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論語》讀後感 集錦15篇

論語1.9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 ,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後感 集錦15篇

《論語》讀後感 1

對於求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亦即,學習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危險。就我的理解而言,此處的“學”應指掌握生活中事物執行的規律,它既囊括了我們課堂上學習到的物理、化學、音樂等科目的知識,也包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所聆聽到的教誨。由於經過長期實踐的證明,它總是具有正確性與客觀性。因此,“學而不思則罔”裡的“學”是屬於理性範疇的。反觀“思”,思考,應指個人的對生活中事物的思考,與“學”相反,它是主觀而感性的,雖然它未必總是正確,但因為它是由每一個個體獨自進行的,因此它獨特並且真實可感,對個體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作用。

光學習而不思考,則相當於盲目地接受知識。不經過自己的一番考量,別人說它對,你就認為它對,別人說它錯,你就認為它錯,這樣所學習回來的`知識,是不會在腦海裡停留多久或是對人造成多大影響的,因為它來自於表面的記憶而非深刻的理解,換句話說,學了就是白學,所以即使學習了,人還是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於缺乏方向,“思考”這艘大船是會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個方向前進,卻對前方的風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險的,要趨吉避凶,踏上正途,只能靠“學習”來當這艘大船指南針。

而在《論語今讀》中,李澤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話來闡述這種有關學習和思考的求知觀:“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的確如此。

《論語》讀後感 2

在暑假裡,我一口氣讀了論語這本書,我覺得它裡面所包含的道理實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讀就懂,要你細細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閱讀才能明白這其中的含義。

比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著,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孔子說"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我經常在飯後就拍拍屁股就走了,從來沒有考慮過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經常在父母叫我去買東西的時候,推推拉拉,不肯去買,從來沒想過父母會傷心;我經常在花錢的時候大手大腳,從來沒考慮過父母掙錢很辛苦…….

自從讀了論語後,我開始理解父母為了我們,去打工掙錢供我們上學,我們是否應該去好好學習,以此來報答我們親愛的爸爸媽媽呢?我們現在還小,爸爸媽媽不是要我們去養他們,只要我們聽話,爸爸媽媽就會覺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母時候讓我乾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穫!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著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論語》讀後感 3

有這樣一位聖人,他的語言從古傳今,有的還轉變成了成語,從一代又一代的人口中傳下來,他就是——孔子。

今天,我們學習了論語十二章,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裡面的每一句話都讓人回味無窮,每一句話都讓我們思在其中,我的感悟加上老師的`講述,讓我終於知道孔聖人真是偉大。

開啟語文書第50頁,開頭的第一句話就讓我們知道了學習複習的重要,從老師的話中,我聽到了孔子曾經七晝夜衣食無著卻還能講學、彈琴,真實絃歌不絕。繼續聽課,我終於更深刻的知道了我從小背到大的句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真正含義,讓我明白要學思結合,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句話。

它讓我知道時間就似流水一般一去不復返,我要珍惜時間,很多人都說時間的重要,我也如此,可我沒有真正的做到利用時間,而是浪費了它。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限的,我們要充分利用起來,用有限的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時間換不來也買不來,孩子的歡笑換不走他的腳步,老人的嘆息也無法使他留步。它是大自然的雕刻者,記錄下,也流逝著每一個人的青春年華。我們要在這有限的時間裡去學習,學習是沒有盡頭的,是沒有終點的,它伴隨著我的成長,我們終身都需要學習,始終都需要學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今天的語文課,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也讓我開始了自己對時間的規劃與重視,但這都是因為那一個人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論語》讀後感 4

孔子說:“學習和了解習之不是很愉快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難道不是一個人們不認識也不生氣的紳士嗎?”這句話來自哪本書?答對了,它來自《論語》。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寫的,記載了孔子的言行。這本書裡的每一個字都包含著深刻的真理。

孔子說:“如果你通過溫習過去來學習新事物,你就可以成為一名教師。”這句話告訴我們,當我們學習新知識時,我們也應該複習舊知識。如果我們有新發現和新經歷,我們就能成為老師。這種學習方法應該牢牢記住並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孔子說:“李仁很漂亮。他沒有選擇其他人。他怎麼會知道?”這句話告訴我們,與仁慈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明智的。如果你和沒有愛心的人生活在一起,你怎麼說自己是聰明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和有愛心的人交朋友,和有愛心的人做鄰居。它要求全社會倡導和實施仁愛。

兒子想住在九邑,或者說,“陋居,這是什麼?”孔子說:“為什麼紳士有這麼卑微的地方?”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覺得簡單粗暴,不要住在那裡。如果你在一個簡單而簡陋的地方傳播文明,那麼這個簡單而簡陋的地方就不應該是簡陋的。我們應該傳播文明,說文明的'話,做文明的事情,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是一個充滿文明與和諧的美麗社會。

這本書不僅有意義,而且故事也很好。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金玉的故事。它主要講述一個水果小販。它的果實總是和剛剛採摘的一樣。一個人買了一個柑橘類水果,回家看看。裡面像棉花一樣。這個故事是用來描述那些只有華麗外表卻沒有實際技能的人,或者那些外表好但沒有實際內容的人。

《論語》給了我們很多理由。有機會的話,你必須仔細閱讀。

《論語》讀後感 5

文:吳小倩。一聽到《論語別裁》這個書名,就感覺是囉囉嗦嗦講大道理的書。剛開始看確實感覺挺沒有意思的,但後來漸漸地有意思起來了,先說了學習是最基本的,後來講了許多的人生道理,中間還附帶一些小故事,看完後感覺挺震撼的。

我在以前認為古人都是比較蠢的,看慈禧太后那個老妖婆出行居然那麼奢侈,還對侵華的外國使者畢恭畢敬的,那個時候沒有想起古人創造了文字,創造了地動儀,也用中醫治病等等“偉大事件”。

讀《論語別裁》看完每一章時都會感嘆古人真的特別聰明,他們懂得的比我們一些現代人多很多,而且,他們還有著一顆本心,一顆君子的心。這在現代社會中似乎是特別缺失的。

《論語》中有很多講人際關係的`道理。如每個人都有缺點,人與人之間要講誠信,人與人之間必有所長也必有所短......

前兩天看的有一條比較喜歡,貢子分享自己認為對的道理,“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然後孔子告訴他完全這麼做是不可能的。

我一直也如子貢一樣這樣想,也從來沒有感覺有什麼不對,但這本書中讓我認識到我錯了。這是多麼難得啊,在生活中讓別人教會我們“這樣是錯的”,是很困難的,在教會的同時,我們也會付出許多的代價,這就是我認為這本書好的地方,它可以以一種我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在讀書中教導我們平時做錯了什麼,怎樣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論語》讀後感 6

這幾天,我們都在學《論語》十則,在這十則論語中,我喜好個中的三則,它們別離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覺得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幾句的意思都是關於唸書和進修的。如第一則講了進修的要領和立場以及做人要有涵養;第二則講了要複習已經學過的常識,就能貫通新的內容;第三則講進修要領,敘述進修和思索的辯證相關,讀後感《《論語十則》讀後感600字》。

我先說一下我對第一則的讀後感吧,我以為第一則的第一句講的是進修要領,人在進修和實踐中把握常識,增添手法,這不就是進修中的愛好嗎,第二句講的是進修的愛好,孔子與別人一路接頭題目,這不就是進修的愛好嗎。第三句講的是為人立場,孔子的意思是讓我們做人要氣度坦蕩,要有涵養。

我對第二則的領略並不是很深,可是我知道孔子的意思是在溫習的.程序中,可以得到新常識,新領會,新發明,這種人可以做先生。有一個好的進修要領很重要,常識就是通過不絕地創新才不絕的富厚和成長起來的。

第三則就是一個進修要領,但願同窗們記著這句話。學是思的基本,,思是在學中舉辦,二者相輔相成,不行以偏廢,這才是正確的進修要領。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想:遇上開心的事,就盡情享受,與人分享,因為你的快樂也會讓別人快樂;遇上難過的事,一時的悲傷難過人之常情,但長時間沉迷於此,你的生活質量就會大大下降。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裡快樂地生活!

《論語》讀後感 7

《論語》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記錄的是孔子與其弟子的日常對話,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我們的現代化社會,論語中的思想依然具有意義。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使得我們變得浮躁,尤其是對於金錢名利的追求,有時甚至使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而《論語》中有這麼一段對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 ”《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段對話講的是子貢認為境界,重在”剋制“二字,剋制內心的慾望而達到清心寡慾,實則可取。然而其危險萬分,稍一動搖,便至於不仁不義之地,實在不夠堅定。而孔子所謂的.君子,則將德行化為自發之道,由內心順乎自然地感到快樂與敬禮,則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無論慾望功名如何進攻,都不可動搖,才是正道。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以為做到子貢所說的就好了,其實孔子所指的自發之道才是真正的境界。

在為人處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獨到見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意思是人不莊重,就無威嚴可講,品行浮滑,學問的根基也不能穩固。作為君子,應該有忠信的品德,不要輕教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要放棄對德行的追求,不要害怕悔改。人誰無過。君子與小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不堅持過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氣。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隨時把自己的行為努力向好的一方矯正。君子,不過是內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論語》讀後感 8

我們學校是一個經典古詩文學校,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讀了:《三字經 弟子規》····我們現在上了四年級就開始讀了《論語》,這本書寫了許多篇值得我們 學習的話,其中我最喜歡:《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你知道麼?我告訴你吧!這句話是說:花言巧語,一副偽善面目,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我在給你講一個小故事吧!:唐玄宗時李林浦任兵部尚 書兼中書令,這個人品德敗壞,凡是才能比她好,聲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不折手段的打擊。對唐玄宗他又開始討好賣乖。有一次,他對李適之說:”華山有大量黃金 ,如果能夠開採出來,那就可以為國家增加財富。“李聽了,趕快向皇帝報告,建議開採。唐玄宗聽了,找李林莆商量。可李林莆卻說:”這件事我早就知道,可華 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還是不要開採了。“唐玄宗聽了他的話,以為他是個忠君愛國的好臣子,對李適之卻疏遠了。

聽了這個故事,我又聯想到了了我自己,不禁臉紅了。因為在上一次,媽媽給弟弟買了一盒糖果。我花言巧語的對弟弟說:”今天你讓我吃一個糖,明天我給你 買一個漢堡包,你讓我吃個糖唄!“,弟弟聽了,把糖給了我好幾顆。到了第二天,弟弟早把這件事忘了個一乾二淨。所以我什麼也沒有給弟弟買,我本以為這只是 一個好玩的遊戲。但這一次讀了”巧言令色,鮮矣仁。“我就再也不這樣做了,每次弟弟買糖,我不再花言巧語了!

我一定堅持把論語讀完,在把我的壞毛病改掉!

《論語》讀後感 9

我們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在聲聲不息的文化長河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弟子的《論語》穿越時空,一直將和諧、寬容、仁慈、孝順、友愛、學習的聲音傳遞到現在,傳遞到未來。

在《論語》一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則是: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怎麼處事。這就像牛車沒有輗,馬車沒有軏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這則論語是告訴我們要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實是指忠誠老實,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守信是指說話、辦事講信用,答應了別人的事,能認真履行諾言,說到做到,守信是誠實的一種表現。大家都看過《狼來了》這個故事吧。故事中的小孩欺騙了別人兩次,失去了別人對他的信任,最後導致了被狼吃了的悲劇。看過了這個故事,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不然會犯下大錯。我因為沒有從故事中吸取教訓,就犯錯了。

記得是三年級的時候,一天中午吃好飯,有同學來找我玩,我很高興,想也沒想就答應了。過了一會,又有同學來找我,說老師叫我訂正作業,我連忙把要和同學玩的事情拋到腦後了,連和她說也沒說。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等我做完的時候“叮鈴鈴”午休的鈴聲響了,我看見她一臉氣憤的樣子,肯定是等我了好長時間。下課了,我像她去道歉,她也沒理我。我就想:“不理就不理唄,不就是沒有和你玩嘛,有必要那麼生氣嗎?”一直到畢業,她都不怎麼理我,我很後悔,如果當時我和她說清楚了,就不會這樣了。

《論語》讀後感 10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忙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

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我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此刻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僅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我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當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理解!“信”是我們一向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期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完美,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讀後感 11

人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說人們專注於某一事物時,中樞神經會留有習慣性記憶,夢境中就會有所顯現。夢中的境象,不像白天思考的那麼集中,甚至完全相反,或隱或現地與之關聯,這是人們發散思維在飛揚的結果。

孔子之所以在年輕時經常夢見周公,是因為他志深信篤的緣故。孔子恨不得一日之間恢復周禮,凡事皆以禮相衡,惟恐與之相悖,甚至誠惶誠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孔子能與周公夢寐相見。

至於老來,孔子很少夢見周公,並不是他不專注於禮,而是心境已經平靜了下來,不像年少時那樣飛揚罷了。從人的生理特點講,健康、理性的老年人是很少有夢的,

當人的身體出現狀況時,譬如休息不好、心情緊張等原因,都可能導致多夢。老年人多夢,是一種亞健康的.表現。

孔子因少夢而言衰,既是對自身信仰持之以恆的自豪,又是對精力不再充沛的悲嘆。人總是要老的,不管向仁向智,有道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是自然萬物中的一物,不可能脫離由壯及衰的自然規律,聖人也是難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生不滿百。”

人到老年,難免懷舊,這是由於體質精力漸衰,雄風不再的緣故,有人自豪,有人悲嘆。自豪的人,因為一貫堅守而有信果;悲嘆的人,因為力不從心而未盡善。不管自豪還是悲嘆,只要堅持了、努力了,人也就不再遺憾,畢竟人沒有超自然能力。

《論語》讀後感 12

聽了劉定一老師的報告,讓我產生了很大的觸動。幾年以前,我曾經開設過一門自主選修課《lt;論語gt;導讀》,以夏傳才的《論語講座》為經,以楊伯峻的《論語譯註》為緯,參考楊樹達的.《論語疏證》和司馬遷的《孔子世家》,分專題講解《論語》。今年上半年,我還做了一個嘗試,讓高三學生每個星期讀一章《論語》,寫讀書札記,然後利用答疑的時間講解學生在閱讀《論語》過程中碰到的疑難問題。

兩次講解《論語》下來,讓我益發覺得給中學生講解《論語》之必要。起初,我只是覺得,現在的高中生,至少應該完整地讀完一部文言文的著作。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打破中學生對閱讀文言文的恐懼心理,才能樹立學生閱讀文言文的信心,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良好語感。而《論語》作為比較淺易的文言文讀本,堪稱絕佳的文言文入門讀物。

劉老師的講座,讓我深刻認識到讓中學生閱讀《論語》的育人價值,更加堅定了我讓學生閱讀《論語》的信心。我打算在下個學期的高三教學過程中,用十週左右的時間,帶學生讀完《論語》。大體做法如下:以楊伯峻的《論語譯註》為學生用書的底本,人手一冊橫著讀《論語》,每週讀兩章,摘抄5—10則,並撰寫讀書札記。以錢寧的《新論語》為教師用書的底本,每週固定一課時,分專題開設《論語講座》,深入闡述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

《論語》讀後感 13

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窮的沒有辦法。端木賜不安本分,去囤積投機,猜測行情,竟每每猜對了(就像在說證券投資一樣)。

這裡提到的端木賜,複姓端木,字子貢,孔門十哲之一。大家都以為孔子最喜愛顏回,但端木賜也是他的得意弟子。《論語》中,子貢的名字出現57次,而顏回的名字僅出現32次。他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貢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他是孔子周遊列國經濟上的支持者。經商成為他宣傳政治主張和實現外交才幹的重要條件。《史記·貨殖列傳》載:“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越王勾踐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子貢通過經商,達到如此顯赫地位,成為孔子的代言人和傑出的外交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端木賜發揮自己經商的才能,積累鉅額財富,從而有能力推動儒學的傳播。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雖然微不足道,但也有自己的理想。足夠的財富有助我們更好、更快的實現我們的目標,所以努力賺錢不代表“鑽到錢眼裡去了”,而是我們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

為了理想,而努力賺錢吧,只要不忘初心即可。

《論語》讀後感 14

《論語》強調的學習包含仁、孝、信等道德範疇,絕不僅僅是學術性的知識那麼簡單。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年輕人需要在家孝敬父母,離開家尊敬兄長,做事謹慎,說話誠實,廣泛地親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完這些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各類著作。我十分認可孔子將孝、悌、言、處世放在學文之前,正如現代一個詞彙斯文敗類指讀書人中道德敗壞的.人,斯文敗類的學識再高,沒有好的孝、悌、言、處世作為基礎,也不過是敗類。日本懸疑小說家東野圭吾大多數小說中的犯罪人物都是高智商,雖說小說是虛構的,但是小說又是現實的一定反映。正如一句俗話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倘若現實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如東野圭吾小說中高智商的犯罪人物,那社會就亂套了,而出現高智商的犯罪人物則是因為沒有好的孝、悌、言、處世作為基礎,因而我十分認同孔子強調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論語》帶來的新奇絕不僅僅我上面所言的一小部分,更是需要我們每個人一遍又一遍的細細咀嚼。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看到了一代大師孔子。這一切都帶給我無限的遐想,更是給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論語》讀後感 15

讀于丹論語,讓人領略到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德行,讀後確有感觸。

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第一個態度是,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現在的英語教學結果應該說對我校的英語教師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每一名英語老師都在盡力,都很認真負責,但一次次的考試有些同學的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可以說在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後,總要有一段時間心情是很鬱悶的。讀完這一部分後,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首先,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也許還要有很長時間需要面對的,我們要從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等中跳出來,因為這樣做,除了給自己添堵外,我們得不到一點好處。反之,我們要積極思考,班級有好學生,說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至少在求精,求尖方面我們做到了,我們需要反思或者在以後加強的是如何找到並實施更好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困生的各項能力,將缺憾降低到最小化,直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