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魯迅故鄉的讀後感

讀後感2.23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故鄉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故鄉的讀後感

魯迅故鄉的讀後感1

魯迅在他的《故鄉》一文中描述了一個他和閏土美好的童年,令人無限嚮往,但其結局卻顯得很悲慘,兩個原本友誼很深的孩子,竟變成了一對熟悉的“陌生人”。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才明白了:原來時間可以撕碎兩個人的友誼。

歷史總是不斷地重演著,我和我的好朋友張凡不正好與魯迅和閏土一樣嗎?

總以為我們的友誼堅如磐石,深比大洋。現在看來,那只是我們年幼時的幻想罷了。

我和張凡年齡差不多。小時候,我經常和他一起在村子裡亂逛,我們會為在一起捅掉了一個馬蜂窩而高興。我們也經常一起爬到桑樹上,盡情地享受著桑棗的美味,直到嘴脣、牙齒變為紫色為止,這時我們會望著對方紫色的嘴脣而大笑。我們也常常在一起分享個人的小祕密,比如,他曾經告訴我他“喜歡”的女生的名字,我也告訴了他我“喜歡”的女生的姓名。到現在,我想恐怕仍是隻有我們兩個人知道這兩個女生的名字,我不確定他現在是否還記得這件事。我們也曾發生過小矛盾,但不超過幾小時便和好了。在這七年的時光裡,我們像親兄弟一般,他到哪裡,我就到哪裡。總之,有他的地方便有我。

到了國中後,我和他的關係發生了急劇的改變。也許是我有了自己的目標,只顧著學習,放假時也很少到他家去,一個人在家裡看書,做作業,漸漸地疏遠了他,也許是我們都長大了、成熟了。我們再也不會兩個人在一起,因為那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那是浪費時間,我們再也不會將自己的小祕密告訴對方了,我們開始學會了將心靈半敞著來面對對方,我們會覺得將自己的祕密封存在自己心裡比較好一些。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和他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去年寒假,我和他僅見過一次面,當我們在一起聊天時,我們也和閏土一樣恭敬起來了,當他說起一些學校的事情的時候,我只是隨著笑幾聲,那種笑彷彿是完成命令式的笑,不到一個小時,我們要說的都說完了,彷彿再也沒有什麼可聊的了。從那次見面後,我到現在也沒有再見過他一面了。童年時的那種歡聲笑語的場面已蕩然無存。我很想和他恢復到國小時那種親密的關係,但彷彿就像一切都已經註定好了的一樣,我和他走在已設定好的路上,他向東,我向西,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如果命運可以由自己選擇的話,我願和他永遠停留在國小那段時光裡,我真的不想看到七八年的友誼就這樣結束了。

我不敢想象,十年、二十年後,我們的關係會變得怎樣……

的確,時間可以撕碎兩個人的友誼,這是我讀《故鄉》後的感悟。

魯迅故鄉的讀後感2

中國有個很溫暖的成語,叫落葉歸根。漂泊了一生的人,到了垂暮之年,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過那種享樂於田園生活的恬淡、閒適生活,是有多少人求之而不得的啊。就像作者,自此一別,已是一生。就像無根的浮萍,就算再自由,能遊遍千山萬水,也始終沒有一個最終的歸宿,能讓他由身到心安定下來。

“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那了無生氣,死氣沉沉的,是他牽掛了幾十年的故鄉麼?那在遠離家鄉的日子裡,支撐著他的,對故鄉的思念,絲絲溫熱的牽掛,被那陰冷的風一吹,便漸漸冷下去,一點一點斷開,最終斷成毫無關係的兩半。在風下飄搖著。蒼黃的天,向老人慘淡的臉色,靜靜地,冷酷的,束手無策地,看著村莊,一點一點的變得蕭瑟。歲月最絕望之處,也就在於看著自己最牽掛的東西,一點一點在眼前衰老下去,了無聲息,以至於人們發現不了。當時間將髮梢染上已成淡淡的白色時,記憶中的樂土,卻再也回不去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但總覺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子裡迴旋,吐不出口去。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表情,動著嘴脣,卻沒有做聲。”歡喜和淒涼這兩個詞用得真是好,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人站在面前,卻相顧無言。當初兒時的單純的快樂,已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歡喜的是再一次相見,淒涼的也是再一次相見。那麼多年的疏離,身份的變化思想的差異,已形成一道厚厚的透明屏障,雖是看不見卻也確實擋在二人之間。對方已不再是那個陽光快樂的少年,而

自己也不再是那家境殷實的少爺。這時想起來,他們的回憶那麼單薄,僅僅幾次見面,卻因嚮往彼此的生活而被牽絆住。那種伸出手,挽不住的美好,就這樣溶入歲月的洪流。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漸漸遠離了我……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少年時的閏土,中年時的閏土,美麗的`楊二嫂,尖酸的楊二嫂,故鄉的老屋,統統遠離了他。這緣分已隨著漸行漸遠的路,流水,慢慢逝去。如一根本已淡淡牽持著的線,被這歲月,慢慢磨斷,只剩下了斷了的支離破碎,在兩端搖晃,在不能安定,再不能相遇。他還得寫他的文章,激國人的憤慨,等回到北京,這牽持就真的斷了吧,他還得走他的路。他揹負著,不僅僅是他自己的責任,還有喚醒國民的義務。這條路,尚未有人去開闢,只能由他去開闢,兩旁的荊棘再次人,也得走下去。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

魯迅故鄉的讀後感3

魯迅筆下故鄉的世事滿水東流,細細算來皆是浮生一夢。在這漫長無味的夢裡,魯迅記得,我也記得,有一個溫柔卻悲涼的角落,自始至終只有一人的身影浮動,從年少到須臾,從春花到冬雪。那便是,掩藏在他記憶深處的閏土。

闊別二十餘年,重回故土的魯迅心裡是悲涼的。故鄉不再似記憶裡的那般熟識,他覺得自己於故鄉,只是一個陌生的來客。然而,當魯迅聽母親談及起閏土,他的記憶如驚雷炸現,炫目的電光照亮沉睡在昏暗之中的故鄉,他的故鄉彷彿又回來了。我不禁疑惑,閏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何能是點亮魯迅灰暗記憶的星火?

年少的閏土是魯迅的白月光。魯迅只看得見院裡高牆圍出的四角天空,他的童年過得拘謹,孩子的天性遲遲得不到釋放。新舊交替之時,他能相識那個月下刺猹的少年,怎會不歡喜?》“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他們似是久別重逢的故人,不到半日便熟識。閏土教他如何在雪地捕鳥,教他如何在瓜地刺猹,少年心裡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皆讓魯迅心馳神往。以至於他捨不得閏土離開,竟也急得大哭。魯迅在閏土身上找到了另一個自己,恰如黑夜裡的皎皎白月,溫柔的清輝灑在魯迅身上,一生所求,再難遺忘。

中年的'閏土依舊是魯迅的白月光。總歸歲月苦長,一別二十餘春秋,再次見到閏土的魯迅是十分欣喜的,儘管閏土不再是他記憶裡的模樣,但他一直相信,他仍像暈染天涯兩岸的迷濛月色。然而,“等閒變卻故人心”,卻不知故人心已變。閏土迫於社會和生活的壓力,早已走出了魯迅預想的軌道。他變得低三下四又麻木不仁,竟會困於他與魯迅的身份差距。一聲“老爺”,連同他自己,成了魯迅心裡無法言說的傷,他們之間已是有了橫溝萬里。閏土的觀念甚至迫害了他的孩子,他覺得水生不懂規矩,卻沒能從水生和巨集兒身上看到當年他與魯迅的影子。月光越來越涼,讓魯迅措手不及,徒生悲哀。

天地有無數個春秋朝暮,而灑入人心的白月光只有一縷。也許此去經年,年華不再,項上銀圈已是鏽跡斑駁,青絲不堪華髮生。魯迅依舊會恍然記起有一個人,從始自終,昨日今日,給他帶來光亮,亦使他在冰涼的輝光裡獨自悲哀。他是不願一從夢裡醒來的,他一直在等,在等那個言笑晏晏的人,再喚他一聲——

“迅哥兒。”

魯迅故鄉的讀後感4

小說中的故鄉,一個是少時記憶中的,一個是現在的,也是極其現實的。

記憶中的故鄉以少年閏土的形象為中心,描繪了令少年神往的境地: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月下是海邊的沙地,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少年閏土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著“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海邊有五色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在這裡,沒有一種色彩不是鮮豔的,明麗的,任何兩種色彩之間的對比都是鮮明的,它們構成的是一幅“神異”的圖畫,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底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它幽靜而不沉悶,活潑而不雜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世界。

回憶中的“故鄉”並不僅僅是一個現實的世界,同時更是一個想像中的世界,是“我”在與少年閏土的接觸和情感交流中想像出來的一幅美麗的圖畫。它更是“我”少年心靈狀態的一種折射。這顆心靈是純真的、自然的、活潑的、敏感的,同時又是充滿美麗的幻想和豐富的想像力的。它沒有被“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縛,而是在與少年閏土的情感交流中舒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給自己展開了一個廣闊而又美麗的世界。

少年的“我”是純粹的,少年閏土也是純粹的。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用封建禮法關係組織起來的',是平等相處的玩伴,是一種友誼,而非主僕。少年閏土的概念裡“我”不是一個身份高貴的“少爺”,少年的“我”也不會意識到將閏土當作奴僕。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暢通無阻的,是沒有任何顧忌和猶豫的。重讀他們之間的對話,便可以感到他們之間的交流是無拘無束的,並沒有太多的利益思考。少年閏土來到城裡,“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少年“我”通過與少年閏土的談話,也像看到了過去自己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世界。

總之,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係的產物。但這種心靈狀態不是固定的,那種美好的幼時友誼也無法得到永恆的維繫。生活讓閏土變了,“我”自然也變了之間的情。

魯迅故鄉的讀後感5

魯迅──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封建破落家庭,19XX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其改變國民精神,1905—1970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其間奉母命回國結婚,夫人朱安,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1921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朽傑作。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名著,也是世界名著,這本書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故鄉》《藥》《孔乙已》等魯迅名作。

看完《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劇中主人公從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魯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激勵半夢半醒的國人,用還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急切希望沉睡的國人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學習他做事一絲不苟,他每字每句時刻在啟示我:大千世界有著深刻道理,豐富知識,高尚道德。在現在如此優越條件下,我應該抓住機遇,不斷學習總結虛心向同事請教,從一點一滴做起,克服一切困難,敢於面對一切挑戰,早日挑起大梁。 日記我們學校相對來說是一個生源較差學校。也許很多工作得不到家長理解或支援,也許付出很多努力卻得不到應有回報,這使我們或多或少有些氣餒,使我們對事業熱情慢慢削弱。但看了這本書後,除了感動外,更多是讓我清晰認識到,如果你是真正熱愛自己事業,真正全心奉獻於教育事業,那麼你會發現你付出是有成就。當你真的愛一個學生,再差的`學生你也會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並激勵他;再調皮的學生你也會找到他的可愛處;在難以相處的學生,你也會盡力去接近他,幫助他。當這些學生一點點進步了,學生會愛戴你,家長更是感激你,這使你感到自己的奉獻是值得的,這也會激勵你更努力工作。21世紀這個嶄新美好的世紀,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創造美好未來。教師更始責任重大,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更要把愛奉獻給自己忠愛的教育事業,關愛每個學生,茁壯成長,將來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魯迅故鄉的讀後感6

“人是把家園帶在自己身邊流浪的”,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的“刻”在魯迅的記憶中。記憶中的故鄉—浙東江南水鄉,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恍若仙境。例如《社戲》描繪了故鄉飛一般的白篷航船,月色朦朧下起伏的連山,兩岸碧綠的豆麥夾雜著河底水草散發出來的清香;《故鄉》描繪了的故鄉美麗的海濱夜景—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地和月下捕碴的少年……

這些遠不夠,真正讓“我”感到快樂的是在山野風光裡的遊樂。兒童對大自然有著成年人所不及的特殊敏感。百草園是“我”的天堂,這裡有優美的風景,神奇的故事,無盡的樂趣,可以充分發揮孩子們活潑好動、天真好奇以及愛美的天性,增強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在草木蟲鳥中玩得樂此不疲。

注目於菜畦的“碧綠”、桑堪的“紫紅”、蜂一與菜花的“金黃”,聆聽到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一與“油嶺”的低唱。大自然是如此地吸引兒童,即使身在三味書屋讀書心卻飛往百草園。封建教育關住了孩子們的軀體,卻關不住他們天真活潑的心靈。

看了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無非就是他那少年與中年兩個年齡階段的巨大差異和變化了。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魯迅故鄉的讀後感7

魯迅,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魯迅寫的《故鄉》,講述了他與閏土小時候的一些事情。閏土會捕鳥、看瓜,魯迅在那段時間很快樂,可正月過了,閏土必須回家。一開始,他們還相互送了幾次禮物,但後來再也沒有見面。我明白了: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只有好好珍惜時間,快樂才是永遠的。可小時候大多不太懂事,常常浪費時間。有時,晚上有一個十分好看的電視,就看了起來,看完了才想到作業沒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業,馬虎潦草,效率很差。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懂得珍惜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大家應該不陌生吧,也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讓我們把它作為座右銘吧!

讀了《故鄉》,我有感而發。《故鄉》的開頭就使我感到十分妙。“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這句話好像牽連著我的大腦,讓我迫不及待的.想繼續往下看。

看到講述閏土的地方時,心裡得意洋洋,可能是由於自己在語文書上學過的緣故。

在這篇文章裡,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作者魯迅了。他不因為在外地闖蕩好了,得到了金錢和地位就棄家離去,()嘲笑農民。也不像別的大闊佬一樣看不起社會底層人物;更不像別的大闊佬一樣看別人叫自己老爺就得意洋洋。他心懷寬廣,待人謙虛、熱情。因此,我喜歡魯迅,讚賞魯迅。

我有點看不起楊二嫂。她屬於喜歡嘲笑別人,而且賺了點小便宜就得意洋洋的人。,說話、為人一點也不謙虛、誠懇,貪圖小利。因此,我看不起她,還十分討厭她。

從文中我覺得作者是一位重感情的人。從巨集兒和水生身上他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和閏土,他們那種少年時的友情讓我感動。讓我想不到的是,閏土見到魯迅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老爺!……”這令我驚呆了。在想象中,閏土和魯迅好像一對親兄弟,現在怎麼會這樣?這讓我體會到當時的黑暗社會,和清政府的腐敗與無能,讓我心中的怒火頓時燃燒起來……

看到魯迅寫的《故鄉》,我真想回故鄉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