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剝開教育的責任》讀後感

讀後感1.89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剝開教育的責任》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剝開教育的責任》讀後感

《剝開教育的責任》讀後感1

乍聽書名,原以為又是一本理論說教方面的書,不會具體指導我們在工作中如何工作的,拿到書後粗略一瀏覽,證明我錯了。《剝開教育的責任》這本書不一樣,每一篇文章都是從教育細節入手,層層剝開,直達核心位置。這些小故事給我的啟發很深。每一個事例好像在身邊發生,但是自己平時的處理方式卻不是這樣,現反思自己是否傷害了那些孩子們的自尊心?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該如何彌補,如何改進。讀著讀著,竟欲罷不能,深深地被吸引了。

《為什麼舉手的總是你》,穿紅衣服的小女孩子總是舉手,可是卻被老師一次次的被忽略,因為老師知道她的答案不是老師想要的,或者說她可能會出醜,出現令老師難以收拾的局面。所以雖然小紅衣服總是舉起小手,但老師就是不給紅衣小姑娘發言的機會。反思我自己,其實上公開課,自己何嘗不是這樣呢?為了一節公開課,精心設計教案,想學生能夠回答到的各種問題的答案,為了保險,儘管有的小孩子的手一直舉著,但就是不會喊他。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怕出錯。怕自己出錯,怕學生出錯,甚至出醜。所以各個環節都確保不會出錯。但我們現在一直在說,要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這樣的行為肯定是不對的。因為種種原因,這樣的`願望總得不到實現。我們知道促進發展,不僅包括給予學生機會,更應當包括容許學生從錯誤中站起來,獲得進步。這才是真正的教學和課堂,否則只能算是演戲。

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說:"孩子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別是這種待遇來自一個親近的人的時候,他的痛苦心情會在心靈裡留下一個長久的痕跡。"對於優秀的學生,每節課他們都有很多發言的機會,但是對於學困生,只要他們上課坐在那兒聽講,不調皮搗蛋,回答不回答問題好像是可有可無的。這種思想在我們的腦海中有著很大的比重,其實教育是為所有的學生服務的,我們的責任是幫每個孩子進步。以後如果碰到有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我們就降低難度,也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與喜悅。

書上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寶藏,就等著我們這些地質隊員來開發,但我們已經不用勘探,因為"寶藏"的手高舉著。

老師,這簡單的稱呼裡,凝聚著太多的責任,承載著太多的期望。如果我們教師都能思考做學生生命中的貴人,那麼會有多少孩子,可以人盡其才,在社會的大浪中盡顯風流呢?古今中外,無數事實證明,每個人都可能是一匹潛在的千里馬,而這匹千里馬,常常需要有遠見卓識的伯樂的發現和培養。問問自己,我,是學生生命中的貴人嗎?是多少學生生命中的貴人?我們可以用我們的教育智慧、教育情思,扶持、培養和我們有緣相遇的幼苗,使他們都可以再適合自己的土壤中長成參天大樹。

當有學生在課堂上行為出軌,我們要用一種特殊的方法,使學生自然迴歸,這種方法是愛與關心。老師面對突發事件的泰然自若與有效的溝通方法,是我們令學生著迷的原因之一。無論你怎樣對待孩子,你都會永遠留在孩子的記憶中,我願意做一個因為關心他們而被孩子們記住的人,一個當孩子的思想或行為出軌時拉他一把,使他重新步上正軌的人。

《剝開教育的責任》讀後感2

金秋的九月,迎來了我們自己的節日——教師節,收到了學校給予我們每個教師的禮物——《撥開教育的責任》。這是一本很有針對性、能破能立因而是一本很實用的書。

書中所言的,幾乎每一個問題都是教育中正在發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家長到學校的對孩子的“包辦”,假期的“假放”,教育的“女性化”,幾乎從未實施過的“因材施教”,多媒體的“氾濫成災”、“請君入甕式”的強制解讀,課堂提問中的“專業戶”現象等,切入點不大,有些甚至還有點“小題大做”——因為其中的不少“故事”或者“事故”,很多“廬山中人”的我們早已司空見慣,見怪不驚,習以為常,但是火眼金睛的作者們卻能夠從現象入手,層層剝繭,絲絲入扣,直抵問題的癥結。《家庭作業該誰批改》一文所言事實幾乎地球人都知道,家庭作業早已不僅僅是孩子的作業,真的演變為一個“家庭”的作業。所以有專家曾經痛言,在中國,只要孩子入學,這個家庭從此就開啟了一扇沉重的大門,這個大門的名字叫“災難”。雖然言過其實,但是道破了教育的部分事實。此文作者不是宣洩和詛咒,而是平心靜氣地分析家庭作業的原初目的,分析“家庭”全員參與作業處理的危害,條分縷析,鞭辟入裡,令人心悅誠服。不僅如此,文章還以教育名家的教學實踐為示例,就家庭作業的設計和處理給老師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能反對,能批判和摧毀;又能立新,又能建設和創造,這是本書的一個優勝之處。也是目前中國教育問題研討中緊缺因而是迫切需要的東西。

《剝開教育的責任》一書是由很多個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針對課堂教育、班級教育、學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的“偽責任”,逐一加以揭示,並闡述真正的責任。讀了之後,我感慨良多。教育充滿每個細節,每一個細節都是生命的零件。在於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小事,每件事都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查老師最喜歡的學生,但現在我意識到,他用自己的愛讓每個學生都有和我相同的感受。或許,查老師沒有思考過最喜歡哪個學生,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查老師最喜歡的那個學生。”這是一個孩子長大後的回憶。讀了上面的文字,我覺得查老師是一位成功的老師,讓每個孩子都以為老師最喜歡的學生是自己,這裡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師愛,又有著了不起的教育藝術和智慧。

優秀的老師會充分利用和學生在一起的所有機會,迅速捕捉髮現每個孩子的獨特之處和閃光點,讓每個孩子找到老師“最愛自己”的理由。每個孩子都有可愛之處。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平庸的孩子,每個人都有他自身獨具的秉賦、特長,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瞭解孩子。

在老師印象裡,往往是一些比較優秀或者比較調皮的`孩子關注比較多,而另外一些表現平平的孩子容易被老師忽略,就在那次才藝展示中,我發現很多平時沉默的孩子都能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所以我們要加倍認真的看清這些孩子,細細品味,找出他們的閃光點,多多鼓勵,做他們的朋友。

有些孩子的才華已經顯露,而有些孩子的才華還是冰山一角。這就需要我們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讓他們發現自己、欣賞自己。我們是幫助孩子發現自己具備某種潛質的人,他們發現了自己的不同尋常,也會看到別人的優秀。

一直都說,教育是件良心活,作為老師,我們要做孩子們的天使,在教育中給予他們關愛、呵護;而不是做孩子們的上帝,支配著他們的生活,使其不得開心顏!

《剝開教育的責任》讀後感3

作為一位新老師拜讀祁智先生的《剝開教育的責任》這本教育類書籍,這個是我第一次認真的閱讀這樣的書籍,說實話看完後,感觸良多。曾經有人說過:讀一本好書,如同和一位智者在對話。《剝開教育的責任》這本書就是一位低調但又深沉博愛的智者。與這位智者的談話,也許還是比較膚淺,但是卻也是我邁向教育、教師這一崗位的一小步。我覺得這本書文字通俗易懂、論述一針見血。作為一名教師,裡面的很多觀點讓我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為老師對學生的責任感和對孩子們的愛。記得當了一輩子老師的爺爺說過:作為老師的前提的,你要愛你的學生。是啊,我們既然是一名老師,從事的就是“花”的事業,從事的就是為社會、為人類創造美好的工作!所以,走在這條充滿陽光,散發馨香的教育之路上,我們播撒的註定是無私的情與愛,付諸的註定是強烈的責任心!

我們要對學生滿懷關愛之心。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裡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之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家長把孩子送到了城北國小,就證明了對咱們的信任。信任的同時也把責任賦予了我們。我不僅僅要照顧好每一個孩子的吃、住、學習,我們更要能夠俯下身子和孩子們談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多觀察他們,多思考他們。

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什麼?是聽到自己的名字從別人的口中說出來。親切、溫柔、甜美地呼喚著一個個名字,是對孩子真實的尊重。我二年級一個班的語文老師和三年級兩個班的科學老師,有時候在樓道里與學生相遇喊出他的名字,學生會感到驚奇。這種看似微小的事情都會體現出理想的師生關係,平日裡的一些小細節其實都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部件。讓每一個學生都認為老師最喜歡的是自己,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師愛,也有著了不起的教育藝術與智慧。我們應當利用一切機會,發現每一個孩子的獨特之處和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老師“最愛自己”的理由。

教育心理學對學習興趣的定義是,它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大體上可以分為直接學習興趣與間接學習興趣兩種。前者是由所學材料或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本身直接引起的。這一點實則是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比如,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提高教學水平,瞭解學生已有興趣,幫助學生認識學習內容等等。後者是由學習活動的結果引起的。這一點實則是對學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自覺性。比如,學生意識到學習的目的或任務,或者為了得到父母、教師的讚賞,同學的尊重,在考試中得到好分數,在競賽中取得勝利等等。這一點在我個人身上即有所體現。在我學生時代剛接觸到英語的時候,因為沒有摸索到學習英語的方法,導致成績很不理想,哪怕是簡單的單音節單詞的記憶都顯得尤為困難。然而一次平日裡的小檢測,一百分的試卷考了九十九分,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了一番,從那以後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與日俱增,接下來各階段的英語學習都如魚得水,現在它改變了我一生的軌跡。這就是一個反作用力。

我們要用賞識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美,這種美哪怕是細微的;用寬容之心,去包容孩子成長中的缺陷,讓他們在優化的、寬鬆的標準下,收穫更多的自信與快樂。愛孩子,就應該在孩子的內心世界打下靚麗的底色,讓孩子學會肯定自己;就應該讓孩子學會過自己的精神生活,眷注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