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娛樂至死》讀後感2篇

讀後感4.59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娛樂至死》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娛樂至死》讀後感2篇

《娛樂至死》讀後感1

“在這裡,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尼爾·波茲曼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們坐在一起卻各自玩著手機,這一調侃的話與《娛樂至死》中作者反應的問題不謀而合。書的封面是一個只有軀幹沒有頭顱的四口之家,畫面很駭人但也引人深思,過度娛樂的生活挖空了人們的頭顱,吞噬了人們的思維能力,我們越來越忽視靈魂的需求,單純地憑藉眼、聲與肉體的感官快感去衡量所見所聞,評價資訊,做出判斷。

《娛樂至死》是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容,都不可避免的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這本書寫的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社會轉型時社會文化的整體娛樂化現象。文化不再是上層民眾身份地位的象徵,不是少數人可以享受的物品而成為商品,廉價便捷通俗,充滿單純的`感官刺激。作者在文中提出電視“泛娛樂化”的原因:媒介。他認為每種媒介都有自身的特點,而這些特點規範並控制了傳播內容的形式,甚至規範了決定了話語的內容。所以當媒介的形式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甚至整個思維方式都隨之發生改變。

綜括全書,波茲曼主要提出了幾個觀點:一方面,電視介入政治使得原本嚴肅的競選仿若綜藝節目,民眾熱衷於政治家的花邊八卦,對他們的著裝外表評頭論足,並讓這些毫不相干的因素直接影響手中的投票器。 另一方面,電視新聞報道的強勢覆蓋,大規模轟炸,使得原本多元情緒的新聞事件都變得淡化和娛樂化。電視1900年誕生至今不過百年,但它已將政治、新聞、教育乃至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場喧譁繽紛的"雜耍"。波茲曼精準地剖析了娛樂的篡位過程。在印刷術統治世界的時代,報紙和圖書是人們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當時的人們通過閱讀報紙獲得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資訊,行動與資訊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這一切隨著電報的發明而改變,電報大大提高了資訊的即時性,全球各地的新聞穿越時空距離被羅列到人們眼前,這迫使人們在無形中修正了資訊的定義:它不再是對人們生活工作有著巨大影響的要素,而只是一大堆看上去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實際卻毫無意義的文字元碼,而接下來的 “影象革命”則更具有強烈的衝擊,隨著攝影技術的發明和大規模應用,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照片開始統治人們的眼睛

波茲曼在書中對西方媒體的娛樂傾向持一種批判的傾向,但是在展開批判的過程中,他也道出了媒介發展的大勢所趨:一切都在朝著娛樂化的方向邁進。娛樂化並沒有錯,關鍵是如何能把娛樂和電視的其他功能結合起來,這是目前電視最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當今天,從政治到學術,無論什麼內容,如果不披上娛樂的外衣,不屈從於觀眾淺表閱讀的口味,就無法能夠有效的傳播。這或許是出現了一種病態,用波茲曼教授的話來說:對於一個因為大笑過度而體力衰竭的文化,我們能有什麼救命的良方?在我看來,"娛樂至死"更多地表達的是在這個消費時代大眾審美的趨勢。畢竟,人是矛盾體,這就彷彿人體內的調節反饋機制。遲早,人天生的對崇高的追求會激發,引領正確的道路。媒體應當成為拓寬我們認識世界的途徑,而不是扭曲和異化人本身,剝奪我們思考的能力,將我們的靈魂變成機器媒介冰冷的附屬品。我希望媒體延伸我們的器官,用他們獨有的特性將我們人自己的思考變得更有力量,而不是造出批量的文化複製品;我希望媒體鍛鍊我們的器官,用聲、色、觸給我們更加敏銳的直覺器官而不是磨鈍我們的感覺,變得麻木,變得不斷偶求更強的感官刺激。這是一個娛樂的世界,但這個世界需要會思考的靈魂。莫讓媒體時代娛樂了你的靈魂。

《娛樂至死》讀後感2

《娛樂至死》這本書的封面就是一個大人牽著一個小孩的手,而大人的腦袋卻被一個電視機所替代,很快我們就能從這本書的封面中解讀到這個時代的趨勢:媒介即資訊。而作者也是從麥克盧漢的這一觀點出發的,然而作者與麥克盧漢的觀點也有不同,作者更加註重的是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的大環境下,媒體,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正如作者所說的:每一種媒介的出現都是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公眾的話語方式規範決定了華語的內容。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是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娛樂真的能致人於死地嗎?開篇的幾行字成了讀完這本書的動力,在看到奧威爾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和赫胥黎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我作為一個21世紀的人來說,更認同的是一場滑稽戲的`言論。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很多種傳播文化的媒介,從最早的口口相傳到後來的報紙,電視和現在的電腦,如果作者知道有微博那一定也會寫在書中。這種趨於大眾的話題都日漸娛樂方式出現,使人們缺少了思考,談何創造呢。在這個時代裡似乎娛樂成為了一種生活狀態甚至是生活目標。這一點印證了作者的說法“其結果是我們成為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同時我覺得我們應該認識到,作者這種觀點是基於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大環境提出的,運用到21世紀的中國似乎剛剛好。人們關心的不再是大會中提出了什麼方針和政策,關心的是那些政治家們的花邊新聞和八卦,對他們的辦事能力毫不關心。大量的資訊不予篩選的就在電視節目上播出,新聞和資訊鋪天蓋地的向我們大眾運來,只為了提高收視率,真正能讓人有所思有所想的內容卻一筆帶過使其無人問津。作者在書中用一種真誠方式來談論這個時代憤青的話題,同時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人能在那麼早的時候對這種社會現象提出理論系統的研究是難能可貴的。

如作者所說的,這個時代已經不再以記憶力的好壞評論一個人的智商的高低,在印刷術發明並大規模普及以前,人類處於長久的口述文明之中,語言是主要的媒介,人們非常看重記憶力,由於沒有書面文字,頭腦必須成為流動的圖書館,文化的傳承是靠口口相傳交流和延續的;印刷術特別是印刷機普及後,人類由口述文明轉化為書寫文明,在由鉛字組成的文化裡,文字取代口述成為文化的重心,思想變得更富抽象性,語言、可解義、邏輯性成為內容的標準,思想的深度亦得以展現;攝影、電報、電視等電子媒介把人類帶到一個電子化的世界,在這種由影象構成的語境裡,事物均以直觀的方式呈現,連貫性和邏輯性不再重要,“知道”比“理解”變得更加現實和迫切,事物的界限變得隨意而可以分離,就像蘇珊桑塔格說的“碎片式”世界一樣,“存在的只是現在,而不是任何一個故事的

一部分”。作者所擔憂的是,電子和影象革命所產生的後果,由其作為媒介呈現出的世界在我們眼裡不再新奇有陌生感,而是自然而然。人們會不自覺接受了新媒介對於真理、知識和現實的定義,無聊、瑣碎、語無倫次變得有意義和合情合理,嚴肅的公眾話語將以娛樂的方式呈現,思考不再那麼重要,什麼都事不關己。

但是我想說的是在電子和網路發達的今天是作者沒有想到的,電視像是得到應有的報應一樣,網路裡面微博論壇的出現是這種公媒操控人類思想的結束,私媒以他運用人數廣和傳播速度快的特點茁壯成長,人們開始對身邊的事情發生了思考,去編輯新聞,在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不可能的,然而現在每一個人只要願意就可以成為一個記者,去發現身邊的事情,去思考,去傳播得到公眾認識的便會成為一個話題引來更多人的思考。可是私媒也是一把雙刃劍,也有很多人用遊戲人生的態度去對待遊戲新聞。

總之,這個時代使人變得需要運用在社會大環境下的常識去理解和判別資訊。作者的擔憂是必要的但不是必然的,而文化在未來可能會被束置高閣,從文化中會分離出來一種資訊,不是真理也不是是非,而是新聞。所以文化不會成為滑稽戲,新聞才是滑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