創造蒼蠅這種生物,但是它又的確是我們地球生物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為自我的關係而剝奪另一種生物存在的.權利,不是嗎?其次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這本書寫的是關於宇宙中的祕密。告訴了我們科學的最高境界往往是簡單易懂的。任何事在努力下都是十分容易完成的,比如,一家公司要招聘人才,出了個題目一加九等於幾?有的人說:一加九是十是經營,一加九是一百是賄賂。有的人耍小聰明,說是想讓他等於多少就多少。只有一個年輕人回答了十,最後他被僱傭了。這家公司服務的宗旨是不要把簡單的事情看得過於複雜,也不要把複雜的事情看得過於簡單。

通過讀《時間簡史》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在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思考清楚後才可以行動,而且要相信科學,不要相信歪理邪說。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吧!

浩瀚的宇宙,神祕的地球,以及人類尚未弄懂的問題,都如磁鐵般吸引著我們。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探索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為的就是能更好的瞭解周圍的事物。21世紀是個發達的世紀,我們就更應該好好地去研究身所處的環境。出於強烈的好奇心,我認真地讀了史蒂芬。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這本書。裡面講的是一些根據科學原理而得出的推論。起先,我是並不太懂這些內容。但是,合上書本仔細想想,細細地品味其中的哲理,倒也讓我耳目一新。首先,這本書以科學的目光來向我們證明,每一個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理由的,而不能因為某些問題太難懂了,所以就盲目的去相信一些什麼歪理邪說,那樣是不對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比如說是人人討厭的蚊子,我想沒有一個人是希望老天爺將它創造出來的,可是,它又確實是生活在我們的大千世界,如果有誰想要使蚊子滅絕的,那是根本不符合常理和科學原理的。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生活和學習也是如此。每一種發現與發明,都是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與探索才得到的。因此,我們在學習方面上也要這樣,有一個自己的嚴密的學習計劃,而好的學習計劃呢,可以有助於你的聽課,複習,這對於一個國小生而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如果養成了這樣的一個好習慣,那麼,在日後的社會上,它就會給你很大的幫助。

其次,以前,不管在什麼課上,我只要懂得了一些知識,或者是明白了一些什麼道理。就會以為自己懂得了很多似的,總感到內心有一股莫名的興奮。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推移,我才知道,只認識一些道理或公式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生活中,知道一些平常而又普通的知識的人,數不勝數。我被他們夾在中間,自然是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甚至,有些時候會被別人比下去。總的來說,知識不可能只被幾個道理所埋沒,人們也總是想方設法的去尋找更多的祕密。這個未解之迷解開了,下一個未解之迷又在等著你。而到底最後這個未解之迷有沒有被解開。還得靠你自己的努力。就像學習一樣“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無法在學習上做到最好,那是因為學習上根本沒有最好,你有的只是和別人較勁,和別人爭奪,這樣 才能取得好成績,獲得好前程。

最後,讀完了這本書,我的腦子還縈繞著許多的問題,宇宙曾經到底有沒有發生過大爆炸,地球以前是不是一個無限的小點。我還是困惑。 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多走進生活,多學多問,才能獲取更多大自然的奧祕。

讓我們記住霍金先生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7

自古以來,咱們頭頂的天空究竟有什麼奧祕這一難題一向困擾著人們。關於世界起源有我國的盤古開天闢地之說等,西方世界則認為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於是乎,在歐美能夠看到遍佈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數人都虔誠地信仰著上帝。但是很可惜呀,哈勃望遠鏡把地球周圍200億光年範圍內的空間都檢查了一遍,卻絲毫沒有上帝的影子。儘管這兩種看法很明顯都是錯誤的,但它也反映出人類愛思考的一面,實在想不出來時,就編一個盤古,上帝之類的出來,自圓其說。

霍金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到達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儘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必須難度的,如果你沒有必須的物理基礎的話,那就更加難以明白了。其實阻礙咱們明白的最大原因還是咱們平時生活在巨集觀低速的環境中,無法明白在宇觀或微觀下的物質及其戶外狀態。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它在物質的戶外速度接近光速時才有好處,但咱們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觸到這類狀況,因此除非有超強的想象潛質與抽象分析潛質,想要明白其實很難。因此我將從一個業餘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僅僅是出於愛好與好奇關於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堅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觀點。即宇宙原來是一個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因而它的密度無限大。它突然就爆發了,四散開來,同時爆炸產生的溫度極高,從此宇宙就一向持續膨脹,直到此刻,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時間的開始。在膨脹的過程中,有些氣體,灰塵漸漸冷卻聚集在一齊,構成各種各樣的星球,宇宙的樣貌漸漸清晰了起來。那裡有個麻煩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時間的開始,那麼在大爆炸“之前”,那個奇點算什麼,沒有時間跨度麼?或許用“之前”有些不適宜,畢竟在開始之前能有什麼呢?!但是開始又是從哪來的呢,這彷彿陷入了一個死迴圈,無論你說什麼是源頭,你都能夠懷疑這個源頭的來源,結束這種無休止的懷疑的最好方法就是堅信一個最早的,沒有“在那之前”。因此很多人就堅信上帝,霍金呢,堅信那個“奇點”,可我呢,我不知道,上帝那麼多人信,估計沒什麼可信度,大爆炸理論也只是猜想,沒有被證實。事實證明,沒有信仰的確是件很痛苦的事,腦中一片混沌,無法被拯救。

上方那個問題的確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我也說的含含糊糊,一筆帶過了,我也略過吧。下方講的是時間與空間、物質的關聯。在大一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中,馬克思簡單的說了下戶外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時間與空間則是物質戶外的表現,時間具有一維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學家卻有不一樣的觀點。首先,物質與空間的關聯就很微妙——物質是扭曲的空間。可空間是什麼呢?難道是真空?真空但是意味著什麼都沒有——虛無。這一點目前科學界仍在作發奮,他們試圖發現一種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東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這兒遇到了點障礙,正因夸克已經是一種猜想了,幾十年來一向都還未被證實。由於實驗器材條件的限制,以及理論上的一些缺陷,對微觀粒子的觀測一向都有障礙,無法精確測得其戶外狀態。這樣一來,科學家們就只能很鬱悶地整天苦思冥想,試圖發現一種全新的理論,但在這幾十年裡,一向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這本書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還是它的時空觀。在相對論中,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都不存在。此刻大部分人都已能理解絕對戶外的觀點,也就是說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靜止。正因缺乏絕對的靜止的標準,咱們無法確定在不一樣時間發生的事情是否處於同一空間位置上,很多人也許會認為這很簡單——同一地點很好確定。但平常人所說的同一地點是指在目前這個星球上的相對地點,把咱們置身於宇宙之中,咱們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永遠沒有重疊的兩點。正因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著戶外,這一點是很容易明白的。但時間也變成相對的,就讓人很難懂了。在咱們的日常生活中,時間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變的,按照它自我固有的規律行走,不受咱們的影響。正正因如此,咱們總是用時間來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把時間當做一個固定的標尺,咱們在這樣一個統一的標尺下進行交流才不會有困難。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無情的指出不存在什麼絕對時間,時間只但是是物質戶外的附屬品。咱們通常所說的時間似乎沒有方向,虛無縹緲,看不見抓不到。在相對論中,時間是一維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脹的方向,咱們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脹戶外。

時間簡史讀後感8

宇宙經過無數次的爆炸走向滅亡;又通過無數次爆炸,留下殘核而重生。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迴;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後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隻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裡呢?

迴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一天。因為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為宇宙的不規律才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隻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說到宇宙的最初讓我回想起我曾經看過的一部短片視訊。短片中講述我們人類所看、所聽、所觸、所感的都是不復存在的。乍一聽,我們可能會覺得此言論是語出驚人,喧譁取寵,但實則不然。

我們都知道人的所有感官系統都是由大腦所控制的,就像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由我們的神經系統傳播到我們的大腦組織,然後再由我們大腦組織顯像出我們看到的以及我們所聽到的景象或者聲音。試想一下把一個人的大腦組織拿出來,然後把它的聽覺系統、視覺系統與我們事先準備好的電腦連線在一起。電腦中的畫面出現的同時是不是也在這個大腦的視覺系統中顯現出相同的畫面?我們再把事先準備好的音樂在電腦中播放,這時候的大腦聽覺系統是不是也會同時聽到一樣的音樂呢?這一切真的令人匪夷所思。繼續觀察,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把與電腦連線的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切斷,此時此刻大腦中還能顯現出畫面、聽到音樂嗎?答案非常清楚,不能。而這些清晰的畫面和聲音的形成正是藉助於微量元素的作用。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通過迅速的膨脹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將爆炸後的相同元素的殘骸吸引到一起。成千上萬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萬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類。

這樣,我們不難想象滅亡之後的重生將會更精彩。太陽系如此、地球如此、人類也是如此。但這都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也許等到地球、太陽系結束生命的時候,人類已經找到另外一個可以生存的星球。現在的人類只是整個地球的統治者、佔有者和使用者,等到那個時候人類將會成為另一個星球的統治者、甚至整個宇宙的統治者。

霍金給我展現的這一切,或許有人會認為是危言聳聽,但是時間會是一個公平的評判者。然而,短時間內,我們能賴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們無法趕超時間和超越空間,能做的就是珍惜愛護我們現在共同的家園,珍惜擁有的時光和生活,把每天都當成末日來過。那樣即使明天就如電影《20xx》中所描述的世界末日的來臨,我們也一樣能泰然處之。

最後,聯想到我們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慶幸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有這樣一個好的環境中求學,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那麼我們又有怎麼樣的理由在一點點的挫折面前萎靡不振,有怎樣的理由在寶貴的時間面前虛度我們的青春?霍金身殘志不殘,不僅與殘疾鬥爭20年,而且把他高超的智慧奉獻於科學研究,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高難度的科學研究。我不能不說,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有身體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他給科學界的貢獻遠遠超過了一個正常人所付出的。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儘管上帝是公平的,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憑藉著依舊熱忱的`心全力以赴。這些霍金都做到了!而我們就更應該充分利用這麼好的條件來努力學習,打破侷限,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求知問道。不恥下問,擴充套件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思想高度。同時逐步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提升我們的競爭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本好書不僅讓人獲得最新知識,獲得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方法的薰陶和培養,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於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被禁錮在輪椅上長達20年之久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奇蹟_—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9

宇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什麼概念?有多大?又到底長什麼樣子?裡面有生命存在嗎……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是我心中的謎。雖然也曾幻想過各種各樣的答案,卻無一不是可笑至極。畢竟以我現在的知識水平去思考宇宙還是很無力的,不管再怎麼努力,最終也不過換來一種霧裡看花的無奈。

宇宙與我們彷彿隔著一層薄紗,只能隱隱約約地窺其輪廓,卻難見真容,處處散發著神祕感,不斷地誘惑人們不知疲倦地、無止境地探索宇宙。

如果說之前我對於宇宙的瞭解是一張白紙,那麼在讀過《時間簡史》後,這張白紙倒也算是添上了幾番色彩。

《時間簡史》的作者是斯蒂芬·威廉·霍金,他是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可就是這麼一個奇蹟般的人物卻在一九六三年、他二十一歲時,在這個正需要奮力拼搏的年齡裡患上了肌肉萎縮性硬化症,也就是盧伽雷氏證。他全身癱瘓在輪椅上,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更被醫生診斷說只能活兩年。這個訊息對於普通人來說應該是非常絕望的。但他沒有,他硬是靠著超乎常人的毅力頑強地活了下來,

並於二十三歲時取得了博士學位從而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

在霍金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的一生裡,他擔任了三十年的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宇宙論和黑洞領域,曾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更是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也走出了重要的一步,獲得的榮譽數不勝數,像英國榮譽爵士、大英帝國司令勳章、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等也都羅列其中。

作為一個偉人,霍金也寫下了不少的著作,而《時間簡史》正是其中最為出名的。這是一部將高深物理理論通俗化的科普範本,他以豐富的想象、巨集偉瑰麗的構思、優美的語言使人們認識到:宇宙是如此的神祕和奇妙,以至於使人遐想萬千,如遨遊天際般,實地領略了時間和宇宙的諸多奇景。

即使這本書已經通俗化了,卻依然還是那麼的高深莫測,所以我也只能讀懂一些皮毛,甚至有的地方看的一頭霧水,但就是這些皮毛也讓我受益匪淺。

《時間簡史》整本書一共不過不到二十萬字,卻洋洋灑灑地概括了探索實踐和空間核心祕密的故事,這都是一些關於宇宙本性最前沿的知識。全書十二章,不算多,卻也很充實。

原來龐大的宇宙在形成之前也只不過是一個無窮小、無限緊密的奇點,經過大爆炸後開始膨脹。然而在大爆炸時宇宙體積被認為是零,所以是無限熱。但是輻射的溫度隨著宇宙的膨脹而降低,在大爆炸作文後的一秒鐘,溫度就降低到約為一百億度,這大約是太陽中心溫度的一千倍,亦即氫彈爆炸達到的溫度。此時的宇宙主要包含光子、電子和中微子(極輕的粒子,它之手弱力和引力的作用)以及他們的反粒子,還有一些質子和中子。而在到爆炸大約一百秒後,溫度又降低到了十億度,及最熱的恆星內部的溫度。但是到了之後的`一百萬年左右,宇宙變得異常安分,僅僅只是繼續膨脹,並沒有發生什麼事。最後,溫度降低到了幾千度,電子和核子不再有足夠的能力去戰勝它們之間的電磁吸引力,就開始結合形成原子。

隨著時間的流逝,地球開始形成了。然而地球原先也是非常熱的,並且沒有大氣。在歲月的長河中它冷卻了下來並從岩石散發的氣體中得到了大氣,但是人類依然無法在這早先的大氣中存活。因為它裡面不包含氧氣,反而有很多對我們有毒的氣體,例如硫化氫,即使雞蛋變臭難聞的氣體。不過到了後來,第一種原始的生命形式出現了,並逐漸地將大氣改變成今天這樣的成分,給瞭如今地球上生活的生物一個生存環境。

談了一會兒地球史,再將鏡頭轉回宇宙。從地心說到日心說,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在不斷進步著,但直到二十世紀初,人們還在相信絕對時間。但直到後來出現了相對論。在相對論中,人們必須拋棄存在一個唯一的絕對時間的觀念,相反,每個觀察者都有由他攜帶的鐘記錄的他自己的時間測量,不同觀察者攜帶的鐘不必一致。這樣,相對於進行測量的觀察者而言,時間變成一個更個人的概念。

也許相對時間來說,人們可能更熟悉黑洞這個詞,雖然這一術語是在不久前才出現的。一九六九年,美國科學家約翰·惠勒為了形象的描述至少可回溯到二百年前的一個時間觀念時杜撰了這個名詞。然而黑洞並不是一個很黑的洞,他最原始的概念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介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介面,即使是光也無法逃脫。

可能提到黑洞人們又想到了另一個洞——蟲洞。蟲洞其實是兩個遙遠時空的多維空間隧道,又稱時空洞、愛因斯坦-羅森橋,也譯作蛀孔。蟲洞是一九一六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弗萊姆首次提出的概念,一九三五年愛因斯坦和納珍·羅森寫了一篇論文並在該論文中指出廣義相對論允許蟲洞的存在。但蟲洞不能維持得足夠久以使航天飛船來得及穿越蟲洞:蟲洞會縮緊,所以飛船會撞到奇點上。因此蟲洞是無處不在且轉瞬即逝的。蟲洞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嬰兒宇宙連線起來並提供了時間旅行的可能性,而以現在的科技水平來看還是遠不夠進行時間旅行的,但人類的科學技術還在不斷進步,因此我希望能看見時間旅行實現的的那一天。

也許,當人類摸清了關於宇宙的一切時,才相當於見到了上帝吧。

時間簡史讀後感10

這種科學著作,如果只是看看,很容易犯困睡覺,不懂在講些什麼,光是那些艱澀難懂的名詞,就要理解大半天,更不用說理解文中想要表達的意思了。因此,為了避免這種現象,那就大聲讀出來,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通過讀,確實可以大體理解文中想要表達的主要意思,至少細枝末微,能懂就懂,不懂就過。好讀書,不求甚解!

科學與哲學是相通的,有時通過解決科學的問題,可以間接地解決哲學的問題,而哲學問題的解決,有助於開啟一個人的思想,就是平時所說的想通了,當一個人想通了一個問題時,生活也就豁然開朗了。比如說,書中說了實和虛的問題,那是看問題的兩個不同方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你可以把實的看成是虛的,也可以把虛的看成是實的,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才構成了世界。讀懂這句話以後,讓我明白,其實平時的對與錯並沒有那麼重要。對對錯錯,錯錯對對,我們認為是對的,在他人看來或許就是錯的,而我們認為是錯的東西,在他人看來或許就是對的。因此,許多事情,並不需要爭個面紅耳赤,有時理解就夠了。用他人可以理解的方式以及他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本一直以為人一定要勤勞向上,不能有絲毫的懈怠,不然就會有種負罪感,感覺又浪費了這許多時間和精力,但卻沒有做出多少有益的事情。只知工作,不知娛樂,是這類人的典型特徵。當然,這跟一個人的經歷是息息相關的,這裡並不想探討這個問題。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是有的,也不說好與壞,但是這種生活狀態,確實比較辛苦,沒有多少歡聲笑語。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既然都是過一天,為什麼不快快樂樂地過一天呢?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讀了書中一個章節後,才發現,原來在生活中,追求快樂才是順應規律的事情,而苦苦堅持反而是違背規律的'。書中用的專業術語叫做熵。可以這樣大概理解,事物發展總是從有序狀態向無序狀態進行的。比如說,我們很容易把杯子打碎,但是卻很難把打碎的杯子復原,原因就是原來的杯子是有序的,打碎的杯子是無序的;再比如,喜歡打檯球的朋友都知道,剛開始發球時,用一個球就可以把那些堆積好有規律的球打亂了,但是卻很難用一個球把那些打亂了的球打回到原來有規律的狀態。再舉一個跟人有關的例子,這個例子可以充分說明,人偷懶是自然天性,並不一定要披上道德的外表。好吃懶做,是人的天性使然。書中表明一個觀點:閱讀本書使你頭腦中有序資訊量增加了。然而,同時由你身體釋放出來的熱增加了宇宙其餘部分的無序度,這個效應將要大得多。我建議你現在停止閱讀。

這個道理跟科學是對應的,既然科學已經證實了,那麼就要適應這個規律。當然,並不是鼓勵人們啥事也不幹,好逸惡勞,而是說,人們一定要學會勞逸結合。而且,當感覺生活得比較辛苦時,就放下那些讓人辛苦的東西,休息一下,學會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尋求到快樂,可以是物質上的快樂,比如吃吃喜歡的東西,喝喝下午茶,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快樂,比如聽一首喜歡的音樂,看一部喜歡的電影,讀一本喜歡的好書,寫一篇好看的書評。

當讀完這本書後,發現宇宙是如此之巨集大,人類是如此之渺小,而人類想要了解宇宙,又是如此之艱難。儘管如此,總是有一些牛人,會提供出一些可以參考或部分印證的模型,讓我們試著瞭解宇宙。先大膽假設,再小心求證,既是一種科學的方法,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這樣可以讓問題朝著解決的方向前進,而不是止步不前。當一種新的方法出現後,往往會取代舊的方法,站在今人的角度來看舊的方法,會覺得舊方法是那麼老土且錯漏百出,但是,我們不應該嘲笑舊的方法,而是坦然接受,甚至對其進行詳細研究。因為這是發展變化的,今天的一切是建立在過去的基礎之上的,瞭解其發展規律,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前人的不易,以及今天的成就。這又跟歷史掛上鉤了,歷史的觀點也在此處得到了良好的印證。可見,科學跟歷史,一個理,一個文,可以有機統一,也能說明一個道理:萬物相通。

書中還有一處地方,跟生活是比較相關。那就是兩性該如何相處?天啊,這是一部包羅永珍的書,竟然還可以指導婚姻生活。

因為能量不能無中生有,也不能被消滅,只能轉移,從一處轉移到另一處。所以粒子與反粒子對中的一個伴侶具有正能量,而另一個具有負能量。就像一對夫妻一樣,一個具有正能量,另一個具有負能量。由於在正常情況下實粒子總是具有正能量,所以具有負能量的那一個粒子註定是短命的虛粒子。因此,它必然要找到它的伴侶並與之相互湮滅。就像夫妻一樣,正能量的可以長期存在,而負能量的註定是短命的,因為沒人喜歡負能量。但是,只要負能量找到了它的伴侶,就會與之相互湮滅,好比婚姻生活中的離婚。兩敗俱傷,沒有贏家!

既然如此,那婚姻制度豈不是很失敗,總是傷得多,而贏得少。答案確實如此。不過不是這本書上說的,而是從另一個生物發展角度來說的。先不管這些,再回到書中的內容。有沒有辦法,可以讓帶有正能量和負能量的粒子和平相處,而不是相互湮滅呢?

有。如果存在黑洞,帶有負能量的虛粒子落到黑洞裡可能變成實粒子或實反粒子。這種情形下,它不再必然要和它的伴侶相互湮滅了。它被拋棄的伴侶也可以落到黑洞中去。或者由於它具有正能量,也可以作為實粒子或實反粒子從黑洞的鄰近逃走。

換句話說,伴侶要和平相處,應該找到黑洞。黑洞是什麼?可以是理解、尊重、包容、欣賞和愛。

黑洞不一定存在,但我們一直在尋找黑洞的路上努力著。

時間簡史讀後感11

史蒂芬·霍金那本暢銷世界的《時間簡史》以成為科學著述的里程碑。這不僅歸因於作者迷人的表達方式,還歸因於他討論的令人敬畏的主題:空間和時間的本性,上帝在創生中的作用,宇宙的歷史和將來。但是,在它問世後的歲月裡,有些讀者一直不斷地向霍金教授訴說,在這本書中某些最重要的概念理解起來非常困難。

《時間簡史》裡試圖把宇宙描述成一個有限但無邊界的空間,它是完全自足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就是存在。對時間則有如下描述,“無序度或熵隨著時間增加是一個所謂的時間箭頭的例子。時間箭頭將過去和未來區別開來,使時間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種時間箭頭:第一個,是熱力學時間箭頭,即是在這個時間方向上無序度或熵增加;然後是心理學時間箭頭,這就是我們感覺時間流逝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最後,是宇宙學時間箭頭,在這個方向上宇宙在膨脹,而不是在收縮。”

在我的理解範圍內,時間是一種過於複雜的概念。可以抽象地把它說成是伴隨在我們身邊的一種物質,儘管它無從捕捉,卻又確實存在。也可以實化成身邊的一切物質,也許你發現不了,但他們確實在被時間改變。明知肯定有東西在周圍影響我們的生活,卻終究看不清究竟是什麼。而時間是自身存在的,至少我現在這麼認為,雖然目前沒有時光機。

這讓我想到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當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的時候就能穿越時空。如果這是真的,有一天有人證實時間是由某種物質發出的話,我們就可以有時光機穿梭將來和過去。一切的一切都聯絡著時間,當沒有了時間,物質是否就失去了它的本質意義呢?也許物質存在於時間之中只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一種方式,或別的什麼為我們制定的。沒有時間的世界是一個沒有連續性的平衡世界,因為時間與空間是一個整體,是座標軸上的弦,失去了其中一根,假設是X 軸,那麼Y 軸也就沒有意義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特定的時間所控制的世界。一切都由永遠不停止的卻又有著嚴格規律運作的時間主宰。也許它突然在一瞬間停止,調皮地玩弄我們,而我們卻也一無所知,當時間開啟之後,繼續自己的生活。它也許是不朽的,至少在我們這些生命短暫的物質看來,與璀璨的宇宙發展史相比,那確實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產生一個點,就這樣無數個點連線在一起,變成線,變成面,就無限制地編織下去,直到宇宙的結束,如果那宇宙沒有結束,也就繼續不朽地編織下去,那就是人類所無法涉及的永恆。

在宇宙大爆炸的理論,文中提到宇宙大爆炸發生1 秒種後溫度降為100 億度,那麼爆炸前的溫度是多少呢?在網上查詢相關資料相結合後知道宇宙大爆炸前的溫度為10 的32 次方絕對溫度。這是經近代高能物理學家所證明的溫度。雖然這龐大的數字,特殊的單位我都無法理解,但我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

其實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發現是一位普通的醫生。有一晚,他在家中看星空,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如果根據萬有引力定律,那麼天空的星星應該互相吸引而越來越近,可是為什麼人們卻沒發現星星都聚在一起的現象呢? 於是他提出,一定有一種作用力在抵消星球間的引力,於是,這就是宇宙在膨脹擴散理論的第一位提出者。

當大爆炸前,宇宙是一個高度均勻恆溫的原始火球,那麼這就是一個無序的狀態,這和熱力學第二定律又是反的'了。根據研究發現,宇宙在大爆炸後在10 的負23 次方每秒,這一瞬間的時間,宇宙就膨脹了10 倍,那麼這個宇宙膨脹的速度有多快呢? 大概是10 的31 次方米/ 秒,這是什麼概念?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光速是不可超的,除非是在靜止的狀態,質量為0 的光子,才可能達到光速,光速是多少?1 秒種30 萬公里,那麼就是3 乘10 的8 次方米每秒,這是光速,而宇宙膨脹的速度遠遠的億萬倍地超過光速。在大爆炸開始10 的35 次方米每秒以內的事情根本沒辦法知道。

再來說宇宙大爆炸的速度,這個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如果慢的話,所有星球就會被萬有引力拉回來,整個宇宙大爆炸要精調到10 的55 次方分之一才可能達到爆炸所需要的速度。

只有真正懂行的天文學家才知道對神的敬畏,所以很多的天文學家告訴我們,神有兩本書啟示我們,一本是聖經,一本是大自然。兩者之間絕不會相互矛盾。天文學家是很驕傲的,因為他們是研究天文的,所以要讓他們相信上帝是很難的,可是現在隨著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研究,使越來越多的天文學家的信仰發生了變化,有的科學家你明顯地看到是從無神論變成有神論。

讀完《時間簡史》,獲益匪淺。雖然霍金先生深入簡出地表達其對時空以及宇宙的看法,但許多抽象的概念我還是沒有弄懂,更不敢不懂裝懂歪曲原意,所以在這裡就談談我看完該書後對時間的認識吧。

我們這個世界,或者說宇宙,是在某條時間弦的,而其他的X Y Z 軸等我們都不知道,因為人類只有看見三維的能力,最多隻能感覺到四維,而宇宙起碼在四維以上。

時間簡史讀後感12

自古以來,我們頭頂的天空究竟有什麼奧祕這一難題一直困擾著人們。關於世界起源有我國的盤古開天闢地之說等,西方世界則認為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於是乎,在歐美可以看到遍佈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數人都虔誠地信仰著上帝。不過很可惜呀,哈勃望遠鏡把地球周圍200億光年範圍內的空間都檢查了一遍,卻絲毫沒有上帝的影子。儘管這兩種看法很明顯都是錯誤的,但它也反映出人類愛思考的一面,實在想不出來時,就編一個盤古,上帝之類的出來,自圓其說。

霍金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達到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儘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你沒有一定的物理基礎的話,那就更加難以理解了。其實阻礙我們理解的最大原因還是我們平時生活在巨集觀低速的環境中,無法理解在宇觀或微觀下的物質及其運動狀態。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它在物質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才有意義,但我們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觸到這類情況,所以除非有超強的想象能力與抽象分析能力,想要明白其實很難。所以我將從一個業餘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僅僅是出於愛好與好奇關於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堅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觀點。即宇宙原來是一個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因而它的密度無限大。它突然就爆發了,四散開來,同時爆炸產生的溫度極高,從此宇宙就一直持續膨脹,直到現在,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時間的開始。在膨脹的過程中,有些氣體,灰塵漸漸冷卻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種各樣的星球,宇宙的樣貌漸漸清晰了起來。這裡有個麻煩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時間的開始,那麼在大爆炸“之前”,那個奇點算什麼,沒有時間跨度麼?或許用“之前”有些不合適,畢竟在開始之前能有什麼呢?!可是開始又是從哪來的呢,這彷彿陷入了一個死迴圈,無論你說什麼是源頭,你都可以懷疑這個源頭的來源,結束這種無休止的懷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個最早的,沒有“在那之前”。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個“奇點”,可我呢,我不知道,上帝那麼多人信,估計沒什麼可信度,大爆炸理論也只是猜想,沒有被證實。事實證明,沒有信仰的確是件很痛苦的事,腦中一片混沌,無法被拯救。

上面那個問題的確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說的含含糊糊,一筆帶過了,我也略過吧。下面講的'是時間與空間、物質的關係。在大一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中,馬克思簡單的說了下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時間與空間則是物質運動的表現,時間具有一維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學家卻有不同的觀點。首先,物質與空間的關係就很微妙——物質是扭曲的空間。可空間是什麼呢?難道是真空?真空可是意味著什麼都沒有——虛無。這一點目前科學界仍在作努力,他們試圖發現一種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東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這兒遇到了點障礙,因為夸克已經是一種猜想了,幾十年來一直都還未被證實。由於實驗器材條件的限制,以及理論上的一些缺陷,對微觀粒子的觀測一直都有障礙,無法精確測得其運動狀態。這樣一來,科學家們就只能很鬱悶地整天苦思冥想,試圖發現一種全新的理論,但在這幾十年裡,一直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這本書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還是它的時空觀。在相對論中,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都不存在。現在大部分人都已能接受絕對運動的觀點,也就是說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靜止。因為缺乏絕對的靜止的標準,我們無法確定在不同時刻發生的事情是否處於同一空間位置上,很多人也許會認為這很簡單——同一地點很好確定。但平常人所說的同一地點是指在目前這個星球上的相對地點,把我們置身於宇宙之中,我們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永遠沒有重疊的兩點。因為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著運動,這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時間也變成相對的,就讓人很難懂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間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變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規律行走,不受我們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我們總是用時間來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把時間當做一個固定的標尺,我們在這樣一個統一的標尺下進行交流才不會有困難。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無情的指出不存在什麼絕對時間,時間只不過是物質運動的附屬品。我們通常所說的時間似乎沒有方向,虛無縹緲,看不見抓不到。在相對論中,時間是一維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脹的方向,我們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脹運動。

時間簡史讀後感13

《時間簡史》講述是探索時間和空間核心祕密的故事,是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包括我們的宇宙影象、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這麼黑、時間箭頭等內容。

霍金在《時間簡史》中介紹了20世紀物理學的基礎知識,涵蓋範圍很廣,從相對論到量子力學,從宇宙膨脹到基本粒子,從黑洞到蟲洞,霍金都有所涉及。更重要的是,霍金還介紹了“奇點定理”和“霍金輻射”這兩個自己最重要的學術貢獻,以及試圖解決宇宙起源問題的“無邊界宇宙模型”。

一、奇點定理

霍金和彭羅斯利用嚴謹的數學方法證明了,如果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而且宇宙中的確有我們觀測到的那麼多物質,那宇宙一定誕生於一個奇點之中。

1.宇宙不是靜態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

埃德溫·哈勃等科學家發現,宇宙中的絕大部分星系都在遠離地球而去,而且離地球越遠的恆星,離開地球的速度也越快。這意味著,宇宙就像是氣球一樣,在不斷地膨脹。

2.“奇點定理”意味著在廣義相對論框架內,宇宙必然有一開端。“奇點”是體積無限小、彎曲程度無限大、密度無限大、引力無限大的點。宇宙就誕生於“奇點”之中。

二、無邊界宇宙模型

在描述宇宙歷史的模型中,“宇宙大爆炸”模型是當前的主流理論,但這一理論目前無法解決宇宙起源問題。霍金因此把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結合起來,提出了“無邊界宇宙模型”,試圖解決這一問題。

1.宇宙大爆炸模型無法解決宇宙起源問題

在宇宙大爆炸模型中,宇宙誕生於“奇點”。物質、空間和時間,都是大爆炸之後才出現的。大爆炸之前的任何事件,對於我們來說都沒有任何意義,或者說根本就不存在。也就是說,宇宙時空並不是無限的,而是有一個邊界和開端。包括廣義相對論在內的所有物理定律,都會在奇點處失效,因此人類無法直接研究奇點。

這就為上帝的存在留下了空間。

2.在“無邊界宇宙模型”中,宇宙沒有起源和開端

在“無邊界宇宙模型”中,宇宙是“有限無界”的,沒有邊界和奇點。霍金認為,這個宇宙是完全自給自足的,不受任何外來事物影響,沒有創生和消滅的時刻,它就是存在本身,不需要上帝來創造它。“無邊界宇宙模型”裡的宇宙,是一個空間和時間交織在一起所組成的四維宇宙。在這個宇宙中,時空就像是地球的表面,在範圍上是有限的,但卻沒有形成邊界,也沒有形成奇點。科學規律在任何一個時空點上都適用,不會發生崩潰。

三、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也就是“黑洞輻射”。霍金利用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提出,黑洞也會發出輻射,並不是完全黑的。

1.黑洞形成

當恆星的內部燃料耗盡之後,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就可能坍塌成黑洞。黑洞質量大,體積小,引力極高,任何物質,包括光在內,只要進入某個臨界區域,就永遠不可能逃出黑洞。

黑洞吸引一切的性質,跟熱力學第二定律產生了衝突。所有有溫度的物體,都應該發出輻射和粒子,但如果連光都逃不出黑洞的引力,黑洞怎麼能發出輻射呢?

2.霍金利用“不確定性”原理提出了“黑洞輻射”

霍金提出,黑洞的邊緣在一刻不停地產生成對的粒子,其中帶有負能量的粒子會被吸到黑洞裡去,但還有一些帶正能量的粒子,可以從黑洞的邊緣逃脫。在外界看來,就好像是黑洞在不斷地向外發射粒子,這就是黑洞輻射,也叫“霍金輻射”。

在“不確定性原理”的限制下,即使是看似毫無一物的虛空,在微觀上也是波瀾起伏的'。會不斷地產生成對的粒子和反粒子,再碰撞到一起發生湮滅。黑洞的確會發射出粒子,但這些粒子,並不是從黑洞裡面跑出來的,而是從黑洞邊緣的空虛的空間裡,無中生有變出來的。

相信大多人看到這裡會覺得很荒謬,但我們憑什麼就自認為了解得更多呢?終其一生,愛因斯坦致力於和平的努力可能成效甚微——肯定不受歡迎。然而,1952年他得到擔任以色列總統的提議,他對猶太復國主義事業的暢言無忌的支援得到了充分的承認。但他謝絕了。他說他認為自己在政治上過於天真。可是,也許他真正的理由卻並非如此,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而言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永恆的東西。”

智者之所以稱為智者,是能夠認清自己,知己其所能,其所不能。在太陽熄滅這一事件。我們只能在8分鐘之後才知道這一事件,這是光從太陽到達我們所花費的時間。只有到那時候,地球上的事件才在太陽熄滅這一事件的將來光錐之內。類似地,我們也不知道這一時刻發生在宇宙中更遠處的事:我們看到的從很遠星系來的光是在幾百萬年之前發出的,至於我們看到的最遠物體,光是在大約80億年前發出的。這樣,當我們看宇宙時,我們是在看它的過去。

看不見的,不等於不存在;看見的,或許早就不存在了。

時間簡史讀後感14

那天,無意間從物理書上了解了《時間簡史》。上面的簡介深深吸引了我,我立馬到書店買了一本。浩瀚的宇宙、神祕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為止人類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總是像磁鐵般地吸引著有著強烈好奇心的人們。

《時間簡史》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時間本質和宇宙,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作者想象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我從當中學到了以下幾點:

1.宇宙是無限的,因為他是無限的,所以畫任何一條線都可以認為是中線,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認為是中心。宇宙是無限的,它沒有邊緣,那麼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認為是邊緣。這不是簡單的套用物極必反,這完全是我對無限的推論。

2.然而在廣義相對論中,情況則相當不同。這時,空間和時間變成為動力量:當一個物體運動時,或一個力起作用時,它影響了空間和時間的曲率;反過來,時空的結構影響了物體運動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間和時間不僅去影響、而且被髮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響。正如一個人不用空間和時間的概念不能談宇宙的事件一樣,同樣,在廣義相對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講空間和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引用時間簡史。)

3.時間和光不是一種東西,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裡雖然沒有光,但仍然有時間。光速和時間怎麼聯絡起來我還不清楚。我不用去定義宇宙和時間的概念。宇宙形成之前是一個無窮小的奇點,而且無限緊密,我在這裡說成沒有,這不是唯心的沒有,空間和時間在大爆炸時同時的從無生有。這就會產生兩個問題,那個無窮小的產生一切的奇點是什麼和它為什麼要爆炸。那個奇點什麼也不是,不是人類所認識的物質,可以起個隨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個無窮小無限緊密的點,僅僅是一個點。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為它想那樣,因為現在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這是無法證明的,人類的證明方法必然會引入第三方,為了證明第三方的正確又必須引入第四方,這樣的證明會無休止的迴圈下去。(看到後來,才知道這應該算人擇原理。)

4.空間和時間是一個整體,有空間的地方就有時間,有時間的地方就有空間。那麼宇宙在膨脹,時間就在延續,宇宙一旦停止膨脹,時間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時間和空間只能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的夾角只能是零。因為它們在大爆炸之前交於奇點,所以它們不可能平行。時間和空間是一個整體意味著它們不可能單獨存在。這樣,接著我必然得說,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那麼它們有速度嗎?因為空間膨脹有速度,所以時間也必然有速度,即空間膨脹的速度等於時間的速度。

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到底在時間上要不要有個開端?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到底還能在創造出什麼樣的理論去解決什麼樣的難題?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2222年人類的科技又將會達到什麼樣的地步?一切的一切都因繞在我的腦海中。這也與就是作為一本科學鉅著的魅力吧。

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提出自己的理論,這樣的事例不勝列舉。作為一名新世紀的少年,我們不也應該擁有發散性思維。很慶興的是我們趕上了這樣一個好的時代,有這樣一個好的環境來進一步求學的同時,也要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其次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一個好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相信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來求知問道。我們也應該多多向老師求教,畢竟老師的知識和閱歷還是很豐富的,這對於正處在年輕氣盛的我們而言是彌足珍貴的。要成為未來的建設者,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多多讀一些課外雜誌,多學一些知識,對於自己的提高也是極其有好處的。同時在校學習的期間我們也應該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這對於將要走進社會的我們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也能更真切地給我們有競爭的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科學帶給我們很多,我應當尊重科學,理解科學,運用科學,在科學的山峰上勇闖峰巔。不僅是為我們,也不僅是為我們國家,更要為整個世界以及全人類做出自己的貢獻。最後,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15

浩瀚的宇宙、神祕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為止人類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總是像磁鐵般地吸引著有著強烈好奇心的人們。無論是年少的還是年長的,人們總是去不斷的學習,為的是能更好地瞭解我們周圍的各種事物。身為二十一世紀新一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也更有義務去學習、瞭解、研究我們所處的環境。為此出於強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難得的機會我認真地讀了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一書,讀完之後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就我而言,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唯物論者,對於那些神怪之類的說法很是反感,而對於能用科學理論解釋奇異事物的書刊雜誌便很感興趣。對於霍金先生寫的這本《時間簡史》便很是有一口氣看完的衝動,但是由於自己認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還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難怪就連霍金先生在某一場合也曾說過,能夠讀懂全書的每一句話的人,就已經夠格攻讀引力物理博士學位了。雖說只學到了點皮毛,但對自己的知識面還是個很大的擴充並對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這讓我不覺得對霍金先生深厚的學術造詣敬佩不已。

首先,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歪理邪說。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比如人人討厭的蚊子,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同意上帝創造蚊子這種生物,但是它又的確是我們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為自我的關係而剝奪另一種生物存在的權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

怎麼說呢,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於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複習、預習,這些對於大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於將來工作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今後的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資訊廣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臺,而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兩件法寶,可以幫你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在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其次,過去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任何事情我都把它想得很完美。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我對那些試圖證明世界絕對準則的文章很感興趣。尤其在學習方面體現得相當明顯,對於我而言,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的時候,都感到莫名的興奮,因為他們能用很簡單的幾個公式來指導我們生產和生活方面的種種問題,感到很是神奇,因此對科學家們很是崇拜。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才發現世界遠不是我想象得那麼簡單,幾個“公式”就能涵蓋。概括的來說,簡單中孕育著變化,而變化中又體現著規律。人們總是在不斷地,想方設法地去尋找那“隱藏”的規律。

很幸運的是,某些規律被我們發現了,但更多的還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沒有絕對準則?還是僅僅是個巧合?所有的問題我們目前尚還不得而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不斷的探索才有可能解開這一個一個的謎團。而對於我們來說,它給我們的啟發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無法在學習上達到最高峰,因為沒有最高峰。你有的只能是不斷的去和別人競爭,和自己較勁,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學習上取得好成績。同樣,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業者他們比平常人多的就是一個強烈的競爭意識。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環境下,“適者生存”,誰都不想被社會所淘汰,誰都想有所作為,那麼競爭就在所難免,這也會不斷的促使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一舉兩得。

再次,就是讀完了全書之後,腦中一直縈繞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到底在時間上要不要有個開端?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到底還能在創造出什麼樣的理論去解決什麼樣的難題?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2222年人類的科技又將會達到什麼樣的地步?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難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極限,以致於黑洞成為人類無法逾越的鴻溝?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麼?……

所有的問題接踵而來,讓人應接不暇。但是這種種的問號又是那麼的有趣,那麼的吸引我們的目光,讓人浮想聯翩。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視,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麼才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正如沒有人能預測你的未來會怎麼,一切都要交給時間。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就能進行太空旅行,或許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