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孤獨之旅說課稿

說課稿1.14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孤獨之旅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孤獨之旅說課稿

孤獨之旅說課稿1

第一說教材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⑴《孤獨之旅》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是一個小說單元,其重點是在於培養學生把握小說主題,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的能力。

⑵此外這篇課文雖然只是長篇小說《草房子》的節選,但它也擁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節——杜小康在失學之後與父親放鴨的經歷、以及關於鴨群、蘆蕩、暴風雨的細膩的環境描寫等小說的三要素,對培養學生閱讀小說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學情分析

就學生的情感結構來講,九年級的學生生活經驗非常有限,思想上還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獨是成長中的一道美麗而殘酷的題目”存在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結合學生有限的生活經驗去引導他們理解主旨,明白“孤獨”是每一個人的心靈感受和成長的必修課。

此外,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對小說這種文體也有了一些接觸,但是他們理解的現狀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對不足,所以教師可以將小說這種文體三要素及描寫方法的抽象知識放入具體的文字分析裡去理解和體味,以加深學生對小說這種文體的認識

再次是教學目標

根據這篇課文的文體特點並結合小說三要素在文中的具體體現,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目標:

(1) 知識目標:

通過瀏覽課文,抓住文章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變化過程,進而理解 “孤獨之旅”的含義。

(2) 能力目標

找出文中集中描寫環境的句子,體味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人物心理刻畫的作用。

(孤獨是每個人每個時候都會有的一種心理感受,處理好它對人性格的培養至關重要。特別對正 處在性格形成期的中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所以我將)

(3)情感目標

理解孤獨是成長曆程中的催化劑,學會在孤獨的旅途中磨練自己堅強的意志,明白克服孤獨就是自我內心學會承受。

最後是教學重難點

本篇課文的題目為孤獨之旅,對題目的解讀直接關係到文章的行為脈絡和主旨體現,所以我將重點設計為,理解“孤獨之旅”的重要內涵。

難點:品味環境描寫對主人公性格刻畫的所起的作用。

第二說教法

根據對學情的分析和本課屬於自讀課文的實際情況,我將採用 學案導讀法 情境匯入法 點撥指導法 延伸拓展法 當然學案導讀法是放在上課前的預習階段,使學生通過學案掃清文章的生字詞障礙並閱讀助學資料,為課堂上走進這篇課文做好準備。

配樂播放幻燈片的情境匯入,使學生在低沉而略帶激昂的氛圍中,萌發探索這段孤獨之旅的好奇心,為走進課文奠定基調。

點撥引導學生速讀和精讀課文,總結出本文的行文脈絡,分析全文重點語段。

最後再結合學生切身的成長經驗延伸出關於孤獨的觀點,引導學生領悟主旨。

第三說學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探求合作的方式,所以我將引導學生採用

勾畫圈點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討論法來學習本篇課文,旨在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活潑的課堂。

第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的全方位展現。我主要設定了以下五步

(1) 創設情景,感受“孤獨”

這是樹的孤獨,茫茫的天地間成就了它的堅強與偉岸、屹立和滄桑;這是水的孤獨,斑駁的土地成就了它的川流不息、綿延悠長,這是山的孤獨,繚繞的雲海成就了它的聳立與突兀,巍峨與堅韌;這是小巷的孤獨,遠離了喧譁的現代都市成就了她的厚重和古韻:這是貝多芬在失去聽力的孤獨中仍然追求音樂的堅定地眼神,這是史鐵生在飽受內心的孤獨之後重新振作的會心的微笑。這些都是關於孤獨的例子,但也是生命歷程中跨越孤獨,彰顯堅強的例子,究竟孤獨以怎樣一種神奇的力量磨礪出了人的堅強,人的成長。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跟著曹文軒文字踏上他為我們描繪的孤獨之旅,去體會那種孤獨,那種心靈的成長。

通過這樣的導語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激發學生探索孤獨之旅的好奇心,為進入課文奠定基礎。

(2) 速讀課文, 整體感知

小說注重的是對文字資訊的提取,所以本環節要求學生速讀課文,在讀的同時,拿起手中的筆,劃出以下問題的提示詞語,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問題

(1)速讀課文,抓住文章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四個因素,總結出本篇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2) 在放鴨的過程中,杜小康的心理經過了怎樣的變化?

(3)“孤獨之旅”的含義是什麼?

(這三個問題的設定是由淺入深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旨在讓同學認識到這篇小說寫了杜小康因故失學,被迫與父親離家前往蘆葦蕩放鴨的經歷。其中開端是失學離家→發展是孤獨行程→高潮是風雨尋鴨→最後也就是結局少年長大 。第二個問題是在此基礎之上,發掘關於杜小康心理變化過程。由出發時──茫然,恐懼;到達蘆蕩時──害怕,膽怯;安頓之後──感受孤獨;時間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以及那天暴風雨後──堅強。思路很清楚,正體現旅本身就是一個過程的意思,講到這裡第三個問題就水到渠成了,以上那個兩個問題正是孤獨之旅的兩層含義。這樣設計問題,跳躍性不會太強,使學生感覺不會太突兀。

通過速讀課文,學生把握了文章的行文脈絡,到此我們也完成了知識目標。

(3) 精讀課文,重點分析

精讀並不與速讀矛盾,這裡面的精讀主要是精讀重點語段,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找出文中這些精讀段落,並分析這些句子所起的作用。

精讀又分兩步走,第一步精讀集中描寫環境的段子,例這是關於鴨群的兩個句子,對鴨子的叫聲的描寫和鴨群對杜小康父子的相依相偎就是杜小康剛離家的茫然恐懼的體現。“鴨的叫聲”其實把杜小康帶到了和學校不同的生活環境,不是同學們的戲耍,吵鬧,不是朗朗的讀書聲,而應該是一個和這個十幾歲的孩子生活極不相稱的放鴨活動,這是杜小康生活環境的變化。 這是關於蘆蕩的描寫,綠色的浪潮給人的壓抑以及那種逃也逃不出的感覺就是杜小康在到達蘆蕩後的害怕與膽怯的反應。。渺遠的蘆葦蕩靜得有些怕人,這讓一下子離開小玩伴的杜小康感觸頗深,綠色帶來的生機勃勃更反襯他身影的蜷曲和瘦小。

這是關於暴風雨的描寫,使學生能夠認識到,狂風暴雨中一個少年為了生計早將以前的茫然,膽怯褪去,無助中他不再害怕了,坦然接納了眼前的一切,漸漸的成長為一個小男子漢了。

第二步精讀關於細節描寫的句子,尤其是對鴨群在水面所造成的扇面型水流的描寫。這是通過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所看到的,這很符合他的身份,同時也很符合他的心境,因為這是杜小康第一次離家,他對自己的前方是茫然的,所以鴨群劃出的如此細小的扇面型水流就足以在主人公杜小康蕩起層層漣漪。

這裡的環境和細節描寫都反應出了杜小康各個階段的心路歷程。到此我們完成了能力目標

(4) 延伸拓展 總結主旨

在以上環節的基礎之上,學生對文章的行文脈絡和重點語段做了分析,此時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你第一次獨自在家的時候,你第一次和朋友分離的時候,你第一次來到一個陌生地方的時候,或許會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懼,但是不久之後,對孤獨的超越得到的是成長,是敢於接受的坦然和鎮定。此時在引入紀伯倫及本文作者曹文軒有關孤獨的看法。以此來引導學生領悟“孤獨是成長中一道美麗而殘酷的題目。”的主旨。到此情感目標也得以完成。

第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夠使學生迅速的抓住課文要點和文章的結構脈絡。秉持著這種理念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孤獨之旅這篇課文是由杜小康的放鴨經歷和杜小康的心路歷程所構成的,而這個旅途的延伸正是由杜小康出發時的茫然、到達的恐懼、安頓之後的孤獨直至暴雨之後的成長所構成,橫縱座標軸和不斷攀升的階梯線,正是人生座標中成長曆程的綿延。

孤獨之旅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與前後教材知識體系的聯絡

是國中語文課本所錄選的.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在新教材中編入九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已經學習了《故鄉》這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說,學生從中獲得了人生的啟示和藝術的享受,同時,對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有了初步的認識。相信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對描寫手法的認識,體會作者的感情態度,併為下一篇反映認識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打下基礎。

2、本課的知識體系《孤獨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一篇小說,講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輟學後隨父親一起到荒無人煙的蘆葦蕩放鴨子,經歷了從開始的恐懼、孤獨到暴風雨之夜找鴨子變得勇敢堅強起來的故事。學習這篇小說,重點是使學生從陌生空曠的自然環境和恐懼孤獨的心理活動等細節描寫中理解“孤獨”的涵義,教給學生一種勇敢,豁達的人生態度。

新課標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強調對課文的自主探究,學生就不能只是被動的傾聽教師的講解,被動的回答教師的提問。所以我想通過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他們有興趣去自主探究,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杜小康的孤獨之旅的涵義。本課的閱讀教學,從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節,領會作品的豐富內涵。力求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確定教學目標新課標中重點提出,要讓學生“關注自然、關注人類”、“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根據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特點,我這樣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A、知識能力:能在快速閱讀課文過程中,學習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寫對渲染氣氛、抒發感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

B、過程方法: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C、情感態度: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教學難點:對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

【理論依據】:

教學過程(來自優秀斐。斐。課。件。園)是學生——文字——教師三者對話的過程,學生作為文字閱讀的主體,因其閱讀期待,閱讀心境,閱讀目的的不同,他們的閱讀感受也是不一樣的,而教師作為引導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來自優秀斐。斐。課。件。園)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在實現師生的平等對話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感受能力。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語文教育應該注重教學過程(來自優秀斐。斐。課。件。園)對學生的薰陶感染,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體驗文中蘊藏著的感情,在體驗中拓展自己的視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感受。

二、說教法:

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努力實踐新課程理念,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選擇教學方法,整堂課以“在情節與現實寫照中得到情感體驗”為教學主線,通過整體 感知,情節領悟,細節品味等途徑,運用快速閱讀,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文字,感受主旨,與文章對話,與自己對話,與同學老師對話,在這種感受,體驗、交流的課堂學習過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說學法:

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進入文字,讀出感受,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究來解決問題。

【二·三理論依據】教學過程(來自優秀斐。斐。課。件。園)必須根據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形成。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請同學談談對“孤獨”二字的理解,我們總會感到淒涼,酸苦,每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該多好。可是小小少年總要長高,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我們而來。可以說孤獨隨時間而來,孤獨使生命更加燦爛更加豐富多彩。同學們,讓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朗讀時注意在文中圈點勾畫出主要資訊。

2、重點朗讀以下段落,學生朗讀時,注意體會人物心中的孤獨感,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1)從“小木船趕著鴨子……杜雍和這才將船停下來”。剛開始,杜小康想回家,父親則不肯,怕自己也會像兒子一樣突然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

(2)從“這才是真正的蘆蕩……並且遲遲不能人睡”。到達蘆葦蕩後,父子感受不同,兒子“害怕”,父親也有些“慌張”,卻安慰自己的兒子。

(3)從“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隨著時間的流逝,父子倆感到孤獨。

(4)。從“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最惡劣的天氣……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後那群鴨的羽毛上……”最惡劣的天氣中,杜小康經受了考驗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和主旨。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表達了什麼的主題?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雖是長篇小說的節選,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

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設計意圖】:遵循敘述類文體閱讀規律,讓學生與文字對話,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整體感知的課文,並能加以概括全文內容,又訓練學生篩選資訊思維能力。

(三)、精讀課文,揣摩課文的語言

1、首先我們怎樣理解課文標題的含義。(概括杜小康的孤獨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

(1)失去交流環境。對於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於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人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2、課文有關自然環境的描寫很出色,請找出幾處,並說說這樣的環境描寫對錶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麼作用。(小組合作完成)

(1)P70、寫杜小康對遠逝的家的眺望和鴨群扇形水流的描寫,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和戀家。鴨群流水雖然美,但畢竟單調、永恆,並不好玩。這些更增添了對在家鄉生活的留戀。

(2)P71、寫黃昏時炊煙和河面的熱氣,是那麼的單調、虛無,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71有關鴨群的描寫:鴨群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群“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P72。有關蘆葦蕩的描寫: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

(5)P75。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3、文中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對杜小康成長過程作了細緻的描寫,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變化的?提示:出發時:P69茫然,恐懼到達蘆葦蕩時:P72害怕,膽怯安頓之後:P73感到孤獨時間久了:P74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後天晴:P76堅強。

4、如何理解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呢?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的男子漢的過程。

【設計意圖】:遵循閱讀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閱讀的體驗,以學生閱讀心理為切口,通過與同學老師對話,合作探究,激發閱讀思維。並通過小說中對環境描寫,深入人物,使文章的難點得以解決。

(四)、研讀課文,結合自己的體驗談感受。(各抒己見,暢談自己的感受)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學習的收穫。

2、你有過孤獨的時候嗎?請講述你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請你就杜小康父親的教子方式,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設計意圖】:在整體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後,引導學生從文章區域性進行自主閱讀,進一步深入文字,與作者對話,與大自然對話,與小說中人物對話,在提高學生對內容理解同時,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題。在探究中逐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探究的學習精神。

(五)、課外作業學習後,讓學生明白,人物和環境總是互相依存的。離開了環境,人物便沒有活動的天地,人物性格的發展便失去了依據。請結合自己的成長曆程,寫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環境描寫。

【設計意圖】:我們常說:“讀書是為了明理”,學習一篇課文要讓學生在態度、情感、價值觀上有所增益,能夠更好地確立人生態度。這既是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也是語文素質能力形成的內涵。由書本向現實生活的思維拓展,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理解的途徑,也是書本學習的目的。

孤獨之旅說課稿3

【教材及學情分析】

(一)課文解讀: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課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戰勝了孤獨而成熟、堅強的成長曆程。孤獨,是生活給予人生成長的一道美麗又殘酷的題目,小說命名為“孤獨之旅”,蘊含深刻意味。課文最大的亮點就是出色的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它為人物成長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背景。在體驗欣賞過程中,既能擴充套件學生視野、豐富情感,又能激發學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態,樹立奮進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二)學情分析:

本文是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小說,學生已經積累了學習小說的一些知識和方法,文章講述一個孩子杜小康的成長故事,主人公杜小康是和學生同齡的孩子,從內容上講拉近了文字與學生之間的心靈的距離,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很吸引學生閱讀,但學生難以體會其作用,基於此,我在這堂課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品味,把握成長的重點,把暴風雨中杜小康戰勝孤獨長大這一部分作為突破點,讓學生走進文字,再由點到面,深入全文中感受人物在孤獨的環境中的心路歷程,最後走出文字,結合學生自身體驗,感悟生活,塑造堅強自我。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理念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人為本”的理念,新的語文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新課標中重點提出,要讓學生“關注自然、關注人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根據以上三方面的要求,聯絡本小說單元、本課自身的內容特點,我這樣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理解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2、通過對精彩語句的品析,讓學生學會品析語言。

(二)過程和方法通過朗讀,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的價值觀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實施教學目標的總體思路:整體感知——重點突破——感悟深化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過程是學生——文字——教師三者對話的過程,學生作為文字閱讀的主體,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教學重難點的確立應從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

這篇小說從少年的視角解讀,主要寫少年的成長,在特定的環境中的成長,是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在逐步推動杜小康的成長,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主題,感受主人公的成長心理歷程。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小說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很吸引學生閱讀,但學生難以體會其作用,因此教學難點是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品讀帶分析。

【教學及學法】

為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言學習規律,

(一)教法:點撥法情境教學法延伸拓展法

(二)學法:圈點批註法合作探究法質疑法

1、誦讀法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種不少於500字。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引導學生深入文字

2、點撥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和學的統一。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引導學生質疑思考,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

3、情境教學法

【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

4、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視聽結合中創設情境】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程式

設計意圖

(一)影片匯入

進入故事情境

播放影片《草房子》中快樂的內容。今天,我們一起感受少年杜小康的《孤獨之旅》。(板書文題、作者)

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然進入文字。

(二)默讀課文

感受孤獨之旅

默讀課文,想一想

1、《孤獨之旅》中寫出了杜小康的心情的語句有哪些?

2、怎樣理解孤獨之旅?

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遵循敘述類文體閱讀規律,讓學生由淺到深的與文字對話,訓練學生篩選資訊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三)品讀精段

走進人物心靈

1、在課文36—48段中,你發現哪一處的環境描寫或細節描寫最精彩?

2、教師示範----學生感受----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教師輔導---學生彙報學習成果-----教師歸納學習方法----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突破了重難點

在整體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後,引導學生從文章區域性進行自主閱讀,以讀帶析進一步深入文字,與作者對話,與大自然對話,與小說中人物對話,在提高學生對內容理解同時,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題。在探究中逐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探究的學習精神。

由點到面的理解課文內容。

(四)遷移拓展

塑造堅強自我

生活的磨礪,暴風雨的洗禮,讓杜小康長成了小小男子漢。而此時許多經歷了地震的孩子們,他們正承受著恐懼、孤獨、悲傷……你一定想安慰鼓勵他們吧,說出你最想說的話。

既是情感的交流也是學後的收穫,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內容,並將學生已調動起來的生活體驗深化,通過說話,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作業設計及說明】

杜小康和父親趕著成熟的鴨群,載著滿艙的鴨蛋,欣然而歸,一路上那些來時景物又一次印入他眼中,他的感受會有何變化?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用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不著“欣喜”二字,卻能像曹文軒一樣寫出欣喜之情。

【教學中要培訓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和創造性思維,在想象故事中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的思維。】

【板書設計】

孤獨之旅

成長之路

戰勝孤獨

暴風雨

杜小康

恐懼孤獨

直面孤獨

曹文軒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高度概括,板書語言要言簡意賅,要求準確、規範、簡潔、直觀,突出教學重點,教學目的明確,形式多樣,用延伸的弧線來形象表現杜小康的成長之路是很形象的】

【課堂可能出現的狀況及外理辦法】

課堂上面對學生的錯誤和啟而不發的學生怎麼辦?

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精彩的,然而這精彩不光是因為有感情的交流、創造力的迸發、思維的碰撞等,更因為有“錯誤“才使它更精彩。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課堂,是學生可以出錯的地方,學生出錯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學生的錯誤,作為珍貴的教學資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縱即逝的。因此教師不僅要善待學生的錯誤,還要敏銳地發現學生錯誤背後的原因,挖掘學生錯題的價值。這樣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瞭解學生,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教學中創新與改革的設想】

創新之一,長文短教,突破重點。

創新之二,聯絡時事,遷移拓展。

改革的設想:

1、備課物件的改革。

由教師備課想到由教師引導學生設計教學步驟。法國生物學家貝爾納曾經說過:“所謂的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而展開並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才能發展他們富於創造力的才能。”注重創造教育的美國在教學中非常強調讓學生“試一試”。他們的孩子很早就自己查資料寫論文了。

2、通過編課本劇來體會環境描寫、細節描寫的作用。

讓學生當導演,演員在活動中體會環境描寫、細節描寫的作用。

孤獨之旅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孤獨之旅》是一篇寫少年成長的小說,比較切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題

文章通過描寫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小說標題“孤獨之旅”的含義不僅僅指杜小康跟隨父親放鴨過程中產生的孤獨、寂寞、恐慌之感,還有杜小康心靈的變化過程,即從孤獨、寂寞、恐慌到堅強,自己努力奮鬥的人生之旅。

●情節結構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小說通過故事情節的巧妙剪裁與佈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對孩子進行磨難、挫折教育實施的必要。

●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這些環境描寫強化了孤獨的氛圍,增強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畫了一幅優美、恬靜的畫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漸趨向平靜,但對於未來漫長的孤獨,他仍然覺得恐慌。第36段寫暴風雨中的情景,惡劣的自然環境是促進杜小康思想轉化的一個因素,突來的暴風雨,使杜小康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迅速地成長起來。第47段,雨過天晴,美好的夜色,預示著杜小康的成熟。這些環境都突出了“孤獨”這個意境,這也是杜小康成長的環境。它為表現人物的變化、文章的主題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寫

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如第11段,寫杜小康最初面對孤獨時和麵對不可知的未來時的茫然。第21段,面對更加孤獨的環境時,杜小康心中的恐慌與膽怯。再如第29-31段,孤獨中的人們越發孤獨,並逐漸強化成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並且這種意識一發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堅強的過程。他敢於在暴風雨中獨自找尋失散的鴨群,沒有恐懼,強烈的責任感使他能夠承擔困苦、孤獨的侵擾。第48段,更是鮮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長,“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文章對於杜小康的心理描寫很細膩,面對孤獨,他由恐慌到面對乃至最後戰勝它,這段心路歷程通過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現出來,也體現了他逐漸成長的主題。

●語言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寫出蘆葦的廣袤,“綠色的浪潮”不僅可見其色,更可見其動感與生機,將景物寫活了。 “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蘆蕩愈幽深繁茂愈反襯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才愈為真切。 寫暴風雨一段“早上,……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寫景如在眼前,讓人彷彿身臨其境,將暴風雨的狂暴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說教法

●教學目的:

學習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體會小說的語言特色。

3.讓學生試著體會主人公心理的變化過程。

4.教學生學會長大、學會在平時的待人接物中體會成長。

●教學重點難點:

品味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的重要作用。

●教學方法:

朗讀法、引導法。

●匯入語設計 :

同學們,你們曾經感受過孤獨嗎?可以說,孤獨是一根尖銳的針,常常刺痛我們脆弱的心,讓我們難以忍受;孤獨也是一朵鮮花,可以讓我們的生命顯得更加燦爛。有一句膾炙人口的歌詞——“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齡人,他的一段難忘的生活經歷,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啟發。

●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二、學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默讀全文。

2.指名學生複述課文基本內容。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部分精彩段落)。

4.概括課文內容和主題。

三、品讀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學生迅速默讀課文中有關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關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

2.思考: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變化的?

3.討論交流:請學生按照下列句式說一段話:我認為杜小康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4.學生髮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請你給課文換一個標題,並比較自己所換的標題與原標題,哪一個效果更好?為什麼?

四、尋讀課文美點,深入賞析。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文中有關景物描寫的片段。

2.學生自由朗讀這些景物描寫的片段,然後選取自己認為寫得最好最妙的一個段落放聲朗讀。

3.指明學生朗讀自己所選定的段落,然後說說自己朗讀它的理由。

4.用同樣的方法賞析有關細節描寫的片段。

五、結束語:

成長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歡樂喜悅,也有悲哀煩惱,這就是生活。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永恆的主題。但願我們的同學們都能譜出一首健康的成長歌,長成一棵堅強獨立的大樹。

六、佈置作業:

生活的磨礪,暴風雨的洗禮,讓杜小康長成了小小男子漢。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著一些怎樣的人和事影響著你的成長,給予你有益的啟示?

七、板書設計:

人物 情節 環境 語言

杜小康 開端: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去放鴨。 鴨群 生動

恐慌 發展: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蘆蕩 傳神

孤獨 高潮: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風雨 意味

堅強 結局: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深長

 三、說學法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初步瞭解鑑賞小說細節描寫、環境描寫、語言描寫的方法。一部好小說,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動人,往往與它成功的描寫刻畫分不開,因此讓學生學會欣賞玩味小說中的精彩之處,並能發表自己的見解,無疑對提高他們的審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虛擬的小說空間,擴充套件學生視野,豐富其人生體驗。大千世界,百種世相,千般滋味,人盡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體會。要使自己有一顆豐富敏銳善感的心,學習小說並試著體會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3.以文觀己。小說盡管是虛構的,但它源於真實火熱的生活,這篇表現少年成長的文章,對正處於成長黃金期、關鍵期的孩子們一定有很多觸發,那就讓他們盡情表達。

4.進行跨學科學習。國中階段,正是學生髮展個性,意識自我,形成人格的時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瞭解有關的心理學、生理學的知識,有助於他們的成長。

孤獨之旅說課稿5

《孤獨之旅》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人教版教材編輯在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文雖是節選,但敘事簡練,情節完整,完全可以作為一個短篇小說來引導學生學習。這個單元的四篇課文均是小說,是國中階段學生接觸的第一個小說單元,選編的課文有《故鄉》、《孤獨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聲》四篇。《孤獨之旅》寫少年杜小康因家景敗落,被迫與父親離家去遙遠的地方牧鴨生活的故事。課文描繪了柔弱、幼稚、戀家的少年杜小康,歷經牧鴨生活最初的孤獨和恐懼,終於戰勝自我,變得堅強的一段生活歷程。小說語言平實,通俗易懂,於平白中飽含真情

《課標》要求,七-九年級學生,能夠區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瞭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和評價,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學習本單元時,要緊密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小說的主題,分析人物形象。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引導學生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小說的藝術特色也是本單元的教學要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講“教材是例子”,作為課文《孤獨之旅》是一個什麼例子,這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當最先弄明白的。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個要素,雖然在教學中我們並不一定要把小說這種文學樣式的基礎知識強灌給學生,但在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師的我們理應按照小說教學的規律來引導學生學習。基於此,我把引導學生按照情節變化的四個階段(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梳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曆程,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作為教學的第一個目標,這也是本篇課文學習最基礎的目標。環境是人物生活的處所和憑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說普遍採用的藝術手法之一,作者曹文軒把一個十多歲的少年杜小康置身於“如萬重大山圍住的蘆葦蕩”和“彷彿世界末日來臨的暴風雨中”,環境的單調、冷漠、惡劣,家景的敗落、失學的痛苦、牧鴨的艱難和辛酸(人文環境),而就是這一切,這不可改變的一切,把一個膽小、柔弱、對未來茫然不知所措的杜小康鍛造得成熟和堅強。作為小說,出色的環境和細節描寫是本文最成功的一個方面。引導學生品讀出色的環境描寫,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徵,我把它作為第二個教學目標。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三者之間的對話,正確、準確的解讀文字的內涵,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有創意的解讀文字,並從中得到人生的啟示和藝術薰陶是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和理想。因此,聯絡學生的生活,領會杜小康的典型意義,建構學生的精神家園,我把它作為第三個教學目標。

歷史不能倒退!!!草房子,簡陋、破敗;破敗、簡陋。就是這破敗、簡陋的草房子,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一群活潑、可愛,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少年兒童在裡面學習了六年,在那時,草房子是一所學校;佈局規範、窗明几淨、書香襲人、廣播室、因特網,這是現在的學校!很顯然,我們的學生非但沒有那樣的生活經歷,即使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那段生活恐怕也很難了。再有,杜小康為何失學而牧鴨?(生活所迫)。離家與父親二人孤苦地行走五六天,途中渺無人煙,好似走進了一片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這一切,學生又怎能體驗?貧窮是那個時代的特徵。“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到閱讀中來,把我們的學生置身於杜小康的生活境遇中去”,理解杜小康的茫然和恐懼,理解杜小康的無奈和孤獨,理解杜小康從萬重大山似的蘆葦蕩中走出來,理解杜小康從世界末日似的暴風雨中長大了,這就成了課文學習的難點。

杜小康在放鴨,但課堂不能放鴨,不能放羊!沒有教師的課堂是散亂的、無序的。頻繁出現在我表述中的“引導”和“理解”兩個詞語,奠定了我教學的思想和理念。既是“引”,“道而弗牽”、“不憤不啟”,誘導是我課堂教學的行動指南。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按照認讀——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解讀——領會杜小康的性格特徵及典型性→建構——面對挫折,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三個層面,自主學習,相互研討。

作為教材的《孤獨之旅》是一篇略讀課文,按照平常的教學經驗,略讀課文只安排一個教學課時。但課文篇幅較長,近6000字,依每分鐘讀500字的速度計算,學生讀完一遍至少需要12分鐘。為此我安排一節課預習,提出兩個要求:一、利用註釋和工具書弄通課文中出現的8個生字和12個生詞;二、熟悉課文內容,用兩三百字複述小說的故事情節。通過一節課的預習,為正式上課作好準備。

有人說“說課是紙上談兵,上課是實戰演練”。下面我開始實戰演練。

導語:同學們,當你早晨背上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學習的時候,當你和同學們行走在資訊高速公路上的時候,你是否知道,在一個遙遠的地方,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個比你還小三四歲的孩子,由於家道中落,被迫輟學,只得跟隨父親到茫茫無際的蘆葦蕩放鴨的故事?此時此刻,你一定很難過,你一定很同情比你還小的那個孩子。現在,老師和你們一起走進《孤獨之旅》,和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旅行吧!

悲涼的語調,憐憫的言辭,三言兩語,既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又營造了低沉的氛圍,把學生的情感體驗力求引導到閱讀中來。

按照我的教學流程,整個課堂我預設了4個問題。(問題用多媒體出示)

1、瀏覽課文,按照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給課文的每個部分擬一個小標題。並用一句話概括這個故事的內容。(提示:課文以自然間行的形式已經把課文分成了幾個部分)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失學離家→孤獨行程→風雨尋鴨→少年長大

概括:小說寫了杜小康因故失學,被迫與父親離家前往蘆葦蕩放鴨的經歷。

引導學生一進課文,通過5分鐘的自主瀏覽,擬定小標題,教師用3分鐘時間引導歸納,力求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進而理解“孤獨之旅”的第一個含義:杜小康與父親牧鴨生活的孤獨行程。

2、瀏覽課文,按照杜小康與父親牧鴨的四個階段,劃出杜小康心理變化的標誌性語句,體會杜小康心理變化的歷程。

出發——到達——安頓(時間久了)——暴風雨後

茫然恐懼→害怕膽怯→孤獨無助→不再恐慌→長大堅強

概括:杜小康由茫然恐懼到孤獨害怕到勇敢戰勝孤獨、戰勝困難,杜小康長大了,堅強了。

引導學生二進課文,自主閱讀,估計用5分鐘的時間可以找出杜小康心理變化的五處標誌性語句。教師再給3分鐘的時間討論:從杜小康的心理變化過程,你發現了一個什麼問題?學生通過討論發現,這看似零亂的五句話,一旦連在一起,一個由茫然恐懼到孤獨害怕到勇敢戰勝孤獨、戰勝困難的杜小康就站到了學生的面前。進而理解“孤獨之旅”的第二個含義:杜小康牧鴨生活過程中心理上的孤獨旅程。

教師設計以上兩個問題,在於引導學生梳理課文的脈絡,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小說線索分明,一明一暗,由表及裡揭示了孤獨之旅的雙重含義。杜小康正是在牧鴨生活的孤獨中,伴隨鴨子的長大而長大了,堅強了。

3、瀏覽課文,找出課文中環境描寫的語段,體會環境描寫與杜小康性格之間的關係。

(1)對鴨群呈扇面形的描寫(略):幼弱、孤獨

(2)“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無人和他們說話”:膽怯、害怕、孤獨

(3)對暴風雨的描寫語段。(精讀)思考:

①用一個詞語概括天氣的特點。(比喻、誇張)惡劣

②面對暴風雨杜小康有什麼感受?

彷彿到了世界末日

③本語段對刻畫杜小康的性格有何作用?

為杜小康暴風雨中找鴨作鋪墊。

品讀環境描寫的語段,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本文的環境描寫非常出色,課文環境描寫的語段有十多處,教師引導學生三進課文,學生在自主完成思考題(3)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上面三個語段。“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環境一是小說主人公賴以生活的自然之景,二是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墨為杜小康的成長在勾畫藍圖。教學時,可以採用學生朗讀、教師範讀、學生齊讀等方式,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深入體會這些語言文字的妙處。對“暴風雨語段”教師設計了3個小題肢,要求學生在3分鐘內自主完成。整個這一環節預計15分鐘。

4、速讀杜小康暴風雨中尋鴨這一段。討論:

(1)面對惡劣的天氣,杜小康不去尋鴨行不行?(不行,迫於生計。)

(2)杜小康暴風雨中尋鴨表現怎樣?(勇敢、堅強。)

你從小說主人公杜小康身上發現了什麼?(略)

暴風雨中尋鴨是課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在速度課文(四進課文)的基礎上,設計三個看似很小的討論題,卻能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學生討論時,教師用多媒體補充杜小康生活的社會特徵和家庭變故的文字資料,通過對前兩個問題的討論,已經比較深刻地認識了杜小康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最後一個問題可以放在這裡,也可以單獨設題,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文字《孤獨之旅》的解讀,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這一環節大概10分鐘。整個課堂安排了4分鐘的機動時間。

下面這些答案,對學生來說已是水到渠成:

生:要勇敢地面對現實、面對困難。

生:人的成長總會經歷一個痛苦的階段。

生:要敢於面對磨難,磨難鍛鍊人,造就人。

生:“人定勝天”。

生:戰勝自然,必須先戰勝自己。

結束語:同學們,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永恆的話題,無論孤獨是一種苦難還是一種美麗,我們都應當把它當成生活的調味劑。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暴風雨,膽小、害怕的杜小康會找到散失的十幾只鴨子嗎?沒有暴風雨,杜小康會看到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羽毛嗎?沒有孤獨之旅,杜小康能變得成熟和堅強嗎?同學們,倘若你們遭遇孤獨,遭遇磨難時,請你回想杜小康,學習杜小康,即便在孤獨中,也要風雨兼程,去收穫那溫熱的鴨蛋!

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期望。通過充分的預設,我認為對課文《孤獨之旅》的學習定能達到預期的收穫。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孤獨之旅》,以小說的主要人物杜小康為中心,以杜小康與父親牧鴨的生活經歷為主線,學生先後四進課文,梳理一明一暗兩條線索,進而理解孤獨之旅的雙重含義。引導學生品讀環境描寫的語段,賞析暴風雨中尋鴨的精彩畫面,深刻認識杜小康的性格特徵,“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杜小康就鮮活地站到了學生的面前。沒有空洞的說教,沒有架空的分析,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通過學習,學生走進了《孤獨之旅》,走進了杜小康的心田,與作者曹文軒交流,與人物杜小康對話。“潛移默化,薰陶感染”。至此,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實現了和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