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論語》 讀後感15篇

讀後感8.2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 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 讀後感15篇

《論語》 讀後感1

我在這一學期有幸學習了《論語》這本書,《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意思是,人如果不自重,威信就不如別人,學習也需要經常鞏固知識。才能對學習得到有效的幫助。這句話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以前的一言一行。

以前,我總是大大咧咧的,一點都不夠穩重,引來許多人的指責。玩起來,那可以說連自己姓什麼都不知道了。記得有一次參加趙怡歌組織的“祕密”活動,很晚回家。爸爸媽媽東找西找都找不到我,使他們非常擔心、傷心。同時這件事情被同學們知道後,自己的面子也在同學面前丟的'一乾二淨,招來同學們的冷眼相待。有時候在課堂上我也和班上的男生嘻嘻哈哈,不認真聽課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好多女生都不喜歡和我做朋友了。

沮喪之餘我學習了《論語》,其中的“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等句,知道了自己不能經常和那些“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混在一起甚至成為朋友。如果這樣,你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便會一落千丈,自己的威信也就很難樹立起來。想到這我停止了行動、遠離他們,自己的心也安分下來了。學習上、生活上有困難我會找老師、找同學幫助解決。現在值日中,我是能幹的組織者,課間我和大家一起討論難題、分享讀書感受、解決班級問題。

學習了《論語》的“學而篇”,使我明白了做人的很多道理。現在的我,已經變得懂事多了,當我言辭不當、行為不合學生行為規範時,我就會想起《論語》中老師教給我們的內容。

“學而篇”不僅講了學習,也講了做人的道理。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人。”意思是,說話不要花言巧語,這樣會給別人留下別人不好的印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人如果每天反省自己三次,那他就會為人非常忠誠,與朋友叫他也會非常誠實。學習也會非常用心。像這樣時刻啟發我的句子還有很多,它們像一位不說話的老師時刻提醒著我的一言一行。

你可千萬別小瞧《論語》這本書,這本書裡有很多道理值得我們學習。雖然孔子生在古代,但是我們至今還在照著孔子的思想做事。所以利用好你身邊《論語》這本書吧!

《論語》 讀後感2

個寒假學校佈置了一個學習任務,希望每個教師看完《論語》等十本書,然後選擇其中一本寫個讀後感。雖然從上學開始就知道《論語》這本鉅著,而且國中時在語文老師的要求下還認真地背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然而在這之前我似乎真的還從來沒有真正地認真地讀過《論語》。這個假期剛開始我就去書店買了一本《論語》並一起買了一本現在賣得很熱的《于丹論語心得》。

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孔子,一個20xx多年前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先進,那麼貼切。讀完《論語》,才知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些平時我們常說的語句竟然出自《論語》。

在《論語里仁篇第四》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先秦儒家關於“孝”字道德的具體內容之一。它的意思是說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在書中多次看到孔子提到要孝敬父母,父母對兒女的愛那是天性,子女在父母心中那是比心頭肉還要重要的.啊,可惜現在的孩子大都難以體會這份濃濃的愛,我從小就知道父母對我好,為了我付出很多,有時很感激但也總是欣然接受他們的付出。當我真正深刻地體會到這份愛的時候我已為人母了,人常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的確如此。

前段時間兒子感冒發燒了,可把我急壞了,我真希望生病的人是我,我真希望他所有的痛苦都讓我來承擔。當兒子病好的時候我依稀記得那時我媽媽生病住院我好像從來沒有這麼緊張,我心裡總想生病了看了醫生就會好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相比之下相差甚多。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常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前幾年人家問我父母的年齡和生日我還真不知道呢,我想我不得不檢討一下怎樣盡孝道。

《論語》 讀後感3

《論語別裁》是南懷瑾大師的著作。

南懷瑾先生,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他畢生講學無數,著作豐富。著有《論語別裁》等近六十部作品,他用“經史合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內外讀者的喜愛,半世紀以來影響無數中外人士。

一、二月份,我們共讀的書目是《論語別裁》,當我讀了這本書後,我對做學問、做人有了新的認識。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南懷瑾先生這樣解釋這句話,“君子不重則不威”中的“重”是自重,現在講來是自尊心,也就是說每個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那現代化來講,也可說是自己沒有信心。他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在國外學哲學的青年,由他父母陪著來找南懷瑾先生,這青年說,他覺得自己不存在。南懷瑾先生說,你怎麼不存在?這位青年說,他覺得沒有他。南懷瑾先生說,現在他講話你能聽到了吧?既然聽到了怎麼會不存在呢?“我思故我在”,你能夠思想,你就存在,你怎麼沒有?南懷瑾先生覺得這個青年喪失了自信心,要恢復他自信心就好了。

一個人“見危授命”,若喪失了自信心,就會非常空虛,在這地方,就需要真正的學問,這個學問不是在書本上,這就是自重。一個人沒有自信也不重視自己,不自尊,“學則不固”,這個學問是不穩固的,所以,我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來。

那麼“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什麼?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點會是對的。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發現自己的缺點,不要怕改過,要勇於改過,這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讀了《論語別裁》,感覺《論語》不再是那麼生澀難懂了,南懷瑾先生通過講故事、講來源等方式讓我進一步走進了歷史,對《論語》有了更親切的瞭解。

《論語別裁》有助於大家理解《論語》和孔子的為人之道,只是我讀得還不深入,以後的日子,我還要繼續捧讀它,因為每讀一遍,我都會有新的收穫。

《論語》 讀後感4

今夜,徜徉在歷史的長河,跨越千年歲月,與你相見。你如我生命中一顆耀眼的啟明星,閃耀的光射進我靡衣偷食的世界。

那是我在放情丘壑時,從行李中翻到你的身影。黃色的封皮,每一頁的標註都清晰而明瞭。我閒來無所事事,因為考試的逼迫而對你產生了些許敵意。隨手翻開一頁,彷彿一個古老的智慧,悠悠地傳進我的'耳畔“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那次去了威海,遙望著滿面波浪湧動的大海和礁石旁的高山群峰,我不禁為你兩千年前智慧的思想而感慨萬千。知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的。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也許只有真正站在高山之巔,遙望汪洋大海,才會感受如此意境,內心湧起蓬勃氣概。

那是我與朋友小磕小碰時,在床邊窺見你的身影。賭氣的我躺在床上,隨手翻起了你那有些泛黃的書頁。從字裡行間,你告訴了我“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你的文字,你的語言裡,我好像看見了一個智慧的老者在教導我什麼是言而有信,如何才能得到真正交心的朋友。翻著翻著,在你清亮的雙眸裡,我好像漸漸垂下了頭,又漸漸地站起了來,向朋友坦白了自己的錯誤,而最終我們握手言和。因為你,我多了一份真摯的友情。

那是我在頓學累功時,偶然從書層裡翻出了你。那時進展速度緩慢,有的時候我每天廢寢忘食地苦讀,卻沒有太大進展。久而遠之,便開始鬱鬱寡歡。當我在整理書桌時,從一眾課外書的夾層中翻到了你。那時的你被壓的扁扁的,好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孩子,遭受著我的冷落。那晚的月亮很皎潔,我手握著你,在臺燈下一頁一頁的翻看著。“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我的臉色有些發燙,回想起了每每刷題時因覺得簡單而繞過的基礎題;“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禁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總是因為太看重名次,而忘了基礎知識的紮實,內心的道德修養……你的每一個字,每一個符號都是如此,正好戳中我的內心。在我遭遇挫折之時,你如一位嚴肅的老者,告訴我正確的方向,指引我前行。後來,我按你的建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終於考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是你,讓我也成為了自己的一顆啟明星。

一路走來,慢慢長大,從黑紙白字中窺探出了你一個智慧,有趣,古老的身影。窗外下著雨,今晚的月亮還是很亮,未來的路也還很長,你一定會教給我更多人生智慧,因為你就是我人生中的那顆啟明星!

《論語》 讀後感5

《論語》開篇第一章的內容便是關於學習,並且講的是學習之樂。凡是看過《論語》的人都對這一章記憶猶新,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篇第一》)即是說,學習中能時時複習學過的東西,心情不是很歡暢嗎?有許多朋友從遠方而來,心裡不是感到很快樂嗎?別人不知道、不理解我,我心裡沒有鬱郁不歡,這難道不是一位修養有德的君子嗎?。

不過我也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來理解這一章,那就是要達到一種以學為樂的境界。孔子自述的三種境界都在反問,這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嗎?《論語》中還有直接表達這種以學為樂的章節,孔子誇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篇第六》)孔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認為顏回是最好學的學生,並且不為外物所累,以學為樂。孔子自己也有這種品質,他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亦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篇第七》)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像孔子和顏回那樣好學,並且以學為樂事,那麼他的學習境界定當有所提升。

王羲之是晉代的書法家,他在《蘭亭集序》中寫了一幅眾人樂學圖。那一次有王羲之、謝安等參加的"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的聚會,四十多個文人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春天,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環抱中,列坐在清流急湍的溪水旁,一觴一詠,飲酒賦詩,大家各呈才藻,競展風華,自然景物之美與人的才華之美結合在一起,互相輝映,成為永遠令人豔羨不已的壯舉。這樣的情景在今天已經很難再見到了,不過我們應該繼承他們的`精神,做一點恢復性的工作,這樣於人於己都是一件樂事,互相督促,共同進步,樂於其中。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負擔,那麼人的一生就會變得了然無趣,每天的學習變得很壓抑,我想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景。學習本就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學習使人進步有所得,給我們為人處事以指導,解決我們的困惑。學習就像我們最忠誠的朋友一樣,一直陪伴著我們,我們為何不能與之友好相處呢?孔子從十五歲便開始喜歡上學習,每到一個年齡段,境界都要提升一次,原因是什麼呢?正是我們所說的以學為樂。希望那些對學習認識不深的人,仔細理解領會孔子以學為樂的精神,做到樂在學中。

《論語》 讀後感6

在於丹筆下,孔子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在當今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要對他人負責任。《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麼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說人與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說人與人更遠了。因為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

。如何與人相處,于丹在《<論語>心得》中總結了與人相處的幾點原則:第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從三點原則中我們可以悟出,相處之道的確是一門藝術,其前提是要保持一個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其關鍵是要把握好相處的尺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與人和諧相處。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裡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第二個態度,就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缺憾。承認現實中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另外,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茫茫周而復始的工作節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我們去關注自己的`內心呢?《論語》中孔子與他的學生們談到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無論個人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論語》 讀後感7

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開篇就提到: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對於無言也是一種教育,我把它理解為言傳身教,而且要重於身教。俗話說:太陽不語,自是一種光輝;高山不語,自是一種巍峨。對於我們目前的教育,我認為言傳有餘,而身教不足,很多填鴨式的說教,其實它的說服力是非常蒼白的,倒不如身體力行更能讓人信服。

無言也是教育,看到這句話,讓我想起一件往事。記得兒子剛上國小的時候,有一次他發燒了。我匆忙趕往學校的時候,正巧是課間休息。跟老師打過招呼後,我急忙來到兒子身邊,摸摸兒子的額頭,挺燙的,又向老師問了問情況,就打算帶孩子回家,正當我要向老師表達感謝和歉意的時候,兒子忽然嘔吐了,由於沒有防備,一下吐了一地,我一邊拍打兒子的後背,一邊抬頭問老師拖把之類的東西在什麼地方,這時,只見老師一臉不滿的神色,皺著眉,臉拉了老長,她一定是嫌棄我們把教室的地搞髒了,看到她那副表情,剛才從心底浮現出的感激之情一下子就蕩然無存了。我想,孩子上多少節思想品德教育課,才能把老師那漠視的眼神從內心深處抹掉呀!國小是對孩子教育的啟蒙時期,教師的德才學識、情感人格、言談舉止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有時候身教更重於言傳!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了著名童話故事大王鄭淵潔教育孩子的故事,他在做客湖南衛視,跟節目主持人汪涵聊天時說: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給孩子做個榜樣,即使自己不愛看書,只要孩子一出現,你就要拿起書本寫寫畫畫,如果你想讓孩子孝敬父母,那你自己就要做給他看。有一次,鄭淵潔買來大彩電後直接給孩子的爺爺送去了,兒子問他為什麼不拿回自己家看,鄭淵潔說:“爺爺奶奶活得沒咱們長,以後咱們還能看上原子彈電視呢,所以先給爺爺奶奶看。沒過幾天,吃飯時,端上了一盤兒大蝦,他讓兒子吃,兒子讓他吃,他說他不愛吃蝦,兒子說:“你吃吧,以後我還能吃原子彈蝦呢!”這,便是言傳身教的結果。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在世風日漸浮躁的今天,無言教育更是彰顯出它的難能可貴,無言就是要腳踏實地、默默無聞、甘於寂寞;無言就是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潛移默化。飛瀑之下,必有深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言傳身教必能結出累累碩果,願無言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蔚然成風!

《論語》 讀後感8

《論語》是中國古代的四書之一,一直以來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都沒有很好的去領會其中深刻的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今天有幸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不由豁然開朗。通過於丹教授對《論語》的詮釋,在那簡短的文字、樸素的語言裡讓我們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一種精神的昇華,穿越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滄桑,感受到遠古聖賢們那種溫暖,平和而不失莊嚴的人格魅力。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論語》的思想精髓之一“忠恕”。他告訴我們無論身處怎樣激烈的時代都應該調整好心態,做最好的自己,不強人所難,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學會包容和理解。拿于丹教授的話說,就是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所謂,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因為寬廣的胸懷足以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看得更高、走得更遠。

“愛人”,“知人”是《論語》裡孔子的另一個思想精髓所在。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我們只有具備了一種仁愛之心,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取其譬,可謂人之方也已。”的理想境界。當我們在做好自己有所建樹的.同時,還應該身懷仁愛之心,幫助他人,助人為樂,使我們的內心有一種“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幸福滿足感。

細讀《論語》,仔細體會一番,它所帶給我們的那種平和、淡定的精神之光時時觸動著我們躁動遊移的心靈。它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當我們貧窮時學學顏回吧,“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無論生活多麼的清苦,顏回都不改變樂觀的生活態度,不被物資生活所累,始終保持一份恬淡安寧的心境。《論語》告訴我們不僅要做一個善良高尚的人,還教給我們君子之道,孔子謙虛的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一個內心無比仁厚,寬和的人,不會計較得失,可以真正做到內心的安靜、坦然。而強大的內心足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君子不憂不懼,不怨天,不尤人,上學而下達。”縱然我們離君子的距離還遠,我們也應該不斷學習,做最好的的自己,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只有內心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我們才不會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願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不斷得以提升,使我們的生命充滿價值,充滿意義。

《論語》 讀後感9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註釋的幫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到現在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絡心靈的橋樑。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裡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麼?I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論語》 讀後感10

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典絕學《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後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讀後感)陳述舉例

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於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說,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侷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前後照應

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 讀後感11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裡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在《論語》中我看見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於“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下茁壯成長,並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們向上的階梯。

《論語》 讀後感12

暑假剛開始,媽媽便讓我讀一本經典著作《論語》。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粗看《論語》,它是一本記錄孔子教導弟子們的一些語錄。書中記載了大量個人修養和道德規範的言行,集中闡明瞭孔子“仁”與“禮”的核心思想。可媽媽告訴我,通過學習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可以讓人受益一生。孔子的教訓在中國人聽來,似是老生常談,平淡無奇。但是孔子教訓獨特處在於他教各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裡找安頓,找歸宿。教人心安放在人心裡。帶著這些深奧的讓我無法理解的疑問,我走進了《論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樸素的人的'一生計劃,我們從小就要有理想,有計劃。不能得過且過,平庸一生。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中國人歷來以謙虛為教,誠信為本。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有時我在課堂上沒有搞明白的問題或做習題時不會的題目,過後似懂非懂得,也不再去深究,等到考試時我還是做不出來。因此我們平時在學習過程中,不能不懂裝懂,有不懂的問題應該虛心向別人請教,要不恥下問。我們平時與人相處時,要學習別人的高尚品德,不要只看別人的短處,如果別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們就要自我反省一下。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孔子的聲聲教誨讓我心感慚愧。雖然我在優越的環境中生活,但是我卻沒有優越感,平時吃飯總覺得家裡得飯菜不夠豐盛,沒有葷菜就不吃飯。穿衣服嗎非名牌的不穿。別人有的東西,我也非要買到。平時還要媽媽給零花錢。可是一提到學習我就很不高興,總認為是件痛苦的事。學習了論語以後,我要改變我的學習的態度。我要學會在慾望不能滿足時應有的忍耐。

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串聯起了悠久的中華文明,我將通過孔子的智慧來啟發我的智慧和人性的光明,陽光的積極向上。

《論語》 讀後感13

《論語》是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人尊稱他為“聖人”。

我喜歡《論語》,不是因為它告訴我們多少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大道理,而是它充滿智慧的語言,是生活的感悟和積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意思是說:“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應該是件快樂的事。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絡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我們知道了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還要記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則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為“紙上談兵”。這就告訴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再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解釋為“在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溫故而知新。”作為學生,能做到這一點,就是真正會學習了。

還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等好多精闢的語言,我都很喜歡。至今,有很多成語都是從《論語》中演變而來的,比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學而不厭、舉一反三等。

我喜歡《論語》,篇幅不是很長,所以很多能背,也常在作文中引經據典,有時和人聊天時也會引用一兩句,也因此被人說我賣弄學問,但

我喜歡這種感覺。我喜歡《論語》,它使我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智慧,也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感謝《論語》,伴我成長。

《論語》 讀後感14

學為人而悅者,因人類即本體所在,認同本體,悅也。友朋來而樂,能夠本體乃群居而作個體獨存也。"人不知而不慍",則雖群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愈深,乃"仁"說之根本,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

一切文字,僅有在必須的語境中,其意義才能清晰地浮現出來。《論語》,這本子夏留給後世的學習筆記,記錄卻是如此簡單!(子夏在孔子的門徒也確算不得是最好的學生)以這則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體的語言背景:在什麼情景下,對誰,就什麼問題而言,等等,這些都不清楚。從文字表面看並不深奧奇僻,似乎確實是談"悅"、"樂"二字,如李澤厚所言:"…以儒學為骨幹的中國文化的特徵或精神是樂感文化。"倘以知人論世的方式以理解這則語錄,就必須作如是解麼

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孔子的這段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語意重點並不在"學"字上,而在"習"字上。習,實踐。這句話的意思能夠這樣理解:學習如果能經常實踐它,那不也是很歡樂的麼"學"固然是歡樂的',但實踐所學更能讓人歡樂。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為心",是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廢墟上,這位生於"野合"的父母,起於貧賤的處境的殷宋公孫嫡系,成了"儒"的復興者。他說:"吾其為東周乎""吾從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他想建立一個東方的"周帝國",他以幾百年來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禮》作為支柱來建構一個夢想的家園。所以他認自我是這種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然而初不見用於魯,十四年周遊列國,棲棲惶惶一如喪家之犬,喟然長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雙鬢疇昔之夜,夢裡在空寂神殿的兩楹之間,撫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學何為習也!學而無所用,才是一種真正的痛苦。

《論語》 讀後感15

在這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透過於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裡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應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這天這樣一個後工業禮貌的'社會裡,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堅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能夠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能夠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能夠開啟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能夠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能夠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取潛質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能夠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標籤:讀後感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