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孤獨之旅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1

巧妙的切入點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並且將聽、說、讀、寫的訓練自然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同時也不乏德育教育,這是我教學中較為成功的地方。

然而在教學這張畫紙也有很多敗筆,留下很多遺憾,對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簡單,沒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有些方面包辦代替較多,直接給了學生的答案,不利於學生思維的開發;在探究環境描寫對主題和人物所起的作用方面,膚淺、不深入、不透徹,忽略了朗讀的訓練,應該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感悟,讀出見解,在拓展延伸方面更是一個空白,需在後面的教學環節中注重這一問題,同時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的含義,在體驗欣賞過程中,擴充套件學生視野、豐富情感,激發學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態,樹立奮進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2

今天我們楊特工作室的學員聽的是深圳東湖中學徐萍老師的常態課,徐萍老師教的是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徐萍老師在多媒體氾濫的情況下,大膽地捨去多媒體,實在是理智的、有自己追求的教師。她的課設計了四個環節:一是掃清字詞障礙,二是概括人物形象,三是分析人物形象,四是品人物語言特點。許老師的課環節十分完整,但因為面面俱因而顯得所有問題都是蜻蜓點水,並沒有深入,每個環節的平均有力就顯得重難點不突出了,因而引起了我的諸多反思:

(一)我們的語文課是否每節課都得面面俱到呢?

其實在《新課標》的《實施建議》裡就提到“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因而我覺得我們或許不應該為了教學的完整而面面俱到,教師對文字應該有自己的解讀,找到自己要突破的重難點,從而想辦法引領學生深入文字,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教有所破,從而令學生學有所獲。像本文曹文軒通過寫杜小康在於父親一起放鴨,鴨子失蹤,杜小康在尋找鴨子的時候遇到了暴風雨,在暴風雨中杜小康經歷了孤獨害怕——到認命消極——最後積極樂觀的故事。本來主人翁杜小康的心理活動是全文的重點,假如老師能帶領學生深入體會杜小康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那本文的難點與重點就突破了。人物形象也就十分鮮明地凸現在學生的眼前了。

(二)、教師的評價語言是否要有指導性?

我留意到徐老師對曹文軒的`《孤獨之旅》的評價,有兩句話一是:“我覺得他寫得很美。”二是:“他寫得很細膩”。對學生的回答也是用模糊語言“好”、“很好”來評價。這樣的評價太籠統、模糊,並不利於學生的習得。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學會學習”是要我們老師引導的,而且老師本身就帶有示範作用,這樣的評價何來指導與示範作用呢?又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呢?

我認為我們的教育重要的或許並不在於我們教什麼和教了多少,而在於我們的學生學到了什麼與我們是怎樣引領學生習得的。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3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悄悄地發生變化,語文課堂逐漸“活” 了起來。我在講這一節公開課的時候,充分利用一切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孩子們熱情高漲, 敢想敢說.真可謂是活而不亂.然而,用心觀察便能發現課堂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一、一味追求熱鬧而忽略雙基

新課改以來,“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冷清清的場面,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遊戲、表演、畫畫、採訪等能強調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氣氛是活躍了,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聽課者也倍感輕鬆。可靜心一想,這節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提出了幾個疑問?思考了幾個問題?學會了哪些知識?發展了哪些能力?便又覺得這課活潑有餘,紮實不足。我的這節課在起初的設計上,並不願意把“孤獨”的心情一直籠罩在課堂上,所以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希望使學生走進孤獨---承取孤獨----享受孤獨,在每一個環偵,我都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甚至作為老師,我本身就有點逃避了孤獨.這節課比較輕鬆和愉悅, 甚至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在笑聲中度過的.孩子享受到了走出孤獨的喜悅,板書的創新設計,拓展訓練的遊戲設計等,使孩子感受到了樂趣.充滿了新鮮之感.但是對於課本的雙基問題,就顯得比較少.課後我仔細尋找了原因.在授課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關係,我的課堂容量大,可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教學內容,因此,就出現了課本知識講解的很少的情況. 課後仔細想想.在某些環節可以壓縮設計.這樣可以大大節省時間.另一方面,就是我太注重這節課的活動設計了,忽略了課本的內容,一味的達到情感價值態度觀的教學目標,而忽略了雙基的培養.我反思的結果是:我們不僅要從表面看課堂是否活躍,還要關注每個學生在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這些活動是否有益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許活潑的課堂形式固然重要,但這不是終極目標,我們應通過創設一些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鼓勵孆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高效率地進行思考、練習,使我們的教學真正做到在務實中求活,在求活中務實,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學生舉手踴躍而思維膚淺

課堂上,舉手積極與否是衡量學生思維是否活躍的'重要標準。教師想方設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經過訓練,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的確增強了。但仔細觀察,難免又會發現一些問題。不少的課堂上,老師的問題剛出口,學生便急於表現自我,小手齊刷刷高高舉起,還不停地喊著“我”、“我”。如老師提出有難度的問題,學生也是這一表現。聽學生的回答,大多數是低質量、比較膚淺的。也難怪,舉手如此迅速,不是建立在精讀文字、深入思考的基礎上,見解怎麼深刻?在這節課上,我提出了問題:請學生找尋主人公杜小康生活艱苦孤獨的句子,其中有一名同學很迅速的舉起了手,回答到: 鴨子向天叫了幾聲…”在場的老師和學生都笑了.這是描寫鴨子的句子,並非是主人公的語句.課堂上孩子們舉手踴躍.但是思維沒有建立在精讀課本的基礎之上,所以出了一個大笑話.

因此,為了提高交流的質量,教師應引導學生專心傾聽,細心揣摩,深入思考,虛心接納,以免使學生養成以自我為中心、思維膚淺和淺嘗輒止的不良學習習慣。

以上這兩點,就是我這節課之後的一些思考.我希望在以後的課堂上,可以避免這樣的錯誤.使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同時,也要提高他們對課本的深入思考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教學方式.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說精美傳神的語言。把握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理解小說內容,理清故事情節,體會標題含義,把握課文主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擴充套件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堅定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學習重點

理解小說內容,理清故事情節,品味小說精美傳神的語言。

學習難點

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把握小說主題。

學法指導

誦讀法:反覆誦讀,進入作品情境,理解課文內容。

體驗法:在研讀中聯絡生活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學過程

有人在陽光下成長,有人在風雨中成長;有人在無憂無慮中成長,也有人在痛苦中煎熬成長……成長有成長的快樂,成長有成長的煩惱。一提到“孤獨”二字,我們總會感到淒涼、酸苦。有一個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學,跟隨父親到蘆葦蕩放鴨。今天,讓我們走進他的世界,感受他的成長曆程。

一、助學資訊

1、作者簡介:

曹文軒,當代作家。1954年生於江蘇鹽城農村。1974年考進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後留校任教。現任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

2、背景介紹:

這是一部關於少年成長的長篇小說。本文節選部分寫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與厄運抗爭時的悲愴。

二、字詞積累

1、讀準字音。

嬉鬧(x238;) 摻雜(ch226;n) 撩逗(liáo) 眺望(tiào)

凹地(226;o) 膽怯(qiè) 戳破(chu244;)撅斷(jǖē)

2、理解詞語

厚實:豐富、富裕。

撩逗:挑逗、招惹。

驅除:趕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文中指暴風雨來勢猛烈,超乎平常。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況、聲譽等下降得很厲害。

三、整體感知

1、通讀課文,概括文章故事內容。

杜小康和父親一起去放鴨子,經受磨難,逐漸變得成熟、堅強的故事。

2、理清小說故事情節。

家道中落,隨父放鴨(開端)——撐船趕鴨,出到葦蕩(發展)——葦蕩遇雨,經受考驗(高潮)——與鴨共成長(結局)

a、細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杜小康心理活動的語句,理解他的心路歷程,體會他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長之旅。

不同階段不同心理感受

離開油麻地,出發時茫然和恐懼

到達目的地——蘆葦蕩害怕和膽怯

在蘆葦蕩安靜下來孤獨

在蘆葦蕩時間一久不會再忽然地恐慌

經歷暴風雨後堅強

b、對杜小康來說,文題“孤獨之旅”中的“孤獨”是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的?

情感世界的孤獨:杜小康離開學校,沒有同學間的情感交流;遠離人群;與父親沒有共同語言,缺乏心靈的溝通和交流。

面對自然環境的孤獨:離開村莊,來到一個無比廣闊而又神祕莫測的大自然,幼小的心靈感覺到了巨大的孤獨。

對未來前途的恐懼:漫漫放鴨路,何處是盡頭?

c、賞讀課文,品味文章的環境描寫。

文章的自然環境描寫很多,也很精彩,可以說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用勾畫批註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語句或段落,說說這些景物描寫有何作用?(提示:鴨群、蘆葦蕩、暴風雨)

1、鴨群

(1)鴨群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奮力向前推進……船首是一片均勻的、永恆的水聲。

突出划船趕鴨子的速度很快,烘托了父子倆對前途的茫然無助的心情。

(2)鴨們十分乖巧……知道一老一小都還在船上,才又將頭重新放回翅膀裡。

以鴨子“無家”“漂流”及對唯一的小船的依靠烘托出父子倆此時孤獨、恐懼、無依的心理。

(3)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它們的羽毛開始變得鮮亮,並且變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潑進了。公鴨們變得更加漂亮,深淺不一樣的藍羽、紫羽,在陽光下猶如軟緞一樣閃閃發光。

以鴨子的成長象徵著小康的成熟,深化了小說主題。

2、蘆葦蕩

這才是真正的蘆蕩,是杜小康從未見過的蘆蕩……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了的感覺。

這樣無邊無際的蘆蕩渲染了氣氛,更增添了主人公內心的恐懼和害怕。

3、暴風雨

一大早,天就陰沉下來……四下裡,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折斷的咔嚓聲。

可怕的暴風雨讓本來孤獨恐懼的主人公更加陷入恐慌之中,但也正是有了這暴風雨,讓杜小康體驗了真正成長的過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小結:本文以較大的篇幅描寫鴨子,以鴨群的變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長;以蘆葦作為人物心理變化的見證;暴風雨成了杜小康成長的催生力量。面對蘆葦蕩中極其可怕的暴風雨,杜小康在暴風雨中搏鬥,表現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文章出色的自然環境描寫為人物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和舞臺,對錶現杜小康的成長起到了烘托、暗示、促進、推動的作用。

(一般小說環境描寫的作用:

①渲染氣氛;

②烘托人物形象;

③推動情節發展;

④深化作品主題。)

四、精讀課文,探究杜小康這個人物形象。

面對眼前的環境的孤獨與寂寞,杜小康的心理由恐慌、膽怯、害怕最終走向了堅強。經過這一段心路歷程,杜小康變得堅強、勇敢,成熟起來了嗎?你眼中的杜小康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談談你的看法。

他是一個不怕困難,勇敢堅強的少年,懂事,有責任心,堅毅勇敢、通情達理,理解父母苦衷,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堅強的男子漢。

文章主旨

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結合現實,談談本課給了你哪些收穫?

(1)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並且使自己在鬥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課文告訴我們:人除了要戰勝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戰勝自我。

(3)小說啟迪我們:少年要面對困難,而不是躲避困難。最終贏得了勝利,會有一種自豪感和成長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渴望與追求。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使人成熟、奮進。

教學板書

孤獨之旅曹文軒

開端:家道中落,隨父放鴨

發展:撐船趕鴨,初到葦蕩

情節

高潮:葦蕩遇雨,經受考驗

結局:與鴨共成長

人物:杜小康——經受磨難,逐漸成熟成長

鴨群

環境蘆蕩,人物成長的廣闊背景

風雨

環節五

跟著杜小康走完了這段孤獨之旅,我想我們每個同學的內心一定品嚐到了孤獨的味道,酸甜苦辣鹹盡在其中。接下來,老師請同學們來品嚐幾份孤獨,然後想想杜小康的孤獨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鳴,拿起筆寫寫你的孤獨體驗。

1、把自己親身經歷過“孤獨”的故事在全班進行交流。

2、每位同學用“孤獨是……”寫一句話,在全班做一次朗誦。

3、課後閱讀曹文軒的《草房子》。

教學反思

本文以第三人稱進行寫作,且小說內容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了障礙。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用“代入式”進行閱讀,假設自己就是杜小康,設身處地理解杜小康的心理感受,對學生掌握小說主旨、理解題目含義都有很大的幫助。聯絡現實生活,體現新課標要求,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探究意識。

讀到《孤獨之旅》,看起來是個平淡無奇的文章,但是我從中得到了很大的感觸,杜小康小時候因為家庭變故不得不放棄學業,放鴨來維持生計,艱苦的生活磨練了他的意志,從而使他走向成熟。

我認為,現在的我們很難有那樣的遭遇,更不會那麼小就面對生存問題,小時候,我們都是不諳世事的“小破孩”每天無憂無慮的生活,不用擔心吃不上飯,也不用擔心自己的住所,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文中的杜小康正是應了那句歌詞:“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是啊,多少名人都是經歷過重重磨難才得到最後的成功的,貝多芬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艱難的繼續創作,許多的人都是在狂風暴雨的洗禮中成長,命運只能改變你未來的一小部分,只有用自己的力量才能換來明天的彩虹。

坦然地面對風雨,坦然地接受風雨的洗禮吧!讓狂風吹去我們的幼稚,吹出我們的成熟;讓暴雨滌去我們的混沌,滌出我們的清澈;讓暴風雨洗涮我們脆弱的枝葉,湧出一顆堅強勇敢的花蕊,綻放一片絢麗與芬芳。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5

如何讓學生理解孤獨,感悟成長的真諦,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推進,讓學生成為人的課程成了語文教育發展的方向,在這堂課中始終以人為本,突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還學生閱讀主動權,實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縱向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開放的問題設計,還學生自主閱讀權力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認知實際,幫助學生化解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開啟學生探究的閘門和思維的通道,引導學生走進文字,並將發現的機會給了學生。教學中設計了“為什麼說這是一次孤獨之旅呢?當他勇於面對孤獨後,他又會怎樣?”兩個問題,這問題如投入石頭的'湖面一般,學生在尋找文字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將思維和情感融進了作品靈魂的深處。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對文章的美點及美感把握準確,有的學生分析比我預設的答案還要全面,表現出較高的個性閱讀鑑賞水平。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不應該人為地設定出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來限制學生的思維。尤其是不能將課文支解成一些零碎的片段進行問答式解讀。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將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依據自身的知識積澱和生活體驗等進行整體性的閱讀或個性解讀,這樣便於學生充分發揮思維的空間,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識積澱去啟用知識,去感受情感,以心靈去振奮心靈。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就能實現“交流”與“互惠”,就會迸發出學生智慧的火花,就會使學生的思想飛揚、閱讀能力得到提升,難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二)平等的對話氛圍,給學生自主閱讀空間

說實在的,作為一名有若干年教齡的教師,已經形成了太多的思維定勢,以至於難以擺脫常規思維的束縛,這些主觀、僵化、權威的條條框框,不僅約束著教師自己,還約束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機會。因此,我們在平時課堂教學中,要摒棄僵化的、唯上、唯師、唯本的觀念。在課堂上多動腦想想,多給機會讓學生進行交流,重視學生那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的閃現,平等地對待學生的回答、質疑,如果每一堂課都能這樣做,你會驚奇發現學生的創造潛能是多麼巨大。這時的課堂會因學生豐富多彩的問題和“弦外之音”而變得精彩。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6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悄悄地發生變化,語文課堂逐漸“活” 了起來。我在講這一節公開課的時候,充分利用一切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孩子們熱情高漲, 敢想敢說。真可謂是活而不亂。然而,用心觀察便能發現課堂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一、一味追求熱鬧而忽略雙基

新課改以來,“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冷清清的場面,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遊戲、表演、畫畫、採訪等能強調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氣氛是活躍了,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聽課者也倍感輕鬆。可靜心一想,這節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提出了幾個疑問?思考了幾個問題?學會了哪些知識?發展了哪些能力?便又覺得這課活潑有餘,紮實不足。我的這節課在起初的設計上,並不願意把“孤獨”的心情一直籠罩在課堂上,所以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希望使學生走進孤獨———承取孤獨————享受孤獨,在每一個環偵,我都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甚至作為老師,我本身就有點逃避了孤獨。這節課比較輕鬆和愉悅, 甚至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在笑聲中度過的。孩子享受到了走出孤獨的喜悅,板書的創新設計,拓展訓練的遊戲設計等,使孩子感受到了樂趣。充滿了新鮮之感。但是對於課本的雙基問題,就顯得比較少。課後我仔細尋找了原因。在授課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關係,我的課堂容量大,可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教學內容,因此,就出現了課本知識講解的很少的情況。 課後仔細想想。在某些環節可以壓縮設計。這樣可以大大節省時間。另一方面,就是我太注重這節課的活動設計了,忽略了課本的內容,一味的達到情感價值態度觀的教學目標,而忽略了雙基的培養。我反思的結果是:我們不僅要從表面看課堂是否活躍,還要關注每個學生在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這些活動是否有益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許活潑的課堂形式固然重要,但這不是終極目標,我們應通過創設一些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鼓勵孆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高效率地進行思考、練習,使∑們的`教學真正做到在務實中求活,在求活中務實,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學生舉手踴躍而思維膚淺

課堂上,舉手積極與否是衡量學生思維是否活躍的重要標準。教師想方設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經過訓練,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的確增強了。但仔細觀察,難免又會發現一些問題。不少的課堂上,老師的問題剛出口,學生便急於表現自我,小手齊刷刷高高舉起,還不停地喊著“我”、“我”。如老師提出有難度的問題,學生也是這一表現。聽學生的回答,大多數是低質量、比較膚淺的。也難怪,舉手如此迅速,不是建立在精讀文字、深入思考的基礎上,見解怎麼深刻?在這節課上,我提出了問題:請學生找尋主人公杜小康生活艱苦孤獨的句子,其中有一名同學很迅速的舉起了手,回答到: 鴨子向天叫了幾聲…”在場的老師和學生都笑了。這是描寫鴨子的句子,並非是主人公的語句。課堂上孩子們舉手踴躍。但是思維沒有建立在精讀課本的基礎之上,所以出了一個大笑話。

因此,為了提高交流的質量,教師應引導學生專心傾聽,細心揣摩,深入思考,虛心接納,以免使學生養成以自我為中心、思維膚淺和淺嘗輒止的不良學習習慣。

以上這兩點,就是我這節課之後的一些思考。我希望在以後的課堂上,可以避免這樣的錯誤。使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同時,也要提高他們對課本的深入思考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教學方式。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7

《孤獨之旅》一課教學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語文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體現了以“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主動創新意識,倡導了自主、合作、探究的。

《孤獨之旅》一課教學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語文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體現了以“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主動創新意識,倡導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樂於探索的興趣,體現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現在我對這節課從兩大方面反思如下:

一、任務達程度凸顯。

《孤獨之旅》是一個小小少年成長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後,他跟隨父親到遙遠的蘆蕩放鴨時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孤獨。孤獨,是生活給予他的一道美麗又殘酷的人生考題。小說命名為“孤獨之旅”,蘊含深刻意味。孤獨可以說是現代人比較普遍的一種情愫,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之中的我們不是缺少孤獨而是缺少感悟。因此從整堂課的構思看,以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為主線來理解分析課文,思路清晰,也很好的體現了語文這一學科的工具性;在三要素中,重點圍繞典型環境中人物的心裡感受展開分析,重點突出,教學效果顯著。

二、課堂生成效果佳。

1、從匯入看,仇老師在教學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既明確了課文背景,也瞭解了課文內容;又藉助影視來教學,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愉悅,給學生一個理解課文的途徑,又以此匯入新課,走進文字的方式擬定了教學流程:

(1)整體感知,理解孤獨。

(2)速讀課文,感悟孤獨。

(3)聯絡自身,暢談孤獨。

2、從指導閱讀看,我們團隊認為在閱讀教學中,要想學生對文字有真“感受”,真“體驗”,一定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獲取極為珍貴的對文字的第一感受和體驗,來達到最理想的閱讀效果。這正對應了《語文課程標準》所建議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相一致。

因此,我們團隊認為“板塊一” 通過引導學生結合小說三要素概括課文內容,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學生板演後,教師讓學生讀,教師巧妙的提示,學生便順利的概括出“杜小康和父親在蘆葦蕩放鴨子,經歷風雨後成長。”這一環節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又讓學生的感知課文,這初步感知課文,為下面的環節又作了很好的鋪墊。這一常規教學,也教會了學生在以後閱讀小說的方法,並培養了學生篩選資訊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板塊二” 通過學生四人一組快速瀏覽課文,學生找關鍵語段來深入研析課文,關注主人公的心路歷程,感悟孤獨,突破文章的重點。我們團隊認為任何問題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自由閱讀文字。也就是讓學生帶著他們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的體驗直接與文字進行對話,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靈,觸控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又因為這是第一課時,仇老師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把重點放在賞析典型環境下人物的心理感受,而情節一帶而過,沒有去追求面面俱到,但以點帶面,也收到同樣的教學效果。這一環節的設定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索的舞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錘鍊了學生語文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給予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合作機會。特別是仇老師在這一環中的圖片展示時,配以簡單的三個問句:“呆一天還行,呆一個月甚至是一年呢?”學生自然有了“受不了”的答案,頃刻之間學生便走進了杜小康的內心。

“板塊三”則是為學生設定了寫作平臺,通過學生寫幾十個字的簡訊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自我,暢談人生感悟,敢於面對孤獨,並在孤獨中收穫成長、勇氣和思想。從而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也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這一環節的設定,體現了教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是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在積極發言中鍛鍊了自己,同時在展示合作學習的成果時,學生有了成就感,身心感到了愉悅。

3、從多媒體使用上看,仇老師不喜歡花哨的東西,但只要和文字切合的好的歌曲、影視或圖片,她都要好好利用,比如在本節課用到的蘆葦蕩圖片以及在課前播放的歌曲《重頭再來》,匯入新課時插入電影《草房子》相關的視訊,這都有利於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多感官並用去感受文學的美!

三、經過細品與反思,我們團隊也發現了這樣那樣不完美之處:

1、課堂時間安排還不夠充裕。在給學生速讀概括,找關鍵語句方面用的時間較長,學生抒寫自己內心感受後展示的時間較少。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2、為了彰顯語文味,朗讀必不可少。為此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式的朗讀,使學生在朗讀時培養語感豐富體驗。對學生的朗讀評價指導不夠,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3、由於疏忽,在設計拓展作業時:如果你是文中的杜小康,想給老師、爸爸、媽媽、同學……寫信,情書孤獨之境時,意外的將爸爸也打進課件裡,如果爸爸、媽媽直接換成親人會更好。

4、仇老師在偶發事件處理上不夠妥當,男生不敢發言,教師應鼓勵學生,不會沒關係,重在參與,然後再讓男生回答。

總之,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團隊受益匪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永遠告誡自己:“敢於直面自己的失誤,敢於嘗試!”這樣,我們才會不斷進步。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8

衡量一堂語文課是不是好課,關鍵是看學生是否有所得,是否有助於學生的發展。而要實現以上的目標,關鍵是看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否有效,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否符合實際,課堂組織實施是否科學合理。

一、教什麼永遠比怎麼教重要----教學目標的定位必須凸顯文字的語文核心價值,將教學目標簡約化,使學生易學易得易消化。

有效教學有賴於教學目標的有效設定。它基於三個支點:1、是對學情的準確把握;2、是教師對文字的正確解讀;3、是教學目標必須集中、單一。

第一:我們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情感積澱、智力水平的基礎上的,是以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思維方式為出發點的。

有時候,教師或以自己的感知強加於學生,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或強調閱讀技法,忽視了個體的情感體驗;或以作者的感受來人為提升學生的領悟。這樣的'結果,哪怕是名家名篇,學生也會無動於衷。這種不從學生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的教學,只會使學生迷失自己,喪失閱讀興趣。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學生,都是父母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可以說從一出生,就是家庭的中心,生活在安逸祥和的環境中,不具備面對孤獨的情感體驗。如果找不到共鳴的地方,還會出現教師在臺上激情澎湃,學生卻無動於衷的尷尬局面。我的匯入,是在課前充分而親切的溝通交流和情感互動中喚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關注和接近,避開抽象的題目;為新課文構築背景,以求教材與生活,作者與學生情感上的溝通。自然與課文接軌。

第二:對於一篇課文來說,我們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其實就是通過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來體現的文字的語文核心價值。我始終認為“教什麼永遠比怎麼教重要”。語文教師決定所謂的“教什麼”的問題,就是他從文字中選擇、定位合適的單元內容的過程,而這有賴於教師對文字的深入挖掘和獨到的理解。

對《孤獨之旅》的核心價值的認識,我的看法是:學生通過閱讀來理解文字為強化”孤獨之感”而採用的人物細節描寫、父親的側面烘托、環境的多重渲染等手法的運用。

一節課或一個單元教學時間裡,我們不可能涉及一篇課文中所有含有教學價值的資訊。通俗的說一堂課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其實,每一節課的目標集中、單一了,學生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能動性,才能在課堂上有思想,最大限度的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維的深度。這就是我們所說“一課一得”。

二、書聲朗朗,議論紛紛——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必須凸現學生主體意識,還課堂於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觸控語言。

考量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終極歸宿是看學生學習活動是否充分、思維是否活躍、思想是否發展。“書聲朗朗,議論紛紛”是語文課堂的理想境界。它應該是教師“平等中的首席”和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有效確立、和諧共振的結果。

怎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定式。一堂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文字、時事、教師的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全班同學躍躍欲試,發言空前熱烈的課未必是好課;全班同學既不舉手也不發言,只是心無旁騖聽講、思考的課也不一定不好。

怎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定式。一堂課,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文字、時事、學生的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儘量少說話的課未必是好課,關鍵是看教師是否問的得法,引的到位。如我在引導學生理解杜小康已經長大時,試著品味了人物的第三句話,就在學生不得要領時,我給予了兩次點撥:1、杜小康是在什麼時候講這句話的(暴風雨將歇時);2、他又是在怎樣的狀況下說這樣的話的(疲憊不堪、傷痕累累的情況下),使學生頓時豁然開朗。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適當地運用了追問,都能問在學生欲言又止處,問在學生思想阻梗處,起到了較好的深化點撥作用。設問“宜粗”不宜“細”,宜“放”不宜“收”。就是說要能夠從整體上關照到課堂目標的達成,要能引發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想,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只是,我覺得粗化設問的同時,不能使問題流於隱晦,這反而會增加學生思考的難度,與我們目標簡化、增強效果的目標相悖。

當然,教師一講到底,學生積極思維的課不一定不好。關鍵是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的容器和自己個人表演的道具,不能用花哨的技巧幹擾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思想的空間,使學生無法舒展自己的身心,無法實現與文字的零距離的對話,思想無法突圍。我們應該為學生創造能親密接觸文字,充分涵詠語言,深入體驗感悟的時機。唯如此,我們教師,即使是一枝蘆葦,那也是一枝會思想的蘆葦;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才是學生思想飛揚的場所。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9

幾經周折,當我將《孤獨之旅》這節公開課上了後,第一感覺就是如釋重負。畢竟,期中前就定下的上課內容,由原先十二週到十三週再到十四周,我的心頭早就有點招架不住。之後,又因準備的班級不巧已上(那位老師忘了),零時只得調至八年級,為此我又得準備教材。雖然這節課我已試上兩次,雖然這節課並不成功,還有許多不足,但我想我已經認真對待了。當然,我更清楚:我們的教學,我們的學生的確與區各學校相差甚遠,還有待細心學習。

《孤獨之旅》這部反映少年成長的小說,作者恐怕不止希望教者讓學生明白杜小康心理歷程,文中出色的環境描寫與細節描寫,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成長的意義,培養堅強的.品格。為此,我在教學《孤獨之旅》時,緊扣新課標指出的“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原則,既尊重學生的人格,也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心理髮展的需要,從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探究意識入手,過程中採取各式方法引導他們的情感、思維積極活動。

在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基本目標中,給予適時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對於課題《孤獨之旅》含義的理解,我主要是想通過認識其心理歷程(具體幾個階段)來認識。雖然這部分學生未能全面理解,完全動起來,關鍵源於我對文字引導認識不夠,對其成長階段帶學生品讀太少,再加上忙於搶時間,析環境。至於品讀賞析環境,則想通過選讀、評析、範讀、齊讀來處理。但沒想到,八年級同學會如此。原本以情育人、以美育人的設想只能化為零。

當然我也非常認可各位骨幹教師精彩的點評,但我上課前也想到:整節課容量太大,如何有效騰出時間給學生足夠賞析?既要體現一節課的完整,又要有效訓練學生各種能力。為此我只能壓前面,以提供足夠時間來賞析。換句話,如果上兩課時,學生的理解與感悟,肯定要深得多。讀當然是最重要的。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四:

《孤獨之旅》是一個小小少年成長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後,他跟隨父親到遙遠的蘆蕩放鴨時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孤獨。孤獨,是生活給予他的一道美麗又殘酷的人生考題。小說命名為“孤獨之旅”,蘊含深刻意味。孤獨可以說是現代人比較普遍的一種情愫,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之中的我們不是缺少孤獨而是缺少感悟。所以我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

所以對於這堂課,我做了這樣設想,教學內容上,學生通過這節課對這篇小說的學習,能夠了解到原來這“孤獨之旅”就是杜小康在經歷了恐懼、孤獨變得堅強的心靈成長之旅,能夠感悟到挫折對一個人成長的作用,能正確認識挫折。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10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理解並積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詞語。

2、理解小說內容,體會標題的含義。

能力目標:

1、 理清故事情節 ,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說精美傳神的語言。

情感與價值觀:

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擴充套件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堅定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二、教學設想

1、抓住小康的心理活動組織教學,要學生從自己的視角理解小康的心理,這樣更切合學生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例如當時假如是你會怎樣想?怎樣做等。

2、要注意環境描寫的作用。鴨群的活動、蘆蕩的描寫、風雨的描寫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教學的 一個重點。不僅要理解,最好安排一些片段訓練,使學生也能有意識的運用這些寫法。

3、課外引導學生閱讀《孤獨之旅》全文。

三、教材分析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課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戰勝恐懼和孤獨而成熟、堅強的成長曆程。小說命名為孤獨之旅,蘊涵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 是在成長過程中豐滿起來的。而小說中出色的自然環境描寫又為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學習這篇課文,既能擴充套件學生視野、豐富情感,又能激勵學生對比自己的生活形態,樹立奮進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體驗成長的感受。

2、理解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難點:

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五、教學方法

1、誦讀法:小說的語言平白、樸實,沒有過多修飾,符合主人公單純、簡單的生活。文中的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進入作品情境,理解課文內容。

2、點撥法:教學中通 過設定疑點,引導學生質疑思索,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究,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如對文題孤獨含義的深層領悟。

六、教學過程

(一)、以“昨天的杜小康”話題匯入

師:同學們,這節課老師要帶著大家進入一個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這個男孩,他曾經可是一個人物。他的年齡和大家差不多,是個班長,而且還是班上成績最好的一個學生。除此之外,他家還是當地最有錢的人家,當別的同學穿著單衣哆嗦著進入冬天時,他卻擁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別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級也只能用草繩當褲帶時,他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擁有了一條油汪汪的皮帶;當別人幾乎還沒有見過自行車是啥樣子的時候,他已經騎上了專屬於他自己的自行車。這個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誰嗎?(杜小康) 師:是的,他就是小康,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個呼風喚雨的杜小康。不過,今天我們要去認識的杜小康好像不是這樣的了。接下來,讓我們跟著杜小康,去走一趟孤獨之旅。

(二)、跟著杜小康走孤獨之旅

(一) 無奈。

(屏顯。)

人離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個廣大無邊的世界。二是出於無奈。三是人的眼中、心裡,總有一個前方在召喚著他。

——曹文軒《前方》

師:杜小康就要離家了,請同學們關注課文第1段,看看他離家的原因是曹文軒講的哪一點?並說說你是從哪個詞讀出來的。他為什麼會感覺無奈呢?

齊讀第1段,感受杜小康此刻的無奈之情。

(屏顯,請一生讀。)關於父親的放鴨計劃,《草房子》裡是這樣介紹的。

夏天,杜小康跟著父親,趕著那群已經一斤多的500只鴨子離開油麻地一帶的水面。船是被加工過的,有船篷,有一隻燒飯的泥爐。船上有被子、糧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們要將鴨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蘆蕩去。因為,那邊 魚蝦多,活食多。鴨子在那裡生活,會提前一個月下蛋,並且會使勁下蛋,甚至會大量地下雙黃蛋。那時,就在蘆蕩圍一個鴨欄,鴨蛋就在當地賣掉,到明年春天,再將鴨一路放回油麻地。

師:這就是杜小康父親為挽救家道而設計的巨集偉藍圖,於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運丟擲原來的生活軌道的時候,即使一 萬個不願意,最後,也只能是帶著對“明年春天”的等待,帶著對這個藍幽幽的大“鴨蛋”的期盼,無奈地“離家”去放鴨了。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呢?接下來,讓我們跟著杜小康,一起踏上這趟“放鴨之旅”。

(二)恐慌。

(屏顯。)

“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人們藉著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曹文軒《前方》

師:杜小康就這樣跟著父親趕著鴨群向“前方”流浪。下面,請大家關注課文第二部分,也就是第2到27段,看看在離家去蘆蕩的路上和到達蘆蕩的頭兩天,杜小康有怎樣的心理感受?請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的心理狀態的詞語。

生(七嘴八舌):恐懼、害怕、膽怯、恐慌……

(師選擇“恐慌”板書。)

師:這就奇怪了,杜小康是和父親一起外出去放鴨的,而且那裡的風景好像也不錯哦,這又有什麼好恐慌的呢?帶著這個問題,請大家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理解思考片刻,然後全 班交流。 師:是的,這個時候,他害怕了。還有什麼原因讓他真正害怕呢?再想想看,為什麼是真正害怕?難道先前的害怕都是假的嗎?

一起來讀一下第21段 ,感受一下杜小康的那份恐慌之情。

(生配樂齊讀。)

(三)孤獨、驚喜。

(屏顯。)

“前方充滿艱辛,充滿危險……”

——曹文軒《前方》

師: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如果說之前困擾杜小康的主要是恐慌的話,那麼後來,他的前方出現了更大的艱辛和危險,那是什麼? 師:是的,孤獨。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來朗讀第28到31段,其他同學思考,你能從哪些字詞句中讀出杜小康的孤獨來?

(一生朗讀。 ) 師:那你說說看,你為什麼從中感到了孤獨?

一方面是情感世界的孤獨,一方面是自然環境給他造成的孤獨。

師:是嗎?你能跟我們說得再具體些嗎?

齊讀第33段。

(生齊讀第33段。)

(小結):現在,杜小康因為接受了孤獨,他慢慢地學著去適應“浮雲、蘆蕩、炊煙”這些極具有孤獨感的景色了,這些在他的眼裡變得不再那麼可怕了,因此,恐慌也少了。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場更大的磨難,那是什麼?接下來,請你研讀文章暴風雨來臨後的段落,結合預習,說說在這部分文字中,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杜小康?

(小結):暴風雨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壯大了發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堅強,冷靜,有責任心,他面對孤獨已不再逃離,他勇敢地直面,並且後來甚至似乎開始享受孤獨了。於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復甦了。接下來,讓我們齊讀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風雨後的那個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復甦後的那份美。

(生配樂齊讀。)

師:杜小康長大了,那麼,我們說,這僅僅只是一趟放鴨之旅或者孤獨之旅嗎?

師:還是什麼之旅?

成長之旅。而暴風雨就成了展示杜小康成長的舞臺。

(師播放杜小康用雙手捧起溫熱的鴨蛋時的影片片段。)

師:當杜小康用雙手捧起那溫熱的鴨蛋的時候,他不再是杜小康了,更不再是杜放鴨或者杜孤獨了,他成了杜收穫了。而回望成長背後那串深深淺淺的腳印,杜小康最應該感謝 的是什麼?(孤獨)。

(小結):是的,孤獨啊,或者說是那個以孤獨為底色,由天空、蘆蕩、大水、狂風、暴雨、小船、鴨子、生病、寒冷、飢餓、憂傷、恐慌等所構成的荒無人煙的世界。曹文軒他是這樣評價孤獨的,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句話。

(屏顯。生讀。)

“有些孤獨,其實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無法迴避的元素。我們要成長,就不能不與這些孤獨結伴而行。”

——曹文軒《感動》

師:現在,我們知道這篇文章的題目為什麼取名為“孤獨之旅”,而不是“放鴨之旅”、“成長之旅”,更不是“無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驚喜之旅”了嗎?是的,孤獨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這趟放鴨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長的主要原因。接下來,讓我們齊讀文章最後兩段,在深情的朗讀中結束這趟孤獨之旅。

(生齊讀。)

三、以“明天的杜小康”話題結束

孤獨之旅 走完了,而我們的小康他還得接著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還有無數個未知的前方在等著他。後來啊,他的前方出現了很多比孤獨更可怕的'敵人,他的鴨子都沒了,鴨蛋也泡湯了,父親又病重了。但我們的杜小康卻變得越來越坦然,越來越堅強了。當他穿著破爛的衣服重新出現在油麻地時,他面容清瘦,但一雙眼睛卻出奇地亮,並透出一種油麻地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幾個月後,他甚至不帶一絲卑微地在自己曾經就讀的“油麻地國小”門口擺起了地攤。同學們,我們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經可是油麻地最具有優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這些變化看在眼裡的油麻地小 學校長桑喬最後說了這麼一句話:“日後,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許就是杜小康了!”

板書:(略)

七、教學反思

《孤獨之旅》是一個小小少年成長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源自家境的“一落千丈”後,他跟隨父親到遙遠的蘆蕩放鴨時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孤獨。因此在教學本課文時,我依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了通過反覆誦讀和小組合作交流來學習課文。按整體感知-—明確故事情節的內在聯絡—明確主題,進而培養奮進、勇敢的精神情。

上課時,我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獲取極為珍貴的對文字的第一感受和體驗。能夠理清故事的情節,並在此基礎上覆述課文,感悟主人公的成長曆程。我認為閱讀教學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學生帶著課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與感受走進師生的對話,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相一致。因此我以為任何問題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自由閱讀文字。也就是讓學生帶著他們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的體驗直接與文字進行對話,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靈,觸控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在上課時,因安排的內容過多,一節課的時間教完太倉促了。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還是顯得太少,甚至有些學生想回答都沒有給予機會。做老師的,還是不能放開手腳讓學生盡情揮灑,對於本文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很多值得一一欣賞,但為了教學程式的有條不紊和教學主題的鮮明突出,我放棄了這些精彩描寫。

總之,這一堂課學生把握了故事情節,理解了人物形象,感悟了小說的主題。但對環境的描寫的作用理解得不夠深刻。相信下一次我將會教得更好。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11

教學《孤獨之旅》我緊扣新課標指出的“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原則,既尊重學生的人格。也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心理髮展的'需要,從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探究意識入手,過程中採取各式方法引導他們的情感、思維積極活動。在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基本目標中,給予適時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於“孤獨”的認識,有的很積極,有的消極因素較多。我幫助他們認識成長猶如“蠶蛹蛻變為碟”“鳳凰涅磐”要經受住痛苦的磨鍊之後才能見到彩虹。

在教學中,我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規律,合理設定目標坡度和師生,生生與本文的互動。以默讀,跳讀,研讀為手段,感受語文教學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內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一、初步體會小說中環境、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教學的重點)

二、通過品味語言來體驗、品味孤獨,指導學生勇敢面對孤獨,健康成長。(教學的難點)

[教學方法]誦讀法揣摩法點撥法文字細讀法

[基本理念]

緊扣本單元和小說的主題,立足大語文,彰顯語文味,由小說三要素入手展開教學。在教學中,注重人文性的滲透,強化“積累”、“誦讀”、“體驗”、“生活”等角度的語文教育的迴歸。

[教學思路]

①、課前發放課文材料,要求學生結合課後練習進行預習,自行解決閱讀障礙;②、由歌詞匯入新課,展開學習,教師抓住小說三要素設疑激趣,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字;③、以課文插圖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細讀研讀,引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④、聯絡學生自身,有課內走向課外,通過課內外文學的積累賞析來品味孤獨,從而豐富文字的內涵和外延,指導學生勇敢的面對孤獨。

[教學流程]

(課前為了緩解師生緊張的心理情緒,也為文字學習創設情感的基調,特播放張雨生的歌曲《大海》。熟悉的旋律使同學們輕鬆了起來。)

一、玩味歌詞,匯入新課:

“生活處處皆語文”(幻燈片文字),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無時不在。前幾天聽同學們唱歌,我發現有兩句歌詞耐人尋味——“我不想我不想長大,長大後世界就沒有花……”(看幻燈,點名學生唱這兩句)……同學們,你們想長大嗎?(由學生談論成長的煩惱或快樂)……不管我們想與不想,歲月和命運都將促你前行,更多的是無情的將我們拋到人生的風雨之中,使我們經受考驗,學會堅強,獲得成長。而在眾多的考驗當中,孤獨就是其中的一種。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一起來感受一位孤獨少年的成長曆程。(板書課題)

[設計說明]:曹文軒小說恆久的主題之一,即是:人,主要是成長一族被命運所拋,在絕望之際,重新誕生的奇蹟。這是哲學上存在論的探險(徐妍語)。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緊扣兩個關鍵詞“成長”和“孤獨”,以生活中學生成長的煩惱或快樂為切入口,由時下流行的歌曲SHE的《不想長大》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設疑激趣,整體感知:

1、小說寫了誰的孤獨之旅?(板書:杜小康)

杜小康為什麼會有這段孤獨之旅呢?(研讀第一段,品味詞語“竟”“忽然”“只好”。)

2、假如讓你不上學,跟著自己的父親去謀生,你願意嗎?(換位思考,調動學生生活體驗)

杜小康願意跟著父親去放鴨嗎?從哪裡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圈點勾畫,找出關鍵句子)

過渡:課文第48段說,他覺得自己長大了,堅強了。這個結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經歷了怎樣的磨難和考驗才體會到自己長大了呢?讓我們走近人物,體驗孤獨。

[設計說明]: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設疑,由小說的情節要素入手,整體把握文字。設疑時採用連續性的發問,注重思維的連貫性;設定懸念,深入文字,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調動。

三、走近人物,體驗孤獨:

1、請看大螢幕(點選幻燈片),這是一副來自課本里的插圖,誰來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或者說明一下它?通過對畫面的觀察,誰能猜出杜小康當時的心情?(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茫然、恐慌、孤獨等等)

[設計說明]:採用直觀式教學,以課文的插圖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為深入學習文字做好鋪墊。

2、據學生的回答追問,進行文字細讀:

追問:你能從文章中找出相應的段落語句嗎?課文是怎樣表現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獨的?(讓學生劃出相應的段落句子,引導學生仔細的品味推敲揣摩語言)

A、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寫,更換人稱朗讀,採用第一人稱朗讀,讓學學生談“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並相互評價。

B、恐慌——齊聲朗讀第21自然段:

提問:⑴、你覺得那些詞語用得較生動?這些詞語能否更換?

(“湧”“圍”突出了蘆葦蕩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

⑵、更換人稱朗讀、體驗。說說為什麼描寫蘆葦蕩。(以景襯情,襯托杜內心的恐慌)

C、孤獨——研讀第29—33段,讀讀議議,說說杜小康的孤獨體現在哪裡?

……

[設計說明]:文字細讀主要是對文字的語言、結構、修辭、文體等因素進行仔細的解讀。文字細讀的'過程是在對言語的感悟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心靈間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動。解讀文字時,要以自己的心靈為觸角去探索另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筆者力圖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通過變換人稱的朗誦體驗、推敲文中字詞句、填補語言的空白等手段,引導學生探幽發微,以此彰顯語文的味道。

3、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無助、孤獨無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將會怎樣安慰他?請幾名同學說說。

點撥:最好能夠用一首詩歌來勸慰一下他,想一想咱們學過的詩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學生齊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設計說明]: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在此,筆者秉承“大語文”的教育理念,由文字出發聯絡生活進行假設,讓學生調動語言積累,學以致用,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

過渡:(教師幽默風趣的,手指大螢幕)看!杜小康聽到我們聲情並茂的“勸慰”,感動得都哭了。他有沒有哭?

4、從文中看,杜小康在什麼情況下哭的?(經歷了暴風雨,在暴風雨中找回鴨子之後)

過渡:他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暴風雨?在暴風雨中他又經歷了怎樣的磨難呢?

▲文字細讀:下面請同學們齊讀第36自然段和46段。

提問:⑴、課文是從那幾個角度描寫暴風雨的?(視覺、聽覺)試找出相關句子。

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誇張和擬人)有何妙處?(分析“歇斯底里”一詞)

⑶、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襯主人公的勇敢與堅強)

⑷、暴風雨過後,“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你能說明白嗎?(委屈;激動;戰勝了暴風雨的考驗,覺得自己長大了,堅強了。)

[設計說明]:在較多的環境描寫中,筆者有所取捨,抓住描寫暴風雨這一段文字重錘敲打,通過文字細讀,促使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從而理解小說的主題。

5、教師小結:“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因為杜小康忍受了孤獨,經受了暴風雨的洗禮,才學會了堅強,完成了這段“孤獨之旅”。我們相信杜小康會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堅強穩重,因為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無助、環境中的恐慌和對未來的茫然等諸多孤獨,已經撕去了他幼稚的外殼,仔細的雕刻著他的靈魂。

板書設計:孤獨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獨——→磨難——→堅強

成長之旅

拓展延伸,品味孤獨:

1、其實,有許多成功的人物,都曾經經受過孤獨?想一想,在語文課本中,我們已經接觸過多少經受孤獨的人物形象呢?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語文能力的培養。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試從以下兩個方面略作反思。

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教學設計立足大語文

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生活處處皆語文。大語文教育就是以語文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發展語文能力同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整體的、能動的、網路式的和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張孝純語)。筆者認為,有限的文字只是一個例子,教師應抓住文字,放眼課外,引導學生廣泛涉獵相關的語言資料,並加以積累和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語文學習的廣闊空間,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因此,筆者緊扣“成長”和“孤獨”角度進行教學立意,從學生喜愛的歌曲入課,設計了“換位思考的體驗”、“勸慰式的口語表達”、“孤獨形象的舉例”、“孤獨心曲的傾訴”等銜接自然的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錘鍊了學生語文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課堂教學彰顯語文味

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係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與自由境界(程少堂語)。鑑於以上認識,筆者在教學中力圖以生動的語言、昂揚的激情來感染學生,將學生有語言、文體的層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層面。筆者抓住了小說文體的特點,由人物形象、環境細節描寫入手,通過關鍵詞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字細讀,讓學生感受小說語言所承載的人文氣息,從而感受到濃郁的語文味。當然,為了彰顯語文味,朗讀必不可少。為此筆者組織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式的朗讀,使學生在朗讀時培養語感豐富體驗。但是由於筆者朗讀水平的缺陷,對學生的朗讀評價指導不夠,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13

1、在教學中,我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規律,合理設定目標坡度和師生,生生與本文的互動。以默讀,跳讀,研讀為手段,感受語文教學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內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進入文字,讀出感受,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究來解決問題。在探究中逐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探究的學習精神。

3、在教學中,我一以貫之地緊扣小說的三個要素,引導學生認真分析環境描寫(鴨群、蘆蕩、暴風雨)對錶現主題的作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在整體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後,我設計了第四個環節----“結合自己的體驗談感受”,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文字,與作者對話,與大自然對話,與小說中人物對話,在提高學生對內容理解同時,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題。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14

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語文教育應該注重教學過程對學生情感的薰陶感染,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體驗文中蘊藏的感情,在體驗中拓展自己的視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感受。

本節課我在“學探議練”教學模式思想的指導下,由小說三要素入手展開教學。在教學中,注重人文性的滲透。強化“積累”、“誦讀”、“體驗”、“生活”等角度的語文教育的迴歸。加深對“孤獨”、“成長”、“哭泣”、“堅強”、“責任”等情感的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寫對渲染氣氛、抒發感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語言來體驗、品味孤獨,指導學生勇敢面對孤獨,健康成長。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視訊展臺。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方法:快速閱讀法、跳讀法、揣摩法、點撥法、文字細讀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思路

①、課前要求學生結合課後練習進行預習,自行解決閱讀障礙;

②、由學生談論成長的煩惱與快樂匯入新課,展開學習,教師抓住小說三要素設疑激趣,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字;

③、以課文插圖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細讀研讀,引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④、聯絡學生自身,由課內走向課外,通過課內外文學的積累賞析來品味孤獨,從而豐富文字的內涵和外延,指導學生勇敢的面對孤獨。

教學流程

(課前為了緩解師生緊張的心理情緒,也為文字學習創設情感的基調,特播放歌曲《真心英雄》,熟悉的旋律使同學們輕鬆了起來。)

一、情感匯入,營造氛圍

同學們,你們想長大嗎?(由學生談論成長的煩惱或快樂)……不管我們想與不想,歲月和命運都將促你前行,更多的是無情的將我們拋到人生的風雨之中,使我們經受考驗,學會堅強,獲得成長。而在眾多的考驗當中,孤獨就是其中的一種。當孤獨成為漫長而艱辛的人生道旅途上無法迴避的生命狀態時,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一起來感受一位孤獨少年的成長曆程。

二、設疑激趣,整體感知:

1、 小說寫了誰的孤獨之旅?

杜小康為什麼會有這段孤獨之旅呢?(研讀第一段,品味詞語“竟”“忽然”“只好”。)

2、 假如讓你不上學,跟著自己的父親去謀生,你願意嗎?(換位思考,調動學生生活體驗)

杜小康願意跟著父親去放鴨嗎?從哪裡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圈點勾畫,找出關鍵句子)

過渡:課文第48段說,他覺得自己長大了,堅強了。這個結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經歷了怎樣的磨難和考驗才體會到自己長大了呢?讓我們走近人物,體驗孤獨。

三、走近人物,體驗孤獨:

1、 請看大螢幕(課本里的插圖),誰來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或者說明一下它?通過對畫面的觀察,誰能猜出杜小康當時的心情?(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茫然、恐慌、孤獨等等)

2、 據學生的回答追問,進行文字細讀:

追問:你能從文章中找出相應的段落語句嗎?課文是怎樣表現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獨的?(讓學生劃出相應的段落句子,引導學生仔細的品味推敲揣摩語言)

A、 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寫,更換人稱朗讀,採用第一人稱朗讀,讓學學生談“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並相互評價。

B、 恐慌——齊聲朗讀第21自然段:

質疑:⑴、你覺得那些詞語用得較生動?這些詞語能否更換?

(“湧”“圍”突出了蘆葦蕩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

⑵、更換人稱朗讀、體驗。說說為什麼描寫蘆葦蕩。(以景襯情,襯托杜內心的恐慌)

C、 孤獨——研讀第29-33段,讀讀議議,說說杜小康的孤獨體現在哪裡?

(背井離鄉的孤獨、別離母親與夥伴的.孤獨、空曠茫茫環境的孤獨、單調乏味生活的孤獨、心靈寂寞的孤獨)

質疑:品味題目“孤獨之旅”的含義?

(①杜小康與父親一起離開村莊,到荒無人煙的蘆葦蕩放鴨,環境的孤獨。②杜小康心靈的成長過程)

3、 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無助、孤獨無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將會怎樣安慰他?請幾名同學說說。

點撥:最好能夠用一首詩歌來勸慰一下他,想一想咱們學過的詩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學生齊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過渡:(教師幽默風趣的,手指大螢幕)看!杜小康聽到我們聲情並茂的“勸慰”,感動得都哭了。……?!他有沒有哭?

4、 從文中看,杜小康在什麼情況下哭的?(經歷了暴風雨,在暴風雨中找回鴨子之後)

過渡:他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暴風雨?在暴風雨中他又經歷了怎樣的磨難呢?

文字細讀:下面請同學們齊讀第36自然段和46段。小組合作討論。

質疑:⑴、課文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暴風雨的?(視覺、聽覺)試找出相關句子。

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誇張和擬人)有何妙處?(分析“歇斯底里”一詞)

⑶、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襯主人公的勇敢與堅強)

⑷、暴風雨過後,“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你能說明白嗎?(委屈;激動;戰勝了暴風雨的考驗,覺得自己長大了,堅強了。)

5、主題:人應該在孤獨中磨練自己,在逆境中鍛鍊自己,才會長大。

6、 教師小結:“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因為杜小康忍受了孤獨,經受了暴風雨的洗禮,才學會了堅強,完成了這段“孤獨之旅”。我們相信杜小康會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堅強穩重,因為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無助、環境中的恐慌和對未來的茫然等諸多孤獨,已經撕去了他幼稚的外殼,仔細的雕刻著他的靈魂。

板書設計:

孤獨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獨--→磨難--→堅強

成長之旅

拓展延伸,品味孤獨:

1、 其實,有許多成功的人物,都曾經經受過孤獨?想一想,在語文課本中,我們已經接觸過多少經受孤獨的人物形象呢?

(醜小鴨、韓麥爾、聞一多、貝多芬、魯濱遜、夸父、孔子、居里夫人……)

總結:孤獨是一種創造,是靈魂的舞蹈。我相信孤獨的心靈肯定包裹著一顆珍珠,那珍珠是它堅韌而又柔軟的追求和理想。

2、 成長是一個美好的過程,而這過程絕非永遠“一帆風順”,它往往充滿辛酸,飽含痛楚、屈辱與淚水。成長,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孤獨就是其中最貴重的一筆,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給予每個人的一道殘酷又美麗的題目。

學了這篇文章之後,你會怎樣看待“孤獨”?

3、結束語:同學們,其實你們身上也有杜小康的優秀品質。因為今天你們在課堂上表現積極、勇敢、好學、謙虛、坦誠……希望你們在與孤獨不期而遇時,要勇敢面對。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現在我們將滿腔感慨化作歌聲,讓我們齊唱《陽光總在風雨後》。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語文能力的培養。以“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原則,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有效的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思維和創新精神,體現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試從以下兩個方面略作反思。

一、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教學設計立足大語文

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生活處處皆語文。大語文教育就是以語文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發展語文能力同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整體的、能動的、網路式的和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張孝純語)。我認為,有限的文字只是一個例子,教師應抓住文字,放眼課外,引導學生廣泛涉獵相關的語言資料,並加以積累和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語文學習的廣闊空間,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因此,我緊扣“成長”和“孤獨”角度進行教學立意,從學生喜愛的歌曲入課,設計了“換位思考的體驗”、“勸慰式的口語表達”、“孤獨形象的舉例”、“孤獨心曲的傾訴”等銜接自然的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錘鍊了學生語文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課堂教學彰顯語文味

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係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與自由境界(程少堂語)。鑑於以上認識,我在教學中力圖以生動的語言、昂揚的激情來感染學生,將學生有語言、文體的層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層面。筆者抓住了小說文體的特點,由人物形象、環境細節描寫入手,通過關鍵詞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字細讀,讓學生感受小說語言所承載的人文氣息,從而感受到濃郁的語文味。當然,為了彰顯語文味,朗讀必不可少。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如果全部朗讀,則費時費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我採用了跳讀法,抓住重點段落(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細讀文字,並組織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式的朗讀,使學生在朗讀時培養語感豐富體驗。但是由於我朗讀水平的缺陷,對學生的朗讀評價指導不夠,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15

《孤獨之旅》是一個小小少年成長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後,他跟隨父親到遙遠的蘆蕩放鴨時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孤獨。孤獨,是生活給予他的一道美麗又殘酷的人生考題。小說命名為“孤獨之旅”,蘊含深刻意味。孤獨可以說是現代人比較普遍的一種情愫,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之中的我們不是缺少孤獨而是缺少感悟。所以我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

所以對於這堂課,我做了這樣設想,教學內容上,學生通過這節課對這篇小說的學習,能夠了解到原來這“孤獨之旅”就是杜小康在經歷了恐懼、孤獨變得堅強的心靈成長之旅,能夠感悟到挫折對一個人成長的作用,能正確認識挫折。

1、請認真閱讀文章,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杜小康的心理成長過程

2、細讀文字,分別找出並品析反映杜小康心理狀態的詞句,在文中劃出並做好批註,每個心理不少於兩處。

3、《孤獨之旅》這個題目是作者後加的`,請你再讀課文,也來擬一標題。

(1)你擬的標題是:

(2)你擬題的理由:

(3)比較作者的題目,談談你的看法。

我覺得我的這堂課,課堂上就是一個討論、展現思想成果的過程,學生們都是在打有準備的仗,使得課堂氣氛很活躍。通過“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心理成長過程”和“換標題,比較標題”這兩個教學環節,學生對“孤獨之旅”含義的理解也很透徹了。這堂課下來,我自己也感覺到很多的不足之處,比如課堂上創設情景還不夠,也因為這一課只計劃用一課時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本文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很多值得一“賞”,尤其是結尾那激動人心的語言描寫,但為了教學程式的有條不紊和教學主題的鮮明突出,我放棄了這些精彩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