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出師表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1

《出師表》是國中文言文中詞彙量最大,最不好背誦和翻譯的課文,僅僅生僻字就有二十六個,四字詞語有三十個左右,如何確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才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呢?我反覆思考後,設計為三個課時。

第一課時,自學課文字詞。第二課時,讀通課文。第三課時,翻譯課文。

課堂上只學習字詞是很枯燥的,但是如果建立在自學為主、訓練為綱的基礎上,學生也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因為每一個環節都在調動他的學習參與度,增加他的自主學習能力,檢查他的學習狀況。

第一課時給學生整整一節課讓自學,根據註釋,畫出所有自己不會翻譯的詞語,標註出讀音。學生緊張而忙碌地學習了一節課,我來回檢查,遇到不做批註的就提醒他。這個過程中,需要告訴學生怎樣做標記,一是把重要的字詞意思寫在下面,二是要思考怎麼依據詞語翻譯這句話,三是要做出醒目的筆記。檢查很重要,如果不巡迴走動,國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自學習慣和默讀的自制力。

第二課時主要是訓練朗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讀準字音,是根據標註的讀音抽學生分段朗讀;第二個層次是讀準句讀,去掉所有的標點,先自己練習讀出句讀,再抽人逐段朗讀;第三個層次是找出課文中飽含深情的句子,讀出諸葛亮當時的感情,學生找句子單獨讀,談自己的感受,老師再和學生一起比賽讀。三個環節難度逐漸增加,就會引起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和挑戰自己、征服困難的願望。特別是第二個環節讀出句讀是比較難的,每一張投影有三個段落,學生需要練習好幾分鐘才敢起來讀。第三個環節,其實是讓學生在素讀的情況下理解課文,可以訓練他們對文言文的猜讀能力和語言感受力。最後,我的示範朗讀贏得了學生的掌聲,讓他們感覺到讀好這篇文章很有意思。

第三課時翻譯課文,我在每一張幻燈片上標註了一句話“翻譯課文,語言流暢,突出重點詞彙”,要求他們先看課文,自己用三分鐘時間試著翻譯三個段落,然後合上課本,必須很流利地翻譯出課文,這個過程中,要求把重點的字詞翻譯準確,同時我把課文中重要的詞語板書出來。翻譯用了半個小時之後,為了避免學生疲倦,設計了五道選擇題,用五分鐘填完。最後是課文填充,集體背誦。作業是課外蒐集寫諸葛亮的語段,給諸葛亮寫一段推薦詞。

三節課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字詞,學生始終注意力比較集中,除了糾正個別錯誤外,老師講得很少。在引導的過程中,主要給學生強調了幾點:

一.必須強化自己迅速識記重點詞彙,流利翻譯課文的能力,遇到單字要組詞,遇到難句子要根據語境推斷,遇到詞類活用要翻譯準確。

二.必須戒除資料書的白話文翻譯,告訴學生多數資料書上的翻譯並不是很準確,只有自己學會一字一句的翻譯,才能閱讀更多文言文。

三.必須降低學生的畏懼感,每一節課都告訴他們學習的'任務,當學生覺得這節課僅僅是學會朗讀的時候,他們覺得文言文學起來也不難。在充分自學、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集中翻譯課文,就會讓他們有了自信心。

文言文教學,教學方式要因課文而異,我們不能依賴資料書和教學參考書,要自己獨立去感受去判斷一篇文章的教學重點,確定讓學生能夠接受的教學方案。學習的難度必須是逐漸提升,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就感,他才有信心去戰勝更大的困難。

我的教學反思是:一定要把學生的學習狀態放在第一位,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而非教師;讓學生做的一切事情,自己要先去嘗試;如果要讓課文這把鑰匙開更多的鎖,那就先教會他自學;保持獨立的思考,堅持更多的嘗試,講臺上的青春期才會持久。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2

《出師表》是人教版就年級上冊第24課課文,這是一篇文質兼美、感情真摯文章。由於本文的註釋比較多,多數學生都能結合註釋讀懂課文,所以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模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先讀課文,基本讀熟後再讀註釋,然後抽學生翻譯課文——每人翻譯一段。第二課時讓學生先做練習題,然後練習背課文,通過20分鐘的背誦練習,基本能集體背過,我認為我這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教學設計的“聽說讀寫全面發展相互促進的原則和語文訓練與思維訓練相結合的原則”,教學效果是理想的。

在第二課時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練習題:

①諸葛亮在這篇文章中表現出了怎樣的人格魅力?

②諸葛亮的那些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學生通過對這兩個題目的探討,可以提高思想修養的認識,從而體現教學設計的“文道統一”的`原則。

這兩堂課不足的是,因為重情感體驗,所以在字詞咀嚼的精微程度上還遠遠不夠。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夠儘可能地多積累品味字詞,又能讓學生對人物和主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這才是文言教學的最佳效果。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3

本文可以說是國中階段最難的一篇古文了,為了落實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解決學生畏懼學習古文的困難,設計了講故事比賽,要求學生講《三國演義》中的精彩故事,以此來激發他們學習熱情。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我就接著提醒他們:“宋朝詩人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你們是否知道,這又是一段怎樣的故事?”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已經被激起,我想本課教學的序幕已經拉開了!

但文章內容上的重點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學生往往把握不住;諸葛亮是怎樣突出他的論述重點的,學生更難以體會得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把課文的重點、難點化成若干足以啟迪學生思維的問題,並把這些問題按合理的順序編排,進而把學生的閱讀思考活動導向深入。

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認為應把好四個關,即“讀”“譯”“賞”“用”,但怎樣讀,如何譯,如何引導鑑賞和運用,需要提煉有效的方法。本課教學設計運用“斷句朗讀”和“口譯朗讀”兩種方法通讀全文,突破傳統“教師譯,學生聽”,“盲目讀,收效微”的`弊端,對訓練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積極的作用,同時省時省力,為學生所接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教材學習的重點,也是指導學生學習鑑賞的範例。

教學過程中不足的是臨場點拔不夠到位,鑑賞分析和知識點的落實尚不能自然有機的結合,教學的空間拓展不夠。還有就是師生互動這個環節沒有展開好,主要是學生沒有積極的配合,這是失敗的地方,以後在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處,自己在授課的過程當中,還是能積極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和主題,以及本文的寫作特色,對文章中的重點句子也都掌握。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4

國中的文言文教學,看似教給了學生許多文言文知識,對學生來說,一提到學古文,從心裡就有一種害怕的情緒。雖然在新課程背景下,淡化了古文的翻譯。無論是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是在各類考試中,已不十分重視文言文的翻譯。但是,試想一想,如果學生連課文的基本語句的意思都搞不清楚,何談他們對文章的.分析、理解?我上本課時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學習,有效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1、組織同學在組內兩人一組,大聲對譯課文,互相質疑,有效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閱讀做了充分準備。

2、全班交流。

在分組討論疏通文意後,指名學生翻譯。此時舉手的都是好學生,在他們釋義的過程中,教師會發現,哪些句子字詞學生已掌握;哪些句子字詞學生還存在這困難,因為某些問題,對好學生都已成為困難,那麼這些問題更會成為差學生的困難。可在疏通文意後,教師再重點解決這些問題,通過這個方法,教師就為學生解決了疑難問題,化解了難題。

3、解決重點字詞,強化掌握重點知識

在指名疏通文意後,教師指名解釋黑板上板書的本課要重點掌握的實詞、虛詞的意義,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有能反映出本課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在這一環節,教師應重點關注那些中差學生,讓他們多發言,回答正確的,多鼓勵、表揚,以增加他們的成就感,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回答不正確的地方,教師應及時指正,引起學生的重視,最終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4、重視歸納,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積累了文言知識。

在古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一詞多義和多詞一義的現象。如果不及時指導學生歸納,就會變成千頭萬緒,學到任何時候,學生都會有知識零散的感覺,不會形成系統,更不利於遷移能力的形成。針對這一現象,教給學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歸納法。

針對國中學生學習興趣不能持久的實際,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維持其學習興趣。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識的門徑,拿到了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會主動地去學習,從而養成習慣。養成了學習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5

《出師表》出自於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是諸葛亮決定出師伐魏,在北伐之前上奏後主劉禪的一篇奏表。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後主劉禪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要報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為了更深入理解諸葛亮要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的強烈思想感情,幫助理解本篇文章,在教授這篇文章前,我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諸葛亮這個人物,以及和先帝劉備之間的故事。諸葛亮青年時隱居隆中,人稱“臥龍”,素懷大志,自比管仲、樂毅。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其出山,遂輔劉備,後建蜀漢政權,與孫、曹成鼎立之勢。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任諸葛亮為相,後繼續輔佐後主劉禪,職掌軍政大權。他勵精圖志,賞罰嚴明。他在平定南中諸郡後又揮師北伐,在北伐前上奏此表。

本篇文言文,雖然比較長,但並不是很難懂,所以在講解課文時,我讓學生多讀本課,通過學生自由讀,彙報讀,齊讀等方法讓學生基本瞭解課文內容,在掌握了奏表的三條基本建議以及作者追憶往事,表達興復漢室決心後,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讓學生以小級為單位結合注節和工具書弄清文言詞語含義,翻譯課文,疏通課文內容。

在掌握課文內容基礎之上,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即:文章從哪些發方可以看出作者要報答先帝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強烈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同學們經過幾分鐘的.共同討論後,紛紛發言。有的說:作者在提建議時,總是誠宜……不宜……,表現了作者對後主劉禪具體的、細心的教導。有的說:在提出親賢遠佞這條建議時,依次告訴後主要在內政上和軍事上要親近哪些人,信任哪些人,可見他的憂慮之深。有的說:本文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雖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最質樸的語言中傳達出“報先帝”“忠陛下”的真情實感等等。

通過本文的講解,不僅掌握了一些文言詞彙,而且讓我們瞭解了作者的耿耿忠心。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6

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認為應把好四個關,即“讀”“譯”“賞”“用”, 但怎樣讀,如何譯,如何引導鑑賞和運用,需要提煉有效的方法。本課 教學設計運用“斷句朗讀”和“口譯朗讀”兩種方法通讀全文,突破傳統“教 師譯,學生聽”,“盲目讀,收效微”的弊端,對訓練學生語感,積累語言 有積極的作用,同時省時省力,為學生所接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是教材學習的重點,也是指導學生學習鑑賞的出師表教學反思範例。

設計中,注意處理學法指導與教材的關係,力圖突破傳統的唯教材論、 唯知識論,重在學法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成果從學法嘗試中獲得。最後 的作文設計,

目的是引導學生積累寫作材料,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克 服傳統教學讀寫分離的弊端。另外讓學生們根據課內課外對諸葛亮的認 識和了解,結合自己的`人生觀,對這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其實也就是 培養學生們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教學過程中不足的是臨場點拔不夠到位,鑑賞分析和知識點的落實尚不 能自然有機的結合,教學的空間拓展不夠。還有就是師生互動這個環節 沒有展開好,主要是學生沒有積極的配合,這是失敗的地方,以後在這 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處,自己在授課的過程當中,還是能積極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 體內容和主題,以及本文的寫作特色,對文章中的重點句子也都掌握。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7

《出師表》是一篇上書言事的應用文,也是實用性很強的議論文。其中關於修明政治所作的闡述,對後世很有借鑑意義。這篇文章的寫作風格卻又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應用文迥異,作者以懇切的言辭,表達了真摯厚重的感情。多數學生是喜歡這篇課文的。除文中少數語句必須由教師解釋外,絕大部分語句可以讓學生對照註解,通過討論相互啟發,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內容上的重點到底是什麼,學生往往把握不住;對於諸葛亮是怎樣突出他的論述重點的,學生更難以體會得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課文的重點、難點化成若干足以啟迪學生思維的問題,並把這些問題按合理的順序編排,進而把學生的閱讀思考活動導向深人。

比如,我在上這篇課文前首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表是古代臣民向帝王呈遞的公文的一種名稱。常見有疏表奏章幾種。本文為何用“表”這種形式?“表”具有什麼特點?課前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通過上網或閱讀歷史書籍查詢有關資料回答問題。以下是根據同學們的回答歸納整理出的答案:

表主要是用來陳情的。本篇是諸葛亮要出師北定中原前上給後主的表章,但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卻不同於一般疏表,它的特點是如下:

1、內容上沒有陳述出師的利弊得失,而是追念先帝殊遇之恩,點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為了完成先帝統一天下的'未竟之業,又是為了扭轉危急處境。全文有理有據、合情合理。

2、表達方式運用議論、記敘,抒情相結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細緻的說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勸戒劉禪說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飽含著忠於先帝寄希望於後主的誠摯之情。

全文上完後,我又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出師表》中很多語句現在已經成了成語,如:三顧茅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計日而待、危急存亡、親賢遠佞等。哪些語句你最喜歡,試舉兩例,談談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同學們在完成作業時,既對課文做了複習,又訓練了議論短文的寫作。

《出師表》一文的特點是在議論、敘事中包含著對蜀漢忠貞無二的深情。因此,理解語言的得體、含蓄,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學習此文的重點。在教授此課時,我抓住了這一重點,並圍繞重點計了幾組思考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8

【教學依據】

本文情詞懇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敘事,表達流暢而自然,言辭中肯而聲情並茂。開頭分析蜀國面臨的形勢,陳述自己的治國主張;中間回顧往事,追憶諸葛亮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抒發忠於蜀國、忠於劉備父子的感情;結尾時理清君臣職分,表達竭誠圖報的心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本文文質兼美,情理交融,實在不可多得。教學應該學生讀、背、悟、思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得到提到。

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下語文學習的一大特色,語文綜合性學習應該是有機滲透於閱讀教學過程之中的。在學習本課時,還應該結合文章涉及的資訊豐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點,組織相關綜合性學習,合理地將語文學習發散到課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在學習中瞭解“表”這種文言文體的一般知識;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概括內容要點;多層面解讀文章,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遷移性閱讀的能力;品讀語言情感的深切,體會行文構思的明晰的特點;掌握閱讀“表”這一文言文體的基本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反覆誦讀,在讀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內容要點,在讀中品味語言情感的深切,在讀中質疑探究、遷移發現;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強調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實現師生的互動;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閱讀。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會怎樣對他人“聲情並茂”的陳述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怎樣正確對待他人對自己的恩惠;怎樣看待自己的責任等問題。在討論思辨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一情感培養絕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應該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上,自己從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而學生對諸葛亮人品、氣節的思考解讀過程,實際上就是情感培養過程、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教學方式

1.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品味。

2.由單向思維轉向多向思維,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傳授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在學習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在發現中走向完善

4.重視教與學的雙邊性,重視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成功的喜悅。

5.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自然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切忌為了完成目標而強行設計教學環節。

6.要藉助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和興趣所在,以知識連結的形式,將學生對文字本身的學習拓展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更為廣闊的時空中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課時可根據課堂推進狀態自我調節。

一、詩句匯入,激發興趣。

以組合詩句的方式,通過“出師一表”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文。

二、自讀課文,掃除障礙。

通過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三、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以理清文章結構為目標,以教師範讀為引子,通過師生共讀課文,在讀中理解課文,在理解中反覆朗讀,把握要點,品味語言。

四、綜合學習,自主探究

學生圍繞人物和作品評價或其他學習中的問題自我發現,自談感受,合作探討。

五、選背課文,文化積累

學生選背精彩片斷,展開競背,師生共評。

【教學實錄】

一、對聯匯入,激發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三組被打亂的詩句,想請同學們把他們重新組合完整。(出示打亂了的對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燈更細看。

出師一表通今古,遠比管樂蓋有餘。

出師一表千載無,千載誰堪伯仲間?

生: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生: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

生: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生:(小聲嘀咕)怎麼都有“出師一表”?

師:(笑著問)可不是嗎?都有“出師一表”,而且都是在贊誦“出師一表”。這“出師一表”是什麼呢?我們的歷史小博士能不能幫大家解答這個問題啊?

〖點評以古代詩句對作品的評價引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添學生人文素養。

生:可能是說的諸葛亮的《出師表》吧。

師:諸葛亮的情況,你能給大家做一個介紹嗎?

生: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青年時隱居鄉間耕種,後來,受劉備“三顧茅廬”,出山相助其完成大業。他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火燒赤壁、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退敵、六出祁山,一生辛勞,萬古留芳,成為人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真不愧為我們的歷史小博士。難得你用這樣整齊的句式向我們概括了諸葛亮輝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謝謝,請坐下。智慧的確是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誠報人的品格也令後人所稱道。這三句詩中提到的《出師表》就是力證。

〖點評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過渡到學生不太熟悉的“忠誠”,為全文的理解和閱讀打好基礎,做好鋪墊。

二、自讀課文,掃除障礙。

師: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在朗讀時,注意字詞的讀音和句子的斷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請做好記號,一會兒我們通過集體討論來解決。(學生自讀課文並提出疑難之處)

生:“開張”是什麼意思?

生:“痛恨”是什麼意思?

生:“感激”是什麼意思?

生:“謹慎”是什麼意思?

師:看來大家還真遇到了不少難題,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幫大家解決一下呢?(生緊皺眉頭,若有所思)

生:老師,我知道,可當我將自己的理解放到原文中後,就講不通了。(其他同學表贊同的點點頭)

師:這是因為大家提出的這些詞的意義隨著時間的演變發生了變化。“開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義是開放、擴大。“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同時,這篇課文中還有許多單音詞也是古今異義。如:先、崩、弊、誠、愚等,大家在學習時應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這句話該怎樣斷句呢?

生:應是“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師:你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這樣斷句嗎?

生:根據課文註釋,這句話是講:如果有違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應交給主管的官來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用這來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平英明的,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讓宮內和朝廷行賞之法不同。

師:講得不錯,看來,大家通過三年的學習積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語感。我為大家感到高興和自豪。下面,這樣,大家還可以從文章中找找這樣的長句,讀讀看。

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

〖點評放手讓學生自由閱讀,互質疑難,合作解答,體現自主和合作的學習精神。在合作學習中把握本文長句較多的特點給予重點引導,體現教師在關鍵處參與的重要性。

三、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師:大家都讀得不錯。對句子的朗讀節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給大家朗讀一遍,請大家在對照我和大家朗讀異同的時候,請重點關注:本文先後寫了哪些內容?試著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來。(教師範讀)

師:你瞭解到文章寫了哪些內容

生:寫向劉禪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師:哦,“一系列”建議。哪些建議呢?在課文哪些段落寫的呢?

生:在課文1-5段寫了這些建議。一共三條:一是開張聖聽;二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三是親賢臣,遠小人。

師:你對這三條建議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開張聖聽”,就是要廣開言路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聽到真話,從而更好的治理國家;“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樣人們遵規守法,國家才不至於一片混亂;至於“親賢臣,遠小人”,就是保證國家向良好的方向發展,不被奸臣所害。

師:恩,解答得真不錯,還使用了我們現在的慣用語。看來,對文章的一部分內容已經深有體會了啊。大家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生:我覺得這是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之後得出的結論。因為,在“三國鼎立”的時候,只有蜀國是最弱小的,如果不發展,必遭滅亡。而要發展壯大,就需要帝王是賢君、明君,而要想成為賢君、明君,就應按諸葛亮提的三條建議去做。所以,諸葛亮提出了這些建議。

生:諸葛亮重點提出的建議是第三條:親賢臣遠小人。而且這一條建議十分具體,把自己舉薦的人具體特點和優勢都一一講明瞭。

師:大家讀到了嗎?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樣的特點?

生:文官有郭攸之、費羿、董允等人,他們的特點是“良實”“忠純”;武將是向寵,他的特點是“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師:舉賢薦能,可謂用心良苦;坦誠進言,可謂竭盡忠誠。除此提出建議外,文章還寫了什麼呢?

生:諸葛亮還回顧了自己的身世和歷史。在課文的第6-7段。

師:我們一起朗讀這兩段,一邊讀,一邊和諸葛亮一起回顧他過去的歲月,看看他在這裡回顧了哪些事情?(生齊讀6-7兩段)

生:老師,第7段並不都是在回顧過去。

師:哦。很有發現的眼光。不是在回顧過去,那是在寫什麼呢?這個問題我們一會來探討。現在,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回顧了過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對這些事情大致上都應該瞭解的,我們一起結合原文來明確一下。

生:有隱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生:有三顧茅廬的事──“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生:有襄陽兵敗的事──“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生:有白帝城託孤的事──“臨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獲的事──“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師:人們回顧前塵往事,有人感嘆時光匆匆、歲月易老,有人感嘆平生多事、磨難萬端,……21年來的風風雨雨在諸葛亮心頭翻湧,勾起了他怎樣的情懷呢?我們能否從這些往事的字裡行間覺察到諸葛亮心頭的情感波瀾?

生:他內心充滿著對劉備知遇之恩的感激與報答之情。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是出於“感激”,也就是被劉備不因為他身份低微,禮賢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門求教而感動才出山相助;後來劉備又在臨終之時把國家大事再次託付給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動,當然想要報答這種知遇之恩。

師:諸葛亮對劉備的情感真的有這麼深厚嗎?有一句古語描述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這類問題的人格特點,它是最好的註解。大家知道這句話是怎麼說的嗎?

生:(很多同學齊聲回答)“士為知己者死!”

師:是啊。因為劉備就是諸葛亮畢生才幹的欣賞者,諸葛亮甘願受他“驅馳”,唯恐自己不力,不能報答恩遇。這種竭心盡力的忠誠在劉備離開人世後就轉移到他的後代身上。現在我們來看剛才那位同學提出的問題:第7段究竟還寫了些什麼呢?(師朗讀“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這是寫諸葛亮出師伐魏的有利條件和迫切願望。

師:諸葛亮伐魏興漢的願望有多迫切?你能結合第7段的原文來體會嗎?

生:“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一連串的語句寫出了諸葛亮規劃伐魏計劃的興奮心情。可見願望之強烈。

生:“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把伐魏興漢視為自己不容推卸的職責所在。

生:後面的文章中還有。“臣不勝受恩感激。”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劉禪委託他以討賊興復大任的原因。

師:我們共同來讀一讀,最後兩段表達了怎樣的意思。(師發起,全班齊讀)

生:這裡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討賊興復願望和決心的.同時,也明確了治國職責,同時對劉禪委婉地提出了諮諏善道,察納雅言的諫言,為自己離朝遠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這兩段文章同時還表達了報答劉備,盡忠劉禪的情感。

師:你從哪些體會到的?

生:“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就是報答劉備;立下這樣的“軍令狀”來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盡忠於劉禪。

師:全文從提出建議到回顧歷史再到表達伐魏興漢的決心,應該說從始至終都貫穿著這樣的情感。所以,後人說《出師表》中有6個字是文脈所在。大家看,是哪6個字呢?

生:“親賢臣,遠小人”。

生:不對,應該是“報先帝,忠陛下”。

師:為什麼?

生:“親賢臣,遠小人”是諸葛亮向劉禪建議的關鍵所在;而文章中所說的一切,諸葛亮在實際裡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效忠劉氏王朝。

〖點評閱讀和理解緊密結合,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使文言解讀輕鬆自然。

四、綜合學習,自主探究

師:閱讀了《出師表》,你對文章有怎樣的感受,你對諸葛亮做何評價?下面請大家利用自己課外收集的資料,圍繞這兩個問題談談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學習本文過程中的其他問題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發表自己的見解。

〖點評圍繞作品開放課堂,為學生的自由思索和學習創設空間與平臺。

生:我談談對《出師表》的一些看法。《出師表》從嚴格意義上講是一種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傳久遠是因為它文中的報國的至誠,情意的真切,對後世影響的深遠。歷史上有不少文人對其作出了高度評價。如:陸游在《書憤》中寫到“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寫到“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等。

生:我提一個問題請大家幫我解答:本文是諸葛亮向帝王劉禪的上書,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這是為何?

生:我覺得這是為了讓劉禪牢記父親的遺志。

生:我認為這是為了讓劉禪學習父親的用人之術。

生:我覺得這是諸葛亮為了表明自己對蜀國的忠心。

師:同學們分析的都很有道理。從此,我們能進一步瞭解這篇“表”文“聲情並茂”的特點。大家還可以再去讀課文,仔細品一品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蘊涵了作者豐富的情感。

生:我根據本文對劉備的死的稱“崩”,查閱了相關資料,瞭解到古代對“死”的一些表達。一般帝王之死稱“崩”,諸侯之死稱“薨”,大夫之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庶人之死稱“死”。

生:學習本文中我學會了向別人陳述自己的觀點時應條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們覺得還應注意加進自己的情感,就是人們常說的,做到“言之有裾,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樣更有說服力。

生:我談談對諸葛亮的看法。諸葛亮是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複雜的形勢進行分析並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政治上賞罰嚴明,恩威並重。其他如開發生產、發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歷史價值。同時,他的散文獨具特色:語言懇切,感情誠摯,論事透闢,推理嚴密,文風平易。《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稱他的文章“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師:這位同學結合自己課外瞭解到的歷史資料來評價人物,值得肯定。有沒有同學能夠談談閱讀《出師表》後對諸葛亮的感受?

生:我談談自己的一點感受:我覺得太壓抑。以諸葛亮經天緯地之才,輔佐劉禪實在是虧了。(眾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語:“扶不起的阿斗”。這個阿斗就是劉禪。他後來聽信宦官,朝政荒廢,無所作為,蜀國終於被人家滅亡。實在是讓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東流了。堅持對這樣無用的人盡忠,實在是令人不可思議!!

生:可見諸葛亮有先見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陳“親賢臣遠小人”嗎?

師:這位同學的感受很值得探討,很多史學家也在這樣的問題上爭論不休。有人搖頭感嘆諸葛亮的盡忠是“愚忠”,有人又對他的忠誠品格推崇備至。我想,準確評價一個人不能離開他具體所處的時代,而用現代的觀點來思考又能使我們得到很好的經驗和教訓。對這個問題同學,請課下查閱相關資料,把自己的觀點整理成文章,我們再做專題交流,好嗎?(生贊同)

〖點評表面上雖然對課堂上產生的觀點不置褒貶,但卻從多個角度引導思考方向,並激發學生將學習由課堂發展到課外,推動學習成為“不終止於課堂”的自主歷程。

五、選背課文,文化積累

師:大家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表現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會有更精彩的表現。前面提到的三副對聯對本文給予了高度評價,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種幸福,若能誦記下來,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了。下面,請同學們選擇文章中自己最欣賞的一段,讀熟並背誦下來,看誰選得好,背得快。(學生讀背,學生競背,師生共評。)

〖點評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好古典文化積累,幫助學生吸取優秀文化的營養。

【教學反思】

一、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閱讀始終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二、在綜合學習的過程中,應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提倡多角度、有個性的閱讀。讓學生在多種見解中產生思想的碰撞,迸發智慧的火花。這樣在解讀中就會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喜人場面。師生都能從此環節中收穫意外的驚喜。

三、注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9

關於《出師表》教學反思,很多人的見解都不同,因為這樣一篇膾炙人口,這麼經典的文言文,每個人品味它的方式和感覺都會不一樣。

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認為應把好四個關,即“讀”“譯”“賞”“用”,但怎樣讀,如何譯,如何引導鑑賞和運用,需要提煉有效的方法。本課教學設計運用“斷句朗讀”和“口譯朗讀”兩種方法通讀全文,突破傳統“教師譯,學生聽”,“盲目讀,收效微”的弊端,對訓練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積極的作用,同時省時省力,為學生所接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教材學習的重點,也是指導學生學習鑑賞的範例。

設計中,注意處理學法指導與教材的關係,力圖突破傳統的唯教材論、唯知識論,重在學法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成果從學法嘗試中獲得。最後的作文設計, 目的是引導學生積累寫作材料,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克服傳統教學讀寫分離的弊端。另外讓學生們根據課內課外對諸葛亮的認識和了解,結合自己的人生觀,對這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其實也就是培養學生們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教學過程中不足的是臨場點拔不夠到位,鑑賞分析和知識點的落實尚不能自然有機的結合,教學的空間拓展不夠。還有就是師生互動這個環節沒有展開好,主要是學生沒有積極的配合,這是失敗的地方,以後在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處,自己在授課的過程當中,還是能積極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和主題,以及本文的寫作特色,對文章中的重點句子也都掌握。

文言文的教學是背讀在前還是分析在前。傳統的文言教學模式是重背讀在前的。現在臺灣等地正在大力倡導的'幼童讀經活動也在迴歸傳統力主文言學習“背下來”再說。為了讓《出師表》的這次“背讀在前”的學習能夠有效實施,我採取了很多的輔助措施。比如為學生講述劉勰、文天祥、杜甫、陸游、岳飛等人和《出師表》的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聽課文錄音,發起總動員,掀起背誦大潮。採用豐富多彩的比賽的形式進行誦讀比賽,如“背誦擊鼓傳花”、“背誦pk賽”等,力爭優生中等生熟誦,“憂生”重點段落基本成誦等等。有了全文的反覆誦讀,才可能有整體的獨特感知,“情景教學”才能取得實效。可以說,從語感的培養規律來說,“背讀在前”的方式對學習文言文是經濟有效的。

文言文的教學是以文言字詞積累為主還是以理解內容為主。我認為,這並不是矛盾的問題。比如關於識字教學的問題,國小初年級採取集中識字的方法,而高年級則採取分散識字的方式。從人的長遠學習來看,字詞的掌握和文字內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觀”也應該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片面強調文言字詞的積累只會把文言文學習推到純粹技術化的尷尬境地。我們應該相信,文言學習也不能夠脫離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當然,有意識地恰當的總結歸納文言字詞的用法是有必要的,這和片面追求文言學習字詞化不是同一個概念。

以上就是《出師表》教學反思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10

一、調動經驗,縮小距離。

文言文與現代文一脈相承,許多語詞、語用、語義是相通相連的,學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詳的成語、名句,學生積累的知識經驗、已有的學習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基礎。這些與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經驗因素一旦得到尊重並被充分調動,文言文與學生的距離感就會大大消除。以《出師表》為例,有關三國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民間故事,說說影視戲劇中的人物形象,談談對人物的看法,促使這些經驗介入教學過程,遠比照搬教參講深講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學生在把握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個建議等方面也會簡單快捷得多。

二、調動情感,關注體驗。

語文學習是以認知基礎上的體驗<感悟<薰陶為主的。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卻每每發現學生與文言文文字之間缺乏對話,學生“活生生的體驗”及“自我的精神體驗”得不到重視和尊重,屬於學生自己的自由的體驗被冷漠無趣的所謂講解翻譯所代替,學生學習的詩文似乎是與己無關的,與趣味精美無關的一堆符號。因此,調動經驗之後,還須對學生的.情感體驗予以充分關注。所以讓學生以自己的感知為基礎,以吟誦品味為情感投入和個性理解為切入點,最終達到學生與文字<與作者的“心靈溝通”。在本課時中,我設定了這樣一個情境:假如你是劉禪,看了諸葛叔叔的《出師表》以後,會有怎樣的心情和感受?學生暢所欲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三、提高能力,啟用課堂。

在實踐中我發現,課前應放手讓學生通過圖書館<網路等多種途徑充分佔有相關資料,之後須有一個交流經驗的反思過程,有一個整合資料的合作過程。課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後,應有一個領會的過程,有一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經歷“自由地言說”<自主地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本課時的課後作業是讓學生蒐集有關諸葛亮的資料,評判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並寫一篇小作文,題目為《我看諸葛亮》。學生的作品雖然很多是從小說中找的資料,但說的有理有據。

不足之處須改進。比如,沒有穿插太多的歷史材料加以補充等等。今後,凡與歷史有關的文言文,儘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紹,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有聲有色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後,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相關內容並進行研究性學習,把研究性學習成果彙編成冊。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11

《出師表》是一篇傳誦千古的表文,雖編排在第六單元第四篇,又屬於自讀課文,但根據課後思考與練習要求:熟讀並背誦,而前三篇只要求熟讀,加之會考題還往往會涉及到本文,可見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設計目標時,就很注重它的基礎。

這課主要目標是讀通、讀準全文;通譯全文,重點語段默寫。教學任務看似不重。但學生的文言基礎還不是很好,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還沒完全培養起來。所以我感覺本課所制定的教學目標還是恰當的,重視了學生的雙基訓練,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由於要面對會考,因此教授課文的同時,我結合會考的考點滲透符合畢業班的教學要求。基本符合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以讀為主”的要求,給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充分。除了讓那些學習好的表現,我還利用開火車的形式,儘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關注了中差生。

由於學生獨立譯文的能力還比較欠缺,因此,我繼續採取自願結合的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去,有效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也為下一步學生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全班交流譯文的時候,學生譯文還是基本通順的。

我對一些重要實詞和虛詞作重點講解,可能有些詞學生沒理解,我有要求學生把重點的積累到文言積累本上,這樣一來,就有百密而無一疏了。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12

《出師表》在本單元雖編排在第六單元第四篇,又屬於自讀課文,但根據課後思考與練習要求:熟讀並背誦,而前三篇只要求熟讀,加之會考題還往往會涉及到本文,可見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設計她的目標時,就很注重它的基礎。

這第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1、讀通、讀準全文。2、完成第1段的譯文。

所以上完這節課後我的感受是:

1、教學任務看似不重。但學生的文言基礎還不是很好,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還沒完全培養起來。所以我感覺本課所制定的教學目標還是恰當的,重視了學生的雙基訓練,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2、由於要面對會考,因此教授課文的同時,我結合會考的考點滲透符合畢業班的教學要求。

3、基本符合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以讀為主”的要求,給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充分。除了讓那些學習好的`表現,我還利用開火車的形式,儘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關注了中差生。

4、由於學生獨立譯文的能力還比較欠缺,因此,我繼續採取自願結合的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去,有效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也為下一步學生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任務明確,學習方法簡單,老師主要是答疑,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學們學習很認真,絕大部分人都能積極發言,並認真做好筆記。全班交流譯文的時候,學生譯文還是基本通順的。因為時間緊,我沒有對一些重要實詞和虛詞作重點講解,可能有些詞學生沒理解,就過去了。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多加註意。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13

這堂課,本質上還是一種文言“模擬學習”,其所“仿”之“真”,乃是採用角色換位的方式,讓學生真實地進入文字描述的情境,真實地揣測人物心態,真實地體驗人物情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地品味、咀嚼文言。

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學,促使我對現在關於文言教學的兩個熱門論題繼續進行著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學是背讀在前還是分析在前。傳統的文言教學模式是重背讀在前的。現在臺灣等地正在大力倡導的幼童讀經活動也在迴歸傳統力主文言學習“背下來”再說。為了讓《出師表》的這次“背讀在前”的學習能夠有效實施,我採取了很多的輔助措施。比如為學生講述劉勰、文天祥、杜甫、陸游、岳飛等人和《出師表》的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聽課文錄音,發起總動員,掀起背誦大潮。採用豐富多彩的比賽的形式進行誦讀比賽,如“背誦擊鼓傳花”、“背誦pk賽”等,力爭優生中等生熟誦,“憂生”重點段落基本成誦等等。有了全文的反覆誦讀,才可能有整體的獨特感知,“情景教學”才能取得實效。可以說,從語感的培養規律來說,“背讀在前”的方式對學習文言文是經濟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學是以文言字詞積累為主還是以理解內容為主。我認為,這並不是矛盾的問題。比如關於識字教學的問題,國小初年級採取集中識字的方法,而高年級則採取分散識字的方式。從人的長遠學習來看,字詞的掌握和文字內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觀”也應該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片面強調文言字詞的`積累只會把文言文學習推到純粹技術化的尷尬境地。我們應該相信,文言學習也不能夠脫離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當然,有意識地恰當的總結歸納文言字詞的用法是有必要的,這和片面追求文言學習字詞化不是同一個概念。

這堂課不足的是,因為重情感體驗,所以在字詞咀嚼的精微程度上還遠遠不夠。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夠儘可能地多積累品味字詞,又能讓學生對人物和主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言教學的較高層次了吧。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14

在這次“踐行新課標,研磨示範課”活動中,我和同學們共同學習的是新課標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出師表》的複習課。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出師表》是必背篇目之一,同時對於文言文的教學,新課標也要求必須注重文言詞語的積累,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由於是複習課,根據新課標和會考的實際,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背誦默寫課文。

3、積累重點實詞及虛詞的用法。

4、會譯課文。

5、領會諸葛亮提出的三項建議的意義,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6、領悟文言文學習方法,學以致用。

在學習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與學生平等對話,做平等中的首席,非同步備課,非同步授課,紮實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在實際授課中,我在以下幾點做得較好:

首先,默寫課文這一環節中,我注意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強調書寫工整美觀,坐姿正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以人為本。

第二、針對學生反饋實際及時矯正強化,力求做到以學定教。

第三、落實重點實詞虛詞的理解掌握,培養學生善於積累的習慣。

第四、釋義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的三條建議和體現先帝知遇之恩的三件事,領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第五、在拓展延伸這一環節中,通過資料積累和比較閱讀,既充分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又進一步感受了人物的.精神品質,陶冶了情操,堅定了向諸葛亮學習的信念。尤其是拓展三題的設計,對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具有較好的效果,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總之,以上的設計既緊扣會考重點,又凸顯了新課標理念,整體感知、部分研讀、精讀品析、拓展延伸,真正達到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務實高效。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自己的設計也並非盡善盡美。缺點失誤在所難免。由於長期從事畢業班教學,總擺脫不了受會考的影響,教師說得多,學生悟的少。今後的教學中,不僅要關注知識的掌握,更要關注能力的培養,放手學生自學自悟。

出師表的教學反思15

《出師表》出自於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是諸葛亮決定出師伐魏,在北伐之前上奏後主劉禪的一篇奏表。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後主劉禪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要報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為了更深入理解諸葛亮要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的強烈思想感情,幫助理解本篇文章,在教授這篇文章前,我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諸葛亮這個人物,以及先帝和劉備之間的故事。尤其把劉備臨終託孤作為重點進行了講解,把託孤情景進行了再現。

原文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劉備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意思就是說,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一定能夠安邦定國,完成我們的大業。如果我這個兒子是可以輔佐的,請先生輔佐他;如果我這個兒子是不中用的,請先生自行其是。諸葛亮淚流面,哭著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意思就是說,臣一定盡到一個顧命大臣責任。

有了這些,學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就更到位了。

文史不分家,知人論世,語文教學中,適當補充背景知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