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素年錦時》有感

讀後感2.94W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素年錦時》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素年錦時》有感

讀《素年錦時》有感1

我想我是喜歡安妮的,但有的時候我回主動地拒絕。因為安妮總是給我大片大片措手不及的空洞以及內心流離失所的荒蕪。然而空洞確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可是很多時候我需要一些敏銳細小的疼痛,讓我低空呼嘯而來的麻木。

四維曾說安妮像是一朵水中的藍色鳶尾,有著破碎的激情和精緻的美麗,可是易碎且易逝。安妮的文字總能抽離人們身邊的氧氣,然後直到別人窒息。

這些天來,一直在讀安妮的《素年錦時》,在她陰鬱冷豔的文字又一次給我帶來了傷口和小疼痛後,我學會安靜。十八年來,我真正意識到我應該做個安靜的人。沉靜、篤定、孤獨、優雅、堅定;女童、父親、女子、男子、寫作。她亦多次寫到夢境。這些短句,這些斷章,源自時間深處,抑或盡頭,帶有某種自足的迷戀、神祕,但不乏深刻,頑強保持著清醒、獨立。像是她的囈語,無需迴應,無關對錯。

纖細筆觸,有著她讚賞的自控、優雅,生出一種質樸躍動的'力量。看似客觀、近如真理,不容置疑,字裡行間卻無不是縝密的主觀心緒,應是她對生命的一次次回眸完成的確認。懷著愛與痛楚、歡愉,抽身回望,她看到今生、前世。那聲音悠遠清涼,那畫面悽美寥廓,彷彿荒涼仙境中兀自靜默的樹,她或許就是她心中的那位“植物女子”。

面對那些形式或緊密或疏稀句子,常常只能是無語。“每個人的生活,需要一種可以得到內心支撐的形式”,作者、讀者皆通過文字的重量完成對內心的確認或糾正,殊途同歸,獲得片刻的喘息與寧靜。

落筆有大朵大朵的梔子,言及盛放,又重彩凋謝。——依然是令人心怵神傷的女性氣質。在一些文字下劃下一條條灰線,這也是我的確認嗎?

素年,錦時,確是印在紙上的灰燼。我們終憶起它的舊日模樣,我們終識得它的舊日模樣。它曾熊熊燃燒,爆裂如蓮花開放。——大聲,再大聲。

等待末世,接受宿命。

讀《素年錦時》有感2

繁花落盡之後,青春的張揚逐漸收斂,成為一個可以沉靜敘述的人。即使原本再熱烈的文字也可以用波瀾不驚的心情寫下。那些脹滿內心的語言,只讓人覺得溫暖安定。似乎這就是《素年錦時》中呈現給我們的安妮寶貝。

她在自序中說,她嘗試做一次清談,且談論的都關於自己。

終於可以在一個溫暖的冬日,聽她靜靜談論死亡,生活,邂逅和夢境,即使沒有三五知己、紅泥火爐,也覺得生活可以這樣圓滿。從莽撞的少年褪變一個嫻靜的人,中間也許是用光年都無法丈量的心路里程。即使還是會有不安,不確定和孤寂感,但時光最終將安妮打磨成一個平和的女子。《素》中輕軟溫和的敘述,給予之時光的力量。足夠平淡,卻也足夠強大,偶爾激烈的描述,也只成為曇花一現的點綴。她最終成為一個會寫溫暖的.成人童話的女子。

這是一部能溫暖人心的作品,值得一字一字的用心閱讀。心境平和,是一種享受和快意。

最喜歡她的這句話:“生活的根基,是一顆自然的平常心……不劇烈,也不榮耀,如花期一期一會,活在當下。”

讀《素年錦時》有感3

我不知道為什麼,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僅僅是它的封面就令我感到一股濃郁的樸素的氣息,正如書名《素年錦時》,樸素的年代,似錦的時光。我對著該書發呆,我貌似感到了一種親切感,也許是安妮寶貝的緣故,也許是她愛看,也許書中的內容是真實的存在,也是我真實的存在。

逝去的時光在自己的眼中就不曾泛過淚光,不是沒有記憶,只是缺少一把鑰匙,一把能夠令我勾起回憶的鑰匙,現在明白了,《素年錦時》正好充當了這把鑰匙,將我記憶中的許多都勾勒出來。瞬間,似乎過去所有的酸甜苦辣,所有的懵懂無知,所有的兒女情長,一股腦兒全湧了出來。頓時,心中痴想的,焦慮的,擔憂的都隨著記憶化作一縷縷薄煙,一起被回憶的季風不知吹到了何處天涯海角……

安妮寫到了蘭花,也許是與自己的愛蘭相似,對於安妮的尋蘭記我總有特殊的感情。回憶的季風似乎給我吹來了好多好多的是夢的畫面,原來這也是我的經歷啊也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時候了,因為小時候總愛隨著父親的腳印去後山尋蘭,後山不高,隱約記著叫作來龍山。也總是看到父親裝滿了背篼回去,可是也有一次很是例外,他沒有采到,不!不是沒有采到,而是不忍採下它。那一次父親推我上前,還讓我好好的仔細的看看這株蘭花,我照做了。那青綠的蘭周圍有一灘未化的積雪,好是幽靜;淡白色的花透著一股紫黑暈,又映在了白雪之上,想想都會令人痴迷,更何況是真實的`存在。那情景至今還是會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我亦記下了她,也為她取名為雪見幽蘭,還為她註解“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蘭者,君子哉,與荷花一樣,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亦是我對蘭花的第一直覺。

安妮寫到了他的去世,以及那些舊物,一切的一切無不透露著他對安妮的時間和往事的留戀,而且是執意的留戀。可是安妮卻認為,一個人若太具備感情是會自傷及傷人的。是的,安妮所說的祖母的死亡,傷了她自己也傷了我。

死亡是可怕的,一個個親人的離去,倘若不心痛,不哭。那一定不是一個人的表現。我也想到了我的太婆,八九歲的時候,每天從學校回來都是飢腸轆轆的,可是每天黃昏,總有一個老人和夕陽一起注視著我和哥哥的歸來,之後就是把揣在懷裡許久的餅乾或是藏的漸漸發黑的香蕉遞給我倆,許多次我們當著她的面狼吞虎嚥,她不僅沒有笑話我們,還微笑著以至露出了只有幾顆牙的牙床,似乎看著嫡孫填肚子是很開心的事。可是我竟然問她還有嗎?現在想起,我真想打自己一巴掌,然後罵自己一句:“不孝!”正如安妮所說,死亡是可怕的,終於厄運還是來了……20xx年的穀雨時節,太婆離開了我們。那天,老天也哭了以至天飄起細雨,亦吹著微風,我跪在祠堂的石板上,跪在那潮溼冰冷的還長著青苔的石板上,許多孩子都跪著,對著太婆的靈位哭泣,我哭得異常的悲痛。我雖小,可我一直很堅強,我很少哭,可是那天我實在控制不住了!控制不了了!情不自禁啊!之後孩子一個個緩緩站起,只有我和哥哥一直跪著,一直跪著,直到面前的香燭矮了一大截,我們才不情願的站起。

“那麼好的一個人怎麼就……”,“還有那麼多的兒孫來送她,也許她會在九泉之下笑的。”……諸如此類的話很多,很多。我想我是不是有為太婆寫一篇傳記的必要?一個世間已逝的人,心中永駐的人。

安妮亦寫到了許多許多的內心性情。單純,篤定,善良,寂寞,安靜……

安妮的文字有些憂鬱,卻又不失一丁點的喜悅元素,也許只有真正品讀了《素年錦時》,才會有更多的記憶被喚醒,才會有更多的神經被觸動。第一遍,果然是真實的存在,不知道下一遍會是什麼感受。既然如此,我何不再抿一口清茶,繼續去品讀它,多喚醒一些沉睡的記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