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蛙》有感

讀後感5.31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蛙》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蛙》有感

讀《蛙》有感1

很長時間沒有認真讀過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一來是科技在發展,在這個喧鬧的、講求時效的物慾社會裡,花費大片時間閱讀彷彿是件收藏在博物館裡的古文物,顯得久遠而又不合潮流;二來,似乎年齡越大,有了工作的壓力,很難靜下心來去認真看一部小說,甚至是一篇稍微長一點的散文都無心品味了。

對於莫言這類作者,我更是無太大興趣,也未曾看過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時候有看過,但是對於故事的情節並沒深刻印象,也並不知道它的作者是這位如今風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莫言,是大家,儘管有人說,他的獲獎與中國國際地位有關,也有人說他運氣好等等這些來自各界的輿論,我不否認。但我也想說,他能走到這個位置,必定有他的過人之處,必定有他的特色。

帶著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欽佩,我用了兩天的時間拜讀了先生的代表作《蛙》。這部作品,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寫信的口吻訴說了先生所在的鄉村,為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全文以姑姑為核心人物,她是一個為產婦接生新兒的婦產科醫生,又是計劃生育的領軍人物。這無疑是兩個矛盾的角色。在計劃生育和人權鬥爭中,孰輕孰重?姑姑是一個女人,是一個被男人拋棄以致孤獨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輩子接生了千萬個新生嬰兒,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時也有千千萬萬孩子“毀”在她手裡。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預料之外的,當姑姑為她輸600CC血時,我想她是多麼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兒的女人,肚子裡懷著她老外家的種子,但是在國家政策面前,她六親不認。王膽的死,這都是何等的殘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援下,做了無數個泥人,她說這都是她“毀”了的'孩子,現在都有了別的去處,給孩子們安頓了好的去處,這是姑姑一輩子留下的懺悔,也許沒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裡的無奈恐怕也只有看到過這些泥人的人才會懂。作者樸實的語言,將姑姑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裡表達的如此真實。

小說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別具匠心的,陳鼻,陳耳,陳眉,王肝,王膽等等,這些都體現了作者對“人權”的看重。陳鼻,為了生兒子,不惜犧牲自己的老婆,沒想到最後還是隻有兩個千金,因此自甘墮落,淪為乞丐。這是多麼淋漓盡致的諷刺。諷刺了國民思想的愚昧,重男輕女的惡果。所以,與其說國家政策與人權相違背,倒不如說國家教育水平低,國民素質低。這也許就是所謂的沉在水底下的東西吧,人們看不到,卻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雜草浮萍。國家頒佈政策,是為了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為了國家的富強。然而到了地方,卻成了土豪劣紳,不顧一切殺害一個又一個生命。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小說的題目《蛙》,孩子的哭聲“哇”,女媧造人“媧”,孩子也叫“娃”,多麼巧妙的命名,當作者聽到無數蛙聲,當姑姑聽到無數蛙聲的時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孩子和母親的控訴嗎,那不就是國民對國家政策的不滿嗎?

諾貝爾文學獎對《蛙》的評語是“現實與魔幻相結合”,我想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語言樸素,濃重的鄉土氣息,卻帶著幾分神祕的色彩。

讀《蛙》有感2

一本好書有攝人心魄的力量。這幾天我一直在看莫言的《蛙》,深深地被書中的人物、情節所吸引。吃飯時想著它,想著他們津津有味地吃著煤,想著那一雙雙因為吃煤而滿足發亮的眼睛。

那一雙雙發亮的眼睛狠狠地撞到我身上,撞見我那不堪的童年。讓我看到了小時候的我——因為不曾吃過一個蘋果,撿拾別人吃過的蘋果核,津津有味地吃,甚至捨不得大口大口地吃,而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直至把所有的果核全部吃掉,只剩下蘋果籽。更加可惡的是這一雙雙眼睛像一把利劍一樣揭開了我心中最難堪的一幕——

正月初八總是要蒸甜糕,初九好祭拜天公。小時候甜糕對我們來說是絕對的美味,就像是地球引力一般不可抗拒。

祭拜過後我們本可以好好享受一番,可是母親沒有讓我們大快朵頤,而是很有節制地用刀輕巧地割下一小塊,以滿足我們強烈慾望的冰山一角。之後母親便把整屜的甜糕,放進房裡然後把門鎖上。全然不顧我們涎著慾望的雙眼。

我們總是趁母親叫我們去屋裡拿東西時,偷偷地用線割下一小塊,並不敢割下一大塊,如賊一般怕母親發現,匆忙放進口袋裡,待到獨自一人時才小心地從口袋裡掏出那一小塊甜糕細心地撿去粘在甜糕上的口袋的碎屑,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享用。

如果這時母親突然出現,我便只能整塊嚥下不能細細品味,否則便招來母親難聽的喝斥。小時候總覺得母親威嚴得過分,甚至惡毒地想她不是生我養我的親媽,她想把整屜美味的甜糕鎖起來獨自享用。

長大後才驚覺事實原來如此尷尬——母親留著鎖著的那一整屜甜糕並非是為了把整屜美味的甜糕鎖起來獨自享用,而是為了正月十五祭拜祖宗時,也有和別人一樣的甜糕,不致招人恥笑。

時隔多年,甜糕的香甜依然浸入每個細胞,母親威嚴背後的難堪依然能夠體會。現在,我依然無法想象作為一個母親,如何能拒絕自己孩子渴望的目光,那目光強烈到讓母親斥責、辱罵也不肯減掉一分一毫。母親決絕的背後該有怎樣的'心酸?

讀到《蛙》中耿秀蓮、王仁美、王膽為了生一個兒子甚至連命都搭上了,我的心裡就像打開了所有的調味瓶蓋一般酸、苦、辣、辛、鹹各種滋味一齊湧上心頭,唯獨沒有甜。我就是超生女。我媽為了生一個弟弟,一連聲了七個女兒。我是老三,我就是第一個多餘人。

我清晰的記得每生一個妹妹母親都哭得雙眼紅腫。小時候,我想是因為母親生產太痛了,現在我明白是母親的心太痛了。

我無法想象為了生一個弟弟,母親是如何挺這一個大肚子在月黑風高的晚上爬出高高的窗戶,又是如何一腳高一腳低地逃跑在黑暗無邊的夜裡,又是在哪個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躲避抓計生的“姑姑”們的追捕!如果母親沒能躲過“姑姑”們的追捕是不是就會像耿秀蓮、像王仁美、像王膽一樣?一想到這些我就覺得驚心動魄,還好母親躲過了!

母親躲得了抓計生的“姑姑”們的追捕,卻躲不過世俗的嘲笑和父親自我解嘲般的自責。我親耳聽到族人們猶如毒刺一般的嘲笑聲扎進耳朵裡來——某某某要絕後了!某某某要斷子絕孫了!鋪天蓋地的嘲笑聲浪一般湧來,延綿不絕到現在依然刺耳。

多年以後我們已長大成人了,我還能聽到父親——“我不懂得生,生的全是女兒!”我能想象在生了那麼多個女兒之後,母親多麼希望能生一個兒子。

她太需要一個兒子了,這個兒子可以幫她堵住那些嘲笑她的人的嘴巴;她太需要一個兒子了,這個兒子可以讓她在眾人面前揚眉吐氣,她太需要一個兒子了,這個兒子可以讓她的老公不再自我嘲諷;她太需要一個兒子了,這個兒子可以讓她的心中不再響起族人令人厭惡的嘲笑聲——某某要絕後了!

母親終沒生出一個兒子來。母親的心太疼了,無處訴說,無處排遣,唯有把怨氣、怒氣發洩在她多得過分的女兒身上。在打下這篇文字時我的耳邊依然能夠迴響起母親決然哀怨的話語——你可以去死,你死了,還有幾個女兒,我不缺你這一個!

母親怎會缺女兒?這一個又一個的女兒並沒有給她帶來榮耀,相反的是帶來無盡的恥辱。母親如果可以的話甚至願意和女兒劃清界限。永不生女兒!這不是母親的錯,在忍受了無盡的嘲笑之後,又生出一個又一個的讓人再次嘲笑的女兒。你怎能期望母親——從未接受教育的母親能不怨?能不氣?

在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忽然理解了母親,也原諒了母親。我忽然意識到了,母親是何其偉大正是因為母親頑強地和“姑姑”打游擊才有了我,才有了妹妹們;母親又是何其艱難,難以想象母親為了養活我們,付出了多少辛勞?

想到這,我為自己小時候從未吃過蘋果而自憐自艾而鄙薄自己,母親能把我們養活已屬不易,我還能奢求什麼?!我的母親又是多麼的堅強,在飽受歧視與嘲笑,居然勇敢地把她的女兒們一個一個地撫養長大,讓她們成人,讓我得以在電腦前寫下這樣一篇廢話連篇的文章!我的母親啊!

有人說一本好書就是一面鏡子。《蛙》更是一面好鏡子,在鏡子裡不光照出了我自己,更照出了我的母親,偉大的母親!

讀《蛙》有感3

《蛙》被譽為是莫言“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打造的一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力作”。 作品以鄉土中國六十年波瀾起伏的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姑姑這個山東高密地區婦產科醫生傳奇而複雜的一生,揭示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尷尬與矛盾,閃爍著對生命強烈的人道關懷和敬意。

文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姑姑”。 在50年代的中國,國家由於缺人,鼓勵多生。那是中國多娃的一個黃金時代,也是姑姑的一個黃金時代,“那時候,我是活菩薩,我是送子娘娘,我身上散發著百花的香氣,成群的蜜蜂跟著我飛,成群的蝴蝶跟著我飛。”

——從姑姑樸實的語言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姑姑內心的那份滿足、自豪以及鄉里鄰居對姑姑的讚賞與感激。

在1965年底,急劇增長的人口讓國家感到了壓力,於是第一個計劃生育的高潮掀了起來,姑姑也投入到了計劃生育的浪潮之中,並且成了公社計劃生育的領導者、組織者、實施者。她在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時到了鐵面無私的地步。無論是接生還是引產,似乎都沒有區別。她可以拉倒鄰居的門樓來逼迫侄兒媳婦自首,可以對被迫跳入河水的孕婦窮追不捨,可以像日本人追捕游擊隊一樣對逃跑的'孕婦佈下天羅地網。不論多少孕婦死在引產的手術檯上,都無法動搖她的信念。當我細讀作品,我發現,在看似鐵面無私,冷漠無情的姑姑的內心深處,竟是那樣的柔軟:

當已生過三胎的耿秀蓮再次準備生下第四胎,姑姑絞盡腦汁終於把孕婦耿秀蓮押上了去做流產的船。可是,耿秀蓮卻不顧一切地跳到河裡準備逃跑。姑姑一行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將耿秀蓮救上船。當姑姑看到耿秀蓮腿上的血時, “你們不用上船了,自己游上岸吧。”姑姑命令秦河:“快,調轉船頭,快,快!”

——此時,姑姑內心對於此前耿秀蓮作為超生釘子戶的懊惱、憤怒已然不見,心中唯有的是為耿秀蓮生命的擔憂與焦灼。

雖然姑姑為了救活耿秀蓮想盡了辦法,甚至自己給耿秀蓮輸了500cc鮮血,但因耿秀蓮的先天性心臟病,最終還是未能挽救耿秀蓮的生命!

於是,眾人同情的眼光都轉向了死了老婆,留下三個幼女的張拳。此時姑姑的內心世界會是怎樣呢?

為了躲避計生隊,懷孕七個月的袖珍女人王膽在木筏上早產時,姑姑平靜地對著凶神惡煞的陳鼻說:“這不是魔爪,這是一隻婦產科醫生的手。”

雖然,姑姑在木筏上及時為王膽的孩子接生,但是,王膽和孩子卻危在旦夕。儘管姑姑的船載著王膽和新生嬰兒疾馳返航,但終究未能挽救王膽的生命。王膽不足月的女兒陳眉也是在姑姑和小獅子的悉心照料下,終於度過危險期活了下來。這期間,身為父親的王膽面都沒有露過!

在這整個事件的過程中,姑姑內心對生命的敬重與珍惜讓我感動。但是,王膽卻把所有的責任,所有的過錯推到了姑姑身上!每次想到這裡,我都會問自己:這件事這樣的結果,全部是姑姑他們的錯嗎?

正因為姑姑內心深處充滿著對生命的敬重,面對在計劃生育工作中,曾流產(引產)了那麼多孩子,姑姑的內心一直有著負罪感(只是當時為了肩上的那份責任,將它深埋在心底)。所以,在姑姑老了的時候,當著記者的面,她莊嚴地說:“就是這雙普普通通的手,將數千名嬰兒送進了地獄!姑姑的手上沾著兩種血,一種是芳香的,一種是腥臭的。”甚至,她還自己描述記憶中的那些未能來到世間的嬰兒,通過秦大河的手活靈活現的再現出來,以此來贖罪……

合上書頁,我的心中既為姑姑的一生震撼,也為姑姑的一生感到困惑。所以,在我心裡,常常陷入沉思:

假如當時中國沒有計劃生育這項國策,或者假如做計生工作的時候,姑姑們不那麼負責,任由人們生育,今天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呢?

當一項政策強制執行的時候,身在其中的渺小的個體能做些什麼呢?

當政策與個人情感(甚至個人利益)相矛盾的時候,該如何自處,方能保持個人內心的安寧?

如何能真正實現生命的自由與和諧呢?

讀《蛙》有感4

對於莫言這個大文豪,相信大家一定再熟悉不過了吧?莫言,這個名字可以說是家戶喻曉了,因為他是我們中國的“文壇泰斗”、“文壇上的拿破崙”,是我們中國文學的驕傲。因為,他於二零一二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因此,他的獲獎作品《蛙》也風靡一時,成為莫言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因為這本書即獲得了國際性的諾貝爾文學獎,也獲得了國內性的文學大獎——矛盾文學獎。所以,老師強烈推薦我們一定要去閱讀《蛙》這本鉅作,老師說了讀完以後會有所收穫的。我正想著星期六日再去買來看,哪知下午放學回到家時,媽媽就微笑著遞給了我這本厚厚的長篇小說——《蛙》。在交談中,我才得知媽媽在這本書剛出版時就買來看了,之前之所以沒有拿出來給我閱讀,是因為這本書的意境很深奧,不容易懂。現在,我上六年級了,應該看得懂了,所以媽媽就拿給我看了。我欣喜若狂,捧過書,懷著激動的心情讀完了這本長篇小說。讀完之後,我感悟良多,受益匪淺,心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受,濃濃地糊在了我的心頭。

《蛙》這本長篇鉅作通過講述莫言那個從事婦產科工作的'鄉村女醫生姑姑整一個人生的經歷以及前半生和後半生截然不同的待遇,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生育史,說明了計劃生育這一國家政策的嚴重錯誤性,也讓我們看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到六十年之間的複雜歷史過程。

這本長篇鉅著引起了我心靈極大的震撼,那位飽經風霜的姑姑,被計劃生育政策折磨的死去活來的婦女,讓我擁有了對生命的由衷敬畏和頂禮膜拜,生命是多麼的可敬可貴啊,一株花、一棵樹、一叢草,都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飛蛾撲火雖然無知愚昧,但也展現了生命的夢想力及奮鬥精神,對於飛蛾撲火,我們大可不必抱著恥笑的態度,我們完全可以學習飛蛾那種勇於奮鬥的精神,那不正是生命的意義之處嗎?如果吃飽了睡、睡飽了吃,只知道吃喝玩樂,那麼請問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用處呢?生命並不注重長短,而是注重生命這顆明珠的價值,也就是說能為這個世界付出多少貢獻。昨天是植樹節,我覺得人們完全可以一人植一棵樹,想一想,全世界有好億的人口,一人植一棵樹,還擔心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嗎?人的一生,人為處世,註定是要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哪怕你只做出了那麼一點點的奉獻,也絕對沒有任何關係!只要你有努力,有付諸奮鬥,就足夠了——奮鬥,正是生命中最大的意義、最高的價值。

無論是夏天怒盛著的桃花,還是秋天飽苞綻放的秋菊,無論是夏天的茂盛綠葉,還是秋天枯竭的落葉,都一定有著它存在的特殊意義。夏天的綠葉生命力頑強,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是因為它有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秋天的落葉紛紛飄落枯竭凋零,也是因為它有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人的生命每一個時期都有著一定的的價值和意義,植物和動物也是如此,即便是一隻螞蟻、一粒種子、一顆微不足道的灰塵,也有它們存在的意義;我們應該愛世界間萬物的生命,愛一株花的生命,愛一叢小草的生命,愛一棵小樹的生命。

讓生命的色彩更鮮豔,讓生命之花常開不敗,讓生命之花的香飄百里,這便是莫言的作品——《蛙》帶給我們的啟示。

讀《蛙》有感5

莫言的《蛙》是一部描寫特殊時代特殊人物特殊事件的大作,為什麼說它是大作呢?因為它是中國第一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作品嘛!這本書,我用了大概兩個禮拜的時間讀完了,內心五味具雜。

姑姑真的是一個很傳奇的人物,她由一個普通的烈士子女,變成一個人們心中偉大的白衣天使——婦產科醫生,姑姑用她的青春接生了幾百萬的孩子,給整個東北鄉的孕婦及家庭帶去了安心、幸福,減少了痛苦。但當國家政策計劃生育下達時,姑姑又是那麼的'殘忍的變成了人們心目中的魔鬼!作為一名農村婦產科醫生,必須要站在計劃生育政策的第一線作戰,為了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為了高密東北鄉無一例超生,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姑姑都勇往直前。為了執行計劃生育任務,身懷六甲的王仁美死了、臨近產期的張拳媳婦死了、臨盆難產的陳鼻媳婦王膽死了......姑姑一生接生了幾百萬的新生兒,也親手扼殺了幾百萬的小生命!幾十年過去了,姑姑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神!姑姑的一生也將走到了盡頭,姑姑的一生天不怕地不怕,面對張拳砸破腦門的木棍,姑姑勇往直前,張拳退後了;面對紅衛兵耗掉大把的頭髮,姑姑昂起頭顱,紅衛兵哭了。連死都不怕的姑姑這一生唯一害怕的就是蛙!因為蛙的叫聲呱呱就像那些被姑姑扼殺的嬰兒的呱呱的哭聲,這聽起來是多麼的不寒而慄啊!晚年的姑姑內心充滿了愧疚和負罪感,她永遠不會忘記張拳媳婦對自己說:萬心,你不得好、死!;王仁美對自己說:姑姑,我冷......;王膽對自己說:謝謝,你救了我的孩子......。

《蛙》以姑姑的一生作為寫作主線,早年的姑姑是個徹底的歷史唯物主義者,而晚年的姑姑信命!讀完了這本書,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不愧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就是不一樣的感覺!

讀《蛙》有感6

剛剛看完,現在還無法描述看後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寫作速度一貫很快一樣,我讀書的速度也絲毫不遜色,這本書大概用了三天時間吧,在這三天裡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時間來讀,我覺得這樣的速度應該算是快的了。

在這之前和剛才這短暫的時間空隙裡我看到過許多關於這本書的評論,原諒我可能看得太快還沒有來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還想不出那麼精妙絕倫或褒或貶旁敲側擊冷嘲熱諷的讓人讀了肅然起敬的話來寫一篇評論。

但是我要說的是,我讀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罷不能。怎麼說呢,簡直就像吃了一頓美食,大快朵頤啊。這就足夠了。至少我覺得是足夠了。我向來不認為小說甚至於其他任何文學形式應該揹負上沉重的歷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鎖,也不認為文以載道是的境界。當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應該有它現實的意義和價值,但是這些價值我認為都應該是一件藝術品的附庸,我覺得文學也是一種藝術,和一切其他藝術一樣是一種高階的審美活動,如果它讓人愉悅,讓人感受到欣賞到美的滿足就已經足以成為一件傳世精品,至於其他道德,批判,還有什麼靈魂,那是附加價值,如果有那是錦上添花,沒有那也無關大雅。當然,我在這裡並不想和大家探討文學到底是不是藝術這個命題,也不想研究什麼文學是一切藝術的開始也是一切藝術的終結之類的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命題。

還有一些人跳出來說莫言就是一講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講故事的,他們覺得講故事的就好像舊社會裡的戲子,或者說評書的,說相聲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檯面,無法跟他們心中那些偉岸的大師什麼喬伊斯啦,什麼博爾赫斯拉,什麼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認,他們沒有錯,他們都是有著很高鑑賞力的上等人,而我們這樣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於故事的波瀾起伏,就好像我們聽評書的時候跟著說書的人一起嬉笑怒罵,一起臧否人物,為了評書裡那些莫須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販夫走卒們的苦難而感到難過,為了他們的喜事而歡欣鼓舞一樣。我知道這樣的上等人同樣是看不起《故事會》的,他們也看不起《讀者》,那是他們眼中的垃圾,是廢品,毫無價值。但是就是這樣的一些書讓好多人在矇昧之初知道了善與惡,美與醜,良心與道義,責任與擔當,同樣是這些書最廣泛的影響著一個個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後這些小人物們聯手創造著歷史,展示著人類社會的良心。我當然不敢不承認《尤利西斯》的經典性與其無與倫比的價值,也不敢對《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為我承認我的無知,我的淺陋,我的粗俗,我讀不懂他們,我所擁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養和道德的美好品質,沒有一點來自於他們,而我也沒有從他們身上感受過絲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絲絲的營養,我只是像供奉價值連城的青花瓷一樣將他們束之高閣,頂禮膜拜,只因為那麼多人都崇拜他們,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說他們是經典,我永遠讀不懂得經典。但是我知道,我讀不懂他們也沒有耐心讀完他們因此他們也從未影響過我。

我想大多數人跟我一樣,我們的道德與良知,我們的知識就是來自於類似於莫言這樣的作家,來自於他們的故事,那些被別人嗤之以鼻的“只會講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歡這些故事,就像我喜歡《故事會》一樣,我還要用《故事會》去教育我未來的小孩,告訴他們應該怎麼樣頂天立地的在這個汙濁的世界上活著,與那些館閣裡打著飽嗝衣著優雅無所事事的批評大師們一起活著,並且比他們更多的為這個社會的前進出自己的一份力。

這裡其實涉及到了我一個粗鄙的認識,我覺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東西,也絲毫不值得人們尊敬,當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並非好東西,甚至是毫無可取之處。我心目中認為一切藝術的境界乃是雅俗共賞。而我覺得在雅俗共賞這一點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慘烈的生死虛幻莫測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語言結構文學探索甚至書寫形式屬於什麼主義,因此我覺得完全應該給五顆星。

莫言在這本書裡講到了一個故事,關於鐵柺李的故事,他說面對神蹟,我們應該沉默,不要大驚小怪,所以我覺得我應該閉嘴,不要說話,該用這張嘴去吃飯了。

讀《蛙》有感7

今天,我看了一幅漫畫,名字叫《甘當井中蛙》。

在一個大公園裡,有一個男孩子揹著書包,右手拿著一支大叉子,眼睛瞪得老大,眉毛已經皺成了八字眉,正在追趕一隻青蛙,這隻青蛙看到前面有一口井,撲通一聲跳了下去,嘴裡還說了一句:“還是這裡保險!”這隻青蛙為什麼不往前跑呢,或許前面還有出路呢?為什麼它一定要跳到這口井裡面?原來這隻青蛙是為了躲避小男孩的追捕,它一旦被那個小男孩捕到,它就會成了小男孩口中的美食,所以它索性跳到井裡面。可是它在跳進井之前,這隻小青蛙有沒有想過,如果跳到這口井裡面,以後的生活會是怎樣呢?這隻小青蛙跳到井裡,它還有重見天日的時候嗎?如果它跳進去,就再也跳不出來了,再也看不到陽光,看不到自己的小夥伴們,看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看不到所有的.一切一切……以後它該怎樣生活?它的飲食起居該怎麼辦?為了一時的安全,而放棄了一切,這值得嗎?當今社會,也有一些人像這隻小青蛙一樣,為了一時的財富,貪汙公款,最終是妻離子散,還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為了一時的貪玩,放棄了學業;為了一時的好奇心,去吸毒,傷盡了父母的心;後三輪車為了多賺點錢,超速行駛,最終還是害人害己;計程車司機撞了人,不但沒賠錢道歉,還逃之夭夭,可最終還是逃脫不了警察的追捕,法律的制裁。

為了一時的一時,既然知道一時所帶來的後果,為什麼還有去犯這個錯誤呢?俗話說的好:“不能為了一棵大樹,而放棄整片森林。”直到今天,我才悟出了道理。

讀《蛙》有感8

《蛙女》,是按連載的形式寫的,它的故事情節雖富有一定的傳奇色彩,卻並未因 而影響到作者對生活真實的揭示。《蛙女》創作藝術的特點,則是把傳奇性寓於生活真 實的描繪之中。在作者的筆下,哈良父女雖被賦予一身驚人的好水性、好武功,但那卻 有著舊社會苦難生活的深深的烙印。哈良,人稱“水烏龜”,可他的這身好水性,是靠 泡在黃浦江裡以打撈為業熬練出來的,至於那一身好武功,更是地痞、流氓、黑暗勢力 逼出來的。“蛙女”水仙,是在“只有一週歲的時候,就巳經讓母親泡在水中學會浮水 了,到兩週歲,她已經能像小繃抖那樣游泳了。”長大以後又從父親哈良那裡學得了水 下功夫,能在黃浦江下找到一枚銅板,這在打撈業中堪稱絕技。

可這“絕技”,對於一個漁家女兒來說,卻又飽含著怎樣的危險和辛酸哪!不也正 因為有這“絕技”.吃黑飯的大龍頭劉鐵生,為了打撈史建國的銀箱,才設下各種圈套, 妄圖誘使蛙女上鉤,為他們效力。而這個劉鐵生,又是哈良過去妻子盧秀雲(蛙女生母) 的後夫.這就使小說故事更增加了曲折性,更滲透著複雜的矛盾關係。小說主要人物之一 哈良,是個正直、純樸的勞動者。苦難的生活,不僅鍛就了他的鋼筋鐵骨,而且養成了 他的疾惡如仇的品格。為了對抗地痞、流氓、黑勢力,他們“申江五傑”結義聯盟,互 相支援,他雖精通水性,並以打撈為業,卻又十分僧惡劉鐵生這類借打撈而吃黑飯的大 龍頭們。蛙女在哈良的薰陶和培育下,也很富於江糊兒女的俠氣。比起胡萬春同唸的`過 去作品巾的人物,哈良父女的形象和性格的塑造,都不能說是很豐厚的,但又不能否認 ,它們還是反映了一定的生活真實,特別是哈良這個人物,作者對他的性格還是做了較 深的挖掘。熟悉作者童年的人都知道,他幼時也在黃浦江一帶流浪,與窮苦的船家人有 過接觸。在五十年代末,萬春同志訪問過全國勞摸、上海打撈工程局打撈工程隊長沈阿 四,瞭解了他的身世事蹟,寫過一篇《生長在黃浦江邊的人》(收輯在他的《誰是奇蹟的 創造者》一書裡。很明顯,小說《蛙女》中就留有沈阿四童年生活與經歷的印跡。沈阿 四的童年,正象蛙女水仙一樣,是跟隨父親在黃浦江中打撈煤炭、廢鐵、木材,過著“ 水烏龜”的生活。

毫無疑間,哈良父女的江上生活.正有著沈阿四遭際的概括,同時,我們也可以想 見,假如作者沒有自己在黃浦江畔的流浪經歷的“積累”,也還是不能把小說寫得真切 感人的。

讀《蛙》有感9

今天我看了一幅意義深刻的漫畫《蛙母刺字》。這幅漫畫,畫的是兩隻青蛙,一隻是蛙媽媽,另一隻就是小青蛙了,它們母子倆過得非常幸福。可怕的一天來到了,一天小青蛙正趴在荷葉上晒太陽時,母親回來了,不僅背上叉著一把大叉子,而且還流淌著鮮血。蛙母含著眼淚說:“孩子,你要當心那些可惡的`人類,就是他們把我叉傷的。”事情是這樣的:蛙媽媽在田裡捉害蟲時,被幾個小孩發現了,一個小孩拿著大叉子,往蛙媽媽背上就是一下;另一個孩子把蛙媽媽提起來時,蛙媽媽一掙扎,那個孩子一嚇,手一鬆,讓蛙媽媽趁機逃回來了。蛙媽媽講完事情經過後,忍著疼痛,拿起一根尖尖的長樹枝,在小青蛙的背上刻起字來。雖然小青蛙很痛,但是想起那些變成盤中餐的兄弟姐妹們,這點痛又算得了什麼呢?當蛙母刻完最後一筆,看著小青蛙背上的“我是益蟲”幾個大字時,就倒下了。

看了這幅漫畫之後,我非但沒笑,反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羞愧之中。我想起了我們曾經吃過的青蛙肉,還有那些為了賺錢把益蟲賣掉的人們。我覺得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口腹或一點私利,什麼事都能做出來,真的很自私。我們今後應該愛護益蟲,保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地球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