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大班社會《我是誰》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社會《我是誰》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社會《我是誰》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大班社會《我是誰》教學反思1

在設計本課教學思路的時候,我考慮如果教師簡單地將一個個角色的變化及責任告訴學生,學生是會順著教師的意圖接受的,但這樣既不符合新課標所倡導的主體理念,也無法在學生內心深處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先思索,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情況下,明白了自己角色的變化及自己應盡的責任,幾個活動的設計達到了事先預想的效果,學生在遊戲、活動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角色的變化及自己應盡的責任,既不枯燥、做作,又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我是誰》一課時,一開課,我就以問的“我是誰”來開啟話題,這樣就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孩子們說起自己的父母,家人更是興趣濃厚。緊接著我又提出“除了我是老師,我還有可能是誰”這樣的問題,並出示老師在不同場合的照片,這樣就讓孩子們明白了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角色,為下面的教學打下鋪墊。我接著又引導他們說說自己的父母,除了父母還要扮演什麼角色。在讓孩子們明白“角色與責任”這一道理時,我不是簡單地去說教,而是通過從師生角色的責任這一學習最貼近學生的話題展開,然後,讓孩子們自己討論,探究性地學習,使他們在課堂實踐中自己去悟出道理。

在一節課中僅僅明白書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變換及責任是不夠的,所以課上我要求自己不斷地根據教學過程中隨時生成的情況,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現在的角色及現在的責任,使學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會發生變化的.,自己的責任也是會隨著角色的變換有新的要求。這種抓住課上隨機生成的做法,使課本中的內容更生動,也更深刻了。

教材中有一個環節是學生從學校到家庭角色的轉變,曾想過用小品的形式體現,但覺得做作,後又改成將幾名學生放學時的情景拍攝實錄了下來,讓學生體會,但仍覺得不夠自然、真實,如有更好的活動代替,我想會使這節課更生動,更活潑,更貼近學生生活,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在課堂中,也出現了一些小問題:由於自己在上課前,有些準備不夠充分,對於課堂的調控能力欠缺,對學生的點評有點單一,在某些環節,課堂的氣氛顯得有點沉悶。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在此部分對自己多加訓練。

大班社會《我是誰》教學反思2

因課程的安排,星期五上午我執教了一節社會活動課——《我是誰》。一開始我以為只要幼兒會念這首兒歌,課堂效果應該就會還好,但是在本次社會活動中,我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讓幼兒瞭解“我”在別人眼中是不一樣的。因為我的這個不小的疏忽,所以課堂上幼兒的活躍度不太高,有些幼兒沒有用心去念,這從他們困惑的眼神中我能覺察的到。

我並沒有完全按照教材上的思路走,而是以我自己的方式、想法來上這堂課的。一開始的匯入部分我就發現自己存在很大的缺點,顯得很直白。我想匯入時更應該讓幼兒產生懸念,激發他們對這堂課的好奇心理,從而讓幼兒產生一種我要學、我想學的求知心態。課堂上少數幾個幼兒在座位上竊竊私語,我並沒有直接去打斷她們說悄悄話,而是用面部表情來告訴她們要好好聽老師上課,這樣才能學到本領。她們好像意識到了,小手自然而然地放在小腿上了。

通過總結、反思這次的社會活動課,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將努力解讀幼兒的心靈,走進孩子的世界,同時還要反覆琢磨教材,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引路人,因此,教師必須為幼兒創設寬鬆的心理環境,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像本次活動一樣,平時我們往往較多的考慮怎樣保持課堂紀律,怎樣去教會幼兒,因此,雖然教學活動中的每句話,每個要求都交代的清楚準確,但幼兒始終處於非常被動的學習狀態中,自然學習效率就有不高。而我們真正應該考慮的是怎樣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讓幼兒感到寬鬆,自由,敢於積極發言,因此,教師不必提出過多的要求和限制,重要的`是在幼兒求知探索的學習中,多觀察,多給幼兒一些挑戰和鼓勵,並進行適時的點撥讓幼兒真正理解語言課程的本質內容。

祖沖之,你說這話是什麼意思?這可是關乎生死的事,就相當於立下了生死狀,卻“坦然”回答,讀出“坦然”。

班裡的學生層次不一,不知道該怎麼安排自己的教學節奏,太快怕他們跟不上,太慢學過的學生又不要聽,為難!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多讀、多學、多問,以此來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讓自己一步步走向優秀。

大班社會《我是誰》教學反思3

在設計本課教學思路的時候,我考慮如果教師簡單地將一個個角色的變化及責任告訴學生,學生是會順著教師的意圖接受的,但這樣既不符合新課標所倡導的主體理念,也無法在學生內心深處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我設計以教師本人在不同場合下的照片為例,讓學生猜一猜“我是誰?”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拉近了師生關係,又很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每個人的角色在不同情況下的轉換。

在明白了自己角色的變化後,怎樣認識到自己擔當這一角色時所應承擔的責任呢?為了延伸這一德育知識點,我先以“如何當好孩子們喜歡的老師”“怎樣做一個好學生學生”這兩個貼切學生實際的問題入手,明白老師和學生應該承擔的責任,繼而通過即興表演的形式直觀得呈現在不同的場合下自己的不同角色及所應承擔的責任,然後集體討論他們表演好了自己的角色了嗎?進一步深化認識不同的角色所應承擔的責任。最後,我設計了“愛心提示”這一環節,讓學生時時提醒自己或他人所應承擔的責任。

幾個活動的設計達到了事先預想的效果,學生在遊戲、活動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角色的變化及自己應盡的責任,既不枯燥、做作,又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在一節課中僅僅明白了書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變換及責任是不夠的,所以課上我要求自己不斷地根據教學過程中隨時生成的`情況,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現在的角色及現在的責任,使學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會發生變化的,自己的責任也是會隨著角色的變換有新的要求。這種抓住課上隨機生成的做法,使課本中的內容更生動,也更深刻了。

教材中有一個環節是學生從學校到社會角色的轉變,曾想過用討論的形式體現,但覺得枯燥,後改成以小品的形式,但仍覺得不夠自然、真實,如有更好的活動代替,我想會使這節課更生動,更活潑,更貼近學生生活,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大班社會《我是誰》教學反思4

體驗人們在生活中所承擔的不同責任,這是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所以我試圖通過展現家長工作的場景來達到這一目標,並在教學中進行親子之間的溝通,理解父母,並做好自己的角色。

我也深深感受到一部分打工者工作的艱辛,他們在為社會做著自己的貢獻,但並沒有得到相應的關注和幫助,他們依然為著他們的理想和幸福的生活而努力打拼著,並作好一名家長所應做到的一切,他們為自己的孩子能夠獲得知識、生活的本領,而努力拼搏。“希望他有學問,別向他爸這樣”這樣的真實心聲吐露出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深感身上的責任。

課堂上我能夠看見,當學生看見父母艱辛的工作時的那種心靈的震撼,大多數學生無法用語言表達當時的心情,也許他們還無法體會,但我想隨著年紀的增長,他們真正瞭解父母時或者回憶起那些片斷,會對父母更加理解,從而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

可是本課的其他教學目標卻完成的不好,如體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這一目標,只蜻蜓點水的點到。而這一內容不僅是本課的關鍵,也在本單元起到引導的作用。給我的思考是,解讀學生的心靈,走進孩子的世界是好的,在這一過程中,要有機的與整個教學內容緊密聯絡,切合所有教學目標,否則過猶不及。

大班社會《我是誰》教學反思5

細節描述:

細節一:孩子們,在家裡除了名字外,你爸爸會叫你什麼?(爸爸會叫我小美女、小帥哥、小寶貝、大姐姐、妹妹)那在家裡你媽媽會叫你什麼呢?(小乖乖、大壞蛋、佳浩、大美女、姚姚),原來你們還有這麼多老師不知道的稱呼啊。這裡有一個小朋友,他呀也有好多好多不一樣的稱呼,我們一起來聽聽看,他到底是誰?

細節二:詩歌聽完了,你們為什麼都笑了呢?(這個小朋友好搞笑)那哪地地方讓你覺得搞笑了呢?(小弟弟說我是啊嗚)除了小弟弟外,還出現了誰,他們是怎麼叫這個小朋友的?(爸爸)爸爸是怎麼說這個小朋友的,誰能用詩歌中的句子來回答我。(爸爸說我是調皮的小壞蛋)聽得非常的仔細,說得非常的好。那還有誰也來試試(媽媽說我是心肝寶貝)對呀,說得也非常的棒!還有誰出來了?我們一起來說說(護士阿姨、叔叔、哥哥、小弟弟······)那你們知道這首詩歌的名字叫什麼嗎?(我是誰)

評價分析:

在細節一中的`匯入活動中先問幼兒爸爸媽媽在家裡叫你什麼,從而讓幼兒感受到在不同的眼裡自己是有不同的叫法,為下面的詩歌埋下伏筆。從細節二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非常的高,特別是當老師第一次講述詩歌時,孩子們露出了開心的笑臉,而問孩子們問題時,大多數的孩子也都能回答,這就可以看出孩子們對這節課的興趣非常高,也讓幼兒充分理解“我”在別人眼中是不同的,體驗到不一樣的我。

所思所悟:

“我是誰?”這是藏在每個人心中最深處的疑惑,對孩子而言,心中又何曾不上一次的想著這個問題。本次活動旨在讓幼兒認識“我”在別人眼中是不一樣的,同時以詩歌的形式讓幼兒對別人眼中的我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並在創編詩歌中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使幼兒全面的認識自己、看待自己,提高幼兒的創編以及表達能力。

在本次活動中,由於時間的關係,留給孩子們創編的機會少了一點,很多孩子都想來說說自己的詩歌,所以在課後我安排讓孩子們同伴之間互相來創編一下屬於自己的詩歌,孩子們的興趣非常的深厚,一邊誇張的做得動作,一邊開心的編著自己的詩歌,玩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