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品三國讀後感

讀後感2.06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品三國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三國讀後感

品三國讀後感1

“東漢末年分三國……”林俊杰的這首《曹操》,我早己耳熟能詳,是呀,三國,一個群雄紛爭的亂世,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一個撲朔迷離的疑團。

疑團總需人來解,於是就有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一個個雄才偉略的三國英雄風雲人物在《品三國》中變得更加人性化,更加清晰明瞭。易中天教授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以一家之言詳細的解晰三國中的各個人物。小到人物的儀態容貌,大到對各個經典戰役的剖晰,無不引人入勝。

我在《品三國》中最喜歡的人物是曹操,因為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雖然是被天下人指為奸雄,背了上千年的罵名,但他實在是一個坦蕩並且極有個性的人物。易中天教授對曹操描寫的筆墨很多,篇幅也很大。曹操在《品三國》中甚至是一個很灑脫、很隨和、很幽默、很可愛的人。看得出來易中天教授很欣賞曹操這個人物。

《品三國》品出了三國文化的精髓所在,為我們揭示了幾千年前的三國曆史。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這句廣告詞打得很響,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其實說《品三國》是好酒,倒不如說是香茗,蘊含著濃厚的香醇——中國文化。

品三國讀後感2

最近,讀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重新讓自己走進三國,找回幾乎遺忘乾淨的三國故事的記憶。與其中人物作又一次的近距離接觸。對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等人物有了更全面、更客觀的認識。

其實以前我對枯燥的歷史,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是有畏懼感的,但讀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有意思,特別是他常用現代的一些俗語和事例來解釋三國中的人物和典故,通俗易懂,感覺挺新鮮還很有趣:比如他把劉備這一幫人比作一個集團,認為劉備集團好比一個很有前途的民營企業,可惜缺少一個能幹得CEO,搞不清自己得主打產品和營銷路線,因此生意做得平平淡淡。諸葛亮好比一位超一流的職業經理人,可以讓企業起死回生,但沒有自己的公司,他自己也不想當老闆,所以他們兩人就一拍即合了。此外文中易中天教授對三國人物的複雜個性及人物之間的複雜關係作了非常細緻的解說。如“官渡焚書”,曹操表現出來的寬巨集讓很多人對曹操敬佩得五體投地、心悅誠服。這在我們處理與學生的關係時是不是有所啟示?

《品三國》讓我們瞭解到鮮為人知的歷史,也讓我們明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道理,如果你對三國也有點興趣,那也來讀一讀《品三國》吧!

品三國讀後感3

曹操,那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他兒時雖然有一點紈絝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時代就已考取了功名。正因為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賈詡等有才能的謀士前來投靠。“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謂是前途一片光明。論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論眼光,深謀遠慮;論武藝,亂世之奸雄。曹操善於聽諫納賢,“奉天子,修耕植,蓄軍資”就是毛玠出的點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遠勝於志大才疏的袁紹和袁術。曹操實事求是,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來者不拒。虛名與虛榮對他來說只是過眼煙雲,他要的是實力——身邊的謀士、勇將。他的重義才使得關羽在危急時刻放他一條生路。而且娶妻娶賢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養,十分賢淑,這才能為有一點野心的曹操開拓社交路線。只有能夠體貼下屬,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夠得到下屬忠心地擁戴。

如果曹操沒有才略,就不會廣招賢士;如果曹操沒有雄心,就不會與劉備抗爭;如果曹操沒有寬大的胸襟,就不會有人為他出謀劃策;如果曹操不會體恤下士,就不會受到眾將士的擁戴和忠誠;如果曹操不會聽取諫言,就不會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沒有深謀遠慮,就不會自己稱王了。

品三國讀後感4

我很愛看《三國》,其中我喜歡智勇雙全的姜維,喜歡求賢若渴的劉備,喜歡趙雲的勇猛,更喜歡諸葛亮的智慧。說實話,我很最敬佩的人是諸葛亮。

在書中,他有些仙風道骨,半仙半人,足智多謀,幾乎百戰百勝,極會調兵遣將,會天文,會地理,神機妙算,幾乎無所不知。在《借東風》中,他先走一步,讓周瑜計謀失敗,同是還讓吳軍勝利,在華容道中他網開一面,這麼多的事能是巧合嗎?不,不能。是他頭腦中有一種思維和邏輯,有虛擬的事情結構。最主要的是讀書多,知道很多的知識才行。在書中他還會些仙術呢。

我還很敬重徐蔗,是他推薦才能,要不然諸葛亮一生也等不到劉備,這就是“先有伯樂,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我很愛看《三國》,品《三國》,能悟出許多道理。

品三國讀後感5

暑假裡,我讀了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寫的《品三國》上集。這本書很值得一看,裡面有精彩紛呈的三國故事,有驚心動魄的著名戰役,有詭祕多變的政治鬥爭,還有生動形象的三國人物。這本書解開了那個疑團重重的亂世——三國。

本書有三個章節,第一個章節是開場白,主要為我們介紹了三國和一些主要人物;第二個章節是魏武揮鞭,主要講了曹操從兒時到統一了北部中國的歷史;第三個章節是孫劉結盟,主要講了從曹操徵劉表到赤壁之戰的這段歷史。

易中天教授的這本書告訴我們一些長期流傳、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是純屬虛構的,也是因為這個特點使我有意志讀完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不為人知的三國故事,也讓我知道了三國曆史上一些政治鬥爭的真正原因,也告訴了我一些不被人注意的關鍵細節。比如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赤壁懷古》裡的一句“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其實,那時候周瑜已經34歲,迎娶了江東美女小喬已經十年了,並不是“初嫁了”。

我喜歡歷史,我喜歡讀書。

品三國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一本易中天的書,叫做《品三國》。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許多不知道的事,比如說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是“老奸巨猾、大逆不道、謀權篡位”的曹操。他為什麼被人們說成奸臣?難道就因為他說了一句“寧教我負天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難道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這一本書中,給予了我們明確的答覆。

先說說他的那句“名言”。雖然世人皆知,但卻不是他說的,而是羅貫中改出來的。曹操原來說的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是針對於他誤殺呂伯奢一家的事而說的,帶有“被逼、無奈”與“歉意”。而“寧教我負天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則是狂妄的,自大而又自私的。所以說,曹操在這點上不算奸險。

在說“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天下大亂,他那麼做完全都是出於迫不得已與政治需要。如果這時間,孫權、劉備稱帝豈不更奸?

諸如此類的事,在這一本書中還有許多,多讀一讀它,在生活中,你會更加機智,識破一些騙術:在學習中,會讓你更加聰穎。總之,它不僅說了三國,評為三國,也講了我們的生活。在增長知識的的同時,也會開闊我們的視野。

品三國讀後感7

我很愛看《三國》,其中我喜歡智勇雙全的姜維,喜歡求賢若渴的劉備,喜歡趙雲的勇猛,更喜歡諸葛亮的智慧。說實話,我最敬佩的人是諸葛亮。

在書中,他有些仙風道骨,半仙半人,足智多謀,幾乎百戰百勝,極會調兵遣將,知天文,曉地理,神機妙算,幾乎無所不通。在《借東風》中,他先走一步,讓周瑜計謀失敗,同時還讓吳軍勝利,在華容道中他網開一面,這麼多的事能是巧合嗎?不,不能。是他頭腦中有一種思維和邏輯,有虛擬的事情結構。最主要的是讀書多,知道很多的知識才行。在書中他還會些仙術呢。

我還很敬重徐蔗,是他推薦才能,要不然諸葛亮一生也等不到劉備,這就是“先有伯樂,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我很愛看《三國》,品《三國》,能悟出許多道理。

品三國讀後感8

我讀完《品三國》最大的發現是《三國演義》身為歷史小說,卻又諸多情節胡編亂造,無中生有,而且於理不合。如:《三國演義》中著名的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在正歷記載中,那事並未發生,而且於理不合。理由如下:第一,司馬懿不敢進攻,無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麼,派一隊偵查兵進去看看,行不行?第二,司馬懿“果見孔明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距離應該不算太遠,那麼,派一個神箭手把諸葛亮射下來,來他個“擒賊先擒王“,行不行?第三,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當時司馬懿的軍隊有三十萬人,諸葛亮的軍隊只有三千五百人,那麼圍而不打,行不行?何至於就走呢?

我讀完《三國演義》還明白了天下歸晉的原因:魏、蜀、吳在本質上都是”非士族政權“。他們與士族政權都有矛盾,有衝突,有鬥爭。鬥爭的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蜀漢堅持。因為堅持,蜀漢先亡。因為放棄,曹魏也亡。因為妥協,孫吳尚能苟延殘喘,卻不得不亡,因為只有晉,才是完全徹底的士族地主階級政權。

以上便是我讀完《品三國》後的有感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