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分蘋果》是在學生學習了9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得數是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由於一(5)班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聰明好奇,善於表達,樂意合作,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具和課件,通過讓學生把10個蘋果分成兩堆的情境匯入,然後讓學生用學具代替蘋果同桌合作動手分一分,讓學生在有序的分蘋果的方法中思考、得出10的組成和加減法算式。因為學具是在課前用紙包住下發的,學生感覺它很神祕,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後就迫不及待地想開啟包裝。當形象的小蘋果卡片捧在手裡的時候,學生感到很興奮,自然而然地就分起了蘋果,學習興趣異常濃厚。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較強的學習興趣,加上原有的計算基礎,便能自己攻破學習難點了。

二、 動手合作,發展思維。

本節課採用同桌合作的形式開展數學學習活動,比較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學情,做到動而不亂。新課標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必須是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逐步體會多種分蘋果的形式,從而探索出10的幾種不同分成。在教學中,我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合作活動。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學生,師生關係還算融洽。學生能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讓學生與同伴交流,傾聽同伴的不同分法。我比較注意傾聽學生的表達,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引導,啟發學生探索出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並通過動手操作的過程領悟加減法算理。我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激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實現資源共享、資訊共享,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巧換方式,固化學習。

本節課我注重改變教學方式,利用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好動好玩,喜歡易上口的歌謠及短時記憶能力強的特點,讓學生在樂中學,邊拍掌邊唱10字歌,既強化10以內的加減法,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學習熱情異常高漲,每張小臉都洋溢著興奮的表情,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四、 練習跟進,畫龍點睛。

教學中我通過考反應、巧應用、我能行等專題練習跟進學生的學習,達到學習效益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在動手操作10的分成後,讓學生口頭表達數學資訊並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然後要求學生列出相應的數學算式。在學習10的組成歌謠後,讓學生與我合作,我說出一個數字,要求學生立刻說出湊成十的另一個數字。接著完成水果拼盤、小狗爬梯、看圖列式等問題,練習層層遞進,課件圖新穎有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內化了學習。總之,我在課堂中,注重了學生學習知識的感受過程,但還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強的地方:如學生的傾聽能力、動手能力還需要不斷培養,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再豐富些,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有待進一步加強等。我將繼續努力,朝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2

自然數有兩個含義,用來表示事物多少時,稱為基數;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時,成為序數。本節課學習的是有關序數的含義。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序數的含義,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點進行操作:

一、情景引入,引導學生感知“第幾”。

我利用一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找到了一個與序數有關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特別喜歡吃肉包子,他吃了一個不飽,又吃了一個還不飽,直到吃到第五個,才覺得飽了,他拍拍肚子,嘆了口氣說:“唉,要知道吃第五個能飽,先吃第五個該多好啊!”學生意猶未盡時,我問大家:“你們說,這個人說的對嗎?”“不對,不對。”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這時聰明的樑耀宇站起來說:“這個人要吃五個才吃飽,如果只吃第五個的話,那他就只吃了一個。”我適時引出了今天的課題。

二、利用主題圖,教學序數。

主題圖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因此,我要求學生先認真觀看主題圖,明白主題圖的意思。並提出問題:“從圖中你能不能知道誰最先買到票,為什麼?”從而引出序數“第一”。有了第一的認識,我進行了如下描述:“你能找到排在第三的是誰嗎?穿粉紅色衣服的阿姨排在哪……”有了指向性較明的問題,學生迅速認識了第一、第二。

三、學生主動參與,鞏固新知。

一年級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麼必須利用不同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主題圖是靜態的,我讓學生演動態的排隊圖,既能使學生樂於參與,也能使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在實際情景中,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新知的學習中,並且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排隊的學生的具體位置。從左數排在第幾、從右數排在第幾的表述。但由於部分學生還分不清左右,因此,表述起來容易混淆,區分左右的訓練有必要加強。

四、聯絡生活,學習數學。

為了幫學生理解序數的含義,我根據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第幾”的含義。如“我想考試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學生有了老師的引導,很快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第幾”。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新知,也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對於低年級孩子的教學,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尤為重要,那就需要採取不同形式,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樂於參與。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3

本節課的設計以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師恰到好處地啟發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

1、 聯絡實際,從生活中切入。

從學生熟悉的校園運動會生活背景匯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然後根據運動場上的比賽專案,提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啟發了思維,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3、 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教學中,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將操作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由於留給學生充分發表想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的思維是生動活潑的,提出了多種9加幾的計算方法,這些演算法都是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動腦思考獲得,還具有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充滿了活力。

4、計算課到底該怎麼上。

在課改的今天,關於計算教學如何上,仍有很多困惑。在課改初期,教師們認識到原有教學模式的侷限,大張旗鼓的開展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計算中過分提倡並強調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整節課都是“你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導致學生計算能力不如以前嫻熟,那麼,在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的今天,計算課如何紮實有效而又不失靈活的進行?怎樣處理演算法多樣化與基本算理演算法之間的關係?演算法多樣化怎樣優化?何時優化?目前使一線教師們深感困惑。

我執教的《9加幾》一課,也算拋磚引玉,供大家研討。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4

最初開啟一年級的數學教材,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有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

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覺得在我的教學當中,有如下幾點感受: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並且在以後的教學中,讓學生不斷的反思自己的學習,有哪些收穫,有哪些感受。一定讓學生說出來才好,不僅僅說給老師聽,還有說給父母聽,更重要的是說給同學聽,渲染大家學習的氣氛,所以我教的孩子對數學還是比較的有興趣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然學生學習起來就主動了,愛學習了!

2、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

3、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絡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這冊教學也使我對新教材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在以後的教學中,會更加努力的!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5

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出示主題圖後問孩子們猜他們在幹什麼?

從中穿進行禮貌教育,之後問有幾人在排隊?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排在第幾?這些問題都難不倒學生,他們都能一下子說出答案。但當我問:這裡的第2指的是幾個人?第5指的是幾個人?學生們似乎不太清楚這個問題到底如何回答,我又問:這裡的第二是2個人嗎?第五是5個人嗎?這樣的問題學生就會回答了,由此引出:第2和第5指的是一個人!之後讓學生看圖再說說。“想想做做”第1題塗燈籠,從左邊起,塗4個和塗第4個,先讓學生明白每道題是塗幾個,再讓他們塗色。

但課上沒及時反饋學生的作業,應該多展示幾個學生的作業,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自己的不足。

做完後還要問:如果從右邊塗起呢?讓學生說一說,指一指。“想想做做”第2題,左邊一幅圖是問小男孩的家在第幾層?很多學生回答第5層,他們都是數陽臺的層數,一數發現小男孩住在第5個陽臺上,所以就說是第5層。我就聯絡生活實際問他們:我們現在的教室是第幾層啊?(一年級在2樓)他們會說:第2層。

接著再讓他們看書上的圖問:我們要怎麼數樓的層數呢?

這時就有學生明白了數層數應該看門從下往上數!隨後再請孩子們想想自己家住的房子一共有幾層,你家住在第幾層?右邊這幅猴子撈月圖,答案是有兩種,根據從不同的方向數,結果是不一樣的,學生的回答有的說第2有的說第4,都對,只是要引導學生完整地說話花了一點時間。但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況且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右邊起塗第4個燈籠,學生可能還是從左邊數的圈了第四個這樣的錯誤。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6

一年級數學上冊《排隊問題》教學反思《排隊問題》這節課是讓學生通過判斷、排列生活中的物體順序情境圖,讓學生理解“之間”的意思,並且用畫一畫、數一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排隊問題。從中悟出:排隊問題方法有很多,但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解決問題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學生在讀取資訊,理解題意方面都有難度。在上課前,我先帶領學生進行日常的數學課前感知力訓練和挑戰,同時為了讓孩子們更加理解“之間”的問題,我在課前訓練時又增加了“掃視訓練”的感知力訓練。

一是為了訓練孩子們的讀題、審題能力,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二是通過詢問每一行第一個數字和最後一個數字之間有幾個數字讓學生體會、感受“之間”的含義。

在教學時,我引導孩子們經歷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你知道了什麼?怎麼解答?解答正確嗎?簡言之就是讓孩子們經歷了獲取資訊、分析和解決問題、檢查正確與否的三個步驟。

孩子們在日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是經歷了這樣的步驟,所以解決問題時很有條理。但本節課“之間”問題與以往解決問題問題不同,孩子們通過畫一畫、數一數的方法不難解決,但孩子們畫一畫、數一數的方法不太精簡,因此我引導孩子們規範、

總結了解決之間問題的方法。突破重難點後,我設計了一個課堂小遊戲強化孩子們對“之間”問題的理解。

“我說你做”:請從第一排到第四排的同學舉手;

請第2列和第4列之間的同學起立;

請第3派和第5排之間的小朋友拍手。

但這個遊戲孩子們的完成度不高,後反思難度過大。

一是孩子們對“排”和“列”的概念比較模糊,

二是孩子們對“之間”和“從哪到哪”混淆。

導致遊戲浪費時間過長,後邊的習題沒有得到練習。上完課後我發現有很多小細節存在問題。

一是我在課堂上的語言不夠精簡,導致孩子們回答問題時表述不清;

二是在孩子們嘗試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時,我對孩子們畫畫的先後順序沒有做強調,導致孩子們做題時有先畫兩邊的,有畫著畫著忘記畫到哪的,應該強調先畫兩邊,再往裡邊補充;

三是習題的設計過於複雜,對學生的認知不夠深入,浪費了大量時間。今後每節課,我都應該從孩子實際出發,考慮孩子的認知特點和接受能力,組好充分的準備。並且多聽其他教師的課,吸取經驗教訓,虛心學習。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7

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資訊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國小,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8

在教學中,我覺得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是:

1、創設了有趣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入部分,我選擇了學生感興趣的小羊圖,然後讓學生根據小羊圖提出數學問題,從而順利地引出新課,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重視演算法多樣化。雖然學生還沒有正式學過進位加法,但是根據學生已有的計算經驗,肯定會有好多小朋友能正確地算出得數。在學生列出9+3=12時,我就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麼算的?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是記大數,再接著數小數的;有的是從3只小羊中拿來一隻,和9只合起來是10只,再加2只是12只;有的說一隻一隻數出來的。

上完了這節課,我覺得需要在下次上課時要注意的地方是:優化演算法不應太早,應該暴露不同方法的弱點,使學生對方法的優劣有切實的體會,作出自己的選擇,真切地體會到“湊十法”的優越性。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9

今天講授了《8和9》一課,整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較好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可謂活而不亂,本節課主要為學生創設了以下幾個空間:

空間一:課件演示,使學生深刻認識7、8、9三個數之間的聯絡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7、8、9這三個數的聯絡,在教學中我沒有采用直接撥計數器的方法,而是利用課件動態演示,先出示一個計數器,老師撥珠,學生隨老師一起數,當撥完7個後,讓學生觀察又來了一顆珠子,是幾顆?接著又分別演示了又跑來一顆珠子、這顆珠子又走了、它又回來了的過程。經過這些動態演示,使學生很容易理解了7、8、9這三個數之間的'關係,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空間二:脫離點子圖比較7、8、9的大小

在比較大小的教學中,由於學生在前面已經會比較8以內數的大小了,所以本節課我脫離了點子圖,直接讓學生從7、8、9這三個數中選擇兩個數,用以前學過的符號比較他們的大小,學生根據已有的基礎,很容易的進行了正確的比較,而且除了比較7和8、8和9以外,孩子們還正確的比較出了7和9的大小,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空間三:看著直尺說發現,培養學生髮散思維

在出示直尺後我沒有將教學只停留在填出7後面的兩個數字上,而是在這一環節讓學生看著直尺圖上的數字說自己的發現,以此發散學生的思維。有的學生從數序角度說8的後面是 95在6的前面;有的學生從比較大小的角度說7比6大,比8小還有的學生說出了和7相鄰的數是6和8等等,思維比較活躍,語言表達清楚。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0

《動物樂園》是一年級數學第一單元的最後一課,它是在《快樂午餐》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比較的方法。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夠通過數一數,比一比等活動正確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能正確運用“>”、“<”和“=”來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以動物聚會這一情境匯入,學生比較積極,很快融入課堂。接著通過比較情境圖中各種動物的數量的多和少引入這三個數學符號。最後在認識完這三個數學符號並指導學生正確書寫之後,引導學生總結三個符號的記憶方法,並編成順口溜:“大口朝大數,尖尖對小數。”

不足之處:

1、 準備不充分,教具沒有派上用場,直觀性不夠。

2、 隨機應變能力還有待加強,在沒有教具的情況下可以拿身邊的物品進行比較,比口頭表達更形象具體。

3、 板書不夠規範。

4、 教學語言不夠貼切,師生互動較少,課堂練習也較少涉及。

基於這麼多的不足,我更應該努力完善自己,多向老師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1

一、重視加法含義的體會,突顯分與和的思想。

加法的含義既是加法計算的依據,又是用加法解決相關實際問題的基礎。教學例題時我利用多媒體動態呈現情境,引導學生看變化的過程,說清楚圖意(原來有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接著我以提問的方式告訴學生第三句話:一共有多少個?通過一起說一說,大本領的“小老師”領著說,指名說等環節讓學生結合情境描述,初步建立條件與問題的概念。再抽象出“3人和2人,合起來是5人”,讓學生對“合起來”要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體會到“把兩個數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讓學生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

對於3+2的計算,可以是由圖上數出,也可以想3和2合成5,在這裡我問:“你是怎麼知道一共有5人的?”有學生說是數出來的,但回答不出是想分與合,這時我引導他們用學過的分與合知識計算,有孩子想到“3和2合成5”,讓學生自覺地與已經學過的分與合的知識建立聯絡,從而感悟計算的方法。

二、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性,拓展學生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1~3題的練習中,分別是引導學生通過看圖數、畫圓圈、和想分與合的方法來計算加法。第1題我重點指導學生說清楚圖意,歸納成“3只小雞和 1只母雞,合起來是4只”,“2只青蛙和2只青蛙,合起來是4只”突顯加法含義,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把兩個數合在一起用加法計算。第2題通過畫圖操作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及計算方法。第3題重點指導“幾和幾合成幾”的方法來口算,引導學生說好一句話“因為幾和幾合成幾,所以幾加幾等於幾”。練習題從直觀形象逐步過渡到抽象概括的過程,同時給學生充分的空間拓展能力。

立足教材內容,儘可能讓每個孩子參與學習是我追求的目標,本課將“理解加法含義,領悟計算方法”作為重點,鼓勵學生結合動態情境圖體會感悟加法含義,突顯分與合的思想學會加法口算。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2

《分一分》這節課,就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分蘋果遊戲,引出分數,在活動交流中初步瞭解分數的意義,逐步懂得分數的讀法、寫法以及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

1、在活動中滲透新知識。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以數學遊戲活動拍手錶示結果引入二分之一,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為學生在分數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礎上這一方面作了鋪墊。在認識分數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折一折(折不同形狀的紙),塗一塗(塗自己想表示的分數),說一說,進一步感受分數的意義,掌握了分數的讀寫。在組花瓣的遊戲中,學生充分的活動進一步感悟分數,理解分數,應用分數。在活動之中,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建構。教學內容的呈現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型展開。

2、面向全體學生,讓孩子成為學生活動的主人。

這節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活動,學生在全員參與中通過觀察、思考、領悟、理解逐步來認識分數。本節課的引入,數學遊戲是全體學生參與,在認識1/2這一環節中,每一位學生都動手摺一折,塗一塗,感悟1/2,在認識分數這一環節中,全體學生又一次通過折一折 塗一塗創造出新的分數,瞭解2/4,3/4,4/4的意義。在活動中進一步感悟分數。從始至終,全班每一個孩子充分參與動手實踐,最大限度的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的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實現了讓學生成為主人這樣的教學意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真正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在學生遇到困惑的時候及時引導和點撥。

3、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教學是學生思維被啟用的一個活動,讓學生自己獨立去發現,科學上已經被發現的東西,是由學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數學王國的活動過程。在教學中也不止一次的閃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例如,導課時的數學遊戲讓學生用掌聲表示半個,一些同學用手勢表示切的動作,有些同學表示掰的動作,這是學生創新的第一次顯現;在探究半個的表示方法中,學生用1/2來表示。這進一步實現了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設計意圖,在之後的折一折1/2,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中,學生各式各樣的折法和塗色方法都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體現。

4、強化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本節課我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孩子們都愛做遊戲,因此我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遊戲引入,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吸引他們開展學習活動。

不足之處:

學生用描述性語言敘述分數的意義時,語言還要再規範一些,在明白理論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新授時間再緊湊一些。如果在探究用什麼方式表示一半時,學生說出用1/2表示一半就不要引導其他表示方法了。給練習的說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間,會把教學內容達到更好的效果。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3

《有幾瓶牛奶》,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教學關鍵在於啟發學生將9加幾轉化為10加幾,“湊十法”的思考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

因此我設計了幾個教學環節:

1、談話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在學習這節課前,學生已學習掌握了11~20各數及10加幾、減幾。學生對得數是10以內的加減法已有了一定基礎。在此基礎上,我以孩子的生活實際匯入,既可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為後面湊十法奠定了基礎。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本節課圍繞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我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小棒、計數器等學具直觀地幫助學生尋求解決辦法,形成感性認識後,逐步抽象出9加幾的計算方法。新的課程標準和新的教材倡導方法多樣化,目的是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法去嘗試解決問題,我在設計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演算法計算,並在小組內交流,目的是讓學生先自己優化。

不足之處:

1、應開拓學生的思維。

在本節課教學中要體現演算法的多樣化,演算法多樣化是課堂標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方法,並不是指讓學生掌握多種方法。實際教學中學生們只感知了湊十的方法,學會了9加幾的計算,在教學中,我還應該放手讓學生說,開拓學生的思維,只要學生說得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2、教學環節時間的分配。

課堂上學生自主探究交流“9加5”的多種解法時,時間用得過多,導致後面比較倉促,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加註意。

課的準備過程是自己提高的過程,講課後的反思是提高中的提高。正是在反思中體會的這些不足,讓我進步,學習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4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留心觀察,自覺鑽研;有了興趣,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就會空前提高。

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如果我們能尊重孩子的天性,將所學的數學知識用遊戲的方法加以呈現,讓學生自主參與,動一動、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勢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教學的,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和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正確計算,感受退位減法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絡,體會退位減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作為一年級的孩子,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的養成是很重要的。

一、注重創設生活情境。

從學生回憶學習中常遇到的問題遊開始,激趣引入,為學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體情境,在具體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以最佳的思維狀態投入學習。

二、加強知識間的聯絡與對比。

探索退位減法之前,複習二十以內的退位減法、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引出兩位數減兩位數、減一位數甚至不夠減的算式,通過對比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衝突,使學生建立知識間聯絡,逐步形成知識系統,同時突出本課學習的內容和難點。

三、計算方法的多樣化與優化。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操作、交流、討論等活動,學生自主探索出多種演算法,並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激發學生自主發現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在小結時強調:方法很多,也都是正確的,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算。用不同的方法同時算一算,還能幫助自己進檢驗對錯,開啟你們的智慧之窗。但在計算過程中我們要選用最簡潔最熟練的方法,才能保證計算又快又對。

四、精心設計練習題。

用數字魔術區分數字之間的差別,用退位和不退位的計算對比,使學生明白退位減法十位要減一個十,不退位減法的十位不變。用計算題考驗學生的計算能力,用改錯題讓學生知道哪些錯誤不能再犯,用思考題使學習形成梯度,做好扶優。這些練習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能力。設計中體現了趣味性、知識應用性、活動的開放性,還注重關注學生情感,體現團結合作、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精神。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是生活的需要,學好數學從點滴積累,獲取更大的收穫。

融教學內容為一體,給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環境,啟發學生思維的各項遊戲。在這種環境下,將教學重點、難點與兒童的喜聞樂見在遊戲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數學遊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產生學習熱情。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5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全體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思維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創設學生關注的情境。

情境創設要體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功能,必須從學生感興趣的或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事物入手,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本節課的情境設計緊扣教學主題,富有數學味。這個情境看似簡單,但不會給學生一覽無餘的感覺,因為每棵樹上都有兩種顏色的蘋果,簡潔中蘊涵著層次性。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獲取資訊的能力。以兩棵樹為基準,大多數學生能很快列出8+5=13的算式,直奔本節課的主題,顯示出該情境的直觀性,滿足大多數學生成功的願望。以蘋果的顏色為基準,部分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得出7+6=13的算式,這樣給資訊獲取能力較強的學生一個機會,顯示出該情境的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發現。同時該情境把8、7、6加幾的進位加法的例題和協地統一起來,極少其他非數學因素的干擾,使教學環節的銜接非常自然,在教學中發揮了高效性。

進一步用“湊十法”口算8、7、6加幾的進位加法,我以此為支點,在教學中進行生成點的選擇。當讓學生說說兩棵樹一共有13個蘋果用算式怎樣表示時,居然有學生列出了10+3=13的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