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做研究型教師》讀後感

讀後感6.17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做研究型教師》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做研究型教師》讀後感

《做研究型教師》讀後感1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

我非常贊同這一觀點。作為一個從教幾十年的教師,如果我每天、每月、每年都在重複同樣的知識,那我就會成為教育的工具,活生生的教書匠,沒有活力的教書機器。那麼,我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學生來呢?近幾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最近要求我們學習《做研究型教師》這本書,從該書中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只有學會從事研究,才會使我們的工作日新月異地變化著,才會讓我們的工作處處充滿挑戰,處處充溢著新奇,處處洋溢著無盡的樂趣,處處盡顯我們的智慧與才華。

如何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如何讓自已由一名由傳統型教師,轉變為有知識、會研究、善創新的研究型教師,是值得我深思的問題。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總覺得做研究是理論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沒有足夠的認識。以前看到同事在搞課題研究感覺很深奧,自己想進行課題研究又覺得無從下手。而通過近幾天的學習,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受益匪淺。是呀,什麼是研究型教師?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師?我認為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做終身學習的教師

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週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每個人的學問和成績都是特定時間和條件下的產物,既有其長處和優點,也有其缺陷和不足,只有虛心向他人學習,才能克服自己的缺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虛心學習”,既是成就一名研究型教師的主觀條件,也是研究型教師必備的一種心理品質。新課程的實施,更對教師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施新課程尤其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觀和人才觀;注意學習有關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論書籍,從而能夠適應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需要。教師從根本上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做一個終身學習者,是教師專業化、自主成長和提升自己人生質量的重要前提。

二、在教學研究中,不斷探索反思

波斯納指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每個教師的'成長與成功,都離不開自我與他人教學實踐活動的經驗總結和成敗反思。長期的教學實踐,使我養成了反思的習慣,做到了節節課後反思,從學生的學習中發現問題,進行雙向互動反思;與同事合作碰撞中反思;再有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促進教學反思。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我已形成較強的反思意識,掌握了一定的反思技巧,從而促進了自己的專業成長,使自己向研究型教師再邁近一步。

三、做一個研究型的教師,最重要的是熱愛研究。

有的老師認為做“研究型教師”太難了,平時工作忙,哪有時間搞研究呢!艾青說為什麼你的眼裡總含著熱淚,因為我愛這片土地;因為你愛數學就會找到更多更好的數學題材;張愛玲說的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只要我們不排斥理論的學習,努力地從已有的理論研究成果中汲取營養,會發現原來研究比教學更有趣,它促使我們反思,促使我們把“問題”變成“課題”,促進我們不斷地學習,更讓我們在教學中敢於大膽嘗試與創新。有人誇華應龍老師勤於研究,他說:“其實我不是勤奮,我是在享受幸福。”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當我們在探索、研究中達到華應龍老師所說的這種境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一定能成為研究型教師。

《做研究型教師》讀後感2

在我國,儘管“研究型教師”的提法已經有一些年頭,關於教師為什麼要做研究、如何做研究等也有不少探討。我自己作為一名教師培訓工作者,也比較關注教師科研活動,並從事教師科研指導工作。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卻常常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參考書籍而感到苦惱。一些關於研究的書籍要麼理論艱深,晦澀難懂;要麼程式複雜,枯燥乏味。近日讀到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鮑傳友博士的新著《做研究型教師》,不覺眼前一亮。該書雖然篇幅不長但內容卻很豐富,既不乏理論闡述,也有實踐操作分析;語言平實,通俗易懂;案例豐富鮮活,貼近教師生活。它為廣大一線教師指出了一條開展教育研究的光明大道。

以案例學習為載體,架起理論與實踐的溝通橋樑。過去,我國的教師培訓有過於理論化的傾向,而紮實的研究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因此應該注重提高教師做研究的實踐能力。但是,如果只注重操作方法的訓練又會使教師過於專注技巧,而忽視理論上的學習和反思,導致“矯枉過正”,使教師能夠收穫到“魚”卻不能收穫“漁”。可以說理論與實踐的矛盾是長期以來中國小教師培訓中的老問題和大問題。如何架設理論與實踐溝通的橋樑,更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做研究型教師》一書為我們做了很好的嘗試。該書以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恰到好處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把一些抽象的教育教學理論生活化、情境化,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感受研究的趣味和魅力,從經驗走向理論自覺。

教師研究要有問題導向。對於一線教師來說,他們做研究第一個障礙就是不知道研究什麼問題。缺乏問題意識可以說是當前廣大中國小教師研究的通病。《做研究型教師》一書把培養教師的問題意識,教會教師發現問題作為寫作的一個重要目的。書中無論是理論闡述,還是案例分析都圍繞問題而來,具有很好的問題指向性,這對於培養一線教師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以問題為中心的寫作方式特別適合教師培訓的需要,以問題為中心開展培訓不僅貼近教師生活場景,而且有助於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效能。

教師研究重在方法。在很多次培訓中,筆者發現有很多教師都有做研究的強烈願望,也有做研究的很好設想,但是總認為自己“做不好研究”“不敢做”“做的不像樣”,因而“羞羞答答”、半途而廢的現象比較普遍。由此可見,教師對科研活動的畏難情緒儘管有觀念上的原因,但主要原因還是對研究過程和方法的陌生。“不知道如何做研究”是當前中國小教育科研中又一通病。《做研究型教師》一書不惜大量篇幅列舉和闡述了易於被廣大中國小教師所掌握的科研方法,為廣大教師從事科研掃清了技術上的障礙,使得看似“神祕複雜”的科研活動變得容易操作,是一本很難得的教師培訓教材。

合理表達研究結果,實現教師共同成長。當前對一線教師如何表達自己的科研成果既缺乏應有的重視,又缺乏有效的指導。實際上科研成果的表達不僅有利於提高教師自身參與科研的興趣和教學反思能力,也有利於推動教師同行進行科研交流,實現科研成果共享,從而共同成長。因此,指導教師科學地進行研究活動,規範地表達科研成果,成為《做研究型教師》的又一亮點。

著名物理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朱棣文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獲得諾貝爾獎的祕訣是什麼,是嘗試和自信。嘗試是一種行動,自信是觀念,在觀念上沒有自信,仍然不會有嘗試的行動。”相信閱讀過《做研究型教師》一書的教師們一定會找到研究的自信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