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一地理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篇1

20xx——20xx學年的第一個學期結束了,下面把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反思如下:

教材分析:

這個學期的教材使用高一獨攬必修上冊,本冊書共四個單元:宇宙中的地球、大氣、陸地和海洋、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都為自然地理的內容,是整個高中地理乃至整個中學地理最難的內容,尤其是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抽象、難理解,要求學生要有空間想象思維能力和很強的理解能力。有些知識點與物理、化學等學科交叉、滲透,要求學生要有其它學科的基礎,而且要有聯絡實際遷移知識的能力。

學生分析:

這屆學生錄取時的會考成績可以說是全區最差的,一些學生根本不具備高中階段的學習能力。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概況起來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1)完全不學習型:4個班中每個班都有1——2個學生,有的班人數更多,幾乎完全不接受學習。他們上課或睡覺,或干與上課無關的事情,更甚者上課說話破壞課堂紀律。他們中又分為幾種情況,有的學生智力水平不低,但是沒有學習目標和學習習慣,所以進不到學習狀態中;有的學生是因為基礎太差,所學知識對他來說如同“天書”一般,久而久之,對學習沒有了興趣,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和意識,即使是一些簡單的知識也不接受了。

(2)能力有限型:這些學生也想學習,也在學習,甚至是努力地學習,但是因為智力水平有限,基礎太差,能力不夠,即使努力學習但是成績仍很不理想,甚至很差,這些學生屬於根本不具備高中階段學習能力的人。

(3)自我約束力差型:這樣的.學生佔多數,他們只要努力刻苦學習還是能夠跟上進度,能夠達到相應成績的。但是他們自我約束力差,學習目標不很明確,學習時續時斷,需要老師經常提醒幫助。老師督促的緊一些成績就會上去,稍微鬆一鬆成績就會下滑。這樣的學生比例較大,如果老師精力有限成績就不能保證了。

教師自析:

本人年齡較大,精力有限,和學生的溝通有一定困難。剛剛送走的高三學生整體水平較高,潛意識中對本屆學生的要求也很高,總要與往屆的學生比較,而這屆學生恰恰是自己教過的學生中最差的,如此大的反差一時轉不過彎來,因此,對學生失去了耐心,工作起來比較急躁,而如此一來結果適得其反。後來,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語言和行為,情況有一些好轉。

總之,在下個學期還要以調整自己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使自己的教學更適應學生,更貼近學生實際。另外,要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分層輔導以提高成績,完成會考任務。<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篇2

從20xx年秋季開始,高一年級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我們一方面努力實踐新課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課程改革的種種問題,品嚐新課程改革給師生帶來的諸多成功喜悅,同時我們也不乏困惑、失落和顧慮。下面我談談自己前一階段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前一階段教學工作的回顧。

在一個多月的教學過程中,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應該說基本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絡,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儘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為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們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備課組教師重視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在每週的集體備課活動時間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

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我們努力做到轉變教師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向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轉變。在一個多月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大體總結出了以下三種課堂教學模式:

①講述—領悟型。

這種課型主要針對那些基本地理規律和原理的內容,這些內容往往難度較大,邏輯性較強。如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第二章第一節中“大氣的運動”等,對於這些內容,我們在課堂上首先採取以教師講述為主,讓學生理解這些基本原理和規律,然後再讓學生結合教材和練習進行自我領悟,最後再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索,從而使學生達到體驗學習過程,掌握基本知識的目的。

②自主學習—探究型。

這種課型主要圍繞那些教學內容難度不大,學生易於理解的章節而進行。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等。其基本組織形式是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閱讀、討論等形式自我學習(有時也在課前先佈置學生提前預習或蒐集相關資料),然後由學生根據自學或課前預習提出相關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與本節內容相關的),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等對問題進行探究,最後教師進行簡單的歸納與小結。這種課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③實踐活動型。

這種課型主要是針對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內容而進行。新教材與以往教材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增加了大量學生活動的內容,這些內容有的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或在教室內完成的,那麼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活動課就可以解決這類問題。這種課型主要就是讓學生動手、動眼、動耳等,如教材P34的探索“模擬海陸熱力性質”、P50的探索“模擬水迴圈”等內容就可以把它單獨設計成一節實驗課。還有教材中的“厄爾尼諾”、“科羅拉多大峽谷”等案例研究的內容,就可以把它設計成一節地理網路教學課,讓學生去電子閱覽室進行資料查詢、研究等(當然教師要進行調控)。此外,結合其它課型的學習內容,有時也可以適當地組織一些活動課,如在學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後,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宇宙、太陽系、地球等的瞭解,就可以組織學生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觀看VCD《宇宙與人》(或其它與宇宙探索相關的內容)。

總之,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也必須因教學內容、因學生實際等進行。此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資訊化趨勢明顯增強,而且我們學校又是寶安區數字化校園試點學校,因此備課組要求每位教師加強資訊科技與地理課堂教學的整合,努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並應用於課堂,從而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

備課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

位學生的成長,我們的具體做法有:

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

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無論結果如何……此外,備課組還根據普通班和實驗班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實驗班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佈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都選用不同的標準,從而滿足實驗班學生學習的需要。

4、大力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

突出各類實踐活動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為此,在一個多月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組織了幾次旨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活動。如學期一開始,我們在每個班分組進行了課題研究——“尋找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證據”;在學完第一章內容後,我們組織學生參觀了我校的天象館與天文臺;國慶期間,我們組織了高一年級(上地理課的班級)學生地理小論文大賽等。

5、在學生作業設計、課堂測試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這些探索主要包括我們在每章學習結束後給學生一個學習小結(相當於作業),學習小結一般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知識再現,形式主要是一些填空或知識歸納性質的表格或知識網路,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完一章內容後再回過頭去熟悉一下本章的一些主要基礎知識和知識體系;第二部分是基本能力訓練,題型主要是選擇題,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結合基礎知識形成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部分是能力拓展與延伸,題型有選擇題或綜合題,一般有一定難度,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選做,其目的主要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地理的需要;第四部分是交流與反饋,主要是針對一章的教學讓學生提出相關的意見或進行思想方面的交流,其目的主要是強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也幫助教師對教學進行積極反思,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6、此外,我們還結合學科特點,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改革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到地理學科而言,主要表現在自學能力、地理圖表的分析、處理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等。因此,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強調在教學時要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重視上述能力的培養。同時,我們也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和社會實際,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

二、前一階段教學工作的困惑與反思。

一個多月的教學,我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穫,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作為教師,我們(其它學校教師也一樣)始終對新課程改革的評價體系顧慮重重,我們很難不去考慮大學聯考與各種質量檢測,這一點是我們轉變教學觀念的關鍵。

2、新教材、新課程改革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如教材與課程標準、教材與輔導資料之間不配套、諸多實踐活動裝置缺乏、學校的某些規章制度與新課程改革之間也存在不協調等等。

3、教師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有些地方出現了一些新概念(如衝擊地震),對於這些內容教學中應如何把握教學的標高,還有教材中眾多的.探索、閱讀、案例研究等內容,對於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才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此外,部分探索與案例研究的內容也不符合教學實際或學生的實際,如教材P50“模擬水迴圈”的探索活動,活動時間長,效果也不明顯,很難在課堂上實施,又如P14案例研究“太陽活動與旱澇的關係”、P56的案例研究“厄爾尼諾”的內容,對於高一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太大。

4、學生也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瞭解不夠以及學生傳統的學習行為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在一些學生基礎較差的學校或普通班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今後教學的幾點想法。

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索,我們對新課程改革已由陌生逐漸適應,後一階段的教學主要是在反思前一學段教學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改進,為此高一地理備課組經過認真研討,對後一階段的教學達成以下共識:

1、作為教師,繼續加大對新課程改革理論學習的力度,同時加強備課組內、備課組之間的相互聽課活動,充分調動備課組全體教師的積極性。後一階段要重點在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課堂上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認識、如何進一步落實分層次教學等方面下功夫。

2、在總結、反思前一階段教學的基礎上,我們後一階段的教學要重點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係,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這幾方面的關係主要包括:

①過程與結果的關係,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與落實基礎知識的關係,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並非意味削弱知識的學習,而是強調能力的培養要以知識為依託、為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對立;

②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的關係,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並不否認教師的重要作用,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無論課堂教學、還是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教師的作用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③關於不同學習模式與課堂形式的關係,新課程改革針對現行教育的弊端而強調研究、探究性學習,並不排除接受性學習的必要和重要,一堂課究竟採取何種學習方式或課堂教學模式,要因人、因時、因課程內容制宜,不能一刀切。此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言堂”、“滿堂轉”不對,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參與是正確的,但要注重區別學生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參與還是形式參與,真正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才是有效的;

④各類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的關係,普通高中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應該還是在課堂,因此任何忽視課堂教學的行為都是錯誤的。

3、進一步開展各類實踐活動,通過前一學段的教學,我們發現,學生對各類實踐活動興趣濃厚,期望也較高。因此後一階段我們將繼續強化這方面的工作,如加強研究性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實施,適當組織學生走出校門等。

總之,新課程改革已走到我們面前,作為實驗者,我們只有加強研究,努力實踐,積極應對,這樣才能搶佔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制高點,也才能使我們的教學真正有助於教師自身的發展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識和確立自己的角色,提升課程意識,提高素養與專業化水平。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篇3

第一次接觸“三五五”教學模式,感覺它是一種科學的、先進的、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新穎的教學模式。應用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積極的完成學案導學問題,並通過應用課來延伸拓展基礎課所學知識,最後通過鞏固課實現了學習目標的檢查和落實。

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感覺“三五五”教學模式實際應用起來也存在一些問題,歸納如下:

1、在我們要求學生展示學案問題和達標訓練答案時,要麼要求某個小組的代表展示,要麼讓學生搶答,其他同學到底做的怎麼樣呢?而且一些同學在小組合作交流討論時也不積極參與或者根本不參與,或者以討論問題為名說說笑笑,在這些情況下,我們就沒有實現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目標,那麼我們教師又該怎麼做呢?怎樣讓每一個同學積極參與、真正的融會貫通,課堂上認真學習、積極的思考,踴躍的回答問題是我們今後要不斷思考和改進的。

2、對於學習上不積極、思想上有問題的同學,我們應多找其談心指導,但是由於晚自習第三、四節教師也必須在教室看自習。所以老師們根本沒時間找學生。

改革之初總是艱難曲折的,新的教改模式要想真正很好的推行落實並且效果顯著,需要學校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努力去積極的倡導和實踐。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掌握與之有關的地理知識,才能駕御整個課堂,因此教師必須針對每節課的內容,吃準,吃透,吃深教材,並且還應該掌握與之有關的,相關聯的本學科或相鄰學科的知識,將其適度且充分的連結到整個教學環節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藉助於網路資訊科技,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我反覆反思,總結經驗,認識不足,揚長補短,要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應該努力做到:

一、加強備課,優化課堂結構

教師應重視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點,領會新大綱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課堂結構,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教材教法寓於一體,教師和學生珠聯璧合。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提出目標、展示問題、獨立探究、組織討論、練習檢測、矯正反饋、總結目標”這種教學結構模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處於積極思維狀態,都能得到知識能力方法態度等方面的培養。

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學方法應該在傳統教法上有所創新,以促進學生的全程參與,教師應善於換位思維,“知學生所思所想”,從學生的角度提出問題,對學生在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超前的預測,準確的判斷。同時應瞄準“知識的發散點,能力的發展點,問題的關鍵點,教材的重難點”,創設問題情境,順著學生的學習思路,因勢利導。

二、創新訓練方式,促進主動應用

學習地理的目的,不是為了記憶和理解知識,而是為了實際應用。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應充分重視課堂練習對地理知識的檢驗作用,並重視對練習的指導,以提高訓練質量。

1.精編精選練習。練習要符合新大綱能力要求,應涵蓋每章節的基礎知識,既有鞏固知識,加強記憶的基礎題,也有培養能力的難易適中的提高題,以提高訓練的針對性、層次性、啟發性、導向性。

2.突出變式訓練,學生中普遍存在“知識遷移能力差,知識運用不靈活”的現象。因此,地理知識要儘可能圍繞問題展開,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提問,並通過變換條件,甚至變換題型或設計新題型來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知識整和能力,改變思維方式。

三、創新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中教材內容能否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必須通過一定的物質媒介才可能順利進行。搭配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會使教學產生不同的效果。

總結經驗,認識不足,揚長補短,要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應該努力做到: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都給我很大的觸動。經過認真的思考,我認為:領悟大綱是教學的基礎,把握教材是教學的關鍵,巧用媒體是教學的手段,發展能力是教學的目標。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篇4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年級4個班的地理課。由於我是產假後才接手這些班級,所以對班級的認識還比較有限,僅管帶著小孩上課很辛苦,但我還是儘量擠出時間多方面瞭解學生情況,根據學生實際,認真專研課程標準,結合備課組的教學計劃,積極完成了教學任務。具體總結如下:

學習新課程標準,以當前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進行目標的細化,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落實。即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或瞭解知識獲得的過程,為了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公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關係、可持續發展觀念及愛國情感。

教學中,要視學生為知識的`創造者,而不僅把學生當作一個知識的接受者培養。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生學會了學習,教學才變得有意義和有希望。要實現這一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在班級教學中,班級之間有差別,學生個體也有差異,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採用分層教學,以先帶後,承包互幫,展現學生個性風采,凸現團隊式學習,建立學習型小組。遵循進步就是優秀的原則,突出過程性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高一地理下冊課本中的案例有些並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教師很有必要根據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例如:當上《城市的交通運輸》一課時,我用湖州市區的交通圖代替課本中的香港交通圖來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佈局原理。教學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方式不同教學效果當然就不一樣。因為當新的知識被賦予鮮活的背景時,學生的興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強,進一步有利於問題的形成,使學生達到想學的境界。

反思二: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採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於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為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並提高其有效性,教師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意適時評價。

反思三: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篇5

一學年又過去了,回顧高一一學年的個人地理教學,有得有失。得的突出方面是地理尖子生的培養較好;失的方面突出的是沒有大面積地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地理學科興趣的培養還不到位。下面重點來說說個人對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的反思心得。

興趣培養歷來為中外有影響的教育家們作為對教學藝術的高層次追求而倡導。學生不能只靠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工作、生活一生,他們必須終身學習,因此學校教育必須培養他們"愛學"、"會學",使他們在畢業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不斷豐富和深化所學知識。涉及面很廣的地理知識學習更須如此。如果學生靠死記硬背暫時獲得的知識考出較好的分數,但他厭倦對地理知識的學習,這不能認為是地理教學的成功。如果地理教學在教會地理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學業結束,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意向猶存,地理知識的大門則永遠向他敞開。從這個角度講,興趣培養應是現代地理教學的目的之一。

地理學習興趣培養與成功的教學過程互為因果。興趣是地理教學過程的強大動力,它促成教學過程的良性迴圈: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狀態則是地理教學是否成功的可靠標誌之一。狀態就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側面。如果學生普遍對地理課感興趣,教學過程是成功的;如果學生普遍對地理課的反映平平,說明教學過程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如果學生普遍厭倦地理課的學習,說明教學過程基本上是失敗的,教師應該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全面徹底的反思。一個分數的出現受多種因素影響,而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只決定於學習的成功,而且是反覆的成功,因此,進行教學評價,興趣狀態比分數更為可靠。教師應該經常注意瞭解學生的興趣狀態,作為自己改進教學的基本依據。

一、地理課興趣培養的特點

前蘇聯一位學者曾通過《少先隊員》雜誌號召了1700名學生就他們"最不喜歡的課程"參加他的興趣培養實驗,其中最不喜歡地理的有385人,在15門課程中居首位,其次是俄語215人,數學212人。對此,作者議論道:"課程基本上是按難易程度排列的。的確學生遇到困難最多的是俄語和數學,這也合乎規律。但是,為什麼最有趣的地理卻突然在不受喜歡的課程中佔了第一位——這是個謎。"

這位學者的統計並非偶然。我國1982年全國10省市青少年理想、動機、興趣研究協作組向近萬名中學生調查他們最喜歡的學科和最不喜歡的學科,結果是最喜歡地理課的人次百分數為2%,在12個學科中列第十位;最不喜歡地理課的人次百分數為10%,在12個學科中列第2位。 上列兩項資料反映了地理課興趣培養的特點:地理學科本身高度的趣味性與地理課進行興趣培養的困難性。這是由地理學科特點所決定的。

地理學科研究的.物件——地理環境的時空廣大性、組成複雜性、區域差異性、多要素綜合性、人地相關性是地理學科最基本的特徵。巨集觀的地理事物豐富多采令人神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多要素的交叉聯絡引人入勝,人地關係的緊張狀態動人心絃。人生活在地理環境之中,與地理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全面瞭解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是每個學生都容易體驗到的需要。保護地理環境、合理地利用改造地理環境關係著祖國的前途和人類的命運,必然要引起學生的普遍關注。因此,地理課的內容是最令人感興趣的。但是巨集觀廣大而複雜的地理環境使學生難以成功地感知、理解和記憶,從而使其成為一門較難教難學的課程,形成了地理課培養學生興趣的困難性特點。由此可知,地理課在學生興趣培養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同時又註定要克服更多的困難。我們只有充分發掘地理知識本身的高度趣味性,並從實際出發千方百計地創設條件,才能實現學習興趣的培養。

二、影響地理學習興趣的因素

學生的興趣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教學系統的要素:教材(教學內容及其載體--教學手段)、學生、教師都與學生興趣的形成、發展息息相關。

1.教學內容是地理學習興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識鮮明地體現著地理興趣培養的趣味性特點。由於地理環境的空間廣大性,直接觀察必須走出教室,大量的間接感知又須藉助特定的教學手段、地圖等影象和教師、教材的直觀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於感知困難,使地理事物總是顯得那樣新奇、生動。地理感性知識是興趣源泉的源頭,它既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獲得理性知識的基礎。面對學生缺乏表象的頭腦,不可能喚起探究的熱情。滿足了學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養興趣的道路上邁出了有力的第一步,並且往往由此直接產生探究理性認識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學對於興趣培養乃至整個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

地理理性知識以綜合性為其特點,蘊藏著地理環境中形形色色的奧祕。對其趣味性的體驗在於進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來的,區域特徵是比較而來的,規律和成因是分析綜合而來的。如果要求學生在思考失敗的情況下去死記硬背結論,勢必抑制興趣的形成。

知識的意義在於運用。只有通過運用,才能進一步獲得對知識需要的體驗,"感到知識具有使人高尚起來的力量——很難找到比這種感覺更強烈的刺激來推動求知的興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動(智力的、動作的)進行的又快又好,令人欽羨。例如,當學生看到軍人、探險者或考察隊僅憑地形圖即可在陌生的地區活動自如時,自然要激發出掌握讀圖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學生學好新知識的條件,使學生在獲得順利完成操作的滿足的同時,獲得新知識學習的成功。

滲透在知識教學中的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使學生經常獲得能力增強的體驗,不斷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豐富和滿足,從而推動著學習興趣的發展。

2.地理教學手段是興趣培養的重要條件

地理教學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掛圖、模型、標本及視聽軟體)、地理學具(課本、地圖冊、作業冊、顏色筆等)與視聽裝置、地理專用教室、地理圖、地理室外觀察點等是地理知識內容的載體,是地理教學內容——興趣源泉流向學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需求,提供相當一部分地理感知,幫助學生理解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在激發學生學習需要與幫助學生成功地進行學習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3..學生是地理興趣發展的主體

學生是學習興趣發生發展的根據,興趣培養必須遵循學生興趣發生發展的規律。

⑴學生對處於自己"最近發展區"的知識最感興趣,因為用力跳夠得著的果子不僅能使他體驗到需要,而且能使他體驗到成功的可能,從而產生躍躍欲試的興奮,獲得果然成功的快樂。

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是我們確定其"最近發展區"的依據。如果不瞭解、不顧及學生的基礎,盲目地照本宣講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學失敗的同時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存在著個別差異。基礎不同,形成興趣的興奮點也不同。有的學生興奮點在課內知識向課外的延伸上,有的學生則會在努力獲得了及格分數後高興得跳起來。承認並照顧到這種差別,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學習。

⑵學生對掌握著主動權的學習感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成功歸根結底要靠學習者自己對學習活動的主動調節。學生的學習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還需要閱讀檢索、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向教師質疑、發表見解等主動方式的活動。這些活動能使學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義,增強自信心並提高學習成功率。1984年北京教育學院地理組曾對北京市12個區縣的18個國中班、2個高中班共84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近90%的學生喜歡主動學習的教學方式。

⑶學生對地理野外觀察、地理觀測、參觀訪問等室外教學活動感興趣。室外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采的最直觀的感性知識,激發出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許多在教室內難以徹底解決的問題。

⑷學生對具有遊戲性質的教學活動感興趣,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決定的。

⑸過重的負擔抑制學習興趣,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疲勞、煩燥聯絡在一起。

⑹地理學習的反覆失敗能引起學生對地理課的厭惡,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枯燥的死記硬背和糟糕的成績聯絡在一起。

⑺對成功的學習進行恰如其分的鼓勵、表揚,能使學習興趣得到強化。

4.教師是地理興趣培養的主導因素

教師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領導者、控制者,又是知識資訊的提供者。教學內容靠教師去發掘、駕馭,學生的學情靠教師去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靠教師去激發,學生的進步、發展靠教師去啟發、誘導,教師掌握著激發和滿足學習需要的手段,因此教師作用的發揮是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條件。

⑴教師本人的思想、情感、學識、能力素質包括進行興趣培養的意識是教師進行興趣培養的內在根據。

⑵教師對多種教學方法的掌握與靈活運用的能力。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引起多角度的心理興奮。

⑶教師進行指導的生動性。生動、幽默的講課使學習的緊張寓於活潑之中,使學生易於學懂、學會、記牢。

⑷教師的教學激情。興趣靠興趣來培養,激情靠激情來感染。教師帶著對學科、對事業、對祖國、對人類、對自然的熱愛融匯而成的激情,神采奕奕地進行教學,不僅能即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長期的感染對學生個性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⑸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教師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懷、幫助、鼓勵反映著對學生真摯的感情,對學生興趣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方面這有助於學習的成功,另一方面使學生把學習與對教師的感情聯絡在一起,產生相應的興奮狀態。

上述四個方面的分析揭示了進行地理興趣培養的根據。四個方面互相聯絡、互相制約,是統一的整體,發揮著教學系統進行興趣培養的功能。綜合四個方面因素,地理興趣培養的途徑應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地理學科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水平出發,充分發掘教學內容本身的趣味性,完善並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合理運用多種方法,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並進行成功的學習。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篇6

心得體會:

1.深入、細緻、全面、系統地解讀課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

課程標準是學科教學的依據,教材是教學的參考,教材不限於課本,還包括各種其它的教學資源。教師要改變以往過分依賴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的習慣,在深入鑽研課本文字的基礎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種課程資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2.認真落實教材系統中的閱讀、讀圖思考、活動、案例分析、問題研究,是達成課標的核心和關鍵;

新課程重視“過程和方法”的價值取向,要求廣大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角色,大膽創新和不斷探索,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為學生創設一種主動學習的環境,教會學生學習,幫助學生自我建構學習過程,努力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和協作者。

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尋求多種方式和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學生提供探究和實踐活動的機會,積極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試驗、調查、考察等,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困惑與反思:

1.作為教師,我們始終對新課程改革的評價體系顧慮重重,很難不去考慮大學聯考與各種質量檢測,這一點是我們轉變教學觀念的關鍵。

2.新教材、新課程改革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如教材與課程標準、教材與輔導資料之間不配套、諸多實踐活動裝置缺乏、學校的某些規章制度與新課程改革之間也存在不協調等等。

3.教師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有些地方出現了一些新概念,對於這些內容教學中應如何把握教學的標高,還有教材中眾多的探索、閱讀、案例研究等內容,對於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才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此外,部分探索與案例研究的內容也不符合教學實際或學生的實際,活動時間長,效果也不明顯,很難在課堂上實施,有些探索與案例研究的內容,對於高一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太大。

4.學生也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教學中我們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瞭解不夠,學生傳統的學習行為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還有,學生學習的功利價值取向、學科慣性等非智力因素,嚴重影響學生缺乏時間、精力,對地理進行必要和最低限度的學習,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教材中的基本知識與基本能力兩類要素之間應當做到相輔相成。高中地理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要求較高,是建立在掌握和運用地理規律性知識基礎上的。隨著地理方法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地理能力的發展才有基礎和機會,無知絕對談不上有能力。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能力培養及智力開發的要求,又是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必要條件。在知識仍是高中地理教學重點的同時,應強調和重視知識掌握與智力開發、能力培養的相互滲透。新編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識要求應當體現基礎性、先進性和貫徹少而精、學以致用的.原則,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自學能力上打基礎。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在於創新,勇於突破傳統的習慣勢力所形成的思維定勢。好奇心強、善於聯想、富於想象、敢於懷疑是創造性思維必備的前提。創造性思維是創造能力的核心,無論正文、閱讀或選學材料都要自始自終為創造效能力的培養提供知識基礎和能力要求。例如,可通過角度新穎、思考性強的設疑、質疑,或介紹思維獨特、別具一格的地理觀點、有待解決或有爭議的地理問題,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於探求的精神;還可專門開闢“小欄目”、“小天地”等,讓學生以知情者、參與者身份對現實地理問題作出分析評價、預測和決策,為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提供廣闊的新天地,也有益於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志趣及研究社會現實地理問題的能力。

理論與實際的關係

理論聯絡實際是編寫高中地理教材和進行教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高中地理課程一向注意這一點。新編高中地理教材應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進一步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絡,體現高中階段應有的教學要求,這不僅有助於學生正確理解地理理論來源於實踐,又運用於實踐,深化他們的地理認識過程;同時也有助於開闊地理視野,擴充套件地理思路,培養地理應用意識,提高應用知識於實際解決現實地理問題的能力。編寫教材中密切聯絡實際,突出學以致用,一是可以聯絡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的實際,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例如,天氣預報、旅遊、商品流通等。二是可以聯絡生產發展、經濟建設的實際,突出地理科學促進生產力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功用。例如,資源評價、對外交易、經濟發展規劃等。三是可以聯絡本國、本地區的實際,深化學生對聯絡實際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例如,調查市場經濟狀況、研究鄉土發展規劃、開展鄉土建設諮詢等。四是可以聯絡地理學對於人類文明、社會進步、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和古今中外地理學家解決重大社會問題取得重大發現及貢獻的事例,激勵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和熱愛地理科學、樹立遠大志向。五是可以聯絡與地理科學有關的重大社會問題。例如,人口、能源、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等。加強地理實驗操作與實踐活動。六是可以注意與其他學科知識、文化知識的聯絡。促進學生從更廣闊的角度認識地理學的重要作用,擴充套件聯絡實際的內涵。

課文、圖象與練習的關係

課文、圖象和練習三系統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課文系統主要以文字形式傳遞知識內容,新教材除應保留以往教材科學性強,語言簡潔等優點外,應提高可讀性、生動性,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具體問題抽象化,力求突出重點、要點,設定難點、疑點,探求關鍵、特徵,從多方面強化這一系統的功能作用。例如,課文系統可以設正文、提示註釋、閱讀材料、選學內容等部分,其中提示部分可有預習提示、自學預習和課後提示等,注重啟發,培養學習能力。圖象系統側重以圖示形成傳遞知識資訊,新教材要注意借鑑九年義務教育國中地理教材和國外優秀地理教材的可取之處,在圖象比重、圖象內容選擇、圖象型別、圖象組合、圖文配合、圖象安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發揮以圖釋文,以圖引文,以圖析文,以圖代文的作用。例如,增設組合圖,增強其表現力,插圖內容的難度也應逐步加大。練習系統是供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的部分,設計上一要容量適當,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二要題型多樣化,增加探究性、開放性、應用性題目,給實驗以應有的地位;三要主次分明,具有層次差異;四要注意學生表達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能力等的培養;五要編排位置靈活,各種練習可穿插於教材結構的各個環節中。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篇7

洋流這一節中關於洋流的內容包括三方面:洋流的形成、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我上的這節課主要是洋流的形成及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回顧這堂課,我有以下一些感悟:

由於我參加了《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題的研究,平時我就比較注意這方面的實踐,在這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了適合這堂課的課件,從多方位輔助了教學,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比如這節課的引入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剪接了一段電影“泰坦尼克號”沉船前的片斷,並圖示了泰坦尼克號沉船的位置,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一下被他所熟悉的情景吸引,調動他們投入的激情,從而對學習內容產生興奮和期待,這時就會形成一種渴求掌握知識的內在需要和強大動力。

通過這堂課教學工作的實施,我還深刻感受到恰當的利用好多媒體就能很好的輔助我們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比如這節課中我利用實物投影展示用吹風機吹動水面的情景,當學生看到漂浮在水面的塑料小顆粒隨風移動後,馬上就能體會到風海流的形成原因,當吹風機被關閉後水面就會慢慢平靜,學生進一步就感受到引起風海流的風應該是長期穩定的才行;又如 “洋流的形成——密度流”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這節課的難點之一,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了資料,這時我又利用多媒體放映了一個油水與從兩側相遇後運動的演示實驗,並引導學生一方面回憶油與水的密度差異,一方面觀察二者相遇後各自的運動規律。有了這個鋪墊以後,我再給出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分佈的剖面圖。學生之間通過討論,利用知識的遷移,自然就得出了結論。而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就是利用多媒體可以直觀、動態展示的'這一特點,將文字與影象,動態與靜態有機的結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就瞭解了密度流的成因,使這一難點得到突破,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有效地整合多媒體技術和課堂教學,而不是簡單地替代板書和播放圖片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的容量增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這節課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除了以上這幾點外,還有就是學案的設計,小組的討論等教學方法的使用,這一方面能使學生落實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系統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還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同時實踐能力也得到鍛鍊,並能學會一些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這也有利於培養學生間互相協作的精神。總之,我越來越感受到一節課學生的體驗、探究比老師的傳授更為重要,只有“導之有方”,才能“學之有法”,才能真正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實踐我也發現了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精心準備的教學設計在教學中不一定都能很好的實施,這有多方面的原因,在這節課中出現這一問題我認為主要是我在備學生這一環節上,對學生以往所學知識的落實情況,以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讀圖、析圖能力估計過高,而這時又沒能及時給學生搭建適度的臺階,使得學生的學習進度放慢。比如,在討論“德軍潛艇是怎樣在盟軍眼皮底下溜走”這一問題時,學生的表述不到位,思維發散甚至出現錯誤時,如果提示學生適時閱讀教材就能很快將學生引入正軌。再比如讓學生總結中低緯、中高緯環流及季風環流時能針對學生基礎差,底子薄弱的特點,先演示動畫再總結效果可能就更好。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針對我所教學生的特點重新調整教學環節可能更好,比如學生基礎以及理解分析能力都比較薄弱,可以將本節課的重、難點分散,第一節課完成海水運動形式及洋流的形成這兩部分內容,並複習大氣運動等相關知識為學生下節課總結世界表層洋流分佈規律打下一定基礎,第二課時再講世界表層洋流分佈規律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此外,這節課還是暴露出自己總怕學生不明白,總有自己要講的慾望,比如有時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出現錯誤,不能等學生把話說完就糾正,打斷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處於一種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的尷尬境地,這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引起注意。

通過這節課,給了我很多的促動和啟發,要真正上好課還要不斷接受新的思想,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及時總結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得失,並在今後的實踐中去不斷改進和完善。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篇8

從20xx年秋季開始,高一年級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我們一方面努力實踐新課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課程改革的種種問題,品嚐新課程改革給師生帶來的諸多成功喜悅,同時我們也不乏困惑、失落和顧慮。下面我們談談自己前一階段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教學工作的回顧

在一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應該說基本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絡,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儘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為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們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備課組教師重視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在每週的集體備課活動時間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我們努力做到轉變教師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向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轉變。在一個學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大體總結出了以下三種課堂教學模式:

①講述—領悟型。這種課型主要針對那些基本地理規律和原理的內容,這些內容往往難度較大,邏輯性較強。如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第二章第一節中“大氣的運動”等,對於這些內容,我們在課堂上首先採取以教師講述為主,讓學生理解這些基本原理和規律,然後再讓學生結合教材和練習進行自我領悟,最後再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索,從而使學生達到體驗學習過程,掌握基本知識的目的。

②自主學習—探究型。這種課型主要圍繞那些教學內容難度不大,學生易於理解的章節而進行。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等。其基本組織形式是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閱讀、討論等形式自我學習(有時也在課前先佈置學生提前預習或蒐集相關資料),然後由學生根據自學或課前預習提出相關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與本節內容相關的),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等對問題進行探究,最後教師進行簡單的歸納與小結。這種課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③實踐活動型。這種課型主要是針對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內容而進行。新教材與以往教材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增加了大量學生活動的內容,這些內容有的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或在教室內完成的,那麼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活動課就可以解決這類問題。這種課型主要就是讓學生動手、動眼、動耳等,如教材P34的探索“模擬海陸熱力性質”、P50的探索“模擬水迴圈”等內容就可以把它單獨設計成一節實驗課。還有教材中的“厄爾尼諾”、“科羅拉多大峽谷”等案例研究的內容,就可以把它設計成一節地理網路教學課,讓學生去電子閱覽室進行資料查詢、研究等(當然教師要進行調控)。此外,結合其它課型的學習內容,有時也可以適當地組織一些活動課,如在學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後,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宇宙、太陽系、地球等的瞭解,就可以組織學生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觀看VCD《宇宙與人》(或其它與宇宙探索相關的內容)。

總之,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也必須因教學內容、因學生實際等進行。此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

堂教學資訊化趨勢明顯增強,而且我們學校又是資訊科技試點學校,因此備課組要求每位教師加強資訊科技與地理課堂教學的整合,努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並應用於課堂,從而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備課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我們的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無論結果如何……此外,備課組還根據普通班和實驗班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實驗班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佈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都選用不同的標準,從而滿足實驗班學生學習的需要。

4、大力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突出各類實踐活動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為此,在一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組織了幾次旨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活動。如學期一開始,我們在每個班分組進行了課題研究——“尋找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證據”;在學完第二章內容後,我們組織學生參觀了我市的氣象臺;國慶期間,我們組織了高一年級學生地理小論文大賽等。

5、在學生作業設計、課堂測試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這些探索主要包括我們在每章學習結束後給學生一個學習小結(相當於作業),學習小結一般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知識再現,形式主要是一些填空或知識歸納性質的表格或知識網路,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完一章內容後再回過頭去熟悉一下本章的一些主要基礎知識和知識體系;第二部分是基本能力訓練,題型主要是選擇題,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結合基礎知識形成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部分是能力拓展與延伸,題型有選擇題或綜合題,一般有一定難度,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選做,其目的主要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地理的需要;第四部分是交流與反饋,主要是針對一章的教學讓學生提出相關的意見或進行思想方面的交流,其目的主要是強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也幫助教師對教學進行積極反思,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6、此外,我們還結合學科特點,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到地理學科而言,主要表現在自學能力、地理圖表的分析、處理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等。因此,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強調在教學時要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重視上述能力的培養。同時,我們也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和社會實際,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

二、教學工作中的困惑與反思

一個學期的教學,我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穫,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作為教師,我們(其它學校教師也一樣)始終對新課程改革的評價體系顧慮重重,我們很難不去考慮大學聯考與各種質量檢測,這一點是我們轉變教學觀念的關鍵。

2、新教材、新課程改革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如教材與課程標準、教材與輔導資料之間不配套、諸多實踐活動裝置缺乏、學校的某些規章制度與新課程改革之間也存在不協調等等。

3、教師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有些地方出現了一些新概念(如衝擊地震),對於這些內容教學中應如何把握教學的標高,還有教材中眾多的探索、閱讀、案例研究等內容,對於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才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此外,部分探索與案例研究的內容也不符合教學實際或學生的實際,如教材P50“模擬水迴圈”的探索活動,活動時間長,效果也不明顯,很難在課堂上實施,又如P14案例研究“太陽活動與旱澇的關係”、P56的案例研究“厄爾尼諾”的內容,對於高一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太大。

4、學生也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瞭解不夠以及學生傳統的學習行為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在一些學生基礎較差的學校或普通班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今後教學的幾點想法

經過一個學期的摸索,我們對新課程改革已由陌生逐漸適應,後一階段的教學主要是在反思前一學段教學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改進,為此經過認真研討,對後一階段的教學達成以下認識:

1、作為教師,繼續加大對新課程改革理論學習的力度,同時加強備課組內、備課組之間的相互聽課活動,充分調動備課組全體教師的積極性。後一階段要重點在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課堂上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

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認識、如何進一步落實分層次教學等方面下功夫。

2、在總結、反思前一階段教學的基礎上,後一階段的教學要重點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係,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這幾方面的關係主要包括:

①過程與結果的關係,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與落實基礎知識的關係,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並非意味削弱知識的學習,而是強調能力的培養要以知識為依託、為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對立;

②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的關係,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並不否認教師的重要作用,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無論課堂教學、還是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教師的作用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③關於不同學習模式與課堂形式的關係,新課程改革針對現行教育的弊端而強調研究、探究性學習,並不排除接受性學習的必要和重要,一堂課究竟採取何種學習方式或課堂教學模式,要因人、因時、因課程內容制宜,不能一刀切。此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言堂”、“滿堂轉”不對,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參與是正確的,但要注重區別學生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參與還是形式參與,真正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才是有效的;

④各類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的關係,普通高中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應該還是在課堂,因此任何忽視課堂教學的行為都是錯誤的。

3、進一步開展各類實踐活動,通過前一學段的教學,我們發現,學生對各類實踐活動興趣濃厚,期望也較高。因此後一階段我們將繼續強化這方面的工作,如加強研究性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實施,適當組織學生走出校門等。

總之,新課程改革已走到我們面前,作為實驗者,我們只有加強研究,努力實踐,積極應對,這樣才能搶佔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制高點,也才能使我們的教學真正有助於教師自身的發展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篇9

本週是我們高一年段教學公開周。在這次年段公開週中,我承擔了一節公開課教學,講授的內容是必修一 3.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由於本人課前的精心準備,在教學結束後得到了本組聽課老師和領導的一致肯定,對於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同行們也給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這對於我今後的教學都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本人從事高中地理教學也將近十年了,在這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學生涯中,本人總是不斷地探索高中地理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效率,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次公開課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我覺得要真正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效率,確實達到課標的要求,關鍵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有效教學,並且要落實到位。所謂“有效教學”,就是在僅有的45分鐘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間教與學的活動,以達到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對“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要求。要實現高中地理新課程的`有效教學,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對待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反饋等各個重要的環節。

一、在備課時一定要認真研讀課標,以更好地確定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在一節課的45分鐘裡要教什麼內容?哪些知識點是重點和難點?通過課堂的學習,要實現怎樣的目標要求?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大綱來解決這些問題。但在現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們沒有明確的教學大綱,只有“課程標準”。因此,在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前,我們要注重對課標的分析,以此來明確教學目標和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本課選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以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為指導,通過對教材的認真分析,可以知道,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開始,以水資源的開發結束。整篇以人水關係為主線。分別講述了地球上的水迴圈及其過程與意義,世界表層洋流的形成分佈及對地球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資源及其與人類的關係,所以本節課在本章節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依據高中課程標準的要求“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佈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我所任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① 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② 學會運用課文中相關圖形解釋並掌握世界洋流分佈規律,培養其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2、 過程和方法

①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使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去發現、探究並解決問題,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② 通過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知識遷移能力、讀圖能力及自學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節在第三章的地位以及我們年段學生特點。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1、重點:洋流的形成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難點:洋流的分佈規律。

二、要選擇有效且高效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學習,更應該讓學生充分地實踐體會和調查研究,但是由於課堂教學的侷限,學生很少有實際考察的機會。因而選擇有效且高效的教學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有效且高效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可以真正達到對學生進行實際生活的啟發,還可以創設新情境,讓他們對自己周圍環境的體會由感性認識逐漸過渡昇華到理性認識,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並養成自主學習和動手參與的習慣。特別是在課堂有限的時間裡,我們不可能把全部的內容教給學生,必須選擇有效並且高效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得出規律,掌握方法。在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標多本”的情況。在統一的課程標準下,各地分別使用人教版、湘教版、中圖版、山東版等四個版本的教材。因此,在進行本節教學時,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我通過網上參考了其他三個版本關於本節課內容的體現,從而有效地對人教版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增加、刪減和替換,來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實施有效教學的目的。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篇10

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於能合理地利用競爭機制,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了本次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它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又是一種學習方式,並且有助於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命性。新學期校領導要求我們廣大教師要將小組合作學習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一項硬任務來研究、嘗試和實踐,不斷優化課堂教學過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記錄、學會互學、學會展示、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學會合作和探究,從而達到課堂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開學以來,為響應校領導的號召,課堂教學中我們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力求通過合作學習的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水平。以下是本人在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教學中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反思。

首先要考慮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本節課中哪些教學內容適合小組合作學習?設計的合作學習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這部分內容,是整個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需要學生能有一定的空間概念和較好的空間想象能力,但是由於剛上高一的學生還沒有學習過《立體幾何》,要做到這一點確實有困難。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時,千萬不可千篇一律,對於那些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難以完成而該教師講授的內容,教師必須講授。

其次,備課組老師要精心編制每一節課的'“導學案”,確保導學案的優質高效。小組合作學習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離不開教師有效的指導。只有抓住重點指導,引導學生積極合作探究,真正讓學生互動起來,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一份好的“導學案”可以實現教師在學生課前預習時就對這節課的重點內容進行有效的指導,讓學生在課前做好必要的準備,從而達到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如果“導學案”的編制不能滿足以上要求,如:設計的自主探究的內容難度太大,或者設計的檢測題目太深,都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教學的進度,進而打亂正常的教學計劃。我們在“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產生時差”這一節內容的教學時,就是因“導學案”中編制的題目太深,導致原計劃用一課時就能完成的教學任務足足用了兩課時。

另外,由於個別學生習慣於教師的傳授或由於自控能力差,會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茫然不知所措,可能會產生學不到東西的感覺,老師、同學要多多關注,不斷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合作小組成員之間應互相信任,多溝通,減少內部衝突,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最後,教師要根據合作學習開展前所提出的評價標準,對小組合作的情況給予評價,從不同的角度肯定各小組的合作,並予以獎勵,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使他們繼續進步。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課程大力提倡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學習方式。我們要通過不斷的指導,長期的薰陶,積極引導學生吸收、內化。教師之間也應該經常開展小組合作式的學術探討,不斷反思、改進,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讓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一種真正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篇11

我是一名剛剛工作不到半年的地理新教師,一切都得從頭學起,而今年剛好又碰上了新課改,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作為一位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我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需要我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雖然自己在大學裡有進行家教工作,曾經輔導過三屆畢業班的學生,積累了一些經驗,可是也碰到一名新教師一定會遇到的情況,今天我主要回顧一下自己在這一學期的教學,並談談幾點體會。

1。克服緊張與害羞

在一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已經克服了一開始的心驚膽戰,不敢面對學生教學了。特別是上公開課。不過一開始會很緊張,但上一會進入狀態就好點了,我找到一個方法,只要你不去看他們,好好和你的學生交流,你自然而然就不會那麼緊張了。

2。多聽課,備課要充分,優化課堂結構

新教師許多東西都不懂,這時一定要多聽老教師的課,他們有很多值得我們可以學習,不過今年我的課排在最前面,我的課都比鄭雪嬌老師快,期會考之前我都是先上了,再去聽課。鄭雪嬌老師、饒幹東老師、張明康老師、溫暖寧老師的課我都有去聽,他們真的有許多東西可以讓我學習。特別是鄭老師上課很有系統性,饒主任上課用的一些例子很好,張老師的課重難點明確。總之聽課有助於我們新老師的成長,而備課充分也是上好課的基本條件。在上每一節課之前,我先備課,然後在去請鄭老師給予指導。因為我不是班主任,比較有時間找陳老師備課,然後自己再回去寫教案,這樣思路比較清晰。教師應重視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點,領會新大綱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課堂結構,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教材教法寓於一體,教師和學生珠聯璧合。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提出目標、展示問題、獨立探究、組織討論、練習檢測、矯正反饋、總結目標”這種教學結構模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處於積極思維狀態,都能得到知識能力方法態度等方面的培養。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學方法應該在傳統教法上有所創新,以促進學生的全程參與,教師應善於換位思維,“知學生所思所想”,從學生的角度提出問題,對學生在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超前的預測,準確的判斷。同時應瞄準“知識的發散點,能力的發展點,問題的關鍵點,教材的重難點”,創設問題情境,順著學生的學習思路,因勢利導,並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3。師生互動

一個學期的教學,我發現要是師生不互動的話,自己都很難把課上下去,感覺他們都沒有在聽,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吸收,我上課的時候非常怕學生太安靜了,你問什麼他們都沒有反應,這堂課就上得很不舒服,雖說這樣你就能把課時完成,但是這樣上課,不只學生沒有勁,老師也沒有勁了,好像在走過場似的。特別是高一(3)班的'學生非常安靜。可是也要把握一個度,比如說四班的學生很活躍,在活動時效果很好,但是很難將他們拉回到你的講授上,而五班的學生又有自己的特點。不過我在想,可能是自己問問題的技巧有問題,或者是我自己所提的問題本身學生不能理解,我想以後在設計問題上要好好下功夫,還有自己的語言也要講究了,儘量讓學生動起來,解決問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指導、引導他們。

4.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地圖冊以及地球儀

地圖是地理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將知識化繁為簡,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理解鞏固學過的地理知識,獲取新的地理知識,而且有利於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教者,我想過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資訊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等。比如在講到氣候型別時就要將幾種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進行比較。在講到氣溫時有冬季最冷月氣溫、年均溫的比較,降水有年雨型、季雨型的比較。地球儀的使用在本學期顯得特別重要。高一的學生空間概念很差,我們必須利用地球儀幫助學生建立起空間概念,進而才好理解地轉偏向力、大氣環流等。

5.創新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中教材內容能否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必須通過一定的物質媒介才可能順利進行。搭配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會使教學產生不同的效果。

總結經驗,認識不足,揚長補短,要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應該努力做到: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都給我很大的觸動。經過認真的思考,我認為:領悟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基礎,把握教材是教學的關鍵,巧用媒體是教學的手段,發展能力是教學的目標。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主要內容有: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長的時空差異,人口自然增長模式

總體感覺這節課內容多,案例多,知識相互穿插,如果按課本順序講,勢必會很亂,學生的知識體系無法建立。於是我大膽地捨棄了書中所有案例,我是這樣設計的:全節只使用一個案例,即調查學生們的爺輩,父輩,我輩的親兄弟姐妹的`人數,總結出相同規律,用資料進行分析:

1.給出人口自然增長率概念,區別人口自然增長率與人口自然增長。

2.假設總人口變化不大,討論思考從爺輩到父輩到我輩,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從而引出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

3.思考從我輩到父輩到爺輩到祖先,出生率、死亡率如何變化?兩者變化規律有何共同點,不同點?並轉繪成圖形。

4.由圖形引出人口自然增長模式及分類依據。

5.看圖形思考,人類社會何時由原始型進入傳統型,並分析原因。從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的時間規律。

6.由圖形思考,兩類國家目前分別處於何種人口自然增長模式。各自人口自然增長的特點以及人口政策如何制定?

通過一個案例貫穿全文,內容緊湊,利於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此案例引入時學生興趣高漲,但從轉繪圖形後的分析開始,學生積極性有所下降。我想下次這樣處理也許會好一點:圖形由學生轉繪好後,人口自然增長模式的時空差異,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由學生看書討論分析,自己得出結論。另外人文地理的教學知識點往往散、碎、雜,用案例教學是一個好方法,但是,使用真實案例比虛擬案例更有挑戰性,也更有意義對教師、對學生都是如此,以後我要努力嘗試。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篇13

本學期在悠長和匆忙中結束了,回首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收穫亦多,反思亦多。現將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做一反思,以利於指導自己更好地履行教學工作。

一.反思是否已轉變了自己的角色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做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請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開成一個學生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經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如,每節課的開始,我總是對學生說:“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研究,一起探討有關……的問題。”我覺得過去經常講“這節課學習……或今天上第幾節……”,總是有點居高臨下,我教你們學的壓迫味。上課期間,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講出思想的火花;課堂提問經常問“你說呢?”“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看?”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也經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你的思考很與眾不同!”等語氣來及時讚揚和鼓勵。這樣做,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記得有天在高一(3)班上課,一位男同學突然舉手問:“老師,你說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0C;要我想,西瑪拉雅山的海拔高,應該比別的地方離太陽更近,氣溫怎麼會降低呢?”氣候一章內容已經上完了,這個學生卻在幾天後提出疑問,說明他上課時認真聽、認真學,也認真想了,可總是解不開這個疑難。在書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會兒,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解答了這個問題,並當眾表揚他愛動腦筋,敢於提問。這件事提醒我,書本上沒有講到的知識,可能有的同學會去想,也可能有的學生心存疑慮,苦苦思索又覺與書本無關,就算了。我很快在別的班級上課時舉出這個事例,並鼓勵同學們質疑問難。結果,(5)班的孫田同學就提出的“為什麼人類意識到自己的活動會影響氣候變化,進而影響人類的生存,又為何還在毫無節制地破壞環境?”(4)班的蔣心雨同學提出了“我們青銅峽的氣候能否通過擴大植樹造林來改善?”等。

二.反思是否已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

a)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b)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那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c)尤其要注意讚賞那些智力水平一般、學習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如高一(2)班的郭瑞同學,性格中和,愛思考,但剛開始上地理課時不愛發言。一天上課時,同學們都在繪《世界的洋流模式圖》,我觀察她繪製時非常注意原圖中的細節,將原圖的內容原模原樣地轉換到筆記本上,態度非常認真,我笑著誇讚她:“你真認真,而且很注意細節,將來定能有很大的發展!”她即刻面露喜色,很自信的樣子。從那以後,她上地理課的發言頻次很高,而且比較準確;作業寫的非常工整乾淨;課下見了我以後,非常謙恭禮貌!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使我感悟到:我們老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與讚美,學生的自信也往往是老師誇出來的,讚美一個閃亮的優點,會重新點燃一顆失落的自卑的心理之明燈。

三.反思是否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傳統的地理教學,學生往往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上《鋒面與氣旋》內容時,在課前佈置了預習內容,並根據學生的意願進行分工備課,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來當老師,可以提問,可以補充,可以自由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做了充分準備,這從上課的情景就可以看出。尤其是高一(5)班的苗晨、孫田、馬立兵等同學,做起老師來有模有樣,他們合作將《冷鋒面圖》繪在黑板上,邊指圖邊講解,還聯絡到冷鋒對我們當地的氣候之影響;臺下的同學也紛紛舉手發言,課堂氣氛熱烈,廣大同學的參與熱情極高。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上這節課,每個問題同學們都完成的很好。我想,學生們有一種有所作為和被人賞識的心理需求,或者講就叫它成就感吧,他們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們的支援和鼓勵。

四.反思是否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本學科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慾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於創新的品質。

20xx年9月21日,我承擔市教研教培中心組織的全市高中地理觀摩教學,教學內容為《尋找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證據》,我發動學生從網際網路上、課外參考文獻上搜尋探索的方法,並且要求他們各自寫出實施方案。高一(1)班的王彬利用《普通天文學讀物》的內容,設計了一個自己的方案;高一(2)班的張倩依據《十萬個為什麼》設計了自己的方案;高一(5)班的孫田利用網際網路,在網上通過下載然後再自己整合,獨創了自己的方案……(1)到(6)班總共拿出了十二個方案,我對他們的方案進行了類比綜合,最後制訂了自己的方案,依據方案寫出了教案。在器材的準備方面,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置備了指南針、彩色毛線、很精緻的`標杆,從家中帶來了鋼捲尺、量角器等等;又根據個人的性情自願分成了若干個四人小組。在進行預演實測時,大家又發現了一些需要補充和延伸的知識,如“正午的定義”、“地磁偏角的測量”、“測站經度和緯度的測量”等,我及時將這些知識消化,又對教案進行了完善。最終,在市教研教培中心組織的全市地理教師的面前,我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觀摩課,學生們圓滿完成了實測任務,受到大家的好評。

五.反思如何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是板著臉孔說教,還是面帶微笑上課;是授完課就走,還是下課時間與學生交流;是隻管知識傳授,還是既要教書更要育人……

上課鈴聲未響之前,我總會站立在教室門口,靜候學生們上課。在課堂上我總會面帶微笑,用非常和藹的語氣、抑揚頓挫的語調、準確的措詞來講授每一個知識點。如果有不守紀律的學生,我也不輕易發脾氣,我總是循循善誘地教導他們。

每次下課後,我總會與學生們進行交談,談話的內容很豐富,從衣食住行到家中的經濟狀況;從學習的目的到學習的責任;從家長對學生的希望到學生如何努力才不辜負家長的期望;遇到天氣變冷及時提醒他們注意保暖;提醒他們注意交通安全到人身安全等等方面。

所以,廣大學生總覺著我是他們可尊敬的父輩,是他們可學習的榜樣,是他們願意交流的物件。我的地理課總能非常順利地進行下去,調皮搗亂起鬨等現象少之又少。

總之,一學期了,每天與370餘名學生打交道,感觸是很多的,反思亦是非常多。將這些點滴之得寫出來,也是對本學期教學工作的一個小結。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篇14

在教學過程中,反思是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絡,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儘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為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這一學期的高一地理新課程教學工作,收穫多,反思亦多。現將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做一反思,以利於指導自己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1。反思是否已轉變了自己的角色

教師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

2。反思是否已學會欣賞學生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1)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2)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3)尤其要注意讚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

3。反思是否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學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種有所作為、被人賞識的需要,他們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們的支援;需要有對其他同學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機會;需要做有趣並且有挑戰性的事情等等。

4。反思是否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慾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於創新的品格。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自信敢為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於不成熟的探索階段,要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徵,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審美打下紮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二零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