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傷逝的讀書心得

讀後感2.74W

傷逝的讀書心得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傷逝的讀書心得 ,歡迎大家分享。

傷逝的讀書心得

傷逝的讀書心得 1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說。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和愛情破滅後深切的悲痛與悔恨。

涓生的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那個黑暗社會裡,有知識的青年剛剛接觸到自由戀愛,自由婚姻的觀念,他們嚮往自由,追求自由,但是在那個年代他們自由的戀愛和婚姻註定了破滅,感情的破滅似乎還可以歸罪於社會解放的過程。但是那樣的愛情,衝動的結合,缺少交流的生活真的可以幸福嗎?即使是在現在,21世紀的`愛情就可以這樣隨便的結合嗎?21世紀的愛情,創造在一個更進步更自由的時代,他們不會再經歷涓生的社會迫害,不必為“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的苦惱,也無需為求生而象涓生那樣“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注”的決擇。但是,我們今天的愛情絕對不是像他們一樣可以衝動的結合的,他們愛情的破滅在今天的我看來就似乎是一種對衝動的懲罰,由衝動的愛開始再由理智的現實來結束,如此看來,在今天這個社會似乎也無可厚非呢?

他們相愛了,彼此努力了,最終走到了一起,組建了家庭,可是他們彼此卻又生疏了,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安靜了,沉默了,最後自然而然的破滅了,消失了,分開了。這不是夢,他們真的為了這份愛努力過,可是他們既然相愛,那麼努力得到的愛情為什麼又要放棄呢?是他們沒有努力嗎?我看不是,他們有過熾烈的愛戀,他們有過寂寞的等待。“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的權利。”說盡了她的堅持和毅力,我想他們一定是努力了。可是他們為什麼還是分開了呢?“不過三個星期,我們似乎與與她已經更加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的瞭解,而現在看來確實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了。”生活讓愛情變淡了,還是金錢對身體以至精神的折磨摧殘了這段愛情?在那個年代我們理解為社會摧殘了愛情,生活所迫壓跨了愛情。他們感情的破碎歸罪與社會的黑暗。

可是這樣的愛情放在今天就能長久嗎?我想回答是肯定的,他們的愛情就算在今天也不過是三個星期的同居而已。他們的愛是真摯,他們都是互相傾慕對方的,但是他們衝動的結合就是破滅的開始,愛情是需要時間去好好經營,好好呵護的,沒有經歷戀愛的愛情註定走不到婚姻,或許婚姻可以不需要戀愛,但是沒有戀愛的愛情,只是衝動的結合那就註定了破滅。他們衝動的結合,對彼此對不甚瞭解,他們沒有戀愛,不知道該怎麼彼此交流,不能很好交流的夫妻怎麼過的幸福,怎麼共同進退,怎麼互相扶持共度難過,正因為他們缺少交流,只是在互相猜想著對方的內心世界,那樣的愛情放在什麼年代都是要註定破滅。

作為21世紀的青年我們對待愛情,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更不能像他們一樣不去互相交流,而是盲目的猜測對方的心理。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該相互扶持,共同進退。那樣即使生活有再大的苦難也打不到相愛的人。

傷逝的讀書心得 2

魯迅借用涓生的口吻說了一個痛心的愛情悲劇。

一個呼喊自主決定,無所畏懼的獨立女性,最終葬送在自己背棄家庭和世俗輿論所追尋的美好愛情裡。

我覺得魯迅對愛情的思考,對婚姻的思考,對女性在婚姻裡獨立問題的.思考,真真是很有深度的,我服氣這洞察力。

魯迅惜墨如金,這個故事如果換做別的作家,可能會寫成一個大長篇,我服氣他的筆力。雖然很短,但裡面已經放進很多細節,足夠把故事細膩地交代完全。

雖然是小說,但我完全不懷疑其真實性,這就像是我們身邊發生的故事。

涓生在子君死後對他們愛情展開回顧和思考,在書寫中,他彷彿看懂了子君,看到了自己,也看清了悲劇的原因。

對於悲劇的發生,涓生是有責任的,雖說愛情本就脆弱,涓生也是受害者,但是讀到涓生從男性視角對女性獨立和自我追求上過於理性的高要求,我感到憤怒可氣,我氣這種一心撲在事業上的男人的冰冷無情,氣他看不到在同居關係裡的女性,往往本能地把照顧生活放在自我追求之上,所以才顯得如此不求上進。儘管同居前的子君獨立自強,思想前衛不顧世俗眼光,但是一切勇敢的來源都是因為她覺得自己擁有愛情,因為有涓生。當生活的壓力和瑣碎把愛情消磨殆盡,子君當然會怯弱。涓生當初看不見這些,還冷冷的氣憤和暗笑子君曾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還是個空虛,看得我心裡冰涼。

傷逝的讀書心得 3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以青年人愛情和婚姻為題材的悲情小說。魯迅先生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憶了涓生從戀愛到失戀的過程,抒發了涓生的悲痛和懊悔。

涓生的故事發生在五四革命的時代,涓生的愛情而註定成為時代的犧牲品,在那個黑暗的社會裡愛情的悲劇是必定要歸罪於社會的,最起碼也是和社會有關係的。那時的愛情不像現在這樣自由,正因如此,涓生的愛情會受到社會的“迫害”。

生活無論在哪個時代都一樣,瑣碎、繁雜,無非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於是子君開始為幾隻小油雞不快活,開始為阿隨煩心,開始日夜的操勞。生活的工整化也出現了,涓生每天的生活軌跡就是從家到局,再由局到家,子君每天就是生白爐子、煮飯、蒸饅頭,飼阿隨,飼油雞。生活雖然平淡,但卻安寧而幸福。但是晴天霹靂也有預兆的到來了,涓生丟了工作,這唯一的生活來源也沒有了。涓生說:“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如果吃飯成了問題,那緊接著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就統統出現了。如何掙錢,如何節約家裡的開支,而這時,在涓生看來,“子君的功業,彷彿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吃了籌錢,籌來吃飯,還要喂阿隨、飼油雞……”涓生開始抱怨,為工作、為生活。在他看來,子君除了有些悽然外,依舊如故。油雞被吃了,阿隨終是沒有被吃掉,但是卻也養不起了,只好牽出去丟掉。子君在涓生的眼裡開始變了,“頹廢、悽苦、無聊”到最後隨著阿隨的離去,而變成了“悽慘”甚至是“冰冷”的表情。其實,這個時候,子君的變化對一個女人來說,在那種環境下,是正常的。油雞、阿隨都是他們剛開始生活的時候就陪伴著他們的,現在一個一個都失去了,對於子君來說,她感到一種危機,就像是一種預兆,而這種預兆很明顯,他們的生活永遠不能再像以前了。此時的涓生思想也在發生著變化,“其實,我一個人,是容易生活的,然而只要能遠走高飛,生路還寬廣的很。現在忍受著這樣的生活壓迫的苦痛,大半倒是為她,但子君的識見卻似乎只是淺薄起來,竟至於連這一點也想不到。”在我看來,也許子君正是想到了所以才這麼做的。涓生受不了子君的冰冷的神情以及家裡的冷清,開始躲著子君。

子君看出了涓生的冷漠,她為了要挽回這段感情,做了很大的努力。“笑著和我談到還在會館時候的情形”“她從此又開始了往事的溫習和新的考驗,逼我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來”這在涓生看來,更增加了他的痛苦。因為“我的話一出口,卻即刻變為空虛,這空虛又即刻發生反響,回到我的耳目裡,給我一個難堪的惡毒的冷嘲。”“將溫存示給她,虛偽的草稿便寫在自己的心上。”涓生很想明確的把心裡的想法,可是沒有勇氣。因為不能將真實的想法告訴她,還必須要裝著很溫存的樣子,覺得自己特別的虛偽,並覺得很痛苦,甚至認為已經阻礙到自己去開闢新的生路了。“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也還是一個空虛,而對於這空虛卻並未自覺。她早已什麼書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著是求生,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捨去——”這裡涓生有做過努力嗎?有,可是他只是在刻意的去重複過去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刻意的去尋找遺失的美好。因為這種“重複”和“刻意”而使得那些努力變得那麼的蒼白無力。最終,涓生放棄了他們的愛情。而子君也在一個昏黑的晚上被父親接了回去。

子君的死對於涓生來說,周圍的一切都變成了死寂。可是魯迅總是能看到希望,不管是《故鄉》裡的“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或是《藥》裡瑜兒墳上平添了一圈紅白的花。這裡,魯迅也給了涓生希望——阿隨——子君鍾愛的阿隨回來了。這就預示著新的生路就在眼前。

傷逝的讀書心得 4

我一貫認為,閱讀一部作品,賞析一部小說,既要有總的把握,也要有細的分析,既要有置於當時年代的解讀,也要有新的探尋。魯迅先生的作品歷來都是研究者重點研究的物件,因此總有些過度解讀的意味。有句話說得好:作品誕生的時候起,作者就已經死了。先生如今去世已有八十餘年,現在我對先生的作品做一次粗淺的賞析,難免要有別樣的想法。若有過度解讀的成分,實在不是我的本意,不過是自己最初的一些見解而已。

《傷逝》由其主題來講並不難把握。男女主角懷抱著對未來的遐想出走,卻被現實殘酷的壓迫最終走向敗路;女主為愛出走,最終因為無愛而離開,而死亡。小說中,子君說到:“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直白的表露,著實像是為當時女性的一種吶喊;而聯絡起女主的結局,卻要使得我們思考,這種吶喊到底是叫人死,還是叫人自在的活?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先生於一九二三年所作的一篇演講稿《娜拉走後怎樣?》。

先生在《娜拉走後怎樣?》一稿中談到娜拉出走後的結局:不是墮落,就是回來。還有一條不為路的路,即餓死。這與《傷逝》中,男女主在面臨殘酷的現實生活的壓迫,最終的慘淡結局倒有相照應的一面。先生在稿中還說:“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都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這又似乎呼應了《傷逝》多次提及的“虛偽的重擔”。小說裡還談及:“我和她閒談,故意地引起了我們的往事,提到文藝,於是涉及外國的文人,文人的作品:《諾拉》,《海的女人》。”這裡的《諾拉》和《海的女人》一方面自然是為了表示男女主在不同時間與地點談及同樣話題,女主不同表現。但另一方面也能作為一個佐證。為我的觀點做一個作證,即《傷逝》是《娜拉走後怎樣?》的繼續與思考。

從小說結構較為細緻的一面講,小說開篇以第一人稱展開敘述,說道“如果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這裡一方面設定一個懸念,爾後層層剝開,另一方面與結尾“向著新的生路跨過去,那第一步——卻不過是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相互呼應,在悔恨與悲哀的同時,朝著新的生路前行。若於當時的實際而言,實在也算得上是一種進步,是一種人性的自然體現。小說多次談到的半枯的槐樹和老紫藤,也隨著女主的到來有了新生以及再次的悲涼,這是明顯不過的.暗喻了。這與女主眼中“稚氣的好奇的光澤”的變化,是同樣的一種暗合。只是在小說結尾時,女主眼中再次發出“稚氣的閃閃的光澤”象徵著的,與其他處明顯是不同的,是已經發生變化了的。

小說結構中,最為值得一提的,便是對於女主的死的留白。先生並沒有談及女主到底是為何死的。只是通過一個次要人物道出了女主死的事實,與小說前頭“我想到她的死”確有呼應。那麼女主的死究竟是怎樣的?又是為何死呢?先生最終也沒有片言的解釋。只能由著讀者自行遐想了。這又讓人想起上述演講稿中娜拉的結局,但顯然女主的死與娜拉的結局是不符的,這或許是先生所想出的另一條路也說不定,畢竟女主臨走前,眼中再次有了莫名的“稚氣的閃閃的光澤”。

小說中一些其他意象,描寫,是大多研究者歷來所重視了,在此就不詳細討論了。而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要注意到男女主角的名字,即史涓生與子君。我不知先生在設計男女主名字是否另有用意,因時間緣故也沒有去查詢過相關的資料。因此由這人名的所解讀出來的或許就是我的過度解讀了。“涓”字有選擇之意。史涓生似乎是在說明這男主在經歷了這次的磨難後選擇了新生,由死中,選擇的新生。小說結尾“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這便是一種新生,有著對未來的期盼。而女主取為“子君”,有“你”的意思,像是要人們思考著,假如“你”是子君,你又會怎麼做呢?同時子君離開後,“你”又為何要死去呢?

傷逝的讀書心得 5

讀完魯迅的《傷逝》心中充滿了惋惜、悲涼與憤怒。小說以涓生與子君從戀愛、結合到最終的離異,這不到一年時間中,兩人之間感情的微妙變化為資料。向我們展現主人翁追求感情的歷程,而最終的結局無疑是可悲的。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或許一開始就註定不會有結果。涓生從一開始對感情充滿活力,到之後的淡漠與殘酷,直至親手將子君推向死亡。子君為感情堅定、奮不顧身,而最終也為感情將其埋葬。子君與涓生敢於向封建傳統挑戰,他們是勇敢的、無畏的。尤其是子君。他們一同構築夢想中的家園,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應對窘迫的生活,涓生的抱怨油然而生。而這背後,正是由於子君經濟上的不獨立。沒有經濟基礎,在感情中便沒有了發言權,即使有也微乎極微。子君由一個勇敢獨立的女性,在生活的蹂躪下,變為一個怯弱的、傳統的`家庭主婦。涓生喜歡的則是與之有共同夢想、共同追求的子君,而非結合後這樣的子君。這樣的子君是涓生無法容忍的,當然這也是二者分裂的原因之一。同時涓生強調“感情必須實時更新、創造”,的確,感情也有保鮮期。涓生與子君結合後的生活,平淡而枯燥,沒有戀愛時的活力與新鮮感。涓生感到厭倦,加之生活上的拮据,加速兩人感情走向滅亡。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或多或少是對現代感情的反映。涓生是男性的代表,追求感情是的熱情,得到感情後的滿足,拋棄感情是的無情。而子君則是女性的代表,為感情而盲目,而堅定,而奮不顧身,最終也因感情而死。其實這種感情杯具的產生,並不完全歸咎於涓生,當然子君也無可責備。只能說現實太殘酷,他們未能經受住殘酷的考驗……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杯具,讓我們感悟到現實的殘酷,人生的無奈,與人性的怯弱。女人對於感情往往比男人更加堅決,堅決到盲目。願為感情捨棄一切,而最終的結局大多是可悲的。在感情中,女人往往是情感大於理智,而男人則相反。尤其是結婚後的女人,拋棄自我的夢想、追求,投身於家庭瑣事,相夫教子。經濟上不獨立,在生活中大多沒有發言權和自主權。對於男人,事業抱負往往比感情更重要。一旦發現感情成為自我的累贅,可理智的選擇拋棄。

傷逝的讀書心得 6

從前,我對魯迅先生作品的瞭解僅僅侷限在課本中學過的課文,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風箏》。也許是正因自身閱歷見聞不夠豐富,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來說似乎有些難以明白體味,自然也就對此不太感興趣。《傷逝》吸引我的原因是它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與婚姻為題材的作品。我期望透過這篇文章看看當時社會背景下感情是什麼樣的。

《傷勢》的主人公是一對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青年人——涓生和子君。他們有著強烈的個性解放意識,嚮往追求自由,並且也勇敢地衝出家庭走到了一齊,在吉兆衚衕的小屋裡同居了。然而最終有情人沒能白頭偕老,子君死了,涓生則沉浸在對子君無限的悔恨和悲哀中度日。一曲感情悲歌令我嘆息也引發了我的思考:為什麼他們的感情會以杯具收場?

我想那“吃人”的封建禮教是造成這場杯具的重要原因。在那時,封建倫理道德,綱常名教嚴重壓抑著人的個性,青年的感情和婚姻就應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涓生與子君那樣不經家長同意便同居的是萬萬要不得的,那是離經叛道之舉,會破壞社會風氣。因此,涓生和子君的結合從一開始就充斥著旁人的白眼,就像涓生的感覺那般,“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尋住所實在不是容易事,大半是被託辭拒絕”,為什麼他們找房子會被拒絕呢?我認為和他們的“叛逆行為”有很大關聯。“和她的叔子,她早經鬧開,至於使他氣憤到不再認她做侄女;我也陸續和幾個自以為忠告,其實是替我膽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絕了交。”子君和涓生的愛連他們的親友都不支援,都是由於那份愛是與禮教精神不相容的。社會沒能真正解放,人們的思想沒有真正革新,子君和涓生的感情如何可能長久呢?

但不可否認的是涓生和子君自身也存在著性格缺陷,那也是使他們的'感情死滅的原因之一。涓生在向子君示愛時“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看來似乎浪漫的舉動,涓生回憶起來竟覺得很愧恧。這或許是正因在涓生心中仍舊有必須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存留,認為男子給女子下跪是一件讓人慚愧的事。

涓生並沒有真正完全地擺脫封建禮教束縛,並沒有真正完全地覺醒。涓生在應對他人鄙夷的眼神時“一不留意,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縮,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驕傲和反抗來支援”,相較於子君,“她卻是大無畏的,對於這些全不關心,只是鎮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涓生是怯懦的。涓生還是自私虛偽的。他想要自救,甚至2次期望子君死掉,“我覺得新的期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就應決然捨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

,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最後涓生對子君說:“……況且你已經能夠無須顧慮,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實說;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罷:正因,正因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正因你更能夠毫無掛念地做事……。”說得好像替子君著想,但實際上涓生不可能不知道離開了他的子君“以後

所有的只是她父親——兒女的債主——的烈日一般的嚴威和旁人的賽過冰霜的冷眼。”最後或許會歸於一座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子君最後的確死了,就如涓生曾2次期盼那樣,而子君的死訊涓生竟是從久不問候的世交那得知的,可見他對子君的漠不關心。子君雖然高喊“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但是在與涓生同居後,子君轉變為家庭主婦,變得軟弱了,很少看書了,“她又這樣地終日汗流滿面,短髮都粘在腦額上;兩隻手又只是這樣地粗糙起來。”“子君的功業,彷彿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吃了籌錢,籌來吃飯,還要喂阿隨,飼油雞;她似乎將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會正因油雞和房東太太吵開了。

經濟的困窘也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消亡。剛開始同居的時候,兩人都尋覓到了幸福,但隨著生活壓力的襲來,感情面臨了極大的考驗。當涓生失去局裡的'工作後,他覺得“那麼一個無畏的子君也變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來似乎也較為怯弱了。”“我真不料這樣微細的小事情,竟會給堅決的,無畏的子君以這麼顯著的變化。”子君的擔憂是很正常的,涓生卻對子君的變化心存芥蒂。“菜冷,是無妨的,然而竟不夠;有時連飯也不夠,雖然我正因終日坐在家裡用腦,飯量已經比先前要減少得多。”有時狗兒能吃到涓生都吃不到的羊肉,涓生自嘲“我在那裡的位置:但是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這說明兩人的生活已經很貧困了,連基本的吃飯生存問題都難解決了。在我看來,沒有經濟基礎,感情很難維持,沒有面包的感情註定失敗,有情飲水飽是不現實的。

總之涓生和子君的感情杯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影響而成的。他們的感情對於此刻的青年戀愛與婚姻仍有必須的借鑑和警示好處我們要從中學習他們對感情的勇敢追求,也要吸取教訓,正視生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