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反思(通用20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數學反思(通用20篇)

二年級數學反思 1

這次試卷緊扣大綱要求,遵循新課程標準,適應新階段兒童的特點。針對考試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我對本此時卷的看法,現對試卷談一談我的看法。首先,我覺得本次考試試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題型全面。本次考試試卷共分十種題型:填空、直接寫得數、填“<”“>”“=”、判斷、選擇、排序、豎式計算、脫式計算、列式計算、應用題。總體來看,試卷面向全體學生,即考察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有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難易結合。總的來看,題比較容易,體現了大部分學生的知識結構。如填空題都是最基本的,只要認真審題,仔細觀察,都沒問題。計算題更是如此,只要不是太馬虎,都不會出現錯誤。當然,也有個別複雜的問題,如應用題第(4)題,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分析能力。

三、涉及面廣、靈活多樣。從本次試卷考察的知識面來看,可以說是非常廣的。如填空題裡面既有一般基礎知識,也有基礎知識的靈活應用。如最後一題(3)中,關於價錢的應用,多數同學想象的特別難,其實只要稍動腦子,就會發現和學過得例題一樣。

以上是我對本此時卷的簡單分析,對於考試中學生的.答題情況,在教學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學生出現的問題,下面就這些做一下分析:

一、哪些地方錯誤多?為什麼?

填空題裡面最後一題,說明學生基礎知識還可以,靈活運用欠佳。計算題裡有些同學馬虎,計算失誤較多,應用題錯誤較多,說明學生的分析能力不夠。

二、哪些地方教學需改進?怎麼做?

在教學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用題海戰術,應多注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他們學有興趣的數學,覺得數學有意思。讓他們多動腦,而不是多做題。少做一些繁、難、偏、舊的題,多聯絡實際,結合所學內容,多出一些引起學生廣泛討論的題,要深淺得當,以鍛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數學本身是比較枯燥的,但要求我們變枯燥為有趣,就要求我們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每一小小進步給以鼓勵,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當前,全國將要普及新課程標準,我們教師要認真領會新課程標準中關於數學的總的目標,改進我們的教學,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培養適應時代、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二年級數學反思 2

今天試上,《觀察物體》感覺在這幾個方面處理得不夠理想:

1、活動的有序性 “觀察物體”這類數學活動,學生喜歡也樂於參與,由於年齡比較小,容易激動,活動如果失去有效的組織現場就就會變得一團糟。在上課之前我已經對活動進行了一定的防範,把學生分組後編號,交流時按一定的順序大家輪流說,因此在第一階段在自己位置上觀察熊貓時,活動按我預設的那樣有序進行,但是在再次觀察左右兩邊的熊貓時,我讓3號和1號在左、2號和4號在右,先觀察再交換討論,這時就有些亂了,導致在小組交流左右兩邊看到的熊貓是否一樣時組織無序而無效。其次在觀察茶壺時,我丟擲兩個問題:先說說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張,再說說其它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後讓他們自由交流,沒有讓他們按順序,所以有的小組長能組織好,有的就不行了,相信效果也不會太好。

2、活動的有效性 應該說,有序性直接影響了活動的有效性,但是也有我對活動設計目的性的模糊造成的。觀察熊貓有這樣幾個層次:在自己位置上觀察,主要培養學生有序觀察和有條理的表達,是觀察方法上的指導,這一點我處理的比較粗糙,效果就打了折扣。交換位置觀察前讓學生“想一想、猜一猜、思考為什麼?”要培養學生觀察前猜測、觀察後驗證的能力,並在遇到矛盾衝突時再觀察調整自己的認識,設想是理想狀態的.,但是在操作時並沒有細化到讓學生怎樣再次觀察討論,因此這個環節是匆匆走過場了,並沒有讓矛盾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指導學生全面觀察熊貓時,沒有指名示範,因此學生轉倒轉了,但每次轉沒有仔細觀察,並沒有為第二個活動積累經驗。在交流茶壺時有效性的問題就更突出了,我沒有指名示範,直接導致只有我參與的兩組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其它幾組恐怕都不知如何組織。

3、思維的培養 學生被活動的外在形式吸引住了,活動雖樂於參與,但未冷靜思考,真正的數學思考和空間觀察未必能得到發展。在抽照片找位置的遊戲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如果前幾個觀察活動能起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這個遊戲應該相當順利,但是情況並非如此,抽到左右兩張照片的學生還是會撞到一起,這就顯示了交換觀察的目的未達到,學生沒有把觀察活動內化。

4、文化內涵和運用價值 也許我在備課之初就沒有考慮那麼多,只是想如何把教材執行到底,因此在數學文化的內涵上未曾考慮,對觀察物體的生活價值也沒有思考,在董老師 的建議之下才匆匆地加了《題西林壁》,但怎樣運用這首詩的價值還不到位,有些生硬,數學文化不能運用自如,那麼是不是還有更多的文化內涵呢?再想想吧!

二年級數學反思 3

上了《認識整百數》,課後對此節課作了一個總結。

本節課的目的是認識並識別整百數;使學生會寫、讀整百數和一千,並學會口算整百數加、減整百數。

本課首先出示一板小方塊,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10個十是一百)來過度到新知。接著藉助圖形直觀的幫助學生建立幾板是幾個一百,是幾百的表象,並抽象出幾個百是幾百,幾百就是幾個百,培養學生數感。

由這一層次看來,如果單純的運用說課的形式給學生灌輸整百數的定義,效果並不是理想中的狀態,圖象始終比文字更容易引起大腦的活動,更直接,符合國小生低年級的認知水平,從形象到抽象。水到渠成。

接著第二層次讓學生讀、寫整百數和一千、,教師藉助計算器,使“撥、讀、寫一體化”。首先讓學生回憶計數器上的.數位順序,接著教師在計數器上撥一個一位數,一個整十數和一個整百數,學生讀出這些數,並依次寫出來。讓學生體會到所在的數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數不同,同樣,所在數位的珠子粒數不同,所表示的數也不同。最後指名上來報一個整百數,撥出相應整百數以及寫出相應的整百數。

從這一層次來看,藉助計數器來讓學生讀寫整百數,更具體,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這比教師一味的在課上講來的更豐富,更有意義。學生也能真正的掌握整百數。

最後第三層次是讓學生利用整百數來做一些簡單的整百數加減整百數的計算。

從這一層次看來,在計算時要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探索、交流的能力。在這一層次中,教師可適當的出一些聯絡生活實際的題目,達到知識的靈活應用。比如書上的練習4到練習6。讓學生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年級數學反思 4

本課是學生初次接觸“平均分”。先通過2只熊貓分竹筍,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在學生把10個圓片分成兩堆後,介紹“平均分”,讓學生對“平均分”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緊接著是判斷平均分,課後和辦公室老師交流,都認為此處加的好,對比了“平均分”和其它分法,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平均分”的特點。

“分蘿蔔”:本課主要讓學生學會平均分的方法,初步體會“平均分”和“包含除”。在教學時,先出示情境,把12個蘿蔔平均分給4只兔子,可以分給幾個?學生在交流了許多種分法後,再丟擲問題:12個蘿蔔,平均分給3只兔子,每隻兔子分()個。你還有其它的分法嗎?小組合作,交流。特別是交流其它的分法,學生想到了平均分給6只兔子,每隻分2個。平均分給2只兔子,每隻兔子分6個。感到很欣喜。

在學習“12個蘿蔔,每4個分給一隻兔子,能分給幾個兔子?”,學生利用學具分,再交流展示。然後全部放手,丟擲問題:你還有其它不同的.放法嗎?用小黑板出示填空:平均每隻兔子分()個,能分給()只兔子。小組討論,交流。學生的思維活躍,想出的放法多樣。我想:該引導的時候還要引導,但能放手的時候,一定要放手,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年級數學反思 5

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重1克的圖釘,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圖釘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絡,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二年級數學反思 6

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大家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的數學課堂也逐漸變得真實而生動,教學的設計樸實而又創新,學生學得紮實而又愉快。

本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垂直與平行》。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對於國小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裡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針對本節課,我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1、準確把握教學起點,努力還學生一個“真實”的數學課堂。

本節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複習有關“直線”知識入手,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新知的探究學習做了較好的街接準備。同時,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的興趣,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感染學生。

2、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手段樸實無華。

回顧在《垂直與平行》的課堂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分類為主線”展開探究活動,提出“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同學們想象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下來?”“能不能把這幾種情況進行分分類?”這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通過想一想、畫一畫、分一分、說一說等多種活動進行觀察、思考,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通過分類,分層理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有利於提高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發現垂直與平行現象。

在處理教學難點“在同一平面內”時,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在長方體的不同面上畫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提問學生是否平行,幫助學生理解垂直與平行關係 “必須在同一平面內”,直觀到位。

3、新知的訓練點和拓展點扎實有效。除了從主題圖中找垂直與平行現象,從生活中找,從身邊找,還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通過這些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拓展知識面,使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枯燥感。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中來,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當然,樸實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實不是為了展示平淡無奇,紮實不是簡單重複的機械操作和訓練。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要充分應用數學課程改革的理念,紮紮實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讓課堂融入我們的智慧和思考,讓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如

1、重難點處理速度較快,後進生沒有理解到位,以後的教學中應因材施教,照顧後進生。

2、有一名學生的發言不夠準確,我沒有及時指正出來。

3、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還有一個小環節沒有完成,學生們也失去了一個自我小結、交流的機會,這也算是一個遺憾吧。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二年級數學反思 7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6的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經歷從“任意分”到“平均分”的過程,瞭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並知道每份是多少。通過本課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二年級的國小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並敢於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2.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這節課的教學,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展示給大家1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問有幾種分法,然後又提出:要使兩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應怎樣分?用小棒來代替蘋果分一分吧!學生們很願意動手來分,這樣做,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在操作的基礎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節課顯得過於平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的這方面的能力培養,多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年級數學反思 8

這節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過從學生喜歡的課本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然後通過組織學生實踐操作,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為使學生能夠真實的感受到統一長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準備好要用的學具,曲別針和一角的硬幣7個。課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中初步體驗用不同的長度作標準去測量同一個物體的長度,接著又用不同的'長度做標準去測量不同的物體的長度。在這一個活動中有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直尺去測量課桌的長,然後再用曲別針去測量數學書的寬。顯然教材設計者充分考慮教具的實用性,讓孩子能夠比較方便。而且是為讓學生的比較容易進行比較,進行大量的實踐的。但是孩子在測量課桌的長的時候,由於學生用的尺子長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測量的結果也不一樣。但是這一活動恰恰又讓學生體驗用不同的長度標準去測量同一個物體。

這節課,就目標而言,學生不難達到,但總體感覺上得太匆忙,不輕鬆。而且,每次總有個別學生不帶學具,不認真聽操作要求,這也是個問題。

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動課上,學生學具的準備、課堂紀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慮、重視的問題。

二年級數學反思 9

本節課在設計上,盡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過動的體驗,營造了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自己去做數學,想數學,在思考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數學學習過程成了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和體驗的過程。但是在運用階段中,我們發現在練習中,大部分學生不管怎樣的習題,都只用豎式來計算,而不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地選擇演算法。

經過反思,出現了這種情況,正是我們進行演算法優化所帶來的,這又使我們進行了深思。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到底用不用優化?如果優化,又應該怎樣來優化呢?經過討論研究,我們一致認為,計算時雖然沒有適合全體學生的最優演算法,但並不等於沒有適合大多數學生的最優方法,所以還是應該有演算法的優化的。

事實上,多樣化與優化之間並不存在矛盾,兩者可以而且應該統一於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之中。但這種優化並不是教師“灌”的,優化演算法的主體應是學生。優化的過程應該是學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過程,教師應致力於讓學生在用自己的方法在計算過程中發現差距,產生優化演算法的內在需要,自己選擇好的方法。所以在學習之初面對各種又多又雜的演算法,教師不要急於評價,回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而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去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方法。

二年級數學反思 10

《混合運算》

“混合運算”一課是在國小生學習的加法、減法;乘法,除法,並且學習了用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內容.。根據二年級國小生年齡小,思維直觀的特點,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的教學手段,創設了購物情境提出問題,在結合具體情境中學生了解到在一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時要先酸乘法,再算加或減法,體會混合運算的意義,逐步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理解運算順序,掌握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的技能。

2、在具體情境中,提出運用混合運算解決的問題。

3、樹立學習的信心,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

數學源於生活,課堂上我展示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超市買東西的照片, 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的興趣,特別是同學們在大螢幕上看到同學在買物品,馬上興趣昂然。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這樣不僅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便於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而且情境的創設更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

二年級數學反思 11

解決問題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數學教學中多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不僅要讓學生多解決問題,多掌握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靈活多變的解題思路,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

學生的數學素質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從教學本身來看,解決問題的核心就是要引起學生去思考,為學生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獨立提出探索性或求證性的問題情境,尋找在不同的條件下的各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在這個意義上,解決問題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問題解決的過程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從而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一、創設情境,獲取資訊

創設問題情境要以學生為本,能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教師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條件和機會,這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讀統計圖表”一課時,可將書中的主題圖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課前讓學生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並將收集的資料以簡潔的方式記錄下來。上課時以統計圖的形式出示同學們收集的資料,引導學生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發現什麼數學資訊?由於是全員參與,資料又是學生自己收集的真實資料,所以學生情緒高漲,思維的參與度極強。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周圍,只要用心就會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在應用題教學中常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不同的訓練。其實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很多,關鍵是學生能否感受到,並找到相應的知識點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教師要啟發學生進行換位思考,擺脫習慣方法的干擾;引導學生跳出原來的解題模式。

三、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獲得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與聯絡。因此,在教學中,應儘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空,使學生有較多的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做到“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範”。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過河”(混合運算三)時,可讓學生根據知道的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如學生一共有多少人?男生需要幾條船?女生需要幾條船?男、女生至少需要幾條船?在這些問題中,前面的三個問題都是已學的一步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確定“男、女生至少需要幾條船?”為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這樣設計學生不但明確了學習目的,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四、重視變式練習

練習在培養解答應用題能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練習要合理地組織,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特別是適當安排一些變式練習,對於克服簡單的機械重複,提高解題效率,培養靈活的解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變式練習,很多學生能夠排除應用題中非本質特徵的干擾,正確地分析題裡的數量關係和選擇運算方法,求得正確的答案。應用題的變式練習從低年級起就要做一些安排。例如,乘法應用題,第一個已知條件不僅有需做被乘數的,還要有需做乘數的。複合應用題,有些相鄰的兩個已知條件可以進行計算的,也要有些不可以進行計算的,使學生能在真正理解題裡的數量關係的基礎上正確地選配已知數進行計算。

五、聯絡實際,增強應用意識

用數學是學數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如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打量世界、認識世界,主動去發現問題,並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問題解決意識的提高與發展。提高學生問題解決意識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

把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如根據日常購物、學校的操場、花同、教室等相關資訊編成適合學生學習的應用題,進行講解或練習。這樣的應用題,來源於學生身邊,充滿著生活情趣,學生用自己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興趣。

如在教學“買文具”時,教師在進行鞏固如在教學“買文具”時,教師在進行鞏固練習時,創設了“模擬購物”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買賣東西”。學生在模擬購物活動中識別商品,會看標價,會拿錢找錢,並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加深了對人民幣的認識,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總之,解決問題教學只有遵循兒童的思維特點和思維規律,並結合問題本身的特點,在教學中做到多實踐、多聯絡實際、多形式轉化、多靈活運用、多層次要求,才能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促進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學生才能體驗成功,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年級數學反思 12

2、3、4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學生對乘法口訣有了初步的感知,有了一定的瞭解。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但也存在著很多不足。先談談做得好的地方。

1、教學設計層次清楚,一步一個腳印,每個環節的教學都落到了實處,學生對新知的掌握較好。特別是2、3的口訣,一堂課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背下來了。

2、創設情境教學,學生興趣高,學習的效果好。在情境中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有關的乘法算式,並編出乘法口訣,親身體驗了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因此對乘法口訣的`理解非常好,印象很深刻,也有利於記憶。

3、能及時捕捉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進行調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4、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既有基礎題又有開放題,特別是“填一填”的設計很好,放開了學生的思維,達到了活學活用。

5、對口令的遊戲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關係融洽,學習積極性高。

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很紮實這既是一個優點,但同時也是存在著不足的地方。由於太過紮實,有很多地方顯得老師包得太多,放手不夠,例題的呈現形式也顯得過於單一,在設計時可放得更開一些。如3的乘法口訣的教學可以改為先用課件出示3棵幼苗,接著再出示3棵,最後再出示3棵,讓學生說說剛才的過程,並試著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編出乘法口訣。

4的乘法口訣的教學就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從情境圖中找出4的乘法算式,並編出4的乘法口訣。這樣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從扶到放,既能達到教學目標,又能較好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體現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教師的語言不是很規範。如不應該說幾個幾,而應說成幾個幾相加,板書也應跟上,這都是不嚴謹的表現,以後鑽研教材應更細緻一些,多和其他老師商討,數學老師的語言一定要規範,嚴謹。

3、問題的提出應準確,嚴謹,不能太瑣碎。教師對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有價值,要能引起學生的有效思考,不能太繁瑣。如我在教學時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3的乘法口訣裡,每兩句相鄰的口訣之間相差多少呀?”這就顯得不準確,指向不清楚,因而學生的回答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在提完第一個問題,我馬上意識到了自己的口誤,因而接下來我改正了自己的提問:“4的乘法口訣裡,每兩句相鄰口訣之間的得數相差多少呀?”這樣一問,指向就清楚多了。但在說得數兩個字時聲音不突出,語速又較快,因而部分學生可能還是沒聽清是什麼,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在提問時應有意識的突出關鍵的字眼。

4、導學案設計的不夠科學合理,比如“一組表示幾個幾?用乘法怎麼表示?兩組呢?”,總怕學生做不到,步子邁的太小,有時沒有合作探究的必要。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發揚優點,改正不足,多向優秀教師學習聽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二年級數學反思 13

《星星合唱隊》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教學中,領悟到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意義與運算規律,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並對計算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把計算的數的範圍擴充套件到100。學生對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在一年級已經學過,這裡只是把數目變大了。3個數的連加、連減筆算方法儘管在形式上有些變化,但它們的演算法是相通的,只是要求學生的計算能力更強,計算過程要更加細心。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並結合二年級兒童的思維特點,創設“乘車”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探索,使學生能夠通過“上車”、“下車”、“上車又下車”的情境,比較輕鬆地理解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我在學生的表演中間,適時穿插引導:“現在車上的人數有什麼變化?為什麼?”“你是怎麼想的`?”學生自己發現了問題,提出問題,大家合作解決了問題,從而領悟到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意義和運算規律,突破了教學重點,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通過觀察、交流、討論、計算,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

興趣不是天生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對所學科目的加深而產生,也可以通過老師的指導或家長、朋友的影響加以培養,它也可以因為遇到困難無法克服而逐漸消失,也可以通過幫助或輔導解決

了困難而恢復。在二年級數學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師“易教”,學生“樂學”,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教學方法。

學生喜歡學的東西,他就會認真去學。因此,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是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二年級數學反思 14

本課的學習是讓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本課針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普遍缺乏認識這一現象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質量單位的概念,感知1克、1千克的實際質量並掌握它們之間的進率。

1、貼近生活,激趣引入。

由於質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光靠觀察得到,所以教學中通過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引出新知,使學生感到親切,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質量單位的`慾望。

2、在動手操作中,形成質量概念。

在教學中,通過掂一掂的動手活動引導學生具體感受1克和1千克大約有多重。

在克的認識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說”四個層次,讓學生認知克是用來稱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單位,通過用天平稱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反覆掂一掂、拎一拎,在實踐活動中讓自己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通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愛數學的興趣。

這一節還存在的問題是,對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的同學來說,還沒有完全學懂,還要個別進行輔導。

二年級數學反思 15

學生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學生為主體”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改為主動,是終身學習的基礎。我認為,數學預習有以下四個優點:

一、利於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和潛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自學課本時,學生由於認知潛力的侷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識,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讓學生大膽提出不懂的問題。儘管在老師看來十分簡單,但這些問題是學生思考後的思維斷點。由於學生間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問題具有思考的價值,有的甚至幼稚,我們重在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長此以往,水滴穿石,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越來越精彩。

二、利於突出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經過預習後,有些簡單的問題學生自己能夠解決,教師沒有必要在課堂上設定情境讓學生解決。在單位時間內,解決三個問題與解決兩個問題,哪個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對自己疑惑的問題肯定會倍加關注。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模糊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勵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經教師的點撥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對教師來說,間接實施了因材施教。對學生來說,易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如果沒有預習,學生的大腦會一片空白,不能及時與舊知識連結,會毫不批判的無條件理解。預習後,當認知發生衝突時,及時反思學習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於學生舉一反三,構建知識網路。

由於學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對同樣的知識構建的途徑必然也是多樣的。但因課本編排的侷限,不可能將各種想法全部展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在借鑑課本想法的基礎上,展現多樣化的見解,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滿足於課本知識的獲得,敢於向課本挑戰,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運用自己的智慧填補課本的空白點,從而到達對課本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構建自己清晰的知識網路體系。

四、利於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潛力。

在學生預習後,教師要相應的改變教學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動的'使用課本帶給的素材。教師務必站在學生髮展的高度,根據學生預習的狀況,從學科的總體目標擬定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資料與學生實際,靈活的選用教法,設計合理的科學的教學過程。在教材處理上做到以教材為依據但不拘泥於教材。靈活多變的處理教材,讓教材為師生服務,不要成為教材的奴隸。學生預習時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識浮淺。因此教師更應深入鑽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妙的將教材的知識思路轉化成學生易於接納的教學思路,並注意為學生的學習帶給適宜的空間。學生的心理結構、理解潛力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課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樣分?重點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為了防止學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能夠改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樣分?

誠然,國小生年齡小,還不明白如何去預習,這就需要教師有步驟的分階段進行輔導。對於剛剛起步的國小生(如一、二年級的學生),教師能夠在一節課結束時流出5分鐘時間來一起預習下一節課的資料,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為他們在家如何預習給予示範,以此逐步培養學生預習的潛力和意識。對於國小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就能夠通過佈置預習作業來促進學生預習。在預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髮現問題、並自己解決問題。

二年級數學反思 16

1、從實物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角,改過去指角為現在的描角。描角可以人人蔘與到角從實物中抽象出來的過程,描角比指角更能在學生的作業留下角的圖形,豐富學生對角的表象,學生對角的認識更深刻。

2、指角的過程強調了先後的順序,出於對今後學習的延續,在學生第一次指角時,無論是哪一種指角的方法學生都易於接受,教師強調先指頂點,再從頂點出髮指兩條邊為學生畫角做一個鋪墊。

3、角的比較大小沒有設計重疊的`比較方法環節。

(1)生活中的角不便於重疊

(2)藉助活動角比較容易形成誤差,而差距稍大的角就可以通過觀察知大小

(3)初步認識角重點是豐富角的表象,在下節課直角、銳角鈍角的學習中重點是藉助重疊的方法比較。

4、要不要帶一下和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的。

二年級數學反思 17

這節課我是已經在一個班上了一次,這節課中,請了指導劉老師過來上課,劉老師給我的評價:上得不錯,這節課的算理跟演算法處理得很好,尤其讓學生自己畫圖列算式,學生講解的,在學生提問題的環節,學生們的問題提得非常好。這節需要改進的:

一、當學生提了那麼多問題後,教師要強調這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要學生明確這節課的問題,

二、在講解蜜蜂是小鳥的3倍的畫圖,我應該強調講的是9只為一個圓圈,3倍就是3個大圓圈,這個是一種抽象概括的思維,需要在黑板上版出來。我之前在1班時有版出來,但這節中,我沒有版出來。

我當時是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再自己對比書上的畫法,有什麼不一樣,哪個更方便一些,後面就是PPT展示這種抽象的`畫法,我當時以為這樣就可以了。劉老師建議我還是要版出來,顯得重視。同時在這個班,很多學生提了不是整數倍的問題,我在課堂上略講了一下,目前還學到的都是整數倍,不過,這個問題還是不錯的。經過劉老師這兩次的聽課,劉老師很側重演算法跟算理,讓我更加明確,數學課堂的探究中,務必讓學生做到這兩點,讓每個學生可以達到期中的道理,怎麼達到呢?讓學生說出期中每個數表示的是什麼意思。

二年級數學反思 18

《角的認識》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由於學生對角的認識生活經驗不多,教學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了學習的全過程。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取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動手操作、討論、質疑問難、自學、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本課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用實物(紅領巾、三角板、紙扇等)的演示,匯出生活中的角。並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控,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發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然後讓學生觸控三角板上的角,有什麼感受。同時討論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再演示畫角的步驟,並要求學生親自動手畫角,在畫好的角上標上邊和頂點,並聯系實際說說你在生活中還發現哪些物體有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在教學角的大小與角的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時,我利用學生的活動角來教學一樣大的兩個角,先讓學生猜猜它們的大小,然後再通過演示,驗證角的大小與角的張口有關與邊的大小無關。這一情景的創設為後面的體驗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發散了學生的思維。

需要改進的地方。本節課的教學環節較多,有認角、摸角、畫角、比較角的大小、數角,所以在教學中過分的注重環節的程序,而忽略了在每個環節中細節的把握。如在讓學生用活動角來說明如何讓角可以變大變小,在這裡教師有一個和同學比角的過程,我只是選了其中幾個同學比較,而大部分學生這時只顧玩著自己手中的活動角而躍躍欲試地想和老師來比較,並沒有將老師如何和同學比較的方法仔細聽清楚,以致於在下一個環節中判斷兩個角的大小時學生都不能說出比較的方法。如果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可以先讓同學把活動角放好,請坐地端正,聽地仔細的同學來和老師比較,那麼也許學生會將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吸收,那麼在下一個環節中學生也許有更精彩的表現。

二年級數學反思 19

時光荏苒,轉眼間這個學期就要結束了,這個學期以來,無論是教學方面還是對學生的管理方面,都有太多的反思。

這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們二年級的課程還沒有結束,主要原因在於,學習前幾單元的資料時,總覺得對學生不太放心,於是節奏放得很慢,當然慢還是有好處的,比如說第二單元的列豎式,全部同學都能掌握基本的方法,比如說: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算起;個位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一;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退一,這三條基本的運演算法則同學們都能熟記於心,但仍有個別學生在計算時由於不認真導致錯誤,針對這種狀況,要求學生在計算時必須要仔細,同時做好檢查。

在本月的第二個星期,我們還有差不多兩個單元的資料沒有學,雖然這兩個單元:認識時間和數學廣角的搭配,資料不算太多,但是在考試中還是佔有必須的比例。於是我們就改變了策略,不完全按之前那種邊學新課邊處理習題然後考試的策略進行,而是按照先學新課,在處理習題的方式進行的.,也如期的在第二個周的的週五結課。

本週是我們最忙的一週,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我們先是制定複習計劃,做好分工,然後就開始一單元一單元的複習,為了到達更好的效果,我們找副科老師借課,佔用自習課,每個單元都是先複習知識點,然後考試,佔用休息的時間批改試卷,最後再進行講解,並爭取讓每個學生都過關,之所以這樣做,只是想讓複習的效果更好一些,讓每個學生都能多得幾分,拿到滿意的成績回家過年。

雖然這樣很累,很辛苦,但是很充實,累並快樂著!

二年級數學反思 20

在教學圖形與變換的時候,我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了反思:

1.注意結合生活實際教學幾何概念。

國小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抽象的幾何概念時,需要藉助形象直觀的`支援,為此,在引入概念時,我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幫助學生理解。所以我在教學時,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還結合學生實際,為學生準備了其他的實物和活動,幫助學生認識銳角、鈍角以及平移、旋轉等的概念。

2.藉助操作活動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教學中我除了仿照教材上設計的活動,通過摺疊、做角、畫角、拼擺、拉一拉、轉一轉,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之外,還根據學生的特點,自行設計一些活動。例如:讓學生站在教室裡,演示一下分別向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平移一步、兩步……再如,讓學生手拉手圍成一圈,旋轉一下,或是拿一根線,一頭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轉一下。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以進一步體驗平移和旋轉的特徵。

3.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教學時,要準確把握單元教學重點和要求。如,教學銳角和鈍角時,重點是讓學生對一個角和直角進行比較大小,知道它是銳角(或鈍角)就可以了。再如低年級對平移、旋轉主要是從生活化的角度讓學生初步感知,使學生大致能辨別這兩種現象,並能通過操作對圖形進行簡單的平移(或旋轉)。只有對教學目標、重點、難點進行了準確的把握,才會使自己的教學策略易於學生接受、理解。