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

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孩子們對於小松樹和風伯伯說的話都比較容易理解,符合它們的思維。可是在回答大松樹為什麼要低下頭時,他們都說不到點上。因此,我反覆給他們創設情境,要他們分別站在小松樹和大松樹的角度上來想對方當時的'心理活動。漸漸的它們都有些明白了,大松樹之所以不講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需要和小松樹斤斤計較,小松樹還小,還有許多地方不懂事,自己比小松樹大,應該處處讓著它一點。在最後的時候,一個學生舉手發言說:“老師,我覺得他這是尊老愛幼。”當時,我特別的驚訝。首先因為,我已經記不得自己和它們講過這樣一個詞了。可是他們竟然還能記得,並且運用到實際中來。所以還是那句老話,平時多給他們一點,也許不會立即見效果,但在以後的時間裡,肯定就能發揮它自己的作用。我想那個孩子以後一定會特別的尊老愛幼。其次我覺得這個孩子已經真正讀通、讀懂了課文。它讀出了自己的感受。這篇課文對於他而言已不再是陌生的一篇課文,而是於他發生交流,有血有肉的文字。但願不止他一個人讀出了這種感覺。

這篇課文十分角色朗讀的,孩子們特別愛讀,而且讀得特別好。無論是小松樹的洋洋得意,還是風伯伯的和藹可親,都讀得有模有樣,個個都搶著要讀。在分角色讀的時候,個個都搶著要讀風伯伯。被分配讀小松樹的小朋友就有點不高興,我覺得它們對於小松樹還欠缺一種理解、寬容。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2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課文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

為了讓學生們分清楚小松樹與大松樹與大山的`位置,我課前在黑板上畫好大山、小松樹和大松樹的簡筆畫,上課時讓學生先“讀”後“說”再“演”。“讀”就是在文中找出它們的方位,“說”就是用自己的話來複述課文內容,“演”就是到角色表演讀。這樣,這節課既調動學習興趣,讓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樹的位置,又為課文的理解作出了鋪墊。

總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是比較輕鬆的。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3

本課是一篇生動、淺顯的童話故事,語言活潑,講的是山上的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通過小松樹和風伯伯的對話,讓學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課文融情於理,充滿童貞童趣。而理解風伯伯對小松樹說的話是本課的難點,因此,我首先給本課定下這兩點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誦讀小松樹和風伯伯說的話。

2、在品讀中體會小松樹的驕傲自大,感受風伯伯的和藹可親,懂得做人要謙虛謹慎。確定了教學目標,我便在教學中採用了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效果較好。

首先讀懂“小松樹”的話,我採用課文插圖,讓學生觀察,說說圖上小松樹的表情、神態、動作等,讓學生讀讀“喂”這個這個語氣詞,很多學生就輕輕地“喂”了一下,沒有讀出小松樹的趾高氣揚,面對這種情況,為了能讓學生加深體驗,提高朗讀效果,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我指著一個孩子說:“喂,把你的鉛筆借給我用一下!”學生聽後便笑了起來,但是很快便安靜下來,他們知道我的用意,於是紛紛舉手:“老師,你平常教育我們不能和人家沒禮貌的說話,你這種說話的態度,如果是問我借,我肯定是不會借給你的。”又有一個學生說:“是呀,借東西要有禮貌,說話的語氣不能這麼說,所以我也不借。”……看著學生們的精彩回答,我一看時機已到,便乘熱打鐵,說:“那讀小松樹說‘喂’的時候,該怎麼讀,知道了嗎?”這下學生們個個舉起小手,小臉發光,說:“知道”。接下來的朗讀便水到渠成,不僅能讀出小松樹說話的`語氣,體會出了小松樹對大松樹的傲慢無禮,個別學生還能加上動作自演自說,課堂頓時推向高潮。

接著就是理解風伯伯說的話了,用同樣方法,我創設情境,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說說平時誰會摸著你的頭,什麼時候,並和你說了什麼,讓學生在實際的情況下理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愛與親切,體會到其中的溫暖,之後我便讓學生也來體驗體驗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愛,並讓學生用朗讀表現出來,學生也能有模有樣的學著風伯伯的語氣讀了出來,加上我及時的鼓勵與肯定,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對文字的理解再次等到了昇華。

我想,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課堂引導一定要聯絡學生的已有經驗,聯絡他們的生活實際,以情悟理,這樣他們才能真正體會到文字中的情感。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4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生動、淺顯的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風伯伯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的行為,全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述了山上有棵小松樹,山下有棵大松樹。第二自然段講小松樹向大松樹誇耀自己長得高、看得遠。第三自然段講風伯伯批評了小松樹的盲目自大的行為。第四自然段講小松樹聽了風伯伯的話很慚愧。課文配有插圖,形象地描繪出課文中的大松樹、小松樹、風伯伯的樣子,可以幫助孩子們理解課文內容。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課文融情於理,充滿童真童趣。整堂課教學下來,我個人認為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如下幾點:

1、帶領孩子入情入境的技巧不夠,沒有能夠很好地讓他們走進大松樹和小松樹的內心世界。雖然有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圖片,但是沒有很好的運用。我出示了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圖片,意在讓學生直觀的瞭解到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區別。在教學中,我只是讓孩子們一遍一遍地讀課文,基本上沒有什麼效果,平時的範讀,也沒有起到作用,我的讀書變成了刻意地誦讀,這個環節做成這個樣子,可以省掉,在課堂的尾聲部分,我試著讓孩子們進行換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樹,你想對大松樹或風伯伯說些什麼呢?在走進小松樹內心的同時也使他們獲得文字的教育意義。家庭作業佈置的是“用小松樹的口吻給爸爸媽媽將這個故事。”可惜沒有進行完整。整個教學效果不是很好。

2、指導朗讀方法欠缺,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在讀中悟。特別是在指導第二自然段朗讀時,在突出小松樹的驕傲自大時知道要緊緊抓住關鍵詞語“喂”“多高哇”“很遠很遠”“你呢”,但是沒能夠運用一定方法把這些詞語放進具體語境中去朗讀和感悟。如在理解“很遠很遠”時,我故意讀成“我能看到很遠的地方,你呢?”,讓學生去體會“你覺得這兩個詞語放在課文中哪一個更好呢,自己讀讀試試看?”讓孩子在讀中體會,在比較中感悟,有些孩子做的不是很好,我沒有及時的制止,有些語言運用的不恰當。

3、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有點單一。老師的語言對學生有著激勵作用,對回答好的學生,老師應該大加讚賞,促使孩子積極的思考,大膽的發言。要多查資料,靈活運用。

4、對課文沒有吃透,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讀,有偏離課文的意思,這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翻閱大量資料,來補充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這一次的講課,讓我更深入的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好,需要怎麼改正。感謝魏老師、宋老師、劉老師、於老師給我的指導幫助,讓我更好的認識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為我今後的的努力指明瞭方向。希望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豐富教學經驗,獲得進步。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會揚長避短,爭取做得更好!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5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課文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從三維目標出發,教者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感情誦讀小松樹和風伯伯說的話,在教師導讀中習得讀書方法,學會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思維。

2、在誦讀中體會小松樹的盲目自大,感受風伯伯的和藹可親,懂得做人要謙虛謹慎。

3、在誦讀中享受閱讀的樂趣。為了完成這三維目標,教師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1、搭建對話平臺,使學生融入課文情境。

如何讓孩子在閱讀中認識到小松樹盲目自大的錯誤,這是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教學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跡、潛移默化地調動學生的內心感受。我在教學中採用了聯絡生活實際、創設生活環境為學生搭建一個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的平臺,使思想教育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創設了孩子與小松樹交朋友的情景,孩子與大山爺爺對話的場景,融入課文情境,教師稍作點撥和引導,即達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閱讀興趣的激發,培養學生讀書感悟的能力。

“以讀為主,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絕不是一遍接著一遍的傻讀、呆讀。而是讓孩子一遍讀有一遍讀的任務、一遍讀有一遍讀的方法,一遍讀有一遍讀的樂趣。對低年級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如果讀書不能激起其內心渴求讀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強加力都是徒勞的。要培養孩子“口誦心惟”的最好辦法就是激發孩子主動讀書、積極探究的興趣。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首先,讓孩子參與到童話中來。新課伊始,老師出示小松樹畫片(可以用水彩筆畫簡筆畫)。並進行情境描述:嗨,小朋友們好!我是小松樹,我今年七歲了。我今天來到我們班,想和小朋友們交個朋友,小朋友們願意嗎?在孩子們進入情境,激起興趣後,老師順勢提出問題,激發其讀書興趣“願意和小松樹交朋友,首先對小松樹有所瞭解。小松樹是怎樣一個孩子?下面請小朋友們讀讀課文。”

其次是巧用表情圖,加深情感體驗。小松樹說話時,會是怎樣的表情?老師在黑板上三幅簡筆畫表情圖:一幅得意洋洋、輕視看不起,一幅後悔、懊喪、要哭,一幅高興。讓孩子在讀了小松樹的話後,想象小松樹說話時會是怎樣的神情,並試著表演一下,然後帶著表情讀。在孩子讀了“小松樹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後,讓學生想象“慚愧”會是怎樣的表情,並試著表演一下,然後帶著表情讀。在孩子學完課文後,當孩子願意與小松樹交朋友時,再讓孩子想象此時的小松樹又會是怎樣的.情形。孩子可能不知道也說不出來什麼叫“得意洋洋、輕視”或“後悔、懊喪”之類的詞語。但並不意味著在孩子讀書時就不需要引導孩子去體會,當然孩子體會不到,也就讀不出“情”來。一年級孩子思維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寥寥幾筆的表情圖再現了對孩子們來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文字包含的情感,有助於幫助孩子進行感情朗讀。另外,大松樹與小松樹的簡筆畫形象直觀,很好地幫助了學生讀懂了課文。

3、聯絡生活,實現情感遷移。

建構主義認為,孩子總是帶著一定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參與閱讀。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對文字的解讀。因此,閱讀教學中,孩子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基於基本語義層面,結合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適時點撥,將文字與孩子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鏈結”起來,實現更深語義層面的解讀。

1、“喂”字的解讀——小松樹說的話中有這麼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一個“喂”傳神的刻畫了小松樹驕傲自大的嘴臉。如何緊扣“喂”字,啟用學生經驗,加深體驗,進而提高感情;朗讀的指導效率。實際教學中,老師創設了這樣一個簡單易行且有效的情境:師指著一個孩子說“喂,請把你的橡皮借給我使一下!”再讓學生體會一下,老師這樣的語氣借東西,願不願意借,為什麼?然後讓孩子讀小松樹的話體會小松樹對對大松樹的傲慢無理。

2、“摸著頭“的解讀——風伯伯和小松樹說話時是這樣的“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摸著頭”一詞表現了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心愛護。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孩子聯絡孩子的生活說說生活中誰摸過你自己的頭,感受長輩對自己的關愛。然後再讓學生體驗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愛。

整堂課很好地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的點撥者和引導者這一新的教學思想。課堂教學能以人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發,充分以教材為例子,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進行思想價值觀的教育。成功地體現了新課標的新理念。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是一篇擬人的寓言故事。課文講的是長在山上的小松樹非常的驕傲自大得意忘形,就瞧不起嘲笑山下的大松樹,而和藹的風伯伯告訴了小松樹不能過分的驕傲,要學會謙虛的做人道理。本文主要通過語言的描寫,來突出每個人物的特點。這篇課文我已經講過幾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對課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為了能夠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文字。我精心的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認真聽取同事們的意見,與教研組長多次討論本課教學中對各個人物語言以及性格特點深度挖掘,並積極貫徹學校以生命化的人文教學為主的理念,認真的修改教案,製作課件。通過了這次的上課,我進行了總結,要發揚優勢,並重視自己的不足。

一、解讀文字

一樣的文字在不同的環境裡和不同的學生面前有著它獨特的意義。通過對語言及動作的描寫,更能理解每個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次通過對小松樹語言的描寫,我更透徹瞭解了一開始這是一個驕傲自大得意忘形,且沒有禮貌的小松樹。一個“喂”字,在平時我們的生活中打電話的時候,不能說明是沒有禮貌,但對於一個年紀稍大於自己的人來講,確實顯得不夠禮貌。“你呢?”更能說明小松樹不把大松樹放到眼裡,有嘲笑譏諷的意思。這些孩子們說的非常的好,課堂上生成的部分越來越多,以後在課堂上更應該注意每個小細節,加深對文字的解讀。

二、問題設計

同樣的問題,語言設計要貼近孩子們的`內心。“誰願意來說說?你知道了些什麼?你從哪看出來的?你覺得這是一個什麼樣小松樹?誰試著讀一讀?誰再來讀讀?”引導孩子的時候要親切溫和。把問題真正的拋給孩子,讓孩子以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課文,充分的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上課時,精心的設計每一個問題,換多種方法耐心的去引導,相信孩子們更回答的更好。

三、教學設計

一年級的低段孩子以生字詞的教學為主,上課初,我帶領孩子們讀生字卡片,去拼音讀詞語,由易到難的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並通過開火車讀,指名讀,齊讀的方式開展。在一些問題的教學設計上,採用設問,追問的方式來達到教學目標。對於大松樹的默默無聞,不予爭鋒。我深入的挖掘大松樹身上的品質,引申到社會上那些默默付出平凡普通,卻為祖國的建設發展及我們的幸福生活貢獻力量的這些可愛的人們。告訴學生要學會尊重每一個人,尊重每一個生命。

四、教學改進

通過課下的評課,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優勢,也看到了不足。生字詞的複習鞏固,要更加的的重視,做到真正的紮實牢固。課上一些重點的生字詞的理解不夠透徹,一年級以說一到幾句通順完成話為主,多創設環境讓學生充分的進行說話練習的同時,也充分的理解課文內容。課文最後的引申昇華部分,出示的圖片不具鮮明色彩,不能更加直觀的使學生明白理解,以後在製作課件時要更加的留心圖片的應用。課尾的練習背誦課文,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梯度稍高,應降低難度,使更多的孩子們想要去展示,多給予一些自信。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7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課文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教師本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認識小松樹的盲目自大,感受風伯伯的和藹可親,懂得做人要謙虛、有禮貌是文本價值所在。設計本課時我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心靈交匯為主要教學形式,讓學生在盎然趣味中產生閱讀的激情,使學生在分角色朗讀中流露真情;幫助學生在想、演、說中內化語言的深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本著“高效課堂”的理念,意識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學好生字詞是學好課文的基礎,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在字詞的複習上花的時間偏少,讓學生們夯實基礎,運用多種方式讓他們多讀多練.

2.國小低年級孩子重要的是“讀“,但是在高效課堂中讀的很少,課堂上聽不到讀書聲。

3.在小組學習探究方面,對小組長的訓練還要下功夫,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的養成習慣重在培養。另外在問題的設定上也需要精密。

4.教師的.語言也需要多加羅列和整和。課堂上的放和收也要把握到位。這些都是我這堂課中欠缺的地方,以後在教學中要學會從引到放,通過引導,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漁。

這次的教學雖然還留有遺憾,但每一次授課都是一次歷練,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不足,總結了優勢,一點點進步,一次次蛻變,在過程中,我磨練著,並享受著,也期待著自己更大的進步。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8

本課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山上的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指導學生朗讀和表演時,讓學生想象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語氣,儘可能地想象當時的情境。

小松樹說的話中有這麼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一個“喂”傳神的刻畫了小松樹驕傲自大的嘴臉。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簡單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著一個孩子說:“喂,把你的語文書借給我用一下!”再讓學生體會一下,老師這樣的語氣借東西,願不願意借,為什麼?然後讓孩子說一說你覺得小松樹是怎樣一棵松樹?完成填空“ 的小松樹”,再讀小松樹的話,體會小松樹對大松樹的傲慢無理。學生體會就自然了很多。

小松樹驕傲自大,而大松樹沒有回答。大松樹為什麼沒有回答呢?他在想什麼呢?我首先在黑板上簡筆畫板畫三個人物表情圖:第一幅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張大了,很生氣!第二幅圖咧開嘴笑了,一定很高興。第三幅圖嘴巴往下耷拉,表示很難受。這三幅圖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間。從中可以體會大松樹的大度,謙虛,和小松樹進行比較。

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摸著頭”一詞表現了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心愛護。教學中,引導孩子聯絡孩子的生活說說生活中誰摸過你自己的頭,你感覺怎樣,感受長輩對自己的關愛。然後再讓學生體驗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愛。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9

一、設計反思。

國小語文低段教學,識字寫字是重點。這次公開課,我特意選擇了《小松樹和大松樹》的第一課時進行教學。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二是學會本課生字詞,並能正確、規範書寫。看上去簡簡單單的兩個任務,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課堂容量已相當大。只要有一個環節卡殼,就會造成本節課完不成任務。但這不正是我們進行高效課堂實驗要解決的問題嗎?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選擇了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這樣做是因為經過一個多學期的訓練,學生已逐步瞭解了讀課文、學生字的任務與方法。為了讓教學環節更緊湊,我在平時實驗的`基礎上做了新的嘗試,即:將自主學習任務的檢查工作放在了小組裡面進行。

二、成績反思。

由於老師充分的備課,以及平時對學生紮紮實實的訓練,一節課雖然緊緊張張,也算完成了應完的教學任務。通過觀課議課,總結出本節課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導學案的設計側重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2.學生訓練有素,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無論是&ldqu;自主學習&rdqu;,還是&ldqu;合作探究&rdqu;,都能夠有序地按照導學案進行學習。

3.組長組織到位,並能及時地發現小組內遇到的問題與錯誤。

三、問題反思。

課堂上,當把導學案發給學生時就出現了預料中的問題,學生識字量小,自主閱讀導學案有困難。只好老師讀,讓學生明白學習任務與方法。部分學生能夠邊看邊聽邊記要求,但只是部分。再加上設計時又將將自主學習任務的檢查工作放在了小組裡面進行。這就影響到有的學生不知所措,造成了學習時的內耗,導致&ldqu;自主學習&rdqu;與&ldqu;合作探究&rdqu;時間過長,影響了教學節奏。當進行寫字教學時,時間已經不多,只好蜻蜓點水似的挑選了兩個難字進行了指導,造成了課堂上&ldqu;重識字,輕寫字&rdqu;的現象。

人們都說,教學時一種有缺憾的藝術。正因為有缺憾,所以我們不斷追求,不斷探索,錘鍊自己的教學技藝。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0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童話,全文只有四個自然段,語言非常簡單,主要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的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風伯伯聽了後,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課文還配有2幅插圖形象地描繪出課文中的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的樣子。本課的難點是理解風伯伯對小松樹說的 話。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效果較好。

一、聽故事、看圖,瞭解“高矮”

在教學課文前,我先讓孩子們聽故事、再看黑板上的簡筆畫,讓他們瞭解一下,誰高誰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樹高。在此基礎上,提問:但是這棵小松樹卻說自己比大松樹高,通過預習課文,你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回事呢?孩子們舉手告訴我,那是小松樹在山上,大松樹在山下,所以小松樹就以為自己很高,看得很遠。我又問:通過預習,你覺得小松樹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有的說“驕傲”,有的說“不懂事”,有的說“沒禮貌”,我沒有急著裁定誰對誰錯,誰說的最有道理,繼續和孩子們學習下去。

二﹑感情朗讀,表演對話。

課堂上我在指導學生朗讀表演時,讓學生想象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語氣,儘可能讀出當時的情境。讀小松樹的話時體會出它居高臨下﹑驕傲自大。重點句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丟擲問題:該用怎樣的表情來讀風伯伯的話呢?提醒學生,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幫助你演好風伯伯。學生很快就找到了“摸著”一詞。什麼時候誰會摸著你的頭?回答肯定是媽媽等愛我們的家人,告訴我們一些道理的時候等等,學生很容易就聯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生活,用以有的經驗來獲得對課文的理解,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會風伯伯的慈祥與教導。也為接下來小松樹內心世界又起波瀾做好鋪墊。

三﹑結合生活及語言環境,加深理解。

最後一段,我抓住“慚愧” ﹑“低”等詞,讓學生想象出小松樹後悔,不好意思的神態,並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托起來”該是怎樣的託,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課後中讓學生思考,聽了風伯伯的話後,小松樹會怎麼想?你代表小松說再向大松樹說句話好嗎?我想讓學生從這兩個問題中明白學習這課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知道些什麼。事後瞭解,絕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夠理解課文,也知道不能學習小松樹的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

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1、在朗讀方面對學生的指導不夠。小松樹的話語中充滿著得意和驕傲,個別學生能夠讀好,但集體讀效果不好,應該由老師範讀會好點的。

2、整堂課注重學生是否能理解課文中的詞語、句子,是否能體會到文字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忽略了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尤其是在體驗小松樹的內心世界的時候,更可以利用這良好的說話訓練時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朗讀與說話能力同時訓練的課,才是學生語文能力真正獲得訓練的課堂。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1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課文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1、注重閱讀興趣的激發,培養學生讀書感悟的能力。

“以讀為主,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不是一遍接著一遍的傻讀、呆讀。而是讓孩子一遍讀有一遍讀的任務、一遍讀有一遍讀的方法,一遍讀有一遍讀的樂趣。對低年級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如果讀書不能激起其內心渴求讀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強加力都是徒勞的。要培養孩子“口誦心惟”的最好辦法就是激發孩子主動讀書、積極探究的興趣。我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首先,讓孩子參與到童話中來。新課伊始,我出示小松樹和大松樹貼圖,畫片(可以用水彩筆畫簡筆畫)。在孩子們進入情境,激起興趣後,老師順勢提出問題,激發其聽故事,學故事的興趣。

2、聯絡生活,實現情感遷移。

建構主義認為,孩子總是帶著一定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參與閱讀。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對文字的'解讀。因此,閱讀教學中,孩子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基於基本語義層面,結合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適時點撥,將文字與孩子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鏈結”起來,實現更深語義層面的解讀。風伯伯和小松樹說話時是這樣的“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摸著頭”一詞表現了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心愛護。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孩子聯絡孩子的生活說說風伯伯是個怎樣的人,通過朗讀孩子們感受到長輩對自己的關愛。然後再讓學生體驗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愛。

整堂課較好地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的點撥者和引導者這一新的教學思想。課堂教學能以人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發,充分以教材為例子,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成功地體現了新課標的新理念。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2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風伯伯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在引導孩子領悟寓意時,我是這樣一步步進行的:

一、認真看圖,瞭解“高矮”

在教學課文前,我先讓孩子們看書本上的插圖,讓他們觀察一下,誰高誰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樹高。在此基礎上,提問:但是這棵小松樹卻說自己比大松樹高,通過預習課文,你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回事呢?孩子們舉手告訴我,那是小松樹在山上,大松樹在山下,所以小松樹就以為自己很高,看得很遠。我又問:通過預習,你覺得小松樹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有的說“驕傲”,有的說“不懂事”,有的說“沒禮貌”,我沒有急著裁定誰對誰錯,誰說的最有道理,繼續和孩子們學習下去。

二、反覆讀對話,揣摩心理。

在分析課文的時候,我出示了小松樹與風伯伯的話,讓孩子們進行反覆朗讀。接著指名朗讀,通過角色遷移,來感受小松樹說這句話時的心理。孩子們有感情的朗讀讓我感受到了他們對小松樹的心理的'正確把握,此時再問他們,說小松樹“驕傲”的人多了。通過看圖、朗讀風伯伯的話,體會風伯伯的慈愛又耐心教育的語氣。我問孩子們,風伯伯為什麼教育小松樹啊?從而幫助孩子們再次鞏固對小松樹的認識。

三、拓展延伸,鞏固認識

這篇課文應該是很容易理解的,最後要讓孩子明白做人的原則,從生活實際出發,自己身邊的事出發,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我問孩子們:你平時在學校中有見過小松樹這樣的人嗎?不要點名。孩子們說出了好多,接著我們又討論,你覺得這樣做對嗎?為什麼?他們說這樣做不對,以為很不禮貌,傷了別人的自尊心,自己也不受歡迎,等等。從他們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們已經領悟到這個道理了。

後記:下午我佈置了寫話作業:用“慚愧”寫幾句話。要求寫真人真事,最好是自己的事。很多孩子都寫得很好,很真實,寫出了自己曾經犯下的錯,曾經的驕傲,曾經的自以為是。一篇小課文,講出了一個大道理,教會了孩子們如何做人,我也同樣受益匪淺。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彙報課):

課堂上我在指導學生朗讀表演時,讓學生想象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語氣,儘可能讀出當時的情境。讀小松樹的話時體會出它瞧不起人、驕傲自大的語氣。讀風伯伯的話時,抓住“摸” 、“高多了” 、“托起來”等關鍵詞語,感受風伯伯的寬厚慈愛,語重心長。最後一段,我抓住“慚愧” 、“低下了頭”等詞,讓學生想象出小松樹後悔、不好意思、難為情的神態,並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生活中有誰摸著你的頭說過話嗎?說了些什麼?當時你是怎麼想的?”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後反思:

課文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朗讀人物的對話、動作,來理解課文,體會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重點抓住三處:小松樹的話、風伯伯的話和最後小松樹的“慚愧”。在朗讀小松樹和大松樹說話時,通過重點詞語“多高、很遠很遠”等詞語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理解、感悟小松樹的驕傲。教學中還進行了ABAB形式的詞語初步認識和積累,雖然學生說的面不是很廣,但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了,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學習的快樂。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3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十分富有童趣,也十分貼近學生的現實心理狀況。通過故事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

新的課程改革注重了向生活世界的迴歸,那麼新的教學自然也應把主體發展作為價值取向,學生學習不是將知識進行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通過其自主活動,新知與原有知識經驗進行相互作用,來補充、豐富和改造自己的認知結構。基於這樣的認識我的課堂設計中每一個環節的設定都力求從學生的角度,站在學生的高度去思考。並且,在重難點的突破上和許多教學細節上,都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協作,平等對話。

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亮點有三:

1、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引線,搭建對話平臺,使學生易於融入課文情境。如何讓孩子在閱讀中認識到小松樹盲目自大的錯誤,這是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教學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跡、潛移默化地調動學生的內心感受。我在教學中採用了聯絡生活實際、創設生活環境為學生搭建一個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的平臺,使思想教育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

(1)以小朋友爬山的經驗引入,體會小松樹站在山上得意驕傲的心情。

(2)老師以借鉛筆為例,用學生生活中的細節來引導學生理解小松樹的傲慢、沒有禮貌,自然流露出對小松樹的不喜歡。

2、深入學生的心理,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

(1)是巧用表情圖,激發興趣,加深情感體驗。小松樹站在山上會是什麼心情?出示三幅表情圖:一幅得意洋洋、輕視看不起,一幅發怒,一幅高興。讓孩子在讀了小松樹的話後,再體會感情。

(2)師生共同商量,通過感情朗讀,配上動作的表演,再現小松樹得意驕傲的樣子。讓情感得到內化,學生與文字的情感自然的相融合在一起。

3、聯絡生活,實現情感的遷移和拓展。

孩子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是寶貴的教學資源。而超越文字藉助文字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才是更深層次的教學。除了讓學生體會小松樹驕傲、盲目自大這個淺層次的寓意外。進一步的拓展思維,想象小松樹會對大松樹說些什麼?教育孩子善於知錯就改,學習大松樹有寬闊的胸懷。樹立集體觀念。

課堂教學能以人為本,能注重趣的激發,充分以教材為例子,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進行思想價值觀的教育。體現了新課標的新理念在教學中實現互動主體性。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4

一、看板畫,揭示課題,學習第一節

1、看板畫:說說圖上畫了什麼?相機引導:一棵樹在哪兒,另一棵樹在哪兒?

觀察得真仔細。站在山上的是一棵小松樹,板書:小松樹(注意鬆字右邊的八字頭)

站在山下是一棵大松樹。板書:大松樹

2、出示句子:山上有一棵小松樹,山下有一棵大松樹。指導朗讀通過朗讀知道他們的位置。

3、他們之間還發生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板書:和讀題誰和誰的故事?

二、講讀2—4自然段

(友情提醒:查詢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尋課文題目。)

1、自己讀讀整體感知故事,小松樹和大松樹的故事,表揚讀書認真的小朋友,

2、聽錄音:聽聽小松樹對大松樹說了什麼呢?你聽到了什麼?培養學生的聽的好習慣。

3、出示句子比較: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呀!我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呢?

朋友,你看我長的高,我能看得很遠。你呢?

4、學生自瀆,上面一句比下面一句多了什麼?這些字能少嗎?說說你的理由。

5、朗讀理解:長得多高哇!

很遠很遠

(聯絡學生實際理解很遠很遠)詢問學生爬上高山後的感覺,然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爬上高山後的感覺。黃老師也爬過高山,當我站在山頂,向遠處眺望,遠處的房子呀,樹木呀,更遠處的田野呀,都盡收眼底,視野變得很開闊。再讀詞語。幫助理解爬得高,看得遠

喂:可以稍加點撥,說明小松樹沒有禮貌

6、完整讀這句話,感受一下,這是一棵怎樣的小松樹?用你的朗讀把小松樹的驕傲,得意的樣子表現出來。指導加上動作讀

7、大松樹聽了小松樹的話,沒有回答。那大松樹回想什麼呢?同桌討論一下。

8、小松樹的話被風伯伯聽到了,風伯伯是怎麼做的,又是怎麼說的?請自瀆第三小節,看看誰能讀明白。指讀,其餘生評價,相機指導:摸者(動作演示)讀出風伯伯關心、疼愛小松樹的樣子。填空:小松樹看得遠,那是因為()

大松樹看不遠,那是因為( )

9、小松樹也明白了這個道理,他慚愧地低下了頭。他會想些什麼呢?假如你就是這棵小松樹你會對大松樹說什麼?師生表演,

三、故事表演,其餘生做評委,指出不夠好的地方。

分小組表演

四、佈置作業,講這個故事。

教學反思:

本堂課在紮實語言訓練上有了充分的體現。注重讓學生去體會去感悟,如一開始的比較句子,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去閱讀,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精當和簡練。注重了聯絡實際去體會感悟,如課文中的有一句“你看我長得多高呀”我讓學生實際去體會你爬上高山後的感覺,並且把我自己的感受和學生一起分享,這樣學生得到的體驗是真實的,飽滿的。但很多時候還是覺得走教案,因此學生有的問題我也沒有好好地和他一起去探討,如有學生問,為什麼小松樹很小卻站到了大山上?沒有好好地研究透文字的內容,因此對孩子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但對於這個問題到底如何回答,我至今無法回答,似乎是很深奧的'生活道理滲透其中。當我閱讀了教育報上的一篇《是孩子的不幸還是教師的不幸?》分析了一二冊中出現的課文,在《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的確要比大松樹看得遠,儘管他有點不謙虛,但事實終歸是事實,實在沒有必要讓其喪失信心,“慚愧地低下了頭”我看著很頓悟,也許本身的文字有問題,為什麼小松樹問大松樹,而大松樹不回答,或者就是以上問題,其實,課文雖是童話故事,看似接近孩子的生活,但實際中孩子很不明白這樣的文章內涵,很多都是老師硬著鑽研出來的,很多老師就在大松樹沒有回答這兒大做文章:這時的大松樹是怎麼樣想的?假如他說,他會說什麼?但經過這樣教學,學生並不滿足。教學總是給人一種感覺,用成人有意識的片面性來判斷孩子無意的片面性。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5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童話,全文只有四個自然段,語言非常簡單,講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風伯伯批評小松樹自以為是,驕傲自滿的行為。課文還配有2幅插圖,形象地描繪出課文中的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的樣子。本堂課,我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的訓練,在朗讀的基礎上,通過體驗人物心理來走進文字,領會課文蘊涵的深刻的道理。

整堂課教學下來,我個人認為自己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兩點:

1、能夠帶領孩子入情入境, 讓他們走進大松樹和小松樹的內心世界。在匯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瞭解到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區別。在教學中,我又運用孩童般的語言進行有意識的拓展與生成:“看,小松樹長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猜他會看到什麼呢?也許是太陽、白雲、大山等,從而讓學生領會到小松樹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課堂的尾聲部分,我試著讓孩子們進行換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樹,你想對大松樹或風伯伯說些什麼呢?在走進小松樹內心的同時也使他們獲得文字的教育意義。整節課孩子們的積極性非常高,非常的活躍。

2、指導朗讀較為深入,能夠引導學生在讀中悟。特別是在指導第二自然段朗讀時,在突出小松樹的驕傲自大時能緊緊抓住關鍵詞語“喂”“多高哇”“很遠很遠”“你呢”,能夠把這些詞語放進具體語境中去朗讀和感悟,並能講究一定方法。我還讓他們上臺來演一演小松樹和大松樹,讓孩子在表演中體會和感悟。

但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沒有精心設計課堂,問題過於繁雜,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的設計時,我儘可能的對自己說:要做到少指導,精指導,每設計一個問題我都要想一想:這個問題為什麼問?對學生有幫助嗎?孩子能回答到嗎?如果回答不到,我該怎麼引導呢?我還精心的設計了練說環節:小松樹站在高山頂上會看到什麼。。。。在實際操作時我卻擔心孩子們說不出我想要的答案而一再提示和重複孩子們的答案,不僅浪費了時間,也使聽課的老師覺得很囉嗦,造成了老師說的多,學生說的少的局面。

2.過分依賴學生群體中的“優生”,忽略了課中的激勵機制。

課堂上我往往喜歡請平時表現好的學生回答問題,而忽略了後進生,以至於使他們因缺乏參與性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導致一些人低頭玩東西或者不專心聽講。雖然在這節課中表現並不明顯,但這樣的錯誤傾向一定要糾正。另一方面,我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有點單一。老師的語言對學生有著激勵作用,對回答好的學生,老師應該大加讚賞,促使孩子積極的思考,大膽的發言。這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慢慢的改正。

3.“高效課堂”不高效

本節課是第一課時,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把重點放在識字、寫字、朗讀等方面,而我沒有很好的'意識到這一點,把重點都放在了理解課文第一、二自然段上,最後教了三個生字,指導寫字的時間只有大約5分鐘。就本課而言,課文的重點在第三、四自然段上,而我的第一課時既沒有解決生字也沒能抓住重點,從教學目標來看,是沒有完成教學目標的,也就是說這節課不高效,沒有達到目的。

通過這次公開課,我也成長了很多:

1. 我對第一、二課時的界定有了更準確的把握。就像李老師說的,一二課時的劃分不一定非得是第一節課解決生字詞,第二節課講解內容,這要看課文的具體情況以及學生知識的準備情況,上一課時時,如果學生預習的好,幾乎全部都能掌握生字詞和能讀通課文,那麼除了指導朗讀、指導寫字,也能按情況講解一部分課文內容,但如果連基本的朗讀都不過關,就開始講解課文,就操之過急了。

2. 提問一定要精煉有效。我們往往害怕學生不懂而一次次重複問題或者學生的答案,把課堂變成了老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而沒有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討論,久而久之使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只會機械的作答而不會動腦筋。優秀的教師往往會在課前花大量時間備課,把問題精簡到少而有效,把更多地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學自悟,不僅完成了目標,學生還會說出你想不到的東西。

3.關注後進生。光靠幾個優生,一個班是不可能成為優秀班級的,只有大家都有進步了,整個班級才會向前邁步。

標籤:松樹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