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讀後感

讀後感1.49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讀後感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讀後感1

這篇是俞伯平的作品,是朱自清同名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的姊妹篇,它們被譽為秦淮河風光的“雙壁”。倆好友為排遣心中苦悶,仲夏之夜同遊秦淮河時,約定以同樣的題目作文,於是便有了同樣的兩篇美文。與朱自清通過全景式的景色描寫抒情不同,俞伯平更關注於自己的主觀情感,呈現朦朧的意境。雖然兩人風格迥異,但是內容同樣精彩,在文壇被傳為佳話。

文章的前部分,作者著重介紹了秦淮河上繁花的景象,通過賣藝的煙花女子、喧鬧的小酒館、三三兩兩的花船的描繪,給我們展現出秦淮河的`繁花風光。“看!初上的燈兒們一點點掠剪柔膩的波心,梭織的往來,把河水都皴得微明瞭。”那作者此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呢?“紙薄的心旌,我的,盡無休息地跟著它們飄蕩,以至於怦怦而內熱。”接著,作者筆鋒一轉,進入文章的下半部分,以遠離岸邊的角度來描繪秦淮河的景緻。“雖同是燈船,雖同是秦淮,雖同是我們;卻是燈影淡了,河水靜了,我們倦了,——況且月兒將上了。”,“猶為下弦,一丸鵝蛋似的月,被纖柔的雲絲們簇擁上了一碧的遙天。冉冉行來,冷冷地照著秦淮。”由喧鬧轉為寧靜,繁花與冷清兩種不同的意象相互照應,全面立體地展現了秦淮河不一樣的風情。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們遊湖秦淮的時候遇到了賣唱女傍上了船,多少還是失了點遊湖的雅興,不過那兩個文人的尷尬場面,想起來讓人捧腹。

作者獨闢蹊徑,以槳聲為切入點,描繪出秦淮河的別樣風味,不落俗套的寫作手法讓人印象極為深刻,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性。讓人完全沉浸在情懷河畔,心也隨著槳聲盪漾……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讀後感2

六朝古都南京的秦淮河是著名的,這文章的題目中有聲、光、色,更讓人浮想聯翩。

朱自清先生和俞平伯先生於1923年夏夜同遊秦淮河,並相約以《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為題各寫一篇文章。

1923年夏夜遊秦淮,而平伯先生8月22日就完成了文章,可謂速度之快也。而自清先生寫完文章是10月11日,可以說是千錘百煉了。

我們以兩篇文章的開頭看看平伯先生的現實和自清先生的浪漫。

平伯先生寫道:“……在茶店吃了一盤幹豆腐絲,兩個燒餅之後,以歪歪的腳步踅上夫子廟前停泊著的畫舫,就懶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蒸騰的江南,傍晚也還是熱的。‘快開船罷!’漿聲響了。”寫實,筆墨不多卻能身臨其境。

再看看自清先生寫的.:“……我們僱了一隻‘七板子’,在夕陽西下,皎月方來的時候,便下了船。於是槳聲汩——汩,我們開始領略那晃盪著薔薇色的歷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夕陽西下”,“皎月方來”,“槳聲汩汩”,“薔薇色”。

自清先生是超凡的,他善於描繪、想象,巧於比喻、修飾。我們看,在他筆下,船的窗格是“柔膩”的,燈綵是有“精粗、豔晦”的差別的,水是“碧陰陰”的,夜是“薄薄”的。“燈光是渾的,月色是清的”……這些準確的描畫、細膩的夜畢現與我們面前,何況還有奇妙想象化成的精彩比喻呢?遠天零半的白雲在月光裡“亮的現出異彩,象美麗的貝殼一般”,而臨水妓樓簾縫的燈光“彷彿黑暗從酣睡裡眨了眨眼”……

如果說平伯先生描寫的是現實,那自清先生描寫的就像夢境了。

兩位大師能以同一題目寫文章,足見他們的胸襟。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讀後感3

“秦淮”亦“情懷”。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金陵古城的秦淮河,風韻不減,依舊吸引著無數遊客觀光抒懷。秦淮河邂逅朱自清,在這位先生筆下流下了六朝古都的滄海桑田……

看,那是秦淮河的水。“秦淮河的水是碧陰陰的,看起來厚而不膩。”“厚而不膩”是水的特點,給人厚重的歷史之感。再細看水面上,那小巧的柔波盡是“恬靜”“委婉”。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彎腰捧起一灣靜謐,任由月色淋淋灑灑鋪就一身。似秦淮河也多了一份柔情。這又“使我們一面有水闊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著紙醉金迷之境了。”是啊,被這樣的秦淮河懷抱著的朱自清,想象著一望無際的水天一色,也向往著燈光點點的畫船,倒映在水面上的華美畫面。在燈光照射下,水燦燦地發光,原來那就是“六朝金粉”的顏色,在這華麗色彩的渲染下,“那閃爍著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水活了,那死寂的水活了!遊人世俗的雙眼亦被洗滌地乾乾淨淨。那水在混沌的'世界裡,竟注入了一絲清輝。華燈映水,畫舫凌波,那是夢,亦是眼。

聽,那是秦淮河的聲。“在這薄靄和微漪裡,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漿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在漿聲的碎影下,看來這位先生早已陶醉於“美夢”。可是“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愁夢本無形,可在朱自清筆下,有形,有聲,有量,就連小船兒都載不動了。為什麼呀?因為有了“愁”。

有過繁華,也有過荒涼;有過快樂,也有過心酸。起始時,燈影綽約,紙醉金迷,歌舞昇平,有大富大貴之氣。但歷盡繁華之後,便是荒涼,不再熙熙攘攘,“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藍藍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

秦淮河畔,佳人顏,萬種風情亦失色;而如今,六朝粉黛成塵土,秦淮亦不如故。“紙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而逐漸失去了昔日風韻。

但不懼,心有“情懷”,亦是“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