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

在教學“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乘法”這一課後,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我不僅注重了情境的匯入,提高孩子們的參與熱情。

開啟課時,我注重從孩子的身邊挖掘素材,引出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加以複習鞏固,緊接著引導學生回憶這些運算定律曾經運用到什麼知識中,引導到小數乘法的簡算中,為後面的新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真正達到了“以舊導新,以舊帶新”的.效果。

同上我還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與猜想,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動力。在新授課時,我設計的兩個環節,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第一,在複習完後,我讓學生自己說說,你現在最想研究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孩子們表現出空前的熱情,比如有的孩子談到想研究一下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廣到分數乘法?於是我鼓勵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去大膽的猜想。孩子們的思維活躍極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預料;

第二,在探究確認上述問題後,我又讓學生大膽的質疑,定律推廣到分數乘法中會起到什麼作用呢?真的能簡便嗎?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們又樂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簡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課下來,孩子們始終處在“質疑——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中,真正變成了學習的主人,而且也讓我懂得的教是為學服務,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課堂!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2

《圓的認識》是關於概念教學的一節課。通過教學本課,我的收穫頗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從準備和上課兩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圓的認識》屬於幾何概念的教學

在課的設計上我緊扣“概念教學”這一主題進行設計。一共設計了兩套不同的教學模式:1、從日常生活出發感知圓——自主探究畫圓——認識各部分名稱——探索圓的特徵——解釋應用;2、情境創設引出圓——瞭解畫圓方法——學生嘗試畫、教師示範畫學習畫圓方法——自學各部分名稱——探索圓的特徵——解釋應用。通過幾次試教,發現第二套方案更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現的順序來進行教學,我們的教學,可以異彩紛呈,但是應該給學生呈現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裝飾只能是適得其反。

在試教的過程中,同時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時一堂課,上過了也就過了,最多自己對某些成功或失敗處進行反思。而在集體研討時,才知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知識點,甚至是教師提的每一個問題,說的每一句話都值得深究,如果給無限的時間,研討也將會是無限的。

二、關於課堂教學的體會

基於各方面的準備,我在教學中充分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徵。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具體有兩方面完成較好:

(1)從生活實際引入,並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絡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我讓學生欣賞了一組圖片,使他們瞭解在自然現象都能找到圓的足跡,並在圖片中,感受到圓是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在實際應用中呈現了光碟、硬幣等與現實生活常見的物品,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2)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探討圓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幾個環節循序漸進:a、學生掌握了畫圓的方法後,緊接著利用學具中的圓形紙片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圓心。通過自學半徑、直徑概念,進一步理解圓上、圓外、圓內三個名稱,然後進一步理解半徑、直徑。b、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讓學生自主探索特徵,通過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徑的特徵:在同一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都相等。這一環節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c、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直徑的特徵,有了探討半徑特徵的經驗,直徑的特徵便“水到渠成”了。d、最後,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以及圓的其他特徵,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最後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1、利用圓規畫圓的環節:教學還不夠細緻,在巡視時感覺學生畫的很好,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但在鞏固運用時發現有的學生沒有掌握畫圓的方法,特別是沒有在畫的過程中認識、領悟到:半徑的長度也就是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圓的半徑決定了圓的大小。

2、最後的延伸部分:讓學生討論在操場設畫大圓的方法時,部分學生沒有想到將定長、定點、旋轉一週就畫一個大圓。這也是教學中滲透圓的特徵還不夠充分,如果較好掌握了畫圓的步驟理解了“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這一點,應該能很好的突破。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現象”,採頡生活中的數學例項,為課堂服務。《認識負數》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內容。負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進一步拓展,是學生學習有理數的啟蒙階段。本階段中所指的負數,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負數。學生在認識負數的過程中,能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及數學的價值。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有利於認識負數的情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正、負數是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義的量是學生學習負數的已有經驗。課始我讓學生記錄老師的話“今天的氣溫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學生基於自身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教師敘述的意義。有的用語言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列表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數的方式進行記錄。通過展示,學生對不同的`記錄方式進行融合與比較,在此過程中初步體會了負數的意義,同時對用數字符號表達資訊的簡捷性有了不同的體驗。

二、密切聯絡生活實際,增進對負數的瞭解

初步認識負數以後,我讓學生結合生活的經驗,舉一些生活中可用負數表示的例子。學生對負數獲得了基於自身經驗的不同理

三、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的相對大小關係

初步認識負數後,我通過生活情境:以樹為起點,一個向東走5米,一個向西走5米,讓學生在數軸上表示,通過數形結合,學生對於正數和負數獲得了更深的認識。在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時,有兩種方法:一是在數軸上表示出兩個負數,右邊大於左邊;二是,兩個負數,數值大的反而小。這樣學生才會對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這一數學問題獲得主觀的認識,從而提高知識的活力。

四、藉助於具體的資料,使學生獲得一些生活的常識和社會的知識

教材中安排的許多習題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如我國的最低點、南極的溫度等。在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會讀數,還應該讓學生對於這一些知識有所瞭解,從而實現數學的綜合化。

本單元教起來似乎覺得輕鬆,學生學起來也看似輕鬆,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卻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

要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說明物件的有關特徵(或意義),能根據物件的特徵,從具體情境中辨認出這一物件,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努力!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4

匆匆已過,面對本學期的兩次考試取得的成績,我除了失望與無奈外,對我自認為做得在理的方法產生了懷疑,低頭反思,總結,總結再反思,在以往的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漏洞。

一、注重了方法的運用,強化了形式的變化,忽視了學生實際的掌握程度。如:在上數學課時強化了先學後教的方法,卻對學生的資訊反饋掌握的不夠,造成了部分沒有學會的學生形成學習漏洞的後果,長此以往,差距愈來愈大在。

二、注重了作業的設計與佈置,卻忽視了檢查與落實,課內作業雖沒有懈怠,課外作業卻沒有兼顧造成大量課外作業沒有落實與檢查,偶爾檢查或放手給學生檢查也反映不出真實狀況,教師成了只說不做,只動嘴無行動的大話高手,日積月累,學生的情況無法摸清。

三、強化了差生的補救,忽視了優等生的培養。在教學中由於強化了差生的補救,每節課都要兼顧,總要等,不免浪費了優等生的寶貴時間,忽視了優等生的小灶。這樣每節課優等生總要浪費時間,久而久之也養成了做事疲塌的習慣,幹什麼事都慢吞吞的,學習的'主動性與靈活性相繼喪失,真誤人子弟。

當然漏洞還有不少,一言難盡,在本學期,針對我的教學習慣,我將漸漸的打上補丁,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補救。

1、除了強化教法外,更要重視學生的反饋,每節課上利用板演強化練習,真正找出沒有掌握的學生,對學生情況清晣的認識,再採用自習課上個別補救。

2、針對學生課外作業檢查的忽視,我在這一學期與同學們達成一個口頭協議,只要有佈置,就得有檢查,如果違反二次,就掃教室一次,以此來督促教師檢查。

3、對於培優補差中出現的只補差生無培優的情況,我採取因材施教既在一節課上除一般學生完成的作業外,給優等生做完後佈置較難的題目,給他們特殊的訓練,最終達到培優補差的目的。

問題總是不斷出現的,只有在教學中把不斷出現的問題不斷的進行解決,才能慢慢地達到教學目的。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5

對於周長,孩子們並不陌生。為此,我在匯入新課時直接佈置任務:你會量圓的周長嗎?用你手邊的工具,想辦法量出圓的周長。孩子們躍躍欲試:有的用自帶的軟尺饒著圓周量;有的用繩子饒著圓周量了,展開再用米尺量繩子的長;有的拿圓在直尺上滾動一週;還有的量出圓周的一半來乘2……看到孩子們有這麼多的量圓的經驗,我感到很欣慰。隨即提問:要想量得準確些,操作中應該注意什麼?有的`說用繩子量的時候要記好起點和終點的位置、滾動時也要記好記號……在第二環節自主嘗試中,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剛才的經驗和方法,測量指定大小的圓的周長,並猜想圓的周長和什麼有關,小組長做好記錄。第三環節,交流彙報:小組代表發言,其他組的代表做好補充和評價。得到的結論是: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有關,有的小組用表格的形式反映了操作的結果。第四環節,啟發點撥:圓的直徑越大,這個圓的周長越長,圓的直徑越小,這個圓的周長也越短。那麼他們的關係有怎樣的規律呢?比較得出結論: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我們的這個結論和專家的結論一樣,同學們開啟書看看書上的說法。

一節課就在孩子們的探究和經歷中進行著,雖然坎坎坷坷,但畢竟經歷了、感受了、體驗了。我想孩子們對於圓周率的認識就不僅僅是停留在結論之上了。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6

教材中《倒數的認識》這一節課的內容不多,首先是用兩個數的乘積是1這樣的幾個算式來引出倒數的概念,然後觀察互為倒數的兩個數,它們分子、分母的位置發生了什麼變化?來總結出:求一個分數的倒數時,只要把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就可以了。進而對一些特殊的數求倒數,比如整數的倒數(1的倒數,0有倒數嗎?)。最後進行課堂練習,在練習中鞏固求一個數的倒數,並且總結出:

(1)真分數的倒數都是大於1的假分數;

(2)大於1的假分數的.倒數都是真分數;

(3)分數單位的倒數都是自然數;

(4)非零整數的倒數都是幾分之一。

以上的教學過程上課之前我認為還是比較合理的,認為《倒數的認識》這一節課主要是為以後分數的除法做準備的,然而學生對這節課的掌握效果超出了我預期的準備。一節40分鐘的課,在20多分鐘時學生已將上面的內容全部進行完成,而且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由於課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自己也是第一次教六年級,在題型的積累上很欠缺,使得在後面10多分鐘的時間裡只進行相同型別的練習就結束了這節課。

在課後我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反思,如果僅僅這樣教這節課,那麼浪費的時間太多了,雖然教材中這節課的內容就這麼多,但是在考試中倒數知識方面的題卻是很多形式,單憑上面老師教的東西學生來完成還是比較吃力的,有些題必須是老師引導才能完成的。所以說,如果在當初的新授課中我將這些題型進行滲透,那麼,在以後的練習中、考試中學生就能很輕鬆的自己來完成,我也不用將它作為一個新知識點來講而又花費時間。在課後的我進行了蒐集和整理,將與倒數的知識有關的題型全部整理出來,然後有進行了篩選,選擇一些難易適中的題添補到這節課中來,題不能太難,因為畢竟這是一節新課,要考慮到學生的消化能力,但題必須有拓展性,對於以後的稍難的題一部分學生還是可以根據前面的知識有能力完成的,而對於差一點的學生也不至於遇到這樣的題而無從下手。所以在選題上我比較慎重,題太難學生學習沒有積極性,會認為數學學習高不可攀,享受不到學習時收穫的快樂。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7

一、嘗試回憶整理,形成知識網路。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回憶,自我梳理,整理歸納形成系統的知識網路。

首先課件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立體圖,讓學生猜一猜今天的學習內容,引出課題。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再讓學生說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接著放手給學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後引導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識網路。這一過程,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知識的整理中來,學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對計算公式的掌握較好。

二、再現“難點”,補缺補漏,鞏固所學知識。

在本單元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12條稜的長度、表面積、體積、容積、排水法理解不透,導致解決問題時不夠靈活,阻礙學生解決能力的培養。複習課的主體是知識的再現,而必要的基礎訓練是再現知識的最好手段。本堂課,我在學生整理完本單元的知識點,設計了疑點追蹤,如果它的長為10、寬為5、高為5、單位自定。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把它想象成生活中的一種物體,並提出問題。學生把自己學習中印象深的題搬到了這裡,出現了幾種常見的物體(通風管、魚缸、游泳池、紙箱 )有計算表面積的、體積的、容積的、稜長總和的。讓學生明白不同的物體求表面積時計算的面是不一樣的,也讓學生理解這幾個常見的量的計算。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然後,直接出示如下問題,放手給學生獨立完成。

一個長10分米、寬5分米、高5分米的玻璃魚缸。

1、製作這個魚缸至少需要多少玻璃?

2、這個魚缸的容積是多少?

3、魚缸的佔地面積是多少?

4、給這個魚缸的稜都包上角鐵,至少需要多長的角鐵?

5、如果浴缸裡裝有3分米高的水,放入一塊珊瑚石後,水面高是4分米。珊瑚石的`體積是多少?

本環節重點解決了“排水法”,我藉助課件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過程,讓生明白“這時的總體積=水的體積+珊瑚石的體積”,要求珊瑚石的體積,就得用總體積—水的體積。或者,先算出水面上升的高度,新增加的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就是珊瑚石的體積。用長×寬×上升的高。探究出“排水法”解決問題的思路。

三、靈活運用知識,發展學生思維。

本節課我力圖挑戰性和思考性。從學生掌握到的知識出發。提供出接近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智慧水平,但又必須”跳一跳“才有可能夠到的問題,於是,我設計拼、挖兩種型別的思維突破題。教師先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拼”,怎樣“挖”。再借助課件讓學生探究每種拼法的表面積和體積各是多少。通過“拼”讓學生髮現:體積不變,表面積減少。一個介面會減少2各面,介面越多,減少的面積越多。體積相等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最小。通過“挖”讓學生髮現:體積會減少1個小正方體的體積。在不同的位置“挖”表面積增減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在角上“挖”表面積不變,在邊上“挖”表面積會增加2各面,在中間“挖”表面積會增加4各面。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思維。

總的來說,這節課自我感覺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運用,學生的學習以及學生對知識的達成等方面表現的還不錯,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合理安排課堂時間,達到靈活調控課堂。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8

《比的應用》與前面學的比的知識,尤其是分數應用題密切相關。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多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下就是我針對著課上做的教學反思:

一、喚起與生成

在喚起與生成環節,我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所以在新課的匯入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複習比的意義,多讓學生說說兩個數之間的關係,然後引出媽媽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即:出示例2,學生對比中兩個數之間的關係已經能夠比較熟練的.把握,所以對出示的例題不會感覺到陌生,同時還可以引起學生的知識衝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和求知慾。

二.探究與解決

在本環節中我本著課程標準中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的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在小組內自行解決,教師在全班交流的時候可以適時點評,達到方法的總結,真正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我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自交流合作,然後再觀察比較,最後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9

《折扣》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百分數的知識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絡非常緊密,大多數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新聞媒體、交往、購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觸、瞭解。但學生的這種認識還只是憑藉生活經驗產生的感性認識。如打折,學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價少了,但問其所以然,能解釋清楚的並不多。所以對摺扣知識概念學生並未真正理解。另外,學生很少會將這種生活中的商業折扣與數學、與課本上的百分數數學知識相聯絡,欠缺知識間溝通互化的意識。所以,需要教師規範、指導形成系統的概念,聯絡生活實踐來展開教學。但是在農村生活中,打折的現象比城市少見一些。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儘量考慮到我們農村學生的現狀。

數學本身來源於生活。所以我在新課匯入時,就由學生們經常接觸到的自行車為切入點,農村的學生很多都是騎自行車上學的,對自行車學生們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就創設了為女兒買自行車的情境。通過猜測我買的自行車多少錢,與原價對比,從而引出了打折。然後再進一步探究,打折究竟是怎麼回事,並用所瞭解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好的`數學問題,是啟用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學中我適時地結合生活情境,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正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斷地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如在發現問題環節,在學生掌握髮現折數與百分比的相互關係的前提下,分層提出了“原價相同折率不同、原價不同折率也不同、原價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問題,使學生不斷解折率表示的是現價與原價的關係這一核心內容。

2、注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情景的設計貼近生活,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豐富學生的解題策略。如拓展提高環節,習題的設計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種促銷方式、不同的解決方案,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為學生創設了展示智慧、發揮潛能的空間。

3、突出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

事物往往包含兩面性,促銷的背後同時也包含著正常的商業競爭與虛假欺騙的兩種情況,如請你策劃環節,使學生在理解其實際意義的同時,學會多角度地分析問題。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基礎上,在學習了圓的初步認識,知道圓心、半徑、直徑及圓的特性的基礎上,進而學習圓的周長的。

本課的重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難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主要是圓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導。

本節課學生主要採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促進他們的學習方法的養成,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其主要為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分析,學會分工,學會分享。

本節課我儘量採取情境教學,為學生創設一個樂學、易學、好學的課堂氛圍;始終以學生為主體,鼓勵他們積極的參與其中,自主學習,作為課堂上真正的學習主人;儘量授之於學習方法,讓他們在合作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不斷的滲透數學思想,讓學生變的會寫、會做、會思考;正確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學習表現,調動學生於一個較高的學習狀態中;採用小結、應用等基本教學環節,使學生掌握圓的周長的相關知識,以達到預期的課堂目標;進行中國古代數學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及學習熱情。

本節課靈活性較強,希望看到學生的不同閃光點,看到他們的創新火花,看到他們快樂學習的笑臉。

本著這樣的教學設計與意圖來完成國小高年級《圓的周長》這節課的教學工作,課後,感覺——一個字“差”,三個字“真的差”。

一差:不能很好的適應新的教學環境。第一次帶著話筒上課,我與它的配合太不默契了。低頭聲大,抬頭聲小,佔據了我的一些大腦空間;我的教學設計與多媒體聯絡密切,因為鍵盤滑鼠放置在一個角落,每次使用得提前佔用一些時間,教學環節不流暢;學生與聽課教師的層面不能一眼看到,使我不能及時觀察到教師的表情,不能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二差:不能很好的與學生進行配合。陌生的學生,儘管短暫的瞭解,但是還是知之甚少。就拿這個來說吧:看大螢幕,自讀小故事。學生卻大聲齊讀開來,一個可以由學生自己感悟的知識,自讀就可以了,聽到學生的聲音,我又不好意思打斷他們,只能任由他們讀下去。

三差:不能很好的設計最細化的問題。問題較為粗略,學生答題有理解上的困難。回答很是不積極。這是我這節課的失敗的關鍵所在。

四差:學生的'活動交流自主合作學習沒有很好的體現。儘管我用了大部分時間,讓學生去合作交流,最終得到本課的重點知識,但經過學生的活動,為了節省時間,我代替他們把活動的結果利用計算機這一媒體展示出來,我想,這是錯的。不過,孩子們真的,沒有發現,我的設計只能落空。最後不得不自已代替學生得出新學的知識。

五差:自己多年的山村教學,已經把自己的語言,神態包裹的嚴嚴實實。沒有更多的流暢的教學語言,沒有激勵的話語。自己的言行,會犯下些許的小錯誤。

不想再多說什麼,只想默默的思考。為什麼自己的精心設計卻沒有在學生身上閃現?還是因為自己的設計根本不夠精心?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1

《倒數的認識》這一課的核心內容是“倒數的意義和求法”。“倒數的意義”屬於概念的教學,我認為,只有讓學生關注基礎知識本身,讓學生在深入剖析“倒數的意義”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考,體會解決問題所帶來的成功體驗,才能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需要。

本節課我在設計教學時力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再現知識發生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實現知識技能與學生智慧的同步發展。通過這節課的實際教學,結合新課標,也給了我不少啟示。

啟示一:處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關係:

1、在課的匯入部分,聯絡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倒數,從形象直觀上感受顛倒位置,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了充分的準備,為學生較好理解倒數的意義做了鋪墊

2、變例題教學為學生自學課本,發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然後通過舉例,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再總結出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3、豐富練習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練習同時,我還適當地補充了練習的`內容,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比如設計的“比較大小”,在比較大小之後,讓學生找找其中的規律,為接下來的分數除法做鋪墊。“猜一猜“,不僅用到了倒數的知識,也聯絡到前面學的分數乘法應用題。

啟示二:相信學生,處理好扶與放的關係:

1、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相信學生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中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使學生不是坐等聽別人講,而是能養成先自己積極思考的習慣。

2、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有困惑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集體智慧,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決困惑。在教學中,我對於探求“整數有沒有倒數”、“0和1有沒有倒數”、“小數有沒有倒數”這幾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去共同解決問題。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2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乘法,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分數加減法以及約分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所學內容屬於分數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不僅可以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而且也是後面學習分數除法、比、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以及百分數的重要基礎。所以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應切實讓學生理解一個數和分數相乘的意義,掌握一個數和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並能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學情分析

六年級共有24名學生,部分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計算能力也還有待加強;大多數學生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喜歡動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長時間集中;有30%的同學基礎相對薄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經歷探索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的過程。

2、能根據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推導分數乘整數的計演算法則,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培養學生獨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和學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體驗分數乘分數、分數乘整數的簡便計算方法(先約分後相乘)。

教學難點:分數乘分數或分數乘整數先約分再相乘的書寫格式。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3

今天,我教學分數乘法的第一課時,分數和整數相乘。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使我深刻地感到預設與生成的重要關係。在教學乘法的意義以後接下來首先想通過從意義上理解分數乘法的方法,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我指著板書:3*2/15=2/15*3=2/15+2/15+2/15,要算3*2/15或2/15*3就是算什麼?(算3個2/15的和)接著完成板書:3*2/15=2/15*3=2/15+2/15+2/15=2*3/15=6/15=2/5(公頃)到這裡,老師以為學生很明白,接著就按照預設走下去。

出示:1/8*2 1/8*3 1/8*4師:下面這些算式各表示什麼?能像老師這樣算出結果嗎?生板演:1/8*2=1/4.........。 一直都用整數和分母約分。我一看就不知所措了,如果說著三個同學已經事先學會了,那並不代表所有的同學都會啊!也可以說他們能理解為什麼用整數和分母約分嗎?其他同學如果機械模仿那怎麼能真正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原本的.目的關鍵在於先通過掌握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在此基礎上追問:80000*1/8難道還要用80000個1/8來求和嗎?從而來激發學生觀察整數乘分數的方法,即通過寫出相同加數來求和還不是個簡便的辦法這一教學思路。下課以後心理很不是滋味,決定到六(3)班再上一次,這次我對以上環節作出了調整。師:1/8*2表示什麼?生:表示求2個1/8的和。師板書:1/8*2=1/8+1/8=1*2/8=2/8=1/4,追問:1/8*3呢?1/8*4還能這樣算嗎?(生說老師板書)此時板書的過程很清晰了。突然出示:80000*1/8問:還能這樣寫下去嗎?此時學生都搖頭說不能,很麻煩!師:那也就是說通過寫出幾個相同加數來求和的方法計算整數乘分數還是有一定侷限的是嗎?學生都表示肯定。接下來教師擦去以上的求和過程直接引導學生觀察計算中的特徵,引發學生思考,達到了引導、質疑的學習氛圍。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4

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比的基本性質》是在學生理解掌握了比的意義,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的基礎上組織教學的。這一內容也為化簡比打下基礎,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比的基本性質部分,因此,在比和比例這章中承上啟下的作用。

2、本節核心內容價值和功能:比這部分知識來源於生活,而數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科學,它源於生活最終還要回歸生活,用來指導生活,所以這章把這部分內容交給學生就是要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生活性。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

學情分析

1、由於這個班是我從五年級就開始帶的,所以我對學生學習基礎很瞭解,學生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基礎比較紮實,而該部分內容和分數的基本性質聯絡比較緊密。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人教版國小數學知識的教授具有“螺旋上升”的特點,即每學年都會學習一些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又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在前一基礎上的深化和加深,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抽象的。五年級時候本班學生在分數的基本性質這部分內容上,有比較好的基礎和理論準備,所以我認為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候沒問題的,可以輕鬆掌握。

3.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的最大障礙應該在於應用比的基本性質進行的比的化簡和求比值,兩者容易混淆,在此要給學生認真詳細分析兩者的不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讓學生經歷發現、總結比的基本性質的過程,在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質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使學生在小組探究中掌握運用比的基本性質把一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的方法,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比的`基本性質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從“特殊”到“一般”的規律,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合理運用歸納思想、整體思想,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滲透探索問題的思想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本節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發興趣,從發現中尋找快樂;

2、培養學生做事、待人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比利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難點:比值和化簡比的區別。

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

這節課是國小六年級的一節概念新授課,是在學生學過了線段圖形的認識後對一種新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曲線圍成的平面幾何圖形,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後繼學習內容——圓周長、圓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圓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學生對圓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果不上這節課,多數學生也能知道什麼樣的圖形是圓,那麼本課的教學目的是將學生原有的、粗淺的對於圓的認識進行組織與提升,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而非單純地瞭解概念。

本節課的教學,我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當學生自學完教材,學習就進入了展示知識技能的階段,在巡堂中,我(問過學生),發現,其實學生自學完所呈現的圓的知識資訊是帶有複述的情況,並沒有真正去理解和掌握,所以我通過讓學生折一折——全班交流——課件形象演示辨一辨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理解圓各部分的名稱以及體會圓上、圓內、圓外、任意這些詞語的含義。

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較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點。讓學生探究圓的特徵,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圓的特徵,在這一環節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果在時間的把握上還更緊湊,課堂語言再簡潔先,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再多些,更有利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