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通用11篇)

讀後感1.85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通用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通用11篇)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1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著名的詞人、詩人、散文家、畫家、書法家等眾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被世人稱為“三蘇”,佔據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見,蘇家個個都是大才子,猶以蘇軾為甚。

蘇東坡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藝,不僅擅長寫詩作畫,還是工程師、瑜伽術的修煉者、皇帝的祕書、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連著名的東坡肉都是他發明的呢!

蘇東坡的一生雖仕途坎坷多舛,但與生俱來性格樂觀豁達,隨時隨地廣結摯友,無論為官還是被貶為農,所到之處都把生活過成了詩,把自己的感受賦予了不朽的藝術形式,時而大氣磅礴、時而豪放奔騰、時而雋永樸質,使之流芳千古,驚豔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氣,剛直不阿,他是官員中的智者,強者,仁者。

他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罕見的全能天才、一位曠世奇才!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他更是那麼的光輝耀眼,將其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童年嶄露頭角,青少年脫穎而出,中年精彩綻放,晚年顛沛流離,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卻在人生的舞臺上演繹了一場永不謝幕的詩意人生。猶如一個和尚對他的讚譽,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間暫時做客而已!

雖然蘇東坡用盡了他的浩然之氣已離我們遠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也正如蘇東坡自己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的:“浩然正氣,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何嘗不是對自己的評說呢!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2

從小就讀蘇東坡的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濤盡”的氣勢……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豪邁奔放。可我對蘇東坡的瞭解甚少,直至讀了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才明白蘇東坡原先是千古奇人。

蘇東坡既是虔誠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僅有他自我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與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

他熱愛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東坡情感豐富,對其亡妻寄以青絲,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表達了自我的傷痛。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詞風。他寫詩諷刺“群鳥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賣青春”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他知己無數,兄弟情深,蘇東坡又是幸福的。

蘇東坡有一身浩然之氣,王安石變法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學,也表現出他個人的氣質與風格,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他遠離了塵世的喧囂,迴歸與清純與空靈。他習慣了淡泊,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蘇東坡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超凡脫俗,剛正不阿,坦坦蕩蕩,使他任何環境中處之泰然,寵辱不驚。

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達的一生。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始終堅持樂觀,像他的詩詞一樣千載有餘情。

細讀“大江東去浪淘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原先這些都是蘇東坡樂觀的態度和別樣的人生哲理。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3

古代文人自幼讀四書五經,學聖人之道,卻讀出了多少碌碌無為的呆氣之徒和道貌岸然的虛偽之輩,他們是多餘的,甚至是可怕的,他們在白白浪費著國家的錢糧和人民的血汗。蘇軾和他們一樣,從小泡在儒家的經典里長大;蘇軾又和他們不一樣,不僅僅是因為他頭腦聰穎,活學活用,更重要的是,修齊治平的理念於他,不是敲開富貴之門的磚頭,也不是通往欺世盜名之地的階梯,而是真正的信仰與堅持,雖百折而不悔,雖千錘而無憾!歷經風雨,那份心懷天下,一念為民的耿耿赤子之心,令千年之後的我輩熱淚盈眶,心暖不已。他在其位一心謀其政,不在其為還要謀其政,徐州抗洪,杭州修堤,密州抗蝗抗旱救棄嬰,儋州開荒開土倡文化,他就和他的文采所至一樣,觸處生春,只要有他管轄,就有一方百姓的安寧與快樂;只要有他在場,他就會用他的幽默帶來一隅的歡聲和笑語!高中歷史課本上提及一些進步的封建士大夫總是說:他們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所以和人民大眾仍是相對的。我想,如果他們瞭解了蘇軾的一生,不知還會不會說出此等無恥之語來。

該書也有些許不足,首先可能是對蘇軾有些過於美化(其實拙文又何嘗無此弊端,呵呵),比如在烏臺時他的卑弱、絕望,展現得似乎並不十分充分,其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意氣用事,也總是曲為之說。再次是有的情節交代的不是特別明確,這主要表現在對蘇軾一些好友的交代。比如有的好友(如巢谷)是蘇軾年輕甚至年幼時就認識的,卻到了老年才交代,難免令人有亂入之感。當然東坡一生的經歷過於豐富,可能彼出場之時作者有更重要的事情和人物需要介紹,就顧不得這些過於繁蕪和相對而言無關緊要的線索了。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4

許久以前就有聽聞蘇軾,但通過最近閱讀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我才真正瞭解了文忠公的生平——如一陣清風拂過的人生。

蘇東坡年少時與弟弟雙雙考入進士,文采被歐陽修賞識,並被收為弟子。生活總是對人有所不公,它會看你走得太順而給你許多挫折,所以蘇軾的後半生格外悽慘,但也許是上天註定,這樣的天才,註定畢生坎坷多桀。

當時在閱讀時,探討過蘇東坡是否適合做官?我個人認為並沒有絕對的適合,又或是不適合,一個人只要有才能,有實力就能夠勝任一切職務。蘇東坡之所以一直受排擠並貶官,不是他不適合做官,是政治立場不同,他不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王安石變法時,蘇軾是反對的,他是一位愛民之人,無法眼睜睜地看著官僚剝削百姓,但在當時黑暗的時候環境中與權貴作鬥爭,註定是失敗的,朝廷中都是些趨炎附勢之人。真正那些剛正不阿的人少之又少,一旦成為權貴之人的攔路虎,一定會遭受排擠。這本就是場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戰爭。我真正佩服蘇軾的是,他不斷遭受貶官,流放,依然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對物慾橫流的社會,依舊秉持自己的原則,不隨波逐流;身處社會的大染缸中,見過真正的黑暗,仍然能夠初心依舊;面對反對、排擠、壓迫從不懷疑、迷失自己,而是堅信自己的內心。在我心中蘇軾就似竹,是君子。像竹那樣挺拔、正直;中通外直、虛懷若谷;竹雖為節狀,但卻永不止步,不斷生長。

蘇軾也許就像天上的神仙化作一刻星辰劃過空中,來到人間,過一段凡人的生活,體驗人間的酸甜苦辣,只是充滿煙火氣的凡世間,終不適合他這樣樂天派的仙人。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5

最近讀完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發現自己對蘇軾有了新的理解。全書對蘇東坡的一生有非常詳細的講述,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蘇軾的性格。蘇軾的一生極為曲折,尤其是中年以後,幾乎沒能在同一個地方待滿一年,可以說是顛沛流離。但他無論是做官、隱居、還是流浪,無論是錦衣玉食還是粗茶淡飯,他都會樂在其中,並把這種超人的開朗融入到文學作品中去。

蘇軾的文學作品。蘇軾的作品很多,出名的也幾乎一樣多,但沒有一篇是虛情假意的。那“牛衣古柳賣黃瓜”並不是強顏歡笑,那十年的生死離別和路邊的點點離人淚,也絕非造作。蘇軾也喜作畫,但不像常規畫家一樣畫花鳥魚蟲。他愛畫枯木、怪石,畫滿滿的滄桑感。一株枯木斜在那兒,一塊怪石臥在那兒,在蘇軾的筆下就有了打動人心的美。蘇軾的畫也因此出了名,許多土豪出天價來競爭墨寶,但蘇軾不為金錢所打動而賣他的畫。

蘇軾的仕途。蘇軾這一生當的官也不少,但以地方官為主,在那當時他幾乎是最受歡迎的地方太守,去哪兒哪兒的人就夾道歡迎,離開哪兒哪兒的人就痛哭流涕。蘇東坡最大的功績是整治西湖。

西湖的美與好,其實都是他發掘出來的。以前的西湖就像是一個人工臭水溝,水質極差,雜草叢生,沿岸的居民甚至不得不喝錢塘江微鹹的水。蘇軾神奇般的工程,才造就了現在的西湖。但是工程還未竣工,重用他的太后失權,兩人都被小人暗算,年老的蘇軾被流放到了荒蕪人煙的海南。雖然他也向禹娘“試問嶺南應不好”,但最後也“此心安放是吾鄉”了。

蘇軾的人格是值得我永遠學習的。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6

東坡仙中人,禪悅聊自適。——題記

我最喜歡的書,是《蘇東坡傳》;最敬佩的人,則莫過於蘇東坡了。他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細膩溫柔;有“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桀驁不馴。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稱其為“大自然的頑童”,蘇東坡正是因為這股率性和倔勁,才讓他在什麼情況下都有著一顆樂觀的心。官場似海,變法派與保守派的鬥爭貫穿他的政治生涯。他的性格,註定是處於浪尖之上。他的正直,他的調侃,讓政敵們恨之入骨。

於是就變成了“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林語堂形容其為“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百姓的朋友,巨儒的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厚道的法官”。或許正是因為樂觀的性情,因此他受盡小人誹謗。他執行著佛教的思想去管理人民,他能毫無架子躺在菜田裡與農人談天說地。他縱情山水,但又同時裝點山水,於是便有了蘇堤。在坎坷的道路上,我沒有看到他的淚水,而是看到了坦然,淡然和心平氣和的喜悅。他說:“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林語堂在寫這本書時,並沒有將東坡的形象美化,而是如實敘寫,娓娓道來,偶爾還加以調侃。如蘇東坡長子出生時,他說,幸虧晚了一年,不然可就為政敵們留下了一個把柄。另外,林語堂還引用了大量文史知識,讓讀者清楚,蘇東坡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做出這樣的抉擇的。

本書的趣味性也很強,作者儘量還原歷史,將場景描繪得栩栩如生。無論是幹勁十足的為百姓謀福利,還是愜意的遊山玩水,令人神往。林語堂對蘇東坡獨特的理解,讓人加深了對蘇東坡的印象。

讀一本好書,如品一杯茗。雖只嘗一口,卻回味無窮。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7

其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土。詩人,政治家,思想家。

宋代第一才子。他的政壇生涯並不走運,不同於在文壇上的一帆風煩,他這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三次返回政治中心。第一次因不同意改革派並得罪其,被貶黃州;第二次迴歸得益於保守派的到來,卻又因不滿其做風,自請離京;第三次在歸京途中長別世人。

自此可以發現他不滿於改革派與保守派也是因為平民百姓。被貶黃州、自請離京他都是為了造福百姓,在基層生活讓他看到百姓生活中的苦難,讓他能深入瞭解,去想方設法改變其困局。

他造福了百姓,但他也“貪生怕死”,面對對手的陷害,他害怕了,他害怕死,也害怕以後無法造福百姓。

在《水調歌頭》中他曾寫過“但願人長久”,很多人都以為他寫的是希望親情能夠長長久久,但非也,他希望的是生命能再長一點。蘇軾是現實的,他清楚地知道只有長壽,親情才能長久,他的才華才能展現。

蘇軾是豪放派詩人,他的豪放中又帶著一點細膩的情感,他與別的詩人詞人又不同,他能描繪家庭小事,也能揮筆寫下國家大事,似乎世間萬物都能融入他的文中,匯聚在他的筆下。

蘇軾與李白有著很大的差別,李白一生似乎只有喝酒玩樂寫詩交朋友,一生好不灑脫,但蘇軾雖也愛玩愛寫詩,但他心繫天下,一心想為百姓造福,能親臨抗洪前線,能指揮改造西湖讓她名揚天下。李白能嗎?

蘇軾若一心寫詩,他定能超躍李白、杜甫成為一個無人能比的大詩人,而事實是文壇因為他的詞又迎來一座不可超過的高峰。

蘇軾若一心步入政壇,他定能使朝廷改頭換面,成為一代政壇奇人。

蘇軾何許人也?我如是認為。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8

我印象中的第一次接觸到蘇東坡的詩詞,是我在國小的時候。當時大概是學習了《飲湖上初晴後雨》,下學回來,給父親背誦時,父親給我背了蘇學士的那首《臨江仙》,還給我解釋了詞中的每一句話。而幼時的我只記得“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至於國中,便又在讀《宋詞三百首》時讀到蘇東坡的詞,印象並不為深,但記得“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句子,因為後半句尤為出名。那時已知,蘇東坡是北宋豪放派詞人。到了高中,讀前後赤壁賦還有《念奴嬌》或者說《酹江月》時,自己的文學欣賞素養還不存在,評論之處,往往拾人牙慧。

而今,從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中,我瞭解了一個更為完整的蘇軾。他的一生不可不謂波折,而他的心靈不可不謂純真。

從《蘇東坡傳》裡瞭解蘇東坡,從蘇東坡也可瞭解林語堂。兩個人彷彿時隔千年而達到一部分靈魂的契合。

蘇軾語“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的人生無疑處處有味,他無處不可幽默,多難還能自嘲,嘴欠難治,積習不改。到哪都要舒舒服服,把政敵氣得牙根癢癢。所以林語堂先生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

我讀此書,也是有目的性的。我想看蘇東坡是如何寫出“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我想知道他是如何應對生活的.挫折的;我想了解經營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內心深入剖析的。我做這些,只是因為我心中有解不開的心結,有難以釋懷的憂傷。我心知自己難以逃脫,只能尋求應對之法。縱覽此書,我得到的只是對先賢萬分敬慕心嚮往之的感覺而已。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9

記得林語堂對蘇軾的作品有一句評價:“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莊亦諧,雖需視情況之所宜而異其趣,然而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大異其趣指的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備受喜歡的很大一個原因是誠懇,對待自己很誠懇,所以作品寫得也很真實,儘管受了“烏臺詩案”的影響,避諱一些,不過他還是很能直接面對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讀完這本書,對於蘇東坡的人生並沒有一個系統的時間軸,感覺只是一堆耳熟能詳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來熱鬧,所組成的。雖然陳詞氾濫,也有幾句話能夠牽住我的心,在“瑜伽與煉丹”這一章的最後一句,說到:“螞蟻爬上了一個磨盤,以為這塊巨大的石頭是穩如泰山的,哪知道又開始轉動了。”很巧妙的表述了命運對蘇軾的嘲弄,好不容易歸到紅塵世俗作文/,快要修煉成仙,又被捲進命運的漩渦。還是不得不稱讚林老的智慧與才氣。

蘇軾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蘇軾這個人不復雜,單槍匹馬走在自己的獨木橋上,有著遠大報復也能安於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會更加有意味,作者賦予它們的意義在於背景,更在於作者的內心,文人寫東西說是給自己看,那是日記,可文章就是給外人看,要證明自己,自己的報復也好,還是清白。所以就會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有“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過,江海寄餘生”的灑脫超凡,有“腐鼠何勞嚇,高鴻本自冥。

顛狂不用喚,酒盡漸須醒。”的自持己見,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悲涼,有“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揀盡寒枝不可棲,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絕……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10

蘇軾的人生態度在於他不畏艱難,敢於對文學進行大膽的革新和創造;在於他忠心為國,愛民如子,勤政為民,與民同樂的氣概;在於他感懷傷事,對於政治上的失意,依然能夠胸懷祖國,情繫民生,將自己的滿腔熱血付之與詩詞創作的另一種生存力量

蘇軾的命運可謂悲慘,但我們翻看他留下來的文學作品,卻幾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他總是幽默、樂觀地去看待挫折。

蘇軾的這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深深印在他寫的每一行詩詞上。他的一首詞就很形象的反應了他的這一特點。就是他在經歷了文字獄,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的一天,他和幾個好友出去遊玩,遇上了雨,沒有雨具。同行的人都四處奔跑,結果還是被淋得溼透,十分狼狽。只有蘇東坡不在乎,好像沒雨一樣,一邊走一邊吟詩。過了一會兒,天就晴了,他就此寫了一首《定風波》

蘇軾就是以這樣一種淡薄達觀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無數風風雨雨的。他自己非常喜歡“回首向來蕭瑟處”和“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兩句,在晚年貶居海南的時候,還在自己的詩裡用了這兩句。

“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態度,貫穿了蘇東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種高貴的人生境界。

蘇軾所以能如此開朗樂天,絕非偶然,這是與他超塵脫俗的人生悟性分不開的。他為人超拔物慾,淡漠富貴,而傾情人格品第、學問文章。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自然流露,時時體現。如“心閒萬緣空,身安一床足。豈惟忘淨穢,兼以洗榮辱。”“浮雲時事改,孤月此心明。”

結語:

最喜歡蘇子藉水月之流逝、盈虛為喻,闡明天地永恆及人生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人生榮辱譭譽之變化不可免,無須悲觀失望,應豁達開朗,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11

在蘇東坡一生中有個十分重要的人,叫王安石。可以說,講不清王安石就講不清蘇東坡。

王安石與他的變法運動是分不開的。人們談論王安石,主要也不過是因為他的變法。“王安石變法”從結果上講,失敗得很徹底。幾乎沒有任何優點,可以說由於王安石的變法,北宋少苟延殘喘了不下於五十年,也正因為此,對於王安石,歷史上幾乎是一邊倒的罵聲,到了民國,梁啟超先生也比不過為王安石開脫,在勇於革命。

然而,我認為王安石是個天才,不應當叫瘋子。首先,王安石對於經濟學,確實有一定研究,否則,他也無法讓皇帝動心,排除萬難,也要變法到底。其次,王安石罵名很多,卻仍然被後人列入“唐宋八大家”,雖說王安石的得寵同神宗老師韓維脫不了干係,但是其文采讓富弼和文彥博贊評,甚至歐陽修也對他頗有好感。王安石的文才雖不敵蘇東坡、范仲淹等名士,但也是佼佼者中的一員。最後,王安石的創新與嘗試,這一點,雖前有古人,但後來者已進入了近代史,確實王安石的變法是錯的,確實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很爛,確實王安石的變法不算頂尖,但是那些史學家,那些對王安石嗤之以鼻的文人,在批評的同時,為什麼沒有人試著以另一種方式變法?偏偏要等到上百年以後,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了,才試著變法圖存?這難道不應該反思嗎?

另外,我認為,儘管許多文人、史學家否認王安石,但許多時候,後人的評價帶有成王敗寇的嫌疑,成功者的成功被誇大,失敗者的失敗被辱罵,對於勇於創新者,成功了是天才,失敗了是瘋子。

即便,王安石有極大可能是神經病,即便,王安石,固執一端不聽勸告,即便,王安石瘋狂,即便,王安石失敗了,是時代的罪人,但我仍想衷心地叫一聲,“王安石,你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