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美的歷程讀後感(彙總3篇)

讀後感1.19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美的歷程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美的歷程讀後感(彙總3篇)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1

畢妍秋

初讀《美的歷程》還是我剛剛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政治老師推薦給我們的一本書,當時的體會是這本書寫的很有意思,並不像我以前讀過的枯燥的美學書。而且讓我汲取了一些中國藝術的歷史知識,當我再去博物館時也不會對那些歷史積澱物一無所知了,也會被他們的偉大而感染。

這本書裡面將中國美的藝術歷史和中國的社會結合聯絡起來,並且舉了很多典型的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作者的語言優美流暢,蘊含著生動激烈的情感。讀著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幾年前,在家讀餘秋雨《山居筆記》的情景。作者不僅被那些個時代產生的藝術品所驚歎,還有再那個時代生活著的人們。被歷史積澱下來的美。它也一直激勵感染著我們,在當今社會生活著的我們。也許從某一件藝術品中,你就可以瞥見整個文明古國的歷程和心靈。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卻鮮有專門的藝術博物館。也許是中國的藝術品和政治社會緊緊聯絡在了一起。十月份的時候,有幸去了一趟中國國家博物館。當我看到美術書歷史書上的真跡的時候,心靈產生的震撼是很奇妙的一件事。那些數不清的古董、藝術品,展示的也是時代精神的火花,在凝練,積澱。它們傳留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讓人們一唱三嘆,驚歎不已。

《美的歷程》按照時間的順序,介紹了最能代表那個時代美的藝術品和創造它們的作者們。但是一本書讀完之後,最能給我震撼,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是原始社會先人們創造的那些古樸、美麗的紋飾。

原始社會是一個緩慢而漫長的發展過程。它經歷了或交叉著不同階段,其中又相對和平和激烈戰爭的不同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大概相對說來比較和平安定,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及其影象化的符號形象也如此。從一些彩陶紋樣就可以看出。那些魚紋、蛙紋、水波紋飾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關。這些陶器上的紋樣都是由動物形象的寫實而逐漸變為抽象化、符號化的。也正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過程。書上說的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於它是積澱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 這些旋轉、重複的美麗的彩陶紋飾也給青銅時代獰厲的美奠定了基礎。當時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那些青銅饕餮,所有人看到都被它們的繁文複雜以及當時技藝的精湛所折服,器型之大,裝飾之華麗。不能不讓我讚歎古人的智慧。

之後又讀了歷代的關於美的代表作品,有些我還是讀不懂的。還要我以後慢慢體會。而且我也發現中國的藝術文化成就和政治社會是不平衡的。在民生凋敝、社會苦難之際,反而可以出現文藝的高峰時期。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湧現的一大批藝術家們。如此久遠、早已陳跡的古典文藝,為什麼仍然能感染著、激動著今天和後世呢。但是,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新作。儘管是莎士比亞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正是這樣,藝術才能變成多彩的巨川。

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2

每一個人對於美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一千個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對於美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所以本書作者對於美的描寫,大多是從每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環境入手對當時出現的藝術作品展開描寫。本書不僅僅限於藝術類書籍,還包括了關於歷史的描述,按照時間順序從遠古到明清概括中國藝術的演進與發展,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於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與說明。讓我對於中國古代藝術發展有了大致的瞭解。

《美的歷程》是李澤厚創作的文藝理論著作,1981年首次出版該書主要內容共分10個部分。(1)龍飛鳳舞,(2)青銅饕餮,(3)先秦理性精神,(4)楚漢浪漫主義,(5)魏晉風度,(6)佛佗世容,(7)盛唐之音,(8)韻外之致,(9)宋元山水意境,(10)明清文藝思潮。該書是一本廣義的中國美學史綱要。作者以深邃獨具的目光,雄渾凝鍊的筆觸,囊括了歷史悠久的中國美學的整個歷史。從龍飛鳳舞的遠古圖騰,一直講到明清工藝,巨集觀地描述了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發生、形成和流變的歷程,指出這也是以實踐理性為特徵的民族審美意識的積澱過程。該書為中國美學史“勾畫了一個整體輪廓。

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轉變,並非藝術本身所能決定,決定它們的歸根到底仍然是現實生活,故而考察一個時代的文藝,必先考察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本書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著這一思想構架而展開。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並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楚漢浪漫主義中包括了三個部分,一是屈騷傳統,楚國因人文地理原因,保留了大量的原始傳統,其中充滿了浪漫激情。巫術文化體系,這一傳統在兩漢得到了傳承,原始圖騰,儒家教義和讖緯迷信交雜在一起,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感情熾烈的藝術世界。楚辭也成為了漢代賦體文學的鼻祖,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以動物為符號或象徵的神話,它們共同地屬於那充滿幻想,神話巫術觀念,充滿了奇禽異獸和神祕的符號,象徵的浪漫世界,把原始的活力和野性充分地儲存延續;第二是琳琅滿目的世界,首先是對神仙世界的渴望,人們祈求神仙,盼望永生不死,不同於對神的畏懼,嚮往神仙相交織並列,是對現實世間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一幅幅畫像的出土展現極為豐富飽滿充滿著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而異常熱鬧的世界,其中漢代藝術的特徵本色是表現人對物質世界和自然物件的征服,漢代出現的藝術作品是那個琳琅滿目世界細微的展現,同時也展現了人間力量和對物質世界的直接征服和巨大勝利;三氣勢與古拙,漢代的藝術品展現了巨大的力量,一往無前不可阻擋的氣勢,運動和力量,構成了漢代藝術的美學風格,雖然它們的藝術形象看來是笨拙古老的,姿態與比例並不符合常情,儘管相比與唐宋雕刻顯得並不精細,但是漢代藝術那種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種整體性的力量與氣勢,不是後代所能比擬的,漢代構圖並不講究色彩與留白,但填滿毫無空隙的畫作會給人豐滿樸實的意境,漢代藝術相比其他朝代藝術,更加突出呈現中華本土的音調傳統,由楚辭文化而來的中華傳統文化。

美的歷程讀後感 篇3

借用書背的一段話來說明這本書,本書是中國美學的經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澤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玲瓏剔透地展現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親切。

記得中央電視臺《讀書》欄目,有一期介紹的就是此書,當時請到的嘉賓有兩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澤厚先生的弟子,看樣子也已是年過半百了,在說到此書的時候,主持人、另一位嘉賓不管說到書裡的哪段內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驚歎,從此處可看出此書對此人的影響有多大。

此書名為《美的歷程》講的是從美學的角度對中國,從遠古至清末的各個時期,各種藝術門類的分析。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關於美學的書籍,算是幫我掃了關於美學的盲了,好像打開了一扇從未開啟過的窗,看見了一個以前從未看見過的五彩繽紛、美麗豐富的一個花園,歷史中的每一件藝術品,都是這個花園裡面的一朵花、一樹木。作者就像守園人,當我們開啟書籍,走進花園之時,這個守園人,會為我們做一個認真的嚮導,一一給我們介紹花園裡的花鳥蟲獸,如數家珍。只是裡面的東西太多、太豐富了,而且我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沒有細細品味裡面的美麗,但是當我走過這個花園之後,身旁卻依然留著我從花園裡面帶出來的一點點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懷。接下來我就採出幾朵以諸君一起分享。

1、作者分析,為什麼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龍”的形象是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的尾,鹿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須,這可能意味著以蛇圖騰為主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圖騰不斷合併其他圖騰逐漸演變而為“龍”。

2、關於美,作者這樣說,人的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感官愉悅,正在於其中包含有觀念、想象的成分在內。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於它是積澱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離開形式(自然形體)固然沒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體)也不成其為美。

3、關於歷史,歷史從來不是在溫情脈脈的人道牧歌聲中進展,相反,它經常要無情地踐踏著千萬具屍體而前進。

4、關於青銅饕餮,在那看來獰厲可畏的威嚇神祕中積澱著一股深沉的.歷史力量,它的神祕恐怖正只是與這種無可阻擋的巨大歷史力量相結合,才成為美———崇高的人在這裡確乎毫無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這種神祕化的動物變形,它威嚇,吞食,壓制,踐踏著人的身心,但當時社會必須通過這種種血與火的凶殘野蠻、恐怖、威力來開闢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進。用感傷態度便無法理解青銅時代的藝術。超人的歷史力量與原始宗教神祕觀念的結合,也使青銅藝術散發著一種嚴重的命運氣氛,加重了它的神祕獰厲風格。

5、關於漢字,如同中的結繩記事一樣,從一開始象形字就已包括有超越被模擬物件的符號意義。一個字表現的不只是一個或一種物件,而且也經常是一類事實或過程,也包括主觀的意味、要求和期望。這即是說,“象形”中也已蘊涵“指事”、“會意”的內容,正是這個方面使漢字的象形在本質上有別於繪畫,具有符號所特有的抽象意義,價值和功能。

6、關於漢代藝術,也正是因為是靠行動,動作、情節而不是靠細微的精神面容,聲音笑容來表現對世界的征服,於是粗輪闊的寫實,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細部的忠實描繪,便構成漢代藝術的“古拙”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