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

讀後感1.17W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1

我是懷著與兩位天才對話的欣喜之情,來閱讀《蘇東坡傳》的蘇的才華,自不必淺學評價了,至於“腳踏東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其名也早已貫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給古人做的傳記,我以前也讀過幾本,然而大都工於學術,讀起來如同面對戴著瓶底厚眼鏡的老學究,壓抑之餘,興味寡然。比如有梁啟超先生著,叫做《王荊公傳》的,叫淺學很是自愧於學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與字典同歸於盡的衝動。

和理解最遙遠的距離是仰慕,想必林語堂先生是深曉此理的所以他才會用一種介紹朋友的語氣,以有那麼點英雄惜英雄的心情為子瞻作傳吧。託了老外的福,這書裡是見不到“之乎者也”一類了。我們也應此得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坡居士形象。這一點,怕是前無古人的吧。

在靜寂的夜晚,我聆聽著蘇子的腳步聲,和他一起走遍中國大半個中國,與他一道為這片土地上的.農民疾呼。在蘇看來,貶謫實在只是換個地方,他的責任實在一分未減。他見不得大宋農民在豐收的日子也必須舉家逃荒,流離失所,所以只能大聲疾呼。後人談蘇軾,多敬佩他的曠達,卻不知這份曠達只用以面對他自己的苦難,對他人的苦難,蘇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淚水。

蘇的名聲是伴著他的貶謫越傳越遠,越傳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幾月就能傳到京師,成為得勢者喉中鯁住的魚骨。於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便成了蘇人生的常態。“你啊,滿肚子不合時宜。”侍妾朝雲竟是這樣聰慧,一語道破蘇的宿命。

但我想,這句玩笑話必是含淚說的吧。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2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北宋詞人蘇東坡——曠達超脫。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高傲的蘇東坡,因為世上僅此一個蘇東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閃耀在中國的星空。

青春盛開,美好凝眸;青春為畔,永恆的河。東坡的第一位妻子王弗容納他的年少輕狂,指導他該如何為人處世,伴他走過青春年少。在她十週年忌日時,蘇東坡為你她作詩一首——“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從子儋的十八歲到二十九歲,二人在側,佳人共度青春。蘇軾對於這個追隨自己十一年的人,懷有不捨的深情與刻骨的感激。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一代少年,壯志凌雲,抱負不凡。所謂拳拳赤子心,殷殷愛國情,都在這個少年身上體現了——“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他是他靈魂上的雙胞胎,是莫逆之交。與“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氏兄弟截然不同的是,他與胞弟子由的手足之情,令人心生羨慕。他們政見同一,子由教子儋沉穩,子儋教子由學識。記得東坡因烏臺詩案入獄,子由天天給兄長送飯。中秋月夜醉後,子儋懷想的還是子由。本說兄弟只是血緣上的親近相似,但他們由貌至氣質無一不隨時產生共鳴。只是可惜的是,東坡死前都未能在見子由一面。但所幸這首詞流芳百世——《水調歌頭61明月幾時有》。

蘇軾對於病故妻子的`悼亡,對於兄弟的親情,對於國家的熱愛與渴望報效,還是對於黎民百姓的造福——賑濟難中的百姓,幫助百姓飲水解渴,建設公立醫館,這都是他人格高尚的所在。

自然,他也有一具有趣的皮囊。

貶謫他鄉,窮鄉僻壤,不比京都的繁華,一切都如煙雲般消逝了。但東坡居士的日子從來沒有寂寞過。清水煮豬肉,研製墨水,釀造酒飲,吃羊脊,種田,料理園子,這是他隨處可棲的江湖。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有趣的皮囊與高尚的靈魂相結合,是我們所景仰的蘇東坡。

大江東去矣,東坡已逝矣。東坡曾追求長生不死藥,但未得願,他的肉體已歸西。但我仍將他之魂銘記於心。沒有了皮囊的束縛,東坡來往世間豈不易哉?

我相信他在時空以外凝望著我們,在骨肉之中指導我們。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3

中國自古以來評價一位文人,首先看的並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壞,也就是他的人格。一個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所以,一個人的人格可以說是他的名氣的骨幹。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與現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歷代為人們所稱頌,可謂家喻戶曉。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與他的人格魅力不無關係。

蘇東坡的人格雖然複雜多面,然而我認為也可以用“浩然之氣”四個字來概括。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蘇東坡即具有此種“浩然之氣”,它致大致剛,激烈衝動,不可抑制,這種力量若輔以正義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

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著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裡藏些什麼?”侍兒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正是蘇東坡那堅執性格的體現。

蘇東坡堅執的性格集中表現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堅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飛翔。

他將至情融化為筆端流淌的華彩;

他用豁達凝練成筆上飄灑的旋律;

他用痛楚壓抑成意識奔湧的篇章;

人如其文,蘇軾是一杯清茶,他將伴我一生。苦澀中遮不住的淡香溢位翠玉般的碧壺,沁滿心田,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也是“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的`哀思。這種苦澀的思念被寄予給一杯清茶,被寄託給一輪明月。淡的相思,淺淺的哀愁無需言語,沉鬱便是所有。

蘇軾是一江碧水,他將伴我一生。掩飾不住內心的寂寥,傾訴不盡“高處不勝寒”的蒼涼。是“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鬢髮幾百之際,故人不在,源於內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蘇軾在他用文字編織的夢幻中遨遊,在他用詩堆積的象牙塔中放縱。“浮游天地間”“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結點,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蘇軾,我無語。因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風流。閱讀蘇軾,品位蘇軾,我終於明白,一切痛苦只是過眼雲煙,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如茶,伴我一生讓我平淡;

蘇軾如水,伴我一生讓我寧靜。

蘇軾:我心中的'永恆!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4

上次挑燈夜讀,還是上大學那會幹的事。那時宿舍晚上11點斷電,為了應付第二天的考試,熄燈後只得跑到樓道藉著路燈臨陣磨槍,天冷時還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時過經年,最近竟又為了一本《蘇東坡傳》心甘情願地熬到深夜。

平素讀書機會甚少,更難得一本書讀兩次,唯獨這本《蘇東坡傳》在幾年前讀過之後讓我念念不忘,特意買來再次拜讀。這本書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兩個人的原因--主人公蘇東坡和作者林語堂。

蘇東坡之天縱才情已不必多說,書中妙手著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蘇詩不少見,但書中引用的詩文都結合了詩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種特定的場景下借詩人之口自然吟詠而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讀來更覺鮮活可感。

東坡先生生性豁達,喜好交遊,常人也有機會和他舉杯共飲,尋幽探勝,當他在月夜孤舟上發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慨嘆時,孰能不神往?這是和東坡先生同時代人的幸運,但他們也是不幸的,蘇東坡所在的時代正是宋朝由盛轉衰的幾十年,對黎民百姓來說這就意味著動盪和災難。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蘇東坡個人而言,急劇變革的時代和進取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運從一開始也就已經註定。數十年宦海浮沉,陷於流俗與通變之爭,蘇東坡歷經顛沛流離,妻離子散,一度窮困到無炊米度日。作為元佑黨人的精神領袖,他為民請命,忠言直諫,抗爭不息,卻未曾有絲毫妥協與退卻。

自始至終,蘇東坡都堅持著一顆赤子之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與入世的鋼絲上行走得遊刃有餘。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對親人、愛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湯湯,充盈在胸,隨意噴湧即是錦繡文章,一曲“十年生死兩茫茫”更成千古絕唱。

應對多面的、立體的.蘇東坡,細數其功無疑是徒勞的,往往掛一而漏萬--從這點也能夠看出,天才能夠感知卻無法琢磨。讀蘇傳,其實是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和心靈的偉人生活,即便詩人已作古,但他留給我們的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歡樂卻如江風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回到題目,不得不提另外一個才子--林語堂。老實說,這本書和現下主流文學風格相去甚遠,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來自於它的純粹。誠如作者所言,他寫這本書只是“以此為樂”,當然也是源於他對蘇東坡的喜愛。

在這樣一種創作動機下,寫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雋永耐讀。作者不是隔岸觀火,讀者就容易置身其中,著了迷的人好像和這本書訂立了某種盟約,只要一翻開書就身不由己地緊隨資料的鋪陳或喜或悲,及至讀到蘇東坡去世一節,最終忍不住掩卷長嘆。

嘆息未已,忍不住又翻開繼續往下讀,再翻頁,書行此處戛然而止--讀者肯定會嫌可是癮--書也許能夠續寫,但人生沒有續集,世上斷不會再有第二個蘇東坡式的人物了。可是,又何必拘泥於此呢?“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詩人在千年前就已經給我們留下了答案。

昨日一時興起和友人夜訪月湖,興盡歸來已是丑時。隨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謂有東坡遺風而竊喜。及至翌日,信筆而書,千字乃止,是以為感。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5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我第一次認識蘇軾這位奇人是在語文書上——《記承天寺夜遊》蘇軾是因為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貶為黃州團練使。《記承天寺夜遊》就是他被貶期間與友人張懷民夜遊承天寺時,有感而發所寫的。從他的詩中,不難看出他隨遇而安、樂觀開朗的個性。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夢中,終歸一切空無。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嘆,其中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蘇東坡的一生,從他母親教授讀書到父子三人進京趕考,不難發現這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在文壇中佔據一方,在壯年時期的他血氣方剛,對於不滿的事寫下不少抗議詩,以致與被逮捕審訊,到了成熟時期,可以發現他常常受到太后的恩寵,他也藉此發揮他的才華,為國家百姓造福,可惜的是到了晚年,黨爭的結果造成他再度遭受迫害,竟被貶到海南島,他的一生竟是如此的起伏。雖說他“馳騁”官場,但他並沒有“進朱者赤,進墨者黑”。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不也體現詩人的淡泊的心境和淡定的生活態度嗎?

淡定即寧靜,淡泊。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諸葛亮也以此為座右銘,可見此語所示的人生態度。

一方之霸氣的曹操終成天下霸主,卻能席地而坐,青梅煮酒論英雄;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終以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為千古絕唱;海爾集團面對海外市場的巨大成功,究其原因,海爾的總裁卻平靜地說:“我們公司的信念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愛因斯坦摒棄塵囂,獨自在房內拉著不怎麼悅耳動聽的小提琴,終於在音樂的'靈感中觸碰迸發了思想的火花,產生了《相對論》。

淡定的生活態度是淡泊外物,使情感迴歸自身,從而堅定自己的追求。吳均在《與朱元思書》寫道“鳶飛唳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是自然的感召使吳均堅守著淡定;視名利如糞土的居里夫人對科學孜孜不倦地追求,終於發現了鐳。蘇軾也曾在仕途中飽受磨難,終於蘇軾學會了淡定,“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之所共適”,是淡定使蘇軾變得豁達。

對凡塵世俗的輕視,正是堅定自身精神追求的體現。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6

在林語堂眼裡,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慧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莊,樂觀、豁達,會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蘇軾的文才更博,詞、文、詩、畫、書法都是第一流,就連烹飪也很有一套。蘇軾在文字上最傑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風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約哀傷的詞裡,使得詞的地位能跟詩相比肩,在詩被唐人寫盡後,開闢了文學的一片新天地。而蘇軾自己的詞剛柔兼濟,氣象萬千,境界高遠,單拿詞的成就來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蘇軾的文字,無論是史論,還是奏摺,都寫得縱橫恣肆、雄壯巨集遠;小則如孤雲出岫、清靜淡泊。

他認為蘇東坡是中國曆當之無愧的、極令大眾傾心仰慕的偉大文人,這不僅是基於他的`詩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於他總是勇敢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主張的滿腔正氣,在苦難中尋找樂趣的罕見本領,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蘇軾的身上,體現出了讀書人的天性。學而優則仕,又因為書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貶謫。值得慶幸的是,對讀書人最寬容的年代讓蘇東坡趕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沒有因為文字的緣故殺過一個讀書人。幾千年的中國,還沒有哪個政府心胸有這麼博大。雖然蘇東坡命運坎坷,幾次被貶至荒域,他自己也曾發牢騷:“人生糊塗識字始”。但總的說來,北宋的讀書人還是幸運的,也是敢說話的,人文之盛,春秋戰國以來就是這個年代。

蘇軾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渦中,卻又始終超脫於政治之上。無論是反對派當權派,還是自己的黨人得勢,他過得都很“失敗”。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歡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為他的朋友,可是他卻遭到貶官、逮捕,一輩子幾乎沒能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風中飛蓬,東飄西蕩。然而,他以天真無邪的心靈到處捕捉這在常人看來難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詩意的片刻,化為永恆,使我們大家都充實不少。蘇東坡的文章都是在被貶謫時寫就的,卻絲毫沒有怨氣,相反卻表現出極其超遠的視野和極其闊大的心胸。

蘇東坡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他的詩詞書畫,還有名動天下的蘇堤,甚至人人喜歡的東坡肉。蘇東坡是個幽默的人,他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我不想討論這裡面的哲學意味,因為我相信,蘇軾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學,否則他就不會得罪理學家程頤。蘇東坡一直堅守著自己的道德的線,並始終懷著一顆悲天憫人的赤子之心。

整個蘇東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個心靈故事。他從不收斂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滿機智的談話讓禪宗大師也難以應對;他從不掩飾他對於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並與魔鬼爭辯,偶爾還佔取上風;他欣賞生命的每一時刻,知道在任何情況下,幸福都是一種祕密;他追求長生不老,幾乎到死還興致勃勃地尋找不朽的仙丹,半受挫敗,卻含著笑死去。……今天我們讀蘇東坡的傳記時,就是在追隨這樣一顆純正無邪、真實不欺的偉大心靈。

林語堂是這樣結尾的:“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成形,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東坡的一生。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7

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才把薄薄的一本《談美書簡》看完,這主要得益於作者嚴肅的寫作態度和讓人肅然起敬的內容。在這個場合倉的閱讀過晨光中,我多次不自覺地進入半睡半醒的狀態。但是這麼長的時間也沒有白花,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畢竟還是有了些收穫。

首先,就是在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終於對朱光潛這個人有了新的瞭解。以前由於種種原因我一直以為朱光潛是一個仍然在各大報刊雜誌上寫寫《咬文嚼字》之類的小文章的人,翻開此書之後,我最大的驚訝就是發現朱光潛早已在1988與世長辭,而且在他在世的時候,也是一個"追求真理的美學老人",絕不是會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作為文學與戲劇中的'人物,除了是故事中的人物之外,還應該是環境中的人物,因此創作者在創作故事的時候應該把握好人物個性與典型性之間的關係,從而達到表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效果。這樣的觀點貫穿在這一節的始終,可以使讀者在解讀當代一些文學、電影中的"實驗作品"的過程中,得到一些除了溢美之詞之外的評價。雖然在這個強調個性的年代裡,這種典型性並不如作者寫書的時候那麼強烈,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一想法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的應用,正是這些貌似平易近人,實則各有性格的角色,豐富了我們單調的電視螢幕,讓生活豐富多彩了起來。同樣,這樣的想法也可以讓我們明白為什麼近年來講述各種小人物的電影在國際影壇開始叫好又叫座的發展起來。

再比如,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一節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多年來把心血傾注在美學史研究上的學者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門派以及其歷史和影響向讀者娓娓道來,無論是對於想要擴充套件知識的讀者還是對於有志於美學研究或者文學創作的讀者都有非常的益處。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身為作者的朱光潛老先生在這本書的創作過程中起到的是引導者的作用,並不能夠從中見識到他的研究成果,然而在這樣一本可以作為啟蒙書籍來讀的小書中,我們需要的不正是一位可以引人入勝,帶領我們觀看勝景的好導遊嗎?作者的確非常成功地充當了這樣一個角色。

說完了作者的優點,我很想再講一些我在讀這本書是對於寫作方式的看法。

作者在書中曾經多次指出,大家在做美學研究的時候,不可以總是概念套概念,整篇文章沒見什麼具體分析,都是概念。由於這本書寫於1977年,受舊思想的影響還很大,我認為作者在有的時候也犯了這樣的錯誤,作者是一個研究了很多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者,寫的書也如同馬克思主義要求的那樣,非常辯證的看待一些問題和觀點,即使是套概念也套得很有一套,讓大家在套中套裡也自然的學到了東西。

另外一點就是,作者在每一次批判或者支援某一個觀點的時候,總是舉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文章或者信件作為論據。我承認馬克思他老人家創立了非常完善的思想體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一應俱全,我也相信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於美學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和認識,我更確信中國的和平崛起是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上的一大勝利,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此普遍、廣泛的舉出他們的文章做出不可置疑的論據來使用,甚至不加點評或者邏輯推理的承認是絕對的真理,是否本身就是違背了辯證的思想呢?這是否可以擴大為中國人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一大失誤呢?

提出以上的兩點內容,我並沒有批評朱光潛老人,更沒有否認馬克思主義否認黨的指導思想的意思,畢竟時代不同了,人們看事情的角度和想法也很自然地產生了變化,然而我認為,以上的這兩點,正是我國大部分政府與黨的文獻中廣泛存在並且應當試圖避免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這兩點正是中國共產黨讓人感受到形式主義存在的主要原因。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8

回想我對蘇軾的記憶,從國小開始就開始接觸他,中學時期更多的詩詞,說起來人人會唱的《但願人長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著名書法家、畫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九年級那年一位講作文的語文教師的講述了吧。教師十分喜歡蘇軾,仔細的講述了蘇軾的生平,講到最終竟聲淚俱下,讓人動容,給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後想想也並沒有什麼實感。

這次看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頗有感觸。為東坡瀟灑之詩詞所傾倒,為東坡人生之坎坷而嘆息,為東坡不羈之情懷而欽佩,為東坡之真性情而感動。林語堂先生形容東坡為:“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以為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的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所有這些都能夠和東坡一生的軌跡吻合。在這所有中,我覺得真性情的樂天派最能形容東坡。他是那種心中有感觸不得不吐之為快的人,所以後代有了無數的好詩詞,也所以他自我一生都被小人誹謗,但也不知“悔改”情動嘴開,自我也說“我真是不可救藥”;他是那種遊離在入世和出世之間的人,從年輕時的進取入世為官,到幾經升遷貶職最終只想卸甲歸田,他執行著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職的一方為百姓造福也為自我修煉;他是那個一生都不缺乏聲譽的人,既以此享過好處同時也牽累過不少人,然而卻能毫無架子躺在菜田裡同農人談天說地縱使農人並不明白他在說什麼;他是那個縱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縱情山水的同時也裝點山水,這便有了蘇堤,品酒之時

也嘗試釀酒,雖然只是在釀酒過程中把自我灌醉而已;他是那個能夠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沒有看到淚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氣和的喜悅,每到一處地方,他都與自然融合與當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個然落拓的浪漫主義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遊,在月下飲酒賦詩;他是那個深得幾代皇后喜愛的詩人,讓我對這幾位女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是一個胸懷寬廣如海的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予生”。

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觸,其實都能是一個真性情的表現吧--僅有最純真、最率性、最真實的人才能如此的可愛、如此的瀟灑、如此的熱愛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動。從東坡的身上,我能夠感受到一種愛、喜悅、歡樂、平和的力量,從他的詩中,從他的'經歷中散發出來。我彷佛能夠看到他舉著酒杯漫步在月下、拿著鋤頭歡樂的耕耘並自比陶潛。在人的一生中,總要有幾個精神偶像的,蘇東坡就應當是其中一個。在應對人生的坎坷的時候,我們自我的態度很重要,是笑對苦難呢?還是一蹶不振?有的時候是我們自我圈住了自我的心,慢慢得使自我不能放開,不能釋懷,不能真真實實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難,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僅有這樣,才能感受到生活賦予我們的是什麼,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從今日起:“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予生”。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9

小時候不求甚解地背過“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道不明為何身在廬山中就不能識其真面目。慢慢地,我讀出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沉痛淒涼,領略了赤壁當年的風雲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圓之時,有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完美祈願。

作為蘇東坡的半個老鄉,一向以家鄉東坡故里眉山為傲,不滿足於僅從詩詞作品中瞭解這位歷史人物,於是我翻開《蘇東坡傳》,跟隨著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的筆觸,從質樸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讀蘇東坡坎坷而偉大的一生。

全書以時間為序,共分為四卷:童年與青年、壯年、老年、流放歲月。該書不是單純地講蘇東坡在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寫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講述蘇東坡生平事蹟的同時,分析宋史,闡明當時多變的政治時局和複雜的人物關係,並附有其他相關人物典型事蹟的敘述,或正面彰顯,或側面烘托。可謂是由講史以寫人,由寫人以傳道。

的確,人物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分割不開的.,僅寫人物則不足以動情,單寫背景則頗顯空虛。作者的生花妙筆,在北宋厚重的政壇風雲畫卷上敘寫著蘇東坡一生的詩情詞意。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睛。”;“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

蘇家的家風淳厚優良,父母賜予了蘇東坡童年良好的詩書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舉,壯志凌雲,才華縱橫,在中國文壇上一向擁有著有無可替代的高位。作者在傳記中也對蘇東坡的才華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讚揚:“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蘇軾兼修儒、釋、道,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方面都到達了登封造極的程度,他還大膽地嘗試釀酒、制墨,修煉瑜伽術,亦同歷代眾多文人、君王一樣追求著長生的境界。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10

近日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心中頗有感觸。蘇東坡雖文章名滿天下,仕途卻歷經艱險,屢遭迫害,但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釋、道於一體,詩、文、詞、書、畫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立於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體現的進取、正直、慈悲與曠達,千年來始終閃耀。

蘇軾,一個天生的樂天派主義者,在林語堂的筆下是那麼的明顯。對蘇軾的印象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變化,我不感去褻瀆他那近乎完美的人格,更不可能擁有如他般史詩般的人生,我只能靜靜的去體味這本書的深意。

蘇子,他的達觀是我最欣賞的,從他仕途坎坷,命運多劫中依然能在美食中找到樂趣。再想想我們總是抱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懂得用樂觀去化解,請記住樂觀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蘇軾卻用一生詮釋了這一點。朝雲的有趣問答,蘇軾的反映,滿肚子的不和適宜。富有哲理而風趣。書中的字字句句無不體現這點。

林語堂筆下的蘇軾是更是一個大文豪。他沒有李白的魄力,更沒有杜甫深沉,他有的是貼近百姓生活的人。他的詞他的詩是給每個人最好的祝福。蘇東坡的《蘇》中說:“傑作之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所淹沒,甚至讀他他的經歷久而彌新,必然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乎肺腑的‘真純’。”而正因為蘇東坡人格中那“真純”的一部分,表現在其文章與事蹟中,才得以傳得千古美名。當代的我們也許沒有傑出的事蹟,但我們能做的是迴歸自然悟生活的美好。蘇子尚且如此,更何況如今的我們。

蘇軾更是一位富有感情的人。他與三位妻子的美談佳話固然其中富有許多時代的侷限,但都是真情實感的體現。他的江城子,他的水龍吟。無不令人動心,而書中都詳細表現出來。烏臺詩後的東坡跌入了人生的谷地但他沒有就此一決不醒。《蘇》中寫道:“蘇東坡這種解脫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變化,這種變化遂表現在他的寫作上。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詼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我想,這便是蘇東坡的超脫。

我並非一味的誇大蘇軾的魅力,固然他的缺點也顯露在其中。我們所能作的僅僅是品位這樣一味傳奇人物,而這本書也傳達了這樣的意旨。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瞭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雖然我僅僅是一名高中生,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你!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11

今年國慶七天長假,奉教師之命借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我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生了無限的敬意。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無可比擬的才華。一說起蘇東坡,就不能不提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詩才。他的詩,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可是了。“烏臺詩案”讓人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先與之為友的同事們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的'下常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悽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後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於是,他遠離了喧囂,迴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東坡這一豪氣干雲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可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歡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12

今天,當提到蘇東坡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偉大的詩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僅詩作得好,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但相比之下,蘇詩更為著名。

蘇東坡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卒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當政期間長大,在一個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在為期間做官,在一個十八歲的呆子榮登王位之時遭受貶謫。所以讀《蘇東坡傳》同時也是在瞭解關於北宋盛衰的一部史詩。提到蘇東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和他有很大關係的人——王安石。眾所周知,王安石是當時很著名的詩人,而且還是蘇東坡政治上的對頭。在當時的腐朽政治之下,王安石為了實施自己那套社會改革新法而不擇手段,將倡異議之人全予罷黜。然而廣事宣傳新政的'結果卻是:在五穀豐登的年月,農民的生活卻苦不堪言,他們為了躲避官兵的追殺不得不逃離鄉里。然而蘇東坡只能為他們呼天求救,但是卻無法一施援手。由此可見,當時淳儒賢臣遭到迫害、小人當政的朝廷是多麼可怕啊!

蘇東坡之所以在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他詩文書畫上的卓絕之美。蘇東坡很巧妙地描寫了他自己的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雲流水”。也許,用“能使讀者快樂”六字來評價蘇東坡的作品最恰當不過了。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13

提起多面才子蘇東坡,大家會冒出很多標籤“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工程師”而我最欣賞的就是他處事的態度,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對於一切無所無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歡樂的一生。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首詩便是他為人處世的真實寫照。

少年的蘇東坡,文章是如同野馬脫韁般的豪邁,像長江三峽那勢如奔馬的'狂波,水花飛濺,年紀輕輕,便聞名天下。他本來有順暢的官途,能夠名利雙收,可是,他因為與當權者不和,受他人迫害,遭遇四次流放。

可是,他並沒有所以而一蹶不振,貶到那玩到哪裡。他洋洋灑灑的寫詩,熱衷於釀酒、品酒,“酒勿嫌濁,人當取醇”,“湛若秋露,穆如春風”。對朝政的失望漸漸融入酒香之中,他並無遺憾,而是十分樂觀的寫詩,恍若還是當年那個文思泉湧的少年。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蘇東坡那樣,應對人生的艱難困苦,依然樂觀。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先生,年紀輕輕便很有才華,對於數學和物理更是極具天賦,考上了牛津大學,研究宇宙學。可惜,意外總是潛伏於生活中。在研學途中,不幸染上了一種運動神經細胞病,名叫盧伽雷氏症,這種使霍金行動十分笨拙,並漸漸惡化,最終被禁錮在輪椅上,僅有三根手指能夠活動,疾病已經使他的身體嚴重變形,頭只能朝右邊傾斜,肩膀左低右高,雙手緊緊並在當中,在經過一場手術後,他徹底的失去了說話的功能,只能依靠語言合成器演講。

可是,他沒有因為疾病躊躇不前,而是樂觀的應對自我的疾病。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卻有一個聰明的大腦。他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學說。霍金並沒有止步於人生的不幸,而是克服了困難,創造了人類史上不朽的奇蹟。

人在遇到困難時,不能一味的逃避現實,要學會樂觀的應對問題的根本,才能克服它,戰勝它,將困難作為人生中的墊腳石,才能夠一步步的登上人生的巔峰!一蓑煙雨任平生,微笑應對人生的沉浮。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14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照古時人

望著夜幕中的那輪月,深邃的黑幕將我引向千年前的那抹身影。空明的月光如積水滿溢整個庭院,影影綽綽的是似荇藻般交叉錯雜的竹與柏的影。似乎才情總與美酒為伴,他在月下舉杯邀飲,衣角被清風帶起,空氣中久久迴響那空靈的詩。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位月下的漫步者,正是蘇東坡。

最先知曉蘇東坡,是從他的詩、他的詞開始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簡簡單單的幾處景物便描繪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圖;“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洋溢青春樂觀的精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道出人生的哲理。他的詩詞始終大氣磅礴,一如他的人。蘇軾的一生,交織著才情與坎坷,亦是一首令人回味的詩。一首帶著畫,隱著情,有時天真,有時老練的史詩。

在《蘇東坡傳》中,林語堂的筆下,卻讓我看到了一個更為生動的蘇東坡。最吸引我的卻是他剛正不阿,一心為民的品性。他在面對邪惡,面對錯誤,勇於提出,敢於批評。在他看來,榮華富貴,安寵榮辱不過是一己私慾,過眼雲煙。他雖身在官場,心卻在田野。他的雙眼,關注的是百姓的愉悅與疾苦;他的目標,定位在百姓民生之上。就如西湖的蘇堤,原來是蘇軾在杭州做太守時,發現西湖中有一種水草,破壞了湖的水質,影響了杭州百姓的生活用水。於是他帶領大家清除水草。然而清除的水草無處可放,他便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這樣既為這些水草找到合適放置的'地方,同時還可以方便人們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舉措。

蘇東坡也曾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真是好一個“無一個不好人”啊!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一個大奸大惡之人,也會有他善良的一面。但放眼現在,誰能說自己相信“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最多也不過是認為天下並非全都是惡人罷了。不過這也有無可奈何之處,現如今,我們無法辨認他人臉上的表情是出於真心,亦或是假意。於是,我們不再相信陌生人,乃至於身邊的親近之人。說到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吧。因此,現在的我們或許無法理解古人是以怎樣的心態說出這樣的話,那份淳樸、摯誠是我們所不能想象的。

為人父母,蘇軾卻曾為他剛出生的兒子寫下這樣的詩句:“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不免讓我有些許詫異,沒有望子成龍的期盼,沒有要其出人頭地的要求,卻只希望他兒子“愚且魯”,這是為何?細細一想,卻也瞭然。他是明白的,他知道自己此生的多災多難,多是由於他的才智。能力越高,身上的擔子也就越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士人向來就多了一份責任,那兼濟天下,關護黎民的責任。是了,或許糊塗是福啊。他自然不願他的孩子如他般艱辛,這也是一個父親最真切的祝福吧。

他一生都處於政治漩渦之中,卻並不精於自謀,應該說他是放任不羈、風光霽月的。“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句蘇軾的《留侯論》中的話,不也是他自身的寫照嗎?這樣的他,是那般的令人傾倒而又望塵莫及。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這首蘇軾的絕命詩,寫盡了他一生坎坷。他的一生就如大海中的一葉孤舟般大起大落,雖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卻更趨溫厚,而無尖酸刻薄。我想,我無法走近這位偉人,卻也願在這千年之後探尋他的足跡。

春去秋來,朝午暮夜時,彈指間,流年暗換,物轉星移,為之奈何。逝者如斯,惟餘滄海桑田中的翩然一角。凝望那千年前的身影,泛舟湖上,談笑風生間,淡看宦海沉浮。

《蘇東坡傳》的讀書心得15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歷史在時光的沙漏中一點一點溜走,漸漸被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經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麼一個名字在浩瀚的歷史天空中響徹迴盪。

往事如煙,似水流年,卻帶不走這樣一個熟悉的名字,一個為人所傳誦,為人所敬仰,為人所品味的名字——蘇軾。

蘇東坡永遠是一個謎。他是一個政治家,一個大文豪,一個月夜徘徊者……而這並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蘇東坡一生坎坷,縱然歷“烏臺詩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是何等灑脫。“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何等坦然。蘇東坡昂然挺立,捋須而笑,他的心靈完全向自然敞開,承受靈性的誘惑,以心靈的真實來體驗生命的過程。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為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敢於說:“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林語堂評價蘇東坡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因為蘇東坡人格中那豁達樂觀的一面,他的詩詞奔放靈動,豪放不羈。“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背後,是詩人廣袤千里的豁達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對他情深厚重,妻子對他關愛有加。“十年生死兩茫茫”,悼念亡妻悽婉哀傷。他熱愛生活,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更是留下了“東坡肉”以傳後世。

他的一生似一陣清風。

蘇東坡一生都追求著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

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行,他留下了他認為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師終於還是走了,走在了北歸途中,但即是面對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來生。此心安處是吾鄉。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是的,蘇東坡為文人留下了千古標杆,他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靈魂。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