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十五從軍徵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十五從軍徵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十五從軍徵教學反思

十五從軍徵教學反思1

我執教的《十五從軍徵》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7單元《戰爭》中課文《古詩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多年回到家鄉,看到家中一片淒涼的情景。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及對和平的嚮往。

參考教師教學用書,本首詩我預設用一課時完成如下教學目標:

1、看註釋和插圖,聯絡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邊讀邊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本節課教學,我發現自己以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成功。

1、按照“激趣閱讀---感知理解---積累運用”這樣的流程進行教學,我感到得心應手,同時學生也易於接受。

2、學生能夠切實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尋找原因,是教師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創設了條件,給予了充足的機會,教給了方法。主要表現在:

① 初讀詩歌后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己解決字音問題。

② 理解詞義時,先讓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後嘗試著自己解決,最後記下自己解決不了的師生共同解決。這一環節中

③ 為學生創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如:讓學生想象老人征戰幾十年的戎馬生涯,體會服役時間久。讓學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個村子的淒涼。讓學生想象老人一邊做飯,一邊會想些什麼,體會老人此時絕望的心情。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等等。這樣的機會就為學生插上了思維的翅膀。

3、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理解了詩的意思,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4、在想象的基礎上對學生又進行了拓展訓練,想象六十五年前老人家中的'情景,對比想象加深對市局的理解。

5、能順學而導在高潮處揭示課文主題。

6、最後讓學生髮表對戰爭的看法,提升主題。

能達到此預設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讀是我教學本首詩貫穿始終的方法,使學生很自然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次我的朗讀訓練設計有梯度:初讀,正確、流利;再讀,理解詞義;又讀,明白詩意;反覆讀,體會情感。最後是運用了多種指導朗讀的方法:

①教師範讀。

②重讀重點字詞。

③邊讀邊想象畫面。

④根據內容變化語氣、語速、語調。

⑤最主要的是教師充滿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氛圍中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抓住對文中重點詩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誦讀,去豐滿學生對戰爭的認識,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對文中重點詩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誦讀,是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特點,而依託詩歌中的語言文字,去豐滿學生對戰爭的認識,學生們基本當堂課掌握了重點,有部分學生還把課文背過了.

十五從軍徵教學反思2

週二,聽了六年級的一節競賽課《十五從軍徵》,在這節課中,教師通過運用聯想、想象等方法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取得了比較好的學習效果,該節課中教師對課文的朗讀指導做得非常好,下面選取其中的一個片斷與大家分享:

片斷一:

師:老兵歷經艱辛,和親人分離了65年,因為戰爭,他們音信隔絕,現在,他終於可以回家了,在路上,他遇到了鄉里人,便向鄉里人打聽——“家中有阿誰?”此時,老兵的心情怎樣?

生:老兵急切想看到他的家人。

師:大家想想看,他會怎樣問?

生:老兵迫切地問。

師:你能讀讀這句話嗎?

生讀。(生語速加快)

師:你能邊做動作邊邊回答老兵的問題嗎?

生邊做邊讀,讀出了老兵的回家的急切心情。

師:聽了鄉里人的話,老兵非常——

生:非常難過。

師:為什麼?

生:他覺得自己非常對不起自己的父母,六十五年了,終於能活著回來了,卻再也看不見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順他們了。所以他很痛苦。

師:是呀,多少次戰鬥,多少次死裡逃生,是什麼使老兵能夠咬緊牙關堅持到最後?

生:是回家的信念使他渡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難關。

師:可如今,當他帶著希望回來時,聽到的.卻是——

生帶著哭腔讀: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學習“回家路上鄉人”部分,理解老兵在回家的路上急切想知道家中情況是重點。此環節中,執教者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老兵久不歸家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來感受戰爭給服役的士兵帶來的痛苦。特別是學生表演朗讀鄉里人回答老兵時的一個“遙指”動作,更給人與無盡的淒涼之感。但是,我們都知道,語文教學是指向體驗與表達的。體驗也是一種全身心的參與,體驗的通道一旦被開啟,它將大大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所以,如果執教者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分角色採訪式表演朗讀,使學生通過表演去體驗老兵對親人、家的急切盼知又怕知的詢問及聽到鄉里人“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後的悲痛之情,他們的感受將會更深。

十五從軍徵教學反思3

《十五從軍徵》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7單元《戰爭》中課文《古詩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多年回到家鄉,看到家中一片淒涼的'情景。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初讀詩歌后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己解決字音問題。理解詞義時,先讓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後嘗試著自己解決,最後記下自己解決不了的師生共同解決。這一環節中學生理解了“冢”就是“墳墓”的意思;“竇”是“洞”的意思;“貽”是“贈送”的意思。

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了全詩的.意思,但對古代戰爭的殘酷體會得不夠深刻,怎樣解決這個難點呢?我教學時讓學生思考:詩中哪些地方可補充內容?學生的學習勁頭一下上來了:在“十五從軍徵”前面可想象是什麼原因或在怎樣的情況下從軍的;“八十始得歸”後面可想象一路上老兵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兔從狗竇入,稚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這些詩句只描寫了家外面的殘破不堪,我引導學生想象老兵走進“家”裡邊所看到的慘不忍睹的畫面;“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學生想象了老兵小時一家雖窮,但一家人相親相愛的場面;“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這兒學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動作、神情,以及對戰爭的控訴;“出門東向看,淚落粘滿衣。”想象了兩種結局。一種是(跳井、上吊。撞牆……)解決性命;另一種是度日如年的憂傷死去。這樣為學生創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體會到了古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十五從軍徵教學反思4

《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的敘事詩,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教學時我讓學生把詩讀熟,初步體會詩歌大意,從開篇的:“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徵”,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於是我就讓學生想象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徵”,系出於戰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徵”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徵”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在後面的詩句的理解的'教學我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讀中悟,悟中思,思中想象,很快就走入了角色。

課堂安排很緊湊,環環相扣,課堂語言的設計也很精美細緻,但正是由於預設的東西太多,整堂課似乎都變成了教師的舞臺,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嚴重削弱了。這堂課課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經超出了學生的接受範圍。以致於課文後面接連幾次教師的激情引讀都沒能引讀出學生最有感情的朗讀。課堂上,預設雖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時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東西,或者說是沒有能力去在瞬間捕捉生成的契機。這堂課,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所以提高自我文學修養是我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反思二:十五從軍徵教學反思

我執教的《十五從軍徵》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7單元《戰爭》中課文《古詩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多年回到家鄉,看到家中一片淒涼的情景。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及對和平的嚮往。

參考教師教學用書,本首詩我預設用一課時完成如下教學目標:

1、看註釋和插圖,聯絡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邊讀邊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本節課教學,我發現自己以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成功。

1、按照“激趣閱讀———感知理解———積累運用”這樣的流程進行教學,我感到得心應手,同時學生也易於接受。

2、學生能夠切實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尋找原因,是教師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創設了條件,給予了充足的機會,教給了方法。主要表現在:

①初讀詩歌后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己解決字音問題。

②理解詞義時,先讓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後嘗試著自己解決,最後記下自己解決不了的師生共同解決。這一環節中

③為學生創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如:讓學生想象老人征戰幾十年的戎馬生涯,體會服役時間久。讓學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個村子的淒涼。讓學生想象老人一邊做飯,一邊會想些什麼,體會老人此時絕望的心情。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等等。這樣的機會就為學生插上了思維的翅膀。

十五從軍徵教學反思5

我執教的《十五從軍徵》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多年回到家鄉,看到家中一片淒涼的情景。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及對和平的嚮往。

通過本節課教學,我發現自己以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成功。

學生能夠切實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尋找原因,是教師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創設了條件,給予了充足的機會,教給了方法。主要表現在:

1初讀詩歌后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己解決字音問題。

2 理解詞義時,先讓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後嘗試著自己解決,最後記下自己解決不了的師生共同解決。

3 為學生創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如:讓學生想象老人征戰幾十年的戎馬生涯,體會服役時間久。讓學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個村子的淒涼。讓學生想象老人一邊做飯,一邊會想些什麼,體會老人此時絕望的心情。

4、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理解了詩的意思,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5、在想象的基礎上對學生又進行了拓展訓練,進行片段寫作。

教學中所顯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與學生沒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仍然對學生已有知識水平,思維習慣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課堂預設效果不佳。這時,我切身地理解了我們在教學中為什麼要備學生,所有的借鑑都要與自己的學生實際結合起來,適合自己學生的才是最好的。當堂應達到背誦全詩的任務沒有落實,課堂環節不太緊湊是我最大的弱點,以後還需不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