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攝影師》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對於剛升入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在教學時,我把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作為教學的難點。對於該難點的`突破,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主。在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閱讀的基礎上,我丟擲兩個大問題:一是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男孩,一是這是一個怎樣的高爾基。之所以以這兩個概括性的問題統領全文有幾個目的,首先對於本文這樣一篇段落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給學生一個適合的切入點,以便學生在學習時貫穿全文,整體把握;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只要是從文中能有所依據的都可以,這樣使學生能發揮個體學習的自主性;再者這兩個問題也是高爾基和小男孩之間情感的基礎,在回答問題的同時,學生也體會到了二人之間的情感。

二是變序學文,由果及因。如此進行教學是出於從學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從課題的“攝影師”和文中最後的“攝影師”比較切入,從而引發學生思考質疑:為什麼高爾基不願見雜誌社的攝影師,而要見小攝影師?這一核心問題,為學生讀書、質疑、釋疑提供途徑。

在落實兩項設計的過程中,我堅持以讀代講,邊讀邊思,希望通過學生自己讀,引發自悟,體會情感。同時在有限的時間內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讀的訓練中我有意識的選擇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為重點,加以指導,從而做到以點突破,領會情感。

再次,因為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人物距離孩子生活的年代較遠,高爾基這個形象對孩子來說是很陌生的,孩子不瞭解高爾基,於是,課前,我要求孩子通過不同的方式蒐集有關高爾基的資料,以此加深對高爾基的認識,課上與同學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引導孩子結合具體的句子、段落,透過對話、細節描寫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從而在學習中受到薰陶和感染。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2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專家也曾說過:從創新的角度出發,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

在教學《小攝影師》一文時,我根據課文的重點採用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揣摩關鍵詞句意思等,引導學生學習。除此之外,我還結合這兩單元的訓練重點(重點之一是“試著提出問題”)在指導學生自讀自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拋磚引玉,適當提出了帶有開放性,啟發性的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主動提出問題。

如,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1、小男孩為什麼要給高爾基扔小紙團?2、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卻願意見小男孩呢?這兩個問題一出現,學生都積極舉手,踴躍發言。他們的答案有的是串聯上下文,有的是結合對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說的,特別是第二個問題,他們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數學生都能結合生活實際,有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回答。有的說:“高爾基關心下一代,願意幫助小男孩。”有的說:“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為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說明他是個不圖名利,關心下一代的大作家!”也有的非常激動地說:“高爾基就像我們的老師一樣,只要是對下一代有利的事,他再忙也要幫忙的!”……

聽著他們真實的.感受,看著他們爭先恐後的表現,我趁機誘導他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我說像這樣的問題,需要聯絡上下文來回答,而且答案能夠表現主人翁的好品質,或者需要動腦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對我們才有所幫助,我希望今後同學們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來。經我這樣一啟發,開始有一兩個學生舉起了小手,第一個學生站起來猶豫了一下說:“文中為什麼還要寫‘小男孩哭這,跳上一輛電車,電車馬上開走了’呢?”,孩子們好象真的被他問住了,沒有幾個馬上舉手回答的,一個個都在那裡緊縮雙眉,認真思考呢!看到這種情況我馬上表揚了這個同學,說他提的問題需要同學們動腦思考,提得好。經我這麼一說,教室裡馬上熱鬧起來了,“他為什麼還要仔細打量高爾基呀?”“高爾基好心幫他,可他為什麼還不用高爾基的膠呢?”……漸漸的不少學生都能提出聯絡上下文回答,或者受名人精神感染、教育的問題來了。這樣一來,就再也不像以前一樣只提詞語是什麼意思的問題了。這表明他們經過訓練,提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向全體,大面積豐收做得還不夠到位。這是因為這一做法一時還很難能被所有三年級的國小生接受,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正常的。我堅信只要長期堅持訓練,他們一定會成功的,這是我們的願望,也是他們的目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3

上完《小攝影師》第二課時,我對自己和學生的課堂活動做了一個全面的思考。

總體來說,這節課上得很完整,教學設計到位,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目標基本達成,還滲透了一些寫作方法,整堂課有內容,有深度。學生在課堂上很活躍:能認真朗讀;積極思考各項練習,思路開闊;積極參與表演,在表演中對課文內容體驗深入。

我也仔細想了一下要改進的地方。原本是要在課堂完成同步導學中的兩道練習題,但在四班試教的'時候,發現根本不夠時間寫,只好割捨了,現在回過頭來想,可以壓縮結尾的表演,在上完主要內容之後寫,既能節省時間又能提高效率,學生學懂之後再做,做得會更快。

對課堂生成的內容還要增加教學機智,對學生的回答要多肯定,要和學生共同探討,不要主觀地或者是簡單地下結論,要拋開心裡面那個現成的答案,真切地走入學生的心裡,和他們共同體會,讓課堂綻放更多的活力。

在此,也感謝同級的老師共同備課,特別是肖鋒浩老師專門上了同一堂課,我也從中獲得經驗,調整教案,這堂課作為三年級的優質課呈現在大家面前,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4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

本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根據課文的特點,把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作為教學的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著重引導學生從對話和細節描寫中體會人物內心活動來突破教學的難點。因為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人物距離孩子生活的年代較遠,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人物對孩子來說是很陌生的,孩子不瞭解高爾基,於是,課前,我要求孩子通過不同的方式蒐集有關高爾基的資料,以此加深對高爾基的認識,課上與同學交流。其次,我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敘述的順序:紙團飛進視窗,男孩請求高爾基允許為他照相──高爾基擺好姿勢,男孩準備為他照相──忘帶膠捲,男孩哭著離開──高爾基等著男孩再次來照相。為引起學生積極探討,我在學生了解敘述順序之後,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用老師提出問題和引導學生自主質疑等方式引導孩子探究解決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引導孩子結合具體的句子、段落,透過對話、細節描寫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從而在學習中受到薰陶和感染。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5

本學期開始三年級的教學工作,從國中一下子落到三年級確實讓我很不適應,也找不到好的方法,一直處於半混沌狀態。剛開始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重點,而且還天真的以為三年級的國小生會和國中三年級的學生一樣,知道自己預習,知道自己把課文中不認識的字都解決呢!以至於自己在開學第一課就沒有認真的給學生講生字新詞,而是讓他們在課下的時候自己完成作業,交上來的作業讓我大跌眼鏡!錯的一塌糊塗!這一下子就把我天真的想法給澆滅了!

從第二課開始,我便開始了生字的教學,並且是很認真的!直到講到第六課《小攝影師》,雖說生字是沒有什麼問題了,但是這節課結束後,我就發現了自己的授課存在著很多問題!原本計劃好的,要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的特點。到了真正上課時就把這些東西都拋至腦後了,完全沒有想起來還要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可能想起來了,但卻又有些擔心。不知道究竟是在擔心什麼?或許是害怕學生讀不出來那種語氣、感情,所以就乾脆不去挑戰這項內容。這是一個特別失敗的地方。沒有迎難而上,而是看到困難就退縮了……

其實這一課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在備課時我也有計劃讓學生在學習完課文以後用課本劇的形式把這一課的故事演繹出來。可是,又想到之前我們排過的課本劇,我就好害怕。

最最關鍵的是,一直聽在鄭州上班的同學說,他們學校現在上課用的都是“杜郎口”模式,用導學案上課,我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打錯了,就也想試試。明知道聾生的自學能力非常差,就是老師帶領著學,那也是一知半解的,老師累,學生也累。可是,我還是在學校的列印室把我的導學案打了出來,一共9份,學生每人一份。同學之前給我發了一份他們的模板,我感覺太難了,我們的學生估計理解不了,於是把它修改了一下,改成了我自認為還比較容易的學案。誰知道讓我頭疼的事情真得就發生了,學生根本就看不懂導學案上是什麼東西,什麼“自主學習”、“拓展延伸”、“知識連結”等等,裡面我設計的有關於高爾基的介紹,學生也是看的暈暈乎乎,全然不知說的是什麼。不知高爾基是誰,是做什麼的。就連我解釋過後,仍然是一片迷茫……

這節課啊,真得讓我上得亂七八糟的,本以為可以用導學案一起上完這一課,可是最終沒有達到滿意的效果。失敗啊!!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6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充滿著創造的機會。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無時無地不洋溢著創新的火種。在教學國小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一課時,通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地講、設身處地地演等多種形式的理解體驗,學生已深深感受到高爾基這樣一位十分有聲望的大作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為“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攝影機會(他忘記帶膠捲了)而感到惋惜。

小攝影師帶著遺憾哭著跑出去了,儘管高爾基一再喊著:“孩子,我這兒有膠捲!”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為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小攝影師為什麼沒回來?後來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你覺得可能會怎樣,把你的想法說一說。

學生原以為文中沒寫結局,無從尋找結果,一聽老師讓自己續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後,有的說:“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他。”另一個說:“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們用自己的思緒揣摩著小攝影師的心態。接著,有人說:“小男孩哭著跑回家,拿著膠捲就往回趕,回去時,已是夜裡十一點了。”我問:“那時,高爾基沒睡覺嗎?”他說:“沒有,他一直在等那個小男孩。”

有一男生問:“門衛讓他進來嗎?”有人說:“他還可以扔紙團啊!”有的說:“他在路燈下喊了一聲’高爾基先生’,高爾基發現了他,就讓門衛領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設計讓高爾基坐好,完成了拍攝。”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並說:“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說得真好!”其他同學聽了,也不甘示弱,一個男生站起來說:“小男孩拿著高爾基的照片在同學中炫耀,同學們都很羨慕他。”

我聽了之後,總覺得這種行為不應該發生在這個孩子身上。可細細想來,小孩子,特別是小男孩,都有那種爭強好勝的心理,這種情況是完全可能發生的,於是,我對他結合實際的想象加以了表揚。因為巧妙的鼓勵是思維發散的 “催化劑”,在這副“催化劑”的作用下,有的同學竟想到高爾基以後做了他們的校外輔導員。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由於學生年齡小,幾次回報結果是雷同的,我剛想總結幾句,班裡有個小調皮硬是舉手,說他的想法與別人不同。如果此時剝奪了他的發言機會,對他的表現欲無疑是一種打擊,何況同學們都等著洗耳恭聽他的獨到見解。

“我想,高爾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願望實現,他等了很長時間不見小男孩來,他就到外面打聽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後讓司機開車帶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對於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來說,這一想法確有創造性,其他同學都在想小男孩的行為動向,可他卻從高爾基的角度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結局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其一,高爾基的工作非常忙;其二,要找一個普通的、不知名的小男孩猶如大海里撈針。但這也體現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另外,對深化主題──突出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愛,起了強化作用。整堂課上,學生由認識、思維到想象,由尋找、發現到創造,創新意識得到了開發,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由此可見,我們教育者在日常教學中,在深入領會貫徹新課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發揮孩子們身上蘊藏著的無限的創造潛能,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他們嚴厲的訓斥,讓創造的"幼苗"在如母愛般的呵護中茁壯成長。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7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充滿著創造的機會。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無時無地不洋溢著創新的火種。根據我對我們班孩子們的接觸,發現雖然班級的底子不太好,但學生的思維相當活躍,創造慾望非常強烈。

在教學《小攝影師》一課時,先讓孩子們通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地講、設身處地地演等多種形式的理解體驗,使他們感受到高爾基這樣一位十分有聲望的大作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為"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攝影機會(他忘記帶膠捲了)而感到惋惜。在基本上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文字給我們創設的情境中,我給了學生一個熟悉文字、進一步瞭解高爾基的途徑:

一、整體感知,現境激情

在我發現學生對於表演課本劇有著濃厚的興趣後,而且有這樣一個契機讓他們通過自己對課本的領悟,進行內化後表演給大家看,同學們自然是熱情極高。我準備了一節課的時間讓他們表演,先是四人小組自主表演,然後推薦幾組不錯的上臺表演,相機理解幾個重點詞句,如“擺弄、吩咐”等,更深刻地理解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

在表演的時候,我原本只是想讓學生能夠脫離課本,並有幾個簡單的動作,因為我們班的學生課堂紀律不太好,上課聽課的習慣也不怎麼好,所以要讓他們主動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課上是很不容易的,為了讓語文課變的有趣,我就想用這樣的一個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那些平時不怎麼聽課的學生也能用他們感興趣的方式來感知課文的.內容,從而讓他們愛上語文課,這個也是我一直以來最想改善的。但在表演的過程中,我卻驚奇地發現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個學生扮演小男孩,他先是在視窗那裡徘徊,探著腦袋往裡看,而扮演高爾基的學生則坐在教室裡,手拿報紙聚精會神地看著。這個時候,突然從窗外飛進來一個紙團,高爾基連忙拾起紙團開啟一看,這個時候,由旁白在旁邊念紙團上寫的內容,我覺得這個也是一種學生集體智慧的閃現。接著,高爾基向窗外望去,對蹲在路邊的小男孩說道,我讓他們放你進來。等小男孩進來後,擺弄了很久正準備拍照時,才發現自己的膠捲忘記帶了,與剛進來時的興奮和激動形成鮮明對比,然後扭身就走,高爾基衝到窗戶旁喊道: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而男孩已經飛奔而去。表演到這裡嘎然而止。

二、學生融情時,及時點撥

吸取了上次的失敗教訓,我在表演開始前,就指派給了他們幾個任務:

1、當評委,選出你認為表演得最好的小組。

2、當導演,你覺得哪裡表演的好,哪裡不好,可以怎麼改。

3、當觀眾,發現在欣賞的同時你感受到了什麼。

在表演過後,我問了學生幾個問題,讓他們幫我解答我的困惑

1、“鞠躬”、“打量”、“擺弄”、“趕緊站起來”等詞中,你看到了什麼?

2、從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來”,說說你表演時體會到小男孩當時的心情是怎麼樣的?

3、抓住高爾基的反應,“吩咐”這個詞體現了他對下一代怎麼樣的感情。

4、小男孩忘帶膠捲時,高爾基大聲喊道:我給你膠捲。又表現出了什麼?

在學生正融入情境中時,及時地把這些問題丟擲去後,讓學生在已經認知的基礎上有一個提升。讓學生知道安排這樣的一個表演不僅僅是讓他們看,更要從中感受無法從文字中直接獲取的體會,深刻地瞭解高爾基的品質。

三、體驗內化時,想象提升

小攝影師帶著遺憾哭著跑出去了,儘管高爾基一再喊著:"孩子,我這兒有膠捲!"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為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

小攝影師回來了嗎?

後來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

把課文中沒有寫完的結局用你自己的想象把它說完。

學生略加思索後,

有的說:"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他。"

一個說:"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

有人說:"小男孩哭著跑回家,拿著膠捲就往回趕,回去時,已是夜裡十一點了。"我問:"那時,高爾基沒睡覺嗎?"他說:"沒有,他一直在等那個小男孩。

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並說:"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說得真好!"其他同學聽了,也不甘示弱,一個男生站起來說:"小男孩拿著高爾基的照片在同學中炫耀,同學們都很羨慕他。"我聽了之後,總覺得這種行為不應該發生在這個孩子身上。可細細想來,小孩子,特別是小男孩,都有那種爭強好勝的心理,這種情況是完全可能發生的,於是,我對他結合實際的想象加以了表揚。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他們的有些想法是我們老師所預料不到的,在教師的引領下,給學生一次自主創新的機會,一個自由翱翔的天空,學習需要創新,我們的生活更需要創新。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8

五年級上冊有篇課文,題目就叫《“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講的是小作者巴迪寫了一首詩,母親讀完覺得“精彩極了”,父親的態度卻截然相反,認為這首詩“糟糕透了”,而作者就是在這兩個極端的斷言中努力前行著。

當我和孩子們一起學完《小攝影師》一文,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時,突然就有了“精彩極了”、“糟糕透了”的念頭。縱觀整節課的習得,孩子們的表現真的“精彩極了”,再細看每個孩子,有近一半孩子的表現“糟糕透了”。

《小攝影師》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體現了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在學習中,我先和孩子們一起梳理課文的脈絡:照相之前(第1~5自然段)→照相的過程(第6~11自然段)→照相之後(第12~15自然段),並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同時板書出課文的兩位主人公:小男孩和高爾基。在自讀自悟、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圍繞“小男孩”和“高爾基”的語言和行動展開,而孩子們也總能從文字的字裡行間體會兩人的心情變化,感悟兩人的優秀品質。

一開始,孩子們就被這個彬彬有禮的小男孩的語言和行為所吸引,小湯從“鞠了個躬、請”讀出了他的有禮貌。小儀補充道,從“您”同樣可以看出他的.有禮貌。關注語言、關注表達是語文課堂的關鍵。有了同伴的引領,接下來的交流精彩紛呈,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高見。

一、聚焦“小紙團”

“小紙團”在第一堂課上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從小男孩扔小紙團給高爾基,可以看出他很會想辦法,課文中有個泡泡也提醒我們‘這個少先隊員真會想辦法!’說明他真的很會想辦法,很聰明。”有的說:“小男孩的聰明還表現在他能用簡潔的話說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有的說:“從小男孩想出扔紙團這個辦法,可以看出他真的沒有其他的辦法了,這樣的做法很大膽。”期間,我們也質疑了小男孩這一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得出這一做法雖然不禮貌,但出於“任務”(給高爾基照相,要貼在牆報上)的驅使,這也是唯一可行的辦法,而小男孩當時並沒有一絲一毫對高爾基不敬的樣子,因為當高爾基跟他打招呼的時候,他馬上“鞠了個躬”。

那麼,從這個“小紙團”來看高爾基呢?孩子們認為,高爾基是平易近人的,因為他是個名人,卻沒有拒絕小男孩的請求。高爾基也是充滿愛心的,因為他沒有因為小男孩的舉動而批評他。於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有禮貌、聰明、大膽、平易近人、愛孩子。

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對少先隊員稱高爾基為“同志”覺得奇怪,於是,對於這個稱謂加了一個小小的插曲,孩子們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二、關注“很久很久”

第7自然段中寫道:“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說:‘一切準備停當。’”這裡的“很久很久”也讓孩子們久久駐足凝望,通過對“很久很久”的解讀,使小男孩和高爾基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

孩子們從“很久很久”感悟出小男孩的做事認真,曉琪還從中想像出小男孩可能拿著照相機對著高爾基研究,到底哪個角度拍出來最好看,可見他平時就很會照相,於是得出他照相的技術也很好。

同樣是“很久很久”,對於高爾基的優秀品質感悟更深,孩子們體會到高爾基的耐心,對小男孩的工作積極配合,沒有絲毫的厭煩感,因為等男孩準備停當後,高爾基還側過臉來對著他微笑。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高爾基非常喜歡這個孩子,對於孩子的工作也非常支援和配合。

聽著孩子們精彩的發言,看著孩子們一點點深入文字,我真的很高興。特別是在課文的後面講到小男孩因為忘帶膠捲而哭著離開時,我讓孩子們上下文聯絡體會男孩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他們還是能結合“很久很久”體會到男孩此時因浪費了高爾基寶貴的時間而慚愧、失望、難過。

從對課文的體會和感悟中,孩子們的表現真的很精彩,也真的佩服孩子閱讀的水平,由表及裡,對人物的品質逐步推進,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但是,靜下心來一想,整堂課中有的孩子臉上的表情從未改變過,他們在思考嗎?有的孩子一臉茫然,他們聽懂了嗎?有的孩子乾脆低著頭做小動作,他們會有收穫嗎?

課間,我隨意叫了幾個上課極少舉手或不舉手的孩子詢問了一下學習內容,大多數都是不好意思地笑笑,說:“聽了,我不來。”有幾個是一副受驚的樣子,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還有的直接承認自己在開小差,沒有認真聽,並表示接下來要認真聽。只有少數幾個能說出大概,想來是在認真聽。

面對這樣的語文課堂,作為教師,我似乎已經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且還是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感悟了全文,感受了人物的優秀品質。但這樣的感悟和習得並不能面向全體,感興趣的孩子積極參與,全然一副“你不叫我,我絕不罷手”的架勢,而興趣不濃或不感興趣的孩子呢,有的已經一再地遊離於我們的課堂之外,那麼,精彩的課堂對他們來說卻是——“糟糕透了”!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9

新課改指出: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專家也曾說過:從創新的角度出發,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

教學《小攝影師》一文時,我根據課文的重點採用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揣摩關鍵詞句意思等引導學生學習。除此之外,我還結合這兩單元的訓練重點(重點之一是“試著提出問題”)在指導學生自讀自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拋磚引玉,適當提出了帶有開放性,啟發性的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主動提出問題。如,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1,小男孩為什麼要給高爾基扔小紙團?2,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卻願意見小男孩呢?這兩個問題一出現,學生都積極舉手,踴躍發言。他們的答案有的是串聯上下文,有的是結合對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說的,特別是第二個問題,他們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數學生都能結合生活實際,有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回答。有的說:“高爾基關心下一代,願意幫助小男孩。”有的說:“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為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說明他是個不圖名利,關心下一代的大作家!”也有的非常激動地說:“高爾基就像我們的老師一樣,只要是對下一代有利的事,他再忙也要幫忙的!”……聽著他們真實的感受,看著他們爭先恐後的表現,我趁機誘導他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我說像這樣的問題,需要聯絡上下文來回答,而且答案能夠表現主人翁的好品質,或者需要動腦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對我們才有所幫助,我希望今後同學們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來。經我這樣一啟發,開始有一兩個學生舉起了小手,第一個學生站起來猶豫了一下說:“文中為什麼還要寫‘小男孩哭著跳上一輛電車,電車馬上開走了’呢?”,孩子們好象真的被他問住了,沒有幾個馬上舉手回答的,一個個都在那裡緊縮雙眉,認真思考呢!看到這種情況我馬上表揚了這個同學,說他提的問題需要同學們動腦思考,提得好。經我這麼一說,教室裡馬上熱鬧起來了,“他為什麼還要仔細打量高爾基呀?”“高爾基好心幫他,可他為什麼還不用高爾基的膠呢?”……漸漸的不少學生都能提出聯絡上下文回答,或者受名人精神感染、教育的問題來了。這樣一來,就再也不像以前一樣只提詞語是什麼意思的問題了。這表明他們經過訓練,提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向全體,大面積豐收做得還不夠到位。這是因為這一做法一時還很難能被所有三年級的國小生接受,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正常的。我堅信只要長期堅持訓練,他們一定會成功的,這是我們的願望,也是他們的目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0

【背景】

小攝影師一課講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照相機未能照成的故事。這篇課文的意圖是通過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體會人物心裡活動,感受文學家對少先隊員的關心和愛護。結尾給讀者留下了懸念和想象得空間,課後安排了小練筆,要求續寫故事。

【片斷·存異】

師:小男孩哭著走了,他還回來嗎?請結合全文來理解,想好後,說說你的看法。

(生討論,交流。)

生:他還會回來,他的任務還沒完成。

生:他不會回來,他感到對不起高爾基,耽誤了那麼長時間,不好意思。

師:同學們大致是兩個觀點,那麼請你想一想:小男孩回去後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

生:小男孩很傷心,把經過告訴了媽媽。在媽媽的鼓勵下小男孩又回來了。

師:你說的真好,那麼媽媽是怎麼鼓勵的?小男孩又是怎樣鼓起勇氣的?發揮你的想象,當時的情景是怎樣的。

生:小男孩回去後很難過,下決心改掉粗心的毛病,經過努力他成了真正的攝影師。

師:你的想象很不錯,只有努力才會成功。他回家那麼難過,肯定經過了一番鬥爭才沒回來他會怎麼想,怎麼下的決心?寫出來肯定不錯。

反思: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想象,憑藉對課文的感悟學生都樂於對故事做自己認為合理的猜測。這一環節調動了學生積極性打開了學生思想的閘門,教師用啟發性的語言,充滿激情的語調把學生帶入一種想象的境界,使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對不同的結局進行設想。顯現個性,不固定一種思維模式,這一環節從小練筆的角度講,目的已經達到。

【片斷·求同】

師:同學們的小練筆想的真好,發揮了自己的想象。不過老師想問一問:高爾基對小男孩的關心他能感受到嗎?為什麼?

生:能。⑴ 因為高爾基總是笑著。⑵ 因為他讓小男孩擺佈了很長時間。⑶ 哭得時候高爾基關心他,美責備他。

師:看來同學們真是把課文讀透了,理解了高爺爺那片關愛之心。我想問問那些認為小男孩不來的同學:班裡的任務沒完成,怎麼辦?

生:可以讓別的同學來。

師:別的`同學不熟悉情況,不是更耽誤時間嗎?

生:……(不說話)

師:剛才你們說了,小男孩覺得耽誤了時間,對不起高爾基,那麼,他做錯了事,是不是該為自己和行為負責呢?

生:可以寫通道歉。

師:這也是個辦法,但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你認為小男孩的任務光榮嗎?為什麼?

生:光榮,讓他給大名人照相,他肯定在班級裡是優秀的。

生:大家信任他。

師:對呀,這麼沒有負荷賓任務交給他,他應該怎麼做?

生:一定要完成。

師:很好,這就是責任心,小男孩遇到了挫折,就應該喪失勇氣了嗎?假使現在你就是那個小男孩,你不想完成任務了嗎?你不覺得照一張完美的像片才對得起高爺爺,才不負班級同學的期望嗎?

生:不應該喪失勇氣。

師:那你應該怎麼做?

生:再去。

師:去了你怎麼說?

生:先道歉,請求原諒。

師: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你不怕進不去嗎?

生:可以扔紙團。

生:不好,這次應先寫好信,請求原諒。

師:這個辦法好。

【反思】

這一環節是為求同,不是強求學生思維的統一,而是品德情感教育的統一。《課標》指出了“語文課應重視提高學生的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前一環節注重了想象寫作的培養,達到了練筆的目的。後一環節則是情感的昇華,注重學生品德的培養。教師在充分肯定學生的同時,對他們不敢勇於承擔責任給以引導,精心設計問,題層層深入,“潤物無聲”使學生達到共識。

教師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讓學生設身處地,走進問題的情境中去,在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的同時,提高語文素質,這樣才能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新課標》語)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1

《小攝影師》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我在《小攝影師》閱讀教學中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在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我在教學時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絡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通過說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突出教學的重點。

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的'兩句話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並且情感強烈。我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覆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

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學生再讀全文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想象,把他們引進課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續寫“小男孩再來時會是怎樣的情景”的訓練,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2

《小攝影師》一文選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冊教材,課文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我在備課時主要進行兩方面的設計:

一是將文章的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歸結到兩個填空:

高爾基是個什麼樣的人。小男孩是個什麼樣的人。

之所以以這兩個概括性的問題統領全文有幾個目的,首先對於本文這樣一篇段落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給學生一個適合的切入點,以便學生在學習時貫穿全文,整體把握;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只要是從文中能有所依據的都可以,這樣使學生能發揮個體學習的自主性;再者這兩個填空也是高爾基和小男孩之間情感的基礎,在完成填空的'同時,學生也體會到了二人之間的情感。

二是變序學文,由果及因。如此進行教學是出於從學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從課題的“攝影師”和文中最後的“攝影師”比較切入,從而引發學生思考質疑:為什麼高爾基不願見雜誌社的攝影師,而要見小攝影師?這一核心問題,為學生讀書、質疑、釋疑提供途徑。

在落實兩項設計的手段上,我堅持以讀代講,邊讀邊思,希望通過學生自己讀,引發自悟,體會情感。同時在有限得5分鐘內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讀的訓練中我有意識的選擇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為重點,加以指導,從而做到以點突破,領會情感。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3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高爾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記者的採訪和照相。當得知一名少先隊員要為自己照相時,高爾基欣然答應了孩子的請求。在拍照的準備過程中,高爾基盡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時候,孩子發現忘了帶膠捲,拍照未能完成,儘管高爾基要為孩子提供膠捲,他還是哭著離開了。最後,高爾基交代祕書,他不接待雜誌社的記者,但如果是那個少先隊員,就一定讓他進來。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

本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祕書告訴高爾基:“外面來了一位攝影師。”“是個小男孩嗎?”高爾基問。從對話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掛念著那個少先隊員。再如男孩見到高爾基後,“仔細打量著高爾基,咧開嘴笑了”,這個細節反映了孩子對高爾基的崇敬和見到高爾基後的`激動和驚喜。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對話和細節描寫中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和藹可親和關懷愛護;二是認識引用對話的不同方式,並通過對話讀出人物的感情。

本文的重點內容是高爾基接受少先隊員照相的經過,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本文時,我根據課文的重點採用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揣摩關鍵詞句意思等,引導學生學習。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1、小男孩為什麼要給高爾基扔小紙團?2、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卻願意見小男孩呢?這兩個問題一出現,學生都積極舉手,踴躍發言。他們的答案有的是串聯上下文,有的是結合對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說的。我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並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

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裡留下深深的烙印。我堅信只要長期堅持訓練,他們一定會成功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4

這是一節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好課,本課內容講的是明清對外關係中有關抗擊外來侵略的鬥爭的史實。其中包括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通過對基本史實的學習,瞭解事件經過,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學會評價歷史人物。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掌握識別和使用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瞭解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反擊戰的經過,從中正確認識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在中華民族反侵略鬥爭中的重要地位並能依託歷史事實來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閱讀課文中提供的歷史材料及補充的課外材料,使學生初步學會閱讀歷史材料,並從材料中獲取有效資訊的方法。通過中國臺灣的歷史沿革這一主題,對歷史上中國臺灣的情況作一歸納,使學生學會從歷史事實中得出結論,初步學會論從史出的方法,說明"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通過學習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反擊戰,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從課堂中學生的反映,師生之間的互動,及課後練習的完成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均能出色地達成。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5

《小攝影師》這課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來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質的。在學習討論重點問題中,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攝影師動作、語言、表情的句子,然後指導讀一讀,討論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說從他“鞠躬”、“擺弄”、“跑出去”、“哭著”等詞語和句子體會到了小攝影師有禮貌、對工作認真負責、懂得體諒他人、對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責等等。

從高爾基的語言動作的詞句:“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 “是個小男孩嗎?”中體會到高爾基非常關心下一代的成長,熱愛孩子,不讓雜誌社的記者採訪,是因為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為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說明他是個不圖名利的'人.既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質。那麼,在擴充套件聯絡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兒還會不會回來再為高爾基照相?”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課堂很活躍。老師趁熱打鐵,請學生接著往下寫吧。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力、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在這堂課中應該說是比較好的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使他們產生了想說想寫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