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我們仨讀書心得

讀後感6.88K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讀書心得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1

《我們仨》這本書,不長,電子書只有三百多頁,比《風雨張居正》短了三分之二。我是個沒有耐心的人,看此書正合適,更因為楊絳先生寫的一家三口著實有趣有愛又發人深省。

這本書裡模模糊糊能夠窺見那幾十年的社會,我瞭解得少,許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我關注點也不在此,不明白也就算了。

我十分羨慕錢鍾書與楊絳先生相濡以沫的日常一生,他們的一生磨難不少,快樂卻很簡單。

他們如痴如醉地閱讀學習,他們玩著學做飯,他們學業上互進生活中互補,他們坎坎坷坷卻相依相隨,他們分離得多,牽掛不少,為彼此記下許許多多“小石子”。

整本書看下來,他們所遇的雞毛蒜皮的事不少,但從未見他們紅過臉,似乎所有的問題在他們的眼中都不必在意。

楊絳生錢媛住院期間,對生活一竅不通的錢鍾書犯了許多的錯。每天到產房探望,常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

“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

“不要緊,我會洗。”

“我把檯燈砸了”

“不要緊,我會修”

“我把門軸弄壞了”

“不要緊,我會修”

她總說“不要緊”,他真的就放心了。因為他很相信她所說的“不要緊”。他們在倫敦“探險”時,他顴骨上生了一個疔,她也安慰著“不要緊,我會治”。

一句“不要緊”溫柔了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

回顧我們自己,類似以上的“壞事”想必不少,你是否有給予他人一句“不要緊”,亦或者有人對你說過“不要緊”。或許,大多數時候都是抱怨多於包容。

這也就是為什麼錢鍾書與楊絳能夠相攜到老的相處之道吧!

但願生活中的我們能夠多一點理解與包容,少一些抱怨與責備。

其實,這本書裡,我最心心念唸的便是他們的女兒錢媛。

從出生到去世,楊絳先生用寥寥數筆就為我們勾畫了她生平傑作,是丈夫認為的“可造之材”,是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是親家一眼相中的“好媳婦”。

書中並未描寫錢鍾書與楊絳如何教育過女兒,可女兒卻乖巧得讓人又愛又憐,成長得出類拔萃。我想,這歸根結底就在於錢鍾書與楊絳二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教育也不必費盡心思的,父母做好自己,兒女自然相隨。

“我們兩人每天在起居室靜靜地各據一書桌,靜靜地讀書工作。我們工作之餘,就在附近各處‘探險’,或在院子裡來回散步。”

“醒來看見一個女孩子在他腳頭,為他掖掖夾被,蓋上腳,然後坐著看書。滿地都是書。院子裡一群孩子都在吵吵鬧鬧地玩,這女孩子卻在靜靜地看書。”

“她那時候十一週歲,已讀過《西遊記》、《水滸》等小說,正在爸爸的'引誘、媽媽的教導下讀文言的林譯小說。她和鍾書有同樣的習性,到哪裡,就找書看。”

錢媛因為身體原因,經常休學,許多的課業都是楊絳和錢鍾書教授的,但這並不影響她成為人人尊敬的北師大教授。

錢媛確是錢鍾書與楊絳二人生平傑作。我竟找不到一個詞來形容這個想象中的小女孩。

猶記得小時候,沒有電視的夜晚,我從村圖書室借了許多故事書回來,爸爸坐沙發上,媽媽坐在門邊的小凳子,我和妹妹趴在飯桌前,四個人就這樣靜靜地各自看書。爸爸媽媽只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僅讀過幾年書,深知學習的重要性,他們總會用書中看到的道理來教育我們。外人總誇我和妹妹乖巧懂事,卻不知,這是父母為我們作了榜樣。

我的父母用盡了一生培養三個女兒,雖不是十分出色,他們已心滿意足。

將來某一天,我也會為人妻、為人母,但願能學到《我們仨》裡一星半點的智慧,不斷努力做好自己,扮演好生活賦予的每一個角色。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2

《我們仨》這本書用最平淡、最樸實、最簡單的話語描述著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該書主要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裡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經歷;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無論是夢境還是現實,這本書都讓我從字裡行間感受到楊絳先生對自己丈夫和女兒的思念以及這個三口之家穩穩的幸福。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這個三口之家在1997年和1998年經歷兩次變故之後,僅剩楊絳先生一人。楊絳先生寫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內心深處的痛苦和孤寂充斥在字裡行間,讓我這個局外人也深入其中。按理說,一個百歲老人,她的人生本應是閱歷豐富、感慨萬千、跌宕起伏的`,但這本書,給我們的不是什麼人生經驗,誠如其書名那般簡單,在這個充滿書香氣息且集作家、翻譯家和教授於一體的知識分子的家庭裡,同樣讓我們感到了普通家庭的平淡生活。誠如書中所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我思考著,也許這是楊絳先生重編這本書的初衷吧。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楊絳先生的全能、錢鍾書先生的痴迷學術、錢瑗的到來,都是這個三口之家的小確幸。這本書採用倒敘的手法,從暮年到青年,一字一句都讓我感受到愛情、親情等許多人世間美好事物的寫照。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大概是愛情最好的模樣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世間的事總是不盡如人意的,楊絳先生曾寫到:“我使勁嚥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能把悲傷寫到讓人看了就心痛,可見,世間別離對於楊絳先生的打擊,就如同黑夜中的我們找不到前行的方向。過去的美好成為她內心最美的回憶,也許正是這痛讓她更加清晰那些美好,是她晚年生活最大的支撐。那一瞬間,我體會到了“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的心境。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3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他們相守相助,相聚相失。——題記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現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我們仨》,2003年由楊絳女士於九十二歲高齡時所作,是以紀念其先生錢鍾書和愛女錢媛的散文般的傳記圖書。這本書紀錄了這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學者家庭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成長跋涉。

楊絳先生的敘述,含蓄、節制、內斂、細膩,卻有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字裡行間,讀下來會覺得心裡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緩間流動,烘得全身都有說不出的共鳴感覺。平和自然的風格,行雲流水般的語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兒的'老婦,在經歷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後,將這淡淡的悲哀和懷念娓娓道來。平淡、平靜、平和的文字,卻如此深刻地震撼著我的心,讓我的心思跟隨楊先生的回憶一起走過了這個家庭已經經歷過的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聚散離合。

全書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短短五百多字,由楊先生先前所做的一個夢入手,引出了第二部分老伴與女兒住院治療到彌留之際以及第三部分對Mom、Pop、圓o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回憶。

第二部分,是全書的靈魂所在。以意識流的寫法,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從鍾書突然接到一道神祕的而不可違抗的命令離家前往某地開會,到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再到阿園離家住院治療,最後到阿圓去世,鍾書去世,楊先生一人迷失在三里河的寓所,雖然內心痛楚隻字未提,但那種痛楚卻簡直是傾瀉紙面,源源不絕,讀起來字字是血,聲聲是淚,令人蕩氣迴腸,誰能不為之動容!這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對失去兩位至親的苦痛,這樣卻帶給我一種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綿綿的傷悲。

阿圓住院期間,“很堅強,真堅強。只是她一直在惦著她的爹媽,說到媽媽就留眼淚。”於是楊先生感覺“自己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包含著熱淚的眼睛。”而阿園聽從爸爸的吩咐,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以後,楊先生“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我的心已結成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居然還能按規律勻勻的跳動,每跳一跳,就牽連著肚腸一起痛。”而這時的鍾書,“眼睛是乾枯的,只會心上流淚。鍾書眼裡是灼熱的痛和苦,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為已經結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隻眼睛,潸潸流淚。”讀到這裡,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淚如雨下。

鍾書彌留之際,“還問我做夢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的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的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他對她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絳,好好裡。”在古驛道上,他們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長。在這古往今來人人必經的人生的最後旅程中,他們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他們相濡以沫,相敬如賓,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4

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會時,他問我還做夢不做。我這時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有句老話,“先走的,總是有福氣的”。將思念的苦留給生者——“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常相思,卻惘然。終是要在緬懷的浪潮中激烈的掙扎翻滾,才會接受,才會釋然,才會將遺憾,深深壓於心底。

書的後部,平淡生活趣味無限,溫馨相伴榮辱等閒。

一家人,嚴肅做學問,詼諧過生活。淡淡的幸福,淡淡的溫暖隱在字裡行間。有那麼一句話:“幸福婚姻,大概就是一雙三十六碼的腳,遇見一雙三十六碼的鞋,不在大小寬緊質地優劣,只在‘你是我的那雙鞋’”——合腳的幸福才能走長路。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現實太過塵囂,太多的人狂熱於汲名逐利,而忽視了生最根本的追求——你的'家,你最愛的和最愛你的人,你最在乎的那些人健康快樂安然的活著。

但願,一本《我們仨》能繁衍出更多的“我們仨”。

指尖輕擊鍵盤,文字,永遠是最好的解悶兒方式,學到了什麼?悟到了什麼?

窗外,雨已停。團團芍藥,在雨絲浸潤下愈發嬌豔欲滴。左手倒影,右手年華;為明天,過好今天;為在乎的人,對得起自己!

歲月,晴好……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5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這裡,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6

今夏,我閱讀了《我們仨》,是散文體的回憶錄。楊絳的《我們仨》最早於20xx年7月出版,我閱讀的是媽媽當時購買的三聯出版社的版本。

此書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講述的是楊絳與錢鍾書生活中的點滴,第二章講述的是三口之家一起的`快樂生活,其樂無窮。

第三章講述的是楊絳獨自回憶曾經的往事。附錄則是楊絳收集到的親人的部分手稿。次數的寫作手法異常美妙,在現實和夢境的穿梭中讓讀者感受到她對往事和情人的思念。楊絳和她的丈夫都是文學造詣很高的學者,都有在海外留學的經歷。卻經歷了留學,歸國戰爭動盪的生活,解放後各種運動的折磨。但他們堅持知識分子對事業,對專業的執著。無論外界紛擾不清,自己寵辱不驚,淡定的生活。

他們的女兒錢媛多才多藝,但不幸在父母健在時就因脊椎癌去世,享年僅60歲,中書得知這一訊息,病情加重,也與兩年後去世。兩位親人相繼離世無疑給楊絳遭受了重重的打擊。

但她卻以知識分子的堅忍,內斂繼續從容淡定的獨自平靜的生活。並在文字的世界裡走著自己最後的路程。在臨近百歲時寫下了回憶錄《我們仨》。用一串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映造出一個學者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7

讀了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仨》,有所感觸。

我想,她以及錢鍾書錢媛先生都是幸福的。早年能有機會在良好的學習條件下工作,爾後總能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當然,其中的很多困難都被淡化了,以幽默的方式欣賞。

為什麼會感到幸福呢?因為他們一直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而非人云亦云地跟風。拿學位似乎對他們來說也只是浪費時間。讀自己想讀的書,隨後有所領悟,多麼快樂與享受的`過程!

對我們這幫耳聰目明的小鬼來說,該做什麼,就顯得很清楚了——真誠地面對自己,多習文化,充分地豐富、完善自己。

還有一點,就是對人。亦要真誠,無須世俗地批判無所謂的感覺、地位、長相。能夠精神相通,有共識即可。生活有時候是一種熟悉與扶持。

人,一定要有點知識與想法!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環境,造就了每一個不同的人。我們需要感受其獨特,發現其不同。

玩世不恭沒有什麼不好。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快樂就好。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8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xx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xx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xx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20xx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楊絳做了一個老人夢)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看著真的很揪心,眼淚嘩啦啦的掉一地)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錄楊絳一家人溫暖的故事)這本書的第二部最感人,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回憶自己的愛人錢鍾書大病住院期間自己每天往返醫院的生活。錢鍾書住院不久,她們心愛的唯一女兒因骨癌被迫住院,楊絳先生每天只能做夢迴到女兒身邊,靜靜的看著女兒身邊發生的一切,自己卻無能為力。我們不能理解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什麼感覺,不知道楊絳先生是怎麼忍住內心的痛苦才出版了這本書。本書的第三部,從錢鍾書公費去英國留學,楊絳先生作為家屬也跟著去留學,不久之後,她們的愛女圓圓就出生了。我覺得那段留學英國的時間應該是他們一家子最幸福的時候,因為本書從那時候說起。他們一家三口總是以相互攙扶的形象作為整體出現,書中有一句話看著非常感人“我們一家人只有死別,沒有生離。”只要3個人在一起生活,哪裡都是溫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們總是能發現生活中的“樂趣”。把每天的.散步當成“探險”,把去餐館吃飯當成“看別人唱戲”,無論生活多麼艱辛,他們每天的讀書和工作沒有斷。他們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經歷過亡國、戰爭、解放、改革運動等等,她們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勵,一切並未改變她們,也未改變她們,也並沒有打倒她們,她們就這樣簡單的做著她們最愛的學問。她說:“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覺得楊絳和錢鍾書夫妻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彼此理解,彼此欣賞,彼此贈詩。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9

夏日午後,閒來無事,隨後抽出書架上被遺忘許久的書籍,百無聊賴的翻看。這是一本由楊絳先生寫的散文隨筆《我們仨》,此書曾經風靡海內外,當時僅是因為對楊絳先生92歲的高齡還能寫出如此暢銷的書籍,表示佩服至極,所以決定購買此書。如今,我靜下心來,再次閱讀,便又有一翻不同的感受。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通過對日常瑣事的描述,回憶一家三口在一起的那些溫馨、快樂、艱難、沉痛的日子,大部分讀者認為楊絳先生通過此書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而我,通過此書,卻看到了楊絳先生作為女性,這一生是多麼的勇敢、堅韌、明亮,這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楊絳先生是勇敢的。第一次和錢鍾書先生見面,錢鍾書先生就說:“我沒有訂婚。”楊絳先生回答:“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先生在錢鍾書先生面前勇於表達自己,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現出來,輕而易舉的俘獲了錢鍾書先生的心,以至於錢鍾書先生曾在詩歌裡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楊絳先生是堅韌的。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曾寫到:“……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無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初到牛津,楊絳先生夫妻也曾面臨過如今許多留學生都會遭際的問題——飲食的不適、交流的障礙、學業的挑戰、異鄉立足的艱難……從兩個人到三個人,楊絳先生在他鄉懷孕、生女,沒有父母的幫助,和鍾書先生一起撫養女兒;從國外留學回國後,在那段特殊歷史時期,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歷史時期,楊絳先生也能安然地面對,將家裡大小事處理得井井有條;甚至,在女兒、丈夫先後離她而去後,她仍然像屹立在風雨中不折腰的玫瑰般,從未倒下,無不體現了楊絳先生堅韌的品質。面對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磨難,楊絳先生是堅韌的。但是對於丈夫和女兒,楊絳先生又是柔軟的',對丈夫噓寒問暖,體貼入微,對丈夫的事業給予了最大的支援;對女兒精心撫養,讓她快樂、健康地長大,將女兒培養成為了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楊絳先生作為一位偉大的女性,深深得值得我們佩服和學習。

楊絳先生是明亮的。人們常說,一個人的品質是什麼樣的,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才會有相由心生、字如其人等諸多形容詞。楊絳先生的散文平淡、真實而又從容,文中的故事彷彿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用一種淡然的心態來講述生活中的煙火氣,在平淡中,蘊含著楊絳先生內心的卓越的人生追求,淡泊名利,平凡自然,這是現今社會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一種內心明亮的信仰和追求,純精神境界的享受。正如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寫到:“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很喜歡這樣的一句話:“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靜觀天外雲捲雲舒。”大意是:對於一切榮耀和屈辱都泰然處之,用平靜的心情欣賞庭院中花開花落;對於所有升沉和得失都不在意,安然的觀看天上浮雲隨風聚散。這是一種境界,對名利應有的態度,得不喜,失不憂。

感謝楊絳先生這位偉大的女性,給我們做了表率,我將永遠懷念她!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10

說起來有點慚愧,初次瞭解楊絳先生的時候,是先生逝世的那天開始。我在跟風的情況下買下了這本書,從大四看到現在,才寫下這篇文章。拿到這本書時,我瞬間被這本書的封面吸引,土黃的色的封面,簡單的書名加作者的名字就是封面的全部,濃厚的古典簡約的氣息是本人最喜歡的`封面風格。

初讀《我們仨》,是在學校的時候,那時候挺多空閒的時間。先生敘述的語言看似平淡卻又直擊我的心靈,字裡行間體現了她與丈夫與女兒之間的感情深厚。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先生筆下的女兒應該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而楊絳先生自己應該還是一個對生活和家庭充滿希望和愛的年輕妻子才對。殊不知當我往下看的時候,原來那時先生年事已高,女兒錢瑗教授也已經是一個接近退休的大學教授了。在這裡我發現原來,在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永遠是一個孩子,永遠都覺得是那麼天真可愛,喜歡向父母撒嬌。其實《我們仨》期初是楊絳先生的女兒錢瑗教授寫的一些隨筆日記,目的就是在自己病中寫下家庭的回憶,結果只寫下了五篇就離開人世了。

在書本中,我們還可以瞭解先生與丈夫到牛津後的那些小事情,結識的朋友,包括家人的一生是怎麼開始的,書本都詳細介紹了一遍。書中的內容著實打動了我的心,一家人的歡聲笑語似乎還浮現在眼前,每一句話都在告訴讀者:我們家庭很幸福很平凡。但是這個家卻在一瞬間消失了,先生的餘生是多麼寂寞。無法想象在丈夫女兒相繼離開的日子裡,先生是如何堅強的在這個世界上,帶著思念生活著的。

如今,先生已經仙逝一年多,應該在天堂上找到女兒和丈夫,一家人重新在一起了吧~感謝你們一家人給我們帶來了這麼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也希望世間所有家庭都能幸福美滿的生活著。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11

楊絳曾說:“我走過一道道驛站,一路上都是離情。”

一生的伴侶、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全書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

《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我們倆老了”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女兒與丈夫先後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以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得愛女,直至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絳作為一個妻子,一位母親,為丈夫和孩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愛。“拙手拙腳”的鐘書“做了壞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說:“不要緊,我會洗”;鍾書不小心把檯燈砸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鍾書把門軸弄壞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

錢媛女兒圓圓一向孝順父母,對父母百般體貼。“圓圓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時候,圓圓十分乖巧、聽話。“阿媛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她始終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驕傲。

錢鍾書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裡最需要照顧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細膩的,他對待妻子和女兒是溫存體貼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學做菜,一起去“探險”——在散步中尋找生活的樂趣。他長期為妻子做早餐。他與妻子、女兒一起風雨同舟、患難與共。他是女兒最好的“哥們”。

在楊絳的作品中,他們一家確實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書中所說:“‘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12

最近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很有感觸,寫在這裡,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作家,她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裡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脩”,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對爸爸說: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顯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這樣聰慧的女兒,媽媽怎能不記得她吐露出的每一個音符句語?所以,當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楊先生是如何的不捨。她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後就不用牽掛了”她嘴上這麼說,心上卻牽扯得痛!阿圓去世時,還差兩個月才滿六十。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如何摧殘著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

當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讀到這裡,還能有人不為之動容嗎?

最後的附錄裡,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最後附錄三裡,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鍾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於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範深深感動著我。真希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13

按道理,《我們仨》是一本叫人看了悲傷的書,生離死別向來是個沉重的話題,但作者卻沒有悲慟的哭述,而是用平靜的筆娓娓道來,展現地更多的也是這個三口之家平凡生活中的縷縷溫情。

《我們仨》發表於20xx年,全書分為三部,分別是“我們倆都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第一部用簡短的兩頁講述了作者的揮之不去的夢,第二部完全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三部則是作者婚姻63年來的回憶錄。作者高超的文字技術、寫作手法不必贅述,暫且想談談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一些感觸。

關於愛情:

楊絳與錢鍾書相識於1932年,初次見面,男方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女方則緊張地回答:“我也沒有男朋友。”一見鍾情,羨煞旁人。

1935年結婚後錢鍾書帶著楊絳來到英國,兩人先後求學於牛津和巴黎大學。楊絳稱鍾書生活中“拙手笨腳”,來英國的第一天,錢鍾書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個門牙。在楊絳懷孕時,鍾書經常在家裡“幹壞事”,時不時打翻了墨水瓶,砸壞了檯燈,弄壞了門把手,而楊絳卻每次都回:“沒事,我會修。”在楊絳看來,錢鍾書身上那些缺點,都是細枝末節,無關緊要,他身上的優點卻是獨一無二,旁人無法取代的。她曾說“我最大的功勞,是保住了錢鍾書的淘氣和那一團痴氣。這是錢鍾書的最可貴處。他淘氣、天真,加上他過人的智慧,成了現在眾人心目中,博學而又風趣的錢鍾書。”

後來楊絳懷上了圓圓,鍾書知道後只一句:“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兩個人能夠一輩子顛沛流離,相守相助,或許正是懂得相互欣賞的緣故。多年前,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她把它念給錢鍾書聽,錢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楊絳答,“我也一樣。”這是我聽過的最美的情話,許多人抱怨自己遇不到真愛,他們或許不是沒有遇見過心動,他們所期望的只是一種被堅定需要的感覺。

關於親情:

圓圓剛出生被抱出產房時,鍾書仔細看了又看,然後得意的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這是父親給她的歡迎詞。我很喜歡護士們給圓圓的稱呼“星海小姐”,因為她出生時啼聲洪亮,大家便稱她“Misssing high”,也是對圓圓健康成長的寄託。圓圓很愛讀書,天資聰慧,跟父親很像,也始終跟父親最“哥們兒”,父女之間的互動也是一家人的樂趣所在。

楊絳和錢鍾書先後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蛇神”。阿瑗寫了一張大字報與“牛鬼蛇神”的父母劃清界限,然後一言不發,從書包裡取出未完的針線活,為媽媽做一套睡衣;又從書包裡取出一大包爸爸愛吃的'夾心糖,她找出一個玻璃瓶子,把糖一顆顆剝去包糖的紙塞進瓶子裡。他們仨是一個整體,互相幫助,彼此依賴,誰也離不開誰,讀書筆記。只要三人在一起就充滿歡樂,只要三人在一起,生活再艱苦都有挺過去的理由。在錢媛去世前一兩個月,她還堅持病床上寫著《我們仨》,她想把最珍貴的回憶留下,她想告告訴他的父母她有多愛他們。令人遺憾的是人世間沒有永遠,只有不盡的生離死別,我們能做的只有珍惜當下。

關於家國:

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很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的留在上海,靜待解放。”在中國局勢動盪之時就楊絳和錢鍾書便急忙的從英國趕回國,而此時的圓圓,才兩個月。

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但卻默默地給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仨讀書心得 篇14

最美的是她們仨“散於古驛站”,“美”當然不是因為他們的散而是楊先生的夢,也許她自己都不知道那是否是夢,我作為小小讀者又何從知曉呢?又或許楊絳先生回憶那些日子太多逐漸離別的悲傷,不忍直直回憶,亦夢亦真、朦朦朧朧,隔著時間就像在述說著很久以前的事,也就不那麼痛了。

原文摘錄:我隔著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裡翻滾的笑浪。

很喜歡楊絳先生這樣調皮的文字,還記得鍾書先生的一句經典情話“遇到她之前,我從未想過結果,遇到她之後我結婚從未想過別人”,我想鍾書先生如此喜歡她定與這份小調皮有些一些關係。

原文摘錄: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用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量。坐冷板凳的書呆子,待人不妨像讀書般讀;政治家或企業家等也許得把人當作繩子使用。鍾書待喬木同志是把他當書讀。

類似的回憶錄我也讀過幾本,在這當中讀到的是我們不曾知道的那些人最真情的一面,最打動人的也是這份真情。她們仨將人間真情(愛情、親情)詮釋得那樣美好,讓我相信:原來,人間有真情,而且情可以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