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找規律》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找規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教學反思1

3月16日的數學中心研究組活動和青年教師優質課評比均有老師上了此內容的課,現將個人的思考整理如下:

1、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經歷對兩種不同的事物進行簡單的搭配的過程。學習有順序有條理、由具體到抽象的進行思考、探究出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的數量關係。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可以用數學方法來解決,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本節課的新授活動設計:第一次活動,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用圖片試著擺一擺、畫一畫、找一找有幾種搭配方法,然後組內交流,指名彙報,互動評價,重點在讓學生理解怎樣找能有條理有順序,以及解決搭配的兩種策略。第二次活動,用符號代替實物,用聯線代替擺放,幫助學生向抽象思維過渡,(活動過程同上)第三次活動,增加兩種不同實物的代替符號,學生找出搭配的方法,瞭解學生搭配中的有序性和條理性,以及兩種解決策略掌握情況。

第四次活動,繼續增加兩種不同實物的代替符號,使之無法用聯線的方法找出有多少種搭配的方法,讓學生產生認知需求,探究出多少種搭配方法與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數量關係。

3、練習的設計,本節課的練習設計要重點突出生活因素,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此外,還可以從搭配的結果反向思考兩種不同事物數量的可能性。

請大家互動交流。

《找規律》教學反思2

《找規律》是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材新編入的內容,安排的是週期問題。週期現象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表現為一種周而復始的結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的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因此,週期問題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週期現象,並且能通過部分把握整體,通過有限想象無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週期問題。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結合教材中的具體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用畫圖、擺圖、計算等不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並將多種方法逐步優化為計算這一種方法,學生能根據規律計算出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自我感覺還不錯。但是學生的作業情況卻出乎我的意外,讓我大失所望。

錯例再現:

題1、幼兒園的小朋友做傳花遊戲,12人圍坐一圈。從1號按順時針方向向下一個人傳花。當傳了30次時,花應該在幾號小朋友手裡?

全班學生竟無一例外的是這麼解答的:解:30÷12=2(組)……6(個) 答:花應該在6號小朋友手裡。

題2、我國民間的12生肖依次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小明出生那一年正好是馬年。你知道當他30歲時是什麼年嗎?

解答:30÷12=2(組)……6 答:他30歲時是蛇年。

……

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中的自我感覺良好與作業中的諸多錯誤形成巨大的反差,促使我不得不對教堂進行深刻地反思。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是“看”規律而不是找規律,從而導致了學生解決週期問題的感覺是“看似簡單,而往往是做錯了自己還不知道”。 學生的作業是反映課堂教學的一面鏡子。追本溯源,教師教學中隱藏的問題是:學生只會機械的照搬例題中的解題步驟,思維膚淺,對文字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學中規律直接呈現,以至在解決問題時跳過“找規律”這一過程,最終導致學生解決問題時不分析規律是什麼,只注意到一個週期中一共有多少個圖形或物體,沒有認識不同物體或圖形的具體排列順序,就草率解決問題,從而導致錯誤。沒有在具體的問題中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學生“看”到的是表面的假規律,做錯也就是不足為怪了。

如何提高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真正的“找”規律,並且能找到、找正確規律,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為靈活、更為深刻呢?我認為在教學這一內容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習題的設計應具有層次感,呈現變式,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的認識只停留在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習題設計要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找規律與解決問題同是這課的教學重點,正確認識規律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學中,教師應有層次性的呈現不同的週期現象。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從基本的`練習到變式練習,再到綜合練習;從單純的圖形排列週期規律到文字敘述結合圖形的週期規律,再到純文字敘述的週期規律,讓學生體驗規律的多樣性與隱蔽性,充分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同時,教師教學中應把握度,規律太明顯和太隱蔽都不利於學生養成動腦找規律的習慣。

2、採取多種方式,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建立數學模型。

例題中的規律較明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規律。過分容易讓教者、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很容易疏忽找規律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學生在學習例題時得心應手,而解決問題時卻無從下手或是容易出錯的原因。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學。”對於國小生而言,“做”數學遠比“看”數學有效得多,因為“做”中學能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更為豐富的直接經驗。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採用劃一劃、畫一畫、寫一寫等方法,充分讓學生經歷找規律的過程,發現規律的本質,以提高解決週期問題的能力。

(1)畫週期。題目中呈現若干個週期,規律較明顯,這時可讓學生用筆畫出一個週期,從中認清週期中的相關資訊。

(2)用符號表示週期。讓學生把題目中描述的週期規律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表示出來,在文字與符號建立對應關係。學會用符號表示數學資訊,這也是一種找規律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同時感受、體驗數學思想和方法。

(3)寫週期。有些問題採用文字敘述的方式,規律不直接呈現出來,而國小生思維的深刻性有限,思維基於直觀,有時不能一下子認識規律的本質,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讓學生寫一寫週期,可將週期中各個物體的排列順序、數量等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為學生選擇相關資訊解決問題提供了保障。如題目:伸出你的左手,從大拇指開始數:1、2、3、4、5,接著反方向數6、7、8、9。周而復始,當數到56時,在哪個手指上?學生很容易被文字敘述的表面現象迷惑,以為一個週期物體的數量為5。通過寫一寫,可正確解答, 56÷8=7(組) 即當數到56時,在食指上。

《找規律》教學反思3

本單元教材只安排了兩個例題,第一個例題提供了場景圖,包含了abab……,abcabc……,aabbaabb……這樣的排列規律,目的是讓學生在觀察發現後運用找到的規律確定具體位置的物體是什麼,如盆花、彩燈、彩旗;第二個例題讓學生根據找到的規律,分別計算隊伍中白兔與灰兔的只數,即對例一技能的應用。兩個題目給出資料均比較簡單。本學期我教的這個班,學生學習情況存在差距,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活用教材,我做了一些思考和設計。

1、由生活中發現數學,有效激“趣”。

我將學習的課題改為《探索週期》,上課前先開門見山的引出生活中的例項,如:每60分鐘一小時,每24小時一天,每7天一週……引導學生觀察。通過一系列例項幫助學生了解“週期”的概念,再讓學生在例項中迅速的發現週期,使學生在自主思考中理解“週期”的概念,同時初步滲透了無限、迴圈的知識,為今後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這個環節也有利於讓學生髮現數學的“有趣”,產生“興趣”。

2、在自主探索中發現,合理擇“法”。

學生學習首先要得到全面發展,在兼顧全體,保證教學任務完成的前提下,也要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最終達到可持續性發展。

(1)自主探索是基礎

課標中指出要讓數學學習充滿挑戰性,結合對學生認知能力和已有經驗的瞭解,我調整了教材的順序,在學生理解了“週期”後就設計了具有一定難度的題目,順流而下,採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讓學生解決問題:

“觀察1÷7=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數部分的第100位上是幾嗎?”

學生自己思考,並嘗試獨立解決問題,試想如果此時就讓他們小組交流,勢必使那些已經掌握方法的學生和盤托出,那些能力一般或較弱的學生失去思考的機會。自主思考的時間對於教師來說是很寶貴的,我們需要走近學生,這不是簡單的巡視,擺個樣子,此刻正是瞭解他們的思路和方法的大好時機,同時也是對教師預設的一個補充,讓教師發現學生的方法,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發現學生思路中的精彩,更可以發現自己的遺漏。

(2)適時追問切重點

對於彙報中出現的'“100÷6=16……4”,我也是讓學生先解釋、評價,再逐漸引導學生體會要寫成“100÷6=16(組)……4(個)”的重要性,發言中我追問“這裡的4除了表示還剩4個,還表示什麼呢?”引導學生更深入的思考,“這剩下的4個,其實是第17組的前4個數字”,而學生也在這層層遞進的思考中更準確的說出了“小數部分的第100位即小數部分的第100個數字是第17組的第4個”,至此為止學生的理解已經完全到位了。

3、在鞏固拓展中提升能力,感受生活。

(1)巧設障礙,建構知識

練習中,為了讓孩子們活用方法,我還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一些圖形如下圖排列△○○□○○□……,你知道第30個圖形是什麼嗎?”與前面的題目不同的是,第一個圖形並不在週期的範圍之內,有的學生髮現了,有的學生卻忽略了,在交流反饋的過程中,孩子們再一次認識到“認真觀察”的重要性,同時對於“週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使學生不斷思考、層層推進中建構數學知識。

(2)豐富演算法,溝通知識

在例題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的後續練習:“1÷7=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數部分100個數字的和是多少嗎?”學生在今天學習的基礎上很快列出了算式(1+4+2+8+5+7)×16+(1+4+2+8),並且清楚說明了自己的想法,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這時有學生舉手了,說出了不同的方法(1+4+2+8+5+7)×17-(5+7),有的學生立刻看明白了,有的學生不太明白,我沒有做出即時的評價,而是讓學生先算一算,比一比兩個算式的答案,孩子們發現結果相同後,再進行了思考,有孩子舉手想發言了:“最後剩下的4個數字是第17組的前4個數字,我們可以先計算完整的17組數字,再去掉多算的兩個,結果不變”,說得真好。其實這種方法中包含著運算律的合理使用,往更深的角度去想,這就是溝通了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絡,這是孩子自發的數學思考,很有價值。

(3)融入生活,運用知識

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練習中既有“發展的南京迎青奧,發展的南京迎青奧……,你知道這樣一直寫下去,第20xx個字是什麼嗎?”這樣不復雜但親切有趣的練習,也有綜合性比較強的拓展練習“今年的六月一日是星期二,那麼20xx年的元旦是星期幾呢?”

解決拓展題的時候難點已經不僅僅是找到週期,而在於合理的表示週期和計算出從頭到尾的總天數。[二、三、四、五、六、日、一]七天為一週期,合理準確的算出從六月一日到十二月一日共多少天就可以根據餘數解決這個問題,這其實就是知識的綜合運用,也就是課標中要求要求達到的“靈活運用”。

一課上完,在完成教學基礎目標的同時,也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穫和提升。教師也隨著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精彩生成不斷提升著自己。很有研究的味道的,我想這也就是“教學相長”的意義所在吧。

《找規律》教學反思4

《找規律》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為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要求學生能熟練進行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學生計算(理解算理)———觀察發現———總結規律———運用規律。在理解算理這環節,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考慮去計算去表達,關注計算過程。在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規律時,我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不斷說不斷把規律說完整。在最後運用規律環節,基礎紮實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已能熟練得到正確答案,於是我深入學生,對學生個別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對於乘數只有一個整十數的乘法,有小部分學生存在計算困難,如“23乘30”,學生知道先算23乘3,但確不會算。由此可見是上學期的知識沒有掌握或者已經遺忘。針對這一情況,我專門設計了一節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練習課。

口算是一種能力,不是作為筆算的臺階,而是另一種不同的訓練。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達到快速、準確的目標。

《找規律》教學反思5

《找規律》這個內容聽過很多人上公開課,對這個內容和需要的素材都積累了很多,但是也存在一些疑惑:有規律的排列是說不斷重複三次及以上,對於第一課時的找規律就是要分組,分組很重要,其實就是找出不斷重複的。

這裡以前我沒太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沒有不斷的問學生,把什麼作為一組,這組中第一個是什麼……這次再上這個內容的時候我就不斷的問什麼在不斷重複,把什麼作為一組。

上完第一課時,在上第二課時,就是數量的規律,這個也是不斷重複出現,只是從圖案到數了,學生掌握起來不難。第三課時就是數有規律了,所以我總覺得前面強調重複,到這裡沒有了,學生就很迷茫,所以在這裡我跟學生強調了:不斷重複出現是有規律的,還有些是不會不斷重複出現,但是也有規律。有些規律的核心是重複,有些規律的'核心是發展。要孩子創造有規律的圖案,很多是不斷重複出現的,所以我覺得在課堂上還是要多展示一些數量不斷變化的規律給他們看。

《找規律》教學反思6

在本節課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設計遊戲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初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在上課的開始,設計遊戲,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讓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學生憑直覺做出判斷,人人能夠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助理解知識。

●轉變學習方式,強調合作與交流。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找規律內容具活動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規律”的內容不能用“對或錯”來簡單的判斷其正確與否,而是要聽學生介紹“找的規律”有無道理,這樣就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充分與同學展開交流活動,注意傾聽同學講的有無道理,聯絡原有的數學知識結構做出判斷,不斷地及時地優化自已的數學知識,在合作交流中獲得了發展。

●聯絡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的.作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這個案例從主題圖------學生熟悉的學校舉行聯歡會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有規律的排列原來包含有數學問題,有利於產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的動機;還有在學生掌握初步的規律之後,從自己的身邊著手,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的美和作用,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需要,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數學。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一是我本想讓學生先用學具擺出有規律的圖形,再利用彩筆設計有規律、美麗、有創新意識的圖案,可學生沒有帶彩筆,這一步就沒有得到較好的執行。二是在這節課上我發現自己平時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不夠,體現在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設計幾組有規律的動作或圖案時,學生大多偏愛用學具而且也沒什麼新意。三是結束時,沒有組織學生有規律的走出教室.

《找規律》教學反思7

“找規律”教學反思潘金虹 的工作室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儘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找規律”教學反思。

一、表現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提高能力的基本載體。在本課中讓每個學生都準備好了若干水果圖片,白紙,等。學生通過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等過程,切實讓每一個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教學反思《“找規律”教學反思》。體現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絡。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國小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本課中,既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又考慮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本節課下來,感覺到大多數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來。每當出現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時,我及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質疑、爭論,直到意見統一。並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最後,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務,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下課。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面向全體,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找規律》教學反思8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的.。本課的內容是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探索稍複雜數列的排列規律。與一年級相比,二年級的數列排列本身是有一定的規律組成的,並且數列中,相鄰兩數的差也組成了一個等差數列。

本堂課我通過創設一個數字樂園的遊戲場景,使學生在玩中學數學,使學生樂學,並終於努力使學生善學。本節課上,本班學生也表現的較認真。大部分的孩子能找到相鄰兩數存在著的等差數列關係,並能根據找到的規律填出缺少的數字。但是還是有幾個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課堂上不能直接掌握今天教授的新知,雖然在課後通過提醒能找到數字規律並填出缺少的數字。在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聽課和上課習慣上,我的革命道路還是很漫長,同志尚需努力。

反思本節課,我覺得自己還是包辦的太多,還是應該放手,讓更多的孩子能在課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是將目光集中在幾個中游至中上游的孩子身上,應該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身上。特別是要多關注上課愛開小差,愛影響他人學習或愛做小動作的孩子身上,讓這些孩子也有表現自我的機會。反思,自己老有一個錯誤的觀點:認為學困生只要老師在課後給他們開開小灶補補就好了,其實不然,在課堂上能學習並掌握到的知識,何必累了自己多講一遍也累了孩子多聽一次,既費時又費力,吃力又不討好。或許自己可以嘗試著放手,讓學有餘力的孩子們來當小先生,這樣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

最後,吸取幾位老師的建議,在出示主題圖的時候,可以將增加的方塊用不同的顏色表示出來,這樣能使學生更簡單明瞭的發現不同組的方塊數存在著什麼樣的規律。這樣也更有利於學生尋找數列裡相鄰兩數的差存在著的等差數列關係。

《找規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新課開始時,我設計了一個在牆面和地面上找圖形排列規律的情景。在這一內容的實質是讓學生髮現身邊的數學,體現了數學生活化的特點,也很容易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學生在一年級已經有了找規律的基礎,這時讓學生自主尋求教複雜一點的排列規律,無論才能感情感上還是以有的知識上,是完全能做到的。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識有效的課堂學習方式。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上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讓學生在具體的探索活動中發現和欣賞數學美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去創造美。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用多媒體課件來演示牆面的變化規律,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組織教學,把圖形倒過來看,在橫過來看,引導學生觀察規律有沒有發生變化,這樣就掌握了向前、向後、向上、向下四種基本迴圈排列規律的教學,同時初步發散學生的思維。通過分水果、幫小動物排排隊等活動讓學生從遊戲中快樂的鞏固今天所學習的知識。課中,還注意給學生創造動手操作的機會,利用圖形,水果。讓學生設計有規律的圖案,學生自己動手設計活動,學習的興趣必然濃厚,他們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有了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想出各種規律,這是創新的火花。同時,學生的動手能力,審美能力都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這節課也存在在許多需改進的地方,如上課靈活應變的能力還不夠,以及引導學生的語言都還很不到位,評價學生時缺乏創造性語言。對於低年級段的教學,我個人還是傾向於活動性的課堂,但由此所帶來的問題由於個人經驗不足還是很多的,表面上活躍的課堂學生學到了多少?作為教師在活動課的開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學到知識是我這節課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找規律》教學反思9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於是我本著“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教學產生的興趣,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體現數學的價值。”這一理念來設計、實施教學。回顧整節課,學生好像是在“節日”中度過,時時閃爍著創新思維的火花。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內容的真實性是教學成功的前提。

先是一支《快樂的節日》輕快的歌聲引入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接著圍繞“裝扮我們的教室,過快樂的六一”這一主題,將學生置身於一個真實的現實場景中,將數學與學生進行零距離接觸。在這美麗的“節日世界”裡,學生用獨具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以積極的心態去創造、去享受,以激發他們愛數學、發現美的情感,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2、探究性、活動化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和保障。

《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自主創造出不同層次的規律,有圖形形狀的規律,顏色的規律,掌聲的規律,小朋友自己上臺排隊的規律。學生經歷了探索規律的過程,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中學會創新,切身感受到數學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只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活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便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時,一直在擔當著主人翁的角色,主動地探索規律、創造規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

3、聯絡生活,感悟規律的美

從剛開始出現的幾幅彩旗圖,讓學生選擇哪條看著最舒服,最工整時,學生就對規律的美有所體驗了,在教學過程中,也不斷營造出規律的美的感受。最後,聯絡生活實際,感悟生活中也處處充滿這美麗的規律。並讓學生舉例子,感受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找規律》教學反思10

著名的特級教師靳家彥曾講過:“順應學情,是教育的生命線。”《找規律》一課的教學,再一次使我深深感受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立足並順應學情的發展,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一、立足學情、以學定教。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作為二年級的小朋友,第一次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和一個完全陌生的老師合作……心中的驚喜與緊張就不用說了。怎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生心中的焦慮,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振奮狀態呢?這是我們借班教學常常要面對的一大難題。我在上課之前與學生進行了幾句簡短對話:早就聽說二()班的孩子是最聰明的,上課聽講是最認真的,回答問題是最積極而且聲音是最響亮的,所以今天有許多老師來到了我們的課堂,和我們一起學習,你們高興嗎?就是這簡短的'幾句話,極大地激勵了他們,學生的情緒頓時格外高昂。

“規律” 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對“我們生活中的規律”很少關注。 “課標”指出“數學知識的學習,要力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用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引出學習主題”。一上課,我就以“猜猜看”的遊戲開課,使學生在充滿興趣的猜測中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找規律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又在“猜猜看”的過程中,回憶了簡單的規律知識,為新課的學習做了良好的鋪墊。

二、順應學情、依學而導。

本節“找規律”是學生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已經學習和掌握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基礎上,繼續研究圖形和數列的變化規律(相鄰兩項的差又組成了一個新的等差數列)的。在教學時,我主要採用了開放性的教學策略。利用情境出示了一道具有開放性、創造性的問題:“誰知道聰聰第3、第4、第5次會擺放幾個小正方形呢?”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創造,生成教學所需的材料,進而展開對材料的研究,從而理解並掌握新的規律以及找規律的方法。

教學中,我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整節課的教學,自始至終都貫穿了學生的觀察思考與操作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尤其是 “擺圖形、找規律”這一中心環節的教學,我首先讓學生“想一想:聰聰第3、第4、第5次會擺幾個小正方形?”然後拿出學具與同桌擺一擺、說一說,最後提出“聰聰是怎樣擺的 ?”“聰聰的擺放有規律嗎?”引導學生通過眼看、口說、腦想等多種形式感知聰聰擺放中的規律,體會到圖形變化和數字變化規律的聯絡,悟出找規律的方法。從而很好地實現了從圖形變化規律的認識過渡到數字變化規律的認識上來。

三、人的學習與情緒有關。

單調的學習數學知識是困難與乏味的,但把難學的數學知識放在有效的活動中,複雜的知識就變簡單、可操作了。縱觀《找規律》一課,我特別注意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方法,在學習中去應用。從學習的實際出發,我精選了合作學習的時機與形式,在教學關鍵點、重難點時,適時的組織了同桌或四人小組的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之前,提出了明確的問題和要求(“討論一下:畫中有些什麼?分別隱藏著哪些規律呢?它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讓學生知道合作學習要解決什麼問題。在學生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並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了指導。合作探究後,能夠及時、正確的給予評價,適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了學中有思,思中有疑,讓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氣氛中,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所得。

練習既是檢驗又是提升學生對知識理解的一個過程。我在本節課中,精選、補充了幾個典型的習題,設計了”找規律,填一填“、”按規律,跳一跳“,”找規律,接著畫“等,既有對數列變化規律的基本鞏固練習,又有讓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考,既發展學生的求同思維,又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的綜合訓練題,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和多樣性。

《找規律》教學反思11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找規律》的第一課時。本課時讓學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觀圖形和事物的變化規律,還未抽象到數,所以我在課堂中結合了實物、情境、以及多媒體來輔助教學,讓學生能在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中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這節課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氛圍,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新知,發展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反映和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

1、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和思維特點,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積極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2、《課標》指出:“在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建立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喜歡的“猜禮物”為引子,通過“學生站隊擺規律——找情境中的規律——畫規律——動手創造規律”等活動。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意識。

3、數學學習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通過排隊、塗色,擺學具等活動,把知識進一步的拓展,從而讓學生再創造出不同規律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4、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我把知識進行拓展,讓學生欣賞生活中規律,並讓學生課後收集生活中的規律。通過找生活中的規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這節課,我和同學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

《找規律》教學反思1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本課我設計了讓學生猜表情的遊戲,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讓學生在猜測中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同時僅要求猜一猜結果,學生憑直覺做出決定,人人能夠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帶給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忙理解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資料既具有活動性和探究性,又具有挑戰性,趣味性,“找規律”的資料不能簡單的決定其正確與否,而是要聽學生介紹“找的規律”有無道理,這樣就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充分與同學展開交流活動,注意傾聽同學講的有無道理,聯絡原有的數學知識結構做出決定,不斷地及時地優化自已的數學知識,在合作交流中獲得了發展。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我設計的'這一節課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動畫人物――“淘氣”展開。從主題圖------遊樂園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有規律的排列原先包內含數學問題,有利於產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的動機;還有在學生掌握初步的規律之後,從自己的身邊著手,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節課我設計了“智多星”的獎勵卡,聽課認真、發言用心、表達完整、表現好的同學都能及時得到。這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透過小獎勵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整堂課的設計和實施會有許多的不足。例如:在學生動手操作“塗一塗”結束後,應將學生所塗作品展示在實投影上,更直觀,更明瞭;在學生小組合作結束後,應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成員間的互相評價,讓學生的合作更和諧,更有效。

《找規律》教學反思13

《找規律》的第一課時。本課時讓學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觀圖形和事物的變化規律,還未抽象到數,所以我在課堂中結合了多媒體來輔助教學,讓學生能在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中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這節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反映和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

1、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和思維特點,關注知識的構成過程,用心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2、在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

為他們建立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喜歡的“猜魔術”為引子,透過“找簡單的規律――畫規律――找生活中的規律――動手創造規律”等活動。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推理潛力,以及提高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意識。

3、進行數學活動的教學。

建構主義學者認為,學習是主體在對現實的特定操作過程中對自己的活動過程的性質作反省抽象而產生,學習數學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找一找、塗一塗、拼一拼、說一說等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規律。

4、數學學習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再創造。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透過塗色,擺學具、活動,把知識進一步的拓展,從而讓學生再創造出不同規律來。培養學生的動手潛力,激發創新意識

5、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在教學中,我把知識進行拓展,讓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透過找生活中的規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這節課,我和同學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

《找規律》教學反思14

一、注重數學的生活性

數學是源於生活的,生活中有很多鮮活的數學學習題材。課標中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

本節課我用平時學生們做的遊戲引入,讓學生感知規律。又選取了源於生活的數學題材:彩旗,彩燈,彩花以及氣球場景,他們有規律的排列著,這些都是學生生活中最常見的規律。以學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愉快的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尋找生活中的規律,讓學生深深的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有助於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蘊含有大量的數學資訊,生活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瞭解數學的價值,同時,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的來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注重數學的互動性

課堂活動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活動,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更是生成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要真正達成師生間的良好互動,對教師意味著上課不僅僅是傳播知識,而是一起分享快樂、理解和發展。

課堂上,我採取了讓學生跟我做動作,跟學生做動作,自己思考,小組交流,一起彙報等方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三、注重數學的人文性

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讓數學教育充滿文化氣息,讓數學教育在傳授科學的同時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

小小設計師這個數學活動的是有趣味的,並不是單調的創造規律,而是給他以材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喜歡的材料,創造自己的規律。這樣,既複習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讓學生的個性化思想得以流淌,童心得以分享,使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快樂的分享,使課堂成為一片自我心靈傾瀉的情感地帶。不但激發了學生熱愛數學,主動發現美的情趣,又讓我感到驚歎的:原來在孩子的手中可以創造出更美的數學,更真的數學!

《找規律》教學反思15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的一部分,要求學生能夠“發現數字的簡單規律”。 “找規律”是根據新課標理念新增加的學習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我今天執教的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找規律”,主要讓學生鞏固找規律的方法。由於學生在學前階段就曾接受過“找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啟蒙教育,因此,對於學習“數字的規律”這部分內容較為容易。但是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精神容易分散,語言表達不完整。因此,加強直觀教學,提高數學學習趣味性,強化語言表達訓練,是本節課教學中我較為注重的學習策略。

我的教學意圖有兩個:一是讓孩子通過找數字的規律能夠說出下一個是什麼;二是讓孩子充分感受圖形裡面的規律。圍繞著這兩個教學意圖,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分別是:

1、找規律填數,

2、星星後面藏著幾?

3、你來噹噹小醫生

4、找找不一樣的一行

5、發現圖形裡面的規律,填寫數字。

在第一個個教學環節中充分鞏固規律是怎樣變化的,特別用箭頭表示出來,後一個數和前一個數的關係,讓後進生也能夠充分明白規律是怎樣變化的。

本節課我的教學特點是:充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的思維無時無刻都在跳躍中,這樣教學內容就顯得生動、活潑,孩子們學起來興趣盎然。

因為一年級是孩子學習的啟蒙階段,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學好數學的'信心都將在這一學段定位。作為一名低年級數學老師,我知道:興趣是一位好老師,有了興趣,喜歡上你,喜歡上你的課,你就成功了。

通過反思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我覺得也有一些遺憾:受40分鐘時間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踴躍舉手了,面對著一雙雙揮動的小手和一聲聲急切的“老師,請我”,老師我卻無法一一滿足他們渴望被提問的小小願望。另外,在各環節的過度上有些快,我的話還是比較多。這些不足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