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資本論讀後感常用【15篇】

讀後感2.55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資本論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資本論讀後感常用【15篇】

資本論讀後感1

剩餘價值廣泛應用於第三產業等領域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利潤、利息、地租以及許多非產業部門的收入也是由產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轉化來的,並且認為只有產業工人的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價值,其他生產要素以及商業、服務業等非生產性行業的職工都不能創造新價值。但是在現代看來,隨著社會分工程度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勞動概念內涵的擴大,原來一些被認為不創造價值的眾多行業和職業的勞動者都開始發生變化,例

如,第三產業經研究被認為是創造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範圍由原來的體力勞動創造剩餘價值逐步向體力、腦力勞動者共同創造價值方向發展,並且腦力勞動者由於從事的是一種高階的複雜勞動所以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在現代,剩餘價值的分配形式開始趨於多樣化。資本主義社會,在承認剩餘價值率就是剝削率的前提下,也必須看到有些職工在取得勞動收入即工資的同時,通過剩餘價值的再分配,取得一部分存款利息,或購買股票的股息收入。這些收入雖然是他們的非勞動收入,但不能說是剝削收入。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分配方式是社會總產品的分配,社會主義對社會總產品進行的各項扣除和個人消費品的分配,目的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達到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資本主義剩餘價值被分割為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借貸利息和地租,二者截然不同。因此,不能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分配形式上的某些共同點來掩蓋分配性質上的根本區別。

儘管剩餘價值理論在當代在科學技術方面,第三產業方面的'理論存在了一些滯後性,但是剩餘價值理論仍不失為一個優秀的理論指導我國社會建設,因為剩餘價值理論是應社會歷史條件產生的,也必須隨社會發展而發展。

仔細研讀《資本論》使人獲益匪,感觸良多。《資本論》深入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理論及流通理論,為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流通方式提供良好的理論指導,也為提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及資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借鑑。《資本論》雖然論斷了資本主義必將衰落而共產主義必將勝利的終極結論,但在當今世界中,資本主義資源配置方式仍然被認為是最科學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但毋庸置疑,資本主義制度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來到這個世界,必將為更科學、更人本的制度所取代,為共產主義制度所取代。

資本論讀後感2

記得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能夠增加人的修養。我喜歡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今天我閱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

《資本論》全書一共有三卷,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是社會主義的偉大先驅,我記得有老師說過“資本就是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著血和骯髒的東西”。本以為這僅是馬克思個人仇資的心理表示,畢竟在當時,我只認為馬克思是站在資本主義對立面的人。但是事實卻不一樣。

《資本論》第一卷通過對直接生產過程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的一般基礎、剩餘價值、資本的本質、資本主義的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因而從根本上的層次上闡明瞭資本主義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問題。

第二卷是對廣義資本流通過程的分析,這一卷主要分析單個資本的再生產(資本的迴圈和週轉)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微觀經濟和巨集觀經濟的執行過程。這些分析,一方面是對《資本論的》補充和展開,由此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資本不僅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而且是一個不斷運動的過程,他只有在這種連續運動中才能實現增值;另一方面是向《資本論》第三卷的過渡,或者說是第三卷的引言。

第三卷對資本運動的總過程的縫隙,既是理論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論分析的完成。因為這裡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本質層面上而是上升到社會的表面。由此,把資本主義這個龐然大物從裡到外清楚地再現在人們的面前。

讀完《資本論》我知道我們需要提高對時間的感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絕對時間的,沒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資本論》對時間再勞動生產上給出了自己的解釋——絕對勞動時間和相對勞動時間,通過對時間的壓榨,資本家獲得了額外的價值,即剩餘價值。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一天就24小時,出了日常的學習之外,我們應當適當的做一些時間管理。

另外我需要更加認真的學習,學習更多的知識,在知識中得到成長。

資本論讀後感3

年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的新著《21世紀的資本論》一經出版便引發東西方各國的熱議和爭論。究其原因主要是書中論述的有關21世紀的現象和觀點都鞭闢人裡,發人深省!

書中提出,近幾十年來,世界的貧富差距正在嚴重惡化,而且據預測將會繼續惡化下去。這與我們的期待以及國家採取的各種縮小貧富差距的政策等背道而馳。然而我們卻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21世紀的本像。

我們可以知道,當前在美國,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財富,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財富。現有制度只會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皮凱蒂認為,我們正在倒退回“承襲制資本主義”的`年代,也就是說未來將進人前所未有的“拼爹時代”。“拼爹”已不是一個陌生的詞,“拼爹”現象也並不稀罕。幾乎所有人都想要有一個可以“拼”過別人的爹的“爹”,自然這也是能夠理解的。如果不“拼爹”,工資就更不用拼了——收入不平衡也早已是常態了!

但是,在這個經濟增長快速分配卻如此不均的時代,我們應該把分配問題,把收入不平等問題置於核心地位!

我們沒有任何根本的理由來相信增長是自動平衡的。我們從很早就應該把收人不平等的問題重新置於經濟分析的核心地位,並提出19世紀就已經出現的類似問題。長久以來,經濟學家們都忽視了財富分配問題。如果不平等問題重新成為中心議題,那我們就必須開始收集足夠廣的歷史資料,以便更好地理解過去和如今的趨勢。只有通過耐心地積累事實和樣本,再在不同的國家間進行比較,我們才有希望識別出發生作用的機制並對未來有一個更加清晰的預見。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在21世紀初所處的階段就好似我們的先輩在19世紀初的狀況:我們正在見證令人印象深刻的全球經濟的變化,並且很難知道這些變化的廣度,或者說幾十年之後全球財富在一國內或多國間將如何分配。19世紀的經濟學家將分配問題置於經濟分析的核心地位並致力於研究其長期趨勢,鑑於此,他們理應得到極髙的評價。他們的答案並不總是令人滿意的,但至少他們提出了正確的問題。所以我認為,當前最主要就是處理這個問題,有了正確的問題自然就要有正確的解答!

我們要把差距縮小到底!

資本論讀後感4

《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寫成的科學鉅著。它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既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又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階級偏見、掩飾和謬誤;既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律。

《資本論》不僅是一部經濟學鉅著,而且是一部哲學鉅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鉅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工人階級的聖經"。(恩格斯:《〈資本論〉英文版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頁)。問世後,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程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必讀書。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它的基礎是僱傭勞動,工人的報酬使用貨幣支付的……只有在國內現有的貨幣量足以適應流通和由流通決定的貨幣貯藏的需要的地方,才能夠得到加大規模的、比較深入和充分的發展。這是歷史的前提。"(《資本論》第二卷381頁)通過閱讀《資本論》,我們可以瞭解到:解放初的中國恰恰缺乏上述前提,資本主義生產處於極度微弱的境地,但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又是鴉片戰爭後百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取向。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與勞動者形成了歷史的統一,這就為極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較快地實現生產資本的大量積累以及勞動者之間以信用貨幣為媒介交換彼此的勞動成果創造了條件。於是,走社會主義道路成了中國的必然取向。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為走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歷史條件,而當時全國人民高昂的建設新中國的熱情及大批先進分子為共產主義理想而無私奉獻的豪情又為此提供了主觀條件。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沒有現代工業技術、管理知識的積累,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下,實現工業化同樣是不可能的。

資本論讀後感5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他接著說,“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馬克思指出,“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他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上面論述表明:馬克思關於生產勞動範疇的內涵也是隨其研究問題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生產勞動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範圍不只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動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種區分本身,即同勞動獨有的特殊性毫無關係,也同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藉以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毫無關係。”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曾明確指出,服務是“以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在今天社會主義條件下,隨著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當有所發展和變化,必須探討和重新認識服務性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就這部書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裡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意義,他不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後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髮揚光大。

資本論讀後感6

偶然的機會,在一個網站裡發現了《資本論》的電子書,於是便把它儲存到了自己的電腦中。我喜歡這種閱讀方式,多讀點書總沒有什麼壞處。兩週之後,我把它大致讀完了,感覺這本書不適合在這樣寒冷的季節裡研讀。其間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夠讓人不寒而慄。儘管如此,我還是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起碼明白了,原先錢能夠是那麼複雜的東西!以後的幾天,我一向試圖把我從它那裡得到的知識整理出來,好讓自己的頭腦中有個比較直觀、清晰的印象,便於記憶和思考。我不打算專業研究資本和經濟,所以只要有個印象就足夠了。

從《資本論》裡,我似乎能夠看出一個古怪的植物狀社會體系來。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些厚厚的葉子,遮蔽了所有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投下無盡的陰影在根部。佔整個體系絕大部分的根盤在深深的泥漿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統利用水分和養料,透過枝杆送至葉片上,而葉片將它們幾乎全部用於再生產,於是植物體便不斷長大。

無需解釋,根代表的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停地把各種自然資源轉化成社會財富,透過市場交換或租金――枝或杆,財富最終落到資本家――葉子――的'手裡,財富變成了資本,被重新投入再生產過程。為了吸取更多的養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葉子要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隨之長粗,變長。原本小小的醜陋植物逐漸成為一棵棵參天大樹!植物不能沒有根也不能沒有葉,社會不能失去上層的資本階級,更不能失去下層勞動大眾。問題在於,植物是一體的而人不是,由人構成的社會不可能像植物那樣安靜地生長。社會要發展,方向是平等,但照這種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怎樣辦?不明白。由科技發展帶動的社會生產力是社會關係發展的基礎推動力,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產品的增多,不能作為再生產原料的產品就務必被消耗掉。但勞動人民無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資產階級為了儘量提高社會的再生產率也不倡導鋪張浪費,植物形的社會其實就是節約的社會。

但是,科技的發展不會因此止步,生產效率的升級也是必然,若不思考自然資源的枯竭及大規模毀滅性的戰爭或災難,這個社會體系早晚要被自己生產的產品撐死!樹木不可能無限制地長高,並非因為時間不夠;相似結構的社會體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於敵人太強!

資本論讀後感7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他之後說,“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馬克思指出,“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此刻不必須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僅是商品的生產,他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上面論述證明:馬克思關於生產勞動範疇的內涵也是隨其研究問題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生產勞動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範圍不只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不必須要自己動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種區分本身,即同勞動獨有的特殊性毫無關係,也同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藉以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毫無關係。”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曾明確指出,服務是“以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服務有必須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必須的交換價值。”在這天社會主義條件下,隨著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當有所發展和變化,務必探討和重新認識服務性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就這部書的歷史好處,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好處。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那裡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這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好處,他不僅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後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髮揚光大。

資本論讀後感8

許多年前,我們在高中時代聽老師講過剩餘價值學說,但從沒讀過《資本論》的原著。我想即便那時讀,也不會理解的,因為我們沒見過或者說沒有親身體驗過資本主義社會。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一直都是西方資本主義不歡迎的人物。在中國,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資本論》很少有人去讀了。

我以前一直以為《資本論》是純經濟學著作,光那麼厚,就讓人望而卻步。不久前,從新聞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在許多人特別是西方國家的人們當中,掀起了一股重讀《資本論》的小熱潮。我很好奇,為什麼那麼多長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們會重新審視這部革命著作?我順手拿起那本靜躺在我書櫃上許久的《資本論》,隨便開啟一頁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資本論》並不是深奧難懂的經濟理論,是平常易懂的,更是無比貼近現實社會的,書中引用的事件,無不在真實生活中得到應驗。於是,我立馬沏茶,在新居的'書房裡匆匆讀了起來。

《資本論》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瀾,他真的是一部底層工農群眾的《聖經》。他帶給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澤東是對的!我明白了他為什麼堅決不讓走資本主義道路,把資本主義消滅在萌芽狀態。《資本論》不僅總結了分析了資本主義的性質和一般規律,而且揭露了許多血淋淋的事實。讀著那一件件具體的事件,我在想,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國嗎?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國。馬克思寫《資本論》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後的國家避免那樣血腥的事情發生。我現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幾段話抄在這裡,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示:

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律,引起社會的對抗。這種對抗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來說,並不是我們這裡的問題。這裡的問題是這各種規律本身,是這各種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並且貫徹下去的趨勢。工業比較發展的國家,不過為那些更不發展的國家,顯示出它們自己未來的形象。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揭露近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一個社會即便已經發現它的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一個法令來廢除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夠把生育的痛苦縮短並且減輕。

類似的章句還有許多,一下子不能如數摘抄,我會在回帖中貼出那些振聾發聵的語句和結合現實社會的感想。

如今,資本家們在惶惶不可終日,瘋狗般反對國進民退之時。猛然想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個叫馬克思的德國猶太人預言了他們的埋骨之所!

於是,政要顯貴們也紛紛捧起《資本論》,迎接革命導師在當今世代的華麗出場!

資本論讀後感9

我想補充的是,資本無關乎勞動:它關乎過度勞動,非人的過長的勞動時間以及前者被限定之後童工的超多產生都是例證。資本也與這一著名的“產業後備軍”相關,也就是說,與失業者相關。那裡並不涉及HarryBraverman論泰勒制、勞動與壟斷資本的經典著作所指向的嚴格好處上的勞動。然而,以下想法是錯誤的:歷史發展已使這一資本主義總體性的19世紀再現變得陳腐過時:正相反,從馬克思的著作中凸顯出來的資本的.時刻,恰恰在未來的運動中得到了仔細的勾勒——這些空間一方面是信用和金融資本,另一方面是帝國主義(馬克思自己關於帝國主義的描述只是簡單地談及諸如澳大利亞這樣的移民殖民地,雖然你能夠從這一論原始積累的尾聲中推匯出我們所謂的今日帝國主義)。

因此,我務必下這樣一個結論,《資本論》並不是一本政治著作,除了推薦工人組織起來之外,它關於資本的說明並沒有任何政治後果。除了在第一部分舉了一個假想的例子——聯合起來的工人社會——之外,它並沒有描繪社會主義的樣貌。然而,讓我更為充分地來解釋一下:馬克思是一個真正的政治人物,大概除了列寧之外,馬克思所具有的傑出的政治本能與政治思考無人能及。他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機會主義者,這是馬基雅維利好處上的良好的機會主義。為了改變和廢除資本主義,他能夠向任何可能的道路開放:聯合、暴動、議會選舉中獲勝、回到農村公社,甚至是資本在危機中自我毀滅,等等。如今每一種政治性的馬克思主義運動——從社會民主派到列寧主義、毛澤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都是馬克思整個方案的可行的候選者,而他的議程則是隨歷史情境和資本主義自身的發展而改變的。然而,在《資本論》裡卻沒有任何政治方案或是政治策略,《資本論》依然是阿爾都塞好處上的科學而非意識形態。

人們常常哀嘆馬克思主義似乎只是純粹的經濟理論,沒有為適宜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留出足夠的空間。而我卻認為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的力量,政治理論和政治哲學總是附帶性的。政治只就應是永遠警惕的機會主義的事務,卻不是任何理論或哲學的事務。在我看來,甚至當前以種。種方式重新定義大眾民主的努力也偏離了資本主義的本性與結構這一核心議題。永遠也沒有令人滿意的政治解答或政治體系,但是能夠有更好的經濟體系。馬克思主義者和左派需要把精力放在後一方面。

資本論讀後感10

資本論中詮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資本家和工人之間關係的本質是什麼?以及產生這樣關係的深刻歷史原因。放在當下的社會現實,資本的生長繁榮也同樣具有一定啟示意義。紀錄片《華爾街》中有一句話提到資本的力量:人類需要休息放鬆,然而金錢永不眠。資本自身所蘊含的無盡能量,讓一代代的淘金客們費盡心機想要駕馭這種令人沉迷的魔力。顯而易見,大多數人終究被金錢所反噬,唯有極少數的倖存者找到了資本的密碼。

如何實現貨幣到商品再到貨幣(G—W—G)為賣而買的飛越?而不是日復一日的走商品貨幣再到商品(W—G—W)為買而賣的低層次被動的行為模式。出賣勞動時間賺取勞動報酬,進而再次消費得到滿足的'惡性迴圈,始終要投入自己的時間去換取有限的幾乎是一刀切的報酬,並且會遭受剩餘價值的剝削。兩種迴圈切換唯一不同的在於W的性質,看其屬於消費品或是投資品,某種意義上W的屬性決定了G的長遠價值。

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性商品的購買,提升貨幣G的未來現金流,如此才可實現貨幣滾雪球般增長。投資就是一個G—G‘的貨幣增長模式,也是效率最高門檻最低卻成功率極低的商業行為。

跟從事任何行業一樣,站在金字塔頂尖的人物需要的不僅僅是全力以赴那麼簡單,還需要機遇與運氣的不可控成分。然而能否登頂這樣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能否做到超脫物外,不計成本和時間瀟灑的沉浸在其中。

如同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一般,在他生命中40年的光陰裡縱然窮困潦倒,艱難度日,但為了揭祕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和勞動的關係,他站在人類社會全域性的角度透過表面現象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執行機制及其現有生產力主導下的赤裸裸的生產關係。帶著這樣偉大使命,馬克思終於寫出了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著名著作《資本論》。

社會便是如此殘酷,狂熱沉迷之徒終將會被沉靜強大的個體碾壓。試著想象一下亞馬遜森林裡潛伏數天的巨蟒吞食獵物的耐心與不留餘地,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社會遵循著這樣的規律。

資本論讀後感11

偶然的機會,在一個網站裡發現了《資本論》的電子書,於是便把它儲存到了自己的電腦中。我喜歡這種閱讀方式,多讀點書總沒有什麼壞處。

兩週之後,我把它大致讀完了,感覺這本書不適合在這樣寒冷的季節裡研讀。其間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讓人不寒而慄。儘管如此,我還是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起碼知道了,原來錢可以是那麼複雜的東西!

以後的幾天,我一直試圖把我從它那裡得到的知識整理出來,好讓自己的頭腦中有個比較直觀、清晰的印象,便於記憶和思考。我不打算專業研究資本和經濟,所以只要有個印象就足夠了。

從《資本論》裡,我似乎可以看出一個古怪的植物狀社會體系來。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些厚厚的葉子,遮蔽了所有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投下無盡的陰影在根部。佔整個體系絕大部分的根盤在深深的泥漿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統利用水分和養料,通過枝杆送至葉片上,而葉片將它們幾乎全部用於再生產,於是植物體便不斷長大。

無需解釋,根代表的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停地把各種自然資源轉化成社會財富,通過市場交換或租金——枝或杆,財富最終落到資本家——葉子——的手裡,財富變成了資本,被重新投入再生產過程。為了吸取更多的養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

葉子要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

枝杆亦隨之長粗,變長。原本小小的醜陋植物逐漸成為一棵棵參天大樹!植物不能沒有根也不能沒有葉,社會不能失去上層的資本階級,更不能失去下層勞動大眾。問題在於,植物是一體的而人不是,由人構成的社會不可能像植物那樣安靜地生長。社會要發展,方向是平等,但照這種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麼辦?不知道。

由科技發展帶動的社會生產力是社會關係發展的基礎推動力,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產品的增多,不能作為再生產原料的'產品就必須被消耗掉。但勞動人民無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資產階級為了儘量提高社會的再生產率也不倡導鋪張浪費,植物形的社會其實就是節約的社會。可是,科技的發展不會因此止步,生產效率的升級也是必然,若不考慮自然資源的枯竭及大規模毀滅性的戰爭或災難,這個社會體系早晚要被自己生產的產品撐死!

樹木不可能無限制地長高,並非因為時間不夠;

相似結構的社會體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於敵人太強!

資本論讀後感12

很多年前,我們在高中聽老師講剩餘價值理論,但是從來沒有讀過原著《資本論》。我覺得即使當時看了也不會理解,因為我們沒有見過或者經歷過資本主義社會。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它一直是西方資本主義中不受歡迎的人物。在國內,這30年來一直被冷落,很少有人讀《資本論》。

以前覺得《資本論》是一本純經濟學的書,厚到讓人望而卻步。前不久從新聞中得知,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很多人,尤其是西方國家的人,掀起了重讀《資本論》的小熱潮。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長期接受西方教育的人會重新審視這部革命作品。我拿起放在書架上很久的《資本論》,隨便翻開一頁。乍一看,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資本論》不是深奧的經濟理論,很好理解,很貼近現實社會。書中引用的所有事件都是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的。於是,我立刻泡了茶,在新家的書房裡匆匆讀了起來。

《資本論》在我心中引起了巨大的波瀾。他真的是底層工農的《聖經》。他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對!我理解他為什麼堅決拒絕走資本主義道路,把資本主義扼殺在萌芽狀態。《資本論》不僅總結分析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和一般規律,還揭露了許多血淋淋的事實。看了那些具體的事件,我就納悶了,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國嗎?這明明是近30年的中國。馬克思寫《資本論》的目的是希望未來的國家避免這樣的血腥事件。我在這裡複製一些我最深的感受,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律引起社會對抗。這種對抗發展到什麼程度,高還是低,都不是我們的問題。這裡的問題是,各種法律本身就是各種法律以鐵的必然性運作和執行的趨勢。產業相對發達的國家,但對於那些不太發達的國家,展現自己未來的形象。”

“這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揭示現代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即使一個社會已經發現了它運動的自然規律,它也不能用一個法令跳過或廢除自然發展階段,而是可以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有很多類似的章節和句子,不能一下子全部提取出來。我會在回覆裡貼上那些勵志的句子和我結合現實社會的感受。

現在的資本家生活在恐慌中,是反對國家進步和人民後退的瘋狗。突然想到有一個叫馬克思的德國猶太人,他在一百多年前就預言了他們的埋葬地點!

於是,政治家、政要們也紛紛拿下《資本論》來迎接當今一代革命導師的華麗登場!

資本論讀後感13

年七年級次偶然機會提前讀到《資本論》,作者是藏在蔦屋書店背後的大BOSS增田宗昭。這本小書是我今年到目前為止看過最喜歡的一本書,字數不多,卻耐人尋味。

雖然像增田宗昭這類BOSS親自寫的東西,很難符合編輯的要求,在我看來實物書也的確是靠排版硬撐起來的。不過,書的價值不在於字數,而在於紙張所承載的內涵、思想、精神。

增田先生恰好也提到一個詞:提案力——對顧客而言,有價值的不是作為物體的書,而是包含在書中的提案。喬布斯要賣給人們的也不是iPhone這一硬體,而是通過iPhone來進行生活方式提案。

從本質上說,商品本身具有地域性和選擇性,所以才會有市場營銷。要確定目標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通過這種方法制訂銷售計劃。然而一旦越出單純的物的概念,包含某種哲學,換句話說,包含了生活方式提案,那麼商品就會獲得超越國境、人種、年齡、性別的翅膀。

增田先生認為,書店的問題就在於它在賣書。

在日本,每年都有374家書店面臨倒閉。而蔦屋書店不僅活下來,還擁有1400多家店鋪,是日本最大的連鎖書店。取得這樣的成績,增田先生的提案並不神祕。

最早的“蔦屋書店枚方店”成立於1983年,它開創了錄影帶、唱片、書籍三位一體的全新模式。在此之前,這種書店運營模式還被視為異端。因為這些商品的流通渠道各不相同,供貨的批發商也不同。

但流通的麻煩並未將增田先生阻撓,他依然將顧客價值放在第一位,愛讀錢德勒小說的人,可能也想聽聽主人公愛聽的冷爵士。而有了蔦屋之後,這些都可以在同一家店找到。

書是提案的載體,所有生活相關的都圍繞著一個核心提案。這裡的“提案”可以等同於“策劃”,也可以等同於“設計”,就是既要緊跟時代,又要看清本質。

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各類新科技不斷地變革我們的生活,難道變革就是為了讓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盯著手機看嗎?不,創新者知道,變革才剛剛開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精神需求是高階的'、巨大的需求,蔦屋書店不僅是一家書店,它本身正是為了滿足顧客價值的生活方式提案,是一個顛覆的文化空間!

《資本論》帶給我很多啟發,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是智力,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亦然。這裡的智力更應該指知識維度的拓展、獨立思考的延伸。隨大流的人越多,知的資本(智力資本)就越寶貴,而我們要舒服地隨大流,還是勇敢地擁抱自由?相信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

資本論讀後感14

《資本論》是卡爾馬克思用畢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寫成的科學鉅著。它不僅是一部經濟學鉅著,而且是一部哲學鉅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鉅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工人階級的聖經!

通過閱讀《資本論》第一卷,我瞭解到了什麼是勞動價值學說、剩餘價值學說及資本積累學說。第一卷從生產過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到最後必然消亡的客觀規律。再把思緒轉向今天的中國,我認為我們又能從這部經典中汲取到許多精髓。

(一)按商品經濟規律辦事,推動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

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探索採取什麼樣的手段來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是走了彎路、犯了錯誤的。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總結,我們最終選擇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應該牢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屬於社會化商品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商品仍然是社會產品的普遍形式和細胞形式,貨幣仍然是一般等價物,貨幣流通規律和價值規律仍然在全社會範圍內發揮作用。既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它的生產過程同樣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社會主義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的區別,不在於價值是否增殖,而在於這種價值增殖體現的社會生產關係,即價值增殖部分歸誰佔有,是歸少數資本家所有,還是歸最廣大勞動者所有。社會主義的價值增殖意味著以更少的勞動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生產更加豐富的社會財富。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商品生產、貨幣流通、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作用的方式、特點和途徑,按照商品經濟執行的規律辦事,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二)重視資本的積累,更要重視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

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資本積累意味著資本家不斷利用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擴大資本的規模,擴大對工人的剝削,以便繼續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所以,資本積累的'結果,一方面導致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導致廣大勞動者日益貧窮。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財富的積累一方面是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的主要源泉,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物質基礎和根本保證。因此,社會主義要重視必要的積累,同時更要重視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充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人民群眾真正過上富足、安康、有尊嚴的生活。

資本論讀後感15

《資本論》是卡爾·馬克思用畢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寫成的科學鉅著。它不僅僅是一部經濟學鉅著,而且是一部哲學鉅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鉅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工人階級的聖經"!

透過閱讀《資本論》第一卷,我瞭解到了什麼是勞動價值學說、剩餘價值學說及資本積累學說。第一卷從生產過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到最後必然消亡的客觀規律。再把思緒轉向這天的中國,我認為我們又能從這部經典中汲取到許多精髓。

(一)按商品經濟規律辦事,推動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

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探索採取什麼樣的手段來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是走了彎路、犯了錯誤的。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總結,我們最終選取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就應牢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屬於社會化商品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商品仍然是社會產品的普遍形式和細胞形式,貨幣仍然是一般等價物,貨幣流通規律和價值規律仍然在全社會範圍內發揮作用。既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它的生產過程同樣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社會主義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的區別,不在於價值是否增殖,而在於這種價值增殖體現的社會生產關係,即價值增殖部分歸誰佔有,是歸少數資本家所有,還是歸最廣大勞動者所有。社會主義的價值增殖意味著以更少的勞動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生產更加豐富的社會財富。因此,我們務必認真研究商品生產、貨幣流通、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作用的方式、特點和途徑,按照商品經濟執行的規律辦事,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二)重視資本的積累,更要重視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

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資本積累意味著資本家不斷利用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擴大資本的規模,擴大對工人的剝削,以便繼續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所以,資本積累的結果,一方面導致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導致廣大勞動者日益貧窮。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財富的積累一方面是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的主要源泉,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物質基礎和根本保證。因此,社會主義要重視必要的積累,同時更要重視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充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人民群眾真正過上富足、安康、有尊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